一種用于夾持組織的鈦夾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于夾持組織的鈦夾結構,包括夾持裝置和釋放裝置,夾持裝置包括夾持臂、小鋼套、塑料傳動軸和塑料定位套;塑料定位套的前端與小鋼套的后端對接固定,塑料定位套的中部向外凸出,形成倒扣,塑料定位套內對應倒扣的位置形成避空腔;在塑料定位套內穿設塑料傳動軸,釋放裝置包括拉軸和大鋼套,大鋼套前端的內壁設有與倒扣形狀大小相適應的限位腔,大鋼套的后端內壁設有讓位腔,拉軸可前后移動地穿設在大鋼套中,拉軸的前端設有拉環(huán),該拉環(huán)通過拉位孔與塑料傳動軸連接。本實用新型一方面有效的解決了夾持裝置與釋放裝置不易分離的問題;另一方面降低了制造成本;再一方面防止了夾持臂夾住組織后易松懈問題。
【專利說明】一種用于夾持組織的鈦夾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醫(yī)療器械產品,具體地說,特別涉及到一種生物組織結扎用夾具。
【背景技術】
[0002]在醫(yī)療手術中,用于來夾住組織的夾具最開始使用的是銀夾,目前銀夾正逐步由鈦夾代替。鈦夾由夾持裝置和釋放裝置兩大部分構成,在手術過程中夾持裝置夾住組織后與釋放裝置分離,但存在以下問題:
[0003]I)夾持裝置與釋放裝置不易分離;
[0004]2)結構復雜制作成本較高;
[0005]3)夾持臂夾住組織后易松懈。
[0006]因此本領域技術人員致力于開發(fā)一種夾持裝置與釋放裝置易分離的鈦夾。
實用新型內容
[0007]有鑒于現(xiàn)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夾持裝置與釋放裝置易分離的鈦夾。
[0008]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用于夾持組織的鈦夾結構,包括夾持裝置和釋放裝置,夾持裝置包括夾持臂、小鋼套、塑料傳動軸和塑料定位套;
[0009]塑料定位套的前端與小鋼套的后端對接固定,塑料定位套的中部向外凸出,形成倒扣,塑料定位套內對應倒扣的位置形成避空腔;
[0010]在塑料定位套內穿設塑料傳動軸,塑料傳動軸的前端安裝夾持臂,塑料傳動軸的后端開設有拉位孔,并在塑料傳動軸的后端面上向前開設有導向開口,導向開口與拉位孔連通;
[0011]釋放裝置包括拉軸和大鋼套,大鋼套前端的內壁設有與倒扣形狀大小相適應的限位腔,大鋼套的后端內壁設有讓位腔,拉軸可前后移動地穿設在大鋼套中,拉軸的前端設有拉環(huán),該拉環(huán)通過拉位孔與塑料傳動軸連接。
[0012]采用以上技術方案過后,首先將拉軸向前推動,直至設置在拉軸前端的拉環(huán)伸出大鋼套的內腔,此時拉環(huán)便可通過導向開口進入塑料傳動軸后端的拉位孔內,從而使夾持裝置與釋放裝置連接在一起。
[0013]隨后將夾持裝置向大鋼套內的空腔推動,并按壓倒扣,使倒扣從大鋼套的前端端口進入到限位腔中,此時塑料傳動軸后段外壁受大鋼套內壁的壓迫,從而限制了導向開口的張開,因此在將拉軸向后拉動時,拉環(huán)不會從拉位孔中脫落,當夾持臂移動到小鋼套前端的端口位置時,繼續(xù)拉動拉軸,使塑料傳動軸繼續(xù)向后移動,由于小鋼套前端的端口的限制,從而使夾持臂閉合。
[0014]待夾持臂閉合后,利用此狀態(tài)將鈦夾送入內鏡鉗道內,隨后向前推動拉軸,使夾持臂打開,再將夾持臂移動到人體組織上,此時再拉動拉軸,當夾持臂移動到小鋼套前端的端口位置時,由于小鋼套前端端口的限制,夾持臂慢慢閉合,同時開始夾持住人體組織。
[0015]待夾持臂夾持住人體組織后,將拉軸繼續(xù)向后拉動,直至夾持臂上的倒刺被拉入塑料定位套的內孔中,此時塑料傳動軸的后段正好位于讓位腔中,由于讓位腔具有讓位功能,使塑料傳動軸的后段不再受壓迫,從而使導向開口的張開不再受限制,此時繼續(xù)向后拉動拉軸,拉環(huán)通過拉軸的拉力沿導向開口從拉位孔中脫落,從而達到夾持裝置和釋放裝置的分離。
[0016]為了避免小鋼套發(fā)生摩擦損壞,本實用新型中的小鋼套采用不銹鋼材質制成。
[0017]為了使鈦夾在夾住組織后不易自動松懈,夾持臂的外壁一體形成有倒刺。
[0018]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9]I)有效的解決了夾持裝置與釋放裝置不易分離的問題;
[0020]2)降低了制造成本;
[0021 ] 3)防止了夾持臂夾住組織后易松懈的問題。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2]圖1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0023]圖2是圖1的A-A剖視圖;
[0024]圖3是夾持裝置與釋放裝置通過拉環(huán)和拉孔連接的示意圖;
[0025]圖4是夾持裝置進入大鋼套內腔的示意圖;
[0026]圖5是將用于夾持組織的鈦夾結構送入人體內的結構示意圖;
[0027]圖6是夾持裝置與釋放裝置分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8]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29]如圖1-圖6所示,一種用于夾持組織的鈦夾結構,包括夾持裝置20和釋放裝置30兩大部份。其中,夾持裝置20包括夾持臂1、小鋼套2、塑料傳動軸5和塑料定位套8。塑料定位套8采用韌性較高的醫(yī)用塑料制成,塑料定位套8的前端與小鋼套2的后端對接固定,小鋼套2采用不銹鋼材質制成。塑料定位套8的中部向外凸出,形成相互對稱的兩個倒扣8a,塑料定位套8內對應倒扣8a的位置形成避空腔8b。
[0030]在塑料定位套8內穿設塑料傳動軸5,塑料傳動軸5采用韌性較高的醫(yī)用塑料制成。塑料傳動軸5的前端安裝夾持臂1,夾持臂I的外壁一體形成有倒刺14。塑料傳動軸5的后端開設有拉位孔5b,并在塑料傳動軸5的后端面上向前開設有導向開口 5c,導向開口5c與拉位孔5b連通。
[0031]釋放裝置30包括拉軸10和大鋼套12,大鋼套12前端的內壁設有與倒扣8a形狀大小相適應的限位腔12a,大鋼套12的后端內壁設有讓位腔13,拉軸10可前后移動地穿設在大鋼套12中,拉軸10的前端設有拉環(huán)9,該拉環(huán)9通過拉位孔5b與塑料傳動軸5連接。
[0032]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0033]首先將拉軸10向前推動,直至設置在拉軸10前端的拉環(huán)9伸出大鋼套12的內腔,此時拉環(huán)9便可通過導向開口 5c進入塑料傳動軸5后端的拉位孔5b內,從而使夾持裝置20與釋放裝置30連接在一起。
[0034]隨后將夾持裝置20向大鋼套12內的空腔推動,并同時按壓兩個倒扣8a,使倒扣8a從大鋼套12的前端端口進入到限位腔12a中,此時塑料傳動軸5后段外壁受大鋼套12的內壁擠壓,從而限制了導向開口 5c的張開,因此在將拉軸10向后拉動時,拉環(huán)9不會從拉位孔5b中脫落,當夾持臂I移動到小鋼套2前端的端口位置時,繼續(xù)拉動拉軸10,使塑料傳動軸5繼續(xù)向后移動,由于小鋼套2前端的端口的限制,從而使夾持臂I閉合。
[0035]待夾持臂I閉合后,利用此狀態(tài)將鈦夾送入內鏡鉗道內,隨后向前推動拉軸10,使夾持臂I打開,再將夾持臂I移動到人體組織上,此時再拉動拉軸10,當夾持臂I移動到小鋼套2前端的端口位置時,由于小鋼套2前端端口的限制,夾持臂I慢慢閉合,同時開始夾持住人體組織。
[0036]待夾持臂I夾持住人體組織后,將拉軸10繼續(xù)向后拉動,直至夾持臂I上的倒刺14被拉入塑料定位套8的內孔中,此時塑料傳動軸5的后段正好位于讓位腔13中,由于讓位腔13具有讓位功能,使塑料傳動軸5的后段不再受壓迫,從而使導向開口 5c的張開不再受限制,此時繼續(xù)向后拉動拉軸10,拉環(huán)9通過拉軸10的拉力沿導向開口 5c從拉位孔5b中脫落,從而達到夾持裝置20和釋放裝置30的分離。
[0037]在夾持臂I被拉入定位套8的內孔后,夾持臂I的倒刺14利用定位套8的內壁將其鈦夾固定,使夾持臂在夾住組織后不易自動松懈。
[0038]以上詳細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具體實施例。應當理解,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無需創(chuàng)造性勞動就可以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構思作出諸多修改和變化。因此,凡本【技術領域】中技術人員依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在現(xiàn)有技術的基礎上通過邏輯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實驗可以得到的技術方案,皆應在由權利要求書所確定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夾持組織的鈦夾結構,包括夾持裝置(20)和釋放裝置(30),其特征是:所述夾持裝置(20)包括夾持臂(I)、小鋼套(2)、塑料傳動軸(5)和塑料定位套(8); 所述塑料定位套(8)的前端與小鋼套(2)的后端對接固定,塑料定位套(8)的中部向外凸出,形成倒扣(8a),塑料定位套(8)內對應倒扣(8a)的位置形成避空腔(Sb); 在所述塑料定位套(8)內穿設塑料傳動軸(5),塑料傳動軸(5)的前端安裝夾持臂(I),塑料傳動軸(5)的后端開設有拉位孔(5b),并在塑料傳動軸(5)的后端面上向前開設有導向開口(5c),導向開口(5c)與拉位孔(5b)連通; 所述釋放裝置(30)包括拉軸(10)和大鋼套(12),所述大鋼套(12)前端的內壁設有與所述倒扣(8a)形狀大小相適應的限位腔(12a),所述大鋼套(12)的后端內壁設有讓位腔(13);所述拉軸(10)可前后移動地穿設在所述大鋼套(12)中,拉軸(10)的前端設有拉環(huán)(9),該拉環(huán)(9)通過拉位孔(5b)與塑料傳動軸(5)連接。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夾持組織的鈦夾結構,其特征是:所述小鋼套(2)采用不銹鋼材質制成。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夾持組織的鈦夾結構,其特征是:所述夾持臂(I)的外壁一體形成有倒刺(14)。
【文檔編號】A61B17/122GK204016401SQ201420459339
【公開日】2014年12月17日 申請日期:2014年8月14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8月14日
【發(fā)明者】陽俊, 李志軍, 李彥俊, 陳績 申請人:重慶金山科技(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