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感邪型產(chǎn)后身痛的中藥及制備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治療感邪型產(chǎn)后身痛的中藥及制備方法,其中,中藥包括以下原料藥材:荊芥、羌活、防風、白芷、藁本、蔥白、檉柳、伸筋草、尋骨風、青風藤、巴戟天、路路通、絡石藤、雞血藤、紅花、川芎、延胡索、姜黃、王不留行、黨參、黃芪、山藥、甘草、紅景天、雪上一枝蒿、葫蘆巴、鴨腳木皮、草石蠶、海桐皮、鹿角膠和栗子。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具有養(yǎng)血祛風,散寒除濕的功效,在機體整體觀的基礎上,講究辨證論治,精選純天然綠色藥材,藥效直達病灶,治療療程較短,療效較好,毒副作用較小,無不良反應,在治療本病的同時還可以對機體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成本價格低廉,制作工藝簡單,可進行臨床推廣滿足臨床產(chǎn)后身痛的治療需求的特點。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感邪型產(chǎn)后身痛的中藥及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藥學【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治療感邪型產(chǎn)后身痛的中藥及制備方法。
[0002]
【背景技術】
[0003]產(chǎn)后身痛,產(chǎn)褥期間出現(xiàn)肢體關節(jié)酸楚、疼痛、麻木、重著感者,稱為"產(chǎn)后身痛〃.本病發(fā)生于產(chǎn)后,屬產(chǎn)后病范疇。產(chǎn)婦由于分娩失血,耗傷精力,百脈空虛,易患身痛,主要病因有血虛、腎虛、血瘀和感受外邪等。
[0004]下面的幾種疼痛,是女性產(chǎn)后經(jīng)常遇到的:
①傷口痛:分娩時,由于會陰部過緊使胎兒難以娩出,醫(yī)生在陰道口剪了一刀。生完寶寶好幾個月后,刀口處創(chuàng)傷仍然隆起,稍稍按壓一下就疼,恢復期的新媽媽心里會覺得挺別扭。
[0005]一般來說,創(chuàng)口的疤痕組織主要成分是膠原纖維。恢復一段時間膠原纖維會被分解、吸收,使疤痕組織變軟、變小,疼痛感減輕或消失。有少數(shù)產(chǎn)婦屬疤痕體質,傷口在愈合階段膠原纖維合成過多,致使疤痕肥大,高出周圍皮膚,按壓時有疼痛感和不規(guī)則硬塊,這就是癥痕挖瘡。
[0006]②手腕痛:有的新媽媽在“月子里”開始給寶寶換尿布、洗衣服,還會做一些其他家務。過后不久,突然會覺得手指和手腕經(jīng)常酸痛,尤其是在寫字、拿筷子、舉杯子、拿奶瓶時更厲害,有時候甚至會在睡夢中疼醒來。
[0007]分娩時,母體皮膚毛孔和關節(jié)打開,產(chǎn)后氣血兩虛,一旦招風受涼,風寒會滯留在關節(jié)肌肉中,引起“月子病”。如果給寶寶換尿布、喂奶和做其他家務,過度用力則會造成肌肉關節(jié)的損傷,致使手指和腕部的肌腱和神經(jīng)損傷,引起“伸腕肌腱炎”和“腕管綜合癥”,出現(xiàn)手指和手腕疼痛。
[0008]③大腿根痛:生完孩子后,一直感到大腿根部有些疼痛。如果分娩時采取的是剖宮產(chǎn),進行硬膜外麻醉穿刺時損傷神經(jīng)根,會在手術后出現(xiàn)大腿根疼痛和麻木感;產(chǎn)后發(fā)生盆腔感染,大腿根部也會出現(xiàn)疼痛,但只是按壓時出現(xiàn),局部并無疼痛感。此外,因為分娩而形成的下肢靜脈血栓也會引起大腿疼痛。
[0009]④性愛疼痛:分娩時做了會陰側切,恢復以后,每次性愛后都會覺得陰道口疼痛,以致于開始害怕性生活。如果側切傷口范圍不是很大、很深,發(fā)生感染時,通常都能很好愈合??p合陰道壁的腸線一般在產(chǎn)后10天左右脫落,形成的疤痕表面柔軟,不會有明顯的不適感,也不會對性生活造成影響。但如果側切傷口發(fā)生感染,或母體本身屬于疤痕體質,就會使傷口愈合的時間延長或愈合不良,會在性生活后產(chǎn)生不適或疼痛感。
[0010]⑤四肢痛:生孩子以后經(jīng)常覺得胳臂、腿及腳跟酸痛。令人變得懶洋洋的,很少活動,身體也恢復得很慢。這些疼痛癥狀一般與妊娠、分娩和哺乳有關。
[0011]懷孕會使人體內分泌系統(tǒng)發(fā)生變化,導致關節(jié)韌帶松弛,彈性下降,加上胎兒需鈣量增加則會使母體骨密度降低;分娩造成氣血兩虛,受涼后容易引起肌肉和關節(jié)炎癥;產(chǎn)后為寶寶哺乳,需鈣量繼續(xù)增加更會使腰部和四肢的骨密度繼續(xù)下降;產(chǎn)后休息不當、過早站立、端坐,或長時間抱孩子,或以某一固定姿勢喂奶造成肌肉疲勞等,都容易在產(chǎn)后出現(xiàn)四肢疼痛。
[0012]⑥尿痛:生孩子后沒幾天,突然覺得總是有尿意,可到排尿時又感到疼痛。在醫(yī)院做尿化驗,卻發(fā)現(xiàn)患了急性膀胱炎。
[0013]這是因為女性尿道短而直,靠近肛門,容易被污染。加上分娩后膀胱和輸尿管肌肉暫時松弛,容易儲存殘留尿液。妊娠晚期體內潴留水分,分娩后主要從腎臟排出,增加膀胱負擔,降低了抗病力。這些因素容易致使細菌侵入膀胱引起炎癥,出現(xiàn)尿痛、尿頻、尿急等癥狀。
[0014]祖國醫(yī)學認為產(chǎn)褥期內,出現(xiàn)肢體、關節(jié)酸痛、麻木、重著者,稱為“產(chǎn)后身痛”,亦稱“遍身痛”、“產(chǎn)后關節(jié)痛”。本病的發(fā)生主要是由于產(chǎn)后氣血虧虛,經(jīng)脈失養(yǎng)或素體腎虧,胞脈失養(yǎng),以及產(chǎn)后營衛(wèi)失調,腠理不密,感受風寒濕邪,使氣血運行受阻所致。
[0015]產(chǎn)后身痛由四種類型:
1.血虛:產(chǎn)時失血過多,或產(chǎn)后氣血虧損,筋脈關節(jié)失于濡養(yǎng),以致肢體麻木,肢體關節(jié)酸痛。
[0016]2.腎虛:素體腎虧,因產(chǎn)傷精血俱虛,胞脈失養(yǎng),以致腰脊酸痛,腿膝乏力。
[0017]3.血瘀:產(chǎn)后惡露不暢,瘀血留滯經(jīng)絡,氣血運行受阻而致身痛。
[0018]4.感邪:產(chǎn)后氣血虛弱,營衛(wèi)不和,腠理不密,若因起居不慎,風寒濕三邪乘虛而入,留著經(jīng)絡、關節(jié),使氣血運行受阻,瘀滯而作痛。
[0019]血虛產(chǎn)后通身關節(jié)疼痛,肢體酸楚、麻木,面色萎黃,肌膚不澤,頭暈心悸,氣短懶言。舌淡紅,脈細無力。
[0020]腎虛產(chǎn)后腰脊酸痛,腿膝乏力,或足跟疼痛。舌淡紅苔薄,脈沉細。
[0021]血瘀產(chǎn)后遍身關節(jié)酸痛或疼痛較劇,關節(jié)屈伸不利,惡露下行不暢,下腹疼痛拒按。舌紫,脈弦。
[0022]感邪遍身骨節(jié)疼痛,伸屈不利,或痛無定處,或劇痛如刺,或肢體腫脹,重著不舉。苔薄白,脈細弦。
[0023]西醫(yī)治療產(chǎn)后身痛,治療方案局限,常用鎮(zhèn)痛藥物如:阿司匹林、布洛芬、消炎痛、撲熱息痛、保泰松、羅非昔布等,治療療程較長,達不到理想的臨床治療效果。長期應用此類藥物會引發(fā)較多不良反應及毒副作用。中醫(yī)治療產(chǎn)后身痛治療預后較好,在機體整體觀的基礎上,講究辨證論治,精選純天然綠色藥材,藥效直達病灶,治療療程較短,療效較好,毒副作用較小,無不良反應,在治療本病的同時還可以對機體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成本價格低廉,制作工藝簡單,可進行臨床推廣滿足臨床產(chǎn)后身痛的治療需求。
[0024]
【發(fā)明內容】
[0025]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具有養(yǎng)血祛風,散寒除濕功效,主治感邪型產(chǎn)后身痛的中藥。本發(fā)明具有治療感邪型產(chǎn)后身痛治療預后較好,在機體整體觀的基礎上,講究辨證論治,精選純天然綠色藥材,藥效直達病灶,治療療程較短,療效較好,毒副作用較小,無不良反應,在治療本病的同時還可以對機體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成本價格低廉,制作工藝簡單,可進行臨床推廣滿足臨床產(chǎn)后身痛的治療需求的特點。
[0026]為了實現(xiàn)上述發(fā)明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治療感邪型產(chǎn)后身痛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原料藥材:荊芥、羌活、防風、白芷、藁本、蔥白、檉柳、伸筋草、尋骨風、青風藤、巴戟天、路路通、絡石藤、雞血藤、紅花、川芎、延胡索、姜黃、王不留行、黨參、黃芪、山藥、甘草、紅景天、雪上一枝蒿、葫蘆巴、鴨腳木皮、草石蠶、海桐皮、鹿角膠和栗子。
[0027]所述中藥中各原料藥材的重量份數(shù)比為:荊芥22-33份、羌活14_29份、防風17-33份、白芷22-37份、藁本19-35份、蔥白24-38份、檉柳20-34份、伸筋草15-32份、尋骨風11-25份、青風藤14-31份、巴戟天12-26份、路路通20-36份、絡石藤15-28份、雞血藤14-32份、紅花16-29份、川芎19-31份、延胡索4_10份、姜黃8_19份、王不留行13-28份、黨參16-37份、黃芪24-35份、山藥13-24份、甘草18-31份、紅景天19-31份、雪上一枝蒿5-10份、葫蘆巴13-30份、鴨腳木皮27-42份、草石蠶16-27份、海桐皮12-27份、鹿角膠12-28份和栗子30-41份。
[0028]所述中藥中各原料藥材的重量份數(shù)比為:荊芥23-31份、羌活16-27份、防風19-30份、白芷25-33份、藁本20-34份、蔥白26-36份、檉柳22-32份、伸筋草17-29份、尋骨風15-25份、青風藤18-27份、巴戟天14-24份、路路通20-32份、絡石藤17-26份、雞血藤18-30份、紅花16-23份、川芎19-29份、延胡索7-10份、姜黃9-18份、王不留行15-24份、黨參18-34份、黃芪26-31份、山藥15-21份、甘草19-30份、紅景天23-30份、雪上一枝蒿6-9份、葫蘆巴14-28份、鴨腳木皮27-35份、草石蠶16-23份、海桐皮12-22份、鹿角膠12-20份和栗子30-36份。
[0029]所述中藥中各原料藥材的重量份數(shù)比為:荊芥23份、羌活19份、防風30份、白芷28份、藁本20份、蔥白36份、檉柳22份、伸筋草25份、尋骨風15份、青風藤26份、巴戟天14份、路路通29份、絡石藤17份、雞血藤28份、紅花16份、川芎22份、延胡索7份、姜黃11份、王不留行15份、黨參24份、黃芪31份、山藥17份、甘草19份、紅景天25份、雪上一枝蒿6份、葫蘆巴18份、鴨腳木皮27份、草石蠶18份、海桐皮12份、鹿角膠19份和栗子30份。
所述中藥中各原料藥材的重量份數(shù)比為:荊芥31份、羌活27份、防風24份、白芷33份、藁本34份、蔥白30份、檉柳32份、伸筋草29份、尋骨風25份、青風藤27份、巴戟天24份、路路通32份、絡石藤26份、雞血藤30份、紅花23份、川芎19份、延胡索9份、姜黃9份、王不留行24份、黨參18份、黃芪26份、山藥21份、甘草30份、紅景天30份、雪上一枝蒿9份、葫蘆巴28份、鴨腳木皮35份、草石蠶23份、海桐皮22份、鹿角膠20份和栗子36份。
所述中藥中各原料藥材的重量份數(shù)比為:荊芥27份、羌活16份、防風19份、白芷25份、藁本32份、蔥白26份、檉柳27份、伸筋草17份、尋骨風21份、青風藤18份、巴戟天18份、路路通20份、絡石藤20份、雞血藤18份、紅花18份、川芎29份、延胡索10份、姜黃18份、王不留行16份、黨參34份、黃芪29份、山藥15份、甘草27份、紅景天23份、雪上一枝蒿7份、葫蘆巴14份、鴨腳木皮34份、草石蠶16份、海桐皮14份、鹿角膠12份和栗子33份。所述中藥的劑型為湯劑時,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將所述原料藥材混合放入紫砂鍋中,加入清水,至清水浸過藥材上表面2-5cm,浸泡3-10小時; 步驟二:將紫砂鍋置于火上,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30-50分鐘,過濾,得濾液a,備用;
步驟三:將剩余藥渣再次加入清水,至清水浸過藥材上表面2-3cm,浸泡3-10小時;步驟四:將紫砂鍋置于火上,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25-35分鐘至藥液的劑量為100-300ml,過濾,得濾液b,將濾液a和濾液b混合即可。
[0030]所述中藥的劑型為洗劑時,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第一步,將所述原料藥材按比例混合,放入超微粉碎機中粉碎成0.1?10 μ m體積平均粒徑的微米級顆粒和粒徑小于0.1 μ m體積平均粒徑的納米級顆粒組成的混合粉料,所述混合粉料的得粉率至少為95% ;
第二步,在第一步獲得的混合粉料中加入相對于所述混合粉料的質量3?5倍的醇濃度為85%?95%的乙醇,攪拌溶解獲得乙醇溶液,將乙醇溶液在5°C?10°C的條件下靜置24?36小時,采用滲漉法以每分鐘I?2ml的速度緩緩滲漉,收集滲漉液,濃縮并干燥,并在此放入超微粉碎機中粉碎40?60分鐘,獲得0.1?10 μ m體積平均粒徑的微米級顆粒和粒徑小于0.1 μ m體積平均粒徑的納米級顆粒組成的混合粉料,所述混合粉料的得粉率至少為95% ;
第三步,在第二步獲得的混合粉料中加入相對于混合粉料質量2?3倍的去離子水,煎煮2?4小時,過濾,獲得藥汁。
[0031]所述中藥的劑型為膠囊劑時,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第一步將荊芥、羌活、防風、白芷、藁本、蔥白、檉柳、伸筋草、尋骨風、青風藤、巴戟天和路路通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對于混合物4?6倍的水提取揮發(fā)油,將獲得的揮發(fā)油用β-環(huán)糊精包合,揮發(fā)油與β-環(huán)糊精的質量比例為1: 3?6,攪拌60分鐘?90分鐘,溫度30°C?50°C,得揮發(fā)油包合物,備用;另將水提取液濃縮至60°C時相對密度為1.15?1.17的清膏;
第二步,將絡石藤、雞血藤、紅花、川芎、延胡索、姜黃、王不留行、黨參、黃芪、山藥、甘草、紅景天和雪上一枝蒿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對于混合物5?8倍量醇濃度為75%?90%的乙醇回流提取3?5次,每次2?3小時,分別過濾,各次濾液合并,回收乙醇,濃縮至60°C時相對密度為1.20?1.22的清膏,備用;
第三步,將剩余所述原料藥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對于混合物8?10倍量水,煮沸6?8小時,過濾,濃縮至60°C時相對密度為1.28?1.30的清膏;
第四步,將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的清膏混合,60°C?70°C減壓真空干燥,得干膏粉;第五步,將第一步所述揮發(fā)油包合物和第四步所述干膏粉充分混合,隨后加入相對于100重量份所述揮發(fā)油包合物和干膏粉的混合物,5?7重量份羧甲基淀粉鈉、5?50重量份淀粉混合均勻,加入150?200重量份醇濃度為80%?90%乙醇制粒,干燥,整粒,隨后加入相對于100重量份所述揮發(fā)油包合物和干膏粉的混合物,3?5重量份硬脂酸鎂,然后裝入明膠膠囊中。
[0032]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治療感邪型產(chǎn)后身痛的中藥制劑的劑型,藥物劑型可以為:片劑、薄膜衣片劑、膠囊劑、糖衣片劑、硬膠囊劑、軟膠囊劑、口含劑、顆粒齊U、腸溶衣片劑、沖劑、蜜丸劑、π服液、散劑、溶液劑、丹劑、栓劑、硬膏劑、糖衆(zhòng)劑、注射劑、散劑。
[0033]藥物在使用時煎湯劑服用,每日I劑,水煎分兩次服,每6天為一療程;當本中藥組合物為丸劑、膠囊劑或口含劑、片劑使用時,一日三次,每6天為一療程;當本中藥組合物為噴霧劑、貼劑使用時,一日2-5次,每6天為一療程,當本中藥組合物為洗劑使用時,一日I次,每6天為一療程。
[0034]本發(fā)明提供的技術方案帶來的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具有養(yǎng)血祛風,散寒除濕的功效,具有治療感邪型產(chǎn)后身痛治療預后較好,在機體整體觀的基礎上,講究辨證論治,精選純天然綠色藥材,藥效直達病灶,治療療程較短,療效較好,毒副作用較小,無不良反應,在治療本病的同時還可以對機體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成本價格低廉,制作工藝簡單,可進行臨床推廣滿足臨床產(chǎn)后身痛的治療需求的特點。
[0035]
【具體實施方式】
[0036]祖國醫(yī)學認為,產(chǎn)后身痛發(fā)生主要是由于產(chǎn)后氣血虧虛,經(jīng)脈失養(yǎng)或素體腎虧,胞脈失養(yǎng),以及產(chǎn)后營衛(wèi)失調,腠理不密,感受風寒濕邪,使氣血運行受阻所致。因此,本發(fā)明治療感邪型產(chǎn)后身痛以養(yǎng)血祛風,散寒除濕為主要治療原則,選用荊芥、羌活、防風、白芷、藁本、蔥白、檉柳、伸筋草、尋骨風、青風藤、巴戟天、路路通、絡石藤、雞血藤、紅花、川芎、延胡索、姜黃、王不留行、黨參、黃芪、山藥、甘草、紅景天、雪上一枝蒿、葫蘆巴、鴨腳木皮、草石蠶、海桐皮、鹿角膠和栗子。
[0037]其中,荊芥、羌活、防風、白芷、藁本、蔥白、檉柳、鴨腳木皮、草石蠶祛風解表、止痛;伸筋草、尋骨風、青風藤、巴戟天、路路通、絡石藤、海桐皮祛風濕、舒筋通絡止痛;雞血藤、紅花、川芎、延胡索、姜黃、王不留行活血通絡止痛;黨參、黃芪、山藥、甘草、紅景天、雪上一枝蒿、葫蘆巴、鹿角膠、栗子補腎益氣、補血止痛。
[0038]其中,上述原料藥材的藥理如下:
荊芥:味辛,微苦,性微濕。歸肺、肝經(jīng)。主感冒發(fā)熱,頭痛,目癢,咳嗽,咽喉腫痛,麻疹,癰腫,瘡疥,產(chǎn)后血暈。用于感冒,頭痛,麻疹,風疹,瘡瘍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產(chǎn)后血暈。
[0039]羌活:味辛,苦,性溫。歸膀胱、腎經(jīng)。主遍身百節(jié)疼痛,肌表八風賊邪,除新舊風濕,排腐肉疽瘡。功用散表寒,祛風濕,利關節(jié),止痛。主外感風寒,頭痛無汗,風水浮腫,瘡瘍腫毒。用于陽痿遺精,遺尿尿頻,腰膝冷痛,腎虛作喘,五更泄瀉;外用治白癜風,斑禿。解表散寒,祛風勝濕,止痛。
[0040]防風:味辛,甘,性微溫。歸膀胱經(jīng)、肺經(jīng)、脾經(jīng)、肝經(jīng)。功用祛風解表、勝濕止痛、解痙、止癢。用于外感風寒,頭痛身痛,風濕痹痛,骨節(jié)酸痛,腹痛泄瀉,腸風下血,破傷風,風疹瘙癢,瘡瘍初起。
[0041]白芷:味辛,性溫。歸肺、胃、大腸經(jīng)。功用祛風解表、散寒止痛、除濕通竅、消腫排膿。主治風寒感冒,頭痛,眉棱骨痛,齒痛,目癢淚出,鼻塞,鼻淵,濕盛久瀉,腸風痔漏,赤白帶下,癰疽瘡瘍,瘙癢疥癬,毒蛇咬傷。
[0042]藁本:苦,辛,寒。歸肝、膽經(jīng)、三焦、腎經(jīng)。功用:清透虛熱,涼血除蒸,除蒸,截瘧。用于暑邪發(fā)熱,陰虛發(fā)熱,夜熱早涼,骨蒸勞熱,瘧疾寒熱,濕熱黃疸。該品苦寒清熱,辛香透散,善使陰分伏熱透達外散,為陰虛發(fā)熱要藥,此外有解暑,截虐之功。
[0043]蔥白:入肺、胃經(jīng)。除風濕、身痛麻痹,蟲積心痛,止大人陽脫,陰毒腹痛,小兒盤腸內釣,婦人妊娠溺血,通奶汁,散乳癰,利耳鳴,涂犬毒。功用發(fā)表、通陽、解毒、殺蟲。主治感冒風寒,陰寒腹痛,二便不通,痢疾,瘡癰腫痛,蟲積腹痛。
[0044]檉柳:味甘、辛、性平。歸肺經(jīng)、胃經(jīng)、心經(jīng)。主治風熱感冒,麻疹初起,疹出不透,風濕痹痛,皮膚瘙癢。治麻疹難透,風疹身癢,感冒,咳喘,風濕骨痛。
[0045]伸筋草:苦、辛、溫。歸肝經(jīng)。祛風散寒,除濕消腫,舒筋活絡。用于風寒濕痹,筋脈拘攣疼癰。
[0046]尋骨風:味苦,平。歸肝經(jīng)。祛風濕,通經(jīng)絡,止痛。用于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筋骨拘攣,跌打損傷疼痛。
[0047]青風藤:苦、辛。歸肝、脾經(jīng)。行水利尿,瀉下焦血分濕熱。治風水腫,腳氣,風濕關節(jié)疼痛,口眼歪斜,癰腫惡瘡。功能祛風濕,通經(jīng)絡,利小便。用于風濕痹痛,關節(jié)腫脹,麻痹瘙癢。清風藤散風寒濕痹,能舒筋活血,正骨利髓,故風病軟弱無力,并勁強偏廢之證,久服常服,大建奇功。
[0048]巴戟天:味辛、甘,性溫。歸肝、腎經(jīng)。具有補腎助陽,強筋壯骨,祛風除濕的功效。主治腎虛陽痿,遺精早泄,少腹冷痛,小便不禁,宮冷不孕,風寒濕痹,腰膝酸軟,風濕肢氣等證。
[0049]路路通:苦,平。歸肝、腎經(jīng)。祛風活絡,利水通經(jīng)。
[0050]絡石藤:苦,微寒。歸心、肝、腎經(jīng)。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功效,主治祛風通絡,涼血消腫。用于風濕熱痹,筋脈拘攣,腰膝酸痛,喉痹,癰腫,跌撲損傷。
[0051]雞血藤:味苦、甘,性溫。歸肝、腎經(jīng),為強壯性之補血藥,適用于貧血性之神經(jīng)麻痹癥,如肢體及腰膝酸痛,麻木不仁等。又用于婦女月經(jīng)不調,月經(jīng)閉止等,有活血鎮(zhèn)痛之效。有擴張血管,補血活血,調經(jīng),舒筋活絡的功效,對血小板聚集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促進動物腎臟及子宮總磷代謝,主要用于治療血虛有淤之月經(jīng)不調,四肢疼痛不仁,腰膝酸軟、疼痛等證。配益母草,活血化瘀、調經(jīng)止痛;配蒼術,理氣化濕、辟穢去濁;配杜仲,補腎壯骨,通經(jīng)止痛;配當歸,補血活血。
[0052]紅花:性溫,味辛?;钛ń?jīng)、散瘀止痛。用于經(jīng)閉、痛經(jīng)、惡露不行、癥瘕痞塊、跌打損傷。
[0053]川彎:味辛,性溫。歸肝、膽、心經(jīng)。治一切風,一切氣,一切勞損,一切血,補五勞,壯筋骨,調眾脈,破癥結宿血,養(yǎng)新血,長肉,鼻洪,吐血及溺血,痔瘺,腦癰發(fā)背,瘰疬癭贅,瘡疥,及排膿消瘀血。氣香升散。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主治月經(jīng)不調,痛經(jīng),經(jīng)閉,難產(chǎn),胞衣不下,產(chǎn)后惡露腹痛,腫塊,心胸脅疼痛,跌打損傷腫痛,頭痛眩暈目暗,風寒濕痹,肢體麻木,癰疽瘡瘍。用于感冒頭痛,偏正頭痛等癥。
[0054]延胡索:味苦、辛,性溫。歸肝、心、胃經(jīng)。具有善行走散,可升可降,具有活血散瘀,行氣止痛的功效,主治胸痹心痛,脅肋、脘腹諸痛,頭痛、腰痛、疝氣痛、筋骨痛、痛經(jīng)、經(jīng)閉,產(chǎn)后瘀腹痛,跌打損傷等證。
[0055]姜黃:味辛、苦,性溫。歸肝、脾經(jīng)。具有破血行氣,通經(jīng)止痛的功效。用于血滯經(jīng)閉,行經(jīng)腹痛,胸脅剌痛,風濕痹痛,肩臂疼痛,跌撲損傷等證。
[0056]王不留行:苦,平。歸肝,胃經(jīng)。能行血調經(jīng)、消腫止痛、活血通乳、催生下乳、產(chǎn)后胸腺疏通。用于血瘀經(jīng)閉,痛經(jīng),難產(chǎn);產(chǎn)后乳汁不下,乳癰腫痛;熱淋,血淋,石淋。
[0057]黨參:性平,味甘、微酸。歸脾、肺經(jīng)。補中益氣,健脾益肺。用于脾肺虛弱,氣短心悸,食少便溏,虛喘咳嗽,內熱消渴。
[0058]黃芪:甘,微溫。歸肺、脾、肝、腎經(jīng)。功用固表斂汗,利水消腫,托瘡排膿,通調水道。黃芪使心臟收縮能力增強,能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環(huán),能擴張冠狀動脈、腎血管及拳參末梢血管、使皮膚血液循環(huán)旺盛;能提高機體的非特異免疫力,有保肝和降低血糖的作用。功能實表,有表邪者勿用;能助氣,能內塞,補不足,胸膈氣閉問;能補陽。
[0059]山藥:味甘,性平。歸肺、脾、腎經(jīng)。具有健脾補肺、益胃補腎、固腎益精、聰耳明目、助五臟、強筋骨、長志安神、延年益壽的功效,主治脾胃虛弱、倦怠無力、食欲不振、久泄久痢、肺氣虛燥、痰喘咳嗽、腎氣虧耗、腰膝酸軟、下肢痿弱、消渴尿頻、遺精早泄、帶下白濁、皮膚赤腫、肥胖等證。麩炒山藥補脾健胃。
[0060]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胃、肺經(jīng)??梢鏆庋a中,緩急止痛,潤肺止咳,瀉火解毒,調和諸藥。主倦怠食少,肌瘦面黃,心悸氣短,腹痛便溏,四肢攣急疼痛,臟躁,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癰瘡腫痛,小兒胎毒,及藥物、食物中毒。用于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0061]紅景天:甘,苦,平。歸肺、心經(jīng)。能改善睡眠、生血活血、抗腦缺氧、抗疲勞、活血止血、清肺止咳、化淤消腫、解熱退燒、滋補元氣等功效;外用于治療跌打損傷和燒燙傷。
[0062]雪上一枝蒿:苦、辛,溫,有大毒。歸肝經(jīng)。該品辛散溫通,性猛善走,能祛風濕,活血脈,尤善止痛,為治療多種疼痛的良藥,能以毒攻毒,活血止痛,可用泡酒外擦,治瘡瘍腫毒,毒蟲及毒蛇咬傷、蜂叮等。
[0063]葫蘆巴:苦,溫。歸腎經(jīng)。治冷氣疝瘕,寒濕腳氣;益右腎,暖丹田。有補腎驅風、助陽止痛作用,有爽人身心、靜腦安神、松弛神經(jīng)、解除疲勞、通絡止痛、補腎滋陰壯陽的效力,常用于治療陽痿滑精、腰酸背痛、少婦痛經(jīng)、疝氣偏墜、寒濕腳氣等疾患。
[0064]鴨腳木皮:味辛;苦;性涼。發(fā)汗解表;祛風除濕;舒筋活絡。主感冒發(fā)熱,咽喉腫痛;燙傷;無名腫毒;風濕痹痛;跌打損打;骨折。
[0065]草石蠶:味甘;性平。歸肺;肝;脾經(jīng)。解表清肺;利濕解毒;補虛健脾。主風熱感冒;虛勞咳嗽;黃疸;淋證;瘡毒腫痛;毒蛇咬傷。
[0066]海桐皮:苦;辛;平。歸肝;脾;胃經(jīng)。祛風除濕;舒筋通絡;殺蟲止癢。主風濕痹痛;肢節(jié)拘攣;跌打損傷;疥癬;濕疹。
[0067]鹿角膠:味甘;咸;性溫。歸肝;腎經(jīng)。補益精血;安胎止血。主腎虛;精血不足;虛勞贏瘦;頭暈耳鳴;腰膝酸軟,陽痿滑精;宮寒不孕;胎動不安;崩漏帶下;吐血;衄血;咯血;尿備;陰疽瘡瘍。
[0068]栗子:甘;微咸;性平。歸脾;腎經(jīng)。益氣健脾;補腎強筋;活血消腫,止血。主脾虛泄瀉;反胃嘔吐;腳膝酸軟;筋骨折傷腫痛;瘰疬;吐血;衄血;便血。
[0069]其中,中藥中各原料藥材的重量份數(shù)比為:荊芥22-33份、羌活14_29份、防風17-33份、白芷22-37份、藁本19-35份、蔥白24-38份、檉柳20-34份、伸筋草15-32份、尋骨風11-25份、青風藤14-31份、巴戟天12-26份、路路通20-36份、絡石藤15-28份、雞血藤14-32份、紅花16-29份、川芎19-31份、延胡索4_10份、姜黃8_19份、王不留行13-28份、黨參16-37份、黃芪24-35份、山藥13-24份、甘草18-31份、紅景天19-31份、雪上一枝蒿5-10份、葫蘆巴13-30份、鴨腳木皮27-42份、草石蠶16-27份、海桐皮12-27份、鹿角膠12-28份和栗子30-41份。
[0070]其中,中藥中各原料藥材的重量份數(shù)比為:荊芥23-31份、羌活16-27份、防風19-30份、白芷25-33份、藁本20-34份、蔥白26-36份、檉柳22-32份、伸筋草17-29份、尋骨風15-25份、青風藤18-27份、巴戟天14-24份、路路通20-32份、絡石藤17-26份、雞血藤18-30份、紅花16-23份、川芎19-29份、延胡索7-10份、姜黃9-18份、王不留行15-24份、黨參18-34份、黃芪26-31份、山藥15-21份、甘草19-30份、紅景天23-30份、雪上一枝蒿6-9份、葫蘆巴14-28份、鴨腳木皮27-35份、草石蠶16-23份、海桐皮12-22份、鹿角膠12-20份和栗子30-36份。
[0071]其中,中藥中各原料藥材的重量份數(shù)比為:荊芥23份、羌活19份、防風30份、白芷28份、藁本20份、蔥白36份、檉柳22份、伸筋草25份、尋骨風15份、青風藤26份、巴戟天14份、路路通29份、絡石藤17份、雞血藤28份、紅花16份、川芎22份、延胡索7份、姜黃11份、王不留行15份、黨參24份、黃芪31份、山藥17份、甘草19份、紅景天25份、雪上一枝蒿6份、葫蘆巴18份、鴨腳木皮27份、草石蠶18份、海桐皮12份、鹿角膠19份和栗子30份。
其中,中藥中各原料藥材的重量份數(shù)比為:荊芥31份、羌活27份、防風24份、白芷33份、藁本34份、蔥白30份、檉柳32份、伸筋草29份、尋骨風25份、青風藤27份、巴戟天24份、路路通32份、絡石藤26份、雞血藤30份、紅花23份、川芎19份、延胡索9份、姜黃9份、王不留行24份、黨參18份、黃芪26份、山藥21份、甘草30份、紅景天30份、雪上一枝蒿9份、葫蘆巴28份、鴨腳木皮35份、草石蠶23份、海桐皮22份、鹿角膠20份和栗子36份。
其中,中藥中各原料藥材的重量份數(shù)比為:荊芥27份、羌活16份、防風19份、白芷25份、藁本32份、蔥白26份、檉柳27份、伸筋草17份、尋骨風21份、青風藤18份、巴戟天18份、路路通20份、絡石藤20份、雞血藤18份、紅花18份、川芎29份、延胡索10份、姜黃18份、王不留行16份、黨參34份、黃芪29份、山藥15份、甘草27份、紅景天23份、雪上一枝蒿7份、葫蘆巴14份、鴨腳木皮34份、草石蠶16份、海桐皮14份、鹿角膠12份和栗子33份。
其中,中藥的劑型為湯劑時,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將所述原料藥材混合放入紫砂鍋中,加入清水,至清水浸過藥材上表面2-5cm,浸泡3-10小時;
步驟二:將紫砂鍋置于火上,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30-50分鐘,過濾,得濾液a,備用;
步驟三:將剩余藥渣再次加入清水,至清水浸過藥材上表面2-3cm,浸泡3-10小時;步驟四:將紫砂鍋置于火上,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25-35分鐘至藥液的劑量為100-300ml,過濾,得濾液b,將濾液a和濾液b混合即可。
[0072]其中,中藥的劑型為洗劑時,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第一步,將所述原料藥材按比例混合,放入超微粉碎機中粉碎成0.1?10 μ m體積平均粒徑的微米級顆粒和粒徑小于0.1 μ m體積平均粒徑的納米級顆粒組成的混合粉料,所述混合粉料的得粉率至少為95% ;
第二步,在第一步獲得的混合粉料中加入相對于所述混合粉料的質量3?5倍的醇濃度為85%?95%的乙醇,攪拌溶解獲得乙醇溶液,將乙醇溶液在5°C?10°C的條件下靜置24?36小時,采用滲漉法以每分鐘I?2ml的速度緩緩滲漉,收集滲漉液,濃縮并干燥,并在此放入超微粉碎機中粉碎40?60分鐘,獲得0.1?10 μ m體積平均粒徑的微米級顆粒和粒徑小于0.1 μ m體積平均粒徑的納米級顆粒組成的混合粉料,所述混合粉料的得粉率至少為95% ;
第三步,在第二步獲得的混合粉料中加入相對于混合粉料質量2?3倍的去離子水,煎煮2?4小時,過濾,獲得藥汁。
[0073]其中,中藥的劑型為膠囊劑時,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第一步將荊芥、羌活、防風、白芷、、蔥白、檉柳、伸筋草、尋骨風、青風藤、巴戟天和路路通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對于混合物4?6倍的水提取揮發(fā)油,將獲得的揮發(fā)油用β -環(huán)糊精包合,揮發(fā)油與β-環(huán)糊精的質量比例為1: 3?6,攪拌60分鐘?90分鐘,溫度30°C?50°C,得揮發(fā)油包合物,備用;另將水提取液濃縮至60°C時相對密度為1.15?1.17的清膏;
第二步,將絡石藤、雞血藤、紅花、川芎、延胡索、姜黃、王不留行、黨參、黃芪、山藥、甘草、紅景天和雪上一枝蒿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對于混合物5?8倍量醇濃度為75%?90%的乙醇回流提取3?5次,每次2?3小時,分別過濾,各次濾液合并,回收乙醇,濃縮至60°C時相對密度為1.20?1.22的清膏,備用;
第三步,將剩余所述原料藥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對于混合物8?10倍量水,煮沸6?8小時,過濾,濃縮至60°C時相對密度為1.28?1.30的清膏;
第四步,將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的清膏混合,60°C?70°C減壓真空干燥,得干膏粉;第五步,將第一步所述揮發(fā)油包合物和第四步所述干膏粉充分混合,隨后加入相對于100重量份所述揮發(fā)油包合物和干膏粉的混合物,5?7重量份羧甲基淀粉鈉、5?50重量份淀粉混合均勻,加入150?200重量份醇濃度為80%?90%乙醇制粒,干燥,整粒,隨后加入相對于100重量份所述揮發(fā)油包合物和干膏粉的混合物,3?5重量份硬脂酸鎂,然后裝入明膠膠囊中。
[0074]以下采用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借此對本發(fā)明如何應用技術手段來解決技術問題,并達成技術效果的實現(xiàn)過程能充分理解并據(jù)以實施。
[0075]其中,中藥中各原料藥材的重量份數(shù)比為:
實施例1本發(fā)明的湯劑
取荊芥23g、羌活19g、防風30g、白芷28g、藁本20g、蔥白36g、檉柳22g、伸筋草25g、尋骨風15g、青風藤26g、巴戟天Hg、路路通29g、絡石藤17g、雞血藤28g、紅花16g、川芎22g、延胡索7g、姜黃Hg、王不留行15g、黨參24g、黃芪31g、山藥17g、甘草19g、紅景天25g、雪上一枝蒿6g、葫蘆巴18g、鴨腳木皮27g、草石蠶18g、海桐皮12g、鹿角膠19g和栗子30g。
[0076]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將所述原料藥材混合放入紫砂鍋中,加入清水,至清水浸過藥材上表面3cm,浸泡3小時;
步驟二:將紫砂鍋置于火上,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50分鐘,過濾,得濾液a,備用;
步驟三:將剩余藥渣再次加入清水,至清水浸過藥材上表面3cm,浸泡4小時;
步驟四:將紫砂鍋置于火上,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30分鐘至藥液的劑量為300ml,過濾,得濾液b,將濾液a和濾液b混合即可。
[0077]實施例2本發(fā)明的洗劑
取荊芥31g、羌活27g、防風24g、白芷33g、藁本34g、蔥白30g、檉柳32g、伸筋草29g、尋骨風25g、青風藤27g、巴戟天24g、路路通32g、絡石藤26g、雞血藤30g、紅花23g、川芎19g、延胡索9g、姜黃9g、王不留行24g、黨參18g、黃芪26g、山藥21g、甘草30g、紅景天30g、雪上一枝蒿9g、葫蘆巴28g、鴨腳木皮35g、草石蠶23g、海桐皮22g、鹿角膠20g和栗子36g。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第一步,將所述原料藥材按比例混合,放入超微粉碎機中粉碎成5 μ m體積平均粒徑的微米級顆粒和粒徑小于0.1 μ m體積平均粒徑的納米級顆粒組成的混合粉料,所述混合粉料的得粉率至少為95% ;
第二步,在第一步獲得的混合粉料中加入相對于所述混合粉料的質量4倍的醇濃度為95%的乙醇,攪拌溶解獲得乙醇溶液,將乙醇溶液在10°C的條件下靜置36小時,采用滲漉法以每分鐘2ml的速度緩緩滲漉,收集滲漉液,濃縮并干燥,并在此放入超微粉碎機中粉碎60分鐘,獲得5 μ m體積平均粒徑的微米級顆粒和粒徑小于0.1 μ m體積平均粒徑的納米級顆粒組成的混合粉料,所述混合粉料的得粉率至少為95% ;
第三步,在第二步獲得的混合粉料中加入相對于混合粉料質量3倍的去離子水,煎煮3小時,過濾,獲得藥汁。
[0078]實施例3本發(fā)明的膠囊劑取荊芥27g、羌活16g、防風19g、白芷25g、藁本32g、蔥白26g、檉柳27g、伸筋草17g、尋骨風21g、青風藤18g、巴戟天18g、路路通20g、絡石藤20g、雞血藤18g、紅花18g、川芎29g、延胡索10g、姜黃18g、王不留行16g、黨參34g、黃芪29g、山藥15g、甘草27g、紅景天23g、雪上一枝蒿7g、葫蘆巴Hg、鴨腳木皮34g、草石蠶16g、海桐皮Hg、鹿角膠12g和栗子33g。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第一步將荊芥、羌活、防風、白芷、藁本、蔥白、檉柳、伸筋草、尋骨風、青風藤、巴戟天和路路通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對于混合物5倍的水提取揮發(fā)油,將獲得的揮發(fā)油用β -環(huán)糊精包合,揮發(fā)油與β_環(huán)糊精的質量比例為1: 5,攪拌60分鐘,溫度50°C,得揮發(fā)油包合物,備用;另將水提取液濃縮至60°C時相對密度為1.17的清膏;
第二步,將絡石藤、雞血藤、紅花、川芎、延胡索、姜黃、王不留行、黨參、黃芪、山藥、甘草、紅景天和雪上一枝蒿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對于混合物8倍量醇濃度為90%的乙醇回流提取4次,每次3小時,分別過濾,各次濾液合并,回收乙醇,濃縮至60°C時相對密度為1.22的清膏,備用;
第三步,將剩余所述原料藥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對于混合物9倍量水,煮沸7小時,過濾,濃縮至60°C時相對密度為1.30的清膏;
第四步,將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的清膏混合,70°C減壓真空干燥,得干膏粉;
第五步,將第一步所述揮發(fā)油包合物和第四步所述干膏粉充分混合,隨后加入相對于100重量份所述揮發(fā)油包合物和干膏粉的混合物,6重量份羧甲基淀粉鈉、40重量份淀粉混合均勻,加入180重量份醇濃度為90%乙醇制粒,干燥,整粒,隨后加入相對于100重量份所述揮發(fā)油包合物和干膏粉的混合物,4重量份硬脂酸鎂,然后裝入明膠膠囊中。
[0079]急性皮膚刺激試驗: 該品依據(jù)衛(wèi)生部《化妝品衛(wèi)生規(guī)范》(2002)第二部分“皮膚刺激性/腐蝕性試驗”中
6.3節(jié),日本大耳白兔雄性4只,體重2kg?3kg,將本發(fā)明的實施例2制備的洗劑直接涂在動物左側皮膚上(另一側作為對照),采用封閉試驗,敷用時間4小時,試驗結束后用溫水沖洗殘留受試物,于除去受試物后lh、24h、48h和72h分別觀察動物受試區(qū)和對照區(qū)的皮膚反應,最高積分均值為“0”,判斷該品對動物皮膚無刺激性。
[0080]過敏試驗:
取健康白色豚鼠18只,體重250-300g,雌雄兼用,試驗前剔除兩側背毛,每側3X3cm,隨機分為試驗組、空白對照組(基質)和陽性對照組。陽性對照組用2,4_ 二硝基氯苯,致敏用I %濃度,激發(fā)用0.1%濃度;試驗組用本發(fā)明實施例2的洗劑。將本發(fā)明實施例2的洗劑涂于背部去毛區(qū),隔日I次,共3次。于末次接觸后14天,在背部同一區(qū)域涂本發(fā)明實施例2的洗劑,6h后去除藥品后即刻觀察,并于24、48、72h觀察有無過敏反應??瞻讓φ战M和陽性對照組用同法激發(fā)接觸和觀察。試驗結果:陽性對照組動物皮膚在致敏I小時后即出現(xiàn)局限性紅斑和輕微水腫,24小時過敏反應癥狀加重,并有硬結形成,致敏率為100%,試驗組和空白對照組動物皮膚均未出現(xiàn)任何過敏反應癥狀,致敏率為0%。
[0081]急性毒性試驗:
應用NIH小鼠40只,SPF級,雌雄各半,體重18?22g,進行急性毒性試驗。小鼠隨機分為兩組,每組20只,即對照組和給藥組,實驗前禁食12小時;將本發(fā)明的實施例1制備的湯劑,(濃度為6.58g生藥/ml,最高濃度)灌胃,灌胃容積為5ml/kg (即單次給藥劑量為32.9生藥/kg),對照組給予等量生理鹽水,一天給藥2次,給藥間隔時間6小時,給藥后連續(xù)觀察14天,并記錄小鼠的的毒性反應及死亡數(shù)。實驗結果表明:與對照組比較,給藥后小鼠未見明顯差異,實驗連續(xù)觀察14天,小鼠全身狀況、飲食、飲水、體重增長均正常。小鼠口服灌胃本發(fā)明的湯劑LD50>32.9生藥/kg,每日最大給藥量為65.8生藥/kg/日。本發(fā)明的中藥臨床用藥量為4.4g生藥/日/人,成人體重以60KG計,平均用藥劑量為0.073g生藥/kg/日。按體重計:小鼠(平均體重以20g計)口服灌胃本發(fā)明的中藥的耐受量為臨床用量的901倍。因此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湯劑急性毒性低,臨床用藥安全。
[0082]長期毒性實驗:
本發(fā)明實施例3的膠囊劑對小鼠按10.78,20.35和33.48g生藥/kg連續(xù)用藥16周(1.0ml/100g體重,每天2次)及停藥4周后,結果表明:本發(fā)明中藥對小鼠的毛發(fā)、行為、大小便、體重、臟器重量、血象、肝腎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標均無明顯影響,臟器肉眼沒有發(fā)現(xiàn)異樣變化和組織學檢查結果表明,用藥16周及停藥4周后,小鼠各臟器均無明顯改變。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3的膠囊劑對小鼠長期用藥后毒性小,停藥后也沒有異樣反應,應用安全。
[0083]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均為門診病例,共110例,其中年齡最小者23歲,最大者43歲,平均年齡29歲。第一胎產(chǎn)后82例,第二胎產(chǎn)后28例,順產(chǎn)90例,剖腹產(chǎn)20例;病程在產(chǎn)后I月之內者26例,I?3月者28例,3?6月者40例,6月以上者16例;隨機分為:
湯劑治療組:26人。
[0084]洗劑治療組:28人。
[0085]膠囊劑治療組:28人。
[0086]西藥對照組:28人。
[0087]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標準
(O多有產(chǎn)時或產(chǎn)后失血較多,感受風、寒、濕邪病史;
(2)產(chǎn)婦肢體關節(jié)酸痛、麻木,但局部無紅腫灼熱;
(3)應與痿證、風濕痹證等引起的關節(jié)酸痛相鑒別。
[0088]中醫(yī)診斷標準
遍身骨節(jié)疼痛,伸屈不利,或痛無定處,或劇痛如刺,或肢體腫脹,重著不舉。苔薄白,脈細弦。
[0089]治療方法:
湯劑治療組:使用本發(fā)明實施例1制備的湯劑,每日I劑,6天為I個療程。
[0090]洗劑治療組:使用本發(fā)明實施例2制備的洗劑,每日I次,6天為I個療程。
[0091]膠囊劑治療組:使用本發(fā)明實施例3制備的膠囊劑,每日3次,每次6粒,6天為I個療程。
[0092]對照組:產(chǎn)后寧膠囊主要藥物組成:黃芪、酒當歸、防己、秦艽、防風、桂枝、細辛、桃仁、血竭、甘草等,每粒0.5克,每次5粒,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6天I療程。
[0093]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癥狀全部消失功能恢復正常;
顯效:主要癥狀基本消失,肢體疼痛明顯減輕,關節(jié)功能基本恢復正常者;
有效:癥狀減輕,功能未完全恢復者;
無效:疼痛無明顯減輕,治療后未見好轉者。
[0094]治療結果:
參見表I和表2,從表I可以看出,采用本發(fā)明的中藥治療感邪型產(chǎn)后身痛,相對于對照組在治療效果上,具有顯著的改進;從表2可以看出,采用本發(fā)明的中藥治療感邪型產(chǎn)后身痛,相對于對照組,在治療療程上顯著縮短。
[0095]表I四組分別治療I個月后臨床療效比較例 _
組別I例數(shù)I痊愈I顯效有效I無效I總有效率
湯劑治療組26 22一 2 2~ O 100%
洗劑治療組元一 20 4 ~4 O 100%
膠囊劑治療組28 24_ 2 2~ O 100%
對照組.|28 |l6 |5 K |3 189.3%
表2四組分別治療I個月后痊愈和顯效的人數(shù)和時間比較例(%)
WWI例數(shù)I第1-10天I第11-20天I第21-30天
湯劑治療組 24_4(16.7%) 14(58.3%) 6(25.0%)
)先劑治療組 24 5 (20.8%) 14(58.3%) 5(20.8%)—
液囊劑治療組 _26 6T23.1%) 15(57.7%) 5(19.2%)
_對照組hi |2(9.5%) |θ (28.6%) |l3(61.9%)
根據(jù)上述表格內的臨床統(tǒng)計可知,本發(fā)明提供的中藥具有起效快、有效率聞、療效確切、安全性高、無毒副作用的優(yōu)勢;同時對湯劑治療組痊愈和顯效的24例,洗劑治療組痊愈和顯效的24例,膠囊劑治療組痊愈和顯效的26例,以及對照組痊愈和顯效的21例患者隨訪2年,結果統(tǒng)計:
湯劑治療組治愈和顯效的24例,痊愈的22例無復發(fā),顯效的2例患者無復發(fā),復發(fā)率為0% ; 洗劑治療組治愈和顯效的24例,痊愈的20例無復發(fā),顯效的4例患者無復發(fā),復發(fā)率為0% ;
膠囊劑治療組治愈和顯效的26例,痊愈的24例無復發(fā),顯效的2例患者無復發(fā),復發(fā)率為0% ;
西藥對照組治愈和顯效的21例患者,痊愈的16例無復發(fā),顯效的5例患者中復發(fā)2例,復發(fā)率為9.5%。
[0096]典型病例:
患者甲,女,32歲,2012年6月就診?;颊?月前2胎順產(chǎn)I男嬰,產(chǎn)后惡露一月已凈,現(xiàn)哺乳未轉經(jīng),產(chǎn)后I月余因受涼出現(xiàn)雙上肢及肩背部疼痛,未在意。后漸加重,遍身骨節(jié)疼痛,伸屈不利,苔薄白,脈細弦。輔助檢查:抗“O”和類風濕抗體正常,X線攝片骨質未見異常。本組排除風濕、類風濕、骨性關節(jié)炎等疾患,局部無紅腫灼熱。中醫(yī)診斷為產(chǎn)后身痛,辨證屬于感邪型。患者服實施例1的湯劑5劑后癥狀即大減,2周后全身疼痛即消失。19劑后停藥,隨訪2年未復發(fā)。
[0097]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感邪型產(chǎn)后身痛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原料藥材:荊芥、羌活、防風、白芷、藁本、蔥白、檉柳、伸筋草、尋骨風、青風藤、巴戟天、路路通、絡石藤、雞血藤、紅花、川芎、延胡索、姜黃、王不留行、黨參、黃芪、山藥、甘草、紅景天、雪上一枝蒿、葫蘆巴、鴨腳木皮、草石蠶、海桐皮、鹿角膠和栗子。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中各原料藥材的重量份數(shù)比為:荊芥22-33份、羌活14-29份、防風17-33份、白芷22-37份、藁本19-35份、蔥白24-38份、檉柳20-34份、伸筋草15-32份、尋骨風11-25份、青風藤14-31份、巴戟天12-26份、路路通20-36份、絡石藤15-28份、雞血藤14-32份、紅花16-29份、川芎19-31份、延胡索4_10份、姜黃8-19份、王不留行13-28份、黨參16-37份、黃芪24-35份、山藥13-24份、甘草18-31份、紅景天19-31份、雪上一枝蒿5-10份、葫蘆巴13-30份、鴨腳木皮27-42份、草石蠶16-27份、海桐皮12-27份、鹿角膠12-28份和栗子30-41份。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中各原料藥材的重量份數(shù)比為:荊芥23-31份、羌活16-27份、防風19-30份、白芷25-33份、藁本20-34份、蔥白26-36份、檉柳22-32份、伸筋草17-29份、尋骨風15-25份、青風藤18-27份、巴戟天14-24份、路路通20-32份、絡石藤17-26份、雞血藤18-30份、紅花16-23份、川芎19-29份、延胡索.7-10份、姜黃9-18份、王不留行15-24份、黨參18-34份、黃芪26-31份、山藥15-21份、甘草19-30份、紅景天23-30份、雪上一枝蒿6-9份、葫蘆巴14-28份、鴨腳木皮27-35份、草石蠶16-23份、海桐皮12-22份、鹿角膠12-20份和栗子30-36份。
4.根據(jù)權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中各原料藥材的重量份數(shù)比為:荊芥23份、羌活19份、防風30份、白芷28份、藁本20份、蔥白36份、檉柳22份、伸筋草25份、尋骨風15份、青風藤26份、巴戟天14份、路路通29份、絡石藤17份、雞血藤28份、紅花16份、川芎22份、延胡索7份、姜黃11份、王不留行15份、黨參24份、黃芪31份、山藥17份、甘草19份、紅景天25份、雪上一枝蒿6份、葫蘆巴18份、鴨腳木皮27份、草石蠶18份、海桐皮12份、鹿角膠19份和栗子30份。
5.根據(jù)權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中各原料藥材的重量份數(shù)比為:荊芥31份、羌活27份、防風24份、白芷33份、藁本34份、蔥白30份、檉柳32份、伸筋草29份、尋骨風25份、青風藤27份、巴戟天24份、路路通32份、絡石藤26份、雞血藤30份、紅花23份、川芎19份、延胡索9份、姜黃9份、王不留行24份、黨參18份、黃芪26份、山藥21份、甘草30份、紅景天30份、雪上一枝蒿9份、葫蘆巴28份、鴨腳木皮35份、草石蠶23份、海桐皮22份、鹿角膠20份和栗子36份。
6.根據(jù)權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中各原料藥材的重量份數(shù)比為:荊芥27份、羌活16份、防風19份、白芷25份、藁本32份、蔥白26份、檉柳27份、伸筋草17份、尋骨風21份、青風藤18份、巴戟天18份、路路通20份、絡石藤20份、雞血藤.18份、紅花18份、川芎29份、延胡索10份、姜黃18份、王不留行16份、黨參34份、黃芪29份、山藥15份、甘草27份、紅景天23份、雪上一枝蒿7份、葫蘆巴14份、鴨腳木皮34份、草石蠶16份、海桐皮14份、鹿角膠12份和栗子33份。
7.根據(jù)權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的劑型為湯劑時,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將所述原料藥材混合放入紫砂鍋中,加入清水,至清水浸過藥材上表面.2-5cm,浸泡3-10小時; 步驟二:將紫砂鍋置于火上,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30-50分鐘,過濾,得濾液a,備用; 步驟三:將剩余藥渣再次加入清水,至清水浸過藥材上表面2-3cm,浸泡3-10小時; 步驟四:將紫砂鍋置于火上,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25-35分鐘,過濾,得濾液b,將濾液a和濾液b混合即可。
8.根據(jù)權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的劑型為洗劑時,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第一步,將所述原料藥材按比例混合,放入超微粉碎機中粉碎成0.1?10 μ m體積平均粒徑的微米級顆粒和粒徑小于0.1 μ m體積平均粒徑的納米級顆粒組成的混合粉料,所述混合粉料的得粉率至少為95% ; 第二步,在第一步獲得的混合粉料中加入相對于所述混合粉料的質量3?5倍的醇濃度為85%?95%的乙醇,攪拌溶解獲得乙醇溶液,將乙醇溶液在5°C?10°C的條件下靜置24?36小時,采用滲漉法以每分鐘I?2ml的速度緩緩滲漉,收集滲漉液,濃縮并干燥,并在此放入超微粉碎機中粉碎40?60分鐘,獲得0.1?10 μ m體積平均粒徑的微米級顆粒和粒徑小于0.1 μ m體積平均粒徑的納米級顆粒組成的混合粉料,所述混合粉料的得粉率至少為95% ; 第三步,在第二步獲得的混合粉料中加入相對于混合粉料質量2?3倍的去離子水,煎煮2?4小時,過濾,獲得藥汁。
9.根據(jù)權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的劑型為膠囊劑時,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第一步將荊芥、羌活、防風、白芷、藁本、蔥白、檉柳、伸筋草、尋骨風、青風藤、巴戟天和路路通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對于混合物4?6倍的水提取揮發(fā)油,將獲得的揮發(fā)油用β-環(huán)糊精包合,揮發(fā)油與β-環(huán)糊精的質量比例為1: 3?6,攪拌60分鐘?90分鐘,溫度30°C?50°C,得揮發(fā)油包合物,備用;另將水提取液濃縮至60°C時相對密度為1.15?.1.17的清膏; 第二步,將絡石藤、雞血藤、紅花、川芎、延胡索、姜黃、王不留行、黨參、黃芪、山藥、甘草、紅景天和雪上一枝蒿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對于混合物5?8倍量醇濃度為75%?90%的乙醇回流提取3?5次,每次2?3小時,分別過濾,各次濾液合并,回收乙醇,濃縮至60°C時相對密度為1.20?1.22的清膏,備用; 第三步,將剩余所述原料藥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對于混合物8?10倍量水,煮沸.6?8小時,過濾,濃縮至60°C時相對密度為1.28?1.30的清膏; 第四步,將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的清膏混合,60°C?70°C減壓真空干燥,得干膏粉; 第五步,將第一步所述揮發(fā)油包合物和第四步所述干膏粉充分混合,隨后加入相對于.100重量份所述揮發(fā)油包合物和干膏粉的混合物,5?7重量份羧甲基淀粉鈉、5?50重量份淀粉混合均勻,加入150?200重量份醇濃度為80%?90%乙醇制粒,干燥,整粒,隨后加入相對于100重量份所述揮發(fā)油包合物和干膏粉的混合物,3?5重量份硬脂酸鎂,然后裝入明膠膠囊中。
【文檔編號】A61P29/00GK104127831SQ201410416060
【公開日】2014年11月5日 申請日期:2014年8月22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8月22日
【發(fā)明者】張梅 申請人:張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