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乳腺炎癥的中藥配方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中藥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治療乳腺炎癥的中藥配方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乳腺炎癥發(fā)病前常有乳頭皸裂,乳頭隱畸形,乳房受擠壓,乳汗淤積等誘因。是初產婦常見的一種病癥,輕者不能給嬰兒正常喂奶,重者則要手術治療。但能及早預防或發(fā)現(xiàn)后及時治療,可避免或減輕病癥。產前每月在乳頭及乳暈上擦一次花生油,妊娠8個月后每日用酒精或溫水洗擦乳頭、乳暈,使乳頭皮膚變韌耐磨,預防產后嬰兒吸吮而皸裂。 本病初起乳房腫脹、疼痛,腫塊壓痛,表面紅腫,發(fā)熱;如繼續(xù)發(fā)展,則癥狀加重,乳房搏動性疼痛。嚴重者伴有高燒,寒戰(zhàn),乳房腫痛明顯,局部皮膚紅腫,有硬結、壓痛,患側腑下淋巴結腫大,壓痛。炎癥在數(shù)天內軟化,形成乳房腫,有波動感,膿腫深的皮膚發(fā)紅及波動感不明顯。形成本病的主要原因有乳腺管阻塞,乳汁淤積;或因嬰兒吸乳時損傷乳頭所導致。本病的臨床特點為發(fā)病急,可伴有發(fā)熱、畏寒,病側乳房紅腫熱痛,出現(xiàn)硬塊,最后形成胺腫等。病因1.乳汁的淤積乳汁淤積有利于入侵細菌的生長繁殖。原因有①乳頭過小或內陷,妨礙哺乳,孕婦產前未能及時矯正乳頭內陷,嬰兒吸乳時困難;②乳汁過多,排空不完全,產婦沒有及時將乳房內多余乳汁排空。③乳管不通,乳管本身炎癥,腫瘤及外在壓迫,胸罩脫落的纖維亦可堵塞乳管。2.細菌的侵入乳頭內陷時嬰兒吸乳困難,易造成乳頭周圍的破損,是細菌沿淋巴管入侵造成感染的主要途徑。另外嬰兒經常含乳頭而睡,也可使嬰兒口腔內炎癥直接侵入蔓延至乳管,繼而擴散至乳腺間質引起化膿性感染。其致病菌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常見。治療須按炎癥情況而定。一般在有乳頭皸裂時,應停止喂哺,局部用3%硼酸液清潔后,涂以魚肝油鉍劑或復方安息香酸酊;如無乳頭皸裂,在乳腺炎初期仍可哺乳。如有乳汁瘀積,可局部輕柔按摩或用木梳的背緣輕輕向乳頭方向梳通,局部冷敷。炎癥明顯明,應停止哺乳,吸出乳汁,用繃帶托起乳房,局部熱敷,并用O. 25%普魯卡因60ml內加青霉素40萬U,作乳房后組織內封閉注射,每日I次,同時口服或肌注抗生素。已形成膿腫者,由于乳房解剖結構的獨特,破壞乳房組織的程度較之表面體檢的結果要嚴重得多。病情較重者,宜在手術室在全麻下切開引流。切口應考慮美容及防止切傷乳腺管。乳房后膿腫或乳房下側的深部膿腫,應在乳房底線上作弧形切口,手指深入膿腔,破壞許多小腔的隔膜,使之貫通一起,膿液作細菌培養(yǎng),置入一膠管或橡皮條引流,或緊填無菌凡士林紗條,覆無菌敷料,加壓包扎,以減少傷口滲血,二三天后取出引流條更換敷料,并繼續(xù)抗生素治療7 10天。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為了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治療乳腺炎癥的中藥配方及其制備方法。本發(fā)明使用中國傳統(tǒng)的天然中草藥為原料,無毒副作用,口感好,服用方便,是通過臨床試驗反復驗證配置而成的,符合傳統(tǒng)中醫(yī)學的理論。本發(fā)明治療乳腺炎癥的中藥配方及其制備方法,以丹參、杏仁、木瓜、玉米須、通草為君清熱解毒,消腫排膿,活血化瘀止疼,以赤小豆、紫河車、燈籠草、蔥白、鞭葉鐵線蕨為臣藥行氣破滯、消除乳腺中積聚的乳汁以及淤血膿腫,以蒲公英、大棗、小葉金老梅、王不留行、棱枝槲寄生、白僵蠶、土貝母、川木通、澤漆、漏蘆輔佐君臣藥主治乳腺炎癥,本發(fā)明諸味藥配伍相合,清熱涼血、通經排乳、消炎祛膿可直達病所,治愈乳腺炎癥。本發(fā) 明秉著以口服中藥為本進行全面的整體調節(jié),調整好全身狀態(tài),可迅速解決產后乳腺炎癥、乳汁淤積、乳房脹痛、乳腺管堵塞、輸乳管不通造成斷奶等哺乳期乳腺炎癥狀況并可以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一種治療乳腺炎癥的中藥配方,是由以下重量份原料制成
丹參40-60份、杏仁40-60份、木瓜40-60份、玉米須40-60份、通草40-60份、赤小豆30-50份、紫河車30-50份、燈籠草30-50份、蔥白30-50份、鞭葉鐵線蕨30-50份、蒲公英20-40份、大棗20-40份、小葉金老梅20-40份、王不留行20-40份、棱枝槲寄生20-40份、白僵蠶10-30份、土貝母10-30份、川木通10-30份、澤漆10-30份、漏蘆10-30份;
所述大棗是成熟后的鮮紅棗;
制備方法
(I)、按照配方比例取木瓜、大棗、杏仁加I倍量蒸餾水浸泡2小時,用磨漿機磨成汁液,加熱至沸10分鐘,過濾冷卻至室溫,凈化后制成提取液備用;
(2)、按配方比例將丹參、玉米須、通草、赤小豆、紫河車、燈籠草、蔥白、鞭葉鐵線蕨、蒲公英、小葉金老梅、王不留行、棱枝槲寄生、白僵蠶、土貝母、川木通、澤瀉、漏蘆揀凈,放入砂鍋于大火煮沸改文火煮20-40分鐘,提取上清液冷卻至室溫,煮提兩次,取兩次煮提上清液混合均勻后備用;
(3)、按比例將凈化后的提取液與備用上清液調和均勻裝瓶,置于高溫>100°C的消毒容器中進行消毒,即得成品。一種治療乳腺炎癥的中藥配方,是由以下重量份原料制成
丹參42-58份、杏仁42-58份、木瓜42-58份、玉米須42-58份、通草42-58份、赤小豆32-48份、紫河車32-48份、燈籠草32-48份、蔥白32-48份、鞭葉鐵線蕨32-48份、蒲公英22-38份、大棗22-38份、小葉金老梅22-38份、王不留行22-38份、棱枝槲寄生22-38份、白僵蠶12-28份、土貝母12-28份、川木通12-28份、澤漆12-28份、漏蘆12-28份。一種治療乳腺炎癥的中藥配方,是由以下重量份原料制成
丹參50份、杏仁50份、木瓜50份、玉米須50份、通草50份、赤小豆40份、紫河車40份、燈籠草40份、蔥白40份、鞭葉鐵線蕨40份、蒲公英30份、大棗30份、小葉金老梅30份、王不留行30份、棱枝槲寄生30份、白僵蠶20份、土貝母20份、川木通20份、澤漆20份、漏蘆20份。本發(fā)明涉及中藥藥理及藥性如下
丹參:
性味歸經性微寒,味苦。功效有安神、活瘀血和生新血的功能。杏仁
性味歸經苦、溫、有毒肺、脾;歸大腸經。
功用《神農本草經》主咳逆上氣雷鳴,喉痹,下氣,產乳金瘡,寒心奔豚。.《本草綱目》殺蟲,治諸瘡疥,消腫,去頭面諸風氣鈹皰。木瓜
歸經歸肝、脾經。功能主治平肝舒筋,和胃化濕,主治脾胃虛弱、食欲不振、乳汁缺少、關節(jié)痛疼、肢體麻木等癥。玉米須
性味性平,味甘淡,無毒。功用主治利尿,泄熱,平肝,利膽。治腎炎水腫,腳氣,黃疸肝炎,高血壓,膽囊炎,膽結石,糖尿病,吐血衄血,鼻淵,乳癰。通草
性味味甘、淡、微寒。功能主治清熱利尿,通氣下乳。用于濕溫尿赤、淋病澀痛、水腫尿少、乳汁不下。赤小豆
性味性平,味甘、酸。入心、小腸經。功能主治辟溫疫,治產難,下胞衣,通乳汁,利水消種,解毒排膿。用于水腫脹滿、腳氣浮腫、黃疸尿赤、風濕熱痹、癰腫瘡毒、腸癰腹痛。紫河車
性味甘咸、溫。功能主治補氣,養(yǎng)血,益精。虛損、羸瘦、咳血氣喘、勞熱骨蒸、遺精等癥。燈籠草
性味《四川中藥志》〃性寒,味苦,無毒?!?br>
功能主治滲濕,殺蟲。治黃疸,小便不利,慢性咳喘,疳疾,瘰疬,天泡瘡,濕瘡。清熱利濕;被動痰止咳;軟堅散結。主濕熱黃疸;小便不利;慢性咳喘;疳疾;瘰疬;天泡瘡;濕疹;癤腫①《分類草藥性》解毒殺蟲,葉治天泡瘡?!á凇短鞂毐静荨分涡弘?,疳疾?!á?《四川中藥志》:利尿,消痃癖,去骨蒸勞熱。治黃疸,小便不利,久咳喘急;外涂小兒泡瘡及皮膚濕熱瘡。單用果效力更佳。"④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感冒發(fā)熱,咽喉腫痛;急性支氣管炎;濕瘡腫毒?!?br>
蔥白
歸經肺;胃經
功效發(fā)表;通陽;解毒;殺蟲
I.陶弘景蔥亦有寒熱,白冷青熱,傷寒湯不得令有青也。2.張元素蔥莖白專主發(fā)散,以通上下陽氣,故《活人書》治傷寒頭痛如破,用連須蔥白湯主之;張仲景治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厥逆脈微者,白通湯主之,內用蔥白,若面色赤者,四逆湯加蔥白,腹中痛者,去蔥白。成無己解之云,腎惡燥,即食辛以潤之,蔥白辛溫,以通陽氣也。3.《綱目》:蔥,所治之癥,多屬太陰、陽明,皆取其發(fā)散通氣之功。通氣故能解毒及理血病。氣者,血之帥也,氣通則血活矣。金瘡磕損,折傷血出,疼痛不止者,王嘐《百一方》用蔥白、砂糖等分研封之,云痛立止,更無痕瘢也。蔥葉亦可用。又蔥管吹鹽入玉莖內,治小便不通及轉脬危急者。余常用,治數(shù)人得驗。4.《本草經疏》:蔥,辛能發(fā)散,能解肌,能通上下陽氣,故外來怫郁諸證,悉皆主之。傷寒寒熱,邪氣 并也;中風面目腫,風熱郁也;傷寒骨肉痛,邪始中也。喉痹不通,君相二火上乘于肺也,辛涼發(fā)散,得汗則火自散而喉痹通也。肝開竅于目,散肝中邪熱,故云歸目。除肝邪氣,邪氣散則正氣通,血自和調而有安胎安中利五臟之功矣。其曰益目睛,殺百藥毒者,則是辛潤利竅而兼解散通氣之力也。5.《醫(yī)林纂要》蔥,陶氏謂白冷青熱,此卻不然。但全用則行通身,根與白行肌膚,青與尖專行達肌表,上頭目。又生用則外行,泡湯則表散,熟之則守中。6.張壽頤鮮蔥白,輕用二、三枚,重至五枚,以柔細者為佳,吾吳謂之綿蔥。其粗壯者則曰胡蔥,氣濁力薄,不如柔細之佳。去青用白,取其輕清;或連須用,欲其兼通百脈若單用青蔥莖,則以疏通肝絡之郁窒,與蔥白專主發(fā)散不同。7.《本經》主傷寒寒熱,出汗中風,面目腫。8.《別錄》治傷寒骨肉痛,喉痹不通,安胎。9.孟詵通關節(jié);止衄血,利大小便。10.《日華子本草》:治天行時疾,頭痛熱狂,通大小腸,霍亂轉筋及賁豚氣,腳氣,心腹痛,目眩及止心迷悶。11.《用藥心法》通陽氣,發(fā)散風邪。12.李杲治陽明下痢下血。13.《日用本草》能達表和里,安胎止血。14.《本草蒙筌》蛇傷、蚯蚓傷,和鹽署即解。15.《綱目》除風濕、身痛麻痹,蟲積心痛,止大人陽脫,陰毒腹痛,小兒盤腸內釣,婦人妊娠溺血,通奶汁,散乳癰,利耳鳴,涂犬毒。鞭葉鐵線蕨
性味苦微甘,平。
功用主治-鞭葉鐵線蕨的功效清熱解毒,利水消腫。
選方①治水腫巖虱子二兩,煨水服。②治乳癰,黃水瘡巖虱子研末敷患處。蒲公英
性味甘,微苦,寒。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上呼吸道感染,眼結膜炎,流行性腮腺炎,乳癰腫痛,胃炎,痢疾,肝炎,膽襄炎,急性闌尾炎,泌尿系感染,盆腔炎,癰癤疔瘡,咽炎,治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癘,疔毒瘡腫,急性結膜炎,感冒發(fā)熱,急性扁桃體炎,急性支氣管炎、尿路感染。大棗
性味歸經甘,溫,歸脾、胃經;
功能主治補中益氣,養(yǎng)血安神。用于脾虛食少,乏力便溏,婦人臟躁。小葉金老梅
性味歸經甘;寒.腎;膀胱經.
主治寒濕腳氣;癢疹;乳腺炎.
功效利濕;止癢;解毒。王不留行
性味歸經苦,平。歸肝,胃經。
功效活血通經,下乳消癰,利尿通淋。
主治血瘀經閉,痛經,難產;產后乳汁不下,乳癰腫痛;熱淋,血淋,石淋。棱枝槲寄生
性味歸經辛、微澀、溫。《西藏常用中草藥》〃性平,味苦。〃脾、腎經。功效主治除濕、祛風。治肺病吐血,乳瘡,腹痛。治風濕性關節(jié)炎,腰腿酸痛,高血壓,胎動,乳少。
白僵蠶
性味歸經辛咸,平。①《本經》味咸,平。②《別錄》辛,平,無毒。③《藥性論》微溫,有小毒。入肝、肺,胃經。①《綱目》:厥陰、陽明。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心、肝、脾、肺四經。土貝母
性味歸經苦,微寒;歸肺、脾經。功能主治散結,消腫,解毒。用于乳癰,瘰疬,乳腺炎,頸淋巴結結核,慢性淋巴結炎,肥厚性鼻炎。川木通
性味歸經淡、苦,寒。歸心、肺、小腸、膀胱經。功能主治清熱利尿,清心除煩,通經下乳。用于水腫、口舌生瘡,濕熱痹痛,淋病,小便不通,關節(jié)痹痛,經閉乳少。澤漆
性味歸經辛、苦,微寒;有毒。歸肺、小腸、大腸經。功能主治利水消腫,化痰散結,殺蟲。用于水腫,肝硬化腹水,細菌性痢疾;外用治淋巴結結核,結核性瘺管,神經性皮炎。并可滅蛆、孑孓。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數(shù)據(jù)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株有毒,乳汁對口腔粘膜有刺激作用,如入眼內有失明危險。內服過量引起腹痛、腹瀉、嘔吐、嚴重者脫水。漏蘆
性味《本經》“味苦咸,寒。”《別錄》“大寒,無毒。”《本草正》“味微咸,性寒,有小母。
歸經入胃、大腸經。
功能清熱解毒,消癰,下乳,舒筋通脈。
主治用于乳癰腫痛,癰疽發(fā)背,瘰疬瘡毒,乳汁不通,濕痹拘攣,骨節(jié)疼痛、熱毒血痢、痔瘡出血。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1,配方丹參40g、杏仁40g、木瓜40g、玉米須40g、通草40g、赤小豆30g、紫河車30g、燈籠草30g、蔥白30g、鞭葉鐵線蕨30g、蒲公英20g、大棗20g、小葉金老梅20g、王不留行20-40g、棱枝槲寄生20g、白僵蠶10g、土貝母10g、川木通10g、澤漆10g、漏蘆IOg ;所述大棗是成熟后的鮮紅棗;
制備方法
(I )、按照配方比例取木瓜、大棗、杏仁加I倍量蒸餾水浸泡2小時,用磨漿機磨成汁液,加熱至沸10分鐘,過濾冷卻至室溫,凈化后制成提取液備用;
(2)、按配方比例將丹參、玉米須、通草、赤小豆、紫河車、燈籠草、蔥白、鞭葉鐵線蕨、蒲公英、小葉金老梅、王不留行、棱枝槲寄生、白僵蠶、土貝母、川木通、澤瀉、漏蘆揀凈,放入砂鍋于大火煮沸改文火煮20-40分鐘,提取上清液冷卻至室溫,煮提兩次,取兩次煮提上清液混合均勻后備用;
(3)、按比例將凈化后的提取液與備用上清液調和均勻裝瓶,置于高溫>100°C的消毒容器中進行消毒,即得成品。
用法及用量每日3-5次,IOml/次,5天/療程。實施例2,配方丹參42g、杏仁42g、木瓜42g、玉米須42g、通草42g、赤小豆32g、紫河車32g、燈籠草32g、蔥白32g、鞭葉鐵線蕨32g、蒲公英22g、大棗22g、小葉金老梅22g、王不留行22g、棱枝槲寄生22g、白僵蠶12g、土貝母12g、川木通12g、澤漆12g、漏蘆12g。制備方法與用法用量與實施例I相同實施例3,配方
丹參50g、杏仁50g、木瓜50g、玉米須50g、通草50g、赤小豆40g、紫河車40g、燈籠草40g、蔥白40g、鞭葉鐵線蕨40g、蒲公英30g、大率30g、小葉金老梅30g、王不留行30g、棱枝槲寄生30g、白僵蠶20g、土貝母20g、川木通20g、澤漆20g、漏蘆20g。制備方法與用法用量與實施例I相同。實施例4,配方丹參58g、杏仁58g、木瓜58g、玉米須58g、通草58g、赤小豆48g、紫河車48g、燈籠草48g、蔥白48g、鞭葉鐵線蕨48g、蒲公英38g、大棗38g、小葉金老梅38g、王不留行38g、棱枝槲寄生38g、白僵蠶28g、土貝母28g、川木通28g、澤漆28g、漏蘆28g。制備方法與用法用量與實施例I相同。實施例5,配方丹參60g、杏仁60g、木瓜60g、玉米須60g、通草60g、赤小豆50g、紫河車50g、燈籠草50g、蔥白50g、鞭葉鐵線蕨50g、蒲公英40g、大棗40g、小葉金老梅40g、王不留行40g、棱枝槲寄生40g、白僵蠶30g、土貝母30g、川木通30g、澤漆30g、漏蘆30g ;
制備方法與用法用量與實施例I相同。 乳腺炎診斷標準及方法
乳腺炎多發(fā)生在初產婦哺乳期,早期乳房內出現(xiàn)一局限性紅、腫、熱、痛腫塊,伴畏寒,發(fā)熱等全身中毒癥狀。當炎癥未能及時控制,數(shù)天后迅速發(fā)展形成膿腫,局部穿刺抽到服液即可確診。乳腺炎應注意與炎性乳癌鑒別①乳腺炎初起多發(fā)生在乳腺某一區(qū)段,而炎性乳癌細胞廣泛浸潤皮膚網狀淋巴管,所以病變累及大部分乳房,且皮膚呈桔皮樣外觀;②炎性乳腺癌乳房內可觸及巨大腫塊,皮膚紅腫范圍甚廣,但局部壓痛及全身中毒癥狀均較輕,穿刺細胞學檢查,可找到癌細胞確定診斷。用這些特點與其它疾病鑒別時,在一般情況下是可以鑒別的。臨床試驗及療效觀察結論
I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
2排除標準鑒別后不符合納入標準;未能按治療方案用藥或中途中斷試驗者;
3入選病例此次所入選病例均為我科門診乳腺炎患者。4用藥及觀察方法口服,用法及用量每日3-5次,IOml/次,5天/療程。對乳腺炎癥I療程、2療程、3療程及4療程進行觀察及療效統(tǒng)計。療效判定及治療效果如下所示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乳腺炎癥的中藥配方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是由以下重量份原料制成 丹參40-60份、杏仁40-60份、木瓜40-60份、玉米須40-60份、通草40-60份、赤小豆.30-50份、紫河車30-50份、燈籠草30-50份、蔥白30-50份、鞭葉鐵線蕨30-50份、蒲公英.20-40份、大棗20-40份、小葉金老梅20-40份、王不留行20-40份、棱枝槲寄生20-40份、白僵蠶10-30份、土貝母10-30份、川木通10-30份、澤漆10-30份、漏蘆10-30份; 所述大棗是成熟后的鮮紅棗; 制備方法(1)、按照配方比例取木瓜、大棗、杏仁加I倍量蒸餾水浸泡2小時,用磨漿機磨成汁液,加熱至沸10分鐘,過濾冷卻至室溫,凈化后制成提取液備用; (2)、按配方比例將丹參、玉米須、通草、赤小豆、紫河車、燈籠草、蔥白、鞭葉鐵線蕨、蒲公英、小葉金老梅、王不留行、棱枝槲寄生、白僵蠶、土貝母、川木通、澤瀉、漏蘆揀凈,放入砂鍋于大火煮沸改文火煮20-40分鐘,提取上清液冷卻至室溫,煮提兩次,取兩次煮提上清液混合均勻后備用; (3)、按比例將凈化后的提取液與備用上清液調和均勻裝瓶,置于高溫>100°C的消毒容器中進行消毒,即得成品。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治療乳腺炎癥的中藥配方,其特征在于,是由以下重量份原料制成 丹參42-58份、杏仁42-58份、木瓜42-58份、玉米須42-58份、通草42-58份、赤小豆.32-48份、紫河車32-48份、燈籠草32-48份、蔥白32-48份、鞭葉鐵線蕨32-48份、蒲公英.22-38份、大棗22-38份、小葉金老梅22-38份、王不留行22-38份、棱枝槲寄生22-38份、白僵蠶12-28份、土貝母12-28份、川木通12-28份、澤漆12-28份、漏蘆12-28份。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治療乳腺炎癥的中藥配方,其特征在于,是由以下重量份原料制成 丹參50份、杏仁50份、木瓜50份、玉米須50份、通草50份、赤小豆40份、紫河車40份、燈籠草40份、蔥白40份、鞭葉鐵線蕨40份、蒲公英30份、大棗30份、小葉金老梅30份、王不留行30份、棱枝槲寄生30份、白僵蠶20份、土貝母20份、川木通20份、澤漆20份、漏蘆20份。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使用中國傳統(tǒng)的天然中草藥為原料,無毒副作用,口感好,服用方便,是通過臨床試驗反復驗證配置而成的,符合傳統(tǒng)中醫(yī)學的理論。本發(fā)明治療乳腺炎癥的中藥配方及其制備方法,以丹參、杏仁、木瓜、玉米須、通草為君清熱解毒,消腫排膿,活血化瘀止疼,以赤小豆、紫河車、燈籠草、蔥白、鞭葉鐵線蕨為臣藥行氣破滯、消除乳腺中積聚的乳汁以及淤血膿腫,以蒲公英、大棗、小葉金老梅、王不留行、棱枝槲寄生、白僵蠶、土貝母、川木通、澤漆、漏蘆輔佐君臣藥主治急性乳腺炎癥,本發(fā)明諸味藥配伍相合,清熱涼血、通經排乳、消炎祛膿可直達病所,治愈乳腺炎癥。
文檔編號A61K36/899GK102631588SQ201210154589
公開日2012年8月15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18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5月18日
發(fā)明者李佃場, 邵云霞 申請人:李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