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胃腸炎的中藥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屬于中藥領(lǐng)域,特別涉及一種治療胃腸炎的中藥。
背景技術(shù):
胃腸炎是夏秋季的常見病、多發(fā)病,多由于細菌及病毒等感染所致。主要表現(xiàn)為上消化道病狀及程度不等的腹瀉和腹部不適,隨后出現(xiàn)電解質(zhì)和液體的丟失,本病屬于中醫(yī) “嘔吐、腹痛、泄瀉”等病痛范疇。目前,治療胃腸炎的中西藥品種繁多,大多組分復雜,制備工藝難度大,雖然都具有一定的療效,但治療效果不徹底,治愈后還容易復發(fā),而且治療范圍窄,服藥時間長,相對成本費用高。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為了彌補現(xiàn)有技術(shù)的不足,提供了一種配制簡單、療效顯著的治療胃腸炎的中藥。本發(fā)明是通過如下技術(shù)方案實現(xiàn)的一種治療胃腸炎的中藥,其活性成分的重量份數(shù)組成為馬齒莧6 12份、金銀花6 12份、藿香2 6份、紫蘇葉4 10份、木瓜4 10份、陳皮3 9份、杉木9 15份、黃連1 3份、白豆蔻2 6份、丁香1 5份、干姜 3 9份、苦參3 9份、赤芍4 10份、甘松2 6份、木香3 9份、楊梅樹皮9 15 份。其優(yōu)選的各活性成分的重量份數(shù)組成為馬齒莧9份、金銀花9份、藿香4份、紫蘇葉7份、木瓜7份、陳皮6份、杉木12份、 黃連2份、白豆蔻4份、丁香3份、干姜6份、苦參6份、赤芍7份、甘松4份、木香6份、楊梅樹皮12份。本發(fā)明所述中藥為粉劑或丸劑。將各種原料清洗干凈后,打粉混合,制成粉劑或丸劑,定量服用。本發(fā)明采用的各活性原料的藥用性能為馬齒莧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主治熱毒瀉痢,熱淋血淋,赤白帶下,崩漏,痔血癰腫,丹毒瘰疬,濕癬白禿;金銀花清熱解毒。主治外感風熱或溫病發(fā)熱,中暑,熱毒血痢,癰腫疔瘡,喉痹,多種感染性疾病;藿香祛暑解表,化濕和胃。主治夏令感冒,寒熱頭痛,胸脘痞悶,嘔吐泄瀉,妊娠嘔吐,鼻淵,手、足癬;紫蘇葉散寒解表,行氣化痰,安胎,解魚蟹毒。主治風寒表征,咳嗽痰多,胸脘脹滿,惡心嘔吐,腹痛吐瀉,胎氣不和;木瓜舒筋活絡(luò),和胃化濕。主治風濕痹痛,肢體酸重,筋脈拘攣,吐瀉轉(zhuǎn)筋,腳氣,水腫,痢疾;陳皮理氣調(diào)中,降逆止嘔,燥濕化痰。主治胸膈滿悶,脘腹脹痛,不思飲食,嘔吐, 噦逆;咳嗽痰多;杉木辟惡除穢,除濕散毒,降逆氣,活血止痛。主治腳氣腫滿,奔豚,霍亂,心腹脹痛,風濕毒瘡,跌打腫痛,創(chuàng)傷出血;黃連清熱瀉火,燥濕,解毒。主治濕熱胸痞,泄瀉,痢疾,心火亢盛之心煩失眠,胃熱嘔吐,肝火目赤腫痛以及熱度瘡瘍;白豆蔻化濕行氣,溫中止嘔,開胃消食。主治濕阻氣滯,脾胃不和,脘腹脹滿,不思飲食,濕溫初起,胸悶不饑,胃寒嘔吐;丁香溫中,降逆,暖腎。主治胃寒呃逆,嘔吐,反胃,瀉痢,脘腹冷痛,痃癖,疝氣,奔豚氣,癬癥;干姜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主治脘腹冷痛,嘔吐,泄瀉,亡陽厥逆,寒濕痹痛,寒飲喘咳;苦參清熱燥濕,祛風殺蟲。主治濕熱瀉痢,腸風便血,黃疸,小便不利,水腫,帶下, 陰癢,疥癬,麻風,皮膚瘙癢,濕毒瘡瘍;赤芍清熱涼血,活血祛瘀。主治溫毒發(fā)斑,吐血衄血,腸風下血,目赤腫痛,癰腫瘡瘍,閉經(jīng),痛經(jīng),崩帶淋濁;甘松理氣止痛,醒脾健胃。主治脘腹脹痛,不思飲食,牙痛,腳氣;木香行氣止痛,調(diào)中導滯。主治胸脅脹滿,脘腹脹痛,嘔吐泄瀉,痢疾后重;楊梅樹皮行氣活血,止痛,止血,解毒。主治脘腹疼痛,脅痛,牙痛,疝氣,湯火燙傷,臁瘡,濕疹,疥癬,感冒,泄瀉,痢疾;配方中,馬齒莧、金銀花、黃連、苦參主要用于清熱解毒、涼血消腫,斂瘡止血;加配藿香、紫蘇葉、木瓜、木香,主要用于祛暑解表、舒筋活絡(luò)、和胃化濕;又配陳皮、白豆蔻、丁香、干姜,用于理氣調(diào)中、降逆止嘔、溫中暖腎;再配杉木、赤芍、甘松、楊梅樹皮,用于行氣活血、祛瘀止痛、醒脾健胃。本發(fā)明選取的原料藥共奏消食和胃、降逆止嘔、行氣消積、疏肝下氣之功效,針對各種原因引起的胃腸炎均具有良好的療效。臨床觀察(1)臨床資料本發(fā)明人于2005年至今,對289例胃腸炎患者進行臨床觀察治療,其中男IM例, 女165例,年齡在17 68歲之間。(2)治療方法溫水內(nèi)服,一日三次,每次2 5g,飯后服用。根據(jù)患者病情輕重計算治療時間,輕度患者服用3天左右,重病患者連服7天即可痊愈。(3)療效判定標準治愈癥狀全部消失;主要理化檢測指標均為正常。顯效全部癥狀消除或主要癥狀消除;理化檢測指標基本正常。有效主要癥狀基本消失;主要理化檢測指標有所改善。無效主要理化檢測指標與治療前無變化。
(4)臨床結(jié)果臨床治愈242例(83. 74% ),顯效28例(9. 69% ),有效16例(5. 53% ),無效3 例(1.04%),總有效率為98. 96% ο本發(fā)明配制簡單,吸收效果好,療效顯著,無副作用,安全性高,有利于病患及時減輕病狀。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1 取馬齒莧6g、金銀花6g、藿香2g、紫蘇葉4g、木瓜4g、陳皮3g、杉木9g、黃連lg、白豆蔻2g、丁香lg、干姜3g、苦參3g、赤芍4g、甘松2g、木香3g、楊梅樹皮9g,將上述原料清洗干凈,打粉混合,制成粉劑或丸劑,定量服用。用法用量溫水沖服,一日三次,每次2 5g,飯后服用。實施例2 取馬齒莧12g、金銀花12g、藿香6g、紫蘇葉10g、木瓜10g、陳皮9g、杉木15g、黃連 3g、白豆蔻6g、丁香5g、干姜9g、苦參9g、赤芍10g、甘松6g、木香9g、楊梅樹皮15g,將上述原料清洗干凈,打粉混合,制成粉劑或丸劑,定量服用。用法用量溫水沖服,一日三次,每次2 5g,飯后服用。實施例3 取馬齒莧9g、金銀花9g、藿香4g、紫蘇葉7g、木瓜7g、陳皮6g、杉木12g、黃連2g、 白豆蔻4g、丁香3g、干姜6g、苦參6g、赤芍7g、甘松4g、木香6g、楊梅樹皮12g,將上述原料清洗干凈,打粉混合,制成粉劑或丸劑,定量服用。用法用量溫水沖服,一日三次,每次2 5g,飯后服用。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治療胃腸炎的中藥,其特征為其活性成分的重量份數(shù)組成為馬齒莧6 12 份、金銀花6 12份、藿香2 6份、紫蘇葉4 10份、木瓜4 10份、陳皮3 9份、杉木9 15份、黃連1 3份、白豆蔻2 6份、丁香1 5份、干姜3 9份、苦參3 9份、 赤芍4 10份、甘松2 6份、木香3 9份、楊梅樹皮9 15份。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胃腸炎的中藥,其特征為,其活性成分的重量份數(shù)組成為馬齒莧9份、金銀花9份、藿香4份、紫蘇葉7份、木瓜7份、陳皮6份、杉木12份、黃連 2份、白豆蔻4份、丁香3份、干姜6份、苦參6份、赤芍7份、甘松4份、木香6份、楊梅樹皮 12份。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療胃腸炎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為粉劑或丸劑。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屬于中藥領(lǐng)域,特別公開了一種治療胃腸炎的中藥。該中藥以馬齒莧、金銀花、藿香、紫蘇葉、木瓜、陳皮、杉木、黃連、白豆蔻、丁香、干姜、苦參、赤芍、甘松、木香和楊梅樹皮為活性成分,按一定的重量份數(shù)組成。本發(fā)明配制簡單,吸收效果好,療效顯著,無副作用,安全性高,有利于病患及時減輕病狀。
文檔編號A61P1/00GK102188680SQ20111010728
公開日2011年9月21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28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1年4月28日
發(fā)明者李韌之 申請人:張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