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藥液注入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24569閱讀:185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藥液注入器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藥液注入器具。
背景技術
公知預先收納有藥液的預填充注射器。該預填充注射器具有在前端設置了排出 口的外筒;被插入該外筒內的墊片;與該墊片連結的柱塞(推壓件),在由外筒和墊片圍成 的空間內收納有藥液。 在使用該預填充注射器將藥液例如注入生物體內時,在外筒的排出口上安裝具有 中空針的針組合體,在該安裝狀態(tài)下使用該預填充注射器(例如,參照專利文獻l)。另外, 在安裝狀態(tài)下,外筒的內部和中空針的內部連通。專利文獻l記載的針組合體(保護套筒) 具有中空針;配置在中空針的外周側且支承固定中空針的基端部的筒狀的外側部件(外 側套筒部件);在外側部件和中空針之間與外側部件同心地配置且沿外側部件的軸向能夠 移動的筒狀的內側部件(內側套筒部件);向前端方向彈壓內側部件的盤簧。在這樣構成 的針組合體中,通過內側部件相對于外側部件沿其軸向移動,能夠得到覆蓋針體直到其針 尖的第一狀態(tài)和使針尖露出的第二狀態(tài)。另外,通過盤簧的彈壓力,能夠使內側部件維持第 一狀態(tài)。 但是,在專利文獻1記載的針組合體中,只要抵抗盤簧的彈壓力,將第一狀態(tài)的內 側部件向基端方向推壓,則由于該內側部件成為第二狀態(tài),所以,即使在這樣的推壓力無意 地作用在內側部件上的情況下,該內側部件也成為第二狀態(tài),因從內側部件露出的針尖,可 能會導致誤針剌手指等情況發(fā)生。另外,在專利文獻1記載的針組合體中,無論針尖是否從 內側部件突出,只要推壓操作柱塞,藥液就會通過中空針流出。因此,在無意地推壓操作柱 塞的情況下,藥液白白地流出(被浪費),還存在不能夠注入規(guī)定量的藥液的問題。
專利文獻1 :日本專利第2872318號公報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藥液注入器具,能夠可靠地防止針管的針尖無意地露 出,并能夠可靠地防止藥液通過針管無意地流出。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其特征在于,具有前端具有鋒利針尖 的針管;位于所述針管的基端側,內部能夠與所述針管內連通的呈有底筒狀的外筒;能在 所述外筒內滑動的墊片;被填充在由所述外筒和所述墊片包圍的空間內的藥液;支承部 件,其支承所述針管,且具有流路,該流路的前端與該針管內連通、基端與所述外筒內連通; 操作機構,以包圍所述針管的至少所述針尖的狀態(tài)被固定,且旋轉操作所述支承部件,該操 作機構對經(jīng)由所述流路使所述針管內和所述外筒內連通的連通狀態(tài)和阻斷該連通狀態(tài)的 阻斷狀態(tài)進行選擇操作;防止所述針尖露出的防露出機構。 由此,能夠可靠地防止針管的針尖無意地露出,并且能夠可靠地防止藥液通過針 管無意地流出。
另外,在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中,優(yōu)選所述操作機構由罩部件構成,該罩部件以 能夠在覆蓋所述針管直到所述針尖的第一位置和從該第一位置向基端方向移動從而使所 述針尖露出的第二位置之間變位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支承部件上,在該罩部件位于所述第 一位置時,所述操作機構對所述支承部件進行旋轉操作。 由此,能夠可靠地防止針管的針尖從罩部件無意地突出,并且能夠可靠地防止藥 液通過針管無意地流出。 另外,在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中,優(yōu)選所述支承部件以使所述罩部件圍繞所述
外筒的軸能夠轉動且沿所述外筒的軸向能夠移動的方式對其進行支承,所述罩部件位于所
述第一位置時,所述流路的基端被所述外筒的底部堵塞,成為所述阻斷狀態(tài),在所述第一位
置,所述罩部件繞所述外筒的軸轉動,由此,所述防露出機構相對于所述罩部件的限制被解
除,并且,所述流路的基端面向所述外筒內并成為所述連通狀態(tài),在該狀態(tài)下,所述罩部件
從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動,由此所述針尖從所述罩部件突出。 由此,能夠可靠地防止針管的針尖從罩部件無意地突出,并且能夠可靠地防止藥
液通過針管無意地流出。 另外,在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中,優(yōu)選所述防露出機構是限制所述罩部件從所 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動的部件。 由此,能夠可靠地防止針管的針尖從罩部件無意地突出。 另外,在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中,優(yōu)選所述罩部件呈筒狀,具有向基端方向突出
的舌片,所述防露出機構由在所述外筒的外周部上突出形成的突部構成,通過所述舌片的
基端部抵接在該突部的前端部,所述防露出機構限制所述罩部件向基端方向的移動。 由此,只要不進行解除罩部件的從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動的限制的操作,罩部
件就不能向第二位置變位,因此,即使向罩部件施加向基端方向的無意的外力,也能夠可靠
地防止針管的針尖從該罩部件無意地突出。由此,能夠可靠地防止因無意地突出的針尖導
致手指等被誤針剌。 另外,在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中,優(yōu)選所述支承部件以及罩部件分別具有呈筒 狀的部分,并且呈所述罩部件的內周部嵌合在所述支承部件的內周部的嵌合構造,在所述 支承部件的外周部以及所述罩部件的內周部中的一方上,形成有沿所述外筒的軸向的凸 條,在另一方上形成有供所述凸條插入且對該凸條進行引導的槽。 由此,在使罩部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移動時,各凸條被各槽引導(滑 動),因此,能夠順暢地進行該罩部件的移動操作。 另外,在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中,優(yōu)選所述操作機構由罩部件和蓋部這兩個部 件中的至少一個構成,所述罩部件以能夠在直到所述針尖覆蓋所述針管的第一位置和從該 第一位置向基端方向移動使所述針尖露出的第二位置之間變位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支承 部件上,所述蓋部以能夠自由拆裝的方式安裝在所述外筒上,且在其安裝狀態(tài)下能夠旋轉 地連結所述支承部件,且直到所述針尖覆蓋所述針管。 由此,能夠可靠地防止針管的針尖無意地露出,并且能夠可靠地防止藥液通過針 管無意地流出。 另外,在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中,優(yōu)選所述操作機構由罩部件和蓋部構成,所述 罩部件以能夠在直到所述針尖覆蓋所述針管的第一位置和從該第一位置向基端方向移動使所述針尖露出的第二位置之間變位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支承部件上,所述蓋部以能夠自 由拆裝的方式安裝在所述外筒上,且在其安裝狀態(tài)下能夠旋轉地連結所述支承部件,且收 納所述整個罩部件。 由此,能夠可靠地防止針管的針尖無意地露出,并且能夠可靠地防止藥液通過針 管無意地流出。 另外,在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中,優(yōu)選所述支承部件是以能夠繞所述外筒的軸 轉動且能夠沿所述外筒的軸移動的方式支承所述蓋部的部件,所述流路的基端被所述外筒 的底部堵塞而成為所述阻斷狀態(tài),從該阻斷狀態(tài)使所述蓋部繞所述外筒的軸轉動,由此,所 述流路的基端面向所述外筒內成為所述連通狀態(tài),在該狀態(tài)下,所述蓋部能夠向前端方向 移動并脫離。 由此,能夠可靠地防止針管的針尖無意地露出,并且能夠可靠地防止藥液通過針 管無意地流出。 另外,在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中,優(yōu)選所述蓋部具有呈筒狀的部分,并呈在其內 周部上嵌合有所述外筒的外周部的嵌合構造,在所述蓋部的內周部以及所述外筒的外周部 中的一方上,設置有至少沿其軸向形成的凸輪槽,在另一方上設置有與所述凸輪槽卡合而 被引導的突部。 由此,在安裝狀態(tài)下,該突部與凸輪槽卡合。突部被凸輪槽引導,由此,蓋部的繞軸 的轉動被限制,只能進行沿軸向的(向前端方向的)移動。 另外,在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中,優(yōu)選在所述安裝狀態(tài)下,所述蓋部構成所述防 露出機構的一部分。 由此,在安裝狀態(tài)下,能夠可靠地防止無意地對罩部件施加推壓力,因此,能夠可 靠地防止罩部件無意地從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動從而使針尖露出。 另外,在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中,優(yōu)選在所述蓋部脫離的脫離狀態(tài)下,能夠進行
對所述罩部件的移動操作。 由此,能夠使用藥液注入器具。 另外,在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中,優(yōu)選所述支承部件以及所述蓋部分別具有呈 筒狀的部分,并且呈在所述蓋部的內周部嵌合有所述支承部件的外周部的嵌合構造,在所 述蓋部的內周部以及所述支承部件的外周部中的一方上,形成有沿所述外筒的軸向的凸 條,在另一方上形成有供所述凸條插入的槽。 由此,通過旋轉操作蓋部,其旋轉力通過槽以及凸條被傳遞到支承部件,該支承部 件旋轉。由此,能夠可靠地選擇連通狀態(tài)和阻斷狀態(tài)。 另外,在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中,優(yōu)選所述操作機構具有向前端方向彈壓所述 罩部件的彈壓部件。 由此,在解除對罩部件的向基端方向的推壓力時,該罩部件可靠地向前端方向移 動而位于第一位置。由此,能夠進一步可靠地防止針尖的無意的露出。 另外,在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中,優(yōu)選所述蓋部具有與通過所述彈壓部件的彈
壓力向前端方向被彈壓的罩部件抵接的抵接部。
由此,能夠容易地進行使蓋部脫離時的操作。 另外,在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中,優(yōu)選所述蓋部在所述安裝狀態(tài)下經(jīng)由所述罩部件被所述彈壓部件的彈壓力向前端方向彈壓,該彈壓力在所述蓋部脫離時輔助其脫離。
由此,能夠容易地進行使蓋部脫離時的操作。 另外,在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中,優(yōu)選所述罩部件呈有底筒狀,在其底部形成有 所述針管能夠穿插的貫通孔。 由此,在罩部件向第二位置變位時,針管的針尖能夠通過貫通孔從罩部件向前端 方向突出。在該狀態(tài)下,能夠通過針管的針尖針剌目標部位。 另外,在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中,優(yōu)選所述針管在所述罩部件從所述第二位置
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動時,被該第一位置的所述罩部件再次覆蓋到所述針尖。
由此,能防止因針尖導致的誤針剌。 另外,在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中,優(yōu)選還具有防止再次突出機構,其防止相對于 所述罩部件一度出沒的所述針尖再次從所述罩部件突出。 由此,能夠可靠地防止相對于罩部件一度出沒的針管的針尖再次從罩部件突出。 另外,在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中,優(yōu)選所述防止再次突出機構具有阻止部件,
相對于所述支承部件能夠脫離地被安裝,從該支承部件脫離時被夾在所述支承部件和所述
罩部件之間,阻止該罩部件再次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動;將該阻止部件向前端方向彈壓的彈
壓部件;卡定部,設置在所述罩部件上,抵抗所述彈壓部件的彈壓力,并卡定所述阻止部件,
所述罩部件從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動時,所述阻止部件的由所述卡定部進行的
卡定被解除,通過所述彈壓部件的彈壓力,所述阻止部件能夠從所述支承部件脫離。 由此,能夠以簡單的結構可靠地防止相對于罩部件一度出沒的針管的針尖再次從
罩部件突出。 另外,在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中,優(yōu)選所述罩部件的一部分作為在操作所述支
承部件時被握持的握持部發(fā)揮作用。
由此,能夠容易地進行支承部件的操作。 另外,在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中,優(yōu)選在所述安裝狀態(tài)下,不能進行對所述罩部 件的移動操作。 由此,在安裝狀態(tài)下,能夠可靠地防止對罩部件無意地施加推壓力,因此,能夠可 靠地防止罩部件無意地從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動從而使針尖露出。 另外,在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中,優(yōu)選所述蓋部的一部分作為在操作所述支承
部件時被握持的握持部發(fā)揮作用。
由此,能夠容易地進行支承部件的操作。 另外,在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中,優(yōu)選所述支承部件具有呈筒狀的筒狀部,并且 呈所述外筒的外周部嵌合在該筒狀部的內周部上的嵌合構造。 由此,筒狀部的內周部和外筒的外周部能夠相對滑動,因此,能夠可靠地使支承部 件繞外筒的軸轉動。 另外,在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中,優(yōu)選在所述限制被解除時,所述各突部分別位 于所述兩舌片之間,所述兩舌片的緣部抵接在該各突部的緣部,所述罩部件的繞所述外筒 的軸的轉動被限制。 由此,能夠防止流路的基端被外筒的底部堵塞,從而防止通過流路的外筒內和針 管內的連通被再次阻斷。
另外,在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中,優(yōu)選所述罩部件從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 位置移動時,所述兩舌片的緣部在所述各突部的緣部滑動,所述罩部件的繞所述外筒的軸 的轉動被限制。 由此,在罩部件向第二位置移動時,該罩部件無意地轉動被限制(防止),因此,能 夠防止流路的基端被外筒的底部堵塞,從而能夠防止通過流路的外筒內和針管內的連通被 再次阻斷。 另外,在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中,優(yōu)選在所述罩部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時,所述
卡定部對所述阻止部件的卡定力高于所述彈壓部件的彈壓力,在所述罩部件從所述第一位
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動時,所述彈壓力高于所述卡定力。 由此,對阻止部件的卡定被解除,該阻止部件能夠移動。 另外,在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中,優(yōu)選還具有推壓件,該推壓件被連結在所述墊 片的基端部上,并沿所述外筒的軸向移動操作該墊片。 由此,通過操作推壓件,墊片向前端方向移動,藥液依次通過支承部件的流路、針 管的內腔,從而被可靠地供藥給(注入)目標部位。 另外,在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中,優(yōu)選在所述外筒內和所述針管內通過所述流 路連通時,能夠通過所述推壓件的操作使所述墊片移動,通過該墊片向前端方向的移動,通 過所述針管,所述藥液被注入目標部位。
由此,能夠安全地進行藥液的給藥。


。圖視圖。圖視圖。圖視圖。圖
l是按順序表示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第一實施方式)的使用狀態(tài)的立體
2是按順序表示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的使用狀態(tài)的立體圖。 3是按順序表示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的使用狀態(tài)的立體圖。 4是按順序表示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的使用狀態(tài)的立體圖。 5是按順序表示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的使用狀態(tài)的立體圖。 6是圖1所示的藥液注入器具的分解立體圖。 7是圖1所示的藥液注入器具的縱剖視圖。 8是圖2所示的藥液注入器具的縱剖視圖。 9是圖3所示的藥液注入器具的縱剖視圖。 10是圖4所示的藥液注入器具的縱剖視圖。 11是圖5所示的藥液注入器具的縱剖視圖。
12是按順序表示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第二實施方式)的使用狀態(tài)的縱剖 13是按順序表示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第二實施方式)的使用狀態(tài)的縱剖 14是按順序表示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第二實施方式)的使用狀態(tài)的縱剖 15是按順序表示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第二實施方式)的使用狀態(tài)的縱剖視圖。 圖16是按順序表示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第二實施方式)的使用狀態(tài)的縱剖 視圖。 圖17是按順序表示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第二實施方式)的使用狀態(tài)的縱剖 視圖。 圖18是圖12(圖13 圖17也同樣)所示的藥液注入器具中的蓋部的基端部附 近的立體圖。 圖19是表示在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中蓋部脫離的狀態(tài)的俯視圖(與圖14相當 的俯視圖)。 圖20是按順序表示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第三實施方式)的使用狀態(tài)的縱剖 視圖。 圖21是按順序表示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第三實施方式)的使用狀態(tài)的縱剖 視圖。 圖22是按順序表示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第三實施方式)的使用狀態(tài)的縱剖 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根據(jù)附圖所示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進行詳細說明。
〈第一實施方式> 圖1 圖5分別是按順序表示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第一實施方式)的使用狀 態(tài)的立體圖,圖6是圖1所示的藥液注入器具的分解立體圖,圖7是圖1所示的藥液注入器 具的縱剖視圖,圖8是圖2所示的藥液注入器具的縱剖視圖,圖9是圖3所示的藥液注入器 具的縱剖視圖,圖10是圖4所示的藥液注入器具的縱剖視圖,圖11是圖5所示的藥液注入 器具的縱剖視圖。此外,以下為了方便說明,將圖1 圖5中的右上側稱為"基端",將左下 側稱為"前端",將圖6 圖11中的右側稱為"基端",將左側稱為"前端"。
各圖所示的藥液注入器具1是預先填充了藥液Q的注射器,是在將該藥液Q注入 (給藥)生物體時使用的器具。該藥液注入器具1具有呈有底筒狀的外筒(注射器外筒)2 ; 能在外筒2內滑動的墊片3 ;與墊片3的基端部連結的推壓件(柱塞)4 ;位于外筒2的前端 側的針管5 ;連結外筒2和針管5的支承部件(連結部件)6 ;經(jīng)由支承部件6支承在外筒2 的外周側的罩部件7 ;防止針管5的針尖51再次突出的、作為防再次突出機構8的阻止部 件81 ;以及盤簧(彈壓部件(阻止部件彈壓用部件))82。以下,對各部件的結構進行說明。
此外,作為被填充在藥液注入器具1內的藥液Q,與其使用目的相應地被適當選 擇,可以列舉出例如造血齊U、疫苗、荷爾蒙制齊IJ、抗風濕齊IJ、抗癌齊IJ、麻醉齊IJ、防血液凝固劑等 主要通過皮下注射的藥液。 如圖7 圖11所示,外筒2由具有底部211的有底筒狀的部件構成。 在外筒2的基端外周一體地形成有板狀的凸緣25。在進行使推壓件4相對于外筒
2相對地移動的操作時等,能夠將手指勾住該凸緣25進行操作。 在外筒2的底部211,在其前端側的部分上固定有由彈性材料構成的襯墊(密封部 件)22。該襯墊22呈圓板狀,通過嵌合被固定在外筒2上。
另外,在襯墊22的基端部,在從其中心偏心的位置上形成有凹部221(例如,參照 圖8)。在該凹部221中插入有凸部212,該凸部212突出形成在外筒2的底部211上的與 該凹部221對應的部分上。通過將凸部212插入凹部221,襯墊22相對于外筒2被可靠地 固定,因此,能夠防止襯墊22和外筒2的相對的轉動。 如圖8(圖9 圖11也同樣)所示,在外筒2上形成有一并貫通底部211以及襯 墊22的流路23。該流路23與外筒2的內腔部(空間24)連通。由此,被填充到空間24的 藥液Q能夠通過流路23。 如圖7(圖1 圖5也同樣)所示,在外筒2的主體部(外筒主體21)的外周部 213的前端側的部分上突出形成有一對突部(移動限制機構(防露出機構))27a、27b。這 些突部27a以及27b是限制罩部件7的無意地移動的部件。罩部件7向基端方向的移動被 限制,由此能夠防止針尖51從罩部件7無意地露出。另外,這些突部27a以及27b經(jīng)由外 筒2的軸相對配置。 突部27a以及27b的結構大致相同,以下,以突部27a為代表進行說明。 如圖1所示,突部27a呈沿外筒2的圓周方向的長條狀。在該突部27a的緣部,
即,長度方向的兩端部上,分別一體地形成有爪部271、272。各爪部271、272分別朝向前端
方向突出形成。 作為外筒2以及后述的推壓件4的構成材料,分別可以列舉例如,環(huán)狀聚烯烴、聚 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4-甲基戊烯-l)、聚碳酸脂、丙烯樹脂、丙烯腈-丁 二烯_苯乙烯共聚物、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丁二烯_苯乙烯共聚物、聚酰胺、聚 醚砜、聚砜這樣的各種樹脂,但在其中,從成形容易的觀點出發(fā),可以列舉環(huán)狀聚烯烴、聚丙 烯、聚酯、聚(4-甲基戊烯-l)、聚醚砜、聚砜這樣的樹脂。此外,為了確保內部的識別性,外 筒2的構成材料優(yōu)選實質上透明的材料。 另外,在外筒2的外周部213(外周面)上優(yōu)選帶有刻度(未圖示)。由此,能夠把 握收納在藥液注入器具1內的藥液Q的液量。 在這樣的外筒2內,收納有由彈性材料構成的墊片(gasket)3。在墊片3的外周 部,兩個環(huán)狀的突部31、32沿軸向以規(guī)定間隔形成。該突部31、32相對于外筒2的內周面 20緊貼并滑動,由此能夠可靠地保持氣密性(液密性),并且提高滑動性。另外,能夠向由 該墊片3和外筒2圍成的空間24內填充藥液Q。 作為墊片3以及襯墊22的構成材料,可以列舉例如,天然橡膠、異戊二烯橡膠、
丁二烯橡膠、苯乙烯-丁二烯橡膠、丁腈橡膠、氯丁二烯橡膠、丁基橡膠、丙烯酸橡膠、乙丙
橡膠、氯酯橡膠(hydrinrubber)、氨甲酸酯橡膠、有機硅橡膠、氟橡膠這樣的各種橡膠材料
(尤其加硫處理后的材料),苯乙烯類、聚烯烴類、聚氯乙烯類、聚氨基甲酸酯類、聚酯類、聚
酰胺類、聚丁二烯類、反式聚異丙烯類、氟橡膠類、氯化聚乙烯類等的各種熱塑性彈性體、聚
乙烯、氯乙烯樹脂這樣的較柔軟的樹脂材料等,使用它們中的一種或混合兩種以上。 在墊片3的基端部連接有推壓件4。該推壓件4是在外筒2內沿其軸向移動操作
墊片3的部件。此外,作為推壓件4與墊片3的連接方法沒有特別限定,但可以列舉例如螺
合的方法、嵌合的方法等。 該推壓件4主要具有由橫截面為十字狀的板片構成的主體部40,在其基端,凸緣 狀(板狀)的手指抵靠部42與主體部40 —體地形成。由手指等推壓該手指抵靠部42,由
11此向前端方向移動操作推壓件4。 在外筒2的前端側沿外筒2的軸向配置有中空的針管5。該針管5被固定在支承 部件6上,內腔52與形成在支承部件6上的轉接流路(流路)61連通。另外,針管5的內腔 52與轉接流路61 (支承部件6)的位置相應地通過該轉接流路61與外筒2的空間24 (流路 23)連通(參照圖6中的雙點劃線所示的轉接流路61、圖8 圖IO),或其連通被阻斷(參 照圖6中的實線所示的轉接流路61、圖7)。 在針管5的前端形成有鋒利的針尖51。該針尖51的形狀沒有特別限定,在本實施
方式中,針尖51呈具有相對于針管5的軸線以規(guī)定角度傾斜的刃面的形狀。 針管5例如由不銹鋼、鋁或鋁合金、鈦或鈦合金這樣的金屬材料構成。 作為針管5相對于支承部件6的緊固(固定)方法,可以列舉例如,嵌合、鉚接、熔
敷、通過粘接劑粘接等方法,或者將它們并用的方法。 如圖7 圖8所示,針管5通過支承部件6與外筒2連結。該支承部件6具有呈 圓筒狀的筒狀部62 ;被配置在筒狀部62的內側的圓柱狀的柱狀部63 ;連結筒狀部62和柱 狀部63的連結部64。 筒狀部62的內徑被設定成與外筒2的外形大致同等的大小。由此,能夠使外筒 2(外筒主體21)的前端外周部214嵌合在筒狀部62的基端內周部621。由此,支承部件6 成為通過筒狀部62嵌合的構造。通過該嵌合構造,筒狀部62的基端內周部621和外筒2的 前端外周部214能夠相對滑動,因此,能夠可靠地使支承部件6 (筒狀部62)圍繞外筒2的 軸轉動。 另外,在筒狀部62的基端內周部621上沿其圓周方向形成有環(huán)狀的凸部622。該 凸部622被插入在外筒2的前端外周部214上沿其圓周方向形成的凹部215中。由此,能 夠可靠地防止支承部件6從外筒2無意地脫離。 如圖6所示,在筒狀部62的外周部,沿其長度方向形成有一對引導槽(槽)624。 這些引導槽624經(jīng)由筒狀部62的軸相對配置。在各引導槽624中分別插入有后述的罩部 件7的各凸條71。 在筒狀部62的內側,隔開間隙65配置有柱狀部63。該柱狀部63被設定成其全長 (高度)比筒狀部62的全長短。柱狀部63位于筒狀部62的前端側,其基端部632通過連 結部64被連結在筒狀部62的中央部623附近。 另外,在柱狀部63的前端部中央固定有前述的針管5。在柱狀部63上形成有與針 管5的內腔52連通的轉接流路61。該轉接流路61貫通柱狀部63,通過縱剖面觀察(側視 觀察)形成為"L"字狀(參照圖7)。因此,轉接流路61能夠分成沿柱狀部63的軸向形成 的第一流路611和沿與第一流路611垂直方向形成的第二流路612。 第一流路611的前端與針管5的基端連接,轉接流路61通過該第一流路611的前 端,與針管5的內腔52連通。 如圖6所示,第二流路612由在柱狀部63的基端面開口的長條狀的凹部構成。該 第二流路612與圍繞支承部件6的軸的位置相應地取得被外筒2的襯墊22堵塞的狀態(tài)(圖 7所示的狀態(tài))和朝向外筒2的流路23開放從而與該流路23連通的狀態(tài)(圖8 圖11所 示的狀態(tài))。在圖6所示的結構中,第二流路612通過使支承部件6逆時針旋轉90。,而從 被外筒2的襯墊22堵塞的狀態(tài)變位到與流路23連通的狀態(tài)。
此外,作為支承部件6的構成材料沒有特別限定,可以使用例如與對外筒2進行說 明的材料相同的材料。 通過這樣的支承部件6支承罩部件7。罩部件7是能夠覆蓋(包圍)針管5的部 件。該罩部件7能夠在覆蓋針管5直到其針尖51的第一位置(參照圖1、圖2、圖5、圖7、 圖8以及圖11)和從第一位置沿外筒2的軸向移動從而使針尖51露出的第二位置(參照 圖3、圖4、圖9以及圖10)之間變位。 如圖1所示,罩部件7具有呈有底筒狀的主體部72 ;在主體部72的基端721突 出形成的一對舌片73a、73b。舌片73a和舌片73b經(jīng)由主體部72(外筒2)的軸相對配置。
主體部72的內徑被設定成與支承部件6的筒狀部62的外形大致同等。由此,主 體部72可靠地與筒狀部62嵌合。 另外,在罩部件7的內周部,在從主體部72到各舌片73a、73b的范圍內, 一對凸條 71沿主體部72(外筒2)的軸向形成。在兩根凸條71中,一個凸條71被配置在舌片73a 側,另一個凸條71被配置在舌片72b側。S卩,兩根凸條71經(jīng)由罩部件7的軸相對配置。
各凸條71分別被插入支承部件6的引導槽624。由此,在使罩部件7在第一位置 和第二位置之間移動時,各凸條71分別被引導槽624引導(滑動),因此,能夠順暢地進行 該罩部件7的移動操作(參照圖3)。另外,通過這樣的插入,罩部件7和支承部件6的相對 轉動被限制(被禁止)。由此,在圍繞外筒2的軸旋轉操作罩部件7時,罩部件7相對于支 承部件6和外筒2旋轉,因此,能夠順暢地進行其旋轉操作(參照圖2)。
在主體部72的底部(前端壁部)722的中央部形成有能夠供針管5插入(通過) 的貫通孔723。罩部件7變位到第二位置時,針管5的針尖51能夠通過貫通孔723從罩部 件7向前端方向突出。在該狀態(tài)下,能夠通過針管5的針尖51剌穿生物體表面(目標部 位)200(參照圖9、圖10)。 在主體部72的基端721形成有向基端方向突出的一對舌片73a、73b。各舌片73a、 73b分別是其橫截面形狀呈沿支承部件6的筒狀部62的圓周方向的圓弧狀的長條體。
另外,在各舌片73a、73b的內周部,分別突出形成有與支承部件6的筒狀部62的 基端625卡合的卡合部732。各卡合部732與支承部件6的筒狀部62的基端625卡合,由 此能夠防止罩部件7從支承部件6向前端方向脫離。 如圖l以及圖7所示,藥液注入器具1在初期狀態(tài)(未使用狀態(tài))下,罩部件7位 于第一位置。此時,舌片73a的基端部731與外筒2的突部27a的前端部273抵接,舌片 73b的基端部731與外筒2的突部27b的前端部273抵接。由此,罩部件7向基端方向的移 動,即,從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的移動被限制(以下,將該限制稱為"移動限制")。只要不 進行解除該移動限制的操作,罩部件7就不能向第二位置變位,因此,即使在罩部件7上無 意施加向基端方向的外力,也能夠可靠地防止針管5的針尖51從該罩部件7無意地突出。 由此,能夠可靠地防止因無意地突出的針尖51誤剌穿手指等。 另外,如圖1所示,與外筒2的突部27a抵接的舌片73a被夾持在該突部27a的爪 部271和爪部272之間。對于這方面,與外筒2的突部27b抵接的舌片73b也同樣。通過 這樣的夾持,罩部件7的無意的轉動被限制,因此,能夠可靠地防止由突部27a以及27b所 進行的相對于罩部件7的移動限制被無意地解除。由此,能夠防止罩部件7無意地從第一 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動,因此,能夠可靠地防止針管5的針尖51從該罩部件7無意地突出。
13
此外,如圖7所示,藥液注入器具1在初期狀態(tài)下,支承部件6的轉接流路61 (第 二流路612)被外筒2的襯墊22密封,從而經(jīng)由轉接流路61的外筒2的空間24和針管5 的內腔的連通被阻斷。 從圖1所示的狀態(tài)向圖2中的箭頭方向旋轉操作罩部件7時,舌片73a跨過外筒 2的突部27a的爪部271,該突部27a進入(位于)形成在舌片73a和舌片73b之間的切口 部76中,與其同樣地,突部27b也進入與所述切口部76相反側的切口部76中。由此,移動 限制被解除(參照圖2以及圖8)。在藥液注入器具1中,能夠將針對罩部件7的、從圖1所 示的狀態(tài)向圖2中的箭頭方向的旋轉操作稱為"移動限制解除操作"。 這樣,移動限制被解除,由此能夠向基端方向移動操作罩部件7,因此,罩部件7能 夠從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動(參照圖3)。 此外,如圖8所示,旋轉操作罩部件7時,隨著該罩部件7的旋轉,支承部件6的轉 接流路61 (第二流路612)變位到與外筒2的流路23對應的位置。通過該轉接流路61,連 通外筒2的空間24和針管5的內腔52。 另外,如圖2所示,移動限制被解除時,突部27a(突部27b也同樣)位于舌片73a 和舌片73b之間。此時,舌片73a的側部(緣部)733抵接在突部27a的爪部271 (緣部) 上,舌片73b的側部733抵接在爪部272(緣部)上。由此,罩部件7進一步的旋轉(轉動) 被限制(防止),因此,能夠防止支承部件6的轉接流路61從外筒2的流路23離開從而被 外筒2的襯墊22再次密封。 從圖2所示的狀態(tài)向圖3中的箭頭方向移動操作罩部件7時,舌片73a的側部733 在突部27a(突部27b也同樣)的爪部271上滑動,舌片73b的側部733在突部27a(突部 27b也同樣)的爪部272上滑動。由此,罩部件7向基端方向移動時,該罩部件7無意地轉 動被限制(防止)。由此,如上所述,能夠防止支承部件6的轉接流路61從外筒2的流路 23離開從而被外筒2的襯墊22再次密封。 如圖3以及圖4所示,罩部件7移動到第二位置時,針管5的針尖51從該罩部件 7的貫通孔723突出。 另外,在藥液注入器具1中,從圖4所示的狀態(tài)向圖5中箭頭方向移動操作罩部件 7,能夠使該罩部件7從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再次移動。通過返回該第一位置的罩部件7,能 夠再次直到針尖51覆蓋針管5。 此外,作為罩部件7的構成材料沒有特別限定,但可以使用例如對外筒2進行說明 的材料同樣的材料。另外,為了確保辨認性,罩部件7的構成材料優(yōu)選實質上透明的材料。 由此,如圖9所示,在將罩部件7壓接在生物體表面200的針剌部位時,能夠通過罩部件7 確認該針剌部位,并進行該壓接操作。由此,能夠通過針尖51對針剌部位進行可靠的針剌。
接下來,對防止再次突出機構8進行說明。 如上所述,針管5以能夠相對于罩部件7自由出沒的方式構成。防止再次突出機 構8是防止這樣的相對于罩部件7 —度出沒的針管5 (針尖51)再次從罩部件7突出的部 件。防止再次突出機構8具有相對于支承部件6能夠脫離地被安裝的阻止部件81 ;向前 端方向彈壓阻止部件81的盤簧82。 阻止部件81呈有底筒狀。在該阻止部件81的底部(前端壁部)811的中央部,形 成有供針管5穿插的貫通孔812。另外,在底部811的外周形成有外形被擴徑的凸緣813。
如圖7所示,藥液注入器具1在初期狀態(tài)下,阻止部件81的側壁814的一部分(基
端部)被插入到支承部件6的間隙65內。另外,盤簧82在壓縮狀態(tài)下其前端821與阻止
部件81的底部811抵接,基端822與支承部件的柱狀部63的前端面631抵接,從而被收納
在阻止部件81內。由此,阻止部件81通過盤簧82的彈壓力向前端方向被彈壓。 另外,在該狀態(tài)下,凸緣813與在罩部件7 (主體部72)的內周部隆起地形成的卡
定部74抵接(卡定)??ǘú?4沿罩部件7的內周形成為環(huán)狀。通過這樣的卡定部74,
阻止部件81抵抗盤簧82的彈壓力并相對于罩部件7被卡定。因此,罩部件7位于第一位
置時,卡定部74相對于該阻止部件81的卡定力高于盤簧82的彈壓力。 若從圖7所示的狀態(tài)開始使罩部件7相對于外筒2旋轉,移動限制被解除(參照
圖8)。 而且,如圖9所示,在向第二位置移動操作罩部件7時,隨著該罩部件7的移動,卡 定部74抵抗盤簧82的彈壓力向基端方向推壓阻止部件81 。由此,阻止部件81的側壁814 在間隙65內滑動。通過該阻止部件81的移動,盤簧82進一步被壓縮,之后,彈壓力高于卡 定部74的卡定力,凸緣813越過卡定部74,相對于凸緣813的卡定被解除。此時,阻止部 件81雖因盤簧82的彈壓力欲向前端方向移動,但碰到在罩部件7的底部722 —體突出形 成的突起75,向前端方向的移動被限制。 另外,如上所述,罩部件7向第二位置移動時,針管5的針尖51通過該罩部件7的 貫通孔723突出。另外,在該狀態(tài)下,能夠操作推壓件4(參照圖10)。 如圖11所示,若解除將罩部件7向第二位置移動操作的操作力(推壓力),則盤簧 82因自身的彈性力(復原力)復原。由此,阻止部件81向前端方向移動,側壁814從支承 部件6的間隙65脫出,即,脫離。另外,該阻止部件81通過罩部件7的突起75向前端方向 推壓該罩部件7。由此,罩部件7返回第一位置,針管5的整體再次被收納在罩部件7內。
另外,從支承部件6脫離的阻止部件81被夾在支承部件6的前端面631和返回到 第一位置的罩部件7的底部722之間。而且,阻止部件81通過盤簧82的彈壓力并以罩部 件7的突起75為旋轉中心繞圖11中的順時針方向旋轉,該阻止部件81的軸成為相對于罩 部件7的軸傾斜的姿態(tài)。由此,阻止部件81的側壁814不可能再次插入支承部件6的間隙 65中并在該間隙65內滑動。 在圖11所示的狀態(tài)下,在向基端方向再次移動操作罩部件7的情況下,其移動操 作被阻止部件81禁止(阻止)。 此外,作為"卡定部74的對于阻止部件81的卡定力"和"盤簧82的彈壓力"的大 小關系的設定方法,例如,可以通過變更卡定部74相對于罩部件7的內周部的傾斜角度或 盤簧82的彈性系數(shù)來實現(xiàn)。 另外,在藥液注入器具1中,形成在罩部件7上的卡定部74以及突起75可以說是 構成防止再次突出機構8的一部分的部件。 另外,作為阻止部件81的構成材料沒有特別限定,但可以使用與例如對外筒2進 行說明的材料同樣的材料。另外,作為盤簧82的構成材料沒有特別限定,可以使用例如不 銹鋼等這樣的金屬材料。 下面,對藥液注入器具1的使用方法的一例進行說明。 [1]首先,在對生物體進行注射時,準備預先填充了充分的液量的藥液Q的藥液注入器具1(參照圖1、圖7)。該藥液注入器具1為未使用狀態(tài),罩部件7位于第一位置。由 此,針管5被覆蓋直到其針尖51,因此,能夠可靠地防止針尖51的誤針剌。而且,在藥液注 入器具1中,通過外筒2的27a以及27b進行相對于罩部件7的移動限制。由此,能夠可靠 地防止罩部件7向基端方向無意地移動,并能防止針管5的針尖51從罩部件7的貫通孔 723突出。因此,能夠更可靠地防止針尖51的誤針剌。 另外,在該藥液注入器具1中,如上所述,由于轉接流路61的第二流路612被外筒 2的襯墊22堵塞,所以通過轉接流路61的外筒2的空間24和針管5的內腔52的連通被阻 斷。由此,即使無意地在推壓件4上施加對其推壓的力,也能夠可靠地防止藥液Q通過針管 5無意地流出,因此,能夠防止藥液Q白白地損失。另外,由于外筒2到空間24的液密性被 保持,所以能夠維持藥液Q的無菌狀態(tài)。 [2]接著,握持罩部件7,從圖1所示的狀態(tài)向圖2中的箭頭方向旋轉,由此,對罩 部件7的移動限制被解除(參照圖2)。此時,如上所述,由于轉接流路61的第二流路612 變位到向外筒2的流路23開放的位置,所以外筒2的空間24和針管5的內腔52通過轉接 流路61連通。該連通狀態(tài)被維持直到藥液Q注入生物體(參照圖8)。
這樣,在藥液注入器具l中,罩部件7可以說是進行對外筒2的空間24和針管5 的內腔52連通的連通狀態(tài)和阻斷該連通狀態(tài)的阻斷狀態(tài)進行選擇(切換)的操作的操作 部件(操作機構)。另外,罩部件7作為在其主體部72的外周部操作(切換操作)支承部 件6時被握持的握持部發(fā)揮作用。 [3]接下來,握持外筒2,從圖2 (圖8也同樣)所示的狀態(tài)抵抗盤簧82的彈壓力, 將罩部件7的底部722推壓到生物體表面200的針剌部位(目標部位),使罩部件7向第二 位置移動(參照圖3)。由此,被罩部件7覆蓋的針管5的針尖51通過該罩部件7的貫通孔 723向前端方向突出,并針剌生物體表面200(參照圖9)。 [4]接著,從圖3(圖9也同樣)所示的狀態(tài),將握持外筒2的手的食指以及中指勾 在外筒2的凸緣25的緣部,將大拇指按在推壓件4的手指抵靠部42上。然后,通過大拇指 向前端方向推壓手指抵靠部42 (參照圖4、圖10)。通過該操作,墊片3向前端方向移動,由 此,外筒2的空間24內的藥液Q依次通過外筒2的流路23、支承部件6的轉接流路61、針 管的內腔52,從而可靠地供藥給(注入)生物體中。 [5]在藥液Q注射后,使藥液注入器具1(罩部件7)從生物體表面200分離。此 時,如上所述,罩部件7通過盤簧82的復原力,并經(jīng)由阻止部件81被向前端方向推壓,返回 第一位置(參照圖5、圖11)。由此,針管5再次被覆蓋到針尖51。因此,能夠防止附著在針 尖51上的血液的飛散以及附著有血液的針尖51的誤針剌,從而防止因該血液的感染。
另外,在該藥液注入器具1中,如上所述,阻止部件81通過盤簧82的復原力從支 承部件6脫離,并以傾斜的姿態(tài)位于支承部件6的前端面631和罩部件7的底部722之間 (參照圖11)。在該狀態(tài)下,在欲再次向基端方向移動操作罩部件7的情況下,其移動操作 被阻止部件81禁止。由此,能夠可靠地防止誤使用已使用過的藥液注入器具l,即,能夠可 靠防止使針管5突出,并通過該針管5將藥液Q供藥給生物體。 另外,在支承部件6以及罩部件7中,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支承部件6上形成有引 導槽624,在罩部件7上形成有凸條71,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罩部件7上形成引導槽624 那樣的引導槽,在支承部件6上形成凸條71那樣的凸條。
另外,各舌片73a、73b也可以是從呈有底筒狀的主體部72的基端突出形成的部 件,另外,也可以從主體部72的基端部形成切口,將剩余的部分作為舌片73a、73b。
〈第二實施方式〉 圖12 圖17分別是按順序表示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第二實施方式)的使用 狀態(tài)的縱剖視圖,圖18是圖12 (圖13 圖17也同樣)所示的藥液注入器具中的蓋部的基 端部附近的立體圖,圖19是表示在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中蓋部脫離的狀態(tài)的俯視圖(相 當于圖14的俯視圖)。此外,以下,為方便說明,將圖12 圖19中的右側稱為"基端",將 左側稱為"前端"。 以下,參照這些附圖對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的第二實施方式進行說明,但以與
上述實施方式的不同點為中心進行說明,省略同樣事項的說明。 本實施方式除了操作機構的結構不同以外都與所述第一實施方式相同。 在圖12 圖17所示的藥液注入器具1A中,旋轉操作支承部件6A的操作機構由
罩部件7A、向前端方向彈壓罩部件7A的盤簧(彈壓部件(罩部件彈壓用部件))10、能夠自
由拆裝地安裝在外筒2上的蓋部9構成。 支承部件6A還具有以能夠移動的方式支承罩部件7A和彈壓部件10的輔助部 66。該輔助部66由固定在筒狀部62的連結部64的前端側部分上的第一部件67、被插入筒 狀部62和柱狀部63之間的間隙65中的第二部件68構成。 第一部件67由筒體構成。該第一部件67的基端部671被固定在筒狀部62上。 作為其固定方法沒有特別限定,但可以列舉例如嵌合、卡合、粘接(粘接劑或通過溶劑的粘 接)、熔敷(熱熔敷、高頻熔敷、超聲波熔敷等)等方法。另外,在第一部件67的前端附近, 形成有內徑縮徑的縮徑部672。該縮徑部672的內徑比罩部件7A的主體部72的外徑稍大。 由此,罩部件7A中,主體部72能夠貫穿縮徑部672(參照圖12 圖18)。另外,縮徑部672 與后述的罩部件7A的凸緣部724抵接,能夠防止該罩部件7A從第一部件67 (輔助部66) 脫離(例如參照圖12)。 第二部件68由筒體構成。該第二部件68的基端部形成有外徑擴徑的凸緣部681。 該凸緣部681作為盤簧10的基端所抵接(支承)的座部(抵接部)發(fā)揮作用。另外,凸緣 部681通過盤簧10的彈壓力被向基端方向彈壓,與連結部63抵接。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 部件67的前端面和第二部件68的前端面在軸向的位置大致相同。 作為第一部件67以及第二部件68的構成材料,沒有特別限定,但可以使用例如與 所述第一實施方式記載的支承部件6的構成材料同樣的材料。 罩部件7A能夠在圖12 (圖13、圖14、圖17也同樣)所示的第一位置和圖15 (圖 16也同樣)所示的第二位置間移動。該罩部件7A在主體部72的基端部形成有外徑擴徑的 凸緣部724。如上所述,當罩部件7A位于第一位置時,凸緣部724與第一部件67 (輔助部 66)的縮徑部672抵接。 另外,當罩部件7A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移動時,凸緣部724在輔助部66的 第一部件67的內周部673上滑動,罩部件7A(主體部72)的內周部725在第二部件68的 外周部682上滑動。由此,罩部件7A能夠穩(wěn)定地移動。 盤簧10被配置在第一部件67的內周部673和第二部件68的外周部682之間。該 盤簧10的前端與罩部件7A的凸緣部724抵接,基端與第二部件68的凸緣部681抵接。如圖15所示,在拆下蓋部9的狀態(tài)(以下將該狀態(tài)稱為"脫離狀態(tài)")下,將位于第一位置的 罩部件7A向基端方向推壓,則該罩部件7A抵抗盤簧10的彈壓力向基端方向(第二位置) 移動。而且,若解除對罩部件7A的推壓力,則位于第二位置的罩部件7A通過盤簧10的彈 壓力向前端方向移動,再次回到第一位置(參照圖17)。這樣,在脫離狀態(tài)下,能夠進行針尖 51的向生物體的針剌,即,能夠使用藥液注入器具1A。 此外,當罩部件7A位于第一位置時,盤簧10也可以是在罩部件7A的凸緣部724 和第二部件68的凸緣部681之間被壓縮的狀態(tài)(壓縮狀態(tài)),也可以是沒被施加外力的自 然狀態(tài)(自然長度)。 另外,作為盤簧10的構成材料沒有特別限定,能夠使用例如不銹鋼等這樣的金屬 材料。 如圖12所示,蓋部9由呈有底筒狀的部件構成,其基端部被安裝在外筒2上,在其 安裝狀態(tài)下收納(覆蓋)整個罩部件7A。由此,在安裝狀態(tài)下,能夠可靠地防止無意地對罩 部件7A施加推壓力。因此,能夠可靠地防止罩部件7A無意地從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動 從而露出針尖51,并能夠可靠地防止針尖51的誤針剌。這樣,蓋部9在安裝狀態(tài)下具有作 為阻止針尖51無意地露出的防露出機構的功能。 如圖12所示,在外筒2的外周部213上一體地或連結地設置有環(huán)部件28。該環(huán)部 件28的外周部281在安裝狀態(tài)下與蓋部9的基端內周部91嵌合。通過這樣的嵌合構造, 安裝狀態(tài)被可靠地維持,即,能夠可靠地防止蓋部9從外筒2容易地脫離。
如圖19所示,在環(huán)部件28的外周部281上形成有俯視呈L字狀的凸輪槽282。該 凸輪槽282能夠分成沿環(huán)部件28的外周部281的圓周方向形成的第一槽283和沿軸向形 成的第二槽284。第一槽283和第二槽284相互連通。 如圖18所示,在蓋部9的基端內周部91上突出形成有突部(凸輪從動件)92。在 安裝狀態(tài)下,該突部92與凸輪槽282卡合。突部92被凸輪槽282的第一槽283引導,由此 蓋部9沿軸向的移動被限制,只能繞軸轉動。另外,突部92從第一槽283進入第二槽284, 通過被該第二槽284引導,蓋部9的繞軸的轉動被限制,只能沿軸向(向前端方向)移動。
如圖12所示,在安裝狀態(tài)下,支承部件6A的筒狀部62的基端外周部626嵌合在 蓋部9的基端內周部91上。通過該嵌合構造,在安裝狀態(tài)下,蓋部9能夠旋轉地連結支承 部件6A (支承)。而且,在支承部件6A的基端外周部626上形成有沿軸向的凸條627 (參照 圖19)。在蓋部9的基端內周部91上形成有沿軸向的槽93(參照圖18、圖19)。凸條627 被插入該槽93中。由此,在安裝狀態(tài)下,蓋部9能夠旋轉且可靠地連結支承部件6A。
通過這樣的連結,通過旋轉操作蓋部9,其旋轉力從槽95通過凸條627被傳遞到支 承部件6A,該支承部件6A旋轉。由此,能夠可靠地選擇連通狀態(tài)和阻斷狀態(tài)。
在藥液注入器具1A中,安裝狀態(tài)的蓋部9的突部92在凸輪槽282的第一槽283 中移動期間,如上所述,支承部件7A旋轉,但轉接流路61的第二流路612沒有達到面向外 筒2的流路23的狀態(tài),阻斷狀態(tài)被維持。然后,突部92從第一槽283進入第二槽284時, 支承部件7A進一步旋轉,從而轉接流路61的第二流路612面向外筒2的流路23,即,成為 連通狀態(tài)。分別形成轉接流路61、流路23、凸輪槽2S2、突部92,以使其成為這樣的結構。
另外,突部92進入第二槽284時(成為連通狀態(tài)時),能夠使蓋部9向前端方向移 動,并能夠使該蓋部9脫離。此時,蓋部9中,突部92被第二槽284引導,槽93被支承部件6A的凸條627引導。由此,蓋部9能夠順暢地移動,能夠容易地進行脫離操作。 此外,旋轉操作支承部件7A時,通過握持該蓋部9的外周部,能夠容易地進行該操
作。這樣,蓋部9的外周部作為握持部發(fā)揮作用。 作為蓋部9的構成材料沒有特別限定,但能夠使用與例如在所述第一實施方式中 對外筒2說明的材料同樣的材料。 下面,對藥液注入器具1A的使用方法的一例進行說明。 [1]首先,在要對生物體進行注射時,準備預先填充了充分液量的藥液Q的藥液注 入器具1A(參照圖12)。該藥液注入器具1A為未使用狀態(tài),罩部件7A位于第一位置。另 外,安裝有蓋部9,通過該蓋部9防止對罩部件7A進行移動操作。由此,能夠可靠地防止針 尖51露出,因此,能夠可靠地防止針尖51的誤針剌。 另外,在該藥液注入器具1A中,如上所述,由于轉接流路61的第二流路612被外 筒2的襯墊22堵塞,通過轉接流路61的、外筒2的空間24和針管5的內腔52之間的連通 被阻斷。由此,即使無意地對推壓件4施加推壓其的力,也能夠可靠地防止藥液Q通過針管 5無意地流出,因此,能夠防止藥液Q白白地損失。另外,由于能夠保持外筒2的空間24內 的液密性,所以能夠維持藥液Q的無菌狀態(tài)。 另外,蓋部9的突部92位于外筒2的第一槽283中與第二槽284相反側(圖19 中下側)的端部283a處。 [2]接著,握持蓋部9從圖12所示的狀態(tài)向圖13中箭頭方向旋轉。該旋轉操作, 如上所述通過蓋部9的突部92在外筒2的第一槽283內滑動而順暢地進行。另外,在該旋 轉操作過程中,例如即使向前端方向拉拽蓋部9,由于蓋部9的突部92與外筒2的第一槽 283的緣部抵接,也能夠防止拉拽操作。由此,能夠防止蓋部9無意地被拆下。另外,如上所 述,在旋轉操作過程中,能夠維持阻斷狀態(tài)。 而且,蓋部9的突部92從外筒2的第一槽283到達(進入)第二槽284,并且轉接 流路61的第二流路612變位到朝向外筒2的流路23并開放的位置,外筒2的空間24和針 管5的內腔52通過轉接流路61連通。該連通狀態(tài)被維持直到藥液Q注入生物體(參照圖 13)。這樣,在藥液注入器具1A中,蓋部9的突部92從外筒2的第一槽283到達第二槽284 時,由于蓋部9的旋轉操作被限制,所以能夠把握該藥液注入器具1A成為連通狀態(tài)的情況。
[3]接下來,如圖14所示,將蓋部9向圖中箭頭方向拉拽。由此,能夠拆下蓋部9。 該拆下操作,如上所述地通過蓋部9的突部92在外筒2的第二槽284內滑動而順暢地進行。
[4]接著,握持外筒2,抵抗盤簧10的彈壓力,將罩部件7A的底部722推壓到生物 體表面200的針剌部位(目標部位),使罩部件7A向第二位置移動(參照圖15)。由此,被 罩部件7A覆蓋的針管5的針尖51通過該罩部件7A的貫通孔723向前端方向突出,針剌生 物體表面200(參照圖15)。 [5]接下來,一邊維持圖15所示的狀態(tài),一邊將握持外筒2的手的食指以及中指 勾在外筒2的凸緣25的緣部上,將大拇指按在推壓件4的手指抵靠部42上。而且,通過大 拇指向前端方向推壓手指抵靠部42(參照圖16)。通過該操作,墊片3向前端方向移動,由 此,外筒2的空間24內的藥液Q依次通過外筒2的流路23、支承部件6A的轉接流路61 、針 管的內腔52,從而可靠地供藥給(注入)生物體。 [6]藥液Q注入后,使藥液注入器具1A(罩部件7A)從生物體表面200分離。此時,罩部件7A通過盤簧10的復原力向前端方向被推壓,返回第一位置(參照圖17)。由此, 針管5再次被覆蓋到針尖51 。由此,能夠防止附著在針尖51上的血液的飛散和附著有血液 的針尖51引起的誤針剌,并能夠防止因該血液引起的感染。 此外,在藥液注入器具1A(操作機構)中,可以省略罩部件7A以及蓋部9中的一方。 另外,在蓋部9的基端內周部91以及環(huán)部件28(外筒2)的外周部281中,在本實 施方式中,在環(huán)部件28的外周部281上形成有凸輪槽282,在蓋部9的基端內周部91上形 成有突部92,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在環(huán)部件28的外周部281上形成有突部92那樣的突 部,在蓋部9的基端內周部91上形成有凸輪槽282那樣的凸輪槽。 另外,在蓋部9的基端內周部91以及支承部件6A的基端外周部626中,在支承部 件6A的基端外周部626上形成有凸條627,在蓋部9的基端內周部91上形成有槽93,但不 限于此,也可以是在支承部件6A的基端外周部626上形成有槽93那樣的槽,在蓋部9的基 端內周部91上形成有凸條627那樣的凸條。
〈第三實施方式> 圖20 圖22分別按照順序表示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第三實施方式)的使用 狀態(tài)的縱剖視圖。此外,以下,為方便說明,將圖20 圖22中的右側稱為"基端",將左側稱 為"前端"。 以下,參照這些附圖對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的第三實施方式進行說明,但以與
前述實施方式的不同點為中心進行說明,省略對同樣的事項的說明。 本實施方式除了蓋部的長度不同以外都與所述第二實施方式相同。 在圖20 圖22所示的藥液注入器具1B中,蓋部9A的長度比所述第二實施方式
的藥液注入器具1A的蓋部9短。由此,能夠使藥液注入器具1B的全長比藥液注入器具1A
短,由此,能夠使藥液注入器具1B小型化。 另外,由于蓋部9A的長度變短,所以在安裝狀態(tài)下,蓋部9A的頂部(前端壁部(抵 接部))94與被盤簧10的彈壓力向前端方向彈壓的罩部件7A的底部722抵接(參照圖20)。 通過該罩部件7A,蓋部9A也被盤簧10的彈壓力向前端方向彈壓。 在這樣狀態(tài)(圖20所示的狀態(tài))下的藥液注入器具1B中,握持蓋部9A并向圖 21中箭頭方向旋轉時,如上所述地成為連通狀態(tài)(圖21所示的狀態(tài))。另外,成為連通狀 態(tài)時,由于蓋部9的突部92位于外筒2的第二槽284中,所以對蓋部9的向前端方向移動 的限制被解除,該蓋部9A瞬時通過罩部件7A被盤簧10的彈壓力向前端方向彈壓(推出) (參照圖22)。由此,能夠容易地拆下蓋部9A(參照圖22中的雙點劃線所示的蓋部9A)。這 樣,在藥液注入器具1B中,盤簧10的彈壓力作為在拆下蓋部9A時輔助該拆下操作的力發(fā) 揮作用。 以上,通過圖示的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進行了說明,但本發(fā)明不限 于此,構成藥液注入器具的各部件也可以置換成能夠發(fā)揮相同功能的任意的結構。另外,也 可以附加任意的構成物。 另外,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也可以是對所述各實施方式中的任意兩個以上的結 構(特征)進行組合而得到的器具。 例如,所述第二實施方式和所述第三實施方式記載的藥液注入器具也可以具有所
20述第一實施方式的藥液注入器具所具有的防止再次突出機構。 另外,支承部件的轉動角度在本實施方式中設定為90° ,但不限于此,也可以設定 成例如30° 、45° 、180° 。
工業(yè)實用性 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具有前端具有鋒利針尖的針管;位于所述針管的基端側 且內部能夠與所述針管內連通的呈有底筒狀的外筒;能在所述外筒內滑動的墊片;被填充 在由所述外筒和所述墊片包圍的空間內的藥液;支承部件,支承所述針管、且具有流路,該 流路的前端與該針管內連通且基端與所述外筒內連通;操作機構,具有覆蓋所述針管的至 少所述針尖的部分,旋轉操作所述支承部件,從而該操作機構能夠在所述針管內和所述外 筒內通過所述流路連通的連通狀態(tài)和阻斷該連通狀態(tài)的阻斷狀態(tài)之間進行選擇操作;阻止 所述針尖露出的防露出機構。由此,通過防露出機構,能夠可靠地防止針管的針尖無意地露 出。由此,能夠進一步可靠地防止因針尖導致的誤針剌。另外,通過操作機構能夠選擇連通 狀態(tài)和阻斷狀態(tài)。通過使藥液注入器具成為阻斷狀態(tài),能夠可靠地防止外筒內的藥液通過 針管無意地流出,由此,能夠防止藥液白白地損失。因此,本發(fā)明的藥液注入器具具有工業(yè) 實用性。
權利要求
一種藥液注入器具,其特征在于,具有前端具有鋒利針尖的針管;位于所述針管的基端側,內部能夠與所述針管內連通的呈有底筒狀的外筒;能在所述外筒內滑動的墊片;被填充在由所述外筒和所述墊片包圍的空間內的藥液;支承部件,其支承所述針管,且具有流路,所述流路的前端與該針管內連通、基端與所述外筒內連通;操作機構,以包圍所述針管的至少所述針尖的狀態(tài)被固定,且旋轉操作所述支承部件,所述操作機構對經(jīng)由所述流路使所述針管內和所述外筒內連通的連通狀態(tài)和阻斷該連通狀態(tài)的阻斷狀態(tài)進行選擇操作;防止所述針尖露出的防露出機構。
2.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藥液注入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機構由罩部件構成,所述罩部件以能夠在直到所述針尖覆蓋所述針管的第一 位置和從該第一位置向基端方向移動從而使所述針尖露出的第二位置之間變位的方式被 支承在所述支承部件上,在該罩部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時,所述操作機構對所述支承部件 進行旋轉操作。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藥液注入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件以使所述罩部件圍繞所述外筒的軸能夠轉動且沿所述外筒的軸向能夠 移動的方式對所述罩部件進行支承,所述罩部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時,所述流路的基端被所述外筒的底部堵塞,成為所述 阻斷狀態(tài),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罩部件繞所述外筒的軸轉動,由此,所述防露出機構相對 于所述罩部件的限制被解除,并且,所述流路的基端面向所述外筒內并成為所述連通狀態(tài), 在該狀態(tài)下,所述罩部件從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動,由此所述針尖從所述罩部 件突出。
4.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藥液注入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露出機構是限制所述罩部 件的從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動的機構。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藥液注入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部件呈筒狀,具有向基端方向突出的舌片,所述防露出機構由在所述外筒的外周部上突出形成的突部構成,通過所述舌片的基端 部抵接在該突部的前端部,所述防露出機構限制所述罩部件向基端方向的移動。
6.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藥液注入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件以及罩部件分別具有呈筒狀的部分,并且呈所述罩部件的內周部嵌合在 所述支承部件的內周部的嵌合構造,在所述支承部件的外周部以及所述罩部件的內周部中的一方上,形成有沿所述外筒的 軸向的凸條,在另一方上形成有供所述凸條插入且對該凸條進行引導的槽。
7.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藥液注入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機構由罩部件和蓋部這兩個部件中的至少一個構成,所述罩部件以能夠在直 到所述針尖覆蓋所述針管的第一位置和從該第一位置向基端方向移動使所述針尖露出的 第二位置之間變位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支承部件上,所述蓋部以能夠自由拆裝的方式安裝在所述外筒上,在其安裝狀態(tài)下能夠旋轉地連結所述支承部件,且直到所述針尖覆蓋所述 針管。
8.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藥液注入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機構由罩部件和蓋部構成,所述罩部件以能夠在直到所述針尖覆蓋所述針管 的第一位置和從該第一位置向基端方向移動使所述針尖露出的第二位置之間變位的方式 被支承在所述支承部件上,所述蓋部以能夠自由拆裝的方式安裝在所述外筒上,在其安裝 狀態(tài)下能夠旋轉地連結所述支承部件,且收納所述整個罩部件。
9. 如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藥液注入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件是以使所述蓋部能夠繞所述外筒的軸轉動且能夠沿所述外筒的軸移動 的方式支承所述蓋部的部件,所述流路的基端被所述外筒的底部堵塞而成為所述阻斷狀態(tài),從該阻斷狀態(tài)使所述蓋 部繞所述外筒的軸轉動,由此,所述流路的基端面向所述外筒內成為所述連通狀態(tài),在該狀 態(tài)下,所述蓋部能夠向前端方向移動并脫離。
10. 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藥液注入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蓋部具有呈筒狀的部分,并呈在其內周部上嵌合所述外筒的外周部的嵌合構造, 在所述蓋部的內周部以及所述外筒的外周部中的一方上,設置有至少沿其軸向形成的 凸輪槽,在另一方上設置有與所述凸輪槽卡合而被引導的突部。
11. 如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藥液注入器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安裝狀態(tài)下,所述蓋部 構成所述防露出機構的一部分。
12. 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藥液注入器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蓋部脫離的脫離狀態(tài)下, 能夠進行對所述罩部件的移動操作。
13. 如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藥液注入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件以及所述蓋部分別具有呈筒狀的部分,并且呈在所述蓋部的內周部嵌合 所述支承部件的外周部的嵌合構造,在所述蓋部的內周部以及所述支承部件的外周部中的一方上,形成有沿所述外筒的軸 向的凸條,在另一方上形成有供所述凸條插入的槽。
14.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藥液注入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機構具有向前端方向彈 壓所述罩部件的彈壓部件。
15. 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藥液注入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蓋部具有與通過所述彈壓 部件的彈壓力向前端方向被彈壓的罩部件抵接的抵接部。
16. 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藥液注入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蓋部在所述安裝狀態(tài)下經(jīng) 由所述罩部件被所述彈壓部件的彈壓力向前端方向彈壓,該彈壓力在所述蓋部脫離時輔助 其脫離。
17. 如權利要求2、7或8所述的藥液注入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罩部件呈有底筒狀,在 其底部形成有所述針管能夠穿插的貫通孔。
18. 如權利要求2、7或8所述的藥液注入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針管在所述罩部件從 所述第二位置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動時,被該第一位置的所述罩部件再次覆蓋到所述針尖。
19. 如權利要求2、7或8所述的藥液注入器具,其特征在于,具有防止再次突出機構,其 防止相對于所述罩部件一度出沒的所述針尖再次從所述罩部件突出。
20.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藥液注入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止再次突出機構具有阻止部件,相對于所述支承部件能夠脫離地被安裝,從該支承部件脫離時被夾在所述支承部件和所述罩部件之間,阻止該罩部件再次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動;將該阻止部件向前端方向彈壓的彈壓部件;卡定部,設置在所述罩部件上,抵抗所 述彈壓部件的彈壓力,并卡定所述阻止部件,所述罩部件從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動時,所述阻止部件的由所述卡定部進 行的卡定被解除,通過所述彈壓部件的彈壓力,所述阻止部件能夠從所述支承部件脫離。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藥液注入器具,藥液注入器具具有前端具有鋒利針尖的針管;位于針管的基端側,內部能夠與針管內連通的呈有底筒狀的外筒;能在外筒內滑動的墊片;被填充在由外筒和墊片包圍的空間內的藥液;支承部件,其支承針管且具有流路,該流路的前端能與該針管內連通、基端能與外筒內連通;操作機構,具有覆蓋針管的至少針尖的部分,對支承部件進行旋轉操作,從而對經(jīng)由流路使針管內和外筒內連通的連通狀態(tài)和阻斷連通狀態(tài)的阻斷狀態(tài)進行選擇操作;阻止針尖露出的防露出機構。
文檔編號A61M5/28GK101795720SQ200780100489
公開日2010年8月4日 申請日期2007年10月31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7月23日
發(fā)明者岡部博光, 小山伸吾, 竹本昌史 申請人:泰爾茂株式會社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