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鑷式縫合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用于外科手術的醫(yī)療器械,尤其涉及一種鑷式縫 合器.背景技術在外科手術中,經(jīng)常遇到術區(qū)位于腔隙深在而且狹窄的部位,如 扁桃體窩、鼻腔、胸腔、顱底等部位和一些內窺鏡手術中需要縫合的 部位,這些部位往往位于重要器官上或其附近,組織脆弱,不耐牽拉, 如何進行這些部位的精確縫合是一個一直困擾外科醫(yī)生的難題。傳統(tǒng) 的縫合器械由持針器、縫針、縫線組成,縫針的針眼位于縫針的尾端??p合過程為外科醫(yī)生一手用鑷子或止血鉗等手術器械牽開組織暴露 手術野,另一手持持針器夾持穿有縫線的縫針,自要縫合的組織一側 進針,針頭從要縫合的組織另一側穿出后松開持針器,再用同一持針 器夾持已穿出的針尖,將針拉出同時通過針的尾端將線帶出,將縫針 取下后進行縫線打結,完成一次縫合。這種縫合技術在手術野暴露較 好的部位(比如皮膚的縫合)顯示不出它的缺點,但在深在而且狹窄 的腔隙部位,其缺點則非常明顯1、持針器較大的體積使其難以進入 一些較小的腔隙或進入后阻擋了術者的視野;2、針尖從要縫合的組織 另一側穿出后,需要助手幫術者夾持針尖,因為在松開持針器后由于 組織的回復往往在術者夾住針尖之前使針尖重新退縮到組織中無法夾 持,但助手的幫助又帶來兩個問題,首先由于術區(qū)的狹小難以使助手再置入另一手術器械,其次由于助手與術者用力的不一致常常造成組 織的撕裂或縫針丟失;3、由于持針器夾持縫針的角度及縫合時用力的 角度范圍有限,在深在而且狹小的腔隙術區(qū)內并不能縫合所有的傷口, 一些應該縫合的部位被迫放棄而改為填塞或壓迫。由于微創(chuàng)外科發(fā)展 的需要,人們改進了各種縫合的器具,如中國專利局公布的專利號
為92232376.3、專利號為200520069505.X等專利文獻披露的縫合器均 為針眼位于縫針前端,較好的保護了要縫合的組織,但都僅僅完成了 穿線的動作,還需要術者另一手或助手的幫助。中國專利局在2006 年l月公告的申請?zhí)枮?00410052745.9的專利文獻披露了一種外科手 術自動縫合器,它解決了出針力的一致性問題,并減少了組織的損傷, 但是結構復雜、體積較大、操作程序多,不適合小腔隙的縫合。近年 來,由于人工智能、組織工程學等相關學科的發(fā)展,人們開始模仿人 手制作更加微小的器械(請見 Maria Siemionow,Kagan Ozer,WlodzimierzSiemionow,Robotic assistance inmicrosurgery,Journal of reconstructive microsurgery,2000,(16 ) 8:643-649,機器人輔助顯微外科,修復顯微外科雜志,2000,(16 ) 8:643-649)或設計智能控制針(請見Patrick Sears and Pierre Dupont, A Steerable Needle Technology Using Curved Concentric Tub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 October 9 - 15, 2006, Beijing, China, —種應用彎曲的同軸管的可控針才支術, 國際智能機器人系統(tǒng)會議,2006年10月9日-15日,中國北京),但 都限于其學科本身的發(fā)展,這些研究僅停留在理論水平,目前尚未有 可利用的器械產(chǎn)生。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充分考慮國內外目前類似或相關裝置中出現(xiàn)的各種缺 點,并加以克服。其目的是通過該實用新型實現(xiàn)位于深在而且狹窄的 術區(qū)的精確的縫合。為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鑷式縫合器,其中,所述鑷式縫合 器包括持針器、拾線器、線盒和彈性柄,所述持針器與拾線器均為細 桿狀,并通過所述彈性柄呈V形地連接為一個整體,所述持針器與拾 線器通過所述彈性柄保持V形張開,所述持針器與拾線器之間為線盒, 所述線盒內置線軸。上述鑷式縫合器通過兩個簡單的拉桿傳動結構實現(xiàn)了持針和拾線 的功能,兩個結構均構形細長,終末端體積小,適用于深在狹小的術 區(qū)內操作,依據(jù)該原理可根據(jù)需要制作成直狀、槍狀或膝狀等與現(xiàn)行 的各種鑷子相同的形狀,應用不同型號的縫針,以適用于不同的術區(qū)。 該設計充分考慮了醫(yī)生既往的採作習慣,其外形與採作均與現(xiàn)行的各種鑷子基本相同,醫(yī)生只需對準要縫合的部位捏合一下即可完成縫合, 而且線盒的設計省去了護士穿線的繁瑣,可連續(xù)縫合,操作簡單,效 率提高.該設計粗短、強度高的結構也可用于皮膚等部位的縫合,由 于不需護士穿線,可使整個手術效率提高,由于該設計結構緊湊,攜 帶方便,可一人操作而且操作簡單,所以也適用于醫(yī)務人員緊張的基 層部隊醫(yī)院或衛(wèi)生隊。
下面將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描述,其中 圖l為本實用新型的鑷式縫合器的總體示意圖; 圖2為線盒的縱切面圖; 圖3為線盒內軸桿的剖面圖; 圖4為持針器實施例一的示意圖;圖5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實用新型持針器實施例一的前端橫截面;圖6為本實用新型持針器實施例二的示意圖;圖7為直形縫針的示意圖;圖8為弧形縫針的示意圖。圖9為本實用新型拾線器實施例一的實施原理圖。圖io為本實用新型拾線器實施例二的示意圖。圖11為圖IO所示拾線器的縱切面示意圖。圖12為槍狀鑷式縫合器的實施示意圖。圖13為膝狀鑷式縫合器的實施示意圖。圖14為鑷式縫合器的另一種實現(xiàn)方式的示意圖。圖15為鑷式縫合器的外觀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鑷式縫合器由持針器21、拾線器1、彈性柄12和線 盒11組成。拾線器1和持針器21通過彈性柄12呈V形相連接為一
整體,且彈性柄12使兩者保持V形張開,拾線器1的外管6前端封 閉,外管6的前端稍后偏下方為一出針孔2,外管6前端內側偏上方 有拾線鉤3,拾線鉤3的前端游離,后端與外管6的外側壁形成關節(jié), 拾線鉤3的弧度部分與拾線拉桿4形成關節(jié),拾線拉桿4另一端與細 鋼絲繩8結合于點7,細鋼絲繩8繞過線盒11的頂端固定于持針器桿 15向上延長部分的頂端13,拾線拉桿4中間部位與外管6通過彈簧5 連接,拾線鉤3可隨拾線拉桿4的拉緊或松開而開合,彈簧5將拾線 拉桿4拉向拾線器前端方向。線盒11位于拾線器的外管6和持針器桿 15頂端之間,線盒11內有軸桿10,線軸9可裝在軸桿10上,線盒 11下方為出線孔14。持針器21由持針器管17和持針拉桿18構成, 持針器桿15位于所述持針器管17與所述彈性柄12之間并與它們互 連,持針拉桿18的前端為兩個可咬合的端齒22,持針器管17和持針 拉桿18的后端彎向外側,后端有拉緊螺絲16,可以通過拉緊螺絲16 的正向或反向旋轉,驅動持針拉桿18進或退,從而導致端齒22的松 開或咬合。旋緊拉緊螺絲16可使端齒22咬緊,從而固定縫針23,縫 針23的針尖處有針眼24,縫線20離開線軸9,通過線盒11的出線孔 14,穿過位于持針器管17上的固線圏19,到達持針器前端,穿過位 于縫針23前端的針眼24。如圖2所示為線盒11的縱切面圖,線盒11的頂壁26上有凹進, 細鋼絲繩8可在其內滑動,其后壁27的中央向前突出有軸桿10,軸 桿10的頂端有與之形成關節(jié)的自動鎖定擋塊25,當擋塊25拉開時, 可將線軸9套入軸桿10,擋塊25復位可阻止線軸9脫出。線盒的下 壁缺如形成出線孔14,前壁缺如方便拆裝線軸。如圖3所示為軸桿10的剖面圖,其內為一彈簧29頂起的滑塊28, 擋塊25與軸桿10頂端形成關節(jié),擋塊25后端向外延長為橢圃形,當 擋塊25向外拉開時,其后端可壓迫滑塊28向下并導致彈簧29收縮, 可將線軸套入軸桿IO,萆外拉力去除后,彈簧29張開可推動滑塊28 向上,推動擋塊25復位,阻止線軸脫出。如圖4所示,持針器21實施例一由持針器管17和持針拉桿18
組成,持針拉桿18位于持針器管17內,并可在其內拉動。持針拉桿 18的前端為兩個彈性張開的端齒22,兩個端齒22的內面形成固定的 孔隙30,孔隙30決定了縫針固定的位置和方向。持針器21后端向外 側彎曲,持針拉桿18靠后端部分有螺紋31。持針器管17后端為一圓 形凹槽32,拉緊螺絲16上方為分開的兩葉,下方為一圓盤33,與圓 形凹槽32相適合。拉緊螺絲16的旋轉可使持針拉桿18向后拉或向前 推。如圖5所示是持針器21實施例一的前端橫截面困,顯示持針器管 17橫截面為扁圓形,其內的空管腔隙34的截面為類長方形,這樣的 結構使兩個端齒22在持針器管17內的角度位置固定。如圖6所示持針器21實施例二的示意圖,縫針23與持針器管17 呈固定連接,這樣的結構可使持針器前端更加纖細,以使其適用于縫 隙更小部位的縫合,這種結構的缺點在于當縫針變鈍時不能更換縫針, 而是需要更換持針器。如圖7所示縫針23為直形,針眼24在縫針23的前端。如圖8所示縫針23為弧形,針眼24在縫針23的前端。如圖9所示為拾線器1實施例一的原理圖,當縫針23穿過組織向 前穿過出針孔2時,縫線20即隨之帶出,縫線20由于穿過針眼24 而被分為兩股,分別位于縫針23的上下兩側,由于整個器械的聯(lián)動, 隨著拾線拉桿4向后拉,使拾線鉤3向后張開;當縫針23后退時,由 于組織的積壓,針眼退入組織內之前,縫線20松他彎曲,同時拾線拉 桿4向前推,使拾線鉤3向前閉合,穿過縫線20位于縫針23上面的 一股與縫針23之間的間隙,縫針23退出出針孔2后,縫線20位于縫 針23上面的一股則被拾線鉤3鉤住。如圖IO所示為拾線器1實施例二的示意圖,拾線拉桿4位于外管 6內,拾線拉桿4的前端為一三角片35,三角片35尖端指向前,出針 孔2位于三角片35的略下方。如圖11所示為拾線器實施例二的縱切面示意圖,顯示縫針23位 于出針孔2內,位于拾線拉桿4和三角片35的略下方,使三角片35
正好可以穿過縫針23和縫線位于縫針上面一股之間的間隙。如圖12所示為槍狀鑷式縫合器的實施示意圖,即在圖l的基礎上, 將拾線器的外管6的后端和持針器桿15加工成類S形,持針器21后 端為直形,其余結構及原理同圖1,使整個縫合器形成槍狀,適用于 術區(qū)更加深在的術區(qū),減少對術者視野的遮擋。如圖13所示為膝狀鑷式縫合器的實施示意圖,即在圖l的基礎上, 將拾線器的外管6的后端和持針器桿15加工成膝狀,持針器21后端 為直形,其余結構及原理同圖1,使整個縫合器形成膝狀,適用于腔 隙術區(qū)更加狹窄的術區(qū),減少對術者視野的遮擋。如圖14所示為鑷式縫合器的另一種實現(xiàn)方式,拾線器的外管6 的后端的內外兩壁鏤空成出叉口 36,與之相對應的持針器桿15的部 位向內側突出有叉子37,拾線器前端結構為圖9所示,拾線拉桿4在 與細鋼絲繩8結合于出叉口 36下方的點7,細鋼絲繩8后方固定于拾 線器后端的點38。如圖15所示為鑷式縫合器的外觀示意圖,其外形與現(xiàn)行的普通鑷 子基本相同。下面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工作情況。手術開始前,器械護士選擇合適規(guī)格的鑷式縫合器,將其相應的 縫針23后端置于持針器的端齒22的孔隙30中,旋緊持針器后方的拉 緊螺絲16使持針拉桿18向后拉,持針器的兩個端齒22咬合,使縫針 23固定于持針器21上;拉開位于軸桿IO頂端的擋塊25,使軸桿10 穿過線軸9的中央孔,松開擋塊25使其自動還原完成線軸安裝;牽引 線軸9的線頭拉出縫線20,通過線盒l(wèi)l的出線孔14,穿過位于持針 器管17上的固線團19,到達持針器前端,自下而上穿過位于縫針23 前端的針眼24,即縫線20的游離端的一股在縫針23的上方,完成穿 線。縫合器即裝配完畢備用。術中需要縫合時,術者單手持鑷式縫合器如持普通鑷子,對準要 縫合的部位,使持針器21和拾線器1位于要縫合的組織的兩邊,輕輕 捏合使其兩者前端靠近,縫針23穿過組織向前穿過出針孔2時,縫線20即隨之帶出,縫線20由于穿過針眼24而被分為兩股,分別位于縫 針23的上下兩側,在這個過程的同時,由于持針器向內靠近使持針器 桿15的頂端13向外牽拉細鋼絲繩8,使拾線拉桿4向后拉,進而使 拾線鉤3向后張開;當縫針23后退時,由于組織的積壓,針眼24退 入組織內之前,縫線20松弛彎曲,隨著縫針23的后退,持針器桿15 的頂端13回復原來的位置,拾線拉桿4在彈簧5的回縮力作用下向前 推,使拾線鉤3向前閉合,穿過縫線20位于縫針23上面的一股(即 游離端的一股)與縫針23之間的間隙,縫針23退出出針孔2后,縫 線20位于縫針23上面的一股(即游離端的一股)則被拾線鉤3勾住, 縫針23退回原位后,縫線即留在組織中。自腔隙中取出縫合器的過程 中,由于組織積壓和拾線器1的牽拉,使縫線20繼續(xù)被牽拉出線盒 11 一段距離,在針眼24的外側合適距離剪斷縫線,縫線游離端也從 拾線器脫出,進行打結。剩余的縫線依然穿在針眼中,不需要再次穿 線即可進行下一次縫合。手術結束后,器械護士反方向旋轉拉緊螺絲16,推動持針拉桿18 向前,兩個端齒22由于彈性作用張開,取下縫針23,拉開擋塊25, 取下線軸9,清洗器械,消毒備用。圖14所示的鑷式縫合器的另一種實現(xiàn)方式的具體工作情況為縫 針23在穿過組織向前穿過出針孔2的過程的同時,由于持針器向內靠 近使持針器桿15上的叉子37頂住細鋼絲繩8向外推,使拾線拉桿4 向后拉,進而使三角片35退回到出針孔2的后方;當縫針23后退時, 由于組織的積壓,針眼退入組織內之前,縫線20松弛彎曲,同時叉子 37向后退,拾線拉桿4在彈簧5的回縮力的作用下向前推,使三角片 35穿過縫線20位于縫針23上面的一股(即游離端的一股)與縫針23 之間的間隙,縫針23退出出針孔2后,縫線20位于縫針23上面的一 股(即游離端的一股)則被三角片35勾住,縫針23退回原位后,縫 線即留在組織中。其余過程和步驟同上述。該種縫合器相應的縫針型號固定,使用不同型號縫針如弧形縫針, 應更換相應型號的縫合器,以使出針孔2的位置和方向與所用縫針相適應。雖然這里已經(jīng)參考所披露的結構描述了本實用新型,但是本實用 新型并不限于所描述的細節(jié),并且本申請旨在復蓋落入改進目的或者 所附權利要求書的范圍內的所有改變或變型。
權利要求1. 一種鑷式縫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迷鑷式縫合器包括持針器 (21 )、拾線器(1 )、線盒(11)和彈性柄(12 ),所述持針器(21)與拾線器(1)前端均為細桿狀,并通過所述彈性柄(12)呈V形地 連接為一個整體,所述持針器(21 )與拾線器(1 )通過所述彈性柄(12) 保持V形張開,所述持針器(21)與拾線器(1)之間為線盒(11), 所述線盒(11)內置線軸(9)。
2.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鑷式縫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持針器 (21)由持針器管(17)和位于其內的持針拉桿(18)組成, 一持針器桿 (15)位于所述持針器管(17)與所述彈性柄(12)之間并與它們互連,所述持針拉桿(18)的前端具有兩個彈性張開的端齒(22),所述兩 個端齒(22)的咬合面形成一固定的接納縫針(23)的孔隙(30),并 且所述持針拉桿(18)的后端有拉緊螺絲(16),所述拉緊螺絲(16) 的下方為一圃盤(33),所述圃盤(33)與所述持針器管(17)后端的 圃形凹槽(32)相匹配。
3. 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鑷式縫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持針器 管(17)的橫截面為扁圃形,其內的空管腔隙(34)的橫截面為類長 方形,
4.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鑷式縫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持針器 (21)由持針器管(17)和位于其內的持針拉桿(18)組成, 一持針器桿 (15)位于所述持針器管(17)與所述彈性柄(12)之間并與它們互連, 一縫針(23)由兩個端齒(22)夾持或直接與持針器管(17)固 定,所述縫針(23)的針眼(24)在其前端。
5. 根據(jù)權利要求2-4中任意一項所述的鑷式縫合器,其特征在 于所述拾線器(1)具有一外管(6)和位于其內的拾線拉桿(4), 所迷外管(6 )的前端為一出針孔(2 ),外管(6 )的前端有拾線鉤(3 ), 拾線鉤(3)的前端游離,后端與外管(6)的外側壁形成關節(jié),拾線 鉤(3)的弧度部分與拾線拉桿(4)形成關節(jié),拾線拉桿(4)另一端 與一細鋼絲繩(8)相結合,所述細鋼絲繩(8)繞過所述線盒(11)的頂端固 定于持針器桿(15)向上延長部分的頂端(13),拾線拉桿(4)中間部位與外 管(6)通過彈簧(5)連接。
6. 根據(jù)權利要求2-4中任意一項所述的鑷式縫合器,其特征在 于所述拾線器(1)具有一外管(6)和位于其內的拾線拉桿(4), 所述拾線拉桿(4)的前端為三角片(35),所述三角片(35)的尖端 指向前, 一出針孔(2)位于所述三角片(35)的下方,供縫針(23) 出入拾線器(1)。
7.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鑷式縫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線敘11) 的頂壁(26)上有凹進, 一細鋼絲繩(8)可在其內滑動,所述線盒(ll) 的后壁(27)的中央向前突出有軸桿(10),所述軸桿(10)的頂端有 與之形成關節(jié)的自動鎖定擋塊(25),所述線盒(11)的下壁缺如形成 出線孔(14),前壁缺如。
8. 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鑷式縫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軸桿(10 ) 內為一彈簧(29 )頂起的滑塊(28 ),所述擋塊(25 )與所述軸桿(10 ) 頂端形成關節(jié),所述擋塊(25)后端向外延長為橢圓形。
9.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鑷式縫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持針器 (21)由持針器管(17)和位于其內的持針拉桿(18)組成, 一持針器桿 (15)位于所述持針器管(17)與所述彈性柄(12)之間并與它們互連,所述拾線器(1)具有一外管(6),所述外管(6)的后端的內外 兩壁鏤空成出叉口 (36),與所述出叉口 (36)相對應的持針器桿(15) 的部位向內側突出有叉子(37)。
10.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鑷式縫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鑷式 縫合器的外形為直狀、槍狀或膝狀。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鑷式縫合器,由持針器(21)、拾線器(1)、線盒(11)和彈性柄(12)四部分組成,持針器(21)與拾線器(1)通過彈性柄(12)呈V形連接為一整體,且彈性柄(12)使兩者保持V形張開。持針器(21)的兩個端齒(22)可通過后端拉緊螺絲(16)鎖緊,縫針(23)的針眼(24)在針尖端。拾線器(1)的外管(6)前端有出針孔(2)和拾線鉤(3),拾線拉桿(4)另一端與細鋼絲繩(8)結合,細鋼絲繩(8)繞過線盒(11)的頂端固定于持針器桿(15)向上延長部分的頂端(13)。依據(jù)該原理可根據(jù)需要制作成直狀、槍狀或膝狀等與現(xiàn)行的各種鑷子相同的形狀,以適用于不同的術區(qū)。
文檔編號A61B17/04GK201019791SQ20072014374
公開日2008年2月13日 申請日期2007年4月4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4月4日
發(fā)明者馮國棟, 威 呂, 李萬鑫, 洋 查, 高志強 申請人: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