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組織閉合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整體上涉及一種組織閉合裝置。更具體而言,本發(fā)明涉 及一種活體組織閉合裝置。
背景技術:
通過將用于診斷或治療的諸如導管等裝置插入到血管或一些其 它組織中來實施的微創(chuàng)操作是公知的且經常被執(zhí)行。例如,為了治 療心臟冠狀動脈收縮,有必要將諸如導管等裝置插入到血管中以便 對收縮進行治療。通常,將諸如導管等器械插入到血管中是穿過通過解剖或刺入 股骨區(qū)域而形成的小孔來進行的。在治療處理完成之后,有必要進 行止血操作以止住通過小孔出血。但是,由于股動脈出血的血壓(出 血血壓)相對較高,因此時常需要在醫(yī)療過程中的人用手指按壓在 出血部位上相對較長的 一 段時間。近年來,為了能夠更加容易且更確定地進行止血操作,已發(fā)展 出適于穿過傷口插入以閉合在血管中形成的開口的多種裝置。例如,美國專利No. 5282827公開了一種裝置,該裝置能夠通過由彈簧定位 的球將線保持在裝置的近端,并且當裝置被拉下時,線在保持固定 線張緊的同時發(fā)生滑動,因此裝置被拉下。最后,在將固定件(血 管內部的鎖定構件)設置在血管中形成的孔的位置上的情況下,在 拉動線時(在用線按壓時)利用推進管(填充構件)按壓無紡織物 塞子(密封構件)以使塞子變平。這樣,就能用閉合件將在血管中 形成的孔封閉。然而,在上述專利描述的裝置中,操作者必須在拉動線時手動 通過利用推進管按壓塞子來執(zhí)行使塞子變平的操作,并且該操作需要人工和時間。此外,尤其對不熟練的操作者來說,恐怕會有操作 的不確定性。發(fā)明內容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 一種組織閉合裝置,其用于閉合穿透活體組織的開口,所述裝置包括閉合件,其用于閉合所述開口, 所述閉合件包括密封部和可變形的變形部,所述密封部適于從活體 腔壁一側覆蓋開口及其周邊區(qū)域;以及布置裝置,其用于可拆卸地 保持所述閉合件,以將所述閉合件布置在用來閉合所述開口的位置。 所述布置裝置包括細長形的鎖定構件,其能夠穿過所述開口并將 所述閉合件的至少一部分鎖定在保持狀態(tài);手柄部,其設置在所述 鎖定構件的近側。所述手柄部包括致動構件和觸發(fā)裝置,所述致動 構件用于使閉合件和鎖定構件相對于彼此運動,所述觸發(fā)裝置用于 致動所述致動構件。當所述觸發(fā)裝置致動所述致動構件時,所述閉 合件和鎖定構件在閉合件由鎖定構件鎖定的情況下相對于彼此運 動,由此使所述變形部發(fā)生變形。根據(jù)本發(fā)明,當取消將致動構件(第一彈性構件)保持在工作 狀態(tài)的限制時(當致動構件被致動時),在閉合件被鎖定到鎖定構 件上的情況下,閉合件和鎖定構件通過第 一 彈性構件的回復力作用 而相對于彼此運動,閉合件的變形部自動產生變形,從而操作者不 必手動使閉合件的變形部產生變形。因此,可以容易地、快速地且 可靠地執(zhí)行對形成在諸如血管壁等活體內組織膜中的傷口的止血操 作。即,可以容易地、快速地且可靠地使傷口閉合(愈合),并且 可以實現(xiàn)很好的止血。
圖1 U)和1 (b)為在這里公開的組織閉合裝置的第一實施方 式的透視圖;圖2為圖1所示組織閉合裝置中的閉合件的透視圖;圖3為圖1所示組織閉合裝置中的閉合件的扭結的一個例子的 示意圖;圖4為圖1所示組織閉合裝置中的閉合件的扭結的另一個例子 的示意圖;圖5為圖1所示組織閉合裝置的構件(組成部件)的分解透視圖;圖6 (a)和(b)為圖1所示組織閉合裝置的遠端部的透視圖; 圖7為圖1所示組織閉合裝置中的線支撐部、銷釘和線的透視圖;圖8 (a) - (d)的透視圖用于示出圖1所示組織閉合裝置的動 作(操作);圖9為用于示出圖1所示組織閉合裝置的動作(操作)的透視圖;圖IO為用于示出圖1所示組織閉合裝置的動作(操作)的透視圖;圖11為用于示出圖1所示組織閉合裝置的動作(操作)的剖視圖;圖12為用于示出圖l所示組織閉合裝置的動作(操作)的剖視圖;圖13為用于示出圖1所示組織閉合裝置的動作(操作)的透視圖;圖14為用于示出圖1所示組織閉合裝置的動作(操作)的透視圖;圖15 (a)和15 (b)為用于示出圖1所示組織閉合裝置的動作 (操作)的剖視圖;圖16 (a)和16 (b)為用于示出圖1所示組織閉合裝置的動作 (操作)的剖視圖;圖17(a)和17(b)為用于示出圖l所示組織閉合裝置的動作 (操作)的剖視圖;圖18為用于示出圖1所示組織閉合裝置的動作(操作)的透視圖;圖19為用于示出圖l所示組織閉合裝置的動作(操作)的剖視圖;圖20為用于示出圖l所示組織閉合裝置的動作(操作)的剖視圖;圖21為用于示出圖1所示組織閉合裝置的動作(操作)的透視圖;圖22為用于示出圖1所示組織閉合裝置的動作(操作)的透視圖;圖23為用于示出圖l所示組織閉合裝置的動作(操作)的透視圖;圖24為用于示出圖1所示組織閉合裝置的動作(操作)的透視圖;圖25為用于示出圖1所示組織閉合裝置的動作(操作)的透視圖;圖26為如在這里公開的組織閉合裝置的第二實施方式的透視圖 (鎖定狀態(tài));圖27為圖26所示組織閉合裝置的手柄部的遠側上的一部分的 剖視圖;圖28為組織閉合裝置的第二實施方式的透視圖(解鎖狀態(tài)); 圖29為圖28所示組織閉合裝置的手柄部的遠側上的一部分的 剖視圖;圖30為如在這里公開的組織閉合裝置的第三實施方式的透視圖;圖31為圖30所示組織閉合裝置的構件(組成部件)的分解透 視圖;圖32 (a)和32 (b)為圖30所示組織閉合裝置中的線支撐部、 銷釘和線的透視圖;圖33 (a)和33 (b)為用于示出圖 作(操作)的透視圖;圖34 (a)和34 (b)為用于示出圖 作(操作)的透視圖;圖35 (a)和35 (b)為用于示出圖 作(操作)的透視圖;圖36 (a)和36 (b)為用于示出圖作(操作)的透視圖;圖37 (a)和37 (b)為用于示出圖 作(操作)的透視圖;圖38 (a)和38 (b)為用于示出圖 作(操作)的透視圖;以及圖39 (a)和39 (b)為用于示出圖 作(操作)的透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現(xiàn)在,以下將基于附圖所示組織閉合裝置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對該 組織閉合裝置進行詳細的描述。 (第一實施方式)圖1示出了組織閉合裝置的第一實施方式的透視圖,其中,圖1 (a)為整體透視圖,圖1 (b)為外殼上半部分的內部側的透視圖。 圖2為圖1所示組織閉合裝置中閉合件的透視圖。圖3為圖1所示 組織閉合裝置中閉合件的扭結的一個例子的示意圖。圖4為圖1所 示組織閉合裝置中閉合件的扭結的另一個例子的示意圖。圖5為圖1 所示組織閉合裝置的構件(組成部件)的分解透視圖。圖6為圖1 所示組織閉合裝置的遠端部的透視圖,其中,圖6 (a)為外觀圖, 圖6 (b)為透視圖(示出了蓋管被移去后的情況)。圖7為圖1所 示組織閉合裝置中的線支撐部、銷釘和線的透視圖。圖8至10為透 視圖,分別用于示出圖l所示組織閉合裝置的動作(操作)。圖1130所示組織閉合裝置的動 30所示組織閉合裝置的動 30所示組織閉合裝置的動 30所示組織閉合裝置的動 30所示組織閉合裝置的動 30所示組織閉合裝置的動 30所示組織閉合裝置的動和12為剖視圖,分別用于示出圖1所示組織閉合裝置的動作(操作)。 圖13和14為透視圖,分別用于示出圖l所示組織閉合裝置的動作(操作)。圖15至17為剖視圖,分別用于示出圖1所示組織閉合 裝置的動作(操作),其中,圖15 (a) 、 16 (a)和17 (a)為側 向剖視圖,圖15 (b) 、 16 (b)和17 (b)為俯視剖視圖。圖18為 用于示出圖l所示組織閉合裝置的動作(操作)的透視圖。圖19和 20為剖視圖,用于分別示出圖1所示組織閉合裝置的動作(操作)。 圖21至25為透視圖,用于分別示出圖1所示組織閉合裝置的動作(操作)。附帶地,在圖1和5中,外殼在豎直方向上被對分,并且省略 了固定管支撐構件在側向上的大約一半。此外,在圖1中,用放大 圖示出了在由虛線圏包圍的區(qū)域中的蓋管內側和固定管內側。此外, 在圖9、 13、 18、 21、 23和24中,省略了外殼在豎直方向上的上半 部,并且省略了固定管支撐構件在側向上的大約一半。另外,在圖7 中,示意性地示出了線的整體圖。此外,在圖8中,用虛線示意性 地示出了固定管7。為了便于說明,在圖1 (a)、圖5至7以及圖9至25中,箭頭 A、 B、 C和D所指方向在說明書中分別被稱作"遠側"、"近側"(手 動操作側)、"上側,,和"下側"。此外,在圖2至4以及圖8中, 上側和下側在說明書中將分別被稱作"近側"和"遠側"。附圖中所示組織閉合裝置1為用于閉合(愈合)經皮穿透的開 口 (即,穿透活組織膜的傷口 )的裝置,該開口例如在諸如血管等 生物有機體內腔、生物有機體的內臟器官或在諸如生物有機體的內部組織等活體內組織膜中形成。如圖1、 2和5所示,組織閉合裝置l包括細長布置裝置(進 給和變形裝置)3,其具有遠端部和手柄部9,該遠端部能夠刺入到 穿透活體內組織膜的傷口中,該手柄部9位于細長布置裝置的近側; 以及夾子4,其用作閉合件(組織閉合件),該閉合件可拆卸地定位 (連接)在布置裝置3的遠端部,并且用于閉合穿透活體內組織膜的傷口。夾子4具有夾體(閉合體)40和用作緊固件的線(第一線狀構 件)46。夾體40包括密封部41、可變形的變形部42和連接部44, 該連接部44用于將密封部41和變形部42彼此連接。此外,線46 具有扭結461和圏462。附帶地,稍后將具體描述夾子4。布置裝置3在插入到護套(細長管構件)5中的狀態(tài)下使用,該 護套5具有刺入到傷口中的遠端部,該遠端部在其中央部分設有沿 軸向穿透的通腔51,即,處于被可拆卸地安裝在護套5中的狀態(tài)(參 見圖9)。護套5和布置裝置3構成細長體部2。在止血操作(用來 閉合傷口的操作)時,護套5和布置裝置3的遠端部以及夾子4刺 入到傷口中。換句話說,護套5和布置裝置3的遠端部以及夾子4 經由傷口插入到諸如血管等生物有機體的內腔(生物有機體內腔) 中。護套5大致為中空圓柱形形狀,并且在其近端部具有套節(jié)52。 此外,止血閥(未示出)設置在套節(jié)52的內周側上。對于護套5,例如,可以是在利用導管完成治療(例如PCI,經 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或診斷(例如CAG,冠狀動脈造影)之后留置 的護套(引入護套),或者可以是在組織閉合裝置中專用的護套。附帶地,盡管護套5在本實施方式中包含在體部2的部件中, 但護套5可以在體部2包含的部件范圍之外。如圖1、 2和5所示,布置裝置3包括線(第二線狀構件)8, 其為與夾子4 (夾子4的線46)連接的保持構件(保持裝置),并 且保持構件用于保持夾子4 (夾子4的線46);蓋管(蓋構件)(蓋 裝置)6,其為細長的第一管狀構件(管狀構件),其遠端部能夠刺 入到傷口中;固定管(鎖定構件)(鎖定裝置)7,其為細長的第二 管狀構件(管狀構件),其遠端部能夠刺入到傷口中;以及手柄部9。 夾子4 (夾子4的線46 )通過線8可拆卸地保持在布置裝置3的遠 端部。這樣,線8以下述方式保持夾子4,即,夾子4的變形部42 的在密封部41的相對側(遠側)上的一部分能夠相對于變形部42的在密封部41側(基底部側)(近側)上的一部分活動(移位)。此外,固定管7同心地設置在(插入到)蓋管6的管腔內(內 側),并且該蓋管6能夠相對于固定管7在它們的軸向上移動(滑 動)。此外,線8設置在(插入到)固定管7的管腔內(內側), 該線8相對于固定管7在固定管7的縱向上可動。此外,手柄部9 設在固定管7和蓋管6的近側上。這里,蓋管6的近端部保持(支撐)在手柄部9的蓋管支撐部 (蓋管支撐構件)的遠端部上。如圖6所示,夾子4的變形部42可 拆卸地安裝(插入)到蓋管6的遠端部中。在這種情況下,夾子4 的變形部42插入且保持在蓋管6的遠端部的管腔內,因此夾子4被 安裝,同時在蓋管6的縱向上保持變形部42為細長型(即,折疊型)。此外,當布置裝置3 (蓋管6)從護套5的近側插入到護套5的 通腔51中并安裝在護套5內時,蓋管6的遠端部暴露在護套5的遠 端外(護套的遠端相對于蓋管6的遠端定位在近側)。用蓋管6覆蓋固定管7的外表面,蓋管6在其遠端部覆蓋夾子4 的至少一部分(即,在第一實施方式中的變形部42)。固定管7由相對較硬的組成材料形成,該固定管7在其近端部 具有套節(jié)72。該套節(jié)72定位在手柄部9的線支撐部15和升降部16 的內側(在框架中),并且保持(支撐)在固定管支撐部(滑塊構 件支撐部)12上,該線支撐部15、升降部16和固定管支撐部12將稍后描述。此外,當布置裝置3 (固定管7 )從護套5的近側插入到護套5 的通腔51中并安裝在護套5內時,護套5的遠端定位在相對于固定 管7遠端的近側,并且如圖6所示,固定管7的遠端定位在相對于 蓋管6遠端的近側。固定管7具有下述功能,即,當夾子4的線46通過線8向近側 拉動時,夾子4的線46的扭結461鎖定在固定管7的遠端部71上, 進而變形部通過扭結461被鎖定(間接鎖定),因此扭結461向遠 側作相對運動,以便拉緊線46并使變形部42變形。如圖1和5所示,手柄部9包括外殼(主體)11;固定管支 撐部(鎖定構件支撐部)12,其用于支撐固定管7;彈簧支架(第二 彈性構件支撐部)13;蓋管支撐部(蓋構件支撐部)14,其用于支 撐蓋管6;線支撐部(保持構件支撐部)15,其用于支撐線8;銷釘 (連接件)17,其插入到線支撐部15中,并且使線8和線支撐部15 可拆卸地連接;升降部(連接件支撐部)16,其為用于支撐銷釘17 的銷釘支撐部; 一對銷釘(限制件)18,該對銷釘為用于鎖定線支 撐部15的止動件;銷釘19;加載構件(加栽裝置)21;螺旋彈簧(彈 簧)22,其為第一彈性構件(致動構件);螺旋彈簧(彈簧)23, 其為第二彈性構件;以及螺旋彈簧(彈簧)24。附帶地,盡管在圖1和5中外殼在豎直方向上被對分,但在實 踐中它們彼此連接。外殼11具有從外觀上看大致為長方體的管狀(多邊形管狀)形 狀。 一對側向凸出并且在操作期間用作指鉤部的凸出部111在外殼 11中央部分附近的側部處形成。此外,每個凸出部111設有與外殼 11的內側連通的底孔部112。此外,外殼11的遠端部的上部設有底孔部113,銷釘19插入到 該底孔部113中。此外,在外殼11內側的近端部設有四個凸起114,在一對凸起 114上部的側向上設有一對凸起119,參見圖l(b)。另外, 一對階 梯部(接合部)116設在一對凸起111的遠側上并在外殼11的內側。在外殼11內側,設置固定管支撐部12和彈簧支架13在布置裝 置3的縱向上獨立運動。固定管支撐部12具有從外觀上看大致為長方體的箱形。固定管 支撐部12在其遠端部設有連接件121,該連接件121與護套5的套 節(jié)52配合。連接件121具有四個能夠與套節(jié)52接合的爪,并且定 位在外殼11的遠端部的遠側上。此外,固定管支撐部12在其近端部上設有一對向近側凸出的凸 出部122。在凸出部122的近端部的上部分別設有凸起126。此外,在固定管支撐部12的中央部分附近的側部上沿著布置裝置3的縱向形成一對槽123。此外,在固定管支撐部12的近端部的側部,即,相對于槽123 的近側上的側部設有一對孔部124, —對銷釘18待插入到該對孔部 124中。凸出部122、槽123和孔部124大致布置在同一直線上。 此外,在固定管支撐部12的遠端部的上部設有孔部125,銷釘 19待插入到該孔部125中。此外,固定管支撐部12在其遠端部設有免沖(no-flush )室25。 免沖室25包括管狀血液流入口 251和血液流出口 252,該血液流出 口 252具有與血液流入口 251的腔253連通的腔254。血液流入口 251在固定管支撐部12的遠端方向上凸出,并且從外殼11的遠端部 向遠側凸出。此外,血液流出口 252朝向固定管支撐部12的側向凸 出。此外,血液流出口 252的月空254朝向位于血液流出口 252側向 的端部的近端打開。即,與腔254連通的開口 255設在位于血液流 出口 252側向的端部的近端。通過外殼11的遠端部的端面115與位 于血液流出口 252側向的端部的近端鄰4妄來閉合開口 255,然而,當 外殼11相對于固定管支撐部12向近側移動時,端面115被隔開, 開口 255打開。上述蓋管6和固定管7穿過血液流出口 252的腔254。彈簧支架13定位在固定管支撐部12的近側,具體而言,位于 外殼11的近端部。彈簧支架13具有四個從近端部131的四個角向遠側凸出的凸出 部132。凸出部132分別設有凸起133,所述凸起133具有彎曲凸形 表面并且能夠與外殼11的凸起114接合。此外,近端部131在與凸 出部132相應的位置上設有凸起134,所述凸起134與外殼11的凸 起114接合。如圖1和13所示,設置彈簧支架13使得固定管支撐部12的凸出部122被分別夾持在一對上下凸出部132之間,凸出部132的凸 起133與外殼11的凸起114接合。這阻止了彈簧支架13相對于外 殼11向遠側運動。此外,如圖1和5所示,螺旋彈簧23的近端部固定在彈簧支架 13的近端部131上,螺旋彈簧23的遠端部固定在固定管支撐部12 的近端部上。螺旋彈簧23被設置成處于從原始狀態(tài)拉伸一定程度的 狀態(tài)中。蓋管支撐部14、線支撐部15、升降部16和加載構件21被設置 在固定管支撐部12的內側,使得它們分別能沿布置裝置3的縱向運動。如圖7所示,線支撐部15為框架狀,并且在其遠端部設有孔部 151,固定管7穿過該孔部151。此外,線支撐部15在其近端部設有 孔部152和孔部153,其中,銷4丁 17插入到孔部152中,孔部153 定位在與孔部152相應的位置上,線8能夠穿過該孔部153。此外, 線支撐部15的近端部的兩個側部形成彎曲凸形表面。附帶地,例如, 可以用傾斜表面來代替彎曲凸形表面。線8包括雙線(雙線狀構件),其中,單線(線狀構件)被彎 折且被彎折部81構成其一個端部。此外,線8通過下述方法連接到 線支撐部15上,所述方法為將處于單線狀態(tài)的線8穿過在線支撐部 15的近端部形成的孔部154,然后將線8的兩個端部系在一起。將線8穿過夾子4 (夾子4的線46的圈462 )并且在布置裝置3 的遠端部將其折彎,在線8定位夾子4的情況下,銷釘17穿過被彎 折部81的圏,被彎折部81通過銷釘17可拆卸地連接到線支撐部15 上。如前所述,另一個端部(位于被彎折部81的相對側上的端部) 被連接到線支撐部15上。附帶地,在將銷釘17穿過線8的被彎折部81的圏時,將被彎 折部81從孔部153拉出到外部,并且將銷釘17插入到孔部152中。此外,如圖1和19所示,將一對銷釘18穿過固定管支撐部12 中的一對孔部124,并且由銷釘18的末端部鎖定線支撐部15。另外,11的內側表面上,使得銷釘18不會 離開(脫離)孔部124。這阻止了線支撐部15相對于固定管支撐部 12向近側移動。如圖1和5所示,蓋管支撐部14定位在線支撐部15的遠側并 且在免沖室25的近側。升降部16被安裝在蓋管支撐部14和線支撐 部15的上側,并且被設置成能夠向上運動(移位)。從平面圖上看,升降部16為框架狀,定位該升降部16使得插 有銷釘17的孔部152位于框架的內側。這確保當將銷釘17插入到 孔部152中時,該銷釘17通過升降部16來支撐。此外,升降部16設有四個凸起(第一凸起)161。每個凸起161 從升降部16的側部沿側向凸出。另一方面,蓋管支撐部14設有四個凸起(第二凸起)141,它 們?yōu)橐莆徊?,用于通過抵接相應的凸起161來使升降部16向上運動 (移位)。每個凸起141從蓋管支撐部14的上部向上凸出。另外,在蓋管支撐部14的近端部的側部上設有側向凸出的一對 凸出部(接合部)142。每個凸出部142能夠穿過固定管支撐部12 中的槽123,向固定管支撐部12的外側凸出,并且與外殼11的階梯 部116接合。加載構件21為框架狀,并且設置在固定管支撐部12的遠端部, 使得蓋管支撐部14的遠端部和免沖室25定位在框架內側。加載構件21在其遠端部設有孔部211,在其近端部設有孔部 212,蓋管6和固定管7穿過孔部211,固定管7穿過孔部212。此 外,加載構件21在其上部設有凹形部213,銷釘19插入到該凹形部 213中。另外,螺旋彈簧22在固定管支撐部12內側被設置成在加載構 件21的近端部和線支撐部15的遠端部之間處于原始狀態(tài)。此外,如圖1和11所示,銷釘19和螺旋彈簧24被插入(設置) 在固定管支撐部12的孔部125中。螺旋彈簧24被設置成處于壓縮 狀態(tài),銷釘19通過螺旋彈簧24的回復力(彈性力)朝下偏置。銷釘19的末端部被插入到外殼11的孔部113中,銷釘19的頂部抵接 加載構件21的上表面,使得銷釘19不會離開孔部113。這阻止了固 定管支撐部12相對于外殼ll運動。 接下來,將對夾子4進行說明。如圖2所示,夾子(閉合件)4包括夾體(閉合體)40和線(第 一線狀構件)46,該線46為緊固件。夾體40包括密封部41、可變形的變形部42和連接部44,該連 接部44用于將密封部41與變形部42彼此連接。優(yōu)選地,密封部41、 變形部42和連接部44,即,夾體40由相同的材料一體形成。密封部41為具有平面部(平面)412的構件,其通過從活體內 組織膜的一個側面(內表面)與傷口的周邊部分(活體內組織膜的 包括傷口的部分)緊密接觸來覆蓋傷口和傷口的周邊部分,并且該 密封部41為板狀。密封部41的與變形部42 (下述)連接的表面(圖2中上側的表 面)基本上為平面。變形部42具有伸縮狀形狀(即,大致菱形框架狀本體)并且通 過連接部44聯(lián)接(連接)到密封部41的平面部412的大致中心區(qū) 域上。具體而言,變形部42具有框架狀形狀,其能夠在第一形式和第 二形式之間發(fā)生變形,其中,在第一形式下,該變形部42沿著基本 上與密封部41垂直的方向伸長并且在基本上與密封部41平行的方 向上收縮;在第二形式下,該變形部42沿著基本上與密封部41垂 直的方向收縮并且在基本上與密封部41平行的方向上擴張。因此, 變形部42能夠從圖2中所示的基本形式(基本形狀)變形成介于第 一形式和第二形式之間的任意形式,例如,能夠通過傷口的形式, 能夠通過從另一側面(外面)夾緊位于變形部42和密封部41之間 的活體內組織膜而使傷口閉合的形式。如果活體內組織膜是血管壁(生物有機體內腔壁),那么其一個面遠離身體表面(皮膚),即,血管壁(生物有機體內腔壁)的21內表面,而另一個面接近身體表面(皮膚),即,血管壁(生物有 機體內腔壁)的外表面。這里,在第一實施方式中,變形部42具有通過四次彎曲帶狀構 件而形成的四邊環(huán)形形狀(通過多次彎曲帶狀構件而形成的多邊環(huán) 形形狀)。具體而言,變形部42具有四邊形形狀(四邊形框架狀), 其包括四個彼此連接成一體的連接部和四個能夠被彎曲成鉸鏈狀的 角部。處于對角位置的兩個角部421和422在圖2中沿豎直方向定 位,在圖2中位于下側(密封部41側)的角部422通過連接部44 與密封部41的平面部412的大致中心區(qū)域連接,并且用作不能相對 于連^l妻部44的在圖2中位于上側的端部活動的不可動部。這確保變形部42能發(fā)生變形,使得角部421和角部422彼此靠 近和遠離,即,能夠沿彼此正交的兩個方向發(fā)生拉伸和收縮變形, 并且能夠在單一平面上相對于密封部41作樞轉搖擺。另外,在圖2中位于上側(密封部41的相對側)的角部421具 有上表面(位于密封部41的相對側上的表面)423,該表面423為 彎曲凸面。變形部42的角部421在其中心附近設有兩個孔(通孔) 425和428,角部422在其中心附近設有兩個孔(通孔)426和427。此外,連接部44為板狀,并且在其中心附近設有孔(通孔)441。 密封部41和變形部42的角部422可以通過連接部44而以預定距離 間隔開。線46鉤在變形部42的位于密封部41的相對側的端部側上和變 形部42的位于密封部41側的端部側上,使得線46與夾體40連接。 在第一實施方式中,線46在貫穿變形部42的角部421和連接部44 的狀態(tài)下鉤在變形部42的角部421(位于密封部41的相對側的端部) 上。具體而言,線46順序地從圖2中的上側穿過(貫穿)變形部42 的角部421中的孔425、角部422中的孔426、連接部44中的孔441、 角部422中的孔427和角部421中的孔428,并且在角部421側(變 形部42的外側)形成如圖3或4中所示形狀的扭結461。這種扭結 被稱為"克林奇結(Clinch knot),,。另外,如圖2所示,圈462形成在扭結461的上側,其中,線8穿過該圈462。扭結461能夠向遠側移動,即,在圖2中為向下移動。隨著扭 結461在線46上向遠側移動,變形部42變形成所期望的介于第一 形式和第二形式之間的形式,并且這種情況可以被保持。盡管線46 保持變形部42處于所期望的形式中,然而扭結461仍然定位在變形 部42的位于密封部41的相對側的端部處,即,定位在角部421處。 由于線46具有較強的張力,除非在扭結461上施加較強的力,否則 扭結461不會自然地向近側移動。扭結461形成為大于固定管7的內徑,圏462形成為小于固定 管7的內徑。這確保在通過固定管7移動夾子4的線46的扭結461 并拉緊線46以使變形部42發(fā)生變形時,可以使圈462進入固定管7 的管腔中,而扭結461被防止進入固定管7的管腔外,并且因此可 以使扭結461可靠地移動。這樣,線46用作變形部42的緊固件。如前所述,線8在穿過線46的圈462的狀態(tài)下穿過固定管7的 內腔。附帶地,線46和線8可以是相同的線(即,單根線)。這樣, 能夠通過線46來固定變形部42,并隨后利用剪刀等在線46的近側 相對于扭結461將線46剪斷。另外,線46可以包括雙線(雙線狀構件),其中,單線(線狀 構件)被彎折且被彎折部構成一個端部,并且圏462可以由被彎折 部形成。優(yōu)選地,夾子4的夾體40的至少一部分由可生物吸收材料形成。 具體而言,夾體40的主體(大部分)優(yōu)選完全由可生物吸收材料形 成一體。這確保夾體40的主體在預定時間段之后被吸收在生物有機 體內,并最終不留在生物有機體內,由此可以排除夾體40對人體的 影響。另外,線46也優(yōu)選由可生物吸收材料形成。具體而言,整個 夾子(閉合件)4優(yōu)選由一種或多種可生物吸收材料形成。羥基乙酸和聚二惡烷酮等,以及它們的復合物。附帶地,構成夾子4的夾體40的材料并不限于可生物吸收材料, 可以是諸如樹脂、金屬等生物相容性材料。另外,構成線46的材料 也不限于可生物吸收材料。此外,至于夾子4的夾體40所需的物理性能,尤其為變形部42 的變形功能所需,期望使用具有很好強韌機械特性的材料。具體而 言,優(yōu)選使用抗拉強度為250至500(Kg/cm2)、延伸率為150至800%、 拉伸模量為8至2 0( x 1 03 "/,2)以及彎曲強度為300至700(Kg/cm2) 的材料。通過滿足這些物理性能值,夾體40可以具有很好的強韌機 械特性并且可以使變形部42具有期望的變形能力。如圖8所示,在夾子4的變形部42離開蓋管6的遠端部使得變 形部42可以發(fā)生變形的情況下當通過線8將夾子4的線46向近側 拉動時,夾子4的線46的扭結461鎖定在固定管7的遠端部71上, 從而變形部42通過扭結461而被鎖定(間接鎖定),由此扭結461 向遠側移動,線46被拉緊且變形部42發(fā)生變形。這樣,如圖8 (a)所示,夾子4被安裝在蓋管6上時,夾子4 的變形部42在基本上與密封部41垂直的方向上處于被拉伸的狀態(tài), 并且在基本上與密封部41平行的方向上處于收縮狀態(tài)。隨著扭結 461向遠側移動并且線46被拉緊,變形部42的角部421逐漸朝向圖 8中的下方移動,并且變形部42從圖8 (a)所示形式連續(xù)變形為圖 8 (b)所示形式,并隨后變形為能夠通過在密封部41和變形部42 之間夾緊活體內組織膜以閉合傷口的形式,如圖8 (c)所示。即, 變形部42逐漸地在基本上與密封部41垂直的方向上收縮并逐漸地 在基本上與密封部41平行的方向上擴張。另外,如前所述,在變形部42通過線46而保持在預定形式的 情況下,扭結461只有當在其上施加較強的力時才能向遠側移動。因此,可以通過夾子4來連續(xù)調整(調節(jié))變形部42的變形度。 具體而言,可以連續(xù)調整(調節(jié))兩個角部421和422之間的距離。 即,可以將變形部42保持在所期望的形式。因此可以應對各種情況, 例如,有些人的活體內組織膜(例如血管壁)較厚、有些人的活體內組織膜較薄、有些人的活體內組織膜較硬、有些人的活體內組織 膜較軟等(應對活體內組織膜的各種情況(狀況))。附帶地,在本發(fā)明中,夾子(閉合件)的構造并不限于上述, 只要其具有密封部和變形部。例如,在本發(fā)明中,夾子的變形部的形狀并不限于四邊形,可 以是其它多邊形或諸如圓環(huán)形和橢圓環(huán)形等無角框架狀。另外,夾子的變形部可以由例如柔軟多孔物體(多孔材料)、 纖維集料或主要包括諸如膠原質等可生物降解的材料(可生物降解的合成樹脂材料)等組成。此外,夾子的緊固件并不限于線。以下將對通過使用組織閉合裝置1來執(zhí)行止血操作的程序和組 織閉合裝置1的動作進行說明。如圖9所示,在利用導管完成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或 冠狀動脈造影診斷(CAG)之后,護套5被留置且被用于止血操作。 護套5的遠端部刺入傷口并插入到血管中。首先,操作者將布置裝置3從護套5的近側逐漸地插入到護套5 的通腔51中,并且使布置裝置3的連接件121和護套5的套節(jié)52 彼此配合。如圖10所示,這使得蓋管6的遠端部從護套5的遠端部 中伸出,并且使待插入到血管中的夾子4的密封部41伸出。另外, 免沖室25的血液流入口 251經由護套5的套節(jié)52的止血閥而插入 到護套5的內部,并且血液流入口 251的腔25 3和護套5的通腔51另外,在將布置裝置3的連接件121和護套5的套節(jié)52配合在 一起時,使護套5的套節(jié)52壓抵布置裝置3的加載構件21的遠端 部,并且向近側推動加載構件21。通過上述步驟,如圖ll所示,加 載構件21向近側移動,螺旋彈簧22在被夾緊于加載構件21和線支 撐部15之間時逐漸收縮(變形、致動和加載)。然后,如圖12所示,當加載構件21移動至其凹形部213位于 銷釘19的下側時,銷釘19通過螺旋彈簧24的回復力(彈性力)而向下移動。換句話說,銷釘19離開外殼11的孔部113,并且插入到 加載構件21的凹形部213中。由此,外殼11相對于固定管支撐部12可動。另外,加載構件 21相對于固定管支撐部12不可動。具體而言,加載構件21和固定 管支撐部12之間的位置關系是保持的。另一方面,線支撐部15通 過一對銷釘18鎖定而不能相對于固定管支撐部12向近側移動,由 此使螺旋彈簧22保持在壓縮狀態(tài)(變形狀態(tài)、工作狀態(tài))。具體而 言, 一對銷釘18鎖定線支撐部15并由此阻止線支撐部15和固定管 支撐部12相對于彼此移動(即,阻止夾子4和固定管7相對于彼此 移動),由此使螺旋彈簧22保持在變形狀態(tài)(工作狀態(tài))。另外, 線支撐部15在螺旋彈簧24的回復力的作用下向近側偏置(推進), 使得線支撐部15與固定管支撐部12之間的位置關系被保持。這種 情況即為作為內部結構的固定管支撐部12和線支撐部15被設置在 外殼11內部的第一位置上。接下來,手柄部9的外殼11由手指抓持,手柄部9、即體部2 (布置裝置3)沿一個方向、即沿著從傷口中抽出的方向(向近側) 慢慢地移動,由此將體部2從傷口中抽出。這時,順序且連續(xù)地實 施了所有操作(動作),由此利用夾子4使傷口閉合,且夾子4被 設置(留置)在生物有機體內。以下將詳細描述在這種情況下的過 程和動作。首先,如圖13和14所示,當夾子4的密封部41從血管壁的內 側(該處定位有密封部41)覆蓋傷口和傷口的周邊部并且夾子4的 變形部42向血管外部移動時,手指抓持手柄部9的外殼11并使手 柄部9 (外殼11 )向近側移動。然后,如上所述,外殼11可以相對于固定管支撐部12移動, 而彈簧支架13卻不能相對于外殼11向遠側移動。因此,在夾子4 的密封部41與血管壁的內表面(該表面遠離身體皮膚表面)接觸的 情況下,當手柄部9 (外殼11 )向近側移動時,外殼ll相對于固定 管支撐部12向近側移動,螺旋彈簧23擴張,并且固定管支撐部l2在螺旋彈簧23的回復力(彈性力)的作用下向近側偏置。這樣,由 于固定管支撐部12與線支撐部15之間的位置關系被固定,因此線 支撐部15在螺旋彈簧23的回復力作用下向近側偏置(經由固定管 支撐部12向近側偏置),由此使夾子4經由線8向近側偏置(牽引)。 這時,可以確保密封部41與傷口和周圍的組織接觸。此外,即使當在確保密封部41與傷口和周圍組織接觸之前夾子 4部分地位于血管內部時,可以期望夾子4在螺旋彈簧23的回復力 超過預定值之前離開血管,從而夾子4可以移向傷口并由此使密封 部41與傷口和周圍組織接觸。這里,當外殼11如上所述相對于固定管支撐部12向近側移動 時,固定管支撐部12的定位在彈簧支架13的一對上下凸出部132 的凸起133之間的凸出部122相對于彈簧支架13和外殼11向遠側 移動,如圖15所示,并從一對凸出部132的凸起133 (在這種情況 下,凸出部122的凸起126壓過凸起119)處釋放,如圖13和17 所示。在緊接著凸出部122從凸出部132的凸起133處釋放之前, 螺旋彈簧23的偏置力達到預定值(容許最大值)。然后,當凸出部 122從一對凸出部132的凸起133處釋放時,該對凸出部132會朝向 彼此發(fā)生變形(撓曲),螺旋彈簧23的偏置力致使凸出部132的凸 起133壓過外殼11的凸起114,彈簧支架13相對于外殼11向遠側 移動,如圖18所示。因此,螺旋彈簧23的偏置力減小或消失。另 一方面,彈簧支架13的凸起134與外殼11的凸起114接合,由此 阻止彈簧支架13相對于外殼11向遠側移動。這時,施加在由于受螺旋彈簧23的偏置力作用而向近側被拉過 夾子4的血管壁上的張力減小,由此產生適于利用夾子4閉合傷口 的條件。這種情況即為作為內部結構的固定管支撐部12和線支撐部 15被設置在外殼11內部的第二位置上。在彈簧支架13相對于外殼11向遠側移動之后,可以將螺旋彈 簧22從壓縮狀態(tài)(變形狀態(tài)、工作狀態(tài))下釋放。換句話說,在外 殼11相對于固定管支撐部12的移動量(螺旋彈簧23的延伸量),即螺旋彈簧23的偏置力超過預定閾值(預定值)的情況下,可以將 螺旋彈簧22從壓縮狀態(tài)下釋放。另外,當螺旋彈簧23的偏置力超 過預定閾值時,彈簧支架13如上所述向遠側移動,由此使偏置力減 小或消失。此外,當固定管支撐部12的凸出部122的凸起126定位在與形 成在外殼11上部的內表面上的凸起119 (參見圖1 (b))接觸的位 置上時,如圖16所示,由于處于接觸狀態(tài)的部分之間的摩擦(摩擦 阻力)使得用于向近側移動手柄部9 (外殼11)所需的力(牽引阻 力)突然增加至最大。這使得操作者意識到凸出部122就要從一對 凸出部132的凸起133處釋放。另外,操作者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確定血液未從免沖室25的血液 流出口 252中流出,由此他/她可以判定密封部41與傷口和周圍組 織鄰接(表面接觸)且完成了對密封部41的定位。有以下原因。由于外殼11相對于固定管支撐部12向近側移動, 因此血液流出口 252的開口 255與外殼11的端面115間隔開,形成 開口。例如,當夾子4處于(刺入)血管內部時,護套5的遠端定 位在血管內部,從而血液經由護套5的遠端流入,流過由護套5的 內圓周表面和蓋管6的外圓周表面所限定(形成)的管道,流過免 沖室25的血液流入口 251的腔253和血液流出口 252的腔254,并 經由開口 255流出。當密封部41與傷口和周圍組織處于接觸狀態(tài)時, 護套5的遠端定位在血管外部,使得血液不會再從血液流出口 252 處流出。然后,在夾子4的密封部41與血管壁的內表面處于接觸狀態(tài)的 條件下,當手柄部9 (外殼11)進一步向近側移動時,外殼ll相對 于固定管支撐部12向近側移動,螺旋彈簧23再次擴張,使得夾子4 以與上述相同的方式在螺旋彈簧23的回復力的作用下向近側偏置穿 過線8。因此,夾子4處于更適于閉合傷口的狀態(tài)中。另外,外殼11相對于固定管支撐部12向近側移動,外殼ll的 一對階梯部116與蓋管支撐部14的一對凸出部142彼此接合,使得蓋管支撐部14和外殼11 一起相對于固定管支撐部12向近側移動。 這時,蓋管6和蓋管支撐部14 一起相對于夾子4的變形部42向近 側移動,并且變形部42從蓋管6的遠端部處釋放,使得變形部42 可以發(fā)生變形。
附帶地,可以在以相反的順序執(zhí)行從蓋管6的遠端部將變形部 42釋放的操作和使彈簧支架13相對于外殼11向遠側移動的操作, 或者可以同時執(zhí)行這兩個操作。
在夾子4的密封部41與血管壁的內表面處于接觸狀態(tài)的情況 下,當手柄部9 (外殼11)進一步向近側移動時,外殼ll相對于固 定管支撐部12進一步向近側移動。
然后,當外殼11相對于固定管支撐部12向近側移動到預定位 置時,即直到一對銷釘18位于外殼11的一對孔部112處,銷釘18 可以離開固定管支撐部12的孔部124,并通過從在螺旋彈簧22的回 復力的作用下向近側偏置的線支撐部15接收側向力而側向移動,使 得銷釘18離開孔部124,并且釋放(存儲)在孔部112中。這種情 況即為作為內部結構的固定管支撐部12被設置在外殼11內的第三 位置上的情況。
因此,由一對銷釘18鎖定的線支撐部15被釋放,使得線支撐 部15可以相對于固定管支撐部12向近側移動。即,通過取消一對 銷釘18對線支撐部15的鎖定,線支撐部15和固定管支撐部12可 以相對于彼此運動(夾子4和固定管7可以相對于彼此運動),由 此可以取消將螺旋彈簧22保持在變形狀態(tài)(工作狀態(tài))的限制。
這時,如圖21所示,線支撐部15在螺旋彈簧22的回復力的作 用下相對于固定管支撐部12向近側移動。因此,外殼11的一對銷 釘18和一對孔部112用作通過取消將螺旋彈簧22保持在工作狀態(tài) 的限制來致動螺旋彈簧22的觸發(fā)裝置。另外,通過操作者向近側拉 動(移動)手柄部9的操作以及通過螺旋彈簧22的偏置力來自動執(zhí) 行側向(至取消鎖定的位置)移動一對銷釘18 (觸發(fā)操作)以及鎖 定線支撐部15的操作。
29如圖21和22所示,當線支撐部15相對于固定管支撐部12向 近側移動時,線8向近側移動,夾子4的線46通過線8而被向近側 拉動,夾子4的線46的扭結461被鎖定在固定管7的遠端部71上, 并且進一步地變形部42通過扭結461而被鎖定(間接鎖定),由此 扭結461向遠側移動,線46被拉緊且變形部42發(fā)生變形。這樣, 隨著固定管支撐部12 (內部結構)在外殼11內部從第一位置移至第 二位置,夾子4穩(wěn)固地與活體內組織連接,該夾子4即使達到或超 過預定張力也不會從活體內組織上離開,從而可以觸發(fā)用作致動構 件(第一彈性構件)的螺旋彈簧22。另外,隨著固定管支撐部12 (內 部結構)在外殼11內部從第二位置移至第三位置,實現(xiàn)了對觸發(fā)裝 置的觸發(fā)(取消限制),由此固定管支撐部12和線支撐部15相對 于彼此移動,并且變形部42發(fā)生變形。這些操作都是在夾子4被固 定到活體內組織上的情況下僅通過拉動外殼11的操作而自動執(zhí)行 的。因此,變形部42從血管壁的外側覆蓋傷口和傷口的周邊部,密 封部41從血管壁的內側覆蓋傷口和傷口的周邊部,并且血管壁被夾 在密封部41和變形部42之間,由此閉合傷口。然后,通過線46^f呆 持(固定)變形部42處于上述形式。此外,在夾子4的密封部41與血管壁的內表面處于接觸狀態(tài)的 情況下,當手柄部9(外殼11 )進一步向近側移動時,如圖23所示, 在取消由一對銷釘18鎖定線支撐部15之后(取消對保持螺旋彈簧 22處于變形狀態(tài)的限制),即,在夾子4的變形部42發(fā)生變形之后, 外殼11相對于固定管支撐部12進一步向近側移動,并且蓋管支撐 部14和外殼11 一起相對于固定管支撐部12和線支撐部15進一步 向近側移動。然后,如圖24所示,當蓋管支撐部14的凸起141移至升降部 16的凸起161的位置時,凸起141將凸起161向上推,并且升降部 16向上移動,由此使銷釘17向上移動(沿離開線支撐部15的方向)。 因此,取消了線8與線支撐部15之間通過銷釘17建立的連接,由此取消了線8和夾子4的線46之間的連接(取消了通過線8使夾子 4處于保持狀態(tài))。具體而言,線8的被彎折部81離開銷釘17,使 得可以將線8從夾子4的線46的環(huán)462上拉脫。
因此,升降部16、凸起161和凸起141構成了連接取消裝置和 保持狀態(tài)取消裝置。
隨后,如圖25所示,當手柄部9 (外殼11 )進一步向近側移動 并且體部2被拉脫時,夾子4被設置(留置)在生物有機體內。
如上所述,根據(jù)組織閉合裝置1,通過僅使手柄部9 (外殼11 ) 向近側(一個方向)簡單移動的操作,所有的操作(動作)都可以 在不需使用者操作的情況下進行,夾子4用以閉合傷口且可以被設 置(留置)在生物有機體內。因此,甚至一只手就能容易地操作組 織閉合裝置1,并且可以容易地、快速地且可靠地執(zhí)行對形成在諸如 血管壁等活體內組織膜中的傷口的止血操作。即,可以容易地、快 速地且可靠地使傷口閉合(愈合),并且可以實現(xiàn)很好的止血。
具體地,由于夾子4的變形部42在螺旋彈簧22的回復力的作 用下發(fā)生變形,操作者可以不必對夾子4的變形部42進行手動變形 操作,由此使對傷口的閉合極為容易、快速且可靠。
另外,在夾子4的變形部42處于在第一形式和第二形式之間的 期望形式時,通過線46可以保持這種狀態(tài)。這使其可以應對活體內 組織膜的各種情況(狀況)。
(第二實施方式)
以下將對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組織閉合裝置的第二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圖26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組織閉合裝置的第二實施方式(鎖定狀態(tài)) 的透視圖,圖27為圖26中所示組織閉合裝置中手柄部的遠側上的 一部分的剖視圖,圖28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組織閉合裝置的第二實施方 式(未鎖定狀態(tài))的透視圖,圖29為圖28中所示組織閉合裝置中 手柄部的遠側上的 一 部分的剖視圖。附帶地,為了便于說明,在圖26至29中,箭頭A、 B、 C和D 所指方向在下迷中分別被稱作"遠側"、"近側"(手動操作側)、 "上側"和"下側"。以下將對根據(jù)第二實施方式的組織閉合裝置1進行說明,該說 明主要針對第二實施方式與前述第一實施方式的區(qū)別,且省略了與 前述相同的部分。如這些附圖所示,在根據(jù)第二實施方式的組織閉合裝置1中, 手柄部9的遠端部設有用作操作部(操作構件)的桿(旋鈕)26, 其用于對狀態(tài)(鎖定狀態(tài))和狀態(tài)(未鎖定狀態(tài))進行轉換,其中, 在鎖定狀態(tài)下,固定管支撐部12和外殼11不能相對于彼此運動, 而在未鎖定狀態(tài)下,固定管支撐部12和外殼11可以相對于彼此運 動。如圖27所示,桿26的下部設有鎖緊銷釘27,該銷釘27在其外 圓周部分上具有螺紋271。另外,外殼11的遠端部的上部形成有可以將鎖緊銷釘27插入 其中的孔部117,該孔部117的內圓周表面具有能夠與鎖緊銷釘27 的螺紋271螺紋接合的螺紋118。此外,固定管支撐部12的遠端部的上部在與孔部117相應的位 置上形成有可以將鎖緊銷釘27插入其中的底孔部127。在如圖26和27所示的鎖定狀態(tài)下,鎖緊銷釘27插入到固定管 支撐部12的孔部127中。這阻止了固定管支撐部12相對于外殼11 移動。其次,當將布置裝置3從護套5的近側逐漸插入到護套5的通 腔51中且布置裝置3的連接件121與護套5的套節(jié)52配合時,如 圖28所示,加載構件21向近側移動以壓縮螺旋彈簧22,如在第一 實施方式中所述。另外,通過連接件121與套節(jié)52之間的配合,加 載構件21相對于固定管支撐部12被鎖緊且不可動(加載構件21和 固定管支撐部12之間的位置關系被固定)。這時,螺旋彈簧22保 持在壓縮狀態(tài)(變形狀態(tài)、工作狀態(tài))。接下來,當桿26從如圖28所示的前述鎖定狀態(tài)開始在預定方 向上(在例子中為逆時針方向)以預定角度(在例子中為大約90。) 旋轉(旋轉操作)時,鎖緊銷釘27向上移動并離開固定管支撐部12 的孔部127,如圖29所示。因此,外殼11可以相對于固定管支撐部 12移動。即,處于未鎖定狀態(tài)。如在第一實施方式中所述,這確保 當用手指抓持手柄部9的外殼11,并且手柄部9、即體部2 (布置裝 置3)沿一個方向、即沿著從傷口中抽出的方向(向近側)慢慢地移 動,由此將體部2從傷口中抽出,這時順序且連續(xù)地實施了所有操 作(動作),由此利用夾子4使傷口閉合,且夾子4被設置(留置) 在生物有機體內。
附帶地,當桿26從如圖26所示的前述未鎖定狀態(tài)開始在與上 述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在例子中為順時針方向)以預定角度(在例 子中為大約90。)旋轉時,鎖緊銷釘27向下移動并插入到固定管支 撐部12的孔部127中,如圖27所示。由此阻止了固定管支撐部12
相對于外殼ll移動。即,再次處于鎖定狀態(tài)。
本組織閉合裝置1可以獲得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中的組織閉合 裝置1相同的效果。
在本組織閉合裝置1中,可以根據(jù)使用者的意愿在鎖定狀態(tài)和 未鎖定狀態(tài)之間進行轉換,從而防止該裝置被錯誤地操作。
(第三實施方式)
以下將對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組織閉合裝置的第三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圖30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組織閉合裝置的第三實施方式的透視圖, 圖31為圖30中所示組織閉合裝置的分解透視圖(示出了各構件(組 成部件)),圖32 (a)和32 (b)示出了圖30中組織閉合裝置的 線支撐部、銷釘和線,圖32 (a)為透視圖,圖32 (b)為示意性平 面圖。此外,圖32 (a)至39 (b)為透視圖,示出了圖30中組織 閉合裝置的操作(動作),其中,圖32 (a) 、 33 (a) 、 34 ( a )、35 (a) 、 36 (a) 、 37 ( a ) 、 38 ( a )和39 ( a )均示出了手柄部側, 圖32 (b) 、 33 (b) 、 34 (b) 、 35 ( b ) 、 36 ( b ) 、 37 ( b ) 、 38 (b)和39 (b)示出了遠端部側。
附帶地,在圖30和33 (a)至39 (a)中,為了顯示內部結構 而未示出外殼的上蓋。對于在一側的導軌(在箭頭F所指的一側), 顯示出其內部。
另外,在圖30中給出了蓋管的由虛線圏包圍部分的內部結構和 固定管的內部結構的放大圖。
此外,在圖33 (a)至39 (a)中,為了簡化附圖,除了其包含 的一部分線之外,其余的均被省略。
此外,為了便于說明,在圖30至39 (b)中,箭頭A、 B、 C和 D所指方向分別被稱作"遠(側)"、"近(側)"(手動操作側)、 "上(側)"和"下(側)"。
以下將對根據(jù)第三實施方式的組織閉合裝置1進行說明,該說 明主要針對第三實施方式與前述第一實施方式的區(qū)別,且省略了與 前述內容相當?shù)牟糠帧?br>
如圖30和31所示,在第三實施方式的組織閉合裝置1中,布 置裝置3的手柄部9包括外殼(主體)ll;蓋管支撐部14(蓋構 件支撐部),其用于支撐蓋管6;線支撐部(保持構件支撐部)15, 其用于支撐線8;銷釘(連接裝置)170,其可轉動地設置在線支撐 部15處并且將線8可拆卸地與線支撐部15連接;第一加載構件32; 第二加載構件33;滑動連接構件(連接裝置)34,其用于將線支撐 部15與第二加載構件33可拆卸地連接; 一對螺旋彈簧(彈簧)22, 該對彈簧為彈性構件(致動構件); 一對導桿37;桿(旋鈕)28; 鎖定部29,其與桿28的下側相連;以及止動件35。
這里,根據(jù)第三實施方式的組織閉合裝置1不包括固定管支撐 部(鎖定構件支撐部)12。第二加載構件33和滑動連接構件34用 作固定管支撐部(鎖定構件支撐部),以下將對此進行說明。這簡 化了結構。另外,未設置螺旋彈簧(第二彈性構件)33。替代地,設有止 動件35。此外,第一加載構件32和第二加載構件33構成加載裝置。 另外, 一對螺旋彈簧22相應于權利要求中所述的第一彈性構件 (致動構件)。以下將按順序對各部件進行說明。外殼11包括位于上側的上蓋lla和位于下側的下蓋llb,其中, 上蓋lla與下蓋llb相連。外殼11具有大致為直角平行六邊形的管 狀(有角的管狀)外形,并且其近側為圓形。在外殼11的遠端部設有連接件31,其用作將護套5安裝到布置 裝置3 (外殼11)上的護套安裝機構,其中,護套5的套節(jié)52安裝 (配合)在該連接件31上。連接件31包括內管部311和外管部312, 其中,套節(jié)52插入到該內管部311中,外管部312設在內管部311 的外部周邊,該連接件31沿圓周方向能轉動(旋轉)。內管部311的周邊壁設有直線槽313,外管部312的周邊壁設有 螺旋形槽314,該直線槽313和螺旋形槽314均朝遠端打開。外管部 312可以相對于內管部311以預定方式旋轉,直到外管部312中的槽 314的遠端部與內管部311中的槽313的遠端部重合為止,外管部 312還可以以相反方式旋轉,直到槽314的近端部與槽313的近端部 重合為止。另外,在外管部312的外周表面上每隔規(guī)定距離(規(guī)定的間隔 角)形成有多個(在所示例子中為四個)肋315,所述肋315在安裝 護套5時用作指鉤部。另一方面,在護套5的套節(jié)52的側部形成有與通腔51連通的 具有腔(通道)的端口部(凸起)5 3。在內管部311中的槽313的遠端部的位置與外管部312中的槽 314的遠端部的位置重合的情況下,在將護套5安裝到布置裝置3 上時,將套節(jié)52的近端部插入到內管部311中,使得護套5的套節(jié) 52的端口部53位于內管部311中的槽313的遠端部和外管部312中的槽314的遠端部,并且使外管部312以預定方式(在所示例子 中,從遠側觀察為沿著逆時針方向)旋轉。通過這項:捧作,端口部 53通過位于外管部312的槽314的前方的邊緣部被推向近側,并沿 著內管部311中的槽313逐漸地朝向近側移動。簡言之,護套5的 套節(jié)52向近側移動,插入并固定在內管部311中。這樣,護套5被 安裝在布置裝置3上。另外,在外殼ll的中心部、在上蓋lla的內部以及在下蓋lib 的內部,相對于彼此并沿著布置裝置3 (外殼11)的縱向形成有凹 槽91,其中,桿狀元件322的相應于第一加載構件32的近端部325 插入到該凹槽91中,隨后將對該凹槽91進行說明。此外,在外殼11的近端部且下蓋lib的內部,沿著布置裝置3 (外殼11)的縱向形成有肋92,在肋92的遠端部的遠側上形成有 階梯部921。另外,在外殼11的遠端部且下蓋11b的內部形成有一對凸起93。 使第一加載構件32的基部321的近端部(隨后進行說明)與該對凸 起93鄰接,由此防止第一加載構件32向近側移動超過凸起93。此外,在外殼11內的中心部設置(固定)有導桿支撐部38,在 外殼11內的近端部設置(固定)有導桿支撐部39。一對導桿37設置在導桿支撐部38和導桿支撐部39之間。導桿 37的遠端部由導桿支撐部38保持(支撐),導桿37的近端部由導 桿支撐部39保持(支撐)。此外,導桿37沿著布置裝置3 (外殼 11)的縱向設置,使得它們彼此平行。附帶地,盡管在示出的例子中每個導桿37包括管(管構件), 但它們并不限于這種結構,導桿37可以是實心的。另外,在外殼11的側部設置(固定)有一對導軌36,該對導軌 36位于(固定于)導桿支撐部38和導桿支撐部39之間。導軌36 沿著布置裝置3 (外殼11)的縱向設置,使得它們彼此平行。每根導軌36設有沿著其縱向(軸向)延伸的凹槽361。凹槽361 形成在導軌36的內側上,使得它們面向彼此。另外,導軌36的凹槽361在其底部(側壁)設有孔部362,當 一對螺旋彈簧22 (稍候進行說明)致動(回復)時,桿狀元件342 的相應于滑動連接構件34 (稍候進行說明)的近端部347插入到該 孔部362中。每個孔部362位于導軌36的中心部附近。此外,第一加載構件32、第二加載構件33、導桿支撐部38、滑 動連接構件34和線支撐部15設置在外殼11內部,使得它們可以沿 布置裝置3 (外殼11 )的縱向相對于外殼11移動。這樣,第一加載構件32、第二加載構件33、滑動連接構件34 和線支撐部15按這種順序從遠側向近側設置。設置第二加載構件33 使得導桿支撐部38位于其遠端部和近端部之間。另外,設置蓋管支撐部14使其位于導桿支撐部38和第二加載 構件33的近端部之間。此外,第一加載部32的基部321定位在相對于連接件31的遠滑動連接構件34包括基部341和一對桿狀元件342,其中,該 對桿狀元件342從基部341的兩個側部向近側凸出。在桿狀元件342的近端部347上豎直地設有爪343,所述爪343 面向^皮此且朝向內部凸出。另外,基部341設有一對孔部344, 一對導桿37穿過該對孔部344。此外,基部341在其中心部設有孔部345,線8穿過該孔部345。 另外,基部341設有向上凸出以便鎖定在鎖定部29的凸出部291 上的凸起346。如圖30至32b所示,在線支撐部15的遠端部的兩個側部處形 成有用于與滑動連接構件34的相應爪343接合的凸起155。另外,線支撐部15在其相對于遠端部的近側設有凹形部150, 該凹形部150朝向線支撐部15的上側和近端打開。此外,線支撐部15在其遠端部設有一對孔部156,線8穿過該 對孔部156。此外,線支撐部15在其遠端部的一對孔部156之間設有孔部157,線8穿過該孔部157。另外,線支撐部15在其遠端部設有一對孔部158, 一對導桿37 穿過該對孔部158。銷釘170包括基部171和豎直地設在基部171中心部的凸起172。設置銷釘170能夠相對于線支撐部15在其基部171處轉動,并 且該銷釘170可以呈現(xiàn)豎直狀態(tài)和塌下狀態(tài),在豎直狀態(tài)時,凸起 172 (銷釘170)豎立,在塌下狀態(tài)時,凸起172 (銷釘170)塌下。 銷釘170通過其基部171的底面(背面)支承在外殼11的肋92的 上表面上而保持在豎直狀態(tài)。附帶地,將銷釘170設置在線支撐部 15的凹形部150中。止動件35包括C形止動體351和用于支撐止動體351的支撐部 352,其中,C形止動體351在遠側設有間隙(即,在遠側打開), 支撐部352設置(固定)在導桿支撐部39上。銷釘170的凸起172 插入到止動件35的止動體351中。這種結構確保線支撐部15通過 銷釘170而由止動件35來保持(鎖定),由此防止支撐部15移動。 止動件35阻止銷釘170和線支撐部15相對于外殼11向遠側移動。另外,止動件35的至少止動體351具有適當?shù)挠捕惹夷馨l(fā)生彈 性變形。此外,設定止動體351的遠側上的間隙(間距)長度小于 銷釘170的凸起172的外徑。上述結構確保直到線8施加在線支撐部15 (銷釘170)上的力, 即通過線8向遠側拉動線支撐部15所需的力(拉力)超過預定閾值(預定值)時,線支撐部15才停止移動。然而,當力超過閾值時, 銷釘170的凸起172從止動體351的間隙中出來,由此使得線支撐 部15可以相對于外殼11向遠側移動。這樣,如下述,線支撐部15(線支撐部15、滑動連接構件34和第二加載構件33)可以向遠側 移動,由此可以取消對將螺旋彈簧22保持在壓縮狀態(tài)(變形狀態(tài)、 工作狀態(tài))的限制。換句話說,當施加于線支撐部15上的力超過預 定閾值時可以取消對將螺旋彈簧22保持在壓縮狀態(tài)的限制。優(yōu)選地,所述閾值約為150-15000gf,更優(yōu)選地,閾值約為 200-1000gf。這確保即使在夾子4的密封部41與傷口和周圍組織穩(wěn)固接觸之 前夾子4已部分地位于血管等內部,也能使夾子4在銷釘170從止 動件35中滑出(未鎖定)之前被釋放,從而可以使夾子4移向傷口 并且使密封部41與傷口和周圍組織鄰接。另外,銷釘170可以在通 過夾子4向近側過度拉動傷口和周圍組織之前從止動件35中滑出 (未鎖定)。因此,可以使密封部41與傷口和周圍組織安全且穩(wěn)固 地鄰接。線8包括雙線(雙線狀構件),其中,線(線狀構件)被彎折 且被彎折部81構成其一個端部。另外,線8以其單線狀態(tài)穿過線支 撐部15中的孔部156,之后圍繞線支撐部15的遠端部纏繞一圈。然 后,在線8的兩個端部連接到線支撐部15上之前將這兩個端部系在 一起。將線8穿過夾子4 (夾子4的線46的圈462 )并且在布置裝置3 的遠端部將其折彎以保持夾子4,然后,在這種情況下,將線穿過線 支撐部15中的孔部157。此外,線8的被彎折部81鉤在銷釘170 的凸起172上,該被彎折部81通過銷釘170可拆卸地與線支撐部15 連接。如上所述,線8的另一個端部(位于被彎折部81的相對側上 的端部)被連接到線支撐部15上。第二加載構件33為籠狀(框架狀)形式,其整體上為大致四角 柱狀(平行六邊形)。第二加載構件33在其遠端部設有孔部331,蓋管6穿過該孔部331。另外,第二加載構件33在其近端部設有一對孔部333, —對導 桿37穿過該對孔部333。此外,在第二加載構件33的近端部的一對 孔部333之間形成有孔部332,固定管7穿過該孔部332。此外,在第二加載構件33的近端部豎直地設有一對從近端部的 上部和下部向近側凸出的凸出部334。在凸出部334的近端部豎直地設有爪335,所述爪335面向彼此且朝向內部凸出。該對爪335與滑 動連接構件34的基部341接合。另外,第二加載構件33的遠端部在其上部和下部設有一對凹形部336。第一加載構件32包括基部321和一對桿狀元件322,其中,該 對桿狀元件322從基部321的近端部的上部和下部向近側凸出。在桿狀元件322的近端部325上豎直地設有凸出部323,所述凸 出部323面向彼此且朝向內部凸出。該對凸出部323與位于第二加 載構件33的遠端部的一對凹形部336接合。另外,第一加載構件32的基部321在其中心部設有孔部324, 蓋管6穿過該孔部324。蓋管支撐部14設有一對孔部143, —對導桿37穿過該對孔部 143,蓋管6的近端部被固定(支撐)在蓋管支撐部14中的該對孔 部14 3之間。此外,固定管7的插入蓋管6中的近端部定位在第二加載構件 33的近端部和滑動連接構件34的基部341之間。設定固定管7的近端部的外徑大于第二加載構件33的近端部處 的孔部332的內徑和滑動連接構件34的基部341處的孔部345的內 徑。這可以阻止固定管7的近端部從第二加載構件33的孔部332和 滑動連接構件34的孔部345中滑出。因此,在第二加載構件33的 一對爪335與滑動連接構件34的基部341接合的情況下,固定管7 的近端部被保持在第二加載構件33的近端部和滑動連接構件34的 基部341之間,由此固定管7通過第二加載構件33和滑動連接構件 34來支撐(基本上固定)。因此,第二加載構件33和滑動連接構件 34構成了用于支撐固定管7的固定管支撐部(鎖定構件支撐部)。一對導桿37穿過第二加載構件33中的一對孔部333、蓋管支撐 部14中的一對孔部143、滑動連接構件34中的一對孔部344和線支 撐部15中的一對孔部158。此外,蓋管支撐部14的兩個側部和滑動 連接構件34的一對桿狀元件342插入到一對導軌36中的凹槽361中。這確保導桿37可以沿其縱向(軸向)引導第二加載構件33和 線支撐部15。另外,導桿37和導軌36可以沿它們的縱向(軸向)引導蓋管 支撐部14和滑動連接構件34。這里,在圖30所示的初始狀態(tài)(裝配狀態(tài)),第一加載構件32 的一對凸出部323與位于第二加載構件33的遠端部處的一對凹形部 336接合。這確保第一加載構件32和第二加載構件33可以作為一體移動o此外,在初始狀態(tài)中,滑動連接構件34的一對爪343與位于線 支撐部15的遠端部處的一對凸起155接合。這確?;瑒舆B接構件34 和線支撐部15可以作為一體移動。然而,滑動連接構件34和線支 撐部15的移動受到止動件35和鎖定部29嚴格的限制。另外,在初始狀態(tài)中,第二加載構件33與滑動連接構件34之 間間隔預定距離。這確保第一加載構件32和第二加載構件33與滑 動連接構件34和線支撐構件15分離地移動。如下所述,在如圖33和34所示使用時的加載狀態(tài)下(螺旋彈 簧22被保持在壓縮狀態(tài),即工作狀態(tài)),第二加載構件33的一對 爪335與滑動連接構件34的基部341接合。同時,位于第二加載構 件33的遠端部處的一對凹形部336和第一加載構件32的一對凸出 部323彼此脫離。這確保第二加載構件33、滑動連接構件34、線支 撐部15和固定管7 —體地移動,并且可以阻止線支撐部15相對于 固定管7移動(向近側移動)。另外,沿著布置裝置3的縱向設置的用于連接夾子4的構件、 線支撐部15和外殼11不包括諸如彈簧等任何可以在布置裝置3的 縱向上擴張和壓縮的構件。因此,在加載狀態(tài)下,除非通過線8施 加在線支撐部15上的力超過上述預定閾值,否則夾子4和外殼11 之間的距離基本上保持不變。此外, 一對螺旋彈簧22分別設置在一對導桿37的外圍處。每41個螺旋彈簧22穿過滑動連接構件34中的孔部344,并且定位在第二 加載構件33的近端部和線支撐部15的遠端部之間。每個螺旋彈簧 22的遠端鄰接第二加載構件33的近端部,每個螺旋彈簧22的近端 鄰接線支撐部15的遠端部。附帶地,在初始狀態(tài)中,每個螺旋彈簧 22都處于原始狀態(tài)或輕微的壓縮狀態(tài)。桿28是操作部(操作構件),通過該桿28可以對鎖定狀態(tài)和 未鎖定狀態(tài)進行轉換。在初始狀態(tài)中,鎖定狀態(tài)即滑動連接構件34 和線支撐部15不能相對于外殼11運動,未鎖定狀態(tài)即這種相對運 動是允許的。在加載狀態(tài)中,鎖定狀態(tài)即第二加載構件33、滑動連 接構件34、線支撐部15、固定管7和一對螺旋彈簧22不能相對于 外殼11運動,未鎖定狀態(tài)即這種相對運動是允許的。桿28被設置在外殼11的上蓋lla外側的上表面上,該桿28能 夠沿如圖30和31所示箭頭"a"和"b"方向移動(滑動)。鎖定部29與桿28的下側相連,從而桿28和鎖定部29可以作 為一體移動。鎖定部29定位在外殼11的上蓋lla內側。另外,在 鎖定部29上豎直地設有向下凸出的凸出部291。當桿28定位在如圖30和31所示的鎖定位置時,鎖定部29的 凸出部291鄰接滑動連接構件34的凸起346的遠端側,使得凸起346 由凸出部291鎖定,由此可以阻止滑動連4妻構件34向遠側移動?;?動連接構件34由鎖定部29鎖定,從而在初始狀態(tài)中可以阻止滑動 連接構件34和線支撐部15向遠側移動,而在加載狀態(tài)中可以阻止 第二加載構件33、滑動連接構件34、線支撐部15、固定管7和螺旋 彈簧22向遠側移動,由此可以阻止對螺旋彈簧22的致動操作。另一方面,當桿28沿箭頭"b"所示方向移動時(移向未鎖定 位置),鎖定部29的凸出部291相對于滑動連接構件34的凸起346 側向移動(回縮)(移至脫離凸起346的位置),由此使凸起346 不被凸出部291鎖定。因此,在線支撐部15的運動不被止動件35 阻止(未鎖定)的情況下,即,在取消鎖定部29對滑動連接構件34 的鎖定時,允許滑動連接構件34向遠側運動。在加載狀態(tài)中,在線支撐部15的運動不被止動件35阻止的情況下,允許第二加載構件 33、滑動連接構件34、線支撐部15、固定管7和螺旋彈簧22向遠 側運動,由此可以對螺旋彈簧22進行致動操作。附帶地,桿28和鎖定部29構成轉換裝置,其用于在鎖定狀態(tài) 和未鎖定狀態(tài)之間進行轉換,鎖定狀態(tài)即不允許通過觸發(fā)裝置來致 動一對螺旋彈簧(致動構件)22,未鎖定狀態(tài)即允許進行上述操作。以下將對使用組織閉合裝置1執(zhí)行止血操作的過程和對組織閉 合裝置1的操作進行說明。如圖33(b)所示,在利用導管完成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 或冠狀動脈造影診斷(CAG )之后,護套5被留置且被用于止血操作。 護套5的遠端部穿過傷口并插入到血管中。如圖30和31所示,在初始狀態(tài)中,桿28定位在鎖定位置,鎖 定部29的凸出部291鄰接滑動連接構件34的凸起346的遠端側, 凸起346由凸出部291鎖定,由此可以阻止滑動連接構件34向遠側 移動。首先,如圖33 (a)和33 (b)所示,操作者(使用者)將布置 裝置3從護套5的近側逐漸地插入到護套5的通腔51中。然后,當 連接件31的內管部311中的槽313的遠端部的位置與外管部312中 的槽314的遠端部的位置重合時,護套5的套節(jié)52壓抵第一加載構 件32的基部321。在向近側推動第一加載構件32時,套節(jié)52的近 端部插入到內管部311中,從而護套5的套節(jié)52的端口部53定位 在內管部311中的槽313的遠端部和外管部312中的槽314的遠端 部處。由此,護套5被暫時安裝到布置裝置3 (外殼11)上。另外,在上述暫時安裝時,第二加載構件33和第一加載構件32 一起向近側移動,由此使夾在第二加載構件33和線支撐部15之間 的螺旋彈簧22逐漸被壓縮(變形、致動和加載)。然后,第二加載 構件33的爪335與滑動連接構件34的基部341接合,之后, 第一加載構件32的一對桿狀元件322的近端部325被插入到外殼11 中的一對凹槽91中(參見圖31 ),桿狀元件322的近端部325之間的間距增大(參見圖31),并且接合在一起的第二加載構件33的遠 端部中的一對凹形部336和第一加載構件32的一對凸出部32 3 #皮釋 放(參見圖31)。這導致第二加載構件33無法相對于滑動連接構件34和線支撐 部15移動,螺旋彈簧22被保持在壓縮狀態(tài)(變形狀態(tài)、工作狀態(tài)), 以及通過第二加載構件33和滑動連接構件34來保持(基本上固定) 固定管7 (阻止線支撐部15相對于固定管7向近側移動)。換句話 說,第二加載構件33、滑動連接構件34、線支撐部15、固定管7 和螺旋彈簧2 2之間的位置關系被固定,并且它們可以作為 一 體移動。 這種狀態(tài)被稱為加載狀態(tài)。在上述暫時安裝狀態(tài)中,夾子4 (夾子4的密封部41)位于護 套5的通孔(腔)51內。因此,在將護套5的套節(jié)52的近端部插入 到內管部311中以實現(xiàn)加載狀態(tài)時,夾子4不會損傷血管壁,因此 可以確保較好的安全性。接下來,如圖34 (a)和34 (b)所示,外管部312以預定方式 (在所示例子中,從遠側觀察為沿著逆時針方向)旋轉。通過這項 操作,端口部53通過位于外管部312的槽314的前方的邊緣部被推 向近側,并由此沿著內管部311中的槽313逐漸地朝向近側移動。 夾子4的密封部41和蓋管6逐漸從護套5的遠端部伸出。換句話說, 護套5的套節(jié)52向近側移動,插入并固定到內管部311中。此外, 在這種情況下,第一加載構件32由護套5推動并朝向近側移動。附 帶地,由于第一加載構件32的基部321鄰接凸起93,因此可以阻止 第一加載構件32向近側移過外殼11的一對凸起93。另外,由于接 合在一起的第一加載構件32和第二加載構件33已被釋放,因此第 二加載構件33未移動。因此,護套5被安裝到布置裝置3上,另外,蓋管6的遠端部 從護套5的遠端部伸出,并且夾子4的密封部41也伸出,以便插入 到血管中。因此,在護套5的套節(jié)52插入到內管部311中的暫時安裝狀態(tài)下,夾子4位于護套5的通腔51中。此外,當操作外管部312從暫 時安裝狀態(tài)開始旋轉時,護套5的套節(jié)52逐漸向近側移動以便插入 到內管部311中,從而能夠可靠地防止夾子4的密封部41從護套5 的遠端處朝向血管壁突然伸出。因此,可以將護套5容易地、穩(wěn)固 地且安全地安裝到布置裝置3上。接下來,用手指抓持手柄部9的外殼11,使手柄部9或主體部 2 (布置裝置3)沿一個方向、即沿著從傷口中抽出的方向(向近側) 慢慢地移動,從而夾子4的密封部41從血管壁的內側(該處定位有 密封部41)覆蓋傷口和周圍區(qū)域(參見圖35b)。夾子4的變形部 42朝向血管外部移動。在利用密封部41覆蓋傷口和周圍區(qū)域的工作(操作)中,在將 主體部2從傷口中拉出時,操作者感覺到密封部41鄰接在傷口和周 圍組織上的阻力(表面對接阻力),這時操作者可以判定密封部41 已經與傷口和周圍組織對接(表面對接)。因此,完成了密封部41 的定位。在這種情況下,用于將夾子4、線支撐部15和外殼11沿著布置 裝置3的縱向彼此連接的構件不包括諸如彈簧等任何可以在布置裝 置3的縱向上擴張和壓縮的構件,并且夾子4和外殼11之間的距離 基本上保持不變。因此,操作者可以直接通過他的手指感覺到施加 在夾子4的密封部41上的力,由此可以準確地得知夾子4的密封部 41對接在傷口和周圍組織上的阻力。另外,鎖定部29阻止第二加載構件33、滑動連接構件34、線 支撐部15、固定管7和螺旋彈簧22向遠側移動,從而能夠可靠地防 止在完成密封部41的定位之前對螺旋彈簧22進行致動。這確保能夠容易地且可靠地完成對夾子4的密封部41的定位。接下來,如圖35 (a)和35 (b)所示,桿28沿箭頭"b"所示 方向移動,移向未鎖定位置。因此,鎖定部29沿箭頭"b"所示方 向移動,鎖定部29的凸出部291相對于滑動連接構件34的凸起346 側向移動(回縮)(移至脫離凸起346的位置),由此使凸起346不被凸出部291鎖定。這確保在取消通過止動件35來阻止線支撐部 15運動的情況下,可以允許第二加載構件33、滑動連接構件34、線 支撐部15、固定管7和螺旋彈簧22向遠側移動。接下來,使主體部2(布置裝置3)沿著從傷口中抽出的方向(向 近側)慢慢地移動,由此將主體部2從傷口中抽出。這時,順序且 連續(xù)地實施了所有操作(動作),由此利用夾子4使傷口閉合,且 夾子4被設置(留置)在生物有機體內。以下將詳細描述在這種情 況下的過程和動作。首先,如圖36 (a)和36 (b)所示,當手柄部9 (外殼11 )向 近側移動時,由于夾子4的密封部41鄰接在血管壁的內表面(該表 面遠離身體表面)上,因此通過線8向遠側拉動線支撐部15。當通 過線8施加在線支撐部15上的力(拉力)超過預定閾值時,銷釘170 的凸起172從止動件35的止動體351的間隙中出來,并且第二加載 構件33、滑動連接構件34、線支撐部15、固定管7和螺旋彈簧22 可以作為一體相對于外殼11向遠側移動。這里,在通過鎖定部29阻止滑動連接構件34向遠側移動的情 況下定位密封部41時,即使由于夾子4捕獲在血管中而使密封部41 的定位不令人滿意,例如,可以在銷釘170離開止動件35 (取消鎖 定)之前將夾子4釋放,從而可以將夾子4移向傷口 ,并且可以使 夾子4的密封部41鄰接在傷口和周圍組織上。因此,定位夾子4的 密封部41的操作執(zhí)行兩次,從而能夠可靠地使密封部41鄰接在傷 口和周圍組織上。當?shù)诙虞d構件33、滑動連接構件34、線支撐部15、固定管7 和螺旋彈簧22相對于外殼11向遠側移動時,夾子4的變形部42與 固定管7 —起相對于蓋管6向遠側移動,并且變形部42離開蓋管6 的遠端部,由此可以使變形部42發(fā)生變形。如圖37 (a)和37 (b)所示,當滑動連接構件34的一對桿狀 元件342的近端部347移至位于一對導軌36中的孔部362中時,桿 狀元件342的近端部347可以側向(沿著箭頭E和F所示方向)移動(移位)。另一方面,滑動連接構件34在螺旋彈簧22的回復力 的作用下相對于線支撐部15向遠側偏置。因此,桿狀元件342的近 端部347在偏置力的作用下大致沿著凸起155向側面移動,插入(回 縮)到孔部362中,并且桿狀元件342的爪343離開線支撐部15的 凸起155。因此,通過滑動連接構件34在線支撐部15和第二加載構件33 之間建立的連接被取消,線支撐部15可以相對于第二加載構件33、 滑動連接構件34和固定管7向近側移動。另外,由于通過滑動連接 構件34在線支撐部15和第二加載構件33之間建立的連接被取消, 則可以允許線支撐部15與第二加載構件33、滑動連接構件34和固 定管7作相對運動,并且取消了對保持螺旋彈簧22處于變形狀態(tài)(工 作狀態(tài))的限制。因此,線支撐部15在螺旋彈簧22的回復力的作用下相對于第 二加載構件33、滑動連接構件34和固定管7向近側移動。這樣,滑 動連接構件34、線支撐部15的一對凸起155、第二加載構件33的 一對凸出部334和一對導軌36中的孔部362用作觸發(fā)裝置,用于通 過取消對保持螺旋彈簧22處于工作狀態(tài)的限制來致動螺旋彈簧22。 另外,滑動連接構件34、線支撐部15的一對凸起155和第二加載構 件33的一對凸出部334用作限制裝置,用于保持螺旋彈簧22處于 工作狀態(tài)。另外,通過操作者將手柄部9向近側拉出(移動)以及 在螺旋彈簧22的偏置力的作用下,移動滑動連接構件34的桿狀元 件342的與線支撐部15和第二加載構件33側向(沿桿狀元件342 的爪343離開線支撐構件15的凸起155的方向)連接的近端部347 的操作(觸發(fā)操作)自動被執(zhí)行。當線支撐部15相對于固定管7向近側移動時,如圖37 ( b)和 圖22所示第一實施方式,線8向近側移動并向近側拉動夾子4的線 46,夾子4的線46的扭結461由固定管7的遠端部71鎖定,另夕卜, 變形部42通過扭結461而鎖定(間接鎖定),由此扭結461向遠側 移動,線46被拉緊,并且變形部42發(fā)生變形。因此,變形部42從血管壁的外側覆蓋傷口和周圍區(qū)域,密封部 41從血管壁的內側覆蓋傷口和周圍區(qū)域,并且血管壁被夾在密封部 41和變形部42之間,由此閉合傷口。然后,通過線46保持(固定) 變形部42處于上述形式。另外,在通過滑動連接構件34在線支撐部15和第二加載構件 33之間建立的連接被取消(取消對保持螺旋彈簧22處于變形狀態(tài)的 限制)之后,即,在夾子4的變形部42發(fā)生變形之后,當手柄部9 (外殼11)在如圖38 (a)和38 (b)所示夾子4的密封部41鄰接 在血管壁的內表面上的情況下進一步向近側移動時,外殼ll相對于 線支撐部15進一步向近側移動。線支撐部15相對于外殼11進一步 向遠側移動。當設置在線支撐部15處的銷釘170移至位于相對于外殼11的 肋92的遠端部的遠側上時,銷釘170在階梯部921處轉動且其凸起 172變平。因此,通過銷釘170在線8和線支撐部15之間建立的連接被取 消,由此線8和夾子4的線46之間的連接被取消(取消線8對夾子 4的保持)。具體而言,線8的被彎折部81從銷釘170的凸起172 處釋放,由此可以從線46的圏462處將線8拉出。因此,階梯部921 構成分離裝置和保持狀態(tài)取消裝置。當手柄部9 (外殼11)進一步連續(xù)地向近側移動時,首先,只 將主體部2從病人體內拔出(一直到護套5的遠端部、蓋管6和固 定管7)。在該階段,如圖38 (b)所示,線8的被彎折部81位于 病人身體的外部,沒有將夾子4的線46的圍462拉出,并且夾子4 通過線8來保持。更具體而言,在組織閉合裝置1中,基于結構和機構設定線8 的長度相對較大,從而在將主體部2從病人體內拔出的階段中,線8 的被彎折部81還未從夾子4的線46的圈462中拉出,夾子4由線8 保持,線8的被彎折部81位于病人身體的外部。因此,在操作者抓 持主體部2和線8的被彎折部81的情況下,可以通過線8來保持(穩(wěn)固)夾子4,由此可以應對各種情況并且具有非常高的安全性。這樣, 例如,操作者經過操作可以取出由線8保持的存在于血管中的夾子4。如果沒有問題,如圖39 (a)和39 (b)所示,將手柄部9 (外 殼11 )進一步向近側移動,并且將線8從病人體內拔出。因此,將 夾子4布置(留置)在活體內。根據(jù)本組織閉合裝置1,可以獲得如同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中的組 織閉合裝置1相同的效果。另外,與第一實施方式相比,本組織閉合裝置1的結構較簡單 且能獲得上述各種效果。盡管已經基于附圖中所示的實施方式對組織閉合裝置進行了說 明,但本發(fā)明并不限于所述實施方式,各部件的結構可以由具有相 同或相當功能的任意結構來替代。此外,可以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結構 中添加其它任意部件。另外,本發(fā)明的結構可以是上述實施方式中任意兩種或多種結 構(特征)的結合。例如,可以在第一實施方式和第二實施方式中設有與第三實施 方式中的桿28和鎖定部29相應的構件,即,用于在鎖定狀態(tài)和未 鎖定狀態(tài)之間進行轉換的轉換裝置,其中,在鎖定狀態(tài)下,不能通 過觸發(fā)裝置使螺旋彈簧(第一彈性構件)(致動構件)22致動,而 在未鎖定狀態(tài)下,這種操作是被允許的。另外,第一實施方式和第二實施方式中的連接件121可以由第 三實施方式中的連接件31來替換,并且第三實施方式中的連接件31 可以由第一實施方式和第二實施方式中的連接件121來替換。此外,盡管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線8的兩個端部的其中一個被固 定在手柄部9中,而另一個未連接,但在本發(fā)明中可以采用兩個端 部均未連接的結構。在這種結構中,線8以與夾子4連接的狀態(tài)被 留在活體側。之后,通過操作者的操作可以容易地將線8拉出。
權利要求
1.一種組織閉合裝置,其用于閉合穿透活體組織的開口,所述裝置包括閉合件,其用于閉合所述開口,所述閉合件包括密封部和可變形的變形部,所述密封部適于從活體腔壁一側覆蓋所述開口及其周邊區(qū)域;以及布置裝置,其用于可拆卸地保持所述閉合件,以將所述閉合件布置在用來閉合所述開口的位置,其中,所述布置裝置包括細長形的鎖定構件,其能夠穿過所述開口并將所述閉合件的至少一部分鎖定在保持狀態(tài);以及手柄部,其設置在所述鎖定構件的近側上,所述手柄部包括致動構件和觸發(fā)裝置,所述致動構件用于使所述閉合件和鎖定構件相對于彼此運動,所述觸發(fā)裝置用于致動所述致動構件,并且當所述觸發(fā)裝置致動所述致動構件時,在所述閉合件由鎖定構件鎖定的情況下,所述閉合件和鎖定構件相對于彼此運動,由此使所述變形部發(fā)生變形。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織閉合裝置,其中, 所述致動構件為第一彈性構件,并且所述觸發(fā)裝置具有限制件,用于將所述第一彈性構件保持在工 作狀態(tài),并且所述觸發(fā)裝置能夠取消用于將第一彈性構件保持在工 作狀態(tài)的所述限制件的限制。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組織閉合裝置,其中,所述布置裝置具 有保持構件,用于保持所述閉合件,使得閉合件的變形部的位于密 封部相對側的部分能夠相對于變形部的位于密封部側的部分運動。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組織閉合裝置,其中,當所述觸發(fā)裝置 取消用于將第 一 彈性構件保持在工作狀態(tài)的所述限制件的限制時, 在閉合件的變形部被鎖定到鎖定構件遠端部的情況下,所述保持構件在第一彈性構件的回復力的作用下向近側方向運動從而拉動閉合 件,由此使所述變形部發(fā)生變形。
5. 如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組織閉合裝置,其中,所述鎖定構 件具有腔,所述保持構件插入在所述腔中。
6. 如權利要求3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組織閉合裝置,其中,所 述手柄部包括鎖定構件支撐部,其用于支撐所述鎖定構件,以及 保持構件支撐部,其能夠相對于所述鎖定構件支撐部運動并且用于支撐所述保持構件。
7.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組織閉合裝置,其中, 所述第一彈性構件的所述工作狀態(tài)為壓縮狀態(tài),并且 當所述觸發(fā)裝置取消用于將第一彈性構件保持在工作狀態(tài)的所述限制件的限制時,所述保持構件支撐部在第 一彈性構件的回復力 的作用下相對于鎖定構件支撐部向近側方向運動。
8. 如權利要求6或7所述的組織閉合裝置,其中,所述手柄部具有外殼,所述鎖定構件支撐部能夠相對于所述外殼運動。
9. 如權利要求2至8中任一項所述的組織閉合裝置,其中,當 所述手柄部在密封部與活組織的位于皮膚表面遠側的表面接觸的情 況下向近側方向運動時,所述觸發(fā)裝置自動取消將第 一彈性構件保 持在工作狀態(tài)的限制。
10. 如權利要求2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組織閉合裝置,其中, 所述限制件通過阻止閉合件和鎖定構件相對于彼此運動來將第一彈性構件保持在工作狀態(tài),并且所述觸發(fā)裝置能夠使閉合件和鎖定構件相對于彼此運動,從而 取消將第 一 彈性構件保持在工作狀態(tài)的限制。
11.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組織閉合裝置,其中,所述限制件具有用于鎖定保持構件支撐部的止動件,所述限制 件通過用止動件鎖定所述保持構件支撐部并由此阻止保持構件支撐 部和鎖定構件支撐部相對于彼此運動,來將第一彈性構件保持在工作狀態(tài),并且當外殼在密封部與活組織的位于皮膚表面遠側的表面接觸的情 況下向近側方向運動時,外殼相對于鎖定構件支撐部運動,并且當 外殼相對于鎖定構件支撐部運動到預定位置時,所述觸發(fā)裝置取消 止動件的鎖定。
12. 如權利要求6至8以及11中任一項所述的組織閉合裝置, 其中,所述手柄部包括第二彈性構件,其在保持構件支撐部和鎖定 構件支撐部之間的位置關系基本上固定的情況下驅動保持構件支撐 部向近側方向運動。
13. 如權利要求8或11所述的組織閉合裝置,其中,所述手柄部包括位于外殼內的第二彈性構件,其在保持構件支 撐部和鎖定構件支撐部之間的位置關系基本上固定的情況下通過鎖 定構件支撐部驅動保持構件支撐部向近側方向運動,并且當外殼在密封部與活組織的位于皮膚表面遠側的表面接觸的情 況下向近側方向運動時,外殼隨著第二彈性構件的變形而相對于鎖 定構件支撐部運動,鎖定構件支撐部在第二彈性構件的回復力的作 用下向近側方向運動,由此驅動保持構件支撐部向近側方向運動。
14. 如權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組織閉合裝置,其中,當?shù)诙?性構件的驅動力超過預定閾值時允許觸發(fā)裝置取消將第一彈性構件 保持在工作狀態(tài)的限制。
15. 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組織閉合裝置,其中,當?shù)诙椥詷?件的驅動力超過所述閾值時,驅動力減小或消失。
16. 如權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項所述的組織閉合裝置,其中, 所述布置裝置包括蓋構件,其用于覆蓋鎖定構件的外表面以及閉合件的位于蓋構件遠端部處的至少一部分,并且當所述蓋構件相對于變形部向近側方向運動時,閉合件的變形 部離開蓋構件的遠端部。
17. 如權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項所述的組織閉合裝置,其中, 所述布置裝置包括保持狀態(tài)取消裝置,用于取消閉合件的保持狀態(tài)。
18. 如權利要求6至8以及11至15中任一項所述的組織閉合裝 置,其中,所述布置裝置包括蓋構件,其用于覆蓋鎖定構件的外表面以及 閉合件的位于蓋構件遠端部處的至少 一 部分,所述手柄部包括蓋構件支撐部,其能夠相對于鎖定構件支撐部 運動并且用于支撐蓋構件,并且當所述蓋構件支撐部向近側方向運動時,閉合件的變形部離開 蓋構件的遠端部。
19. 如權利要求18所述的組織閉合裝置,其中, 所述手柄部包括連接件和分離裝置,所述連接件被構造成連接在保持構件與保持構件支撐部之間,所述分離裝置能夠取;肖保持構 件與保持構件支撐部之間的連接,并且當分離裝置取消保持構件與保持構件支撐部之間的連接時,保 持構件對閉合件的保持狀態(tài)被取消。
20. 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組織閉合裝置,其中,所述分離裝置 通過蓋構件支撐部向近側方向運動來取消由連接件在保持構件和保 持構件支撐部之間建立的連接。
21. 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組織閉合裝置,其中, 所述分離裝置包括連接件支撐部,其能夠相對于保持構件支撐部移位并且用于支 撐所述連接件,以及移位部,其設置在蓋構件支撐部中并且用于移動所述連接件支 撐部,并且在取消將第 一 彈性構件保持在工作狀態(tài)的限制之后,當所述蓋 構件支撐部向近側方向運動時,連接件支撐部在移位部的作用下移 動,由此取消由連接件在保持構件和保持構件支撐部之間建立的連接。
22. 如權利要求19至21中任一項所述的組織閉合裝置,其中, 所述保持構件為線狀構件,其具有兩個端部,并且在線狀構件穿過閉合件、在布置裝置的遠端部處折回并且保持 所述閉合件的情況下,所述線狀構件的至少一個端部通過連接件可 拆卸地與保持構件支撐部連接。
23.如權利要求3至8、 11至15以及18至22中任一項所述的 組織閉合裝置,其中,所述閉合件包括緊固件,用于在變形部處于 預定形式的情況下保持變形部處于預定形式。
24.如權利要求2 3所述的組織閉合裝置,其中, 所述緊固件是線狀構件,其具有可活動的扭結,并且 當取消將第 一 彈性構件保持在工作狀態(tài)的限制時,保持構件在 所述扭結被鎖定在鎖定構件遠端部的情況下通過第一彈性構件的回 復力向近側方向運動以拉動閉合件,所述扭結在緊固件的線狀構件 上運動,由此使變形部變形成預定形式并且這種形式被保持。
25. 如權利要求24所述的組織閉合裝置,其中,所述扭結為克 林奇結。
26. 如權利要求23至25中任一項所述的組織閉合裝置,其中, 所述保持構件保持閉合件的緊固件。
27. 如權利要求2至15和18至26中任一項所述的組織閉合裝 置,其中,所述手柄部包括加載裝置,其用于使第一彈性構件發(fā)生 變形,以便通過限制件將第 一 彈性構件保持在工作狀態(tài)。
28. 如權利要求3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組織閉合裝置,其中, 所述手柄部包括外殼;以及保持構件支撐部,其設置在外殼中且用于支撐所述保持構件,其中在通過保持構件施加于保持構件支撐部上的力超過預定閾值的 情況下可以通過觸發(fā)裝置取消將第一彈性構件保持在工作狀態(tài)的限制。
29. 如權利要求3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組織閉合裝置,其中, 所述手柄部包括外殼;保持構件支撐部,其用于支撐保持構件,所述保持構件支撐部 以相對于所述外殼可動的方式設置在外殼中;以及止動件,其用于阻止保持構件支撐部運動,直到通過保持構件 施加在保持構件支撐部上的力超過預定閾值為止,其中當通過保持構件施加在保持構件支撐部上的力超過預定閾值 時,保持構件支撐部能夠移動,由此可以通過觸發(fā)裝置來取消將第 一彈性構件保持在工作狀態(tài)的限制。
30. 如權利要求28或29所述的組織閉合裝置,其中,在第一彈 性構件處于工作狀態(tài)的情況下,所述閉合件和外殼之間的距離基本 上保持不變,直到通過保持構件施加在保持構件支撐部上的力超過 預定閾值為止。
31. 如權利要求1至5和28至30中任一項所述的組織閉合裝置, 其中,所述組織閉合裝置將布置裝置插入在護套中并將護套安裝到布 置裝置上,并且組織閉合裝置包括護套安裝機構,其用于使護套相對于布置裝 置運動,以便將護套安裝到布置裝置上。
32. 如權利要求31所述的組織閉合裝置,其中,在將護套安裝到布置裝置上的過程中,護套被暫時安裝到布置 裝置上,以將閉合件存儲在護套中,并且所述護套安裝機構使護套從暫時安裝狀態(tài)下相對于布置裝置運 動,以便使閉合件的密封部從護套遠端部伸出,由此將護套安裝到 布置裝置上。
33. 如權利要求31或32所述的組織閉合裝置,其中, 所述手柄部包括外殼,并且所述護套安裝機構設置在外殼中,所述護套通過護套安裝機構 安裝到外殼上。
34. 如權利要求1至33中任一項所述的組織閉合裝置,還包括轉換裝置,其用于在鎖定狀態(tài)和非鎖定狀態(tài)之間進行轉換,在所述 鎖定狀態(tài)下通過觸發(fā)裝置致動所述致動構件的操作被禁止,在所述 非鎖定狀態(tài)下能夠執(zhí)行通過觸發(fā)裝置致動所述致動構件的操作。
35.如權利要求1至34中任一項所述的組織閉合裝置,其中, 所述密封部呈板狀,并且所述變形部呈框架狀,并且能夠在第一形式和第二形式之間發(fā) 生變形,在所述第一形式下,變形部沿著基本上與密封部垂直的方下,變形部沿著基本上與密封部垂直的方向收縮并且在基本上與密 封部平行的方向上擴張。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一種組織閉合裝置。該組織閉合裝置包括細長布置裝置,其遠端部能夠刺入到穿透活組織膜的開口(例如傷口)中,該細長布置裝置在近側具有手柄部;以及夾子,其可拆卸地保持在布置裝置的遠端部,該夾子用于閉合開口。該布置裝置包括保持構件(例如線),其用于可拆卸地保持夾子并向近側拉動夾子;蓋管;以及固定管。手柄部具有第一彈性構件(例如螺旋彈簧)。當解除對保持螺旋彈簧在變形狀態(tài)(即,工作狀態(tài))的限制時,在夾子鎖定在固定管的遠端部的情況下,螺旋彈簧的回復力使得線向近側運動,而線沿軸向拉動夾子,因此變形部發(fā)生變形。
文檔編號A61B17/00GK101262823SQ20068003338
公開日2008年9月10日 申請日期2006年9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9月29日
發(fā)明者中元良, 丸山智司, 川浦政克 申請人:泰爾茂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