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具有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的拉鏈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732085閱讀:335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具有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的拉鏈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增強部分的結構,該增強部分用于增強與盒銷、插入銷或盒連續(xù)地連接的拉鏈帶,其中,該盒銷、插入銷和盒安裝在拉鏈上的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中的拉鏈帶的端部上。
背景技術
近年來,在拉鏈領域,市場上要求能提供具有簡單結構且價格便宜和質量優(yōu)良的產(chǎn)品。在具有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的拉鏈中,該趨勢更加明顯,該拉鏈用于衣服前部的打開/封閉部分中,并能夠使拉鏈帶的端部連接或脫開。
通常,在具有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的普通拉鏈產(chǎn)品中,拉鏈元件沿一對拉鏈帶的相對側邊緣安裝,由盒銷、盒以及插入銷構成的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安裝在拉鏈元件的底端上。然后,在提供有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的部分處,增強帶(在該增強帶中,在平織物(塔夫綢)或合成樹脂膜的后表面上提供有粘接層)粘在拉鏈帶上,以便增強該部分,從而使它穩(wěn)定,然后安裝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
具有包括增強帶的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的拉鏈需要該增強帶來增強拉鏈帶,從而使拉鏈的部件數(shù)目增加,因此增加了產(chǎn)品成本。而且,因為在用于制造拉鏈的方法中總是需要粘接增強帶的步驟以及粘接機器,因此,不能簡化制造方法,并導致產(chǎn)品成本增加。
另一方面,例如日本實用新型No.41-17374公開了一種用于拉鏈的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其中,盒銷、插入銷和網(wǎng)狀增強件通過采用合成樹脂在使它偏離一半節(jié)距的狀態(tài)下在拉鏈帶的前后表面上注射模制而形成,且并不將任何增強帶粘接在拉鏈帶的端部上。
因為在用于拉鏈的該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中,它的增強件的外周邊緣具有尖銳拐角,因此,該增強件很可能由其它物品卡住,并與基體織物分離。而且,因為增強件在靠近拉鏈帶的外周邊緣處較寬和較大,因此,在該部分處的拉鏈帶變硬,這樣,當將拉鏈縫在目標織物上時,縫紉針與該增強件接觸,并通常折斷。另外,當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連接或脫開時,外力例如扭轉力或彎曲力重復施加在增強件上,它使得增強件破裂。應當解決該問題。
而且,例如美國專利No.3435489公開了一種具有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的拉鏈,其中,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和水平網(wǎng)格結構在拉鏈帶的端部形成一體,同時通過使斜網(wǎng)格結構成一體形成于前一種網(wǎng)格結構附近,從而使增強部分布置在拉鏈帶的表面上。
在具有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的拉鏈中,與盒銷、盒以及插入銷相連接的增強件的內側部分由平行于拉鏈帶的寬度方向延伸的肋以及平行于拉鏈帶的長度方向延伸的肋構成。因此,盡管當外力如彎曲力或扭轉力施加在該拉鏈帶上時最大負載加在該部分上,但是它的耐久性差,并易于損壞。這是要解決的問題。而且,因為在從連接部分向拉鏈帶的外邊緣(也就是拉鏈帶縫在衣服織物上的部分)延伸的部分中形成網(wǎng)格結構,在該網(wǎng)格結構中,相對于拉鏈帶的寬度方向斜向延伸的多個肋相互交叉,因此,很多肋與縫紉線路(縫紉線在該縫紉線路中延伸)交叉,這樣,在縫紉時縫紉針與肋接觸的頻率增加,從而導致肋斷裂,這是要解決的問題。
本發(fā)明考慮了上述問題,且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可分離端部止動器的拉鏈,當外力施加在拉鏈縱梁(stringer)上從而使它沿前后表面方向彎曲時,該拉鏈不會被損壞。因為多個肋斜向布置在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和增強部分之間的連接部分中,也就是施加有最大負載的增強部分的內部,因此,外力很容易消散和降低,從而使拉鏈很難損壞。同時,也防止當增強部分由其它物品卡住時該增強部分與衣服織物的分離。
除了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的拉鏈,其中,增強部分通過整體模制而形成于拉鏈帶的兩表面上,因此,拉鏈帶被夾住,同時各增強部分包括具有穩(wěn)定結構或柔性的內側部分。
除了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第三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的拉鏈,它能夠通過使施加在增強部分的內側部分的外力分散而防止該增強部分的內側部分受到損壞。
而且,除了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第四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的拉鏈,它能夠提供有用于在增強部分的內側部分中的肋的增強結構,或者用于該肋的可變結構。特別是,該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的拉鏈,其中,增強部分的內側部分提供有凹形部分,當扭轉力施加在拉鏈帶的端部時,該凹形部分吸收部分外力,以便減小施加的負載。而且,本發(fā)明的第五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的拉鏈,其中,當將拉鏈帶縫在衣服等上時,縫紉針和肋接觸的頻率減小,以便防止該肋在增強部分的外側部分中受損。
而且,本發(fā)明的第六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的拉鏈,其中,即使通過加熱來切割拉鏈縱梁,端部也不會變硬,特別是不會在芯部產(chǎn)生團塊,從而保證即使當扭轉力施加在拉鏈帶的端部時也有對于皮膚的良好質地,且在增強部分中的肋不會與該帶分離。而且,本發(fā)明的第七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的拉鏈,其中,增強部分的外側部分可以牢固固定在拉鏈帶上,以便防止增強部分分離,從而保證能長期使用,同時,增強部分的內側部分形成為能夠執(zhí)行它的有效功能的最佳結構。

發(fā)明內容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具有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的拉鏈,其中,拉鏈元件安裝在一對拉鏈帶的相對側邊緣上,該拉鏈包括合成樹脂的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該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例如由盒、盒銷以及插入銷構成,它通過整體模制到拉鏈帶的各相對側邊緣,并鄰接拉鏈元件;以及增強部分,用于增強該拉鏈帶,該增強部分與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形成一體,并朝著拉鏈帶的至少一個表面延伸,其中,增強部分由多個肋形成,當在平面圖中看時,這些肋斜向布置,它們布置在與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相連接的內側部分中。
優(yōu)選是,除了上述結構,增強部分設置成使肋在拉鏈帶的兩表面對稱布置,同時與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相連接的內側部分形成為比外側部分更薄。優(yōu)選是,當從平面圖中看時,形成于增強部分的內側部分中的肋的交叉部分形成弧形結構。而且,優(yōu)選是,例如凹形部分在增強部分的內側部分中的肋之間形成通孔形狀或具有較薄底部的凹形形狀。優(yōu)選是,朝著頂端凹入的切口形成于增強部分的內側部分的底邊緣中。
優(yōu)選是,形成于拉鏈帶上的增強部分由內側部分和外側部分構成,該內側部分與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相連接,該外側部分與該內側部分相連接,并朝著拉鏈帶的外邊緣延伸,且外側部分由以預定間隔平行布置的多個肋形成。
而且,優(yōu)選是,芯部和拉鏈帶以盒銷和插入銷的前端作為參考點進行熱切割,且通過視覺觀察使得增強部分的內側部分和外側部分的底端位于切割線內。
而且,拉鏈帶的對著增強部分的外端部分(與盒相對)的側邊緣部分形成為一粗糙結構,且增強部分的端部能夠穿透入帶的該粗糙結構中。
優(yōu)選是,在增強部分的內側部分中,從拉鏈元件的內側端面到拉鏈帶的內側的寬度在4.0mm內。
附圖的簡要說明

圖1是具有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的拉鏈的主要部分的正視圖;圖2是裝有盒銷的拉鏈縱梁的主要部分的正視圖;圖3是拉鏈縱梁的仰視圖;圖4是裝有插入銷的拉鏈縱梁的主要部分的正視圖;圖5是相同拉鏈縱梁的仰視圖;圖6是沿圖2中的線VI-VI的剖視圖;圖7是沿圖2中的線VII-VII的剖視圖;
圖8是盒的剖視圖;圖9是沿圖8中的線IX-IX的剖視圖;圖10是盒和盒銷連接時的狀態(tài)的局部剖正視圖;圖11是表示裝有插入銷的拉鏈縱梁與裝有盒的拉鏈縱梁進行嚙合時的狀態(tài)的局部剖正視圖;圖12是表示裝有插入銷的拉鏈縱梁與裝有盒的拉鏈縱梁嚙合后的狀態(tài)的局部剖正視圖;圖13是表示增強部分的變化形式的正視圖;圖14是表示增強部分的另一變化形式的正視圖;圖15是表示增強部分的還一變化形式的正視圖;圖16是表示插入銷和增強部分的變化形式的正視圖;圖17是底端止動器的局部剖正視圖,在該底端止動器中,盒和盒銷形成一體;圖18是一個實施例的正視圖,其中,拉鏈縱梁裝有增強部分;圖19是沿圖18中的線XIX-XIX的剖視圖;圖20是另一實施例的正視圖,其中,拉鏈縱梁裝有增強部分;圖21是沿圖18中的線XIX-XIX的相應剖視圖;以及圖22是在具有其它可分離端部止動器的拉鏈的主要部分的正視圖。
優(yōu)選實施例的說明下面將參考附圖介紹具有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的拉鏈的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例。
如圖1所示,在具有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的拉鏈中,拉鏈鏈條1并不是有底端止動器的閉合產(chǎn)品,而是可打開的產(chǎn)品,也就是,提供有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5,該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5使得左右拉鏈縱梁2能夠完全分離。拉鏈元件4安裝在芯部6上,該芯部6布置于拉鏈帶3的側邊緣上。作為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5的盒銷8安裝在芯部6上,并與一側拉鏈縱梁2的拉鏈元件4的底端連續(xù),且作為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5的插入銷9安裝在芯部6上,并與另一拉鏈縱梁2的拉鏈元件4的底端連續(xù)。如圖10所示,制成具有包括盒銷8和盒7的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的拉鏈縱梁2,并使它與裝有插入銷9的拉鏈縱梁2組合,以便完成具有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的拉鏈。
在根據(jù)第一實施例的、具有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的拉鏈中,如圖2至12所示,扁平增強部分10布置成與安裝在拉鏈鏈條1的一側拉鏈縱梁2上的盒銷8的側面成一體,這樣,它伸向拉鏈帶3的表面,如圖2所示。另一方面,扁平增強部分10布置成與安裝在另一拉鏈縱梁2上的插入銷9的側面成一體,這樣,它伸向拉鏈帶3的表面,如圖4所示。在拉鏈鏈條1中的拉鏈元件4、盒銷8、插入銷9、盒7以及增強部分10通過采用熱塑性樹脂例如聚縮醛和聚酰胺的注射模制方法而與拉鏈帶3形成一體。
如圖2至5所示,盒銷8和插入銷9具有增強部分10,該增強部分10從該盒銷8和插入銷9的側面向外伸出,同時該增強部分的表面平直地延伸。如圖2和3所示,對于用于盒銷8的增強部分10,內側部分11和外側部分12從盒銷8的下半部分的側面開始布置,這樣,它們在拉鏈帶3上向外凸出。在靠近盒銷8的內側部分11中,多個肋13a從盒銷8的側面凸出,并當在平面圖中看時斜向布置,且凹形部分14形成于該斜向肋13a之間。該凹形部分14形成各種形狀,例如正方形、菱形、圓形或橢圓形,如圖6所示,并形成為通孔結構或者形成為具有較薄底部的凹形形狀。因此,增強部分10的內側部分11通過肋13a和凹形部分14而提供有柔性,而且,通過使肋13a之間的交叉部分形成圓形或曲線形,可以使施加在增強部分10上的外力分散。
至于增強部分10的內側部分11的尺寸,從拉鏈元件4的內側端面到拉鏈帶3的內側的寬度W在4.0mm以內。在優(yōu)選用于普通目的的3至5號拉鏈中,拉鏈帶3的寬度為13至16mm,因此,寬度W可以形成為拉鏈帶3的寬度的大約30%以內。盡管在內側部分11和外側部分12之間的比例可以根據(jù)拉鏈的規(guī)格或用戶要求而變化,但是重要的是,內側部分11存在于可以從滑動器35的凸緣36之間通過的部分中,而外側部分12存在于將使拉鏈縱梁2縫在縫紉目標上的部分中。而且,增強部分10的、在內側部分11中的底邊緣提供有切口15,該切口15向上凹入,以便吸收施加在拉鏈帶3端部的一部分外力,例如扭轉力。這時,內側部分11的上邊緣也可以具有切口15。
增強部分10的外側部分12形成為靠近內側部分11,且外側部分12由比內側部分11中的肋13a厚的肋13b、13c形成。肋13b形成為這樣,即它們平行于拉鏈帶3的寬度方向延伸,且在它們之間有沿拉鏈帶3長度方向的預定間隔。優(yōu)選是,肋13b的截面形狀為等腰三角形,同時側面的傾斜角度為大約60°,如圖7所示,也就是,圖7中所示的角度α滿足條件α≤30°。通過保證在肋13b之間的較大間隔,并使肋13b的截面形狀形成上述形狀,當拉鏈縱梁2縫在縫紉目標上時縫紉針可能與肋13b接觸的頻率降低,從而防止肋13b受損。而且,多個肋13b的前端由肋13c連接,該肋13c沿拉鏈帶3的長度方向延伸。肋13c具有在外側部分12底端側的、沿與拉鏈帶3的長度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的平行部分13c-1以及在外側部分12上端側的、沿偏離拉鏈帶3的外邊緣部分的方向彎曲的彎曲部分13c-2。肋13c的截面形狀與肋13b的截面形狀相同。由于肋13c的彎曲部分13c-2,肋12b和肋13c-2在框架16的上拐角處以鈍角連接。這樣,因為框架16的上拐角并不尖銳,因此,將防止增強部分10的框架16的上拐角鉤住其它物體,從而防止增強部分10與拉鏈帶3分離。在外側部分12的增強部分10中,框架16形成有肋13b和肋13c,因此形成穩(wěn)定結構。因此,當用手指捏住拉鏈縱梁2時,將很容易捏住,因為它有合適的硬度,因此,底端止動器的操作可以很容易進行。
至于形成于拉鏈帶3的芯部6上的盒銷8的結構,凹口17形成于與形成增強部分10的面相對的面上。布置在盒7的前壁25和后壁26之間的隔板29與該凹口17嚙合,以便使盒銷8與盒7結合在一起。
在裝有插入銷的拉鏈縱梁2的增強部分10中,如圖4和5所示,內側部分11和外側部分12布置在插入銷9的下半部分的側面上,這樣,它在拉鏈帶3上向外凸出,與裝有盒銷8的拉鏈縱梁2類似。在靠近插入銷9的內側部分11中,多個肋13a從插入銷9的側面凸出,并當在平面圖中看時斜向布置,且在該斜向肋13a之間形成沒有底的通孔型凹形部分14或者具有較薄底部的凹形部分14,以便提供柔性,且肋13a的交叉部分形成弧形形狀例如圓形,以便使施加在增強部分10上的外力分散。因為增強部分10布置在作為盒銷8或插入銷9的一部分的下半部分上,因此,可以形成具有柔性的增強部分10。
在增強部分10中的內側部分11形成為拉鏈帶3的寬度的大約30%以內,與裝有盒銷8的拉鏈縱梁2類似。在增強部分10的、在內側部分11中的底邊緣上提供有切口15,以便吸收施加在拉鏈帶3端部的一部分外力,例如扭轉力。這時,內側部分11的上邊緣也可以具有切口15。
增強部分10的外側部分12形成為與內側部分11連續(xù),與裝有盒銷8的拉鏈縱梁2類似,且外側部分12由比內側部分11中的肋13a更厚的肋13b、13c形成。肋13b形成為這樣,即它們平行于拉鏈帶3的寬度方向伸向拉鏈帶3的外側,且在它們之間有沿拉鏈帶3長度方向的預定間隔,該肋13b的前端由肋13c連接,該肋13c沿拉鏈帶3的長度方向延伸,從而形成框架16。肋13c具有在外側部分12底端側的、沿與拉鏈帶3的長度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的平行部分13c-1以及在外側部分12上端側的、沿偏離拉鏈帶3的外邊緣部分的方向彎曲的彎曲部分13c-2。由于肋13c的彎曲部分13c-2,肋12b和肋13c-2在框架16的上拐角處以鈍角連接。這樣,因為框架16的上拐角并不尖銳,因此,將防止增強部分10的框架16的上拐角鉤住其它物體,從而防止增強部分10與拉鏈帶3分離。各個肋13b和13c形成為使截面形狀為等腰三角形,且側面的傾斜角度為大約60°,這樣,在縫紉拉鏈縱梁2時防止與縫紉針接觸,從而保護肋13不受損害。
形成于裝有盒銷8和插入銷9的拉鏈縱梁2上的、由內側部分11和外側部分12構成的增強部分10通過注射模制形成于拉鏈帶3的前表面和后表面上,因此,拉鏈帶3的前表面和后表面由增強部分10夾住。增強部分10可以只形成于拉鏈帶3的單個表面上,而不是兩側表面。
在安裝于裝有盒銷8的拉鏈縱梁2上的盒7中(該盒為矩形固體),如圖8和9所示,狹窄隔板29布置在前壁25和后壁26之間并在中心的上部,而嚙合部分32布置在隔板29的底端上。插入孔28布置在盒7側邊的側壁27上,該插入孔28是等于增強部分10的內側部分11的厚度的開口,且裝有盒銷8的拉鏈縱梁2可以穿過該插入孔28插入,同時,盒銷插入孔30布置在該插入孔28和隔板29之間,盒銷8可以穿過該盒銷插入孔30插入。插入孔28布置在另一側壁27上并直到底部,該插入孔28是等于增強部分10的內側部分11的厚度的開口,且裝有插入銷9的拉鏈縱梁2可以穿過該插入孔28插入,同時,插入銷的插入孔31布置在該插入孔28和隔板29之間,插入銷9可以穿過該插入銷的插入孔31插入,這樣形成盒7。
如圖10所示,裝有盒銷8的拉鏈縱梁2的盒銷8插入在形成的盒7中的盒銷插入孔30內,而增強部分10的內側部分11插入在側壁27中的插入孔內,且布置在盒7中的隔板29壓入布置在盒銷8的側面中的凹口17內。因此,布置在隔板29的底端上的嚙合部分32與凹口17的端部嚙合,從而使盒銷8和盒7彼此結合并固定。
當裝有插入銷9的拉鏈縱梁2安裝在裝有盒7的拉鏈縱梁2上時,通過使滑動器35滑動至與盒7的頂端接觸并保持與該盒接觸,如圖11所示,將通過捏住裝有插入銷9的拉鏈縱梁2的增強部分10而使插入銷9插入引導槽37中。而且,增強部分10的內側部分11插入凸緣36之間,從而使插入銷9插入到盒7中的插入銷插入孔31內。然后,當通過捏住增強部分10而拉動滑動器35并使該滑動器35滑動時,形成拉鏈鏈條1,其中,在左、右拉鏈縱梁2上的拉鏈元件4彼此嚙合,如圖12所示。
圖13、14和15所示的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5表示了在增強部分10中的外側部分12的變化形式。在圖13中所示的增強部分10中,內側部分11和外側部分12的安裝范圍相對于盒銷8和插入銷9較長和較寬。因此,在外側部分12中的框架16中沿橫向方向延伸的肋13b的數(shù)量增加,且對拉鏈帶3的外邊緣進行增強的范圍變得更寬。
在圖14中所示的增強部分10中,盡管內側部分11安裝在盒銷8和插入銷9上的安裝范圍等于第一實施例的安裝范圍,但是在外側部分12中的肋13b的結構不同。也就是,在外側部分12中,在框架16中沒有沿橫向布置的肋13b,但是單個肋13c垂直布置,因此,肋13c可以偏離縫紉機的縫紉線路,從而降低肋13c受損的頻率。因此,拉鏈縱梁2可以牢固有效地進行縫紉。而且,因為圖15中所示的增強部分10沒有在外側部分12的外側端上的肋13c,因此并不形成框架16,增強部分10的外側可以具有柔性。
對于圖16中所示的、用于插入銷9的增強部分10,成一體形成于插入銷9側部的增強部分10的底端位于插入銷9的底端內部,這樣,它離開拉鏈帶3的底端,也就是,與插入銷9的底端相比,拉鏈帶3有在增強部分10的底端下面的余量部分。由于該結構,當外部扭轉力施加在拉鏈帶3上時,它并不直接傳遞給肋13a、13b,而是首先導向拉鏈帶3的余量部分。因此,肋13a、13b不容易與拉鏈帶3分離。
而且,采用熱切割法來從沿長度方向連續(xù)的拉鏈縱梁上切割預定長度的單獨拉鏈縱梁2。因為拉鏈縱梁2的底端部分通過加熱切割,因此,組成拉鏈帶3的紗線在形成粘接部分19的位置彼此粘接。因為在拉鏈帶3的切割端部形成粘接部分19,因此,能夠防止該切割端部磨損。而且,熱切割在靠近作為參考點的插入銷9底端的位置處沿平行于拉鏈帶3的寬度方向的切割線來進行,因此,拉鏈帶3的芯部6延伸至稍微低于插入銷9的底端,從而獲得很好的質地。另外,這也可用于裝有盒銷8的拉鏈縱梁2。
在圖17中所示的增強部分10中,盒銷8和盒7形成一體。因此,增強部分10的內側部分11的一部分與盒7形成一體,從而使它們能夠牢固地固定。
在圖18和19所示的增強部分10中,為了將增強部分10牢固固定在拉鏈帶3上,在編織拉鏈帶3的外邊緣部分上的經(jīng)紗21從特定區(qū)域拉出,從而形成只存在緯紗的粗糙編織物,以便提供粗糙結構。在經(jīng)編針織拉鏈帶3中,將它的經(jīng)編針織紗拉出,以便形成粗糙的針織物,從而提供粗糙結構20。通過使框架16的、存在于增強部分10的外側部分12的外端部分(與盒7相對)上的一個肋13c成一體形成于編織物或針織物的粗糙結構20的前后表面上,形成框架16的合成樹脂的一部分穿透入該粗糙結構20中,因此,通過熔接可以使增強部分10牢固地固定在拉鏈帶3上。
在圖20和21所示的增強部分10中,在編織或針織拉鏈帶3的外邊緣部分上提供粗糙結構20,與上述實施例一樣,增強部分10的內側部分11形成于拉鏈帶3的芯部6的前后面上,同時,框架16的、存在于增強部分10的外側部分12的外端部分(與盒7相對)上的一個肋13c布置在粗糙結構20上,且框架16與該粗糙結構20熔合。因此,增強部分10牢固地固定在拉鏈帶3上。
圖22中所示的實施例表示了施加在雙側可打開類型的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5的實例。一個拉鏈縱梁2的端部裝有盒銷8,且另一拉鏈縱梁2的端部裝有插入銷9。自由拉鏈縱梁2都沒有盒7,且兩個滑動器35安裝成可沿相反方向滑動,這樣,拉鏈鏈條1從兩側打開/關閉,且左、右側可以分開。
在該拉鏈中,可使兩個滑動器35穿過(pass)的相對較長的盒銷8形成于拉鏈帶3的芯部6上。各個滑動器35的凸緣36與盒銷8的前端接觸,且用于停止滑動器35的滑動的止動器18形成為水平延伸。止動器18的前端一直延伸至在增強部分10的外側部分12的一個較厚肋13c。橫向凸出的較薄凸出件33以階梯狀結構布置在盒銷8的頂端上,這樣,它能夠與布置在插入銷9頂端上的階梯狀凸出件33交疊。
可使兩個滑動器35穿過的相對較長的插入銷9形成于另一拉鏈帶3的芯部6上。在插入銷9的頂端上提供有凸出件33,該凸出件33與盒銷8的凸出件33相符,并與該凸出件22交疊。增強部分10的內側部分11形成為使它的端部側膨脹,以便與滑動器35的葉片一致,從而允許滑動器35的凸肩側的較寬葉片經(jīng)過。
至于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的使用情況,對于安裝在裝有盒銷8的拉鏈縱梁2上的、朝向相反的兩個滑動器35,滑動器35保持與盒銷8的止動器18接觸,裝有插入銷9的拉鏈縱梁2的插入銷將插入。然后,上部滑動器35向上拉,以便使在左右拉鏈縱梁2上的拉鏈元件4彼此嚙合,從而形成拉鏈鏈條1。為了使拉鏈鏈條1分開,在兩個滑動器35都向下拉動至止動器18后將裝有插入銷9的拉鏈縱梁從兩個滑動器35中拉出時,左、右拉鏈縱梁2可以脫開和釋放。
具有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的拉鏈具有上述結構,且通過上述結構,可以有以下效果。
拉鏈元件4安裝在一對拉鏈帶3的相對側邊緣上,由合成樹脂制成的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5布置在各拉鏈帶3的一個側邊緣上,并在這些拉鏈元件4的一端部分處,增強部分10與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5形成一體,這樣,它在拉鏈帶3的至少一個表面上延伸。因為增強部分10構成有多個肋13a,當從平面圖看時,這些肋13a斜向布置在與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5相連接的內側部分11中,因此,即使彎曲力或扭轉力施加在具有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5的拉鏈中的拉鏈縱梁2的端部上,斜向布置在增強部分的內側部分11中的肋13a將使外力有效分散,并很容易變形。因此,這防止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5受損,并防止設置在端部的增強部分10由其它物件卡住并與拉鏈帶3分開。
除了上述效果,在增強部分10中,肋13a、13b和13c對稱布置在拉鏈帶3的兩個表面上,內側部分11形成為比外側部分12更薄。增強部分10夾住拉鏈帶3的兩個表面,因此,增強部分10可以牢固地固定,增強部分10的內側部分11形成為具有軟度和柔性。
因為當從平面圖中看時,肋13a的交叉部分形成為弧形結構,所以施加在增強部分10上的外力可以很容易被分散。而且,因為凹形部分14形成于增強部分10的內側部分11中的肋13a之間,它們使得增強部分10的肋13a可以很容易變形和增強。而且,因為在增強部分10的內側部分11的底端形成朝著頂端凹入的切口15,因此它吸收施加在增強部分10的內側部分上的扭轉力,從而降低負載。
增強部分10由內側部分11和外側部分12構成,該內側部分11與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5相連接,該外側部分12與該內側部分11相連接,并朝著拉鏈帶3的外邊緣延伸,且外側部分12由以預定間隔平行布置的多個肋13b形成。因此,增強部分10的外側部分12能夠降低在縫紉時縫紉針可能與肋13b接觸的頻率,從而防止肋13b受損。
因為當拉鏈帶3的芯部6相對于各盒銷8和插入銷9的前端被熱切割時,增強部分10的內側部分11和外側部分12的底端位于切割線內,因此,當拉鏈帶3進行熱切割時,芯部6不再變成剛性團塊,從而保持良好的質地。而且,增強部分10的肋13a、13b和13c與拉鏈帶3分開,因此,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5可以精加工成具有良好質量。
因為在拉鏈帶3中,與增強部分10的外端部分(與盒7相對)相對的側邊緣部分通過編織或針織而形成粗糙結構20,因此,增強部分10的端部能夠透入粗糙結構20,增強部分10的外側部分12的一部分能夠透入拉鏈帶3的結構內并固定在其中,因此,可以牢固安裝增強部分10。因為在增強部分10的內側部分11中,從拉鏈元件4的內側端面到拉鏈帶3的內側的寬度在4.0mm以內,所以增強部分10的內側部分11使得左、右拉鏈縱梁2能夠很容易地插入/取出,且內側部分11能夠以最佳結構有效地實現(xiàn)它的功能。
權利要求
1.一種具有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的拉鏈,其中,拉鏈元件(4)安裝在一對拉鏈帶(3)的相對側邊緣上,該拉鏈包括由合成樹脂制成的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5),該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在拉鏈元件(4)的底部處安裝在拉鏈帶(3)的相對側邊緣上;以及增強部分(10),該增強部分與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5)形成一體,并朝向拉鏈帶(3)的至少一個表面延伸,其特征在于增強部分(10)由多個肋(13a)形成,當在平面圖中看時,這些肋斜向布置,它們設置在與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5)相連接的一側上的內側部分(11)中。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的拉鏈,其特征在于增強部分(10)設置成使肋(13a、13b)在拉鏈帶(3)的兩表面上對稱布置,同時內側部分(11)形成為比外側部分(12)薄。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的拉鏈,其特征在于當從平面圖中看時,肋(13a)的交叉部分形成為弧形結構。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的拉鏈,其特征在于凹形部分(14)形成在增強部分(10)的內側部分(11)中的肋(13a)之間。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的拉鏈,其特征在于朝著頂端凹入的切口(15)形成于增強部分(10)的內側部分(11)的底邊緣中。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的拉鏈,其特征在于增強部分(10)由內側部分(11)和外側部分(12)構成,該內側部分與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5)相連接,該外側部分與該內側部分(11)相連接,并朝向拉鏈帶(3)的外邊緣延伸,且外側部分(12)由以預定間隔平行布置的多個肋(13b)形成。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的拉鏈,其特征在于肋(13c)用于連接多個肋(13b)的前端,其中,該肋(13c)具有平行部分(13c-1),該平行部分(13c-1)在增強部分(10)的底端側沿與拉鏈帶(3)的長度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以及彎曲部分(13c-2),該彎曲部分在增強部分(10)的上端側沿偏離拉鏈帶(3)的外邊緣部分的方向彎曲。
8.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的拉鏈,其特征在于增強部分(10)的內側部分(11)和外側部分(12)的底端形成為比盒銷(8)或插入銷(9)的底端遠離拉鏈帶(3)的底端。
9.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的拉鏈,其特征在于盒銷(8)或插入銷(9)的底端布置成鄰近拉鏈帶(3)的底端,組成拉鏈帶(3)的紗線相互粘接的粘接部分(19)形成于拉鏈帶(3)的底端處。
10.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的拉鏈,其特征在于各拉鏈帶(3)的與增強部分(10)的外端部分相對的側邊緣部分形成為一粗糙結構(20),其中,該增強部分(10)的外端部分與盒(7)相對,且該增強部分(10)的外端部分穿透入該粗糙結構(20)內。
11.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的拉鏈,其特征在于在增強部分(10)的內側部分(11)中,從拉鏈元件(4)的內側端面到各拉鏈帶(3)的內側的寬度(W)在4.0mm內。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具有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的拉鏈,它能夠在打開/關閉操作時使施加在增強部分上的外力分散,以便減小施加的載荷,從而防止具有柔性的增強部分受損。增強部分(10)通過合成樹脂形成于可分離的底端止動器(5)的盒銷(8)和插入銷(9)的下半部分上,并在拉鏈帶(3)的前后表面上對稱形成,從而使增強部分在拉鏈帶(3)上延伸。各增強部分(10)由鄰近盒銷(8)或插入銷(9)的內側部分以及與該內側部分相連接的外側部分(12)構成。在內側部分(11)中,多個肋(13a)斜向布置,且凹形部分形成于肋(13a)之間,以便提供柔性。外側部分(12)由厚肋(13b)形成,這樣,它與內側部分(11)相連接。因此,施加在增強部分上的外力通過在較薄的內側部分(11)中的斜向肋(13a)而被分散,從而減小施加的負載。
文檔編號A44B19/24GK1531885SQ20041003013
公開日2004年9月29日 申請日期2004年3月19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3月20日
發(fā)明者水原久佳, 熊野勇, 真田幸夫, 瀬川清正, 夫, 正 申請人:Ykk株式會社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