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機械加工蝦類的方法和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水產加工業(yè),是對甲殼綱動物中的蝦類進行機械加工的方法和設備,主要適應對體扁、殼簿且軟的新鮮蝦類,尤其是適應對中國對蝦進行機械傳輸、分選、排列、去頭。
經檢索專利文獻,迄今為止,對于新鮮蝦進行機械加工的方法有軌條卡夾漸開式立姿傳輸、分選和去頭;還有對于熟蝦用手工喂入“V”形定位具中擠切去頭后用高壓流體噴吹剝殼,以及對高溫焯蝦進行真空摔撞脫殼。例如[33]US[31]409948;[33]US[31]184626;[33]DK[31]2075/86等專利文獻中有所披露。但經實驗證明上述方法只對形體較大有堅硬甲殼的蝦,例如對龍蝦有一定效果。而對甲殼較薄且軟易被夾持變形和碎裂的蝦,例如對中國對蝦則難于加工。而且上述發(fā)明與本發(fā)明沒有共同之處。
中國對蝦是產于渤海灣回游于深海的特有品種,體形扁略彎,殼薄、軟、脆,肉質鮮嫩,世界市場需求量很大。現(xiàn)日本海峽兩岸和其它一些沿海國家都有人工養(yǎng)殖,我國有140個縣進行人工養(yǎng)殖,產量逐年上升。但是由于其成蝦捕撈期有嚴格的季節(jié)性,只短短三周時間,給加工業(yè)造成很大壓力。因目前尚無適應其特點的專用機械加工設備,只靠手工作業(yè),不僅速度慢、成本高、分級不準損失價值,而且每年都有大量的對蝦因加工不及時而發(fā)生降解變紅,失去鮮嫩性,嚴重影響品質,造成很大浪費。因此,迫切需要有一種適應其特點的能夠大批量高速作業(yè)的機械應用于加工業(yè)。
本發(fā)明的目的就是為上述甲殼薄軟易碎或變形的蝦類,特別是為中國對蝦加工業(yè)提供一種臥姿輸送、分選、排列、去頭的機械化加工方法和設備。
本發(fā)明包括四項內容,可互相組合成不同用途的機械設備,分別說明如下一種對于蝦類進行機械調速、分路、單體輸送的方法和設備,其構成有安裝于支架上的可調整斗口開閉度的料斗、安裝于支架上的波浪板和使波浪板往復擺動的裝置、安裝于支架上位于波浪板斜下方的分路導引裝置。當打開斗口于適當開度時,斗中的蝦會在重力作用下自然下落,陸續(xù)溜到位于下方的斜置式波浪板上。通過傳動裝置往復擺動波浪板,蝦在晃動中逐漸攤平并歸順于槽中,利用傾斜板往復擺動時前后阻力不一樣大的特點,使蝦逐漸向斜下方滑動,并且使蝦成橫列式按晃動節(jié)律滑離波浪板邊緣,實現(xiàn)調速。橫列式落下波浪板的蝦,被下方傾斜滑板上并列立置的立隔板隔開,分路下滑,在每一路滑道的具體時點和位置上,只有一只蝦被導引輸送,從而實現(xiàn)調速分路單體輸送的全過程。
本項發(fā)明的優(yōu)點在于給不能被卡夾和立式加工的薄軟殼蝦類提供了一種適于其特點的側臥狀調速分路單體輸送的方法,從而為實現(xiàn)機械化排列和去頭等作業(yè)提供了一條行之有效的前提工序。
一種限制門式分選蝦類等級和將雜魚分出的方法和設備,其構成有與調速分路單體輸送設備相連接的傾斜底板、立板支架、選板(旋動或浮動式)、旋動導向板、微電機(或繼電器)、電路和電源。令單體輸送的蝦沿傾斜底板成側臥狀滑入分選器中,利用蝦體厚度與大小成正比的特點,將因側厚大于選板底緣與傾斜底板的間隙而碰動選板的蝦,用旋動導向板改變其原滑行路線而進入另一裝置。側厚小于本級選板與傾斜底板間隙時,蝦則滑過本級分選器,進入縱向列置于傾斜下方的次級分選裝置。依次由大到小完成全部分選。
旋動導向板改變被選蝦滑行路線的動作是被微形電機(或繼電器)帶動的,其電路由選板的旋動而接通。當被選蝦離開原滑行路線時,撞動導向板的軸下尾板時接通反向電路,使電機反轉,帶動導向板轉動復位。
利用蝦池中伴生魚類的形體大于蝦類的特點,在第一級分選器中首先將魚從蝦中分選出去。
本設備的優(yōu)點是可多路并列,連續(xù)高速分選,等級準確,不破壞蝦體的外觀品質。本設備即可與調速分路單體輸送設備相結合組成單純的分選機器,也可與排列設備相結合,組成精加工的分選排列機器。
一種機械排列蝦類的方法和設備,其構成有安裝各部機構的支架、導引蝦體滑入調向裝置的導引裝置、調整腹背朝向的裝置、調整頭尾朝向的裝置、排列裝置。方法是利用蝦類體扁且彎的形態(tài)特點,將蝦體側臥狀導引并置于相對斜置的兩斜面下方的長條形平面上,使蝦體軸向與長條形平面的下邊線以及兩斜面的下邊線的方向大體一致。利用蝦體背園凸狀和側壓蝦體中部其體則伸展的形態(tài)特點,令斜面相對運動,使一側斜面與蝦背園凸部相切,另一斜面與蝦腹部相阻,產生力偶,抬起蝦背,使蝦成斜臥狀。而后兩斜面旋轉成直立狀,將蝦體夾持成背朝上腹朝下的正位狀。與此同時,長條形平面讓離原位置,給蝦體下落提供通道。斜面繼續(xù)旋轉,成上窄下寬的“八”形,蝦即自然下落。下落的蝦被其下方的阻擋斜面阻擋,產生側轉力偶,蝦向無阻擋的一面?zhèn)绒D,繼而被阻擋平面阻擋,停止側轉,成有序側臥狀。有序側臥的蝦,被由其上方的一對卡撥板和其下方的平面組成的調頭裝置,于其中部夾卡后向兩側分撥。由于蝦體的形態(tài)特點是頭粗尾細,而且環(huán)狀甲殼的外緣朝向尾方,當卡撥板分撥時,蝦體只能向頭部所朝方向移動到設定位置,至此即完成調整頭尾朝向。對于完成了調整腹背朝向和頭尾朝向而且位于設定位置的蝦,用一推動裝置的推板從其側面橫推,將其推到設定平面或傳送帶上即完成有序排列的全部動作。
這項發(fā)明的最大優(yōu)點是結構簡單,速度快,不損壞蝦的外觀品質??刹⒘性O置多路。本發(fā)明即可與調速分路單體輸送設備相結合組成混級排列設備,還可與分選設備相組合組成精選排列設備,也可與去頭、去皮設備相結合。
一種去掉蝦頭的方法和設備其,其結構有橫向推進裝置,阻切元件、彈性夾持板、承載裝置。將有序側臥的蝦置于橫向推進裝置前,推板即推蝦進入阻切元件,同時被彈性阻板阻擋,將蝦體夾持成伸展狀。當繼續(xù)推進時,阻切元件即將蝦的頭體切分開。此時彈性阻板抬起,蝦的體部被推到傳送帶上成有序狀傳出,或被推入容器,而蝦頭則落入容器。全部去頭動作結束,推進裝置復位,進入下一個動作予備狀態(tài)。
這項發(fā)明的優(yōu)點是與排列設備相結合后加工出的無頭蝦仍保持有序排列狀態(tài),與手工去頭相比不僅工效高,而且制成凍塊后外觀品質好。
附圖簡要說明
圖1為調速分路單體輸送設備側視示意圖。
圖2為調速分路單體輸送設備俯視示意圖。
圖3為限制門式分選設備側視示意圖。
圖4A-D為限制門式分選設備工作示意圖。
圖5為有序排列設備側視示意圖。
圖6A-D為有序排列設備調整腹背朝向工作示意圖。
圖7A-B為有序排列設備調整頭尾朝向工作示意圖。
圖8為排列裝置工作示意圖。
圖9為去頭設備側視示意圖。
圖10A-C為去頭設備工作示意圖。
圖11為分選設備待工作狀態(tài)電路圖。
圖11A為分選設備處于分選工作狀態(tài)電路圖。
圖11B為分選設備處于選后復位動作狀態(tài)電路圖。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四項內容分別進行描述圖1是用于加工蝦類的調速分路單體輸送設備的側視示意圖,圖2是其俯視示意圖。該設備的支架7是一個框架結構體,用于連接和安裝各部機件。帶有偏心軸的傳動輪1用支座安裝在支架7上,通過偏心軸上的連桿2和連接軸3將傳動輪1與波浪板4連接在一起。波浪板4上有波紋和用于檔止蝦體側滑的檔板9,還有位于兩側的導軌10。導軌10嵌入導槽11,在其槽內往復滑動。導槽11是用連接緊固件呈傾斜狀固定在支架7上。分路導引裝置由傾斜滑板6和并列立置其上的立隔板5共同組成,位于波浪板4的斜下方,用連接件固定在支架7上。
當設備啟動后,蝦于料斗下口(不在發(fā)明之內,圖上未標出)陸續(xù)溜出,落在其下方的傾斜式波浪板4的較高一端位置上,呈雜亂堆積狀。此時傳動輪1旋轉,其偏心軸即帶動連桿工作通過連接軸3推拉波浪板4,使波浪板4通過導軌10在導槽11的規(guī)正下有節(jié)律地往復擺動。雜亂堆積的蝦在自身慣性與往復擺動力的相互作用下,使每個蝦的重心與支點的位置不斷變化,于是由高處向低處滑動。向兩側橫滑的蝦被檔板9阻檔。由于波浪阻滯作用與往復擺動力相結合,使得蝦陸續(xù)歸順于波谷(即波紋槽)之中,成平均分布狀。蝦在隨波浪板4往復擺動時自身的慣性方向不斷改變,由于波浪板4是傾斜的,使蝦在向斜下方做慣性運動時所遇到的阻力小于向斜上方做慣性運動時的阻力,因而使蝦一級一級地滑過波峰向斜下方陸續(xù)運動。當滑至波浪板緣8的位置時,失去阻力,成橫列狀有節(jié)律地跌落下去。實現(xiàn)調速橫列狀落下的蝦被其下方分路導引裝置的并列狀立置的立隔板5阻隔,分別落入各路傾斜滑板6上,被立隔板5導引沿傾斜面分路下滑,被導引蝦12在每個具體時點和位置上都只有一只蝦,從而完成調速分路單體輸送的工作程序。
圖3為限制門式分選設備側視示意圖。分選設備是傾斜式的,在橫向上并列多路分選設備,在縱向上縱列多級分選器。分選設備的傾斜上端與調速分路單體輸送設備對接。分選設備的傾斜底板19被固定其上的立板支架18隔成若干路。每路傾斜底板19上縱向列有若干個(與擬設分選級數同)矩形孔,旋動導向板16安裝其矩形孔上,并與傾斜底板在一個傾斜面上。立板支架上有支座用于將選板14和微電機15安裝其上,還有接線柱、滑動觸點、定位點等(示意圖上未標出),分選器上蓋13固定在立板支架18上。微電機15與旋動導向板16的軸用傳動件連在一起。旋動導向板16通過一種鉸接軸與導向板軸下尾板17連在一起;圖11為分選設備待工作狀態(tài)電路圖,電源的正線接在選板14上的正極活動觸點37上,當選板14處于待工作狀態(tài)時,正極活動觸點37與位于立板支架18上的觸點37A′接觸,并通過導線與導向板軸下尾板17上的活動觸點39相連。導向板軸下尾板17處于待工作狀態(tài)時,活動觸點39是與傾斜底板19上的觸點39A分離的。觸點39A是用導線與微電機15的m接線點相連的。立板支架18上的滑動觸點37A是用導線與微電機15的W接線點相連的。立板支架18上的負極滑動觸點38B′是用導線與微電機15M接線點相連的。當選板14處于待工作狀態(tài)時,其上的負極活動觸點38與立板支架18上的觸點38B相接觸,觸點38B是用導線與導向板軸下尾板17上的活動觸點40相連的。當導向板軸下尾板17處于待工作狀態(tài)時,其上的活動觸點40是與傾斜底板19的觸點40B分離的。觸點B與微電機15W接線點相連。
當單體蝦S由分選設備的傾斜上方滑入分選器時,在未碰動選板14之前,如圖4A所示分選器處于待工作狀態(tài)。當蝦體的側厚度大于選板底邊緣與傾斜底板之間的間隙時,如圖4B和圖11A所示,分選器選板14被碰動,其邊由A點轉到A′點,其上的正極活動觸點37與位于立板支架18上的觸點37A′分離,導向板軸下尾板活動觸點39則失去正電,而立板支架18上的滑動觸點37A則被觸接,電流則通過導線由W接線點進入微電機15;同時選板14上的負極活動觸點38離開位于立板支架18上的觸點38B,而與立板支架18上的滑動觸點38B′觸接,此時電流則由微電機15內通過m接線點流出,通過立板支架18上的滑動觸點38B′和與之相觸接的選板14上的負極活動觸點38流回電源的負極,從而溝通回路,微電極15工作,帶動旋動導向板16轉動,旋動導向板16揚起由B點揚至B′點擋住蝦S下滑的路線,導向板軸下尾板17,由C點轉到C′點。蝦被旋動導向板16導入位于傾斜底板19的矩形孔內,如圖4C所示。此時選板14由A′點復位到A點。選板14上的正極活動觸點37離開立板支架18上的滑動觸點37A,與立板支架18上的觸點37A′觸接;同時,選板14上的負極觸點38也由立板支架18上的滑動觸點38B′離開,與立板支架18上的觸點38B接觸,電路即恢復到待工作狀態(tài)。當蝦S繼續(xù)下滑,如圖4D所示,撞動導向板軸下尾板17離開C′點,此時電路如圖11B所示,導向板軸下尾板17上的活動觸點39與位于傾斜底板上的觸點39A觸接,電流經此過m接線點進入微電機15,與此同時,導向板軸下尾板17上的活動觸點40與位于傾斜底板上的觸點40B接通,溝通微電機15W接線點與電源負極的通路,此時電路閑合,微電機15即反向轉動,帶動旋動導向板16由B′點復位到B點。同時旋動導向板16通過鉸接軸帶動導向板軸下尾板17復位到C點。位于導向板軸下尾板17上的活動觸點39離開傾斜滑板上的觸點39A,活動觸點40離開傾斜底板上的觸點40B,反向電路斷開,微電機15停止反向工作,電路系統(tǒng)恢復到如圖11的待工作狀態(tài)。此時蝦S滑入由隔板19A分開的裝置內。若蝦S的側厚小于選板14與傾斜底板19的間隙時,則滑過本級分選器而進入次級分選器。依次逐級分選。另外,因蝦池的伴生魚類均大于蝦類,所以在第一級分選器中即首先將雜魚從蝦中分選出去。
圖5為有序排列設備的側視示意圖。從圖上可以看出該設備以支架25為中心件,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有支架上平板24,長條形平面21,對稱斜面20C和20C′,斜面推桿22A、22A′、23B、23B′;下部有支架下平板26,排列推桿27,排列推板28,阻擋斜面29,阻擋平面31(與支架下平板26為一個平面),卡撥板30位于阻擋斜面29一側、阻擋平面31之上、支架上平板24之下的中間位置(與之相連的傳動件在示意圖中未標出)。該設備的工作過程如圖6-圖8所示。參見圖6A,當蝦S經輸送設備送到有序排列設備后,被順置于對稱斜面20C、20C′下方的長條形平面21上面,使蝦S的軸線與長條形平面21的長邊線以及對稱斜面20C、20C′的下邊線大體在一個方向上。參見圖6B,令兩斜面推桿22A、22A′推動對稱斜面20C、20C′在支架上平板24和長條形平面21上面作水平方向上的直線相對運動,斜面20C′與蝦S的腹部相阻,而斜面20C則與蝦S背凸園部S′點相切,于是使背凸園部S′點沿斜面滑動,從而將蝦S的背部抬起,使之被夾持成斜臥狀。參見圖6C,對稱斜面20C和20C′的兩條下邊對頂后其直線相對運動即停止,此時斜面推桿23B和23B′即開始推動對稱斜面20C和20C′繞各自的軸22B和22B′轉動,與此同時位于其下方的長條形平面21即隨之做避讓運動,讓離原位以便為蝦S下落提供路線。當兩對稱斜面20C和20C′轉至與支架上平板24垂直時,蝦S也隨之轉成背朝上腹朝下的正位狀。參見圖6D,在斜面推桿23B和23B′的推動下,對稱斜面20C和20C′繼續(xù)繞各自軸22B和22B′轉動,使對稱斜面20C和20C′的上邊做相對運動,下邊做相背運動,使對稱斜面20C和20C′的間隙呈上窄下寬的“八”字形狀,此時蝦S被松開,呈現(xiàn)正位狀落下。當下落的蝦S的一側被其下方的阻擋斜面29阻擋后,產生力偶,蝦S向無阻擋的一面發(fā)生側轉,隨即被阻擋平面31所阻,停止側轉,此時蝦S即呈現(xiàn)腹背朝向有規(guī)律的側臥。參見圖7A,當蝦S呈現(xiàn)腹被朝向有規(guī)律的側臥后,在傳動裝置的作用下,卡撥板30即與阻擋平面31作相對運動,卡夾蝦S的中部。而后如圖7B所示,卡撥板30向兩側分撥。由于蝦體的特征是頭粗尾細,而且其環(huán)狀甲殼的緣是朝向尾方的,所以在卡撥作用下,蝦S只能向頭部所朝方向運動。蝦S被置于推板28前方后,卡撥板即復歸原位。此時即完成對于蝦S進行調整腹背朝向和頭尾朝向的一個工作過程。繼之依次重復進行。參見圖8,當蝦S被調整成有序狀側臥并置于推板28前方后,推桿27即在傳動裝置作用下推動推板對蝦S進行橫向推移,將其推置承接平面或傳送帶上,此時即完成有序排列的一個工作過程。繼之依次進行。
圖9為去頭設備側視示意圖。機械去除蝦頭的工作只能在蝦S呈現(xiàn)有序狀態(tài)后才能進行,所以去頭設備須與有序排列設備相配套才能工作。如圖9所示,去頭設備是將原排列裝置的推板28換成了有與阻切元件33交合的缺口狀的去頭推板32,推板32的運動前方設置了阻切元件33和用軸固定于支架上平板24下面的彈性阻板(也有交合缺口)34,過阻切元件33的前方即為容器36和傳送帶35。參見圖10A,當蝦S被調成有序狀并置于去頭推板32的前方時,即如圖10B所示,去頭推板32即在推桿27的推動下推移蝦S進入阻切元件33,并被其上齒卡住。此時,彈性阻板34與去頭推板32相互作用,將蝦S夾壓伸直,并與阻切元件33的上齒相配合,使蝦體不能轉動,如圖10C所示,當去頭推板32繼續(xù)前推,彈性阻板34即作避讓轉動,阻切元件33即與去頭推板32發(fā)生交合,從而將蝦的頭與體分開,頭落入容器36,而體則被推到傳送帶35上,此時即完成一個去頭工作過程。而后去頭裝置復位,處于待工作裝態(tài)。如此往復,即實現(xiàn)連續(xù)去頭并將無頭蝦體有序排于傳送帶上。
以上所述只是依據本發(fā)明所做的一種設備的設計示意,事實上可在本發(fā)明方法的基礎上做出多種設備設計。同時上述發(fā)明的四項具體發(fā)明內容既可組合在一塊設計,也可以進行兩項或三項內容組合,從而形成不同用途的專用設備。
權利要求
1.一種對于蝦類進行機械調速、分路、單體輸送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a、使處于料斗中的蝦類在重力作用下自動滑落到波浪板上;b、往復擺動斜置的波浪板,將蝦類成橫列陸續(xù)送入分路導引裝置中。
2.如權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有一個作用于波浪板,使其往復擺動的施力步驟。
3.如權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通過波浪板的傾科角和波的峰谷與往復擺動力的相互作用,使蝦類平均分布在波浪板上,并且陸續(xù)順置于波谷中,由高處向低處陸續(xù)滑動。
4.如權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沿波浪板緣落下的一橫列蝦,被置于其下方的分路裝置的立隔板阻隔后分單只落入各導引槽中下滑,使每條導引路線上在每一具體時點和位置上只有一只蝦被輸送。
5.一種對于蝦類進行機械調速、分路、單體輸送的設備,包括a、安裝于支架上位于料斗口下方的斜置式波浪板和使其往復擺動的裝置;b、安裝于支架上位于波浪板斜下方的分路導引裝置。
6.如權利要求5所述設備,其特征在于波浪板的兩側有導軌、固定在支架上的導槽。
7.如權利要求5所述設備,其特征在于波浪板有連接軸,連桿(或撥釵形傳動臂)、帶偏心軸的傳動輪。
8.如權利要求5所述設備,其特征在于分路導引裝置由傾斜滑板和分列立置于傾斜滑板上的立隔板組成。
9.如權利要求8所述設備,其特征在于兩立隔板間形成導引滑槽。
10.限制門式分選蝦類等級和將雜魚分出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令單個蝦沿傾斜的分路導引裝置成側臥狀滑入分選器;b、利用蝦體厚度與體形大小成正比的特點,將因蝦體側厚大于選板底緣與傾斜底板間的間隙時而碰動選板的蝦,用旋動導向板改變其原下滑路線而進入另一裝置中;c、側厚小于選板與傾斜底板間隙時,蝦則滑過本級分選器而進入下級分選器。依次由大到小逐級分選。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下滑的蝦碰動選板時,即接通電路,微電機(或繼電器)工作,帶動旋動導向板轉動,擋住蝦的下滑路線而使其改路下滑。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方法,其特征還在于改路下滑的蝦撞動導向板軸下尾板,反向接通電路,微電機(或繼電器)反向工作,帶動旋動導向板轉動,復歸原位。
13.如權利要求10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分選過程是通過縱向列置于各路導引裝置斜下方的各級分選器,按由大到小的順序進行的。
14.如權利要求10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蝦池中的伴生魚類的體形大于蝦類的特點,在第一級分選器中首先將雜魚從蝦中分出。
15.限制門式分選蝦類等級和將雜魚分出的設備,包括傾斜底板、立板支架、選板(旋動式或浮動式)、微電機(或繼電器)、電源和電路。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設備,其特征在于傾斜底板延縱向設有若干個(與所擬分等級數同)矩形孔,矩形孔的兩側有安裝旋動導向板軸的支座,有接線柱和觸點。
17.如權利要求15所述設備,其特征在于立板支架是立置于傾斜底板之上,等距排列若干條。
18.如權利要求17所述設備,其特征還在于立板支架上有選板軸支座和限制選板動作范圍的機構、接線點、觸點、限制旋動導向板轉動范圍的裝置。
19.如權利要求15所述設備,其特征在于選板上有接線點和活動觸點。
20.如權利要求15所述設備,其特征在于旋動導向板上有接線點和活動觸點。
21.如權利要求15所述設備,其特征在于旋動導向板由軸上板和軸下尾板組成。
22.一種機械排列蝦類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將蝦成側臥狀置于相對斜置的兩個斜面下方的長條形平面上,并使蝦體在軸向上與長條形平面的長邊線以及兩斜面的下邊線的方向大體一致;b、令相對斜置的兩斜面作相對運動,使一側斜面與蝦背凸部相切,另一斜面與蝦腹部相阻,蝦的背凸部于切點處沿斜面上滑,從而抬起蝦背成斜臥狀;c、兩斜面繞各自軸旋轉,其上邊作相對運動,轉成兩直立面,將蝦體夾持成背朝上腹朝下的正位伸展狀;d、在兩斜面繞各自的軸轉動的同時,位于其下方的長條形平面做讓離原位的運動,為蝦下落提供路線;e、已成直立狀的原斜面的下邊做相背運動,形成上窄下寬的間隙,正位狀的蝦被放開而落下;f、正位狀落下的蝦體被位于其下方的斜面阻擋,產生力偶,使蝦體向無斜面阻擋的一方側轉,落于一阻擋平面(或傳動平面)上成側臥狀,完成調整腹背朝向的動作;g、利用蝦類頭粗尾細和環(huán)狀甲殼外緣向后的形態(tài)特點,使側臥狀蝦體中部被卡撥裝置夾卡,而后分別向頭尾兩個方向分撥,蝦在卡撥作用下,向頭部所朝方向移動至設定的位置,完成調整頭尾朝向的動作;h、將頭尾朝向和腹背朝向都一致的蝦逐一橫推到承載物(或傳動帶)上,完成蝦的有序排列;
23.如權力要求22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有一導引裝置將蝦導入兩斜面間的長條形平面上的步驟。
24.如權利要求22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有一作用于兩斜面使之延直線平移繼而旋轉的施加作用力的步驟。
25.如權利要求22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有一個使長條形平面與兩斜面同步轉動的步驟。
26.如權利要求22所速方法,其特征在于卡撥裝置的工作是按照先卡后撥繼而復位的步驟進行。
27.如權利要求22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有一個對已成有序狀側臥的蝦施以橫向推移力的步驟。
28.一種機械排列蝦類的設備,包括a、安裝各部裝置的支架;b、調整蝦的腹背朝向的裝置;c、調整蝦的頭尾朝向的裝置;d、排列裝置。
29.如權利要求28所述設備,其特征在于調整蝦腹背朝向的裝置由兩個對稱斜面和位于兩斜面中央下方的長條形平面、阻擋斜面和阻擋平面組成。
30.如權利要求29所述設備,其特征還在于兩對稱斜面各自有軸和連桿與傳動機構相連。
31.如權利要求29所述設備,其特征還在于阻擋斜面和阻擋平面是置于長條形平面下方的。
32.如權利要求28所述設備,其特征在于調整頭尾朝向的裝置由一對卡撥板、位于卡撥板下方的平面、傳動裝置組成。
33.如權利要求28所述設備,其特征在于排列裝置由橫向推移蝦體的推板、使推板往復運動的傳動機構,承載蝦體的平面(或傳送帶)組成。
34.一種機械地去除蝦頭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a、將有序側臥的蝦置于去頭設備的推進裝置的推板前的平面上;b、推板橫推蝦體進入卡切元件,并且使頭體連接處抵觸卡切元件,同時被前方的彈性阻板阻擋與推板相配合形成夾持狀;c、推板繼續(xù)前推與卡切元件交合,分割開蝦的頭體。此時,彈性阻板被推開,蝦體被傳送帶成有序狀帶走(或落入容器中),蝦頭落入容器。
35.如權利要求34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推板和彈性阻板上各有一缺口,推進時卡切元件進入缺口形成交合,從而將蝦頭切掉。
36.一種機械地去除蝦頭的設備,包括橫向推進裝置、阻切元件、彈性阻板、傳送帶、承接容器。
37.如權利要求36所述設備,其特征在于橫向推進裝置由有缺口的推板、連桿、傳動機構組成。
38.如權利要求36所述設備,其特征在于彈性阻板是用固定軸固定于支架上的,板體上有一用于與阻切元件交合的缺口。
39.如權利要求36所述設備,其特征在于阻切元件是固定于平面上的弧狀板。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由四項可相互組合的內容構成擺動式傾斜波浪板與分路裝置相結合的臥姿調速、分路、單體輸送的方法和設備;縱列下滑型限制門式逐級分選等級和分出雜魚的方法和設備;斜面夾持抬背正體與卡撥式調頭相結合的有序排列蝦類的方法和設備;推卡阻切式去除蝦頭的方法和設備。
文檔編號A22C29/02GK1079358SQ9210382
公開日1993年12月15日 申請日期1992年5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1992年5月29日
發(fā)明者安玉平 申請人:安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