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茶葉機制造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木炭自動起香烘茶裝置。
背景技術:
茶葉的烘烤對其口感有重大的影響,傳統(tǒng)的烘烤多采用人工烘烤的方式,費時費力,同時由于火溫不可控而無法保證烘烤的質量,并且烘烤時需要多次的翻轉茶葉使得茶葉得到充分的烘烤,其工作量巨大,工作人員操作失誤會嚴重降低茶葉的品質,而現(xiàn)有的烘茶機一般都采用電熱烘烤,其烘烤品質不高,無法獲得口感良好的茶葉。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設計合理、結構簡單,易生產操作的一種木炭自動起香烘茶裝置,包括起香烘干箱、輸送裝置、散熱裝置;
所述起香烘干箱包括:起香烘干箱體、第一傳送帶、第一輸送通道、第一攪拌軸、第一進料口、第一輸送帶、第三傳送帶、木炭烘烤箱、支腳、第一出料口、第二傳送帶、帶輪、電機,所述電機設置在起香烘干箱體頂部右側,所述第一傳送帶、第二傳送帶、第三傳送帶水平設置在起香烘干箱內部,所述第一傳送帶設置在第二傳送帶上方,第二傳送帶設置在第三傳送帶上方,所述第一傳送帶、第二傳送帶、第三傳送帶,長度相同,第一傳送帶與第三傳送帶豎直對齊,第二傳送帶相對第一傳送帶和第三傳送帶向右偏移了15-20cm,第一傳送帶、第二傳送帶、第三傳送帶均由相同的帶輪帶動,所有帶輪均由電機提供動力,所述第一出料口設置在第三傳送帶右側,所述木炭烘烤箱設置在起香烘干裝置內部下方并位于第三傳送帶下方,所述第一輸送通道設置在第一傳送帶左側,所述第一輸送通道右端連通到起香烘干箱體左側,所述第一進料口設置在第一輸送通道左側上方,所述第一攪拌軸設置在第一輸送通道內部并與輸送通道垂直,所述第一輸送帶設置在第一輸送通道底部,所述支腳設置在起香烘干箱底部;
所述輸送裝置包括:第二輸送通道、第二輸送帶、第二攪拌軸、輸送裝置殼體、第二進料口、第二出料口、第三攪拌軸,所述第二出料口設置在輸送裝置殼體右側,所述第二攪拌軸設置在輸送裝置殼體右側內部并位于第二出料口上方,所述第二輸送通道設置在輸送裝置殼體中心,所述第三攪拌軸設置在輸送通道內部并與輸送通道垂直,所述第二攪拌軸與第三攪拌軸垂直分布,所述第二進料口設置在輸送裝置殼體左側上部,所述第二輸送帶設置在輸送通道底部;
所述散熱裝置包括散熱裝置外殼、第三出料口、第三進料口、風機、網板,所述第三進料口設置在散熱裝置外殼頂部,所述第三出料口設置在散熱裝置外殼底部,所述進料口與出料口豎直對齊,所述風機設置在散熱裝置內部右側,所述網板設置在散熱裝置外殼內部并與風機在同一水平線上;
所述輸送裝置傾斜設置在起香烘干箱右側,起香烘干箱的第一出料口設置在輸送裝置第二進料口上方,所述散熱裝置設置在輸送裝置右端部下方,散熱裝置的第三進料口設置在輸送裝置右端部的第二出料口正下方。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傳送帶、第二傳送帶和第三傳送帶均為網面結構,網孔大小小于烘干茶葉的大小。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出料口與起香烘干箱右側豎直夾角為36°。
進一步的,所述輸送裝置與地面的夾角按銳角計為45-60°。
進一步的,所述木炭烘烤箱上表面為網面結構。
進一步的,所述網板網孔目數(shù)為350-400目。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傳送帶與第三傳送帶的帶輪輪工作時為順時針方向轉動,第二傳送帶帶輪工作時為逆時針方向轉動。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裝置結構簡單,制造容易,加工成本低,使焙茶實現(xiàn)了機械化的操作,采用三個傳送帶來延長茶葉的烘焙時間,從而達到均勻烘焙茶葉的效果,增加茶葉受熱的均勻性,位于不同傳送帶上的茶葉之間預留有充足的蒸發(fā)空間,并且,茶葉從第一傳送帶一直輸送到第三傳送帶,溫度逐漸升高,對于茶葉的烘焙具有嚴格的漸進性,極大的提高了焙茶的質量和提高了焙茶的效率,通過在采用木炭烘烤箱來焙茶,能夠對茶葉進行提香,極大的提高了焙茶的質量,能夠獲得口感良好的茶葉,采用本發(fā)明裝置能夠每小時能完成150公斤左右的茶葉的烘焙,這是人工分篩難以企及的,也是普通烘茶裝置所無法比擬的,相對于現(xiàn)有的烘茶機,本發(fā)明裝置焙茶的時間能夠降低10-15%,同時,在焙茶之后,采用輸送裝置將烘焙后的茶葉進行分散,增加茶葉之間的空隙,及時提高茶葉的散熱效率,再采用散熱裝置對烘焙后的茶葉進行散熱,通過風機將茶葉中的茶葉末分離出去,進一步提高茶葉的品質,同事還能收集茶葉末,進行其它利用,避免資源的浪費;本發(fā)明裝置對茶葉的烘焙制作出來的茶葉品相更好,經濟價值高。
附圖說明
圖1為一種木炭自動起香烘茶裝置整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說明。
如圖1所示,一種木炭自動起香烘茶裝置,包括起香烘干箱、輸送裝置、散熱裝置;
所述起香烘干箱包括:起香烘干箱體1、第一傳送帶2、第一輸送通道3、第一攪拌軸4、第一進料口5、第一輸送帶6、第三傳送帶7、木炭烘烤箱8、支腳9、第一出料口10、第二傳送帶11、帶輪12、電機13,所述電機13設置在起香烘干箱體1頂部右側,所述第一傳送帶2、第二傳送帶11、第三傳送帶7水平設置在起香烘干箱內部,所述第一傳送帶2設置在第二傳送帶11上方,第二傳送帶11設置在第三傳送帶7上方,所述第一傳送帶2、第二傳送帶11、第三傳送帶7,長度相同,第一傳送帶2與第三傳送帶7豎直對齊,第二傳送帶11相對第一傳送帶2和第三傳送帶7向右偏移了15-20cm,第一傳送帶2、第二傳送帶11、第三傳送帶7均由相同的帶輪12帶動,所有帶輪12均由電機13提供動力,所述第一出料口10設置在第三傳送帶7右側,所述木炭烘烤箱8設置在起香烘干裝置內部下方并位于第三傳送帶7下方,所述第一輸送通道3設置在第一傳送帶2左側,所述第一輸送通道3右端連通到起香烘干箱體1左側,所述第一進料口5設置在第一輸送通道3左側上方,所述第一攪拌軸4設置在第一輸送通道3內部并與輸送通道垂直,所述第一輸送帶6設置在第一輸送通道3底部,所述支腳9設置在起香烘干箱底部1;
所述輸送裝置包括:第二輸送通道14、第二輸送帶15、第二攪拌軸16、輸送裝置殼體17、第二進料口18、第二出料口19、第三攪拌軸20,所述第二出料口19設置在輸送裝置殼體17右側,所述第二攪拌軸16設置在輸送裝置殼體17右側內部并位于第二出料口19上方,所述第二輸送通道14設置在輸送裝置殼體17中心,所述第三攪拌軸20設置在輸送通道內部并與輸送通道垂直,所述第二攪拌軸16與第三攪拌軸20垂直分布,所述第二進料口18設置在輸送裝置殼體17左側上部,所述第二輸送帶15設置在輸送通道底部;
所述散熱裝置包括散熱裝置外殼21、第三出料口22、第三進料口23、風機24、網板25,所述第三進料口23設置在散熱裝置外殼21頂部,所述第三出料口22設置在散熱裝置外殼21底部,所述進料口與出料口豎直對齊,所述風機24設置在散熱裝置內部右側,所述網板25設置在散熱裝置外殼21內部并與風機24在同一水平線上;
所述輸送裝置傾斜設置在起香烘干箱右側,起香烘干箱的第一出料口10設置在輸送裝置第二進料口18上方,所述散熱裝置設置在輸送裝置右端部下方,散熱裝置的第三進料口23設置在輸送裝置右端部的第二出料口19正下方。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傳送帶2、第二傳送帶11和第三傳送帶7均為網面結構,網孔大小小于烘干茶葉的大小。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出料口10與起香烘干箱右側豎直夾角為36°。
進一步的,所述輸送裝置與地面的夾角按銳角計為45-60°。
進一步的,所述木炭烘烤箱8上表面為網面結構。
進一步的,所述網板25網孔目數(shù)為350-400目。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傳送帶2與第三傳送帶7的帶輪12輪工作時為順時針方向轉動,第二傳送帶11帶輪12工作時為逆時針方向轉動。
工作時,茶葉從第一進料口5中進入,經過第一輸送帶6的輸送和第一攪拌軸4的打散,進入到第一傳送帶2中,此時,木炭烘烤箱8工作,開始對進入的茶葉進行烘焙,茶葉從第一傳送帶2一直輸送到第三傳送帶7,然后從第一出料口10中進入第二進料口18,經過第二輸送帶15的輸送和第三攪拌軸20和第二攪拌軸16的打散,進行初步散熱,然后從第二出料口19中出去,進入到第三進料口23中,風機24開始工作,對茶葉及時的進行高強度散熱,這對茶葉獲得口感良好的茶葉非常關鍵,同時將茶葉末分離出去,茶葉最后從第三出料口22出去,完成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