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茶葉加工
技術領域:
,具體涉及一種古茶樹綠茶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術:
:古茶樹是指分布于天然林中的野生古茶樹及其群落、半馴化的人工栽培的野生茶樹和人工栽培的百年以上的古茶園林,古茶樹多生長在空氣清新、土壤優(yōu)質的地域,古茶樹生長過程中不施加農藥、化肥等化學性物質,人工干預少,生態(tài)原始,具有天然的保健功效,茶樹樹齡越大,口感就越協(xié)調,水溶性果膠、樹脂含量就越高,口感就越溫潤,古茶樹茶滋味苦澀,味較淡,回甘綿長、醇和、甜花香氣,泡飲比茶園茶優(yōu)越很多;目前隨著人們對綠色、健康的追求,使得古茶樹成為人們追捧的對象,是茶葉市場的新需求。綠茶,為六大茶類之首,綠茶是未經發(fā)酵制成的茶,保留了鮮葉的天然物質,含有的茶多酚、兒茶素、葉綠素、咖啡堿、氨基酸、維生素等營養(yǎng)成分也較多,綠茶中的這些天然營養(yǎng)成份對防衰老、防癌、抗癌、殺菌、消炎等具有特殊效果,是其他茶類所不及的;綠茶是將采摘來的鮮葉先經高溫殺青,殺滅了各種氧化酶,保持了茶葉綠色,然后經揉捻、干燥而制成,清湯綠葉是綠茶品質的共同特點,常飲綠茶能防癌,降脂和減肥,對吸煙者也可減輕其受到的尼古丁傷害。目前,隨著對古茶樹的開發(fā)研究的熱潮的興起,對古茶樹的加工也受關注起來,因為古茶樹的稀有珍貴,對其加工的方法要求也比較嚴苛,另外,古茶樹和茶園樹生長環(huán)境和營養(yǎng)成分的不同,使得在加工方法上也存在差異,目前在針對古茶樹茶葉的專門的加工方法上鮮有報道,也沒有在傳統(tǒng)加工方法的基礎上改進出適合古茶樹茶葉的加工方法,因此嚴重影響了古茶樹的加工品質,無法滿足目前市場對古茶樹茶葉的需求,同時,由于加工方法的不合理,不僅無法充分體現(xiàn)古茶樹的價值,還造成了古茶樹資源的浪費,鑒于此,本研究者在傳統(tǒng)綠茶的加工基礎上,結合古茶樹茶葉的特性,對傳統(tǒng)的綠茶加工方法進行改進,為古茶樹的加工方法提供一種新思路,對古茶樹的開發(fā)利用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技術實現(xiàn)要素: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古茶樹綠茶的加工方法。具體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的:一種古茶樹綠茶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順序的步驟:(1)攤晾:將采摘的古茶樹鮮葉的攤放在簸箕上,攤晾厚度為4cm,攤晾溫度為25±1℃,相對濕度為45~60%,攤晾至鮮葉含水量為70~75%;(2)殺青:將攤晾后的鮮葉投入殺青機進行三次殺青,第一次殺青溫度為220~280℃,殺青機轉速為80~120r/min,殺青至鮮葉含水量55~60%;停機10min后進行第二次殺青,殺青溫度160~180℃,殺青機轉速為35~44r/min,殺青至茶葉含水量為50~52℃;停機20min后進行第三次殺青,殺青溫度90~110℃,殺青機轉速為70~75r/min,殺青時間15~20min;(3)攤涼:將經過步驟(2)的茶葉放于通風處進行攤涼,厚度為2~3cm,每隔30min翻動一次,溫度降至20~25℃即可;(4)揉捻:將攤涼后的茶葉投入揉捻機中進行兩次揉捻,第一次揉捻加入茶葉重量的0.08~0.15%的蛋白酶和茶葉重量1.2~1.6%的果膠酶,揉捻25~35min;將第一次揉捻后的茶葉攤開,噴灑茶葉重量的3~7%的水,水溫為25~27℃,靜置10~15min后,放入揉捻機進行第二次揉捻,揉捻時間為35~40min,使得兩次揉捻后的細胞破碎率達到50%以上,茶葉成條率達90%以上;(5)初烘:將揉捻后的茶葉放入初烘室,溫度為100~120℃,烘至含水量為22~25%;(6)提香:將初烘后的茶葉放入提香機進行提香,提香溫度為60~65℃,時間為35~40min;(7)烘干:將提香后的茶葉放入烘干室內,烘干溫度為120~130℃,烘至茶葉水分含量為4%。進一步,所述的古茶樹鮮葉,選用生長在海拔1500~2000米、樹齡在100~300年、野生型或栽培型的古茶樹的一芽三葉或一芽四葉。綜上所述,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在傳統(tǒng)綠茶加工方法上,本發(fā)明對殺青進行了科學合理的改進,進行三次殺青,殺青溫度由高到低的逐次遞減,首先先通過高溫破壞和鈍化鮮葉中的氧化酶活性,抑制鮮葉中的茶多酚等的酶促氧化,蒸發(fā)鮮葉部分水分,使茶葉變軟,停機放置過程中,使茶葉在殺青機中得到高溫后的進一步燜烘,使得表面光亮,略有香味,防止葉綠素被進一步破壞,影響綠茶品質,再降溫進行第二次殺青,進一步使茶葉失去水分,變得柔軟,減緩茶葉生青味,使香味成分得到有效釋放,再次降溫進行第三次降溫殺青,使得水分得到進一步的蒸發(fā),為后面的揉捻打下基礎,同時,也能提升成茶香味。另一方面,在傳統(tǒng)揉捻方式的基礎上,本發(fā)明對揉捻步驟進行合理的改進,進行兩次揉捻,使得本發(fā)明的揉捻步驟,不僅具有傳統(tǒng)的做形和破碎細胞的作用,而且通過第一次揉捻時加入優(yōu)化含量的果膠酶和蛋白酶,有效提高綠茶的水浸出物的含量,提高茶葉的品質,提高對古茶的利用率,在第二次揉捻前,加入優(yōu)化量的溫水對茶葉進行噴灑,靜置,使得茶葉在經過第一次揉捻后,部分的茶汁被擠出,通過優(yōu)化量的溫水的噴灑,能有效提高成茶的湯色,改善成茶的品質,另外,在靜置過程中,通過水分子和茶汁得有機混合、滲透,再進行二次揉捻,使得本發(fā)明的綠茶沒有苦味和澀味,而且細胞破碎率達到50%以上,耐泡,茶葉成條率達90%以上。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但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這些實施方式,任何在本實施例基本精神上的改進或代替,仍屬于本發(fā)明權利要求所要求保護的范圍。實施例1一種古茶樹綠茶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順序的步驟:(1)攤晾:將采摘的古茶樹鮮葉的攤放在簸箕上,攤晾厚度為4cm,攤晾溫度為24℃,相對濕度為45%,攤晾至鮮葉含水量為70%;(2)殺青:將攤晾后的鮮葉投入殺青機進行三次殺青,第一次殺青溫度為220℃,殺青機轉速為80r/min,殺青至鮮葉含水量55%;停機10min后進行第二次殺青,殺青溫度160℃,殺青機轉速為35r/min,殺青至茶葉含水量為50℃;停機20min后進行第三次殺青,殺青溫度90℃,殺青機轉速為70r/min,殺青時間15min;(3)攤涼:將經過步驟(2)的茶葉放于通風處進行攤涼,厚度為2cm,每隔30min翻動一次,溫度降至20℃即可;(4)揉捻:將攤涼后的茶葉投入揉捻機中進行兩次揉捻,第一次揉捻加入茶葉重量的0.08%的蛋白酶和茶葉重量1.2%的果膠酶,揉捻25min;將第一次揉捻后的茶葉攤開,噴灑茶葉重量的3%的水,水溫為25℃,靜置10min后,放入揉捻機進行第二次揉捻,揉捻時間為35min,使得兩次揉捻后的細胞破碎率達到50%以上,茶葉成條率達90%以上;(5)初烘:將揉捻后的茶葉放入初烘室,溫度為100℃,烘至含水量為22%;(6)提香:將初烘后的茶葉放入提香機進行提香,提香溫度為60℃,時間為35min;(7)烘干:將提香后的茶葉放入烘干室內,烘干溫度為120℃,烘至茶葉水分含量為4%。所述的古茶樹鮮葉,選用生長在海拔1500米、樹齡在100年、野生型或栽培型的古茶樹的一芽三葉或一芽四葉。實施例2一種古茶樹綠茶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順序的步驟:(1)攤晾:將采摘的古茶樹鮮葉的攤放在簸箕上,攤晾厚度為4cm,攤晾溫度為26℃,相對濕度為60%,攤晾至鮮葉含水量為75%;(2)殺青:將攤晾后的鮮葉投入殺青機進行三次殺青,第一次殺青溫度為280℃,殺青機轉速為120r/min,殺青至鮮葉含水量60%;停機10min后進行第二次殺青,殺青溫度180℃,殺青機轉速為44r/min,殺青至茶葉含水量為52℃;停機20min后進行第三次殺青,殺青溫度110℃,殺青機轉速為75r/min,殺青時間20min;(3)攤涼:將經過步驟(2)的茶葉放于通風處進行攤涼,厚度為3cm,每隔30min翻動一次,溫度降至25℃即可;(4)揉捻:將攤涼后的茶葉投入揉捻機中進行兩次揉捻,第一次揉捻加入茶葉重量的0.15%的蛋白酶和茶葉重量1.6%的果膠酶,揉捻35min;將第一次揉捻后的茶葉攤開,噴灑茶葉重量的7%的水,水溫為27℃,靜置15min后,放入揉捻機進行第二次揉捻,揉捻時間為40min,使得兩次揉捻后的細胞破碎率達到50%以上,茶葉成條率達90%以上;(5)初烘:將揉捻后的茶葉放入初烘室,溫度為120℃,烘至含水量為25%;(6)提香:將初烘后的茶葉放入提香機進行提香,提香溫度為65℃,時間為40min;(7)烘干:將提香后的茶葉放入烘干室內,烘干溫度為130℃,烘至茶葉水分含量為4%。進一步,所述的古茶樹鮮葉,選用生長在海拔2000米、樹齡在300年、野生型或栽培型的古茶樹的一芽三葉或一芽四葉。實施例3一種古茶樹綠茶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順序的步驟:(1)攤晾:將采摘的古茶樹鮮葉的攤放在簸箕上,攤晾厚度為4cm,攤晾溫度為25℃,相對濕度為50%,攤晾至鮮葉含水量為73%;(2)殺青:將攤晾后的鮮葉投入殺青機進行三次殺青,第一次殺青溫度為260℃,殺青機轉速為100r/min,殺青至鮮葉含水量57%;停機10min后進行第二次殺青,殺青溫度170℃,殺青機轉速為40r/min,殺青至茶葉含水量為51℃;停機20min后進行第三次殺青,殺青溫度100℃,殺青機轉速為72r/min,殺青時間18min;(3)攤涼:將經過步驟(2)的茶葉放于通風處進行攤涼,厚度為2.5cm,每隔30min翻動一次,溫度降至22℃即可;(4)揉捻:將攤涼后的茶葉投入揉捻機中進行兩次揉捻,第一次揉捻加入茶葉重量的0.1%的蛋白酶和茶葉重量1.4%的果膠酶,揉捻30min;將第一次揉捻后的茶葉攤開,噴灑茶葉重量的5%的水,水溫為26℃,靜置13min后,放入揉捻機進行第二次揉捻,揉捻時間為38min,使得兩次揉捻后的細胞破碎率達到50%以上,茶葉成條率達90%以上;(5)初烘:將揉捻后的茶葉放入初烘室,溫度為110℃,烘至含水量為23%;(6)提香:將初烘后的茶葉放入提香機進行提香,提香溫度為63℃。時間為38min;(7)烘干:將提香后的茶葉放入烘干室內,烘干溫度為125℃,烘至茶葉水分含量為4%進一步,所述的古茶樹鮮葉,選用生長在海拔1800米、樹齡在200年、野生型或栽培型的古茶樹的一芽三葉或一芽四葉。對照例1: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不再進行三次變溫殺青,在攤晾后直接進行一次殺青,本對照例所制的茶葉出現(xiàn)紅?,F(xiàn)象,表面暗綠但不光亮,茶葉香氣清淡,伴隨輕微生青味,沖泡后,湯色清澈,但澀味較重,伴隨輕微的生青味。對照例2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不再進行三次變溫殺青,在攤晾后直接進行兩次殺青,本對照例所制的茶葉表面暗綠但不光亮,茶葉香氣鮮香不濃郁,沖泡后,湯色亮綠、清澈,但略有輕微的澀味。對照例3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不再進行二次揉捻,在攤涼后進行傳統(tǒng)方式的揉捻,本對照例制得的綠茶,細胞破碎率在30~40%,且茶葉成條率低,在75~80%,茶葉浸出物少。對照例4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不添加果膠酶和蛋白酶,本對照例制得的綠茶,茶葉浸出物少,香氣鮮香但是不濃郁,沖泡后,湯色明亮、清澈,但葉底色澤不一致。對照例5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在二次揉捻中,不進行灑水靜置操作,本對照例制得的綠茶,茶葉浸出物少,香氣鮮香,沖泡后,湯色明亮、清澈,滋味爽口,但略有苦澀味。實驗例1隨機選取50個嘗試者,對本發(fā)明所制得的綠茶和傳統(tǒng)方法制得的綠茶進行綜合評價,以10份為滿分,結果如表1所示:表1對比對象外形湯色滋味葉底綜合得分本實施例1制得綠茶9.69.49.19.29.3傳統(tǒng)方法制得綠茶8.98.58.18.38.4說明:上述的對照例和實驗例均采用實施例1為基礎,若采用實施例2和實施例3作為基礎進行對照和試驗的基礎,上述結論和結果同樣適用。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