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丙烷氧化菌測試瓶的生產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丙烷氧化菌測試瓶的生產方法,屬應用微生物檢測方法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在科研和生產實際工作中,常常需要對微生物的數(shù)量進行測定。如對水體、空氣、 土壤等環(huán)境中的微生物的測定有利于監(jiān)測和評價其污染程度;對飲用水和工業(yè)循環(huán)冷卻水中的微生物的測定可以評價其是否達標;對油田污水注水中的微生物數(shù)量的測定則有助于評價污水注水的水質等。因此,微生物數(shù)量的測定對科研和生產實際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和現(xiàn)實意義?;谑蜔N氣的垂直運移理論和烴氧化菌的專屬性理論的微生物油氣勘探技術, 是一種新的近地表油氣勘探方法。該方法與傳統(tǒng)的油氣勘探方法相比,具有直接、有效、快速和經濟等優(yōu)勢,目前該技術已在眾多國家石油公司的油氣勘探中得到應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在油氣微生物勘探過程中,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是必須對大量土壤或水樣中的氣態(tài)烴氧化菌指示菌進行測定。在油氣微生物勘探技術中,由于采集的土壤或水樣樣品較多(一般200米到1000 米取一個樣品,取樣面積達6km2以上),而樣品的保存時間較短(一般用冰箱冷藏,半個月內送到實驗室,并立即測量),必須盡快測定樣品中的指示菌。地表微生物油氣勘探中最常用的指示菌有甲烷氧化菌(MOB,methane-oxidizing bacteria)、乙烷氧化菌(Ε0Β, ethane-oxidizing bacteria) > 1,^ (POB,propane-oxidizing bacteria)禾口7"化菌(BOB,butane-oxidizing bacteria)4種,因此需要快速準確測量。目前,氣態(tài)烴氧化菌測試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平板菌落計數(shù)法,另一種是絕跡稀釋法。平板菌落計數(shù)法是根據(jù)每個活的細菌能長出一個菌落的原理設計的;取一定容量的菌懸液,作一系列的倍比稀釋,然后將定量的稀釋液進行平板培養(yǎng),根據(jù)培養(yǎng)出的菌落數(shù)及稀釋倍數(shù),計算出培養(yǎng)物中的活菌數(shù);而絕跡稀釋法是將待測定的水樣逐級注入到試管中進行接種稀釋,直到最后一個試管中無菌生長為止,然后根據(jù)細菌生長情況和稀釋倍數(shù),計算出水樣中細菌的數(shù)目。 這兩種方法都有明顯的不足,平板菌落計數(shù)法測定結果誤差較大,方法十分繁雜;絕跡稀釋法操作極為繁瑣、費時,包括清洗玻璃器皿、培養(yǎng)基的配制和滅菌、分裝等一系列復雜過程, 且要求無菌操作。而且,這兩種方法尤其不適于樣品數(shù)量很多的大規(guī)模工業(yè)勘探測量。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出一種簡單、準確、針對性強的氣態(tài)烴氧化菌測定的新工具和新方法,以滿足油氣微生物勘探的實際生產要求。
發(fā)明內容
為了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丙烷氧化菌測試瓶的生產方法,使所生產的測試瓶能夠快速準確地測定丙烷氧化菌的菌數(shù),用于油氣微生物勘探中丙烷氧化菌菌數(shù)的測定,滿足油氣微生物勘探的實際生產要求。本發(fā)明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上述目的的。在常溫下,按重量百分比分別取氯化鈉0. 5%、氯化銨0. 5%、磷酸氫二鉀0. 25%, 硫酸鎂0. 08%,蒸餾水98. 67%;將氯化鈉、氯化銨、磷酸氫二鉀、硫酸鎂依次用蒸餾水溶解, 加入到容器中混合、充分搖勻,并用0. 5mol/L鹽酸溶液或10%氫氧化鈉溶液調節(jié)其pH值到 6. 8-7. 8,即配制成制取丙烷氧化菌測試瓶所需的培養(yǎng)液;將12ml模制西林瓶清洗干凈、 干燥,用液體分裝器將所配制的培養(yǎng)液按每瓶9. Oml裝入瓶中,再用5. Oml注射器向瓶中注入市售丙烷氣體3. 0ml,立即用膠塞加蓋、封口 ;將經加蓋、封口的測試瓶用高溫蒸汽滅菌鍋在121°C、0. 105MPa條件下進行高溫滅菌18分鐘,冷卻后即制成丙烷氧化菌測試瓶。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的技術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發(fā)明所生產的丙烷氧化菌測試瓶,能夠快速準確地測定丙烷氧化菌的菌數(shù)、 生長指示明顯、操作簡單、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2、培養(yǎng)液中的丙烷是唯一碳源,只適合丙烷氧化菌生長,所培養(yǎng)出的微生物只是丙烷氧化菌,測試工作不會受其他細菌的干擾。
具體實施例方式在常溫下(以配制IL培養(yǎng)液為例,以此類推),按重量百分比分別稱取氯化鈉 5. 0g、氯化銨5. 0g、磷酸氫二鉀2. 5g、硫酸鎂0. Sg ;將氯化鈉、氯化銨、磷酸氫二鉀、硫酸鎂依次用蒸餾水溶解,并加入到IL容量瓶中混合、再用蒸餾水定容到IL刻度線,充分搖勻,測定其酸堿度并用0. 5mol/L鹽酸溶液或10%氫氧化鈉溶液調節(jié)其pH值到6. 8—7. 8,即配制成制取丙烷氧化菌測試瓶所需的培養(yǎng)液。將12ml模制西林瓶清洗干凈、干燥,用液體分裝器將所配制的培養(yǎng)液按每瓶 9. Oml裝入瓶中,再用5. Oml注射器向瓶中注入市售丙烷氣體3. 0ml,立即用A-13型藥用膠塞加蓋、用普通抗生素玻璃瓶鋁蓋經專用封口器封口 ;最后將經加蓋、封口的測試瓶用高溫蒸汽滅菌鍋在121°C、0. 105MPa條件下進行高溫滅菌18分鐘,冷卻后即制成丙烷氧化菌測試瓶。采用丙烷氧化菌測試瓶測定待測水樣中的丙烷氧化菌的菌數(shù)時,系采用絕跡稀釋法原理,將待測水樣用無菌注射器逐級注入測試瓶中稀釋培養(yǎng),直到最后一個測試瓶無菌生長為止,可根據(jù)稀釋的倍數(shù)計算出待測水樣中丙烷氧化菌的數(shù)目??刹捎靡韵碌姆椒ê筒襟E(1)準備數(shù)支相同的Iml醫(yī)用注射器,用蒸餾水清洗干凈后高溫滅菌(高壓蒸汽滅菌鍋121°C、0. 105MPa下滅菌15分鐘),冷卻備用;(2)根據(jù)待測水樣中丙烷氧化菌的大致多少,將數(shù)個上述所制成的丙烷氧化菌測試瓶排成一組,并依次編上序號1、2、3、4……;(3)用上述滅菌后的無菌注射器取1. OmL待測水樣并注入到1號丙烷氧化菌測試瓶內,充分震蕩10秒;(4)另取一支無菌注射器從搖勻后的1號丙烷氧化菌測試瓶內取出1. OmL液體注入到2號丙烷氧化菌測試瓶內,充分震蕩10秒;(5)再另取一支無菌注射器從搖勻后的2號丙烷氧化菌測試瓶內取出1. OmL液體注入到3號丙烷氧化菌測試瓶內,充分震蕩10秒;(6)依次重復上述操作程序,一直到最后一瓶為止;(7)把上述加入待測水樣后的一組丙烷氧化菌測試瓶放在30°C (或現(xiàn)場溫度)的培養(yǎng)箱內培養(yǎng),經過14天后觀察測試瓶內的變化,判斷細菌的生長情況;(8)判斷標準無菌存在的丙烷氧化菌測試瓶內的培養(yǎng)液無變化,而有菌存在的丙烷氧化菌測試瓶內的培養(yǎng)液變渾變濁,且培養(yǎng)液表面有丙烷氧化菌菌膜出現(xiàn);因此,丙烷氧化菌測試瓶中的培養(yǎng)液變渾變濁,且培養(yǎng)液表面有丙烷氧化菌菌膜出現(xiàn)的,表示有丙烷氧化菌生長;(9)根據(jù)丙烷氧化菌測試瓶內指示細菌生長的情況和有菌生長的測試瓶的瓶數(shù), 查表1可計算出待測水樣中的丙烷氧化菌菌數(shù)。表1單瓶細菌最大可能值
權利要求
1.一種丙烷氧化菌測試瓶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瓶中加入由氯化鈉、氯化銨、磷酸氫二鉀、硫酸鎂和蒸餾水等制成的培養(yǎng)液和丙烷氣體,經加蓋、封口、高溫蒸汽滅菌制成。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丙烷氧化菌測試瓶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常溫下按重量百分比分別取氯化鈉0. 5%、氯化銨0. 5%、磷酸氫二鉀0. 25%、硫酸鎂0. 08%,蒸餾水 98. 67% ;將氯化鈉、氯化銨、磷酸氫二鉀、硫酸鎂依次用蒸餾水溶解,加入到容器中混合、充分搖勻,并用0. 5mol/L鹽酸溶液或10%氫氧化鈉溶液調節(jié)其pH值到6. 8—7. 8,即配制成制取丙烷氧化菌測試瓶所需的培養(yǎng)液。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丙烷氧化菌測試瓶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將12ml模制西林瓶清洗干凈、干燥,用液體分裝器將所配制的培養(yǎng)液按每瓶9. Oml裝入瓶中,再用 5. Oml注射器向瓶中注入市售丙烷氣體3. 0ml,然后立即用膠塞加蓋、封口。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丙烷氧化菌測試瓶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將經加蓋、 封口的測試瓶用高溫蒸汽滅菌鍋在121°C、0. 105MPa條件下進行高溫滅菌18分鐘,冷卻后即制成丙烷氧化菌測試瓶。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丙烷氧化菌測試瓶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常溫下按重量百分比分別取氯化鈉0.5%、氯化銨0.5%、磷酸氫二鉀0.25%、硫酸鎂0.08%,蒸餾水98.67%;將氯化鈉、氯化銨、磷酸氫二鉀、硫酸鎂依次用蒸餾水溶解后加入到容器中混合搖勻,調節(jié)其pH值到6.8-7.8,即配制成制取丙烷氧化菌測試瓶所需的培養(yǎng)液;用液體分裝器將所配制的培養(yǎng)液按每瓶9.0ml裝入西林瓶中,再用注射器向瓶中注入丙烷氣體3.0ml,經加蓋、封口、高溫蒸汽滅菌、冷卻后即制成丙烷氧化菌測試瓶。本發(fā)明所生產的丙烷氧化菌測試瓶,能夠快速準確地測定丙烷氧化菌的菌數(shù)、操作簡單、能滿足油氣微生物勘探的實際生產要求。
文檔編號C12M1/24GK102234608SQ20101016926
公開日2011年11月9日 申請日期2010年5月6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5月6日
發(fā)明者易東, 易紹金 申請人:長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