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苜蓿育苗托盤的制作方法
【專利說明】
(一)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集約化育苗設施,特別涉及一種苜蓿育苗托盤。
(二)
【背景技術】
[0002]集約化育苗是在人工創(chuàng)造的環(huán)境條件下,采用科學化、機械化、自動化等技術措施和手段,進行批量生產優(yōu)質種苗的生產方式。與傳統(tǒng)的育苗方式相比具有節(jié)省種子用量、降低生產成本、保持植物種苗生長的一致性而便于集中管理和提高工作效率、移栽時不損傷植物根系、成活率高等優(yōu)點。育苗托盤是在集約化育苗過程中根據種苗培養(yǎng)杯栽培的特殊要求研制開發(fā)的一種重要器具,在種苗的生長和運輸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市面上現有的普通育苗托盤結構簡單,功能單一,托盤中的育苗杯設計為杯體形式,導致在育苗過程中容易出現種苗透氣性差,根系易腐爛等現象。而且,這種普通的育苗托盤育苗杯的深度不能調節(jié),不能根據所需土量或者育苗培養(yǎng)袋的高度而靈活使用,給育苗工作帶來了很大的不便。
(三)
【發(fā)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為了彌補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設計合理、透氣性好、防止種苗根系腐爛、育苗杯深度可以調節(jié)、使用方便的苜蓿育苗托盤,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
[0004]本實用新型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0005]—種苜蓿育苗托盤,包括一方形的圍欄和均勻分布于圍欄內側的若干個育苗杯,所述育苗杯通過垂直交叉設于圍欄內側的連接筋懸掛于圍欄內側,連接筋的兩端與對應的圍欄側邊固連,在圍欄的四角底部分別設有一外支撐腿,沿圍欄兩個長邊方向的兩外支撐腿之間分別設有一內支撐腿;每個育苗杯包括通過若干根側筋連接在一起的上圓環(huán)、中圓環(huán)、下圓環(huán)以及活動設于中圓環(huán)與下圓環(huán)之間側筋上的承板,上圓環(huán)與連接筋固連,所述承板通過上承板固定片組或下承板固定片組固定于中圓環(huán)與下圓環(huán)之間的側筋上。
[0006]在相鄰的兩支撐腿之間設有加強筋。
[0007]所述承板成Y型,所述側筋的數量為三根。
[0008]上承板固定片組包括三個上承板固定片,三個上承板固定片沿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分別固連于每根側筋的同一側,在每個上承板固定片上對稱設有一上固定片卡凸;下承板固定片組包括三個下承板固定片,三個下承板固定片沿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分別固連于每根側筋的同一側,在每個下承板固定片上對稱設有一下固定片卡凸;在承板的每個端部沿承板徑向間隔設有兩個分別與上固定片卡凸和下固定片卡凸相配合的承板固定孔,所述承板通過其每個端部的承板固定孔卡設于上承板固定片或下承板固定片的固定片卡凸上。
[0009]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該苜蓿育苗托盤,育苗杯采取通過側筋連接上圓環(huán)、中圓環(huán)、下圓環(huán)以及將承板活動設于中圓環(huán)與下圓環(huán)之間的結構形式,且育苗杯通過連接筋懸掛于圍欄內側,距離地面有一定高度,設計合理,種苗在生長時多方向透氣,避免了因透氣性差導致的根系腐爛。育苗杯的深度可以進行調節(jié),適用于不同規(guī)格育苗培養(yǎng)袋的托載,使用方便,托載效率高,可有效節(jié)省人力和物力。
(四)
【附圖說明】
[0010]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0011]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俯視結構不意圖;
[0012]圖2為圖1的主視圖;
[0013]圖3為圖1中育苗杯部分的放大結構不意圖;
[0014]圖4為圖3中A部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0015]圖5為圖3中B部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0016]圖中,1圍欄,2育苗杯,3連接筋,4外支撐腿,5內支撐腿,6側筋,7上圓環(huán),8中圓環(huán),9下圓環(huán),10承板,11加強筋,12上承板固定片,13上固定片卡凸,14下承板固定片,15下固定片卡凸,16承板固定孔。
(五)
【具體實施方式】
[0017]為能清楚說明本方案的技術特點,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并結合其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闡述。
[00?8]如圖1 -圖5中所不,該實施例包括一方形的圍欄1和均勾分布于圍欄1內側的若干個育苗杯2,所述育苗杯通過垂直交叉設于圍欄1內側的連接筋3懸掛于圍欄1內側,連接筋3的兩端與對應的圍欄1側邊固連,在圍欄1的四角底部分別設有一外支撐腿4,沿圍欄1兩個長邊方向的兩外支撐腿4之間分別設有一內支撐腿5;每個育苗杯2包括通過若干根側筋6連接在一起的上圓環(huán)7、中圓環(huán)8、下圓環(huán)9以及活動設于中圓環(huán)8與下圓環(huán)9之間側筋上的承板10,上圓環(huán)8與連接筋3固連,所述承板通過上承板固定片組或下承板固定片組固定于中圓環(huán)8與下圓環(huán)9之間的側筋6上。
[0019]在相鄰的兩支撐腿之間設有加強筋11。
[0020]所述承板10成Y型,所述側筋6的數量為三根。
[0021]上承板固定片組包括三個上承板固定片12,三個上承板固定片12沿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分別固連于每根側筋6的同一側,在每個上承板固定片12上對稱設有一上固定片卡凸13;下承板固定片組包括三個下承板固定片14,三個下承板固定片14沿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分別固連于每根側筋6的同一側,在每個下承板固定片14上對稱設有一下固定片卡凸15;在承板9的每個端部沿承板10徑向間隔設有兩個分別與上固定片卡凸13和下固定片卡凸15相配合的承板固定孔16,所述承板10通過其每個端部的承板固定孔16卡設于上承板固定片12或下承板固定片14的固定片卡凸上。
[0022]使用時,根據育苗培養(yǎng)袋的高度選擇將承板10固定在上承板固定片組或下承板固定片組上。當育苗培養(yǎng)袋較高時,將承板10固定在下承板固定片組上,當育苗培養(yǎng)袋較矮時,將承板10固定在上承板固定片組上。固定承板10時,將上固定片卡凸13或者下固定片卡凸15卡在承板10端部的承板固定孔16即可。
[0023]本實用新型苜蓿育苗托盤的育苗杯采取通過側筋6連接上圓環(huán)7、中圓環(huán)8、下圓環(huán)9以及將承板10活動設于中圓環(huán)8與下圓環(huán)9之間的結構形式,且育苗杯通過連接筋懸掛于圍欄內側,距離地面有一定高度,設計合理,種苗在生長時多方向透氣,避免了因透氣性差導致的根系腐爛。育苗杯的深度可以進行調節(jié),適用于不同規(guī)格育苗培養(yǎng)袋的托載,使用方便,托載效率高,可有效節(jié)省人力和物力。
[0024]本實用新型未詳述之處,均為本技術領域技術人員的公知技術。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宗旨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
【主權項】
1.一種苜蓿育苗托盤,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方形的圍欄和均勻分布于圍欄內側的若干個育苗杯,所述育苗杯通過垂直交叉設于圍欄內側的連接筋懸掛于圍欄內側,連接筋的兩端與對應的圍欄側邊固連,在圍欄的四角底部分別設有一外支撐腿,沿圍欄兩個長邊方向的兩外支撐腿之間分別設有一內支撐腿;每個育苗杯包括通過若干根側筋連接在一起的上圓環(huán)、中圓環(huán)、下圓環(huán)以及活動設于中圓環(huán)與下圓環(huán)之間側筋上的承板,上圓環(huán)與連接筋固連,所述承板通過上承板固定片組或下承板固定片組固定于中圓環(huán)與下圓環(huán)之間的側筋上。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苜蓿育苗托盤,其特征在于:在相鄰的兩支撐腿之間設有加強筋。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苜蓿育苗托盤,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板成Y型,所述側筋的數量為三根。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苜蓿育苗托盤,其特征在于:上承板固定片組包括三個上承板固定片,三個上承板固定片沿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分別固連于每根側筋的同一側,在每個上承板固定片上對稱設有一上固定片卡凸;下承板固定片組包括三個下承板固定片,三個下承板固定片沿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分別固連于每根側筋的同一側,在每個下承板固定片上對稱設有一下固定片卡凸;在承板的每個端部沿承板徑向間隔設有兩個分別與上固定片卡凸和下固定片卡凸相配合的承板固定孔,所述承板通過其每個端部的承板固定孔卡設于上承板固定片或下承板固定片的固定片卡凸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集約化育苗設施,特別公開了一種苜蓿育苗托盤。該苜蓿育苗托盤,包括一方形的圍欄和均勻分布于圍欄內側的若干個育苗杯,每個育苗杯包括通過若干根側筋連接在一起的上圓環(huán)、中圓環(huán)、下圓環(huán)以及活動設于中圓環(huán)與下圓環(huán)之間側筋上的承板,所述承板通過上承板固定片組或下承板固定片組固定于中圓環(huán)與下圓環(huán)之間的側筋上。該苜蓿育苗托盤,育苗杯采取通過側筋連接上圓環(huán)、中圓環(huán)、下圓環(huán)以及將承板活動設于中圓環(huán)與下圓環(huán)之間的結構形式,種苗在生長時多方向透氣,避免了因透氣性差導致的根系腐爛。育苗杯的深度可以進行調節(jié),適用于不同規(guī)格育苗培養(yǎng)袋的托載,使用方便,托載效率高,可有效節(jié)省人力和物力。
【IPC分類】A01G9/10
【公開號】CN205071771
【申請?zhí)枴緾N201520859234
【發(fā)明人】孫啟忠, 徐麗君, 柳茜, 陶雅, 李峰, 孫娟娟, 王波, 齊曉
【申請人】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草原研究所
【公開日】2016年3月9日
【申請日】2015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