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食用菌用真空窩口機,屬于食用菌窩口設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栽培食用菌的菌袋在裝滿菌料后需要封緊袋口并留出頂孔,使菌袋與菌料結合緊密不剝離以利于以后菌株的生長并有利于菌料通氣,傳統(tǒng)封緊菌袋口的方式為人工用手擰緊菌袋口然后將擰緊的菌袋口向下塞入菌料中再留出頂孔,這種封口留頂孔方式浪費人力,速度慢,效率低且封口松緊不均勻、不利于菌株的一致性生長。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解決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集窩口、插棒于一體,工作效率高的食用菌用真空窩口機。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食用菌用真空窩口機,包括菌包輸送裝置、窩口機構和插棒機構,所述窩口機構和插棒機構均安裝在菌包輸送裝置的上方,所述菌包輸送裝置用于輸送打包機輸送過來的菌包,然后將菌包依次輸送至窩口工位和插棒工位,所述窩口機構用于對菌包進行窩口,插棒機構用于對窩口完成的菌包進行插棒。
優(yōu)選的,所述菌包輸送裝置包括底座、軌道槽、拉包氣缸、第一移包氣缸、第二移包氣缸和第三移包氣缸,所述底座上安裝有軌道槽,所述軌道槽的端部安裝有拉包氣缸,所述拉包氣缸的活塞上安裝有拉包板,所述底座的一側設置有第一移包氣缸,所述第一移包氣缸的活塞桿上安裝有第一推包電機,所述第一推包電機通過齒輪齒條連接第一分包夾板,所述底座的另一側設置有第二移包氣缸,所述第二移包氣缸的活塞桿上安裝有第二推包電機,所述第二推包電機通過齒輪齒條連接第二分包夾板,所述底座上還安裝有第三移包氣缸,所述第三移包氣缸的活塞桿上安裝有第三推板氣缸,所述第三推板氣缸的活塞桿上安裝有推包板。
優(yōu)選的,所述窩口機構包括固定架、風機、真空棒、齒條和齒條驅動氣缸,所述固定架固定在底座上,所述固定架上安裝有升降機構,所述升降機構上安裝有多根真空棒,所述真空棒轉動安裝在升降機構上,所述真空棒的頂部安裝有齒輪,所述升降機構的頂部安裝有齒條,所述齒條與齒輪相嚙合,所述升降機構上還安裝有齒條驅動氣缸,所述真空棒通過氣管與風機相連接,所述風機安裝在固定架上,所述氣管的上設置有進氣孔,所述進氣孔上設置有堵氣氣缸,所述堵氣氣缸的活塞桿上安裝有用于封堵進氣孔的堵氣塞,所述真空棒的底部還設置有抱袋氣缸,所述抱袋氣缸安裝在軌道槽的頂部,所述軌道槽上還安裝有夾袋裝置。
優(yōu)選的,所述升降機構主要由上連接板、中連接板、光軸、導向滑塊和驅動連桿構成,所述固定架的四角設置有多個導向滑塊,所述導向滑塊內(nèi)滑動安裝有光軸,所述光軸的頂部固定有上連接板,所述上連接板的下方設置有中連接板,所述光軸和中連接板之間直線軸承,所述中連接板上固定有窩口氣缸,所述窩口氣缸的活塞桿固定在上連接板上,所述固定架上安裝有曲柄,所述曲柄上連接有驅動電機,所述曲柄上鉸接有驅動連桿,所述驅動連桿的另一端與中連接板鉸接連接。
優(yōu)選的,所述插棒機構包括安裝架、震動盤、滑道、托棒槽體和壓棒軸,所述安裝架固定在底座上,所述安裝架上安裝有壓棒升降機構和托棒槽體,所述壓棒升降機構上安裝有多個壓棒軸,所述托棒槽體位于壓棒軸的下方,所述托棒槽體通過滑道與震動盤相連接,所述托棒槽體的底部設置有用于托起插棒的彈簧合頁。
優(yōu)選的,所述壓棒升降機構主要由固定光軸、壓棒光軸、中間板架和升降托板構成,所述安裝架的中部固定有中間板架,所述中間板架和安裝架頂部之間設置有多根固定光軸,所述固定光軸上滑動安裝有升降托板,所述升降托板上設置有多根壓棒軸,所述壓棒軸的底部通過直線軸承滑動安裝在中間板架上,且壓棒軸與托棒槽體同心設置,所述安裝架的頂部設置有擺臂,所述擺臂上鉸接有擺臂連桿,所述擺臂連桿底部鉸接在升降托板上。
優(yōu)選的,所述托棒槽體的底部還固定有定位托板,所述定位托板上設置有多個與壓棒軸相對應的U型通孔,所述U型通孔的兩側孔壁設置有彈性薄片。
優(yōu)選的,所述滑道主要由斜板、固定板、分道裝置構成,所述斜板上固定有多個固定板,斜板上開有兩個Y型軌道,所述Y型軌道的交叉位置固定有用于阻擋插棒的分道裝置。
優(yōu)選的,所述分道裝置主要由氣缸固定座和換道氣缸構成,所述氣缸固定座固定在斜板的底部,所述氣缸固定座上固定有換道氣缸,所述換道氣缸的活塞桿伸出位于Y型軌道的交叉處。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具有以下技術效果:本發(fā)明結構簡單,使用方便,通過菌包依次輸送至窩口和插棒工位,通過真空棒、壓棒軸自動完成窩口和插棒作業(yè),工作效率顯著提高。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中菌包輸送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中窩口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中升降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4的側視圖。
圖6為本發(fā)明中氣管的安裝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fā)明中賭氣氣缸的安裝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發(fā)明中插棒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發(fā)明中壓棒升降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發(fā)明中托棒槽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11為本發(fā)明中定位托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12為本發(fā)明中滑道的結構示意圖。
圖13為本發(fā)明中換道氣缸的安裝結構示意圖。
圖14為本發(fā)明中夾袋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如圖1所示,食用菌用真空窩口機,包括菌包輸送裝置1、窩口機構2和插棒機構3,窩口機構2和插棒機構3均安裝在菌包輸送裝置1的上方,菌包輸送裝置1用于輸送打包機輸送過來的菌包,然后將菌包依次輸送至窩口工位和插棒工位,窩口機構2用于對菌包進行窩口,插棒機構3用于對窩口完成的菌包進行插棒。
如圖2所示,菌包輸送裝置1包括底座4、軌道槽5、拉包氣缸6、第一移包氣缸7、第二移包氣缸8和第三移包氣缸9,底座4上安裝有軌道槽5,軌道槽5的端部安裝有拉包氣缸6,拉包氣缸6的活塞上安裝有拉包板10,底座4的一側設置有第一移包氣缸7,第一移包氣缸7的活塞桿上安裝有第一推包電機11,第一推包電機11通過齒輪齒條連接第一分包夾板12,底座4的另一側設置有第二移包氣缸8,第二移包氣缸8的活塞桿上安裝有第二推包電機13,
第二推包電機13通過齒輪齒條連接第二分包夾板14,底座4上還安裝有第三移包氣缸9,第三移包氣缸9的活塞桿上安裝有第三推板氣缸16,第三推板氣缸16的活塞桿上安裝有推包板17。
在使用時,打包機輸送過來的菌包,通過拉包氣缸通過拉包板將菌包拉到軌道槽內(nèi),直至軌道槽內(nèi)的菌包達到設計數(shù)量,第一推板氣缸伸出,第一分包夾板將菌包分離,然后第一移包氣缸將菌包輸送至窩口工位,同時第二推板氣缸推動第二分包夾板,使第一分包夾板和第二分包夾板對菌包進行夾緊,從而方便進行窩口作業(yè),窩口完成后,第二移包氣缸通過第二分包夾板將菌包移動至插棒工位,完成插棒后,第三推板氣缸推動推包板,將菌包分離,然后第三移包氣缸將菌包輸送至菌包框。
如圖3至圖7、14所示,窩口機構2包括固定架18、風機19、真空棒20、齒條21和齒條驅動氣缸22,固定架18固定在底座4上,固定架18上安裝有升降機構,升降機構上安裝有多根真空棒20,真空棒20轉動安裝在升降機構上,真空棒20的頂部安裝有齒輪23,升降機構的頂部安裝有齒條21,齒條21與齒輪23相嚙合,升降機構上還安裝有齒條驅動氣缸22,真空棒20通過氣管24與風機19相連接,風機19安裝在固定架18上,氣管24的上設置有進氣孔,進氣孔上設置有堵氣氣缸25,堵氣氣缸25的活塞桿上安裝有用于封堵進氣孔的堵氣塞26,真空棒20的底部還設置有抱袋氣缸27,抱袋氣缸27安裝在軌道槽5的頂部,軌道槽5上還安裝有夾袋裝置28。
其中,升降機構主要由上連接板29、中連接板30、光軸31、導向滑塊32和驅動連桿33構成,固定架18的四角設置有多個導向滑塊32,導向滑塊32內(nèi)滑動安裝有光軸31,光軸31的頂部固定有上連接板29,上連接板29的下方設置有中連接板30,光軸31和中連接板30之間直線軸承35,中連接板30上固定有窩口氣缸36,窩口氣缸36的活塞桿固定在上連接板29上,固定架18上安裝有曲柄37,曲柄37上連接有驅動電機,曲柄37上鉸接有驅動連桿33,驅動連桿33的另一端與中連接板30鉸接連接。
在進行窩口時,菌包輸送至窩口工位后,夾袋裝置將菌包夾住,驅動電機帶動驅動連桿,使上連接板和中連接板向下移動,同時真空棒插入菌包內(nèi),此時抱袋氣缸將菌包袋口夾緊,抱住真空棒。堵氣氣缸通過堵氣塞堵住進氣孔,風機作用,通過氣管、真空棒對菌包進行抽真空,并吸住菌包,夾袋裝置松開,然后齒條驅動氣缸驅動齒條移動,使真空棒轉動,這樣真空棒帶動菌包袋口轉動,由于菌包袋口被抱袋氣缸夾緊,真空棒促使袋口旋轉,然后窩口氣缸帶動上連接板向下移動,真空棒使袋口壓入菌包袋的中心。堵氣氣缸松開,真空棒正常通氣,然后拔出真空棒,完成窩口作業(yè)。
如圖8至圖11所示,插棒機構包括安裝架39、震動盤40、滑道41、托棒槽體42和壓棒軸43,安裝架39固定在底座4上,安裝架39上安裝有壓棒升降機構和托棒槽體42,壓棒升降機構上安裝有多個壓棒軸43,托棒槽體42位于壓棒軸43的下方,托棒槽體42通過滑道41與震動盤40相連接,托棒槽體42的底部設置有用于托起插棒的彈簧合頁44。
其中,壓棒升降機構主要由固定光軸45、中間板架47和升降托板48構成,安裝架39的中部固定有中間板架47,中間板架47和安裝架頂部之間設置有多根固定光軸45,固定光軸45上滑動安裝有升降托板48,升降托板48上設置有多根壓棒軸43,壓棒軸43的底部通過直線軸承50滑動安裝在中間板架47上,且壓棒軸43與托棒槽體42同心設置,所述安裝架39的頂部設置有擺臂58,所述擺臂上鉸接有擺臂連桿57,所述擺臂連桿57底部鉸接在升降托板48上。托棒槽體42的底部還固定有定位托板51,定位托板51上設置有多個與壓棒軸49相對應的U型通孔52,U型通孔52的兩側孔壁設置有彈性薄片53。
在進行插棒時,震動盤將插棒通過滑道輸送至托棒槽體上,彈簧合頁和彈性薄片對插棒托起,然后驅動電機通過擺臂、擺臂連桿帶動升降托板移動,擺臂轉動一周完成一次插棒。升降托板向下移動時,壓棒軸將插棒壓入菌包內(nèi),升降托板向上移動復位。
如圖12和圖13所示,滑道主要由斜板46、固定板49、分道裝置構成,斜板46上固定有多個固定板49,斜板46上開有兩個Y型軌道54,Y型軌道54的交叉位置固定有用于阻擋插棒的分道裝置。
其中,分道裝置主要由氣缸固定座55和換道氣缸56構成,氣缸固定座55固定在斜板46的底部,氣缸固定座55上固定有換道氣缸56,換道氣缸56的活塞桿伸出位于Y型軌道的交叉處。
當托棒槽體缺少插棒時,震動盤將插棒輸送至Y型軌道,Y型軌道分別連接每個工位的托棒槽體。然后通過換道氣缸控制插棒的走向,進而輸送至各個托棒槽體。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在本發(fā)明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