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加熱裝置、片材輸送裝置以及成像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加熱裝置、具有用于加熱片材的加熱機構的片材輸送裝置以及成像裝置。
背景技術:
過去,在復印機或激光打印機等成像裝置中,在感光鼓上形成調色劑像,將調色劑像轉印到從作為片材層疊載置機構的給紙盒送出的片材上,之后,通過在定影部對片材加熱、加壓,將調色劑像定影到片材上。
但是,在這種成像裝置中,在片材過量吸濕的情況下、即含有過量的水份的情況下,由于片材的體積電阻率下降,所以在轉印調色劑像的情況下,存在片材在轉印位置之外的接地部短路的情況。而且,在與轉印位置之外短路的情況下,轉印電流不能良好工作,引起轉印不良,存在導致最終圖像不良的問題。并且,在片材過量吸濕的情況下,存在當通過設置于定影部中的定影輥時易于產生皺褶的問題。
進而,通常,在片材過量吸濕的情況下,在定影部加熱、加熱時卷曲量增大,因而在定影之后,片材卷繞到定影輥上,造成卡紙等故障。并且,在對片材的兩面進行成像的情況下,由于在對第一面成像時產生的卷曲,當對第二面進行成像時,產生片材卷繞在感光鼓上的故障。
因此,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過去提出了這樣的方案,即,例如在片材的下方設置加熱裝置,利用該加熱裝置對片材進行加熱以便對片材除濕。
圖8是表示這種現(xiàn)有加熱裝置的結構的圖示,該加熱裝置配有加熱器80、和安裝有該加熱器80的散熱板81。而且,通過使散熱板81位于加熱器安裝面的下側、配置于成像裝置的底板101和片材S之間,從下方對片材S加熱。另外,從內置于成像裝置中的電源或外部電源等向加熱器80供電。
但是,在配有這種加熱裝置的現(xiàn)有的成像裝置中,由于近年來用戶對成像裝置的小型化、節(jié)能化的要求,由于空間、效率等方面的原因,不得以靠近層疊載置片材S的給紙盒下方設置加熱裝置的情況很多。
但是,在靠近給紙盒下方設置加熱裝置的情況下,根據(jù)加熱器的配置,溫度分布對原樣位于散熱板正上方的片材表面產生影響,結果,存在片材S被局部加熱、片材S的濕度分布和溫度分布顯著偏離的情況。
而且,在片材的濕度分布和溫度分布顯著偏離的情況下,圖如9所示,片材S產生波動變形,當在這種狀態(tài)下將片材S輸送至轉印部時,在局部引起轉印不良,發(fā)生故障。
因此,為了解決這種故障,將加熱裝置配置在離開給紙盒(片材)的位置上,并且可以對最大尺寸的片材均勻加熱,并且有必要配置寬的加熱器,但是,在采用這種結構的情況下,就會牽涉到加熱裝置的大型化、高成本化。并且,片材S的靠近被剪切的端部的一側易于去除所含的水分,因而,在如上所述對片材S簡單地均勻加熱的情況下,片材S的中央部有可能殘留大量的水分。
并且,在設置與最大尺寸的片材一致的加熱裝置的情況下,當設有小尺寸的片材S時供應給片材S的熱量過大,結果,效率降低,導致成像裝置主體內的升溫。
因此,已知在利用電子照相方式在感光鼓上形成調色劑像的情況下,易于受到溫度和濕度的影響,特別是作為感光鼓使用的感光體由于溫度使其特性受到影響,因而,圖像產生或者飛白、或者洇濕這樣的圖像危害。因而,在引起成像裝置主體內部升溫、升溫的影響波及感光鼓的情況下,最終造成產生圖像缺陷等故障。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鑒于這種現(xiàn)狀,其目的是提供一種可以適當且高效地進行片材除濕的成像裝置。
本發(fā)明配有載置片材的片材載置機構、用于輸送載置于片材載置機構中的片材的片材輸送機構、和對載置于片材載置機構上的片材加熱的加熱機構,加熱機構的結構為,在加熱機構的發(fā)熱區(qū)域中,對載置于片材載置機構中的片材的中央部的發(fā)熱區(qū)域的發(fā)熱量比其它發(fā)熱區(qū)域的發(fā)熱量多。
并且,在本發(fā)明中,加熱機構的發(fā)熱區(qū)域的中央部和載置于片材載置機構上的片材的中央部一致。
并且,在本發(fā)明中,加熱機構沿著載置于片材載置機構上的片材的大致對角線方向發(fā)熱。
并且,在本發(fā)明中,加熱機構與載置于片材載置機構上的片材表面大致平行地設置,加熱機構具有線狀加熱器,使線狀加熱器不相交地配置。
并且,在本發(fā)明中,加熱機構的結構使得對于載置于片材載置機構上的片材中央部、和至少片材輸送方向的前端部的發(fā)熱區(qū)域的發(fā)熱量,比其它發(fā)熱區(qū)域的發(fā)熱量多。
并且,在本發(fā)明中,加熱機構沿著載置在片材載置機構上的片材輸送方向的前端部配置。
并且,在本發(fā)明中,加熱機構具有一根線狀加熱器,利用一根線狀加熱器構成加熱機構,使得對載置于片材載置機構上的片材的中央部的發(fā)熱區(qū)域的發(fā)熱量比其它發(fā)熱區(qū)域的發(fā)熱量多。
并且,在本發(fā)明中,利用多個線狀加熱器構成加熱機構。
并且,在本發(fā)明中,還具有控制機構,該控制機構對應于片材載置機構上的片材尺寸控制多個線狀加熱器接通、斷開。
并且,本發(fā)明配有載置片材的片材載置機構、用于輸送載置于片材載置機構中的片材的片材輸送機構、對載置于片材載置機構上的片材加熱的加熱機構、和在由片材輸送機構輸送的片材上形成圖像的成像部,加熱機構的結構為,在加熱機構的發(fā)熱區(qū)域中,對載置于片材載置機構中的片材的中央部的發(fā)熱區(qū)域的發(fā)熱量比其它發(fā)熱區(qū)域的發(fā)熱量多。
并且,在本發(fā)明中,沿著設置在成像裝置主體的框體中的凹部配置加熱機構。
并且,在本發(fā)明中,成像裝置主體的框體是構成成像裝置主體的底部的底板,凹部是對應于載置在片材載置機構中的片材對角線形成于底板上的部分。
并且,在本發(fā)明中,在加熱裝置中具有加熱機構,以加熱機構的加熱區(qū)域的中央部的發(fā)熱量比其它部分中的發(fā)熱量多的方式構成加熱機構。
圖1是表示設置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一個實施形式的成像裝置中的加熱裝置的結構的頂視圖。
圖2是表示成像裝置的概括結構的圖示。
圖3是表示加熱裝置的溫度分布的圖示。
圖4是表示設置在加熱裝置中的加熱器的配置圖示。
圖5A是沿圖4的VA-VA線剖開的剖視圖,圖5B是沿圖4的VB-VB線剖開的剖視圖。
圖6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加熱裝置的變形例的頂視圖。
圖7是表示加熱裝置的變形例的另一個加熱器的例子的頂視圖。
圖8是表示現(xiàn)有加熱裝置的結構的圖示。
圖9是表示濕度分布和溫度分布顯著偏離的情況下的片材波動變形的圖示。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利用附圖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形式。
圖2是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一個實施形式的成象裝置的概括結構圖。在圖2中,1為成象裝置,1A為成象裝置主體(以下稱為裝置主體),該成象裝置1配有設置在裝置主體1A上部的圖像讀取部1B、配置在圖像讀取部1B下方的成像部1C、和向成像部1C輸送片材S的片材輸送裝置1D。
在此,圖像讀取部1B配有順次一張張地讀取設置在原稿臺58上的原稿G并向位置59輸送的自動原稿給紙裝置57,和包含向輸送至讀取位置59的原稿照射光線的光源(圖中未示出)、及使從原稿G反射后的反射光折回并經由反光鏡60、61、62引導的CCD等圖像讀取元件63的光學系。
并且,成像部1C配有感光體鼓52、用于在感光體鼓上形成靜電潛像的激光掃描儀50A、利用調色劑對形成于感光體鼓上的靜電潛像顯影并在感光體鼓上形成調色劑像的顯影器53、將形成于感光體鼓上的調色劑像轉印到片材S上的轉印裝置54。
另外,在圖2中,100為配有散熱板102、和配置在散熱板102下方的作為加熱機構的線狀加熱器103的加熱裝置,該加熱裝置100利用從加熱器103而來的熱量對片材S加熱。
片材輸送裝置1D包括作為載置片材S的片材載置機構設置在給紙盒39中的片材托盤90、作為輸送載置于片材托盤90上的片材S的片材輸送機構的給紙輥40、由用于將利用給紙輥40送出的片材S一張張地分離開的進給輥41和減速輥42構成的分離部、和加熱裝置100。另外,如圖2所示,與載置于片材托盤90上的片材表面大致平行地設置加熱機構100。
下面,對這樣構成的成象裝置1中的成像操作進行說明。
當在片材S上形成圖像時,首先,將原稿G設置在自動原稿給紙裝置57的原稿臺58上,之后,當按下復印按鈕時利用自動原稿給紙裝置57將原稿G輸送至讀取位置59。而且,從圖中未示出的光源向該原稿G照射光線,其反射光折回并經由反射鏡60~62引導至圖像讀取元件63,之后,利用圖像讀取元件63轉換成圖像信號,將該圖像信號傳送給成像部1C的激光掃描儀50A。
另外,該激光掃描儀50A配有激光振蕩器(圖中未示出)、和光學多面體50,當輸入從圖像讀取元件63而來的圖像信號時,對用于圖像信號從激光振蕩器發(fā)出激光,該激光被旋轉著的光學多面體50反射,進而被反射鏡51折回,借此照射到感光鼓52上。
而且,利用從激光掃描儀50A照射而來的激光對感光體鼓52進行掃描,在感光體鼓52上形成靜電潛像。之后,利用顯影器53使該靜電潛像顯影,并可視化為調色劑像。
并且,與該調色劑像形成操作同時,給紙輥40旋轉并送出片材S,然后,在片材S被由進給輥41和減速輥42構成的分離部一張張地分離之后,利用阻力輥對43進行阻力修正。
然后,由阻力輥對43進行了阻力修正之后的片材S,由被輸送向由感光鼓52和轉印裝置54構成的轉印部,在該轉印部中,向轉印裝置54施加與調色劑像極性相反的電壓,對調色劑像進行轉印。
接著,利用輸送部44將轉印了調色劑像的片材輸送給定影輥對55、56,利用定影輥對55、56對片材S加熱、加壓,借此將調色劑像永久地固定在片材上。而且,在這樣對調色劑像定影之后,在僅在第一面上形成圖像的單面拷貝的情況下,將片材S排出到設置在裝置主體之外的排紙托盤(圖中未示出)上。
另外,除了排紙托盤之外,也可以將片材S排出到如圖2所示那樣形成于成像部1C和圖像讀取部1B之間的上面排紙部48上。在這種情況下,從定影輥對55、56排出的片材S,隨后經由切換的擋板10,經過反轉輥對45和排紙輥對46,排紙載置于上面排紙部48上。
因此,在將片材S排出到上面排紙部48上的情況下,與排出到排出托盤上的情況不同,片材S以帶有圖像的面朝向下側的形式順次重疊并輸出載置,因而,在輸出完全結束的時刻,片材以輸出的順序載置。因而,作為由計算機等輸出的方法,這是一般的排出方法。
另一方面,當在第二面上也形成圖像的兩面復印的情況下,當在一面上轉印了圖像的片材S通過了定影輥對55、56之后,利用反轉輥對45的反轉和切換擋板10的切換向反轉通道71輸送。
其次,當向反轉通道71輸送片材S的后端通過設置在反轉通道71中的反轉切換用彈性片70時,反轉輥47反向旋轉,借此,片材S借助彈性片70的作用進入到兩面通道72內。而且,當進入兩面通道72之后,片材S被再次輸送給轉印部并進行圖像轉印,此后通過定影輥對55、56,借此在片材上形成第2面圖像。
盡管片材的靠近被剪切的端部附近易于脫去所含的水分(易于干燥),但在簡單地均勻加熱片材S的情況下,片材S的中央部會殘留過多的水分。
因此,在水分過多地殘留在中央部的情況下,在該部分中引起轉印電流通過片材S流過等現(xiàn)象,由于這種原因引起圖像上的危害,因而必須提高片材中央部的干燥效率。
并且,在定影中加熱時,由于因含在片材S中的水分蒸發(fā)而產生的卷曲、使片材S卷繞在定影輥對55、56上的現(xiàn)象,成為片材S的輸送方向的前端部卷曲成為直接的原因。因而,片材前端部也有必要重點進行干燥,以盡量減少水分。進而,若假設片材的背面上也形成圖像,則同樣還希望提高片材S后端部的干燥效率。
因此,在本實施形式中,如圖1所示,加熱器103配有沿著片材S的對角線方向不相交地配置發(fā)熱部分103a、103b,以沿著作為與箭頭所示的片材輸送方向正交的兩端部的片材S的前后端部的形式配置的發(fā)熱部分103c、103d。即,線狀加熱器103配制成大致8字形。因而,加熱器103的結構為,在發(fā)熱部分103a、103b集中的加熱器103的發(fā)熱區(qū)域中央部的發(fā)熱量壁其它部分多。
而且,以加熱器103的發(fā)熱區(qū)域的中央部與片材S的中央部一致的方式配置加熱器。因而,以加熱器103的發(fā)熱區(qū)域之中、對于片材S的中央部的發(fā)熱區(qū)域的發(fā)熱量比對于片材中央部的發(fā)熱區(qū)域以外的發(fā)熱區(qū)域的發(fā)熱量多的方式構成加熱器103。并且,以加熱器103沿著片材S中的片材輸送方向的前后端部發(fā)熱的方式,將發(fā)熱部分103c、103d配置在與片材S的前后端部對應的位置上。由上述加熱器103形成的片材S的熱量分布如圖3所示的那樣分布。即,加熱器103的熱量分布在片材S的中央部、和前后端部處變高。
因而,在利用具有這種溫度分布的加熱器103對片材S進行干燥的情況下,最易于殘留過多水分的中央部比其它部分受到更多的加熱,并且,含水量少的片材前后端部也受到更多的加熱。結果,可靠地抑制了片材S的中央部和前后端部的水分,并且片材S可以達到整體上基本均勻干燥的狀態(tài)。
而且,通過使片材S達到這種狀態(tài),不會發(fā)生已經說明的轉印時發(fā)生短路等波及圖像的問題,并且可以抑制由于端部卷曲產生的片材向感光鼓52、定影輥對55、56的卷曲等輸送方面的危害。
這樣,通過沿著片材S的大致對角線配置加熱器103的發(fā)熱部分103a、103b,可以使對于片材S的中央部的發(fā)熱量比其它部分多。并且,通過至少在片材S的前端部、在本實施形式中在與片材S前后端部對應的位置上配置加熱器103的發(fā)熱部分103c、103d,可以使對應于片材前后端部的發(fā)熱區(qū)域的發(fā)熱量比其它發(fā)熱區(qū)域的發(fā)熱量多。借此,可以使片材S更加均勻地干燥,可以防止由于片材S的干燥狀態(tài)不均勻而產生的圖像上的許多問題。
在本實施形式中,散熱板102安裝在作為裝置主體1A的框體的一部分的底板101的上表面上。
因此,為了在底板101上組裝裝置整體1A的全部構件,所以希望其強度盡量地高,并且由于加工方便、成本低廉等原因,作為底板101,不采用簡單地對板金件進行彎曲而形成的構件,而是采用施加拉深加工的構件。
并且,通常,已知與以簡單地彎曲四邊的形狀構成底板101相比,如圖4所示那樣由X字形的凹凸構成的拉深形狀具有更高的強度。另外,通過在平板結構上追加斜向拉深,獲得與斜向跨設梁相同的效果,因此,對于確保加在底板上的X方向、Y方向的變形可以確保其強度。
因此,在本實施形式中,如圖5A和圖5B所示,通過在底板101上形成拉深形狀的凹部101a,確保其強度。進而,對應于片材S的對角線形成凹部101a,同時沿著該底板101的凹部101a配置加熱器103。另外,圖5A表示圖4中的VA-VA剖面,圖5B表示圖4中的VB-VB剖面。
因此,通過沿著底板101的凹部101a、即在凹部內配置加熱器103,可以不必考慮加熱器103的部分的高度地對加熱器103進行配置。結果,可以使加熱裝置整體更加節(jié)省空間,同時,可以使片材S和加熱器103的距離更遠地分開。另外,使從加熱器103至片材S的距離分離開,有助于避免由于加熱器103造成的局部加熱,利用這種結構,可以使片材S的干燥更加均勻。
這樣,通過沿著設置在底板101上的凹部101a配置加熱器103,不會增大加熱裝置100的尺寸,并且不會損害裝置主體1A的框體強度,可以確保加熱器103對于片材上的距離。因此,可以避免由于加熱器103造成的局部過熱,可以對片材S更加均勻地加熱、除濕。
在到此為止的說明中,對將一根線狀加熱器103配置在圖1所示的位置上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fā)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將加熱器分成多個來使用。
在圖6中表示利用這樣的多個加熱器加熱片材的加熱裝置。
圖6是表示利用多個加熱器加熱片材的加熱裝置的結構的頂視圖。將加熱器分成兩根,將分成兩根的加熱器104、105以分別形成大致三角形的方式、并且以底板101的中央為界對稱地配置在底板101上。即,兩根線狀加熱器104、105配制成大致8字形。因而,由圖6所示的加熱器104、105形成的熱分布與由上述一根加熱器發(fā)熱的情況具有相同的熱分布,作為加熱機構的兩根加熱器104、105發(fā)熱區(qū)域的中央部的發(fā)熱量比其它部分多。
因此,所述兩根加熱器104、105分別由電源P1、P2供電,同時,利用作為控制機構的控制裝置C形成可以分別單獨控制的開-關控制結構。
而且,在片材S為覆蓋兩個加熱器104、105的大尺寸片材S1的情況下,控制裝置C形成兩個加熱器104、105都接通的狀態(tài)。因此,與所述第一實施形式一樣,片材S1的中央部被更多地加熱,并且,片材前后端部也可以被更多的加熱,片材S1被更加均勻地加熱。
并且,在片材S是僅以大尺寸片材S1的一半覆蓋一個加熱器104的尺寸的片材S2的情況下,另一個加熱器105被斷開,僅一個加熱器104對片材S2進行加熱。另外,即使僅加熱一個加熱器104,如圖3所示,相對于片材S2沿著大致對角線方向配置加熱器104,因此,進而對片材S2的整體進行干燥。
并且,加熱器104,通過重點干燥片材S的片材輸送方向的前端部,與所述第一實施形式一樣,可以防止引起片材S2向定影輥對55、56卷繞等前端卷曲的發(fā)生。
進而,在使用小尺寸的片材S2的情況下,通過斷開成為不必要的另一個加熱器105,控制裝置主體1A的升溫,借此,特別是可以防止在裝置主體內的升溫到達感光體鼓周圍的情況下引起的圖像危害。并且,通過根據(jù)需要進行加熱,可以有效地節(jié)省加熱裝置100的能量。
并且,在片材S為覆蓋一個加熱器104的整體和另一個加熱器105的一部分的尺寸的片材S3的情況下,控制裝置C根據(jù)其尺寸控制兩個加熱器104、105的接通時間,提高一個加熱器104的加熱密度。
例如,通過使一個加熱器104常開、另一個加熱器104斷續(xù)地接通,或者一個加熱器104斷續(xù)地接通、另一個加熱器104以更長的間隔斷續(xù)地接通,提高一個加熱器104的加熱密度。而且,通過提高一個加熱器104的加熱密度,可以使片材S3的加熱狀態(tài)更加均勻、更加合適。
這樣,將加熱器分成兩個(多個),并且通過對這些分開的加熱器104、105進行通、斷控制,可以根據(jù)片材的尺寸對片材S進行加熱,即使在加熱小尺寸片材S的情況下,一直到沒有片材S的部分也不會過分加熱,據(jù)此,可以抑制裝置本體內由于加熱器104,105的升溫,結果,可以防止伴隨著溫度上升而造成的對圖像的危害,并且,可以節(jié)省加熱裝置100的能量。
另外,在到此為止的說明中,對分開的加熱器104、105沿著片材S的對角線、且不相交地線對稱配置在底板101上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是,加熱器104、105的形狀不限于這種形狀,例如在大量使用小尺寸片材S2的情況下,可以以對小尺寸片材S2的中央部和前后端部更多地加熱的方式、分別使兩根加熱器104、105的形狀形成圖7所示的形狀。在圖7所示的加熱裝置的情況下,加熱器105的發(fā)熱區(qū)域中、對應于小尺寸片材S2的中央部的發(fā)熱區(qū)域的發(fā)熱量比其它發(fā)熱區(qū)域的發(fā)熱量多。
在到此為止的說明中,對將加熱裝置100配置在底板101上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fā)明不限于此,例如在圖2所示沿上下方向配置多個給紙盒39的情況下,也可以在各給紙盒39的下方設有與底板101結構相同的框體,將加熱裝置100配置在該框體上。
并且,在到此為止的說明中,加熱器的形狀為線形,但是本發(fā)明不限于此,除可以配置在設置在底板101上的凹部內之外,例如還可以使用板狀的加熱器等。
權利要求
1.一種片材輸送裝置,配有載置片材的片材載置機構,用于輸送載置于片材載置機構中的片材的片材輸送機構;和對載置于片材載置機構上的片材加熱的加熱機構,所述加熱機構的結構為,在加熱機構的發(fā)熱區(qū)域中,對載置于片材載置機構中的片材的中央部的發(fā)熱區(qū)域的發(fā)熱量比其它發(fā)熱區(qū)域的發(fā)熱量多。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加熱機構的發(fā)熱區(qū)域的中央部和載置于片材載置機構上的片材的中央部一致。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加熱機構沿著載置于片材載置機構上的片材的大致對角線方向發(fā)熱。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片材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加熱機構與載置于片材載置機構上的片材表面大致平行地設置,加熱機構具有線狀加熱器,使線狀加熱器不相交地配置。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加熱機構的結構使得對于載置于片材載置機構上的片材中央部、和載置于片材載置機構上的片材輸送方向的前端部的發(fā)熱區(qū)域的發(fā)熱量,比其它發(fā)熱區(qū)域的發(fā)熱量多。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片材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加熱機構沿著載置在片材載置機構上的片材輸送方向的前端部發(fā)熱。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加熱機構具有一根線狀加熱器,利用前述一根線狀加熱器構成加熱機構,使得對載置于片材載置機構上的片材的中央部的發(fā)熱區(qū)域的發(fā)熱量比其它發(fā)熱區(qū)域的發(fā)熱量多。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片材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前述一根線狀加熱器沿著載置于前述片材載置機構上的片材的大致對角線、和載置于前述片材載置機構上的片材輸送方向的前端部配置。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利用多個線狀加熱器構成加熱機構。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片材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根據(jù)載置于前述片材載置機構上的片材尺寸控制構成前述加熱機構的多個線狀加熱器的接通、斷開的控制機構。
11.一種成像裝置,配有載置片材的片材載置機構;用于輸送載置于片材載置機構中的片材的片材輸送機構;對載置于片材載置機構上的片材加熱的加熱機構;和在由片材輸送機構輸送的片材上形成圖像的成像部,該加熱機構的結構為,在該加熱機構的發(fā)熱區(qū)域中,對載置于片材載置機構中的片材的中央部的發(fā)熱區(qū)域的發(fā)熱量比其它發(fā)熱區(qū)域的發(fā)熱量多。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前述加熱區(qū)域的中央部和載置于前述片材載置機構上的片材中央部一致。
13.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沿著設置在成像裝置主體的框體中的凹部配置加熱機構。
14.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成像裝置主體的框體是構成成像裝置主體的底部的底板,該凹部對應于載置在該片材載置機構中的片材對角線形成于該底板上。
15.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前述加熱機構沿著載置于前述片材載置機構上的片材的大致對角線發(fā)熱。
16.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加熱機構的結構使得對于載置于片材載置機構上的片材中央部、和載置于該片材載置機構上的片材的片材輸送方向的前端部的發(fā)熱區(qū)域的發(fā)熱量,比其它發(fā)熱區(qū)域的發(fā)熱量多。
17.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前述加熱機構沿著載置于前述片材載置機構上的片材輸送方向的前端部發(fā)熱。
18.一種加熱裝置,具有加熱機構,其特征在于前述加熱機構的結構使得加熱機構的加熱區(qū)域的中央部的發(fā)熱量比其它部分中的發(fā)熱量多。
19.如權利要求18所述的加熱裝置,其特征在于前述加熱機構具有線狀加熱器,前述線狀加熱器配置成大致8字形。
全文摘要
一種片材輸送裝置,配有載置片材的片材載置機構、用于輸送載置于片材載置機構中的片材的片材輸送機構、和對載置于片材載置機構上的片材加熱的加熱機構,加熱機構的結構為,在加熱機構的發(fā)熱區(qū)域中,對載置于片材載置機構中的片材的中央部的發(fā)熱區(qū)域的發(fā)熱量比其它發(fā)熱區(qū)域的發(fā)熱量多。
文檔編號G03G15/00GK1499314SQ200310104358
公開日2004年5月26日 申請日期2003年10月24日 優(yōu)先權日2002年10月25日
發(fā)明者遠藤才二郎, 菅毅, 阿形淳 申請人:佳能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