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雙小車鋼絲繩托繩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雙小車鋼絲繩托繩系統(tǒng),包括若干沿大梁結構的長度方向且間隔設于大梁結構內側上的第一支撐托架,第一支撐托架上設置有用于支撐上小車鋼絲繩組的第一托輥組件;還包括若干沿大梁結構的長度方向,且間隔設于大梁結構外側的第二支撐托架,第二支撐托架上設置有用于支撐下小車鋼絲繩組的第二托輥組件。通過設置的第一、第二支撐托架來實現對上、下小車的起升鋼絲繩的托起支撐,防止上、下小車的起升鋼絲繩在行走過程或起升過程中發(fā)生彈跳或松弛,以保證上、下小車能夠平穩(wěn)運行;同時,第一支撐托架和第二支撐托架的間隔設置可以保證上、下小車能夠從大梁結構的任意位置進行升降,且起升鋼絲繩不會發(fā)生彈跳或松弛。
【專利說明】
一種雙小車鋼絲繩托繩系統(tǒng)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適用于穿越式雙小車的雙小車鋼絲繩托繩系統(tǒng),屬于岸橋起重機領域。
【背景技術】
[0002]在現有技術中,多采用在集裝箱岸橋系統(tǒng)中設置多個小車同時運行的方式來提高集裝箱岸橋的裝卸貨效率;而目前多采用穿越式雙小車的運行方式。
[0003]如中國專利文獻CNlOl 100270A公開了一種雙小車多起升岸邊集裝箱起重機,包括岸橋,岸橋上設有兩小車運行起升系統(tǒng),所述兩小車運行起升系統(tǒng)中均包括有小車、位于小車下方的吊具以及提降吊具的起升機構,其中第一小車運行起升系統(tǒng)的第一小車在岸橋中間運行,該第一小車由回轉支撐連接的上小車和下小車構成,下小車在驅動條件下帶動第一小車運行起升系統(tǒng)的第一吊具可繞上小車旋轉;第二小車運行起升系統(tǒng)的第二小車由同步運行于岸橋兩側的左小車和右小車構成,該左小車和右小車共同懸吊住第二小車運行起升系統(tǒng)的第二吊具;其中第一小車運行起升系統(tǒng)的第一起升機構設置在下小車上,其通過八繩纏繞形式的起升鋼絲繩與第一吊具連接;所述第二小車運行起升系統(tǒng)的起升鋼絲繩繞過設在左、右小車上的滑輪組與第二吊具連接。
[0004]即在上述專利文獻所述的雙小車多起升岸邊集裝箱起重機,第一起升運行系統(tǒng)的起升鋼絲繩通過八繩纏繞形式與第一吊具連接,第二起升運行系統(tǒng)的起升鋼絲繩繞過滑輪組與第二吊具連接,這樣的話,在起重機的工作過程中,起升鋼絲繩容易出現彈跳、松弛或下垂,影響了小車的起升運行的穩(wěn)定性,降低了小車的起升運行效率;并且,八繩共同作用于第一吊具,在有限的空間內,既要滿足起升要求,又要使得鋼絲繩之間不發(fā)生干涉,存在很大的設計難度。
實用新型內容
[0005]為此,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現有技術中雙小車起重機中小車的起升鋼絲繩在起重機大臂外伸距超過80米,容易出現彈跳、松弛或下垂,影響小車的起升運行穩(wěn)定性和運行效率,且采用八繩設計難度較大的技術問題,進而提供一種能夠提高小車起升運行穩(wěn)定性和運行效率且設計難度較低的適用于支撐雙小車起升鋼絲繩的雙小車鋼絲繩托繩系統(tǒng)。
[0006]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雙小車鋼絲繩托繩系統(tǒng),包括若干沿大梁結構的長度方向且間隔設于所述大梁結構內側上的第一支撐托架,所述第一支撐托架上設置有用于支撐上小車鋼絲繩組的第一托輥組件;還包括若干沿大梁結構的長度方向且間隔設于所述大梁結構外側上的第二支撐托架,所述第二支撐托架上設置有用于支撐下小車鋼絲繩組的第二托輥組件。
[0007]所述第一支撐托架包括連接在所述大梁結構的第一大梁和第二大梁之間的中間部,以及連接在所述中間部下方的η型托架,所述η型托架的下方兩側分別支撐所述第一托輥組件的不同單元。
[0008]所述第一支撐托架包括連接在所述大梁結構的第一大梁和第二大梁之間的中間部,連接在所述中間部下方的水平部,連接于所述水平部兩端的第一 “L”型鉤部和第二 “L”型鉤部,所述第一 “L”型鉤部的水平鉤邊和所述第二 “L”型鉤部的水平鉤邊分別支撐所述第一托輥組件的不同單元。
[0009]所述第一“L”型鉤部的水平鉤邊與所述第二“L”型鉤部的水平鉤邊以相互背對的方式設置;且所述第一“L”型鉤部與所述第二“L”型鉤部關于所述中間部的中線對稱設置。
[0010]所述第二支撐托架包括設置于所述大梁結構的第一大梁下方的第三“L”型鉤部和第二大梁下方的第四“L”型鉤部;第三“L”型鉤部的水平鉤邊和第四“L”型鉤部的水平鉤邊分別支撐所述第二托輥組件的不同單元。
[0011]所述第三“L”型鉤部的水平鉤邊與所述第四“L”型鉤部的所述水平鉤邊以相互背對的方式設置;且所述第三“L”型鉤部與所述第四“L”型鉤部關于所述大梁結構的長度方向的中線對稱設置。
[0012]所述第一托輥組件和所述第二托輥組件分別包括多個并列設置的托輥。
[0013]所述托輥以沿各自所在的水平鉤邊的軸線方向旋轉的方式可轉動地設置在各自的水平鉤邊上。
[0014]所述托輥上設有鋼絲繩槽,所述托輥通過所述鋼絲繩槽將相應的所述上小車鋼絲繩組和下小車鋼絲繩組中的起升鋼絲繩和牽引鋼絲繩由下而上托起。
[0015]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方案相比現有技術具有以下優(yōu)點:
[0016](I)在本實用新型中,包括若干沿大梁結構的長度方向且間隔設于所述大梁結構內側上的第一支撐托架,所述第一支撐托架上設置有用于支撐上小車鋼絲繩組的第一托輥組件;還包括若干沿大梁結構的長度方向且間隔設于所述大梁結構外側上的第二支撐托架,所述第二支撐托架上設置有用于支撐下小車鋼絲繩組的第二托輥組件;即在本實用新型中,通過設置的所述第一支撐托架和所述第二支撐托架來實現對所述上小車和所述下小車的起升鋼絲繩的托起支撐,防止所述上小車和所述下小車的起升鋼絲繩在行走過程或起升過程中發(fā)生彈跳或松弛,以保證所述上小車和所述下小車能夠平穩(wěn)運行;同時,所述第一支撐托架和所述第二支撐托架的間隔設置可以保證所述上小車和所述下小車能夠從所述大梁結構的任意位置進行升降,且起升鋼絲繩不會發(fā)生彈跳或松弛。
[0017](2)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第一支撐托架包括連接在所述大梁結構的第一大梁和第二大梁之間的中間部,以及連接在所述中間部下方的η型托架,所述η型托架的下方兩側分別支撐所述第一托輥組件的不同單元;因在所述上小車中,所述上小車鋼絲繩組基本為左右對稱設置,也就是說所述第一托輥組件包括左右兩個單元,所以優(yōu)選所述第一支撐托架包括所述η型托架,所述η型托架的下方兩側的鉤部即用來支撐所述第一托輥組件的左右兩個單元。
[0018](3)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第一支撐托架包括連接在所述大梁結構的第一大梁和第二大梁之間的中間部,連接在所述中間部下方的水平部,連接于所述水平部兩端的第一“L”型鉤部和第二“L”型鉤部,所述第一“L”型鉤部的水平鉤邊和所述第二“L”型鉤部的水平鉤邊分別支撐所述第一托輥組件的不同單元;因在所述上小車中,所述上小車鋼絲繩組基本為左右對稱設置,也就是說所述第一托輥組件包括左右兩個單元,所以優(yōu)選所述第一支撐托架包括用來支撐所述第一托輥組件的左右兩個單元的所述第一“L”型鉤部和所述第二 “L”型鉤部。
[0019](4)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第一“L”型鉤部的水平鉤邊與所述第二“L”型鉤部的水平鉤邊以相互背對的方式設置;這樣可以確保左右對稱設置的所述上小車鋼絲繩組一定不會發(fā)生干涉,使所述上小車的順利運行。
[0020](5)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第二支撐托架包括設置于所述大梁結構的第一大梁下方的第三“L”型鉤部和第二大梁下方的第四“L”型鉤部;第三“L”型鉤部的水平鉤邊和第四“L”型鉤部的水平鉤邊分別支撐所述第二托輥組件的不同單元;因在所述下小車中,所述下小車鋼絲繩組基本為左右對稱設置,也就是說所述第二托輥組件包括左右兩個單元,所以優(yōu)選所述第二支撐托架包括用于支撐所述第二托輥組件的左右兩個單元的所述第三“L”型鉤部和所述第四“L”型鉤部。
[0021](6)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第三“L”型鉤部的水平鉤邊與所述第四“L”型鉤部的所述水平鉤邊以相互背對的方式設置;這樣可以確保左右對稱設置的所述下小車鋼絲繩組一定不會發(fā)生干涉,使所述下小車的順利運行。
[0022](7)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托輥以沿各自所在的水平鉤邊的軸線方向旋轉的方式可轉動地設置在各自的水平鉤邊上;可轉動設置的所述托輥不僅能夠實現對起升鋼絲繩的托起支撐,而且利于起升鋼絲繩的傳動,提供了起升鋼絲繩的傳動效率,進而提高小車的運行效率。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3]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內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其中
[0024]圖1是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雙小車鋼絲繩托繩系統(tǒng)示意圖;
[0025]圖2是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第一支撐托架和第二支撐托架示意圖;
[0026]圖3是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上小車鋼絲繩組示意圖;
[0027]圖4是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下小車鋼絲繩組示意圖;
[0028]圖中附圖標記表不為:sl_第一大梁;s2_第二大梁;sl4-上小車;sl5_下小車;sl6-第一支撐托架;sl7-上小車鋼絲繩組;sl8-第一托輥組件;sl9-第二支撐托架;s20-下小車鋼絲繩組;s21-第二托輥組件;s22-中間部;s23-水平部;s24_第一 “L”型鉤部;s25-第二 “L”型鉤部;s26-第三“L”型鉤部;s27_第四“L”型鉤部;s28_托輥。
【具體實施方式】
[0029]以下將結合附圖,使用以下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闡述。
[0030]實施例1
[0031]如圖1-圖4所示,本實施例的一種雙小車鋼絲繩托繩系統(tǒng),包括若干沿大梁結構的長度方向且間隔設于所述大梁結構內側上的第一支撐托架sl6,所述第一支撐托架sl6上設置有用于支撐上小車鋼絲繩組sl7的第一托輥組件sl8 ;還包括若干沿大梁結構的長度方向且間隔設于所述大梁結構外側上的第二支撐托架sl9,所述第二支撐托架sl9上設置有用于支撐下小車鋼絲繩組s20的第二托輥組件s21。即在本實用新型中,通過設置的所述第一支撐托架sl6和所述第二支撐托架sl9來實現對所述上小車sl4和所述下小車sl5的起升鋼絲繩的托起支撐,防止所述上小車sl4和所述下小車sl5的起升鋼絲繩在行走過程或起升過程中發(fā)生彈跳或松弛,以保證所述上小車sl4和所述下小車sl5能夠平穩(wěn)運行;同時,所述第一支撐托架sl6和所述第二支撐托架sl9的間隔設置可以保證所述上小車sl4和所述下小車sl5能夠從所述大梁結構的任意位置進行升降,且起升鋼絲繩不會發(fā)生彈跳或松弛
[0032]具體圖2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撐托架s 16包括連接在所述大梁結構的第一大梁Si和第二大梁s2之間的中間部s22,連接在所述中間部s22下方的水平部s23,連接于所述水平部s23兩端的第一“L”型鉤部s24和第二“L”型鉤部s25,所述第一“L”型鉤部s24的水平鉤邊和所述第二 “L”型鉤部s25的水平鉤邊分別支撐所述第一托輥組件sl8的不同單元。因在所述上小車sl4中,所述上小車鋼絲繩組sl7基本為左右對稱設置,也就是說所述第一托輥組件sl8包括左右兩個單元,所以優(yōu)選所述第一支撐托架sl6包括用來支撐所述第一托輥組件sl8的左右兩個單元的所述第一“L”型鉤部s24和所述第二“L”型鉤部s25。
[0033]在本實施例中,優(yōu)選所述第一“L”型鉤部s24的水平鉤邊與所述第二“L”型鉤部s25的水平鉤邊以相互背對的方式設置,;且所述第一“L”型鉤部s24與所述第二“L”型鉤部s25關于所述中間部s22的中線對稱設置;這樣可以確保左右對稱設置的所述上小車鋼絲繩組sl7 —定不會發(fā)生干涉,保證所述上小車sl4的順利運行。
[0034]具體地,所述第二支撐托架sl9包括設置于所述大梁結構的第一大梁Si下方的第三“L”型鉤部s26和第二大梁s2下方的第四“L”型鉤部s27 ;第三“L”型鉤部s26的水平鉤邊和第四“L”型鉤部s27的水平鉤邊分別支撐所述第二托輥組件s21的不同單元。因在所述下小車sl5中,所述下小車鋼絲繩組s20基本為左右對稱設置,也就是說所述第二托輥組件s21包括左右兩個單元,所以優(yōu)選所述第二支撐托架sl9包括用于支撐所述第二托輥組件s21的左右兩個單元的所述第三“L”型鉤部s26和所述第四“L”型鉤部s27。
[0035]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優(yōu)選所述第三“L”型鉤部s26的水平鉤邊與所述第四“L”型鉤部s27的所述水平鉤邊以相互背對的方式設置,且所述第三“L”型鉤部s26與所述第四“L”型鉤部s27關于所述大梁結構的長度方向的中線對稱設置;這樣可以確保左右對稱設置的所述下小車鋼絲繩組s20 —定不會發(fā)生干涉,使所述下小車sl5的順利運行。
[0036]進一步,所述第一托輥組件sl8和所述第二托輥組件s21分別包括多個并列設置的托輥s28。其中,內側的所述托輥s28用于支撐相應的鋼絲繩組中的牽引鋼絲繩,外側的所述托輥s28用于支撐相應的鋼絲繩組的起升鋼絲繩;在本實施例中,優(yōu)選所述第一托輥組件sl8和所述第二托輥組件s21分別包括三個并列設置的托輥s28 ;當然所述托輥s28不是一定要設置為三個,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設置為所需個數。
[0037]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優(yōu)選所述托輥s28以沿各自所在的水平鉤邊的軸線方向旋轉的方式可轉動地設置在各自的水平鉤邊上;可轉動設置的所述托輥s28不僅能夠實現對牽引、起升鋼絲繩的托起支撐,而且利于牽引、起升鋼絲繩的傳動,提供了牽引、起升鋼絲繩的傳動效率,進而提高小車的運行效率。同時,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托輥s28上設有鋼絲繩槽,所述托輥通過所述鋼絲繩槽將相應的所述上小車鋼絲繩組sl7和下小車鋼絲繩組s20中的起升鋼絲繩和牽引鋼絲繩由下而上托起。
[0038]實施例2
[0039]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不同之處在于:
[0040]所述第一支撐托架sl6包括連接在所述大梁結構的第一大梁Si和第二大梁s2之間的中間部s22,以及連接在所述中間部s22下方的π型托架,所述π型托架的下方兩側分別支撐所述第一托輥組件sl8的不同單元。因在所述上小車sl4中,所述上小車鋼絲繩組sl7基本為左右對稱設置,也就是說所述第一托輥組件sl8包括左右兩個單元,所以優(yōu)選所述第一支撐托架sl6包括所述π型托架,所述π型托架的下方兩側的鉤部即用來支撐所述第一托輥組件sl8的左右兩個單元。
[0041]顯然,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所作的舉例,而并非對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而由此所引伸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處于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保護范圍之中。
【權利要求】
1.一種雙小車鋼絲繩托繩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沿大梁結構的長度方向且間隔設于所述大梁結構內側上的第一支撐托架(S16),所述第一支撐托架(S16)上設置有用于支撐上小車鋼絲繩組(sl7)的第一托輥組件(sl8);還包括若干沿大梁結構的長度方向且間隔設于所述大梁結構外側上的第二支撐托架(sl9),所述第二支撐托架(sl9)上設置有用于支撐下小車鋼絲繩組(s20)的第二托輥組件(s21)。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小車鋼絲繩托繩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撐托架(sl6)包括連接在所述大梁結構的第一大梁(Si)和第二大梁(s2)之間的中間部(s22),以及連接在所述中間部(s22)下方的π型托架,所述π型托架的下方兩側分別支撐所述第一托輥組件(sl8)的不同單元。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小車鋼絲繩托繩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撐托架(sl6)包括連接在所述大梁結構的第一大梁(Si)和第二大梁(s2)之間的中間部(s22),連接在所述中間部(s22)下方的水平部(s23),連接于所述水平部(s23)兩端的第一“L”型鉤部(s24)和第二“L”型鉤部(825),所述第一“1/’型鉤部(s24)的水平鉤邊和所述第二“L”型鉤部(s25)的水平鉤邊分別支撐所述第一托輥組件(sl8)的不同單元。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雙小車鋼絲繩托繩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L”型鉤部(s24)的水平鉤邊與所述第二 “L”型鉤部(s25)的水平鉤邊以相互背對的方式設置;且所述第一“L”型鉤部(s24)與所述第二“L”型鉤部(s25)關于所述中間部(s22)的中線對稱設置。
5.根據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雙小車鋼絲繩托繩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撐托架(sl9)包括設置于所述大梁結構的第一大梁(Si)下方的第三“L”型鉤部(s26)和第二大梁(s2)下方的第四“L”型鉤部(s27);第三“L”型鉤部(s26)的水平鉤邊和第四“L”型鉤部(s27)的水平鉤邊分別支撐所述第二托輥組件(s21)的不同單元。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雙小車鋼絲繩托繩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L”型鉤部(s26)的水平鉤邊與所述第四“L”型鉤部(s27)的所述水平鉤邊以相互背對的方式設置;且所述第三“L”型鉤部(s26)與所述第四“L”型鉤部(s27)關于所述大梁結構的長度方向的中線對稱設置。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雙小車鋼絲繩托繩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托輥組件(sl8)和所述第二托輥組件(s21)分別包括多個并列設置的托輥(s28)。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雙小車鋼絲繩托繩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托輥(s28)以沿各自所在的水平鉤邊的軸線方向旋轉的方式可轉動地設置在各自的水平鉤邊上。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雙小車鋼絲繩托繩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托輥(s28)上設有鋼絲繩槽,所述托輥通過所述鋼絲繩槽將相應的所述上小車鋼絲繩組(S17)和下小車鋼絲繩組(s20)中的起升鋼絲繩和牽引鋼絲繩由下而上托起。
【文檔編號】B66C13/00GK204150958SQ201420587823
【公開日】2015年2月11日 申請日期:2014年10月11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10月11日
【發(fā)明者】鄭雪峰, 郭樹旺, 趙迎九, 杜蔚瓊, 倪華, 肖強 申請人:華電重工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