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扣持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扣持裝置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扣持裝置,尤其是指一種用于扣持配接卡于電路板上的扣持裝置。
背景技術:
配接卡是計算機主機板與接口設備溝通的橋梁,由于可攜式電子裝置不斷追求體 積上的薄型化,配接卡也不斷的朝小型化發(fā)展。目前,以廣泛應用于筆記型計算機的Mini Pci規(guī)格的配接卡為例,即采用橫插式設計,讓配接卡插接于連接器后呈平貼于主機板的底 面,以大幅縮小占用的高度。 除了提高連接器本身提供的加持力外,通常主機板上也另外提供配接卡輔助性的 扣持裝置,以避免配接卡因外力碰撞或搖晃即輕易發(fā)生與連接器的松脫,該扣持裝置一般 由塑料一體成型,其包括一長形的主體部、自所述主體部沿相反方向延伸的一第一卡扣部 及一第二卡扣部,所述第一卡扣部和所述第二卡扣部分別具有形狀相同的兩勾部,所述第 一卡扣部的兩所述勾部用來卡扣一適配卡,所述第二卡扣部的兩所述勾部固定于一電路板 上。然而,這種扣持裝置,由于所述第二卡扣部的兩所述勾部之間為懸空設置,用戶退出所 述適配卡時的力量往往會帶動所述第二卡扣部的兩所述勾部收攏而從所述電路板上脫離。 因此,如何使得在退卡時所述扣持裝置不輕易從所述電路板上脫離是目前人們致力鉆研的 問題。 對應上述問題,目前業(yè)界技術人員具體的改良方案為,將卡扣所述配接卡的所述 第一卡扣部分離出來單獨成型,如中國臺灣專利號為M301445所揭示,扣持裝置1包括一定 位件10及兩卡扣件ll,所述定位件10兩端分別設有一收容槽101及其底部垂直延伸的一 定位柱102,所述定位柱102被所述收容槽101貫穿至所述定位柱102下端面而分成左右兩 部分;每一所述卡扣件11對應地收容于所述收容槽101中,其包括一基體111及自所述基 體111向上延伸的一扣合部115以及自所述基體111向下延伸的一定型柱113。 組裝時,先將所述定位件10的所述定位柱102固定在電路板3上,再將所述卡扣 件11的定型柱113置于所述收容槽101中,然后用力將所述扣合部115頂部向下壓到位后, 所述定型柱113抵靠所述定位柱102內側,以使所述定位柱102難以從所述電路板3上脫 離,最后將所述扣合部115卡扣于介面卡2的孔洞21內。 如上述操作過程,所述扣持裝置1的缺失在于 1.由于所述卡扣件11與所述定位件10分離設置,而所述孔洞21的直徑大小會限
制所述扣合部115的寬幅大小,相對地,所述扣合部115頂部的寬幅最小,所述扣合部115
頂部的面積也就是受力面積,所以,不利于徒手操作,即用手去對所述扣合部115下壓施力
時,有可能造成無謂的傷害,從而影響了作業(yè)速度,進而影響了生產效率。 2.由于所述定位柱102垂直于所述定位件10,而所述定型柱113及所述定位柱
102都有可能存在公差,從而使得所述定型柱113和所述定位柱102之間產生間隙,從而有
可能導致用戶在退出所述介面卡2時的力量帶動所述定位柱102收攏而脫離所述電路板3。[0009] 因此,有必要設計一種新的扣持裝置,以克服上述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針對背景技術所述面臨的種種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卡扣配接卡
的扣合部與操作部一體成型,固定在電路板上的扣合塊單獨成型的扣持裝置,以便于扣持 裝置插掣定位作業(yè)進行,進一步提高作業(yè)效率,從而增進產業(yè)競爭力。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在本實用新型扣持裝置的實施例中所采用的核心技術,主要
于至少一操作部沿相反方向分別延伸有至少一扣合部及至少二支撐臂,其中至少一所述支
撐臂一側設有至少一第一凸點,所述第一凸點相對低于所述操作部;以及至少一扣合塊,與 所述操作部相配合,其具有一主體部及由所述主體部延伸的二彈性臂,二所述彈性臂之間 的最大寬度小于每一所述支撐臂的寬幅,所述主體部設有一恰位于二所述彈性臂之間的通 槽,以供二所述支撐臂通過至所述第一凸點到達所述通槽槽口下方,致使所述主體部位于 所述第一凸點和所述操作部之間,且所述主體部抵靠所述第一凸點。與現有技術相比,本 實用新型扣持裝置通過將所述扣合部與所述操作部一體成型,所述扣合塊單獨成型,從而 提高了作業(yè)速度,進而也帶來生產效率的提高。 為便于貴審查委員能對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形狀、構造、特征及其功效能皆能有進 一步的認識與了解,并結合實施例與附圖作詳細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扣持裝置的局部分解圖; 圖2為圖1所示扣持裝置的另一視角示意圖3為圖2所示扣持裝置的組合圖; 圖4為圖3所示A-A方向的部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扣持裝置與電路板的分解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扣持裝置與電路板未安裝到位時的組合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扣持裝置與電路板未安裝到位時B-B方向的部視圖 圖8為圖7所示扣持裝置與電路板安裝到位后的部視圖; 圖9為圖8所示扣持裝置與電路板安裝到位后的組合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扣持裝置與電路板、配接卡及連接器的組合圖。
具體實施方式
的附圖標號說明扣持裝置1操作部11上表面111下表面112讓位槽113提示孔114凹槽115導引柱116定位部117扣合塊12主體部121彈性臂122凸出部1221防呆柱123通槽124連接部13扣合部14支撐臂15支撐面151模仁補強槽152凸臺153凸出面1531第一凸點154第二凸點155電路板2第一孔洞21配接卡3
5[0033] 第一端31 第二端 32第二孔洞33 連接器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扣持裝置作進一步說明作進一步說明。 請參閱圖1至圖4,本實用新型扣持裝置1為一輔助性定位裝置,其包括至少一操 作部11以及與所述操作部11相配合的至少一扣合塊12。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扣持裝置1設有結構相同的兩所述操作部ll,這時,對應的也 設有與兩所述操作部11相配合的兩所述扣合塊12。兩所述操作部11之間設有一連接部 13,所述連接部13的高度比兩所述操作部11的高度低,所述連接部13使得兩所述操作部 11連接成一個整體,以形成雙卡扣結構的所述扣持裝置1。當然在其它實施例中,也可只設 置一個所述操作部ll,對應的也只設有一個所述扣合塊12。為清楚起見,本實施例中僅介 紹一所述操作部11及一所述扣合塊12。 所述操作部11呈方形,自所述操作部11沿相反方向分別延伸有至少一扣合部14 及至少兩支撐臂15,其包括相對設置的一上表面lll及一下表面112、貫穿所述上表面111 和所述下表面112的一讓位槽113和至少一提示孔114,以及一凹槽115。 所述扣合部14位于所述上表面lll上,所述上表面111向上延伸有一導引柱116, 所述導引柱116較靠近所述連接部13,所述扣合部14與所述導引柱116相對設置,所述扣 合部14可適當向所述導引柱116扳動。所述上表面111還延伸設有兩定位部117,兩所述 定位部117位于所述扣合部14與所述導引柱116中間開縫的兩側。 兩所述支撐臂15是自所述下表面112向下延伸形成的,兩所述支撐臂15相對設 置并位于兩所述定位部117之間,所述扣合部14及所述導引柱116與兩所述支撐臂15互 相垂直。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扣合部14及所述導引柱116與兩所述支撐臂15是相連接在 一起。當然,在其它實施例中,所述扣合部14及所述導引柱116與兩所述支撐臂15也可以 不連接在一起,而相對偏移一定位置。 每一所述支撐臂15包括兩支撐面151和位于同一面上的一模仁補強槽152、一第 一凸點154、兩第二凸點155及兩凸臺153。兩所述支撐面151位于所述支撐臂15相對的 兩側,且位于所述扣合部14的可扳動方向上。所述模仁補強槽152正對著所述定位部117 自所述支撐臂15凹陷而成,其一端貫穿所述操作部11的所述上表面111。兩所述第二凸點 155分別位于所述第一凸點154垂線的兩側,且所述第一凸點154與兩所述第二凸點155呈 三角排列,兩所述第二凸點155還位于所述模仁補強槽152的兩旁上,且相對低于所述操作 部11。所述第一凸點154位于兩所述第二凸點155之間,且較靠近所述支撐臂15的末端, 且位于所述模仁補強槽152另一端的槽口橋接所述模仁補強槽152兩內側壁,設置有所述 模仁補強槽152可適當延長模仁的壽命。兩所述凸臺153位于所述模仁補強槽152的兩旁, 其自所述支撐臂15向所述定位部117延伸形成,每一所述凸臺153分別位于所述第一凸點 154與所述第二凸點155之間,且所述凸臺153 —端連接所述第二凸點155,每一所述凸臺 153具有一凸出面1531,所述凸出面1531較靠近所述第一凸點154。在本實施例中,兩所述 支撐臂15對稱設有一所述第一凸點154和二所述第二凸點155。當然,在其它實施例中,兩 所述支撐臂15也可以不對稱設置所述第一凸點154和所述第二凸點155,即一所述支撐臂
615上設有一所述第一凸點154和一所述第二凸點155,另一所述支撐臂15上僅設有一所述 第二凸點155,或一所述支撐臂15上設有一所述第一凸點154,另一所述支撐臂15上設有 一所述第二凸點155,或為其它方式。 所述讓位槽113位于所述扣合部14一側,即位于所述扣合部14向所述導引柱116 扳動方向的另一側。所述讓位槽113的寬幅大小順應所述扣合部14的寬幅大小來設置,所 述扣合部14橋接所述讓位槽113兩側壁,所述讓位槽113兩側壁的上端分別為一讓位空間 (未標號),所述讓位空間(未標號)的設置使得所述扣合部14有彈性,可以向所述讓位槽 113內適當移動。 所述提示孔114位于所述導引柱116的一側,并位于所述導引柱116與所述連接 部13之間,所述提示孔114與所述導引柱116、所述扣合部14及所述讓位槽113位于同一 中心線上,且所述提示孔114的面積小于所述讓位槽113的面積。當然,在其它實施例中, 所述提示孔114也可以設于所述操作部11的其它位置上,所述提示孔114的面積也可以等 于或大于所述讓位槽113的面積。靠近所述下表面112的所述提示孔114孔口周圍設有導 引角(未標號)。 所述凹槽115自所述下表面112凹陷形成,兩所述支撐臂15、所述讓位槽113及所 述提示孔114位于所述凹槽115內。 所述扣合塊12位于所述操作部11的下方,其具有一主體部121及由所述主體部 121向下延伸的兩彈性臂122。 所述主體部121對應所述提示孔114向上延伸有至少一防呆柱123,所述防呆柱 123的延伸長度等于所述提示孔114的高度,且所述防呆柱123與所述操作部11表面反射 不同光線,也就是說所述防呆柱123與所述操作部11分別具有不同的視覺識別特征,即所 述防呆柱123可以是由混有與所述操作部ll不同顏色的材料制成,也可以是所述防呆柱 123制成后染上與所述操作部11不相同的顏色的,或者為其它方式。在本實施例中,所述主 體部121設有延伸長度相等的兩所述防呆柱123,另一所述防呆柱123對應所述讓位槽113 設置,并且所述防呆柱123可以與所述操作部11制作為不同的顏色,也可以為相同的顏色。 當然,在其它實施例中,對應所述讓位槽113的一所述防呆柱123的延伸長度也可以低于所 述讓位槽113的高度,而所述防呆柱123也可以只設有一個,并且順應所述提示孔114于所 述操作部11的所在位置來設在所述主體部121上,所述防呆柱123也可以設在所述主體部 121側邊上,可以為一個凸點,這時,所述操作部11也就無需設有所述提示孔114。于兩所 述防呆柱123之間,所述主體部121還設有貫穿其上下的一通槽124。 兩所述彈性臂122恰位于所述通槽124的兩側,且分別與兩所述防呆柱123位于 所述通槽124的同一側。兩所述彈性臂122分別自所述主體部121往對方方向傾斜設置, 且兩所述彈性臂122之間的最大寬度小于每一所述支撐臂15的寬幅。每一所述彈性臂122 內側設有至少一凸出部1221,所述凸出部1221較靠近所述彈性臂122的末端。當然在其它 實施例中,也可以不設有所述凸出部1221。 所述操作部11與所述扣合塊12配合時,將所述扣合塊12的兩所述防呆柱123分 別對準所述提示孔114和所述讓位槽113,再使兩所述支撐臂15通過所述通槽124,直至所 述第一凸點154到達所述通槽124槽口下方,使所述主體部121限位于所述第一凸點154 和凸出面1531之間,且所述主體部121的所述通槽內緣抵靠所述第一凸點154,所述主體
7部121的所述通槽外緣抵持所述凸出面1531。此時,兩所述支撐面151朝向兩所述防呆柱 123,一所述防呆柱123部分進入所述提示孔114,一所述防呆柱123部分進入所述讓位槽 113內。 請參閱圖5至圖IO,提供一電路板2及一配接卡3及一連接器4,所述扣持裝置1 可固定在所述電路板2上,用于扣持所述配接卡3 (當然,也可以為其它對接元件,如所述電 路板2等),其與安裝于所述電路板2上的所述連接器4 一起使用的,所述配接卡3的一端 與所述連接器4相連接,所述扣持裝置1卡扣于所述配接卡3上的另一端。 對應本實施例中的所述扣持裝置1 ,所述電路板2設有兩第一孔洞21 ,兩所述彈性 臂122可無阻礙的通過所述第一孔洞21 ,所述配接卡3具有相對的一第一端31及一第二端 32,于所述第二端32設有兩第二孔洞33。 組裝時,首先將本實用新型扣持裝置1安裝到電路板2上,使各所述彈性臂122穿 過所述第一孔洞21,所述主體部121下表面擋止于所述電路板2的上表面,再進一步施加 一作用力于所述操作部11的所述上表面lll,使所述主體部121位移至所述第二凸點155 與所述操作部11之間進入所述凹槽115內,并抵靠所述第二凸點155,帶使各所述支撐臂 15側向的所述支撐面151推抵兩所述彈性臂122內側,令所述彈性臂122撐張抵持所述第 一孔洞21孔壁,直至穿過所述第一孔洞21的顯露于所述第一孔洞21下方的兩所述彈性臂 122部分側向的距離大于所述第一孔洞21的直徑,從而使得兩所述彈性臂122難以從所述 電路板2上脫出;使所述凸出部1221位于兩所述支撐臂15之間并低持兩所述支撐臂15內 側,設置有所述凸出部1221可防止兩所述支撐臂15往內收縮,而減少了撐張兩所述彈性臂 122的幅度;與此同時,兩所述防呆柱123向上移動直至其頂表面與所述上表面111平齊, 此時,由于所述操作部11與所述提示孔114內的所述防呆柱123頂表面分別具有不同的視 覺識別特征,以提示所述扣合塊12已安裝到位。 接著安裝所述配接卡3,先將所述配接卡3的所述第一端31插入連接器4中,再將 所述配接卡3上的所述第二孔洞33與所述扣合部14相對,然后,用力將所述配接卡3的所 述第二端32向下壓,順著所述導引柱116,所述扣合部14由于受力會往所述導引柱116移 動,當所述配接卡3的所述第二孔洞33穿過所述扣合部14時,所述扣合部14向外反彈,這 時,所述配接卡3限位在所述扣合部14與所述操作部11之間并抵靠所述操作部11的所述 上表面111,即所述扣合部14扣壓在所述配接卡3上表面上,若要取出所述配接卡3,只需 用力將所述扣合部14往所述導引柱116方向扳動,所述配接卡3即可彈出。 當安裝所述扣持裝置1到所述電路板2上時,由于自所述操作部11沿相反方向分 別延伸有至少一所述扣合部14及至少兩所述支撐臂15,所述操作部11的所述上表面111 的面積也就是受力面積,相對地,所述操作部11的所述上表面111的面積最大,所以,利于 徒手操作,以便于所述扣持裝置1插掣定位作業(yè)進行,進一步提高作業(yè)效率,從而增進產業(yè) 競爭力;由于兩所述彈性臂122分別自所述主體部121往對方方向傾斜設置,從而增強了兩 所述支撐臂15的所述支撐面151與兩所述彈性臂15內側的固持力,使得兩所述彈性臂122 難以從所述電路板2上脫出;由于所述主體部121對應所述提示孔114向上延伸有至少一 所述防呆柱123,可以起到防裝反、裝錯的效果,給組裝帶來了方便,所述防呆柱123伸入所 述提示孔114內,還可以達到良好定位的目的,當所述防呆柱123頂表面與所述操作部11 的所述上表面111持平時,也可以起到提示組裝到位的作用。[0054]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扣持裝置具有下列有益效果 1.由于自所述操作部沿相反方向分別延伸有至少一所述扣合部及至少兩所述支 撐臂,所述操作部的所述上表面的面積也就是受力面積,相對地,所述操作部的所述上表面 的面積最大,所以,利于徒手操作,以便于所述扣持裝置插掣定位作業(yè)進行,進一步提高作 業(yè)效率,從而增進產業(yè)競爭力。 2.由于兩所述彈性臂分別自所述主體部往對方方向傾斜設置,從而增強了兩所述 支撐臂的各所述支撐面與兩所述彈性臂內側的固持力,使得兩所述彈性臂難以從所述電路 板上脫出。 3.由于所述主體部對應所述提示孔向上延伸有至少一所述防呆柱,可以起到防裝 反、裝錯的效果,給組裝帶來了方便,所述防呆柱伸入所述提示孔內,還可以達到良好定位 的目的,當所述防呆柱頂表面與所述操作部的所述上表面持平時,也可以起到提示組裝到 位的作用。 4.由于所述操作部與所述防呆柱頂表面分別具有不同的視覺識別特征,從而便于 作業(yè)員快速收到所述扣合塊組裝到位的信息。 5.由于設置有所述凸出部,可以防止兩所述支撐臂往內收縮而減少了兩所述支撐 臂撐張兩所述彈性臂的幅度,從而保證了兩所述彈性臂穩(wěn)固地定位于所述電路板上。 上述說明是針對本實用新型較佳可行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但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定 本實用新型的專利申請范圍,凡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技術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變化或修飾 變更,均應屬于本實用新型所涵蓋專利范圍。
9
權利要求一種扣持裝置,裝設于一電路板上,用以輔助定位配置于所述電路板上的一配接卡,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操作部,自所述操作部向上延伸有至少一扣合部,所述配接卡限位在所述扣合部與所述操作部之間并抵靠所述操作部;自所述操作部向下延伸有至少二支撐臂,其中一所述支撐臂一側設有至少一第一凸點,另一所述支撐臂一側設有至少一第二凸點,所述第一凸點和所述第二凸點相對低于所述操作部,而所述第二凸點相對高于所述第一凸點;以及至少一扣合塊,位于所述操作部下方,其具有一主體部及由所述主體部向下延伸的二彈性臂,二所述彈性臂之間的最大寬度小于每一所述支撐臂的寬幅,所述主體部設有一通槽,供二所述支撐臂通過所述通槽,使所述主體部位于二所述支撐臂的所述第一凸點和所述第二凸點之間,且所述主體部的所述通槽內緣抵靠所述第一凸點;組裝時,二所述彈性臂自所述電路板上方貫穿所述電路板,進一步施加一作用力于所述操作部,使所述主體部位移至所述第二凸點與所述操作部之間,并抵靠所述第二凸點,帶使各所述支撐臂側向推抵二所述彈性臂,令所述彈性臂撐張抵持所述電路板。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扣持裝置,其特征在于二所述支撐臂分別具有一所述第一凸 點及二所述第二凸點。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扣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臂的二所述第二凸點分別位 于所述第一凸點垂線的兩側,且所述第一凸點與二所述第二凸點呈三角排列。
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扣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臂朝所述支撐臂傾斜,且其末 端相對所述支撐臂的末端較傾斜。
5.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扣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臂內側設有至少一凸出部,所 述凸出部位于二所述支撐臂之間。
6.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扣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較靠近所述彈性臂的末端。
7.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扣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體部上設有至少一防呆柱。
8.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扣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設有貫穿其上下的至少一 提示孔,所述主體部向上延伸有一所述防呆柱,所述防呆柱容置于所述提示孔內。
9.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扣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體部向上延伸有二所述防呆柱。
10.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扣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還設有貫穿其上下的一讓 位槽,所述讓位槽位于所述扣合部一側。
11.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扣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于所述扣合塊方向凹設有 一凹槽,所述防呆柱頂表面與所述操作部上表面平齊時,所述主體部頂面抵靠所述凹槽頂 壁面。
12. 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扣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與所述防呆柱頂表面分 別具有不同的視覺識別特征。
13. —種扣持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操作部,自所述操作部沿相反方向分別延伸有至少一扣合部及至少二支撐臂, 其中至少一所述支撐臂一側設有至少一第一凸點,所述第一凸點相對低于所述操作部;以及至少一扣合塊,與所述操作部相配合,其具有一主體部及由所述主體部延伸的二彈性臂,二所述彈性臂之間的最大寬度小于每一所述支撐臂的寬幅,所述主體部設有一恰位于 二所述彈性臂之間的通槽,以供二所述支撐臂通過至所述第一凸點到達所述通槽槽口下 方,致使所述主體部位于所述第一凸點和所述操作部之間,且所述主體部抵靠所述第一凸 點。
14. 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扣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扣合部與二所述支撐臂互相垂直。
15. 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扣持裝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支撐臂設有一所述第一凸 點及至少一第二凸點,所述第二凸點較靠近所述操作部,且相對所述操作部高于所述第一 凸點。
16. 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扣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臂設有二所述第二凸點,且 位于所述第一凸點垂線的兩側。
17. 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扣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臂進一步具有至少一凸臺, 所述凸臺相對所述操作部高于所述第一凸點,所述凸臺具有一凸出面,所述主體部限位于 所述第一 凸點與所述凸臺之間,并抵持所述凸出面。
18. 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扣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點較靠近所述支撐臂的 末端。
19. 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扣持裝置,其特征在于二所述彈性臂分別自所述主本部朝 對方方向傾斜設置。
20. 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扣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臂內側設有至少一凸出部,所述凸出部位于二所述支撐臂之間。
21. 如權利要求20所述的扣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較靠近所述彈性臂的末丄山順。
22. 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扣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體部上設有至少一防呆柱。
23. 如權利要求22所述的扣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設有貫穿其上下的至少一提示孔,所述主體部向上延伸有一所述防呆柱,所述防呆柱容置于所述提示孔內。
24. 如權利要求22所述的扣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體部向上延伸有二所述防呆柱。
25. 如權利要求23所述的扣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于所述扣合塊方向凹設 有一凹槽,所述防呆柱頂表面與所述操作部上表面平齊時,所述主體部頂面抵靠所述凹槽 內頂壁。
26. 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扣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還設有貫穿其上下的一 讓位槽,所述讓位槽位于所述扣合部一側。
27. 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扣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呆柱與所述操作部表面反射 不同光線。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扣持裝置,主要于至少一操作部沿相反方向分別延伸有至少一扣合部及至少二支撐臂,其中至少一支撐臂一側設有至少一第一凸點,第一凸點相對低于操作部;以及至少一扣合塊,與操作部相配合,其具有一主體部及由主體部延伸的二彈性臂,二彈性臂之間的最大寬度小于每一支撐臂的寬幅,主體部設有一恰位于二彈性臂之間的通槽,以供二支撐臂通過至第一凸點到達通槽槽口下方,致使主體部位于第一凸點和操作部之間,且主體部抵靠第一凸點。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通過將卡扣配接卡的扣合部與操作部一體成型,固定在電路板上的扣合塊單獨成型,以便于扣持裝置插掣定位作業(yè)進行,進一步提高作業(yè)效率,從而增進產業(yè)競爭力。
文檔編號H05K7/12GK201515578SQ20092019498
公開日2010年6月23日 申請日期2009年9月17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9月17日
發(fā)明者張文昌, 蔡友華 申請人:番禺得意精密電子工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