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低空起重機的吊車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8104457閱讀:340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低空起重機的吊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低空起重機的吊車,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低空起重機
的吊車,其中該吊車能夠防止在移動物體過程中傳遞到吊車架(hoist frame) 的沖擊載荷向載荷支撐輪部分(load support wheel part)的載荷支撐輥(load support roller)傳遞,使偏置載荷得以平衡,吊車在桁架上平穩(wěn)運行,從而 降低了吊車的總重,由此提高對物體的提升能力。
背景技術(shù)
眾所周知,現(xiàn)有技術(shù)的起重機是一種設(shè)計為使用驅(qū)動力來提升物體和沿 水平方向移動的機器或機器設(shè)備,并設(shè)計用于進行巻繞和退繞操作,以提升 或放下起重物體,以及進行水平方向的操作和吊運操作,以水平移動提升的 物體。因此,借助上述組合操作,吊車在3D空間內(nèi)正確地運行。
起重機包括 一對行程軌道(running rails);桁架(girder),該桁架安裝在 所述行程軌道上并沿該行程軌道移動;以及吊車(hoist),該吊車安裝在所述 桁架上并沿該桁架移動。
行程輪(omning wheel)安裝在桁架的兩端并設(shè)置在行程軌道上。行程 馬達安裝于行程輪上。當驅(qū)動行程馬達時,行程輪旋轉(zhuǎn)并使桁架沿行程軌道 移動。
安裝在桁架上的吊車包括吊車架,該吊車架支撐所述吊車的整體結(jié)構(gòu); 橫向行程馬達,該橫向行程馬達安裝在所述吊車架上并設(shè)置在桁架上,并使 所述吊車架沿桁架移動;金屬繩巻筒,該金屬繩巻筒可旋轉(zhuǎn)地安裝在吊車架 上,并巻繞或退繞金屬繩;巻繞馬達,該巻繞馬達與所述金屬繩巻筒連接以 驅(qū)動該金屬繩巻筒;以及鉤,該鉤與金屬繩的下端連接,當所述金屬繩由金 屬繩巻筒巻繞或退繞時,所述鉤向上或向下移動。
當起重機懸吊起某一重物時,桁架通過驅(qū)動行程馬達而沿X軸線和Y 軸線移動。安裝在桁架上的吊車通過驅(qū)動橫向行程馬達而沿X軸線和Y軸
線移動,因此,當所述重物與吊車的X和Y坐標相匹配時,該重物得以定位。
通過驅(qū)動吊車的巻繞馬達而使所述鉤降低,并與重物連接,從而準備好 移動該重物。因而,最終能夠通過上述操作的相反過程來移動該重物。
圖1和圖2是表示傳統(tǒng)吊車的示意性正視圖,用于描述現(xiàn)有技術(shù)中遇到 的問題。圖3和圖4是傳統(tǒng)的低空起重機的吊車的另一實施例的示意性透視 圖和側(cè)截面圖。下面參考上述附圖描述傳統(tǒng)吊車的問題。
圖1和圖2是表示傳統(tǒng)吊車的示意性正視圖,用于描述現(xiàn)有技術(shù)中遇到 的問題。如圖中所示,圖1中的吊車3的安裝方式使得吊車架4設(shè)置在行程 軌道1的桁架2的上側(cè)上。由于吊車3的一部分在桁架2的上側(cè)方向暴露出 高度h,因此桁架2的上側(cè)還需要一定空間。因此,起重機的安裝高度由于 上述空間高度而下降。
圖2中的吊車13安裝在行程軌道11上側(cè)的桁架12的兩端。因此,吊 車13的大部分被安裝在低于桁架12的下側(cè)的位置。與圖1中的吊車3相比, 由于傳統(tǒng)吊車13不需要從桁架12上側(cè)突出高度h,因而能夠增加起重機的 整體高度。但是吊車13的大部分被安裝在低于桁架12的下側(cè)的位置,從而 鉤14的垂直移動距離減小了下降高度h',而使懸吊和提升重物的垂直移動 距離減小。
為了克服圖1和圖2中的問題,本發(fā)明的申請人公開了專利申請?zhí)?10-2006-6576,其中如圖3和圖4所示,吊車30的安裝高度和桁架21的安 裝高度重疊,從而使總安裝高度最小化。桁架21具有八邊形的橫截面,在 桁架21的上中心形成有水平接觸表面21a。在該接觸表面21a的兩側(cè)形成有 向下傾斜的傾斜表面21b。在該傾斜表面21b的兩側(cè)形成有垂直表面21c。
根據(jù)傳統(tǒng)的桁架21,當提升重物時,提升物體的重量恰當?shù)赜山佑|表面21a 支撐,即由桁架21的上中心部分支撐。
安裝在桁架21上的吊車30與桁架21的上中心接觸,即與桁架21的接 觸表面接觸,因而,重量點P'恰當?shù)匕l(fā)揮作用。
低空起重機吊車30包括用于相對桁架21支撐整體結(jié)構(gòu)的吊車架31。該 吊車架31包括支撐架32,該支撐架32位于中心并支撐整體結(jié)構(gòu);前支架 33,該前支架33的上端固定在所述支撐架32兩個前側(cè)面上,且該前支架33 向下延伸;后支架34,該后支架34的上端固定在所述支撐架32的兩個后側(cè) 面上,且該后支架34形成為90度角的形狀;以及巻筒蓋35,該巻筒蓋35 固定在前支架33上并具有金屬繩巻筒43。
多個元件安裝在吊車架31上,用于提升和移動重物。設(shè)置在桁架21上 的載荷支撐輪部分36安裝在支撐架32的兩端,橫向行程馬達38與載荷支 撐輪部分36連接,從而用于驅(qū)動載荷支撐輪部分36的載荷支撐輥37。
一對前上支撐輪部分39安裝在吊車架31的前支架33的上側(cè),并支撐 在桁架21的前上側(cè)。 一對前下支撐輪部分40安裝在前支架33的下側(cè),并 支撐在桁架21的前下側(cè)。后支撐輪部分42安裝在與一對后支架34連接的 連接架41上,并支撐在桁架21的后側(cè)。
金屬繩巻筒43安裝在巻筒蓋35上,且?guī)喞@馬達45與金屬繩巻筒43連 接。當巻繞馬達45運行時,金屬繩巻筒43旋轉(zhuǎn),從而用于巻繞或退繞金屬 繩44,從而與金屬繩44連接的鉤46上下移動。
根據(jù)傳統(tǒng)的低空起重機吊車30,支撐吊車架31的吊車30和重物的總載 荷的載荷支撐輪部分36安裝在吊車架31的中心部分的支撐架32上。桁架 21設(shè)計為恰當?shù)刂蔚踯?0。
傳統(tǒng)的低空起重機吊車具有下列問題。首先,由于吊車30的重物的重 量集中在桁架21的上中心處,因此桁架21會變彎曲。根據(jù)傳統(tǒng)的吊車30, 支撐吊車架31的結(jié)構(gòu)的支撐架32位于吊車架31的中心,且載荷支撐輪部 分36安裝在支撐架32上,吊車架31的載荷點P'與設(shè)置支撐架32和載荷支 撐輪部分36的部分(即吊車架31的中心部分)相對應(yīng)。從而,由于吊車架 31設(shè)置在桁架21上,因此載荷點P'位于支撐載荷支撐輪部分36的桁架21 的中心部分。由于以下原因,允許載荷點P'位于桁架21中心的吊車30會使 得桁架21變彎。
載荷點P,作用在桁架21的上中心的接觸表面21a上,在該接觸表面21a 上安裝有低空起重機吊車30,且兩個傾斜表面21b支撐所述接觸表面21a。 上述兩個傾斜表面21b由兩個垂直表面21c支撐。重物的載荷不直接傳遞到 支撐大部分載荷的垂直表面21c,而是通過兩個傾斜表面作用于傾斜方向。 在板(plate)垂直設(shè)置的情況下,當載荷以傾斜角度作用于該板時,該板會 承受相對較大的載荷。然而,當載荷作用于傾斜方向時,該板可能會彎曲。
因此,當重物的一定載荷作用于圖3和圖4的桁架21的接觸表面21a 上時,該載荷通過傾斜表面21b傳遞給垂直表面21c,而且作用于兩個垂直 表面21c的載荷不會沿垂直表面21c的橫截面中心在垂直方向傳遞,而是沿 傾斜表面21b以傾斜角度傳遞,因而桁架21會出現(xiàn)較多的彎曲現(xiàn)象。
第二,當?shù)踯?0的鉤46吊起重物并移動時,該重物可能會擺動。擺動 載荷通過金屬繩44傳遞到吊車架31,而且傳遞到吊車架31的沖擊載荷直接 傳遞給載荷支撐輪部分36。傳遞至載荷支撐輪部分36的沖擊載荷使載荷支 撐輥37斷續(xù)地與桁架21接觸,這樣會立即防止從橫向行程馬達38傳遞至 載荷支撐輥37的驅(qū)動力作用于桁架21。
因此,由于傳遞給橫向行程馬達38的驅(qū)動力,載荷支撐輥37和桁架21 立即斷開連接,吊車30的驅(qū)動效率下降,從而產(chǎn)生不均勻的移動速度。
第三,每個屬于吊車架31的元件,即支撐架32、 一對前支架33和一對 后支架34,形成為立方體管狀或中空的矩形管狀。因此,由于屬于吊車架
31的每個元件的尺寸相對較大,吊車架31的整體尺寸和重量增加。吊運能 力下降了吊車所增加的重量。
第四,兩個前上支撐輪部分39安裝在一對前支架33上,用于穩(wěn)定地將 吊車架31支撐在桁架21上,而且兩個前下支撐輪部分40安裝在前支架33 的下側(cè),兩個后支撐輪部分42安裝在一對后支架34上,因而,總共需要六 個支撐輪部分。
因此,由于需要安裝六個支撐輪部分,吊車30的生產(chǎn)率下降。由于支 撐輪部分數(shù)量的增加,吊車架31和桁架21能夠得以更穩(wěn)定地支撐。然而, 在該情況下,由于傳遞給吊車架31的沖擊載荷直接傳遞至支撐輪部分,從 而使每個支撐輪部分的壽命縮短。

發(fā)明內(nèi)容
因此,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低空起重機的吊車,該吊車能夠 防止沖擊載荷從吊車架傳遞至載荷支撐輪部分。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低空起重機的吊車,其中載荷重量支撐 輪部分能夠穩(wěn)定地沿導(dǎo)軌移動。
本發(fā)明的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低空起重機的吊車,該吊車能夠減少吊 車架的總體載荷。
在本發(fā)明中,當移動重量較大的物體時,桁架不會變彎,因而,第一載 荷支撐輪部分和第二載荷支撐輪部分位于桁架的第一垂直表面上。即便當物 體擺動,沖擊載荷到達吊車架時,均衡分配部件(叫ual distribution member) 也能夠很好地吸收和抵消該沖擊載荷。由于整體的垂直重量得以恰當?shù)胤?配,從而提高了吊車的驅(qū)動效率,而且吊車也不會從導(dǎo)軌上出軌。由于吊車 架的整體尺寸和重量大大下降,能夠使提升能力提高吊車架所降低的重量。 由于吊車被支撐在桁架的第一前支撐輪部分、第二前支撐輪部分和后支撐輪部分這三點上,所述桁架和安裝在該桁架上的吊車能夠通過最小數(shù)量的支撐 輪部分而得以最大程度上的穩(wěn)定支撐。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在低空起重機的吊車中,該吊車設(shè)置在安裝于桁架 上的導(dǎo)軌上,并沿導(dǎo)軌移動,從而用于移動一定重量的物體。提供了一種低 空起重機的吊車,該吊車包括吊車架,該吊車架設(shè)置為傳遞到桁架的載荷 點P位于每個桁架的一側(cè)的垂直表面上,并保持偏置載荷的平衡,從而用于 降低整體載荷;以及均衡分配單元,該均衡分配單元安裝在吊車架之間,吸 收傳遞到吊車架的沖擊載荷,并均衡地分配整體垂直重量載荷。
所述吊車架包括板狀的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該第一支撐板和第 二支撐板分別設(shè)置在所述吊車架的兩側(cè),并形成該吊車架的結(jié)構(gòu),并與所述 均衡分配單元連接;巻筒蓋,該巻筒蓋與所述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中每 一個的對應(yīng)端部連接,并覆蓋金屬繩巻筒的巻繞部分;連接板,該連接板與
所述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中每一個的對應(yīng)的另一端部連接,并設(shè)置有用
于支撐所述桁架的后側(cè)的后支撐輪部分;以及第一加強架和第二加強架,該 第一加強架和第二加強架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的兩端,其中 每個第一加強架和第二加強架的下端與所述桁架的前下側(cè)相對,由所述桁架 的前側(cè)支撐的第一前支撐輪部分和第二前支撐輪部分安裝在所述第一加強 架和第二加強架的下側(cè)。
所述均衡分配單元包括第一支撐銷和第二支撐銷,該第一支撐銷和第
二支撐銷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的下側(cè);以及第一載荷支撐輪 部分和第二載荷支撐輪部分,該第一載荷支撐輪部分和第二載荷支撐輪部分 設(shè)置在導(dǎo)軌上,并沿該導(dǎo)軌移動,所述第一支撐銷和第二支撐銷的下側(cè)設(shè)置 在所述第一載荷支撐輪部分和第二載荷支撐輪部分上,并與第一載荷支撐輪 部分和第二載荷支撐輪部分滾動接觸。
所述第一支撐銷和第二支撐銷包括具有第一槽和第二槽的第一支撐部 分和第二支撐部分,所述第一槽和第二槽分別插入所述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 撐板的下側(cè);以及第一球形接觸部分和第二球形接觸部分,該第一球形接觸 部分和第二球形接觸部分形成在所述第一支撐部分和第二支撐部分的下側(cè)。
所述第一載荷支撐輪部分和第二載荷支撐輪部分包括第一本體和第二 本體,該第一本體和第二本體在中心部分具有第一插槽和第二以及第一球形 槽和第二球形槽,所述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位于所述第一本體和第二本體的 中心部分上,并用于在所述第一本體和第二本體上安裝所述第一支撐板和第 二支撐板,所述第一球形槽和第二球形槽形成為所述第一支撐銷和第二支撐 銷的第一接觸部分和第二接觸部分與所述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的下側(cè)滾動 接觸;以及第一載荷支撐輥和第二載荷支撐輥,該第一載荷支撐輥和第二載 荷支撐輥與所述第一本體和第二本體配合,并安裝在導(dǎo)軌上且沿該導(dǎo)軌移 動。
還提供了第一支撐螺栓和第二支撐螺栓,所述第一支撐螺栓和第二支撐 螺栓與所述第一本體和第二本體配合,且所述第一支撐螺栓和第二支撐螺栓 的端部由所述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支撐,因而,在所述第一插槽和第二 插槽之間,以及所述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之間保持有一定間距。
所述后支撐輪部分由桁架的后上側(cè)支撐,且所述第一前支撐輪部分和第 二前支撐輪部分由所述桁架的前下側(cè)支撐,從而,所述吊車由所述桁架的三 點支撐。
所述吊車架包括板狀的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該第一支撐板和第 二支撐板分別設(shè)置在所述吊車架的兩側(cè)并形成該吊車架的結(jié)構(gòu),并具有第一 前導(dǎo)輪和第二前導(dǎo)輪;巻筒蓋,該巻筒蓋與所述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中 每一個的對應(yīng)端部連接,并覆蓋金屬繩巻筒的巻繞部分;以及連接板,該連 接板與所述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中每一個的對應(yīng)的另一端部連接,并具 有由所述桁架的后側(cè)支撐的后支撐輪部分。
在本發(fā)明中,通過在桁架的第一垂直表面上設(shè)置第一支撐輪部分和第二 支撐輪部分,使得即便移動相對較重的物體時,桁架也不會出現(xiàn)彎曲現(xiàn)象。 而且即便由于重物的擺動作用而使沖擊載荷傳遞到吊車架時,所述均衡分配 單元能夠很好地吸收沖擊載荷并抵消該沖擊載荷,從而用于均勻地分配整體 垂直載荷,因而,所述吊車的驅(qū)動效率得以顯著提高,還防止吊車從導(dǎo)軌上 脫離。另外,由于吊車架的整體尺寸和重量顯著減小,因而能夠提高與吊車 減小的重量相等的提升重量。由于吊車在第一前支撐輪部分和第二前支撐輪 部分以及后支撐輪部分的幫助下由三點支撐,因而,能夠使用最少數(shù)量的支 撐輪部分,使得所述桁架和安裝在該桁架上的吊車能夠得以最穩(wěn)定地支撐。


圖1和圖2是表示傳統(tǒng)吊車的示意性正視圖,用于描述現(xiàn)有技術(shù)中遇到 的問題;
圖3和圖4是傳統(tǒng)的低空起重機的吊車的另一實施例的示意性透視圖和 側(cè)橫截面視圖5是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吊車的安裝在低空起重機的桁架的狀態(tài)的示意 性正視圖6是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低空起重機的吊車的部分分解透視圖; 圖7是圖6的裝配的透視圖8和圖9是本發(fā)明的重要元件的裝配狀態(tài)的部分橫截面視圖和橫截面 視圖10和圖11是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安裝的低空起重機的吊車的示意性側(cè)橫 截面視圖和平面圖12和圖13是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方式的低空起重機的吊車的 部分側(cè)橫截面視圖和平面圖。
附圖標記說明
5h行程軌道 52:行程輪
53:行程馬達 54:導(dǎo)軌
60, 160:桁架 61:第一桁架
61a:(第一桁架的)第一水平表面
61b:(第一桁架的)第一垂直表面 62:第二桁架
62a:(第二桁架的)第二水平表面
62b:(第二桁架的)第二垂直表面 70, 150:吊車 71, 151:吊車架
72a:(第一支撐板的) 73, 153:第二支撐板 73a:(第二支撐板的) 74, 154:巻筒蓋 75, 155:連接板 77:第二加強架
81:金屬繩巻筒 83:巻繞馬達 85:制動器 87:襯套殼 89:鉤
91:第一支撐銷
91a:(第一支撐銷的)
72, 152:第一支撐板
第一配合槽 第二配合槽
76:第一加強架 80:橫向行程馬達 82:金屬繩 84:減速器 86:鉤部分 88:襯套
90:均衡分配單元
第一支撐部分
91b:(第一支撐銷的)第一槽
91C:(第一支撐銷的)第一接觸部分
92:第二支撐銷
92a:(第二支撐銷的)第二支撐部分
92b:(第二支撐銷的)第二槽 92c:(第二支撐銷的)第二接觸部分 93:第一載荷支撐輪部分 94:第一本體
94a:(第一本體的)第一側(cè)壁
94b:(第一本體的)第一配合孔
94c:(第一本體的)的第一插槽
94d:(第一本體的)第一球形槽
95:第一載荷支撐輥
96:第二載荷支撐輪部分
97:第二本體
97a:(第二本體的)第二側(cè)壁
97b:(第二本體的)第二配合孔 97c:(第二本體的)第二插槽 97d:(第二本體的)第二球形槽 98:第二載荷支撐輥
99:第一支撐螺栓 100:第二支撐螺栓
110:第一前支撐輪部分 111:第一輥蓋 112:第一前支撐輥 120:第二前支撐輪部分
121:第二輥蓋122:第二前支撐輥
130, 158:后支撐輪部分131:第一后支撐輪部分
132:第一部件133:第一后輥
134:第一鉸鏈銷135:第二后支撐輪部分
136:第二部件137:第二后輥
138:第二鉸鏈銷139:配合板
140:鉸接軸156,156':第一前導(dǎo)輪
157, 157,:第二前導(dǎo)輪159:保護器
P:載荷點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在低空起重機的吊車中,該吊車設(shè)置在安裝于桁架上的導(dǎo)軌上并沿導(dǎo)軌 移動,從而用于移動一定重量的物體。提供了一種低空起重機的吊車,該吊
車包括吊車架71和151,該吊車架設(shè)置為使傳遞到桁架60和160的載荷 點P位于每個桁架60、 160的一側(cè)的垂直表面,并保持偏置載荷的平衡,從 而用于降低整體載荷;以及均衡分配單元90,該均衡分配單元90安裝在吊 車架71和151之間,吸收傳遞到吊車架71和151的沖擊載荷并均衡地分配 整體垂直重量載荷。
下面將參考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具體特征和優(yōu)點進行詳細描述。 圖5是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吊車的安裝在低空起重機的桁架的狀態(tài)的示意 性正視圖。圖6是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低空起重機的吊車的部分分解透視圖。 圖7是圖6的裝配的透視圖。圖8和圖9是本發(fā)明的重要元件的裝配狀態(tài)的 部分橫截面視圖和橫截面視圖。圖10和圖11是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安裝的低空 起重機的吊車的示意性側(cè)橫截面視圖和平面圖。具有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低空起重 機吊車的起重機包括 一對行程軌道51;桁架60,該桁架60安裝在行程軌 道51上并沿著該行程軌道51移動;以及吊車70,該吊車70安裝在桁架60 上并沿著該桁架60移動。
行程輪52安裝在桁架60的兩端,并設(shè)置在行程軌道51上。行程馬達 53安裝在行程輪52上。當驅(qū)動所述行程馬達53時,行程輪52旋轉(zhuǎn),而且 桁架60沿行程軌道51移動。
在桁架60中,通過吊車70產(chǎn)生的載荷點P作用在桁架60的垂直表面 中的一個垂直表面上。在優(yōu)選情況下,桁架60的橫截面為中空的矩形,以 滿足上述條件。桁架60的結(jié)構(gòu)將在下面進行詳細描述。
桁架60包括第一桁架61和第二桁架62,該第一桁架61和第二桁架62 具有90度角的橫截面。第一桁架61包括第一水平表面61a和第一垂直表面 61b。第二桁架62包括第二水平表面62a和第二垂直表面62b。
第一桁架61和第二桁架62相互緊固在一起,從而用以形成中空的立方 體結(jié)構(gòu),該結(jié)構(gòu)成為用于支撐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吊車70的桁架60。第一桁架61 和第二桁架62的端部彼此接觸,并臨時裝配在一起,因而所述第一桁架61 和第二桁架62形成矩形的橫截面形狀。相互接觸的端部彼此緊固,從而用 以形成桁架60。這里,緊固方法為焊接方法。
根據(jù)桁架60,第一桁架61的第一水平表面61a形成桁架60的上表面, 第一桁架61的第一垂直表面61b形成桁架60的前垂直表面,第二桁架62 的第二水平表面62a形成桁架60的下表面,第二桁架62的第二垂直表面62b 形成桁架60的后垂直表面。
導(dǎo)軌54沿桁架60的長度方向安裝在桁架60中第一桁架61的第一垂直 表面61b上。吊車70的第一載荷支撐輪部分93和第二載荷支撐輪部分96 設(shè)置在導(dǎo)軌54上,從而用于形成要懸吊的物體的載荷點P。
這里,與圖2A和圖2B中具有八邊形橫截面的桁架21相比,由于桁架 60具有矩形的橫截面形狀,因而加工過程減半。由于在本發(fā)明中顯著地減小
了加工過程,從而提高了桁架60的生產(chǎn)率。
根據(jù)桁架60,載荷點P作用在作為吊車70的底座的桁架60的四個表 面中的第一垂直表面61b上。
當提升物體時,作用于桁架60的載荷點P垂直地傳遞至第一桁架61的 第一垂直表面61b的整個表面。載荷點P不僅僅作用于第一垂直表面61b的 整個橫截面區(qū)域中的部分橫截面區(qū)域,而是作用于第一垂直表面61b的整個 橫截面區(qū)域,從而使支撐載荷點P的橫截面區(qū)域最大化。因此,即便當提升 相對較重的物體時,桁架60也不會出現(xiàn)彎曲現(xiàn)象。
如圖6和圖7所示,吊車70安裝在桁架60上,該吊車70包括吊車 架71,該吊車架71形成方式使得載荷點P位于桁架60的垂直表面上,并 保持偏置載荷的平衡,從而減少總重;以及均衡分配單元90,該均衡分配單 元90安裝在吊車架71和導(dǎo)軌54之間,從而用以吸收傳遞到吊車架71的沖 擊,并均衡地分配整體垂直載荷。
吊車架71包括第一支撐板72和第二支撐板73,該第一支撐板72和 第二支撐板73設(shè)置在兩側(cè)并形成吊車架71的結(jié)構(gòu),所述第一支撐板72和 第二支撐板73具有形成在下側(cè)的第一配合槽72a和第二配合槽73a;巻筒蓋 74,該巻筒蓋74與所述第一支撐板72和第二支撐板73各自的端部連接, 并覆蓋金屬繩巻筒81的巻繞部分;連接板75,該連接板75與所述第一支撐 板72和第二支撐板73各自的另一端部連接,并具有支撐于桁架60后側(cè)的 后支撐輪部分130;以及第一加強架76和第二加強架77,該第一加強架72 和第二加強架73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撐板72和第二支撐板73的兩側(cè),并具 有支撐在桁架60前側(cè)的第一前支撐輪部分110和第二前支撐輪部分120,所 述第一加強架76和第二加強架77的下端與桁架60的前下側(cè)相對。
當巻繞馬達83、金屬繩巻筒81、減速器84和制動器85與所述第一支 撐板72和第二支撐板73裝配在一起時,便形成了吊車架71。第一前支撐輪
部分110、第二前支撐輪部分120和后支撐輪部分130還可設(shè)置在裝配的吊 車架71上。由于第一支撐板72和第二支撐板73形成為板狀,吊車架71具 有較小、較輕且簡單的結(jié)構(gòu),因而可以顯著地降低整體尺寸和重量。包括吊 車70的總重足夠重,從而可以使提升能力提高吊車70所減少的重量。
纏繞有金屬繩82的金屬繩巻筒81安裝在吊車架71的巻筒蓋74的內(nèi)側(cè)。 巻繞馬達83安裝在金屬繩巻筒81上,以從金屬繩巻筒81巻繞或退繞金屬 繩82。減速器84與巻繞馬達83連接,以降低旋轉(zhuǎn)速度。連接有制動器85, 以驅(qū)動巻繞馬達83。
鉤部分86設(shè)置在金屬繩82的下端,以懸吊提升物體。鉤部分86包括 與金屬繩82連接的襯套(sheeve)88、將襯套88安裝在其中的襯套殼(sheeve cover) 87和與襯套殼87連接的鉤89。
均衡分配單元90與吊車架71 —起為本發(fā)明的關(guān)鍵元件。均衡分配單元 90包括第一支撐銷91和第二支撐銷92,該第一支撐銷91和第二支撐銷 92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撐板72和第二支撐板73的下側(cè);以及第一載荷支撐輪 部分93和第二載荷支撐輪部分96,該第一載荷支撐輪部分93和第二載荷支 撐輪部分96設(shè)置在導(dǎo)軌54上,而且由于安裝了第一支撐銷91和第二支撐 銷92,所述第一載荷支撐輪部分93和第二載荷支撐輪部分96在導(dǎo)軌54上 滾動接觸。
這里,第一支撐銷91和第二支撐銷92包括第一支撐部分91a和第二 支撐部分92a,該第一支撐部分91a和第二支撐部分92a具有插入所述第一 支撐板72和第二支撐板73下側(cè)的第一槽91b和第二槽92b;以及球狀的第 一接觸部分91c和第二接觸部分92c,該第一接觸部分91c和第二接觸部分 92c形成在所述第一支撐部分91a和第二支撐部分92a的下側(cè)。
如圖6、圖8和圖9所示,第一載荷支撐輪部分93和第二載荷支撐輪部 分96包括第一插槽94c和第二插槽97c,從而使第一支撐板72和第二支
撐板73位于中心位置;第一本體94和第二本體97,該第一本體94和第二 本體97具有第一球形槽94d和第二球形槽97d,從而使所述第一支撐銷91 和第二支撐銷92的第一接觸部分91c和第二接觸部分92c與所述第一插槽 94c和第二插槽97c的下側(cè)滾動接觸;以及第一載荷支撐輥95和第二載荷支 撐輥98,該第一載荷支撐輥95和第二載荷支撐輥98配合在第一本體94和 第二本體97上,設(shè)置在導(dǎo)軌54上并沿該導(dǎo)軌54移動。
第一側(cè)壁94a和第二側(cè)壁97a形成在第一本體94和第二本體97的第一 插槽94c和第二插槽97c上。第一配合孔94b和第二配合孔97b形成在所述 第一側(cè)壁94a和第二側(cè)壁97a上。第一支撐螺栓99和第二支撐螺栓100與 所述第一配合孔94b和第二配合孔97b配合。
這里,第一支撐螺栓99和第二支撐螺栓100與第一側(cè)壁94a和第二側(cè) 壁97a的第一配合孔94b和第二配合孔97b配合。所述第一支撐螺栓99和 第二支撐螺栓100的端部由第一支撐板72和第二支撐板73支撐,因而在第 一插槽94c和第二插槽97c之間,以及第一支撐板72和第二支撐板和73之 間保持有恒定的間距。橫向行程馬達80與第一載荷支撐輪部分93的第一載 荷支撐輥95連接。當驅(qū)動所述橫向行程馬達80時,吊車70沿導(dǎo)軌54移動。 橫向行程馬達80可以安裝在第一載荷支撐輪部分93上,也可以安裝在第二 載荷支撐輪部分96上。該橫向行程馬達80可以安裝在第一載荷支撐輪部分 93和第二載荷支撐輪部分96這兩者上。
當重物的載荷作用于第--載荷支撐輪部分93和第二載荷支撐輪部分96 上時,該載荷通過導(dǎo)軌54作用于桁架60。這里,導(dǎo)軌54不是安裝在桁架 60的上表面的中心位置上,而是安裝在桁架60的一側(cè)垂直表面上,即安裝 在第一桁架61的第一垂直表面61b上。因此,當重物的載荷傳遞至導(dǎo)軌54 時,該載荷垂直地傳遞到第一桁架61的第一垂直表面61b,因而,重物的載 荷點P在第一垂直表面61b的整個橫截面區(qū)域集中傳遞。由于重物的載荷點P直接集中作用于第一垂直表面61b,從而使用于支 撐載荷點P的橫截面區(qū)域最大化,能夠充分支撐較大的載荷。因此,與載荷 點P'作用于桁架21的水平表面的中心的現(xiàn)有技術(shù)相比,本發(fā)明能夠充分支 撐較大的載荷,從而能夠防止桁架60的彎曲。
均衡分配單元90包括第一載荷支撐輪部分93和第二載荷支撐輪部分96 以及第一支撐銷91和第二支撐銷92。當重物擺動時,該均衡分配單元90 能夠很好地吸收傳遞到吊車架71的沖擊載荷,并抵消該沖擊載荷。因此, 能夠均衡地分配整個垂直載荷。沖擊載荷的傳遞過程將進行詳細描述。
重物的擺動載荷通過鉤89傳遞至金屬繩82,該擺動載荷通過金屬繩巻 筒81傳遞至第一支撐板72和第二支撐板73,并在第一支撐銷91和第二支 撐銷92上作用有沖擊載荷。當因重物而產(chǎn)生的該沖擊載荷傳遞至第一支撐 銷91和第二支撐銷92時,所述第一支撐銷91和第二支撐銷92由于該沖擊 載荷而開始擺動,因而在第一支撐銷91和第二支撐銷92的第一接觸部分91c 和第二接觸部分92c與第一載荷支撐輪部分93和第二載荷支撐輪部分96的 第一球形槽94d和第二球形槽97d之間出現(xiàn)滾動接觸,從而用于吸收所述沖 擊載荷。因此,防止傳遞至吊車架71的沖擊載荷向第一載荷支撐輪部分93 和第二載荷支撐輪部分96的第一載荷支撐輥95和第二載荷支撐輥98傳遞, 從而提高了吊車70的驅(qū)動效率,并防止吊車70從導(dǎo)軌54脫軌。
支撐于桁架60前側(cè)的第一前支撐輪部分110和第二前支撐輪部分120 包括第一輥蓋111和第二輥蓋121,該第一輥蓋111和第二輥蓋121固定 在第一加強架76和第二加強架77上;以及第一前支撐輥112和第二前支撐 輥122,該第一前支撐輥112和第二前支撐輥122安裝在第一輥蓋111和第 二輥蓋121上并由桁架60的前側(cè)支撐。
由桁架60的后側(cè)支撐的后支撐輪部分130包括:第一后支撐輪部分131 和第二后支撐輪部分135;鉸接在第一后支撐輪部分131和第二后支撐輪部 分135的兩側(cè)的配合板139;以及與所述配合板139和連接板75配合的鉸接 軸140。這里,第一后支撐輪部分131包括由桁架60的后側(cè)支撐的一對第 一后輥133;以及與具有第一鉸鏈銷134的第一后輥133配合的第一部件132。 這里,第二后支撐輪部分135包括由桁架60的后側(cè)支撐的一對第二后輥 137;以及第二部件136,其中第二后輥137與第二鉸接銷138配合。
這里,后支撐輪部分130與位于桁架60前下側(cè)的第一前支撐輪部分110 和第二前支撐輪部分120 —起由三點支撐。在支撐桁架60前下側(cè)兩個部分 的第一前支撐輪部分110和第二前支撐輪部分120,以及支撐桁架60后上側(cè) 一點的后支撐輪部分130的幫助下,由于安裝在桁架60上的吊車70由三點 支撐,因而能夠以最少的支撐輪部分最穩(wěn)定地支撐桁架60和吊車70。
如圖10所示,后支撐輪部分130由桁架60的后上側(cè)支撐,即由第二桁 架62的第二垂直表面62b的上側(cè)支撐,且該后支撐輪部分130位于與第一 桁架61的第一水平表面61a相同的水平線上。安裝在第一加強架76和第二 加強架77上的第一前支撐輪部分110和第二前支撐輪部分120由第一桁架 61的第一垂直表面61b的下側(cè)支撐,并位于與第二桁架62的第二水平表面 62a相同的水平線上。當?shù)踯?0由于懸吊在鉤89上的重物而完全向前傾斜 時,在后支撐輪部分130、第一前支撐輪部分110和第二前支撐輪部分120 的幫助下,能夠防止吊車70從桁架60脫離。
當?shù)踯?0的整體結(jié)構(gòu)向前傾斜時,即當?shù)踯?0的后側(cè)提升時,第一載 荷點Pl沿第一桁架61的第一水平表面61a的方向作用于后支撐輪部分130, 第二載荷點P2沿第二桁架62的第二水平表面62a的方向作用于第一前支撐 輪部分110和第二前支撐輪部分120。
因此,由于第一載荷點Pl和第二載荷點P2集中作用于第一水平表面 61a和第二水平表面62a的整體橫截面區(qū)域,從而使得用于直接支撐第一載 荷點Pl和第二載荷點P2的水平橫截面區(qū)域最大化。而且即便當相對較大的 壓力作用于第一載荷點Pl和第二載荷點P2時,桁架60也可以充分支撐該 較大的壓力。
根據(jù)本發(fā)明,吊車70的設(shè)計使得重物的載荷作用于桁架60兩個表面之
間的一個垂直表面,從而減小了吊車的整體尺寸和重量。實現(xiàn)了以下優(yōu)點。
第一,吊車70的第一載荷支撐輪部分93和第二載荷支撐輪部分96安 裝在桁架60的第一垂直表面61b上,因此,重物的載荷通過第一載荷支撐 輪部分93和第二載荷支撐輪部分96而集中在第一垂直表面61b的整個橫截 面區(qū)域。因而,與載荷點P集中在第一垂直表面61b的整個表面中的部分橫 截面區(qū)域時相比,由于載荷點P直接作用于第一垂直表面61b的整個橫截面 區(qū)域,用于支撐載荷點P的橫截面區(qū)域得以最大化,因而桁架60的變彎問 題不會出現(xiàn)。
第二,即便由于重物的擺動而使沖擊載荷作用于吊車架71時,均衡分 配單元90也能吸收并抵消該沖擊載荷。當通過重物、鉤89、金屬繩82和金 屬繩巻筒81傳遞至第一支撐板72和第二支撐板73的沖擊載荷傳遞到第一 支撐銷91和第二支撐銷92時,第一支撐銷91和第二支撐銷92由于該沖擊 載荷而擺動,從而在第一支撐銷91和第二支撐銷92的第一接觸部分91c和 第二接觸部分92c與第一載荷支撐輪部分93和第二載荷支撐輪部分96的第 一球形槽94d和第二球形槽97d之間出現(xiàn)滾動接觸,從而用于吸收沖擊載荷。 因此,由于防止了傳遞至吊車架71的沖擊載荷向第一載荷支撐輪部分93和 第二載荷支撐輪部分96的第一載荷支撐輥95和第二載荷支撐輥98傳遞, 從而提高了吊車70的驅(qū)動效率,并防止吊車70脫離導(dǎo)軌54。
第三,由于作為吊車架71的重要元件的第一支撐板72和第二支撐板73 形成為板狀,因而第一支撐板72和第二支撐板73重量輕且尺寸小。因此, 顯著地降低了吊車架71的整體尺寸和重量,從而使包括吊車70的總懸吊能 力增加,能夠提升與吊車70減少的重量相等的重量。
第四,由于安裝在桁架60上的吊車架71通過支撐桁架60前下側(cè)的兩
點的第一前支撐輪部分110和第二前支撐輪部分120以及支撐桁架60的后 上側(cè)的一點的后支撐輪部分130而由三點支撐,因而使用最少數(shù)目的支撐輪 部分便能夠最穩(wěn)定地支撐桁架60以及安裝在該桁架60上的吊車70。
圖12和圖13是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方式的低空起重機的吊車的 部分側(cè)橫截面視圖和平面圖。上述吊車150的特征在于該吊車150設(shè)置有 吊車架151。該吊車架151包括第一支撐板152和第二支撐板153,該第 一支撐板152和第二支撐板153設(shè)置在所述吊車架151的兩側(cè)并形成吊車架 151的結(jié)構(gòu),所述第一支撐板152和第二支撐板153具有第一前導(dǎo)輪156和 156,以及第二前導(dǎo)輪157和157';巻筒蓋154,該巻筒蓋154與所述第一支 撐板152和第二支撐板153中的每一個的一端連接,并圍繞金屬繩巻筒的巻 繞部分;以及連接板155,該連接板155與所述第一支撐板152和第二支撐 板153中的每一個的另一端連接,并包括后支撐輪部分158,該后支撐輪部 分158由具有第一桁架161和第二桁架162的桁架160的后側(cè)支撐。
如參考圖5至圖11所述,在吊車架151和導(dǎo)軌之間設(shè)置有相同的均衡 分配單元90,用以吸收傳遞至吊車架151的沖擊載荷,并均衡地分配整體的 垂直重量載荷。由于該均衡分配單元90的結(jié)構(gòu)和作用與上述結(jié)構(gòu)相同,因 而將省略對該均衡分配單元90的描述。
在吊車架151中,由于巻繞馬達171、金屬繩巻筒172、減速器173和 制動器174整體地形成在第一支撐板152和第二支撐板153上,因而當需要 時,第一前導(dǎo)輪156和156,以及第二前導(dǎo)輪157和157',以及后支撐輪部分 158可以安裝在整體式吊車架151上。
由于后支撐輪部分158與圖5至圖11的后支撐輪部分130相同,因而 省略其詳細描述。當?shù)谝惠d荷點P1作用于桁架160的后側(cè)時,后支撐輪部 分158接觸并支撐第二桁架162的后側(cè)。當?shù)踯?50提升重物,吊車150的
整體結(jié)構(gòu)向前傾斜時,第一載荷點Pl作用于桁架160的后側(cè),且后支撐輪
部分158接觸并支撐第二桁架162的后端的下表面。
除了第一加強架76和第二加強架77之外,吊車架151與圖5至圖11 的吊車架71相同。因此,第一前導(dǎo)輪156和156'以及第二前導(dǎo)輪157和157' 直接安裝在第一支撐板152和第二支撐板153上。因而,當?shù)踯?50沿桁架 160移動時,由于第一前導(dǎo)輪156和156'以及第二前導(dǎo)輪157和157'位于桁 架160的兩個前位置和兩個后位置,且后支撐輪部分158由桁架160的上側(cè) 支撐,因此具有上述吊車架151的吊車150實現(xiàn)了導(dǎo)向。在本發(fā)明的吊車150 中,由于第一前導(dǎo)輪156和156'、第二前導(dǎo)輪157和157'以及后支撐輪部分 158都由桁架160的上側(cè)支撐,因而也可以容易地提升較輕的物體。
如圖12所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低空起重機吊車還可以包括防跌落保護器 159,該防跌落保護器159位于位于第一前導(dǎo)輪156和156'以及第二前導(dǎo)輪 157和157,的下側(cè)的第一支撐板152和第二支撐板153上。所述防跌落保護 器159通過兩個單元安裝在桁架160的前上側(cè),還通過兩個單元安裝在桁架 160的后上側(cè),因而總共安裝了四個單元。圖12表示防跌落保護器159僅安 裝在桁架160的前側(cè)的吊車150的狀態(tài)。如圖13所示,防跌落保護器159 通過相對的兩個單元可以安裝在第二桁架162的前下側(cè)和后下側(cè)。防跌落保 護器159還支撐第一前導(dǎo)輪156和156'以及第二前導(dǎo)輪157和157'。當?shù)谝?前導(dǎo)輪156和156'以及第二前導(dǎo)輪157和157'受到損壞并不能正常工作以引 導(dǎo)吊車150時,防跌落保護器159接觸并支撐第二桁架的對應(yīng)端部,從而防 止吊車150從桁架160脫離。
工業(yè)適用性
如上所述,通過在桁架的第一垂直表面上設(shè)置第一支撐輪部分和第二支 撐輪部分,使得即使移動相對較重的物體時,桁架也不會出現(xiàn)彎曲現(xiàn)象。而且即便沖擊載荷由于重物的擺動而傳遞到吊車架時,均衡分配單元能夠正確 地吸收該沖擊載荷并抵消該沖擊載荷,從而均衡地分配整體垂直載荷,因而 顯著地提高了吊車的驅(qū)動效率,并防止吊車從導(dǎo)軌上脫離。另外,由于顯著 地減小了吊車架的整體尺寸和重量,因而能夠提高與吊車減小的重量相等的 提升重量。由于吊車在第一前支撐輪部分和第二前支撐輪部分以及后支撐輪 部分的幫助下由三點支撐,因而,能夠使用最少數(shù)目的支撐輪部分,使桁架 和安裝在該桁架上的吊車得以最穩(wěn)定地支撐。
順序序列文字
吊車、輪、低空起重機、桁架、導(dǎo)軌、鉸鏈、連接板、載荷點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低空起重機的吊車,該吊車設(shè)置在安裝于桁架上的導(dǎo)軌上,并沿該導(dǎo)軌移動,從而用以移動重物,其中所述低空起重機的吊車包括吊車架(71和151),該吊車架(71和151)設(shè)置為使傳遞到桁架(60和160)的載荷點(P)位于每個桁架(60,160)的一側(cè)的垂直表面上,并保持偏置載荷的平衡,從而用于降低整體載荷;以及均衡分配單元(90),該均衡分配單元安裝在所述吊車架(71和151)之間,吸收傳遞到所述吊車架(71和151)的沖擊載荷,并均衡地分配整體垂直重量載荷。
2.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l所述的吊車,其中所述吊車架(71)包括 板狀的第一支撐板(72)和第二支撐板(73),該第一支撐板(72)和第二支撐板(73)分別設(shè)置在所述吊車架(71)的兩側(cè),并形成該吊車架(71 ) 的結(jié)構(gòu),并與所述均衡分配單元連接;巻筒蓋(74),該巻筒蓋(74)與所述第一支撐板(72)和第二支撐板 (73)中每一個的對應(yīng)的端部連接,并覆蓋金屬繩巻筒(81)的巻繞部分;連接板(75),該連接板(75)與所述第一支撐板(72)和第二支撐板 (73)中每一個的對應(yīng)的另一端部連接,并設(shè)置有用于支撐所述桁架(60) 的后側(cè)的后支撐輪部分(130);以及第一加強架(76)和第二加強架(77),該第一加強架(76)和第二加 強架(77)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撐板(72)和第二支撐板(73)的兩端,其中 每個所述第一加強架(76)和第二加強架(77)的下端與所述桁架(60)的 前下側(cè)相對,由所述桁架(60)的前側(cè)支撐的第一前支撐輪部分(110)和 第二前支撐輪部分(120)安裝在所述第一加強架(76)和第二加強架(77) 的下側(cè)。
3.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吊車,其中所述均衡分配單元(90)包括第一支撐銷(91)和第二支撐銷(92),該第一支撐銷(91)和第二支 撐銷(92)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撐板(72)和第二支撐板(73)的下側(cè);以及第一載荷支撐輪部分(93)和第二載荷支撐輪部分(96),該第一載荷 支撐輪部分(93)和第二載荷支撐輪部分(96)設(shè)置在所述導(dǎo)軌(54)上, 并沿該導(dǎo)軌(54)移動,所述第一支撐銷(91)和第二支撐銷(92)的下側(cè) 設(shè)置在所述第一載荷支撐輪部分(93)和第二載荷支撐輪部分(96)上,并 與所述第一載荷支撐輪部分(93)和第二載荷支撐輪部分(96)滾動接觸。
4.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吊車,其中所述第一支撐銷(91)和第二支 撐銷(92)包括具有第一槽(91b)和第二槽(92b)的第一支撐部分(91a)和第二支 撐部分(92a),所述第一槽(91b)和第二槽(92b)分別插入所述第一支撐 板(72)和第二支撐板(73)的下側(cè);以及第一球形接觸部分(91c)和第二球形接觸部分(92c),該第一球形接 觸部分(91c)和第二球形接觸部分(92c)形成在所述第一支撐部分(91a) 和第二支撐部分(92a)的下側(cè)。
5.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吊車,其中所述第一載荷支撐輪部分(93) 和第二載荷支撐輪部分(96)包括第一本體(94)和第二本體(97),該第一本體(94)和第二本體(97) 具有第一插槽(94c)和第二插槽(97c)以及第一球形槽(94d)和第二球 形槽(97d),所述第一插槽(94c)和第二插槽(97c)位于所述第一本體(94) 和第二本體(97)的中心部分上并用于在所述第一本體(94)和第二本體(97) 上安裝所述第一支撐板(72)和第二支撐板(73),所述第一球形槽(94d) 和第二球形槽(97d)形成為使所述第一支撐銷(91)和第二支撐銷(92) 的第一接觸部分(91c)和第二接觸部分(92c)與所述第一插槽(94c)和 第二插槽(97c)的下側(cè)滾動接觸;以及第一載荷支撐輥(95)和第二載荷支撐輥(98),該第一載荷支撐輥(95) 和第二載荷支撐輥(98)與所述第一本體(94)和第二本體(97)配合,并 安裝在所述導(dǎo)軌(54)上且沿該導(dǎo)軌(54)移動。
6.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吊車,該吊車還包括第一支撐螺栓(99)和 第二支撐螺栓(100),所述第一支撐螺栓(99)和第二支撐螺栓(100)與 所述第一本體(94)和第二本體(97)配合,且所述第一支撐螺栓(99)和 第二支撐螺栓(100)的端部由所述第一支撐板(72)和第二支撐板(73) 支撐,因而在所述第一插槽(94c)和第二插槽(97c)之間,以及在所述第 一支撐板(72)和第二支撐板(73)之間保持有一定間距。
7.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吊車,其中所述后支撐輪部分(130)由所述 桁架(60)的后上側(cè)支撐,且所述第一前支撐輪部分(110)和第二前支撐 輪部分(120)由所述桁架(60)的前下側(cè)支撐,從而所述吊車(70)由所 述桁架(60)的三點支撐。
8.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或7所述的吊車,其中所述后支撐輪部分(BO)包括第一后支撐輪部分(131),該第一后支撐輪部分(131)包括第一部件 和與所述第一部件鉸接的一對第一后輥(133),所述第一后輥(133)由所 述桁架(60)的后側(cè)支撐; 第二后支撐輪部分(135),該第二后支撐輪部分(135)包括第二部件 和與所述第二部件鉸接的一對第二后輥(137),所述第二后輥(137)由所 述桁架(60)的后側(cè)支撐;配合板(139),其中所述第一后支撐輪部分(131)和第二后支撐輪部 分(135)鉸接在該配合板(139)的兩側(cè);以及鉸接軸(140),該鉸接軸分別與所述配合板(139)和連接板(75)配
9.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l所述的吊車,其中所述吊車架(151)包括 板狀的第一支撐板(152)和第二支撐板(153),該第一支撐板(152)和第二支撐板(153分別設(shè)置在所述吊車架(151)的兩側(cè)并形成該吊車架 (151)的結(jié)構(gòu),并具有第一前導(dǎo)輪(156和156,)以及第二前導(dǎo)輪(157和 157,);巻筒蓋(154),該巻筒蓋(154)與所述第一支撐板(152)和第二支撐 板(153)中每一個的對應(yīng)的端部連接,并覆蓋金屬繩巻筒的巻繞部分;以 及連接板(155),該連接板(155)與所述第一支撐板(152)和第二支撐 板(153)中每一個的對應(yīng)的另一端部連接,并具有由所述桁架(160)的后 側(cè)支撐的后支撐輪部分(158)。
10.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9所述的吊車,其中每個所述第一支撐板(152)和 第二支撐板(153)還包括防跌落保護器(159),該防跌落保護器(159)通 過補充所述第一前導(dǎo)輪(156和156')以及第二前導(dǎo)輪(157和157,)而防 止吊車(150)從所述桁架(160)脫離。
全文摘要
公開了一種低空起重機的吊車,該吊車包括吊車架,其中傳遞至桁架的載荷點位于該桁架的一側(cè)的垂直表面上,并保持偏置載荷的平衡,從而減輕系統(tǒng)的整體重量;以及均衡分配單元,該均衡分配單元安裝在吊車架和導(dǎo)軌之間,用于吸收傳遞至吊車架的沖擊載荷并均衡地分配整體垂直載荷。通過在所述桁架的第一垂直表面上設(shè)置第一支撐輪部分和第二支撐輪部分,使得即便移動相對較重的物體時,也不會在桁架上出現(xiàn)彎曲現(xiàn)象。
文檔編號B66C11/00GK101341089SQ200780000795
公開日2009年1月7日 申請日期2007年5月25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6年7月21日
發(fā)明者趙德來 申請人:韓國高倍株式會社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