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翻蓋型移動通信終端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移動通信裝置,特別涉及翻蓋型移動通信終端。具體說是在本體部和翻蓋部進行結合時,防止各種部件發(fā)生變形及損傷,并可提高作業(yè)性及生產性的翻蓋型移動通信終端。
背景技術:
圖1是現有技術中的翻蓋型移動通信終端的結構的立體圖;圖2是現有技術中的翻蓋型移動通信終端的結合結構的分解立體圖。
如圖1至圖2所示,現有技術中的翻蓋型移動通信終端,其包含有如下幾個部分本體部10;可與上述本體部10進行折疊,并為開閉本體部10的內面而可旋動結合于上述本體部10的翻蓋部20。
為此,上述翻蓋部20的下端部相隔既定的距離形成有一對翻蓋合葉部21,上述本體部10的上端部則形成有可旋動結合于上述各翻蓋合葉部21之間的本體合葉部11。
上述本體部10的內部容納有用于各種控制操作的印刷電路板(圖中未示),上述本體部10的內面設置有具有用于輸入信息的多個按鍵的鍵區(qū)12,以及用于傳送用戶的語音的送話部13,上述本體部10的背面可拆裝結合有電池14。
上述翻蓋部20的內面安裝有用于輸出影像信息的LCD面板22,上述翻蓋部20的內面上端部設置有用于傳送對方的語音的受話部23。
此外,上述翻蓋合葉部21的一側和與之對應的本體合葉部11的內部容納結合有可旋動支撐上述翻蓋合葉部21和本體合葉部11的合葉軸套40的各一端部,并且,上述翻蓋合葉部21的另一側和與之對應的本體合葉部11的內部分別容納結合有其兩部分相互彈性運動結合的合葉組件50的各一部分。
根據如上所述的結構,當設置合葉軸套40及合葉組件50結合翻蓋部20及本體部10時,首先,將合葉軸套40的一端容納結合于翻蓋合葉部21的翻蓋20側軸套容納部(圖中未示),接著,傾斜上述翻蓋合葉部21的一側使上述合葉軸套40的另一端插入結合于本體合葉部11的本體部10側軸套容納部11a并進行結合。
隨后,在翻蓋合葉部21的翻蓋部20側合葉容納部(圖中未示)中容納結合合葉組件50的一部分后,對上述合葉組件50的另一部分沿著其旋動軸線方向施加壓力,使上述合葉組件50的另一部分容納結合于本體合葉部11的本體部10側合葉容納部11b中,或是對各翻蓋合葉部21沿著其旋動軸線方向向外側施加壓力,從而使上述各翻蓋合葉部21之間的距離增大并使上述合葉組件50的另一部分容納結合于本體部10側合葉容納部11b中。
但是,在現有技術的移動通信終端中,由于翻蓋部及本體部的結合操作中,需要對合葉組件的一部分施加壓力或對各翻蓋合葉部向外側施加壓力進行結合,使在結合操作時需要相當大的作用力,很難進行結合操作并導致降低作業(yè)性及生產性,同時將可能使翻蓋支撐部及各種部件發(fā)生變形及損傷。
發(fā)明內容
為使解決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翻蓋型移動通信終端,使在本體部和翻蓋部進行結合時防止各種部件發(fā)生變形及損傷,并可提高作業(yè)性及生產性。
為使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中的翻蓋型移動通信終端,其特征在于,包含有如下幾個部分形成有本體合葉部的本體部;形成有與上述本體合葉部處于相同軸線上的翻蓋合葉部,使上述翻蓋合葉部相對于上述本體合葉部進行旋動的翻蓋部;使合葉軸套的一端容納結合于上述本體合葉部和上述翻蓋合葉部中的某一個而構成的第1軸套容納部;使上述合葉軸套通過上述本體合葉部和上述翻蓋合葉部中的另一個,并沿著旋動軸線方向貫通形成使選擇性容納結合上述合葉軸套的另一端的第2軸套容納部;在上述合葉軸套的兩端容納結合于上述各軸套容納部的狀態(tài)下,用于限制上述合葉軸套沿著旋動軸線方向移動的固定部。
并且,本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形成有上述第2軸套容納部的上述本體部和上述翻蓋部中的某一個中相互配合的包含有內部形成容納空間的內部殼體和外部殼體,上述第2軸套容納部將形成于上述各殼體中的某一個,上述固定部則形成于上述各殼體中的另一個。
并且,本發(fā)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固定部形成于上述外部殼體,為使可與上述合葉軸套的另一端面進行接觸,上述固定部在上還外部殼體的內面沿著其厚度方向凸出形成。
并且,本發(fā)明的特征在于為使上述翻蓋部相對于上述本體部進行彈性旋動,上述本體部和上述翻蓋部中分別容納結合有其兩部分相互彈性運動結合的合葉組件的各一部分。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翻蓋部相對于上述本體部進行彈性旋動,上述本體部和上述翻蓋部中分別容納結合有其兩部分相互彈性運動結合的合葉組件,本體部和翻蓋部進行結合時防止各種部件發(fā)生變形及損傷,并可提高作業(yè)性及生產性的翻蓋型移動通信終端。
圖1是現有技術中的翻蓋型移動通信終端的結構的立體圖。
圖2是現有技術中的翻蓋型移動通信終端的結合結構的分解立體圖。
圖3是本發(fā)明中的翻蓋型移動通信終端的結構的分離立體圖。
圖4是本發(fā)明中的翻蓋型移動通信終端的固定部結構的立體圖。
圖5是本發(fā)明中的翻蓋型移動通信終端的合葉軸套及其結合結構的主視圖。
附圖主要部分的符號說明110本體部 111前面殼體 112后面蓋 113鍵區(qū)114送話部 115電池 116本體合葉部 116a第1軸套容納部116b第1合葉容納部 120翻蓋部 21內部殼體 122外部殼體123LCD面板 124保護窗 125翻蓋合葉部 125a第2軸套容納部125b第2合葉容納部 126固定部 140合葉軸套 150合葉組件151第1本體 152第2本體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翻蓋型移動通信終端,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中的有益實施例進行詳細的說明。
圖3是本發(fā)明中的翻蓋型移動通信終端的結構的分離立體圖;圖4是本發(fā)明中的翻蓋型移動通信終端的固定部結構的立體圖。
并且,圖5是本發(fā)明中的翻蓋型移動通信終端的合葉軸套及其結合結構的主視圖。
在此,在對本發(fā)明進行說明時,為使明確本發(fā)明的基本技術特征而對公知的功能或結構將省去具體的說明。
如圖3至圖5所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的翻蓋型移動通信終端,其包含有如下幾個部分形成有本體合葉部116的本體部110;形成有與上述本體合葉部116處于相同軸線上的翻蓋合葉部125,使上述翻蓋合葉部125相對于上述本體合葉部116進行旋動的翻蓋部120;使合葉軸套140的一端容納結合于上述本體合葉部116和上述翻蓋合葉部125中的某一個而構成的第1軸套容納部116a;使上述合葉軸套140通過上述本體合葉部116和上述翻蓋合葉部125中的另一個,并沿著旋動軸線方向貫通形成使選擇性容納結合上述合葉軸套140的另一端的第2軸套容納部125a;在上述合葉軸套140的兩端容納結合于上述各軸套容納部116a、125a的狀態(tài)下,用于限制上述合葉軸套140沿著旋動軸線方向移動的固定部126。
上述本體部110中相互配合的包含有內部形成容納空間的前面殼體111和后面殼體112,上述各殼體111、112的內部容納有用于各種控制操作的印刷電路板(圖中未示),上述前面殼體111中設置有具有用于輸入信息的多個按鍵的鍵區(qū)113,以及用于傳送用戶的語音的送話部114,上述后面殼體112中可拆裝結合有用于供給電源的電池115。
此外,上述本體部110的上端部中央區(qū)域形成有沿著上述本體部110的寬度方向具有既定長度的本體合葉部116。
上述翻蓋部120中相互配合的包含有內部形成容納空間的內部殼體121和外部殼體122,上述各殼體121、122的內部容納安裝有LCD面板123,上述LCD面板123的顯示面向外部露出并用于輸出影像信息。并且,上述各殼體121、122中設置有用于保護上述LCD面板123的各顯示面的保護窗124,上述內部殼體121的內面上端部設置有用于傳送對方的語音的受話部(圖中未示)。
此外,上述翻蓋部120的下端部沿著其寬度方向相隔既定的距離形成有一對翻蓋合葉部125,上述一對翻蓋合葉部125之間設置有本體合葉部116,上述一對翻蓋合葉部125和本體合葉部116位于相同軸線上并可相對進行旋動結合。
并且,上述翻蓋合葉部125的一側和本體合葉部116的內部分別形成有軸套容納部116a、125a,上述軸套容納部116a、125a中容納結合有可旋動支撐各合葉部125、116的合葉軸套140的各一端。以下將以本體合葉部116中形成第1軸套容納部116a,而在翻蓋合葉部125中形成第2軸套容納部125a的情況為例進行說明。
即,上述本體合葉部116的一端部形成有用于容納結合合葉軸套140的一端的第1軸套容納部116a;上述翻蓋合葉部125的一側沿著其旋動軸線方向貫通形成有第2軸套容納部125a,上述第2軸套容納部125a中將通過合葉軸套140并選擇性容納結合上述合葉軸套140的另一端。
此外,在上述合葉軸套140的兩端分別容納結合于上述各軸套容納部116a、125a的狀態(tài)下,上述合葉軸套140在固定部126的作用下將被限制沿著旋動軸線方向移動。
其中,上述第2軸套容納部125a形成于翻蓋部120的內部殼體121,上述固定部126形成于翻蓋部120的外部殼體122。其中,為使可與上述合葉軸套140的另一端面沿著合葉軸套140的長度方向第2軸套容納部125a側的端面進行接觸,上述固定部126在外部殼體122的內面沿著其厚度方向凸出形成。
并且,為使翻蓋部120相對于本體部110進行彈性旋動,上述本體部110和翻蓋部120中分別容納結合有其兩部分相互彈性運動結合的合葉組件150的各一部分。
作為上述合葉組件150可采用通常的合葉組件150結構,其包含有具有沿著旋動軸線方向具有高度差的凸輪廓線(cam profile)的第1本體151;具有與上述第1本體151對應的凸輪廓線,使與上述第1本體151的凸輪廓線可接觸結合的第2本體152;為使上述第1本體151和第2本體152彈性接觸而提供彈性力的彈簧(圖中未示)等。為此,上述本體合葉部116的另一端形成有用于容納結合合葉組件150的第1本體151的第1合葉容納部116b,上述翻蓋合葉部125另一側形成有用于容納結合合葉組件150的第2本體152的第2合葉容納部125b。
根據如上所述的結構,當通過合葉組件150及合葉軸套140結合翻蓋部120及本體部110時,首先,如圖5a所示,在翻蓋部120內部殼體121的第2合葉容納部125b中容納結合合葉組件150的第2本體152,隨后在上述內部殼體121的第2軸套容納部125a中容納合葉軸套140。
接著,如圖5b所示,將第2軸套容納部125a中容納的合葉軸套140向后方推入,使上述合葉軸套140不位于各翻蓋合葉部125之間的區(qū)域。隨后,將合葉組件150的第1本體151插入結合于本體合葉部116的第1合葉容納部116b中,同時傾斜上述翻蓋合葉部125的一側使本體合葉部116在各翻蓋合葉部125之間處于相同軸線上并進行結合。
接著,如圖5c所示,將上述合葉軸套140向本體合葉部116側施加壓力并將其推入前方的第1軸套容納部116a,使上述合葉軸套140的兩端部分別容納結合于上述各軸套容納部116a、125a的內部,并使各合葉部116、125相對可旋動得到支撐。最后,在上述內部殼體121的上部結合外部殼體122,使通過上述外部殼體122的內面形成的固定部126限制上述合葉軸套140沿著旋動軸線方向移動(向合葉軸套140從第1軸套容納部116a分離的方向的流動。
如上所述,在本發(fā)明中結合翻蓋部120及本體部110時,無需像以往對合葉組件150的一部分施加壓力進行結合或對各翻蓋合葉部125向外側施加壓力,而是將使合葉軸套140沿著旋動軸線方向移動并結合翻蓋部120和本體部110,使在結合本體部110和翻蓋部120時無需施加過度的作用力也可容易進行結合,從而可防止本體部110和翻蓋部120的結合操作中各種部件發(fā)生變形及損傷的現象。
以上針對本發(fā)明中的有益實施例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fā)明并非限定于如上所述的實施例,在不超出本發(fā)明基本技術思想的范疇內,相關行業(yè)的技術者可對其進行多種變形及應用。
權利要求
1.一種翻蓋型移動通信終端,其特征在于,包含有如下幾個部分形成有本體合葉部的本體部;形成有與上述本體合葉部處于相同軸線上的翻蓋合葉部,使上述翻蓋合葉部相對于上述本體合葉部進行旋動的翻蓋部;使合葉軸套的一端容納結合于上述本體合葉部和上述翻蓋合葉部中的某一個而構成的第1軸套容納部;使上述合葉軸套通過上述本體合葉部和上述翻蓋合葉部中的另一個,并沿著旋動軸線方向貫通形成使選擇性容納結合上述合葉軸套的另一端的第2軸套容納部;在上述合葉軸套的兩端容納結合于上述各軸套容納部的狀態(tài)下,用于限制上述合葉軸套沿著旋動軸線方向移動的固定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翻蓋型移動通信終端,其特征在于形成有上述第2軸套容納部的上述本體部和上述翻蓋部中的某一個中相互配合的包含有內部形成容納空間的內部殼體和外部殼體,上述第2軸套容納部將形成于上述各殼體中的某一個,上述固定部則形成于上述各殼體中的另一個。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翻蓋型移動通信終端,其特征在于上述固定部形成于上述外部殼體,為使可與上述合葉軸套的另一端面進行接觸,上述固定部在上述外部殼體的內面沿著其厚度方向凸出形成。
4.根據權利要求1至權利要求3中任何一項所述的翻蓋型移動通信終端,其特征在于為使上述翻蓋部相對于上述本體部進行彈性旋動,上述本體部和上述翻蓋部中分別容納結合有其兩部分相互彈性運動結合的合葉組件的各一部分。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屬于移動通信裝置的翻蓋型移動通信終端。包含有如下幾個部分形成有本體合葉部的本體部;形成有與上述本體合葉部處于相同軸線上的翻蓋合葉部,使上述翻蓋合葉部相對于上述本體合葉部進行旋動的翻蓋部;使合葉軸套的各端容納結合于上述本體合葉部和上述翻蓋合葉部中的軸套容納部;在上述合葉軸套的兩端容納結合于上述各軸套容納部的狀態(tài)下,用于限制上述合葉軸套沿著旋動軸線方向移動的固定部。在本體部和翻蓋部進行結合時防止各種部件發(fā)生變形及損傷,并可提高作業(yè)性及生產性的翻蓋型移動通信終端。
文檔編號H05K5/03GK1913539SQ200610103490
公開日2007年2月14日 申請日期2006年7月25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8月11日
發(fā)明者樸榮因 申請人:樂金電子(中國)研究開發(fā)中心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