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防電磁干擾彈片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防止電磁輻射干擾(EMI)領域,尤其是關于一種可適用多種固定方式的防電磁干擾彈片結構。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電子組件運作時會產生電磁波,該電磁波如果漫無限制地向外輻射,則會干擾其它通過電磁波方式傳輸訊號的電子裝置接收訊號的效果,也會導致其它電子產品性能下降;計算機作為電子裝置其由諸多電子元器件組成,因此,其運作時產生大量的電磁輻射干擾,而且隨著電子裝置如計算機的逐漸普及,電子干擾問題也隨之越來越嚴重。所以各國對計算機所輻射的電磁波均有嚴格規(guī)范,如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ederal Communication Commission)已制定出強制規(guī)范電磁兼容性(EMC)標準。
在電子裝置如計算機的設計中,為達到上述EMC標準,必須用封閉的導電材料殼體加以電磁屏蔽,由于為便于組拆電子裝置,其殼體大多均采用可相對移動的部分(如上蓋、機座、側板等)組合而成,但是,這樣在各部分接合之處不免會產生縫隙而致使電磁波外泄,難以符合EMC標準。研究表明若要在上蓋與機座等各部份接合處達到EMC標準,其間隙不能超過訊號波長的二十分之一,而現今計算機機殼接合處間距遠遠大于該數值。
為解決此問題,產業(yè)界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方法,其中,有的以螺絲鎖固上蓋與機座間接縫,但此舉既不實用也不經濟,最常用的方法是在上蓋與機座間固定數個導電彈片,使導電彈片分別與上蓋和機座電性接觸,如臺灣專利申請第78200940、84202819號以及美國專利第4762966、4780570號等,拆卸、組裝機箱蓋時,彈片容易產生橫向位移或滑動,以致接觸其它電子元器件而導致短路,甚至發(fā)生脫落現象。
另外,現有的導電彈片大多只能設置于電子裝置的殼體邊緣,而不能固定于其中間某一位置,這顯然不能滿足諸多特殊的應用場合的需求。
發(fā)明內容
針對以上所述的現有的防電磁干擾彈片結構所存在的缺陷以及需求,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防電磁干擾彈片,其可以滿足不同場合固定方式的要求,固定穩(wěn)固且彈性性能良好,可較好的防止電磁干擾現象。
本實用新型采取以下技術方案該彈片包括有一固定壁面,該固定壁面上開設有至少一倒鉤;該固定壁面的一端設有一簧片,該簧片與該固定壁面成一銳角相連接一起;還可以在固定壁面上開設有至少一鉚合孔,并在簧片上開設有與上述鉚合孔相對應的避位孔。
此外,本實用新型還可進一步采取以下技術方案在上述固定壁面與簧片相連接之處設有一“U”形的第一弧形部;上述簧片在靠近與固定壁面相連接處設有一第二弧形部,且第二弧形部向靠近固定壁面方向凹陷;該簧片未與固定壁面相連接的一端、與第二弧形部相連接設有一第三弧形部;該簧片未與固定壁面相連接的一端邊緣處開設有一第四弧形部。
因此,本防電磁干擾彈片具有多種固定結構,固定該彈片時,可以結合使用多種固定方式,可獲取較好的固定強度;另,該彈片還開設有若干弧形部結構,使該彈片具有良好的彈性,與電子裝置組合殼體緊密接觸,取得較好的防電磁干擾效果。
以下將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的防電磁干擾彈片作進一步詳細描述圖1為本實用新型防電磁干擾彈片的立體結構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防電磁干擾彈片的側視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防電磁干擾彈片的倒鉤卡合于機座邊緣固定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防電磁干擾彈片的倒鉤卡合于機座中間固定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防電磁干擾彈片的鉚接固定前示意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防電磁干擾彈片的鉚接固定后示意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防電磁干擾彈片的粘膠固定示意圖;圖8為本實用新型防電磁干擾彈片的三種固定方式結合應用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1至圖8,為本實用新型防電磁輻射干擾彈片的較佳實施例,其中彈片2是裝置于電子裝置的組合殼體間,在本實施例中,該電子裝置以電腦主機為例,本實用新型僅畫出了固定該彈片2所需的機座1,并未畫出其上蓋。
如圖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彈片立體結構圖,該彈片2包括有一固定壁面21,該固定壁面21其兩表面均具有較高的平整性,該固定壁面21上開設有至少一倒鉤211,另,該固定壁面21上還可開設有至少一鉚合孔212;該固定壁面21的一端設有一彎弧突出狀的簧片22,該簧片22與上述固定壁面21成一銳角相連接一起,在該簧片22上開設有與上述鉚合孔212相對應的避位孔221。
另請結合圖1、圖2,所述簧片22與固定壁面21相連接處開設有一第一弧形部222,且該第一弧形部222彎折成一“U”形結構,以提供充分的彈力;該簧片22在靠近與固定壁面21相連接處、與上述第一弧形部222相接設有一第二弧形部223,且該第二弧形部223向靠近固定壁面21的方向凹陷;所述簧片22未與固定壁面21相連接的一端設有一第三弧形部224,且該第三弧形部224向遠離上述固定壁面21的方向凸出;另,所述簧片22未與固定壁面21相連接的一端邊緣處開設有一第四弧形部225,且該第四弧形部225向靠近固定壁面21的方向凹陷,以使該簧片22的末端向遠離該固定壁面21的方向稍微翹曲。
如圖3、圖4所示,為本彈片2僅利用其倒鉤211卡合于機座1上的固定情形,如圖3,本實施例中,該倒鉤211是由固定壁面21向開設有簧片22的一側沖制而成,欲將彈片2固定于機座1邊緣時,僅需將機座1邊緣置于該固定壁面21與簧片22所形成的容置空間內,使該彈片2的第二弧形部223壓觸機座1表面,并令倒鉤211置于機座1的卡接孔11內并與之卡合,即可將該彈片2牢固地固定在機座1之上;同樣,如圖4,欲將彈片2固定于機座1中間位置時,使該彈片2的固定壁面21穿過機座1的一卡接孔11,并令機座1置于固定壁面21與簧片22所形成的容置空間內,使得倒鉤211與另一卡接孔11卡合即可。
由此可知,上述彈片2采用倒鉤211卡合固定的方式不僅可靈活地固定在機座1邊緣,也可固定于其中間位置。
如圖5、圖6所示,為本彈片2僅采用鉚接方式固定于機座1的情形,如圖5,鉚接前,將機座1上鉚接突點12置于該彈片2的鉚合孔212內,經沖壓后,如圖6,該彈片2即可與該機座1鉚接為一體。在上述鉚接過程中,沖壓所需使用的沖頭(圖未示)可由彈片2的避位孔221(如圖1)穿過進行沖壓。
如圖7所示,為本彈片2僅采用粘膠方式固定于機座1的情形,由于彈片2的固定壁面21其兩表面均保持較好的平整性,故可在該固定壁面21與機座1接觸的一面涂抹強力膠等膠質物后,將該面粘合于機座1的表面即可。
值得說明的是,該種粘合固定方式可以分別結合上述倒鉤卡合、鉚接兩種固定方式同時使用,因而,對于彈片固定強度有特殊要求的場合,則可以同時使用上述三種固定方式,如圖8所示,此時,該彈片2的倒鉤211是由其固定壁面21向未開設簧片22的一側沖制而成。
如圖1所示,彈片2的簧片22上開設有若干避位孔221,該等避位孔221除具有上述供沖頭穿過的作用外,還可以通過調整該避位孔221的大小,使得彈片2獲取不同的彈性性能。
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較為明顯的改進還在于該彈片2的簧片22具有若干前述的弧形部結構,第一弧形部222成“U”形結構,為彈片2提供充分的彈力;第二弧形部223向靠近固定壁面21的方向凹陷,可緊緊壓觸機座1的表面(如圖3、圖4),使彈片2與該機座1之間的固定更為緊固;第三弧形部224向遠離上述固定壁面21的方向凸出,彈片2固定后,上蓋(圖未示出)與機座1配合時,會壓觸該第三弧形部224時,該第三弧形部224可提供一延展彈力;第四弧形部225其向靠近固定壁面21的方向凹陷,以使簧片22末端向遠離該固定壁面21的方向稍微翹曲,上蓋(圖未示出)與機座1配合時,可防止彈片2的簧片22末端與機座1接觸并刮傷機座1。
根據以上所述,采用本實用新型的防電磁干擾彈片,由于其具有多種固定結構,固定時,可以結合使用多種固定方式,可獲取較好的固定強度;該彈片還開設有若干弧形部結構,使該彈片具有良好的彈性,與電子裝置組合殼體緊密接觸,取得較好的防電磁干擾效果。
權利要求1.一種防電磁干擾彈片,其位于電子裝置的組合殼體之上,其特征在于該彈片包括有一固定壁面,該固定壁面上開設有至少一倒鉤,該固定壁面上開設有至少一鉚合孔;該固定壁面的一端設有一簧片,該簧片與該固定壁面成一銳角相連接一起,且該簧片上開設有與上述鉚合孔相對應的避位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電磁干擾彈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壁面與簧片相連接之處設有一第一弧形部。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防電磁干擾彈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部彎折成一“U”形結構。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電磁干擾彈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簧片在靠近與固定壁面相連接處設有一第二弧形部。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防電磁干擾彈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弧形部向靠近固定壁面方向凹陷。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電磁干擾彈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簧片未與固定壁面相連接之一端設有一第三弧形部。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防電磁干擾彈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弧形部向遠離上述固定壁面方向凸出。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電磁干擾彈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簧片未與固定壁面相連接的一端邊緣處開設有一第四弧形部。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防電磁干擾彈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弧形部向靠近固定壁面方向凹陷。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電磁干擾彈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簧片末端向遠離該固定壁面的方向稍微翹曲。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防電磁干擾彈片,該彈片包括有一固定壁面,該固定壁面一端開設有一彎弧突出狀的簧片;該固定壁面上開設有倒鉤、鉚合孔等多種固定結構,可以滿足不同場合固定方式的要求,并可以結合使用多種固定,因此該彈片可穩(wěn)固地固定在電子裝置的組合殼體上;該簧片具有多個弧形結構,故該彈片具有良好的彈性。
文檔編號H05K9/00GK2735728SQ20042001484
公開日2005年10月19日 申請日期2004年1月16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1月16日
發(fā)明者劉德軍 申請人:佛山市順德區(qū)漢達精密電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