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鏡頭單元和成像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7952308閱讀:140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鏡頭單元和成像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鏡頭單元和一種成像裝置。更具體而言,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具有可動部的鏡頭單元和一種允許減小尺寸并且改進可動部的操作可靠性的包括所述鏡頭單元的成像裝置。
背景技術
在各種成像裝置如攝像機、靜物照相機和移動電話等中包括通過在鏡筒中設置光學成像系統(tǒng)例如可移動的鏡頭構造而成的鏡頭單元。這種成像裝置的一個實例是裝備有可動部的成像裝置,所述可動部具有用于進行變焦或聚焦的可動鏡頭,其中所述可動部可在線性致動器的作用下沿光軸方向進行移動(例如,參見日本專利3387173和日本專利申請H08-015593)。
在這樣一種成像裝置中,可動部受到一對導軸的支承,從而沿光軸方向可進行移動??蓜硬渴艿揭粚лS的引導并且在線性致動器的驅動力的作用下沿光軸方向進行移動。

發(fā)明內容
近年來,在如上面所述的成像裝置中,便攜式類型的裝置越來越普遍。因此,所希望的是進一步縮減這些裝置的尺寸。
然而,如上面所述的成像裝置具有用于引導可動部的導軸,這樣就產(chǎn)生了一個技術問題,使得需要一定的空間用于容納所述導軸,從而妨礙裝置尺寸的進一步縮減。
此外,在導軸與軸承部之間形成了用于使可動部在導軸上平滑移動的數(shù)微米的間隙。然而,這一間隙可允許可動部產(chǎn)生微小的橫向移動和/或可允許可動部相對于光軸產(chǎn)生傾斜。由于像焦點可產(chǎn)生偏差,因此可動部的這種橫向移動和傾斜可能會使捕獲到的圖像產(chǎn)生劣化,或者可能會出現(xiàn)所謂的像抖動現(xiàn)象,其中在像焦平面上的像可產(chǎn)生略微抖動。由于其方向發(fā)生變化或者由于所述元件受到各種擾動例如沖擊或抖動而產(chǎn)生振動,因此特別是在便攜式裝置中,可動部在正交于光軸方向的平面內的移動以及相對于光軸產(chǎn)生的傾斜易于出現(xiàn)。
此外,當在變焦鏡頭、焦點鏡頭(focal lens)等中可動部沿光軸方向進行移動時,可動部需要被保持在所需位置處,而不沿光軸方向產(chǎn)生任何微小的位移。
因此,所希望的是縮減包括可動部的鏡頭單元和/或包括所述鏡頭單元的成像裝置的尺寸。此外,所希望的是改進鏡頭單元和/或包括所述鏡頭單元的成像裝置中的可動部的操作可靠性?;谏鲜黾夹g問題而形成了本發(fā)明。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提供一種鏡頭單元和/或包括這種鏡頭單元的成像裝置。所述鏡頭單元包括其內設置有光學成像系統(tǒng)的鏡筒;包括可動鏡頭并且被構造以沿光軸方向相對于鏡筒進行移動的可動部;被構造以使可動部沿光軸方向進行移動的線性致動器;和偏壓板簧,所述偏壓板簧包括用于保持可動部的保持部分,能夠產(chǎn)生彈性變形并且沿光軸方向偏壓可動部的多個彈簧部分,和附接到鏡筒上的附接部分;其中偏壓板簧中的多個彈簧部分被構造以限制在正交于光軸的平面中的在可動部處產(chǎn)生的移動力。
在本發(fā)明的另一個實施例中,可動部可成形以具有當沿光軸方向進行觀察時大體上呈圓形的外形;鏡筒可成形以具有當沿光軸方向進行觀察時大體上呈矩形的外形;且偏壓板簧中的每一個彈簧部分可設置在鏡筒中四個拐角中的相應一個處。
在本發(fā)明的另一個實施例中,每一個彈簧部分可成形為大體上等于字母“S”的形狀。
在本發(fā)明的另一個實施例中,一對偏壓板簧可沿光軸方向被設置到可動部的相對側面上并彼此隔開,使得可動部位于所述成對偏壓板簧之間,并且所述成對偏壓板簧按照如下方式向可動部施力,即所述成對偏壓板簧沿光軸方向彼此接近。
在本發(fā)明的另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成對偏壓板簧中的彈簧部分上可設有分別沿預定方向進行延伸的直線部分,且所述成對偏壓板簧可被構造,以使得一個偏壓板簧中的直線部分與另一個偏壓板簧中的直線部分彼此垂直。
在本發(fā)明的另一個實施例中,可動部可被用作用于進行聚焦的可動部,所述成對偏壓板簧可被構造以對可動部具有不同的彈力,并且在線性致動器不工作時,可動部借助偏壓板簧的偏壓力可被定位在無限遠點處。
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可動部在線性致動器的驅動力的作用下沿光軸方向進行移動,同時可動部受到偏壓板簧的保持。
因此,可動部可沿光軸方向進行移動,而不會相對于光軸產(chǎn)生偏斜或偏移。
此外,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不需要用于沿光軸方向引導可動部進行移動的任何導引裝置例如導軸。因此有可能通過簡化鏡頭單元中的機構并且通過去除布置導引裝置的所需空間而實現(xiàn)尺寸縮減。


圖1結合圖2-26一起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且圖1示出了作為成像裝置的一個實例的移動電話的透視圖;圖2示出了二維條形碼的實例的放大的平面圖;圖3是成像單元的分解透視圖;圖4是部分組裝好的成像單元的分解透視圖;圖5是成像單元的放大的透視圖;圖6是可動部保持處于無限遠位置狀態(tài)下的成像單元的放大的剖面示意圖;圖7是鏡筒的放大分解透視圖;圖8是自與圖7不同的角度觀察到的鏡筒第一構件的放大透視圖;圖9是自與圖7不同的角度觀察到的鏡筒第二構件的放大透視圖;圖10是第一偏壓板簧的放大透視圖;圖11是第二偏壓板簧的放大透視圖;圖12是鏡頭架(lens holder)和線圈座(coil holder)的放大透視圖;圖13示出了第二偏壓板簧被附接到線圈座上這一結構的放大的后視圖;圖14示出了第一偏壓板簧和第二偏壓板簧被附接到可動部上這一結構的放大的透視圖;圖15是粘接進行前成像單元的放大的側視圖;圖16是第一偏壓板簧的彈簧部分相對于鏡筒和可動部的位置關系的示意圖;圖17是第二偏壓板簧的彈簧部分相對于鏡筒和可動部的位置關系的示意圖;圖18是在可動部保持處于近攝端(macro end)的狀態(tài)下的成像單元的放大的剖面示意圖;圖19是在光軸方向與鉛直方向相一致的狀態(tài)下各部分所產(chǎn)生的作用力的示意圖;圖20結合圖21-25一起示出了偏壓板簧的一個變型例,并且示出了根據(jù)第一變型例的偏壓板簧以及可動部的透視示意圖;圖21是根據(jù)第二變型例的偏壓板簧的放大的前視圖;圖22是根據(jù)第三變型例的偏壓板簧的一部分的放大的前視圖;圖23是根據(jù)第四變型例的偏壓板簧的一部分的放大的前視圖;圖24是根據(jù)第五變型例的偏壓板簧的一部分的放大的前視圖;圖25是根據(jù)第六變型例的偏壓板簧的一部分的放大的前視圖;和圖26是其中設有兩個鏡頭單元的成像裝置的一個實例的放大的剖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描述。本發(fā)明適用于不同類型的成像裝置,例如具有捕獲視頻圖像或靜止圖像功能的移動電話、攝像機、靜物照相機等,或者本發(fā)明適用于上述這些成像裝置中所使用的不同類型的鏡頭單元。
圖1中示出了作為成像裝置1的一個實例的移動電話。在成像裝置1中,第一外殼2和第二外殼3與鉸接部4結合在一起以形成一個可折疊的結構。
第一外殼2上設有揚聲器5,顯示部6和天線7。天線7被構造成可伸縮的。
第二外殼3上設有不同種類的操作單元8,其中包括按鍵、旋轉式撥號盤、受話器9等。
成像單元10內置于鉸接部4中。操作單元8中的一個,例如按鍵,可被預設成具有圖像捕獲操作功能。通過按壓和操作該操作單元8,成像單元10操作以捕獲圖像。
成像裝置1還具有讀出和識別例如不同種類的識別顯示信息的功能,所述識別顯示信息可包括一維條形碼、二維條形碼1000和2000(參見圖2)等。當成像單元10捕獲到這些條形碼的圖像時,代碼模式被識別出來,并且基于識別出的代碼模式讀出信息。
下面,對成像單元10的結構的一個實例進行描述。應該注意的是,為了方便起見,在假定光軸方向(如圖3中S所示)為向前/向后方向并且要進行成像的物體位于前側的情況下進行描述。
成像單元10被構造以使得各構成部分設置在鏡筒11中,所述鏡筒由鏡頭單元10a和包括成像元件(在下文中進行描述)的成像部形成。鏡筒11被構造以使得第一構件12與第二構件13前后結合(參見圖3-圖6)。第一構件12和第二構件13由樹脂材料例如聚碳酸酯等形成。
如圖7和8所示,第一構件12與向前和向后的底面部14、自底面部14的右邊緣和左邊緣向后突出的突出部15以及自底面部14的上邊緣和下邊緣的中央部分向后突出的配合突出部16一體成形。
在底面部14的前面14a上形成有較淺的環(huán)形接收凹部17(參見圖7)。在底面部14的中央部分上形成有沿向前/向后方向鉆出的通孔18。
向后突出的肋19在底面部14的后表面14b上圍繞通孔18設置在適當位置處(參見圖8)。肋19成形為圓弧形狀,并且沿周向等間隔進行設置,且在其后表面上分別具有略微向后突出的承受臺19a。如后面所述,當可動部向前移動時,承受臺19a被允許與可動部相接觸且具有限制可動部向前移動的功能??蓜硬颗c承受臺19a相接觸的位置被看作聚焦操作的近攝端。
應該注意到在成像裝置1中,如下文所述,通過施加電流以驅動線圈,線性致動器受到驅動,使得可動部從無限遠點一側移動至近攝端一側。另一種可選方式是,通過控制所施加的電流大小,可動部可被允許移動至它與承受臺19a相接觸的位置的前方,且該前方位置可設置為可動部的移動邊緣前側的近攝端。
第一構件12的突出部15從上到下分別成形具有三個垂直連續(xù)的部分,即上突部20、中突部21和下突部22(參見圖7和8)。
側面和向后開口的凹形定位部分20a和22a分別成形在上突部20后端和下突部22后端的外表面上(參見圖8)。
上突部20中的一個和下突部22中的一個的向后突出量大于另一個的向后突出量。這種進一步突出的部分的外邊緣形成彈簧接收面20b。
中突部21自底面部14的向后突出量小于上突部20和下突部22自底面部14的向后突出量。在中突部21中,分別向后開口的帶切口的部分21a相對于垂直方向成形在中央部分處。
底面部14后表面14b的上端、下端和兩側端形成四個彈簧保持面14c(參見圖8)。該彈簧保持面14c分別位于上突部20與配合突出部16之間和下突部22與配合突出部16之間。
如圖7和9所示,第二構件13與向前和向后的底面部23、分別自底面部23的上側和下側向后突出的突出部24以及分別自底面部23的左邊緣和右邊緣的中央部分向后突出的配合突出部25一體成形。
在底面部23的后面23a上形成有較淺的矩形裝配凹部26(參見圖9)。在底面部23的中央部分上形成有沿向前和向后方向鉆出的光透過孔27。在底面部23的后面23a上在四個拐角處分別設有向后突出的定位突部28。
向前突出的肋29在底面部23的前面23b上圍繞光透過孔27設置在適當位置處(參見圖7)。肋29的前面設有沿光透過孔27周向在隔開的位置處進行設置的略微向前突出的承受臺29a。當可動部向后移動時,承受臺29a與可動部相接觸且具有限制可動部向后移動的功能??蓜硬颗c承受臺29a相接觸的位置用作聚焦操作的無限遠點。
底面部23的前面23b在其右側端和左側端處設有垂直隔開的定位銷30(參見圖7)。設有底面部23的前面23b的定位銷的所述側面形成彈簧接收面23c。
底面部23的右側面23d設有垂直隔開的端子裝配部31。
第二構件13的突出部24被設置成突出部32,使得更靠近左側端的一部分和更靠近右側端的一部分比其它部分向前突出得更遠。突出部32的端部側面分別形成彈簧保持面32a(參見圖7)。
向前突出的定位突部33分別設置在緊靠上突部32下面的位置處和緊靠下突部32上面的位置處。
向后開口的帶切口的部分25a分別成形在配合突出部25處。
蓋玻片34例如通過粘接而被附接到在第一構件12前面14a處形成的接收凹部17上(參見圖3-5)。
第一偏壓板簧35被附接到鏡筒11上(參見圖3和4)。
第一偏壓板簧35由富有彈性的金屬材料例如鈹銅等制成。第一偏壓板簧35的厚度方向可與向前/向后方向,即光軸方向相一致或基本一致。例如設定厚度為0.07毫米。如圖10所示,第一偏壓板簧35與保持部分36、四個彈簧部分37、四個附接部分38和連接部分39一體成形。
保持部分36成形為環(huán)形形狀。
彈簧部分37成形為水平橫臥的大體上等于字母“S”的形狀,彈簧部分37的一端延伸至相應的一個沿保持部分36周向等間隔設置的位置。彈簧部分37成形具有自保持部分36沿徑向略微突出的傾斜部分37a,垂直延伸的三個平行直線部分37b,和相互連接相鄰的直線部分37b的弧形彎曲部分37c。直線部分37b位于最內側部分中的一端延伸至傾斜部分37a的端部。
附接部分38向右和向左延伸,且每個外端延伸至直線部分37b位于最外側部分中的相應一端。
連接部分39成形具有向右和向左延伸的水平部分39a,和略微垂直延伸的垂直部分39b,其中相應一個垂直部的一端延伸至水平部分39a的右端和左端中的相應一個處。每一個垂直部分39b的另一端延伸至相應一個附接部分38的內端部。設置連接部分39,使得相對于附接部分38,水平部分39a更靠近保持部分36。
由于彈簧部分37在垂直方向上是軸對稱的,同時在左右方向上也是軸對稱的,因此第一偏壓板簧35被構造成,使得每一個彈簧部分37提供了相同的彈力。
在第一偏壓板簧35中,彈簧部分37沿向前/向后彎曲方向產(chǎn)生彈性變形。因此,保持部分36相對于附接部分38沿向前/向后方向,即沿光軸方向進行移動。在與光軸正交的平面中的移動過程中產(chǎn)生的力受到直線部分37b和彎曲部分37c的抑制,由此允許保持部分36僅沿光軸方向進行移動。
第一偏壓板簧35被附接到鏡筒11上,使得附接部分38分別受到第一構件12的彈簧保持面14c和第二構件13的彈簧保持面32a的保持。
當?shù)谝黄珘喊寤?5沒有發(fā)生彈性變形時,第一偏壓板簧35被構造使得在每一個保持部分36、彈簧部分37、附接部分38和連接部分39的厚度方向上的表面分別位于相同的平面中。換句話說,可簡單地通過加工板形材料而成形出第一偏壓板簧35,由此使得制造工藝更加簡單。
第二偏壓板簧40被附接到鏡筒11上(參見圖3和4)。
第二偏壓板簧40由富有彈性的金屬材料例如鈹銅等制成。除在下文中將要描述的連接端子部分以外,第二偏壓板簧40的厚度方向可與向前/向后方向,即光軸方向相一致或基本一致。例如設定厚度為0.05毫米。第二偏壓板簧40形成在垂直方向上具有軸對稱形狀的兩個彈簧構件41。
如圖11所示,彈簧構件41與保持部分42、兩個彈簧部分43、兩個附接部分44、連接端子部分45和線圈連接部分46一體成形。
保持部分42成形為半環(huán)形狀。
彈簧部分43成形為大體上等于字母“S”的形狀,彈簧部分43的一端延伸至相應的一個沿保持部分42周向等間距隔開的部分。彈簧部分43成形具有自保持部分42沿徑向略微突出的傾斜部分43a,向右和向左延伸的三個平行直線部分43b,和相互連接相鄰的直線部分43b的弧形彎曲部分43c。直線部分43b位于最內側部分中的一端延伸至傾斜部43a的端部。
每一個附接部分44延伸至相應直線部分43b的一端,所述直線部分43b的一端位于最外側位置。定位孔44a分別成形在附接部分44中。
連接端子部分45延伸到一個附接部分44上并且相對于該附接部分44大約彎曲90度并向后突出。
線圈連接部分46自保持部分42的周向中央部分沿徑向突出,并且被設置在分別連接保持部分42和彈簧部分43的各部分之間的中央部分上。
由于彈簧部分43在垂直方向上是軸對稱的,同時在左右方向上也是軸對稱的,因此第二偏壓板簧40被構造成,使得每一個彈簧部分43能夠提供相同的彈力。
在第二偏壓板簧40中,彈簧部分43沿向前/向后彎曲方向產(chǎn)生彈性變形,使得保持部分42相對于附接部分44沿向前/向后方向,即沿光軸方向進行移動。在與光軸正交的平面中的移動過程中產(chǎn)生的力受到直線部分43b和彎曲部分43c的抑制,由此允許保持部分42僅沿光軸方向進行移動。
第二偏壓板簧40的厚度比第一偏壓板簧35的厚度更薄,并且第一偏壓板簧35的彈力大于第二偏壓板簧40的彈力。
第二偏壓板簧40被附接到鏡筒11上,使得第二構件13的每一個定位銷30插入到在附接部分44處形成的相應的一個定位孔44a中,且附接部分44受到第一構件12和第二構件13的保持。
當?shù)诙珘喊寤?0沒有發(fā)生彈性變形時,第二偏壓板簧40被構造使得在每一個保持部分42、彈簧部分43、附接部分44和線圈連接部分46的厚度方向上的表面分別位于相同的平面中。當?shù)诙珘喊寤?0的連接端子部分45相對于附接部分44沒有彎曲約90度時,在每一個連接端子部分45的厚度方向上的表面和在每一個附接部分44的厚度方向上的表面分別位于相同的平面中。因此,可簡單地通過加工板形材料而成形出第二偏壓板簧40,由此使得制造工藝更加簡單。
在鏡筒11內設置有軛47(參見圖3、4和6)。軛47由磁性金屬材料構成并且成形具有環(huán)形的基部47a,自該基部47a的外周邊向后突出的外周部47b,和自該基部47a的內周邊向后突出的內周部47c。
驅動磁體48設置在軛47內。驅動磁體48成形具有四個具有相同形狀和尺寸的部分48a,并且被安裝在軛47內,使得每一個部分48a與基部47a和軛47的外周部47b相接觸(參見圖6)。
可動部49被布置在鏡筒11內,使得允許可動部49沿光軸方向進行移動。可動部49具有鏡頭架50、驅動線圈51和線圈座52(參見圖3和4)。
如圖12所示,鏡頭架50大體上成形為圓筒狀,并且在其前端設置有定位環(huán)部50a。保持肋50b以等間距沿周向被設置在靠近鏡頭架50周邊前端的位置處。保持肋50b的前緣與定位環(huán)部50a的后緣相連接。與定位環(huán)部50a后緣相連的保持肋50b的表面形成垂直于光軸方向的接觸表面50c。鏡頭架50的后緣設有沿周向相互隔開的配合突出部50d。
多個共同起到焦距鏡頭作用的可動鏡頭,具有固定可變光闌的鏡頭部件53等裝配在鏡頭架50內(參見圖3和6)。
驅動線圈51纏繞成環(huán),并且其外徑小于驅動磁體48的外徑(參見圖3、4和6)。
線圈座52較薄并且大體上成形為環(huán)形形狀。周向隔開的配合凹部52a在內周上成形(參見圖12)。線圈座52的后表面上設有定位環(huán)部52b(參見圖13)。線圈座52的上端和下端均分別設有線圈纏繞用突部52c,所述突部分別向上和向下突出。
可動部49被構造成,使得其上附接驅動線圈51和鏡頭部件53的鏡頭架50被裝配到線圈座52上(參見圖3和14)。驅動線圈51在線圈座52的前面被附接到外周部上。當被附接到線圈座52上時,每一端圍繞線圈座52的相應一個線圈纏繞用突部52c進行纏繞(參見圖13和14)。在配合突出部50d各自裝配進入配合凹部52a中時,鏡頭架50被裝配到線圈座52上。
可動部49受到第一偏壓板簧35的保持部分36和第二偏壓板簧40的保持部分42的保持(參見圖14)。
如圖14所示,第一偏壓板簧35的保持部分36裝配到定位環(huán)部50a上并達到與保持肋50b的接觸面50c相鄰接,由此被附接到鏡頭架50上。如圖13所示,第二偏壓板簧40的保持部分42裝配到定位環(huán)部52b上并達到與線圈座52的后表面相鄰接,由此被附接到線圈座52上。
當?shù)诙珘喊寤?0被附接到線圈座52上時,如圖13和14所示,第二偏壓板簧40的線圈連接部分46分別靠近線圈座52的線圈纏繞用突部52c。纏繞相應一個線圈纏繞用突部52c的驅動線圈51的每一端通過焊料58連接到相應一個線圈連接部分46上。
遮光板59和成像部60被附接到第二構件13上(參見圖3和4)。
遮光板59在中央部分上具有通孔59a,并且被設置和附接在第二構件13后面23a上形成的裝配凹部26處(參見圖6)。
成像部60成形具有成像殼體61、控制電路板62、成像元件63和蓋件64。
向前開口的較淺凹部61a成形在成像殼體61上,且成像元件63被布置在該凹部61a上。例如電荷耦合器件(CCD)可用作成像元件63。
控制電路板62為用于控制成像元件63并向驅動線圈51供給電流的電路板??刂齐娐钒宓挠叶瞬糠稚显O有垂直隔開并且向前突出的連接部分62a(參見圖3和4)??刂齐娐钒?2被附接到成像殼體61的后表面上,并且在控制電路板62被附接到成像殼體61上時,通過定位為第二構件13設置的突部28,而對控制電路板62的第二構件13進行定位。
蓋件64被附接到成像殼體61的前面,并且保護成像元件63。
在附接遮光板59之后,成像部60被附接到第二構件13的后表面13a上。
下面,對成像單元10的組裝工序步驟進行描述。
首先,將第二偏壓板簧40組裝到第二構件13上。如上面所述,通過分別將第二構件13的定位銷30插入到成形在相應彈簧構件41的附接部分44上的定位孔44a中從而完成將第二偏壓板簧40組裝到第二構件13上。此時,第二偏壓板簧40的連接端子部分45分別被設置在第二構件13的端子裝配部31處。
其次,將可動部49組裝到第二偏壓板簧40上。在將可動部49組裝到第二偏壓板簧40上的情況下,如上面所述,可動部49受到第二偏壓板簧40的保持部分42的保持。
接下來,將其上附接有驅動磁體48的軛47組裝到第二構件13上。通過將軛47裝配進入第二構件13中而組裝所述軛47。定位所述軛47,使得其后端與第二構件13內的預定部分相鄰接(參見圖6)。將軛47裝配到第二構件13上后,將驅動線圈51設置在軛47的內周部分47c與驅動磁體48之間。
因此,通過將驅動線圈51布置在軛47的內周部分47c與驅動磁體48之間(參見圖6),線性致動器65成形具有軛47、驅動磁體48和驅動線圈51。
接下來,將第一偏壓板簧35組裝到可動部49上。如上面所述,通過將保持部分36裝配到定位環(huán)部50a上并使其與保持肋50b的接觸面50c相鄰接,從而完成將第一偏壓板簧35組裝到可動部49上。在將第一偏壓板簧35組裝到可動部49上之后,第一偏壓板簧35的附接部分38被定位在第二構件13突部32相應前端的彈簧保持表面32a上。
接下來,將第一構件12組裝到第二構件13上,使第一構件12與第二構件13相結合。通過將第二構件13的定位銷30分別插入并裝配到第一構件12的定位部20a和22a中,從而完成將第一構件12組裝到第二構件13上。
如上面所述,定位銷30分別被插入到第二偏壓板簧40的定位孔44a中。因此,定位銷30具有結合和定位三個構件的功能,所述三個構件分別是第二偏壓板簧40、第一構件12和第二構件13。因此,提高對第二偏壓板簧40、第一構件12和第二構件13進行定位的精度并且通過共用定位銷30從而減少部件的數(shù)量是有可能的。
在以上所示出的實例中,第二構件13上設有定位銷30,而用于插入定位銷30的定位部20a和22a成形于第一構件12上。另一種可選方式是,第一構件12上可設有定位銷,而用于插入定位銷的定位部成形于第二構件13上。在這種情況下,例如,用于插入定位銷的定位孔可成形在第一偏壓板簧35中,而在第二偏壓板簧40中沒有定位孔44a。
在第一構件12與第二構件13相結合之后,第二構件13上的一個突部24可插入到第一構件12上的突部15的上端之間,且第二構件13上的另一個突部24可插入到第一構件12上的突部15的下端之間,由此突部15和24形成方管形部分。
因此,鏡筒11易于進行組裝,并且當沿光軸方向進行觀察時,外形大體上為圓形或環(huán)形的可動部49被構造以被裝入盒形鏡筒11中,從而使得包括鏡頭單元10a的成像單元10可被制成更小的尺寸。此外,由于鏡筒11形成具有底面部14,23和突部15,24的盒形結構,因此有可能實現(xiàn)具有更小間隙或余隙的結構,由此防止灰塵進入鏡筒11內。
如上面所述,在第一構件12與第二構件13結合在一起時,第一偏壓板簧35的附接部分38被第一構件12的彈簧保持表面14c和第二構件13的彈簧保持表面32a所夾持和保持。同時,第二偏壓板簧40的附接部分44壓靠在第二構件13的彈簧接收面23c上,并且被第一構件12的上突部20和下突部22的彈簧接收面20b和22b所保持。
由此,第一偏壓板簧35的附接部分38和第二偏壓板簧40的附接部分44受到第一構件12與第二構件13的保持,并且因此一種方法,例如粘接方法對于將第一偏壓板簧35和第二偏壓板簧40附接到鏡筒11上而言不是特別必要的。因此,在組裝包括鏡頭單元10a的成像單元10的工藝操作中,有可能改進操作的靈活性。
此外,由于第一偏壓板簧35的附接部分38被第一構件12的底面部14和第二構件13的突部24所保持和固定,且由于第二偏壓板簧40的附接部分44被第二構件13的底面部23和第一構件12的突部15所保持和固定,因此,第一偏壓板簧35和第二偏壓板簧40的固定位置(相對于鏡筒11)是不同的且彼此正交,由此第一偏壓板簧35和第二偏壓板簧40易于進行附接,同時不使第一構件12與第二構件13形成復雜的結構。
接下來,將玻璃蓋片34附接到第一構件12上,并且將遮光板59和成像部60附接到第二構件13上。應該注意到,可以在組裝第一偏壓板簧35、第二偏壓板簧40、可動部49等之前將玻璃蓋片34附接到第一構件12上。
接下來,被附接到第二構件13上的成像部60的連接部分62a通過焊接等方式分別與第二偏壓板簧40的連接端子部分45相連接。
在第一構件12與第二構件13結合在一起且形成鏡筒11后,第一構件12的配合突部16被插到和裝配在第二構件13的突部32之間(參見圖5)。
第二構件13的配合突部25分別被插到和裝配在第一構件12的上突部20和下突部22之間,而配合突部25的前端與中突部21的前端相互隔開(參見圖15)。因此,與鏡筒11內部相連通的十字形開口成形于配合突部25與中突部21之間。該開口用作粘接孔66。軛47的外周部分47b處于與粘接孔66相對應的位置(參見圖6)。
此外,在第一構件12與第二構件13結合在一起時,在第一構件12底面部14的后表面14b與軛47的基部47a之間形成了預定的空間67。該空間67與粘接孔66相連通(參見圖6)。
將粘接劑68注射并加到在鏡筒11上形成的粘接孔66上。粘接劑68例如可以是紫外線固化型粘接劑。
施加到粘接孔66上的粘接劑68透過粘接孔66進入在底面部14的后表面14b與軛47的基部47a之間形成的空間67。在粘接劑68在粘接孔66中進行固化時,三個構件,即第一構件12、第二構件13和軛47,附著在一起(參見圖6)。此外,在粘接劑68在空間67中進行固化時,第一構件12和軛47附著在一起。
如上面所述,在鏡頭單元10a中,構造以使得三個構件,即第一構件12、第二構件13和軛47借助施加到粘接孔66上的粘接劑68而附著在一起,并且第一構件12和軛47借助滲透進入空間67中的粘接劑68而附著在一起。因此,第一構件12、第二構件13和軛47之間的結合強度較高,從而可以改善抗振性能和落下沖擊強度。
另外,粘接孔66分別成形為十字形形狀,由此提高了結合強度。
另一種可選方式是,環(huán)氧樹脂型粘接劑可用作粘接劑68。然而在使用環(huán)氧樹脂型粘接劑時還存在一些缺點。雖然兩組分粘接劑具有較高的固化速度,但是使用起來比較麻煩。而單一組分粘接劑盡管使用簡單,但是存在固化速度慢的缺點。如上面所述,因此,通過使用紫外線固化型粘接劑作為粘接劑68,有可能既便于粘接劑的使用,又縮短了粘接過程。特別是,在使用環(huán)氧樹脂型粘接劑時,固化時間需要30分鐘或者更長。然而,紫外線固化型粘接劑的固化時間為5秒-30秒,由此大大縮短了在組裝包括鏡頭單元10a的成像單元10的工藝中所需要的時間。
此外,當使用單一組分熱固性環(huán)氧樹脂粘接劑時,可能會產(chǎn)生以下問題,即不僅使固化時間變長,而且需要專用熱處理爐。因此,制造成本更高,且熱處理會導致鏡頭產(chǎn)生偏心等。然而,可以通過使用紫外線固化型粘接劑68而避免產(chǎn)生這些問題。
通常,已公知紫外線固化型粘接劑與金屬之間的結合強度比與樹脂之間的結合強度更小。然而,有可能將軛47牢固固定到鏡筒11上,這是由于粘接劑68除了能夠進行由金屬材料制成的軛47與由樹脂材料制成的第一構件12與第二構件13間的粘接之外,還能夠進行由樹脂材料制成的第一構件12與第二構件13間的粘接,如上面所述。
在鏡頭單元10a中,由于在第一構件12的上突部20和下突部22中形成的定位部20a,22a分別被布置以具有凹形形狀并且向側向開口,因此插入到定位部20a,22a中的定位銷30暴露在外面。因此,在第一構件12與第二構件13結合在一起之后,有可能分別在定位部20a,22a與定位銷30之間結合的部分處進行粘接。如上面所述,通過在定位部20a,22a與定位銷30之間結合的部分處相應進行粘接,有可能將第一構件12與第二構件13牢固固定在一起。
如上面所述,通過使第一構件12與第二構件13結合和附著在一起而完成成像單元10的組裝。
如上面所述,可進行成像單元10的組裝,使得遮光板59和成像部60被附接到第二構件13上,且第二偏壓板簧40、可動部49、其上裝配有磁體48的軛47、第一偏壓板簧35和第一構件12按照所述順序組裝到第二構件13上。因此,可易于進行包括鏡頭單元10a的成像單元10的組裝作業(yè),由此能夠減少作業(yè)時間。
在由此組裝得到的成像單元10中,當沿光軸方向進行觀察時,鏡筒11具有大體上呈矩形的形狀,而可動部49具有大體上呈圓形的形狀(參見圖16和17)。在這種條件下,第一偏壓板簧35的彈簧部分37和第二偏壓板簧40的彈簧部分43位于鏡筒11內四個拐角處。
因此,彈簧部分37和43需要有最小的布置空間,由此使得能夠減小包括鏡頭單元10a的成像單元10的尺寸。
在由此組裝得到的成像單元10中,如上面所述,第一偏壓板簧35的彈力大于第二偏壓板簧40的彈力。因此,當線性致動器65不工作即驅動線圈51無電流供給時,可動部49沿光軸方向受到第一偏壓板簧35的彈力朝向成像部60側(后側)的偏壓,而線圈座52與第二構件13的承受臺29a相接觸,并且在聚焦時保持處于無限遠點處,如圖6所示。在該無限遠點處,第一偏壓板簧35被布置使得保持部分36位于附接部分38前面,且第二偏壓板簧40被布置使得保持部分42位于附接部分44后面。
應該注意到,為了消除像素間距或鏡頭靈敏度的影響并將可動部49定位在無限遠點處,在線圈座52與第二構件13的承受臺29a相接觸時,可通過沿向前/向后方向相對于第二構件13移動成像部60,而對成像部60進行調節(jié)。
通常的情況是,成像裝置1的使用者在可動部49位于無限遠點處而不是位于近攝端的狀態(tài)下使用裝置1。因此,如上面所述,當線性致動器65不工作時,通過利用第一偏壓板簧35的偏壓力總是保持可動部49位于無限遠點處,則不需要電功率傳送到無限遠點處,即常用狀態(tài),由此將電功率消耗減至最少。
如果假定的是,可動部更多地被保持位于近攝端而不是位于無限遠點處,那么可使第二偏壓板簧40的彈力大于第一偏壓板簧35的彈力。根據(jù)這一構造,當線性致動器65不工作時,利用第二偏壓板簧40的偏壓力,可動部49可總是保持位于近攝端,由此能夠減少使用者經(jīng)常使用所產(chǎn)生的電功率消耗。
在成像裝置1的近攝端應用的一個實例可以是在各種顯示器上讀取用于識別如圖2所示的一維條形碼、二維條形碼1000和2000等信息的情況。
當使用作為便攜式元件的成像裝置1時,根據(jù)所保持的成像裝置1的方向,在可動部49中可產(chǎn)生方向上的變化。然而,對于如上面所述更經(jīng)常使用的無限遠點而言,由于可動部49在第一偏壓板簧35的偏壓力的作用下受到推動并且保持靠在第二構件13上,因此在可動部49中不可能產(chǎn)生方向上的變化,由此提高了圖像的質量。
為了驅動線性致動器65,電流被供應給驅動線圈51。通過成像部60和第二偏壓板簧40上的控制電路板62而供給電流。在一個實例中,除偏壓可動部49外,第二偏壓板簧40還可起到電流供給裝置的作用。因此,為了向驅動線圈51供給電流,在鏡頭單元10a中不需要專用裝置,由此能夠減少部件的數(shù)量。
當電流沿預定方向供給驅動線圈51時,線性致動器65沿光軸方向朝向待成像的目的物(朝向前側)驅動可動部49至與電壓大小相對應的位置(參見圖18)??蓜硬?9可向上移動至近攝端,在此處鏡頭架50與第一構件12的承受臺19a相接觸。在該近攝端,第一偏壓板簧35被布置使得保持部分36位于附接部分38前面,且第二偏壓板簧40被布置使得保持部分42位于附接部分44后面。然而,隨著可動部49向前移動,彈簧部分37,43的形變量發(fā)生變化。與在無限遠點處的情況相比,在保持部分36與附接部分38之間的位置(沿光軸方向)被進一步隔開,并且與在無限遠點處的情況相比,在保持部分42與附接部分44之間的相應位置(沿光軸方向)被拉得更近。
當關閉了向驅動線圈51的電流供給時,可動部49在第一偏壓板簧35的偏壓力的作用下向后移動。
在如上面所述的成像裝置1中,通過向驅動線圈51供給電流,可動部49沿光軸方向朝向目的物側(向前)進行移動,通過停止向驅動線圈51供給電流,可動部49沿光軸方向朝向成像部60側(向后)進行移動。因此,向驅動線圈51的電流供給可僅為一個方向的,從而使其在聚焦過程中易于進行控制并且能夠節(jié)省功率消耗。
另外,以上示出了一個實例,其中由相同材料制成的第一偏壓板簧35和第二偏壓板簧40厚度不同,從而使得第一偏壓板簧35的彈力大于第二偏壓板簧40的彈力。然而,使得第一偏壓板簧35的彈力大于第二偏壓板簧40的彈力的方法不限于以下方法,其中兩個彈簧由相同材料制成但厚度不同。另一種可選方式是,可使用不同種類的方法,例如改變彈簧材料,改變形狀和彈簧部分的寬度等。
如上面所述,在鏡頭單元10a中,可動部49受到第一偏壓板簧35和第二偏壓板簧40的保持。在可動部49處在與光軸正交的平面中產(chǎn)生的移動力受到第一偏壓板簧35的彈簧部分37中的直線部分37b和彎曲部分37c的抑制,且在可動部49處在與光軸正交的平面中產(chǎn)生的移動力還受到第二偏壓板簧40的彈簧部分43中的直線部分43b和彎曲部分43c的抑制,由此可動部49可沿光軸方向進行移動,而不會相對于光軸產(chǎn)生偏斜或偏移。
此外,由于所述實施例中的鏡頭單元10a不需要用于沿光軸方向使可動部49進行移動的導引裝置例如導軸,因此有可能簡化其機構并且通過減小布置所需空間而實現(xiàn)尺寸縮減。
此外,由于第一偏壓板簧35和第二偏壓板簧40位于可動部49的相對側上,沿光軸方向彼此隔開。換句話說,可動部49位于所述偏壓板簧之間。此外,當受到第一偏壓板簧35的向后偏壓和受到第二偏壓板簧40的向前偏壓時,可動部49產(chǎn)生移動。因此,可動部49可以高位置精度移動至新位置并被保持在所述新位置處。
進一步而言,由于第一偏壓板簧35和第二偏壓板簧40的彈簧部分37,43成形為分別包括直線部分37b,43b和彎曲部分37c,43c的大體上等于字母“S”的形狀,因此彈簧部分37,43在較小的空間中長度可以增大。因此,有可能保證彈簧部分37,43中存在用于可動部49移動行程的足夠大的形變量,同時確保包括鏡頭單元10a的成像單元10的尺寸得到縮減。
此外,在鏡頭單元10a中,第一偏壓板簧35被構造使得彈簧部分37中的直線部分37b垂直進行延伸,而第二偏壓板簧40被構造以圍繞光軸相對于第一偏壓板簧35旋轉90度,使得彈簧部分43中的直線部分43b在水平方向上進行延伸。因此,在可動部49處在與光軸正交的平面中產(chǎn)生的移動力可受到充分地抑制。
接下來,將對可動部49產(chǎn)生的重力與第一偏壓板簧35的彈力等之間的關系進行描述(參見圖19)。
如上面所述,由于成像裝置1還可被用作便攜式元件,因此其方向根據(jù)使用狀態(tài)可發(fā)生改變。
例如,當光軸方向與鉛直方向(垂直方向)相一致時,具有較大彈力的第一偏壓板簧35可位于下面,而具有較小彈力的第二偏壓板簧40可位于上面。
如圖19所示,同樣處于這種狀態(tài)下,可動部49在朝向第二偏壓板簧40側(向上)的第一偏壓板簧35的偏壓力P1的作用下受到偏壓,并且可動部49在朝向第一偏壓板簧35側(向下)的第二偏壓板簧40的偏壓力P2的作用下受到偏壓。然而,分別在第一偏壓板簧35、第二偏壓板簧40和可動部49中產(chǎn)生鉛直向下的重力G1、G2和G3,所述重力方向與光軸方向相一致。
在這種情況下,在成像裝置1中,設定通過從第一偏壓板簧35的偏壓力P1中減去第二偏壓板簧40的偏壓力P 2而得到的向上的偏壓力Ps,使得其大于總重力Gt(=G1+G2+G3)。因此,即使驅動線圈51無電流供給,可動部49也可被可靠地保持在無限遠點處,而無論成像裝置1的使用狀態(tài)如何,這是由于可動部49在第一偏壓板簧35的作用下總是被推靠在成像部60側上的移動邊緣上,而不管成像裝置1的所采用的取向。
另外,當可動部49沿光軸方向進行移動時,通過從第一偏壓板簧35的偏壓力P1中減去第二偏壓板簧40的偏壓力P2而得到的偏壓力Ps隨第一偏壓板簧35的彈簧部分37和第二偏壓板簧40的彈簧部分43的形變量而變化。當可動部49位于無限遠點t時,例如可將該偏壓力Ps設定為總重力Gt的兩倍。當可動部49位于近攝端時,例如可將該偏壓力Ps設定為總重力Gt的5-10倍。
下面,將對偏壓板簧的變型例進行描述(參見圖20-25)。應該注意到,圖20和21中分別示意性地示出了第一變型例和第二變型例。
如圖20所示,根據(jù)第一變型例的每一個偏壓板簧69具有保持部分69a、彈簧部分69b和附接部分69c。彈簧部分69b相對于保持部分69a對角進行設置。一個偏壓板簧69中的彈簧部分69b的位置與另一個偏壓板簧69中的彈簧部分69b的位置沿圍繞光軸的旋轉方向相應地旋轉隔開90度。
對于使用上述偏壓板簧69的簡單結構而言,可動部49可沿光軸方向進行移動,而不會相對于光軸產(chǎn)生偏斜或偏移。
如圖21所示,根據(jù)第二變型例的偏壓板簧70具有保持部分70a、彈簧部分70b和附接部分70c。彈簧部分70b沿圍繞光軸的旋轉方向等間隔地與保持部分70a相連接。
通過使用如上所述的偏壓板簧70,這種簡單結構能夠使可動部49可沿光軸方向進行移動,而不會相對于光軸產(chǎn)生偏斜或偏移。
如圖22所示,根據(jù)第三變型例的偏壓板簧71具有保持部分71a、彈簧部分71b和附接部分71c,且彈簧部分71b成形為大體上矩形的形狀。
如圖23所示,根據(jù)第四變型例的偏壓板簧72具有保持部分72a、彈簧部分72b和附接部分72c,且彈簧部分72b成形為大體上等于字母“Z”的形狀。
如圖24所示,根據(jù)第五變型例的偏壓板簧73具有保持部分73a、彈簧部分73b和附接部分73c,且彈簧部分73b成形為大體上等于字母“W”的形狀。
如圖25所示,根據(jù)第六變型例的偏壓板簧74具有保持部分74a、彈簧部分74b和附接部分74c,且彈簧部分74b成形為螺旋形。
通過使用如上所述的偏壓板簧71,72,73和74,這種簡單結構能夠使可動部49可沿光軸方向進行移動,而不會相對于光軸產(chǎn)生偏斜或偏移。
此外,特別是在根據(jù)第五變型例的偏壓板簧73和根據(jù)第六變型例的偏壓板簧74中,彈簧部分73b和74b在較小的空間中長度可以增大,由此,使得能夠減小包括鏡頭單元10a的成像單元10的尺寸并且增大彈簧部分73b和74b的形變量。
應該注意到,在根據(jù)第一變型例的偏壓板簧69和根據(jù)第二變型例的偏壓板簧70中,圖20和21中分別示意性地示出了彈簧部分69b,70b。然而,彈簧部分69b,70b的形狀可以具有類似于第一偏壓板簧35和第二偏壓板簧40的大體上等于字母“S”的形狀。另外,還可以使用如在根據(jù)第三變型例的偏壓板簧71到根據(jù)第六變型例的偏壓板簧74中所使用的矩形、字母“Z”的形狀、字母“W”的形狀、螺旋形以及其它相似形狀。
另外,各個彈簧部分的上述形狀僅是示例性的,且它們的形狀不限于此,并且只要是用作板簧并且具有允許在可動部49上施加偏壓力的形狀,那么可使用具有任何形狀的彈簧部分。
雖然在以上所示實例中鏡頭單元10a采用焦點驅動(focaldrive),但是鏡頭單元10a也可采用變焦驅動。
另外,如圖26所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還可以用于進行焦點驅動和變焦驅動的成像裝置1A。下面將對這種成像裝置1A的一個實例進行描述。
成像裝置1A具有設置在外鏡筒75內的鏡頭單元10a。設置在前面的鏡頭單元10a用于進行變焦,且設置在后面的鏡頭單元10a用于進行聚焦。成像部60被設置在外鏡筒75的后端。
第一鏡頭76被裝配到外鏡筒75的前端作為第一鏡頭組,且第二鏡頭77被裝配到外鏡筒75內作為第三鏡頭組。第二鏡頭77設置在鏡頭單元10a之間。因此,在前面的鏡頭單元10a中的可動部49中的每一個可動鏡頭起到第二鏡頭組的作用,而在后面的鏡頭單元10a中的可動部49中的每一個可動鏡頭起到第四鏡頭組的作用。
在這樣一種成像裝置1A中,通過驅動鏡頭單元10a中的線性致動器65至前面,可動部49沿光軸方向進行移動,同時受到第一偏壓板簧35和第二偏壓板簧40的保持,由此進行變焦操作。通過驅動鏡頭單元10a中的線性致動器65至后面,可動部49沿光軸方向進行移動,同時受到第一偏壓板簧35和第二偏壓板簧40的保持,由此進行聚焦操作。
成像裝置1A不需要導引裝置例如導軸。因此有可能簡化成像裝置1A中的機構并且可以減小其內的布置空間,由此實現(xiàn)尺寸縮減。此外,由于相應的可動部49受到第一偏壓板簧35和第二偏壓板簧40的保持,由此可動部49可沿光軸方向進行移動,而不會相對于光軸產(chǎn)生偏斜或偏移。
應該注意到,如上面所示的垂直、向前/向后方向僅用于便于進行說明的目的,而不是排他地。
在上述實施例中,可動部成形以具有當沿光軸方向進行觀察時大體上呈圓形的外形,鏡筒成形以具有當沿光軸方向進行觀察時大體上呈矩形的外形,且偏壓板簧中的每一個彈簧部分位于鏡筒中四個拐角中的相應一個處。因此,彈簧部分僅需要最小化的布置空間,且鏡頭單元可以小型化。
在上述實施例中,偏壓板簧中的每一個彈簧部分成形為大體上等于字母“S”的形狀。因此,更大長度的彈簧部分可存在于較小的空間內,由此實現(xiàn)鏡頭單元尺寸的縮減,同時確保在可動部的移動行程中彈簧部分產(chǎn)生足夠大量的形變。
在上述實施例中,一對偏壓板簧沿光軸方向被設置到可動部的相對側面上并彼此隔開,使得可動部位于所述偏壓板簧之間,并且所述對偏壓板簧被布置以致按照如下方式偏壓可動部,即所述對偏壓板簧沿光軸方向彼此接近。因此,在移動后,可動部可以較高的定位精度保持在一個新位置處。
在上述實施例中,所述對偏壓板簧中的彈簧部分上設有分別沿預定方向進行延伸的直線部分,且所述對偏壓板簧被構造,以使得一個偏壓板簧中的直線部分與另一個偏壓板簧中的直線部分彼此垂直。因此,在與光軸垂直的平面中在可動部處產(chǎn)生的各種力可受到充分抑制。
在上述實施例中,可動部被用作用于進行聚焦的可動部,所述對偏壓板簧被構造以對可動部具有不同的彈力,并且在線性致動器不工作時,可動部借助偏壓板簧的偏壓力被定位在無限遠點處。因此,有可能使鏡頭單元處于常用狀態(tài)(無限遠位置),而不消耗任何電功率,由此能夠將功率消耗減至最少。
本發(fā)明要求于2005年2月15日在日本專利局申請的優(yōu)先權文件2005-037972的優(yōu)先權,以上申請的全部內容在此作為參考而被引用。
在上述實施例中示出的每一部分的特定形狀和結構僅是在實施本發(fā)明時的實施方式的實例,本發(fā)明的技術范圍不由其排它地進行限定。
權利要求
1.一種鏡頭單元,包括其內設置有光學成像系統(tǒng)的鏡筒;包括可動鏡頭并且被構造以沿光軸方向相對于鏡筒進行移動的可動部;被構造以使可動部沿光軸方向進行移動的線性致動器;和偏壓板簧,所述偏壓板簧包括用于保持可動部的保持部分,能夠產(chǎn)生彈性變形并且沿光軸方向偏壓可動部的多個彈簧部分,和附接到鏡筒上的附接部分;其中偏壓板簧中的多個彈簧部分被構造以限制在正交于光軸的平面中的在可動部處產(chǎn)生的移動力。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鏡頭單元,其中可動部成形以具有當沿光軸方向進行觀察時大體上呈圓形的外形;鏡筒成形以具有當沿光軸方向進行觀察時大體上呈矩形的外形;且偏壓板簧中的每一個彈簧部分設置在鏡筒中四個拐角中的相應一個處。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鏡頭單元,其中每一個彈簧部分成形為大體上等于字母“S”的形狀。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鏡頭單元,其中一對偏壓板簧沿光軸方向被設置到可動部的相對側面上并彼此隔開,使得可動部位于所述成對偏壓板簧之間,并且所述成對偏壓板簧按照如下方式向可動部施力,即所述成對偏壓板簧沿光軸方向彼此接近。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鏡頭單元,其中所述成對偏壓板簧中的彈簧部分上設有分別沿預定方向進行延伸的直線部分;且所述成對偏壓板簧被構造,以使得一個偏壓板簧中的直線部分與另一個偏壓板簧中的直線部分彼此垂直。
6.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鏡頭單元,其中可動部被用作用于進行聚焦的可動部;所述成對偏壓板簧被構造以對可動部具有不同的彈力;并且在線性致動器不工作時,可動部借助偏壓板簧的偏壓力被定位在無限遠點處。
7.一種具有成像元件和鏡頭單元的成像裝置,其中光學成像系統(tǒng)被設置在鏡筒內,所述鏡頭單元,包括包括可動鏡頭并且被構造以沿光軸方向相對于鏡筒進行移動的可動部;被構造以使可動部沿光軸方向進行移動的線性致動器;和偏壓板簧,所述偏壓板簧包括用于保持可動部的保持部分,能夠產(chǎn)生彈性變形并且沿光軸方向偏壓可動部的多個彈簧部分,和附接到鏡筒上的附接部分;其中偏壓板簧中的多個彈簧部分被構造以限制在正交于光軸的平面中的在可動部處產(chǎn)生的移動力。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裝置,其中可動部成形以具有當沿光軸方向進行觀察時大體上呈圓形的外形;鏡筒成形以具有當沿光軸方向進行觀察時大體上呈矩形的外形;且偏壓板簧中的每一個彈簧部分設置在鏡筒中四個拐角中的相應一個處。
9.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裝置,其中偏壓板簧中的每一個彈簧部分成形為大體上等于字母“S”的形狀。
10.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裝置,其中一對偏壓板簧沿光軸方向被設置到可動部的相對側面上并彼此隔開,使得可動部位于所述成對偏壓板簧之間,并且所述成對偏壓板簧按照如下方式向可動部施力,即所述成對偏壓板簧沿光軸方向彼此接近。
11.根據(jù)權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裝置,其中所述成對偏壓板簧中的彈簧部分上設有分別沿預定方向進行延伸的直線部分;且所述成對偏壓板簧被構造,以使得一個偏壓板簧中的直線部分與另一個偏壓板簧中的直線部分彼此垂直。
12.根據(jù)權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裝置,其中可動部被用作用于進行聚焦的可動部;所述成對偏壓板簧被構造以對可動部具有不同的彈力;并且在線性致動器不工作時,可動部借助偏壓板簧的偏壓力被定位在無限遠點處。
全文摘要
一種鏡頭單元包括鏡筒;包括可動鏡頭并且被構造以沿光軸方向相對于鏡筒進行移動的可動部;被構造以使可動部沿光軸方向進行移動的線性致動器;和偏壓板簧,所述偏壓板簧包括用于保持可動部的保持部分,能夠產(chǎn)生彈性變形并且沿光軸方向偏壓可動部的多個彈簧部分,和附接到鏡筒上的附接部分。所述偏壓板簧中的多個彈簧部分被構造以限制在正交于光軸的平面中的在可動部處產(chǎn)生的移動力。
文檔編號H04N5/225GK1821824SQ20061000468
公開日2006年8月23日 申請日期2006年2月15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2月15日
發(fā)明者牧井達郎, 采女雄俊 申請人:索尼株式會社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