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電氣元件盒,特別是一種可方便維修的電氣元件盒。
背景技術:
目前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放置一些電氣元件的電氣元件盒,如電動汽車的充電站等。但是這些電氣元件盒內的電路連接等都相當復雜,如果要修理,則需要將電氣元件盒完全拆卸下來,造成了極大的麻煩,并且容易造成短路、觸電等危險情況的發(fā)生。因此,必須設計一種方便維修的電氣元件盒。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方便維修的電氣元件盒。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電氣元件盒,所述電氣元件盒包括殼體和由殼體圍設成的收容空間,所述收容空間用以收容電氣元件,所述殼體上凹設有用以檢測或開關或維修所述電氣元件的維修部,所述維修部設有與所述收容空間相連通的開口,所述維修部向外朝至少一個方向暴露,所述電氣元件盒還包括有遮蓋所述維修部的蓋板。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殼體包括盒體以及罩設于盒體上的蓋體,所述盒體包括與所述蓋體相對設置的后壁、頂壁、底壁以及兩個側壁,所述維修部自底壁和后壁的接合處向收容空間凹設形成。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維修部包括平行于底壁且與后壁相銜接的內底壁、平行于后壁且與底壁相銜接的內后壁以及兩個分別用以銜接內底壁、內后壁兩側緣的內側壁,所述電氣元件包括有斷路器,所述開口包括貫穿于內底壁且可以對斷路器進行操作的第一開口。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電氣元件包括有接線座,所述開口包括貫穿于內后壁的第二開口,所述接線座自第二開口穿過并暴露于維修部。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維修部自所述后壁和底壁均向外暴露形成有窗口,所述內側壁與底壁及后壁相銜接的部分均形成有凹口,所述蓋板向兩側延伸形成卡持部以與所述凹口相互卡持固定,以將蓋板選擇性的遮蓋住所述維修部的任意一個方向的窗口上。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電氣元件盒包括有設置于收容空間內且用以將蓋體和盒體可拆卸連接的卡件,所述開口包括有貫穿于內底壁的第三開口,所述卡件自第三開口延伸至維修部內。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電氣元件盒還包括設置于盒體內并用以定位所述卡件的定位件以及設置于蓋體上并用以與所述卡件相配合的鎖緊件,所述卡件上設置有第一緊固部,所述鎖緊件上設置有第二緊固部,當蓋體與盒體固定時,所述第一緊固部和第二緊固部相互鎖固。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卡件還包括有使卡件沿平行蓋體方向移動從而促使第一緊固部和第二緊固部相脫離的操作部,所述操作部自第三開口延伸至維修部內。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卡件上間隔設置有若干貫穿所述卡件的定位孔,所述第一緊固部與所述定位孔相鄰設置;在固定所述蓋體及盒體時,將所述鎖緊件伸入定位孔內,進而通過移動操作部使第一緊固部與第二緊固部相互扣持;相反的,在拆卸所述蓋體及盒體時,通過移動操作部使第一緊固部與第二緊固部相互脫離,進而取下蓋體時,所述第二緊固部可從定位孔中穿過脫出。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鎖緊件沿垂直于所述蓋體的方向延伸并成L狀彎折,所述第二緊固部設置于所述鎖緊件遠離蓋體的一側,并且位于所述卡件背離蓋體的一側。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所述維修部具有與所述電氣元件盒的收容空間相連通的開口,所述維修部可通過開口對電氣元件盒內的電氣元件進行開關、修理或檢測,并且所述維修部具有蓋板,可對維修部進行保護。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電氣元件盒的立體圖;
圖2為本發(fā)明電氣元件盒另一視角的立體圖,并移除蓋板結構;
圖3為圖2中B圈部分的放大示意圖;
圖4為圖1中沿A-A`的剖面圖;
圖5為圖4中C圈部分的放大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電氣元件盒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7為圖6中D圈部分的放大示意圖;
圖8為圖6中E圈部分的放大示意圖;
圖9為本發(fā)明中蓋板及鎖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附圖所示的各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描述。但這些實施方式并不限制本發(fā)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根據這些實施方式所做出的結構或功能上的變換均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內。
根據圖1至圖9所示,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電氣元件盒100,該電氣元件盒100主要用于電動汽車的充電樁,當然,若所述電氣元件盒100用于其他的技術領域,也可達到本發(fā)明的目的。
根據圖1及圖2所示,所述電氣元件盒100包括殼體1、由殼體1圍設成的收容空間2以及設置于收容空間2內的電氣元件3。
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電氣元件3包括接線座31、斷路器32等,當然,若所述電氣元件3為其他元件,也可達到本發(fā)明的目的。
所述殼體1包括盒體11、罩設于所述盒體11上的蓋體12、自殼體1上向收容空間2內凹設形成的維修部13、用以遮蓋所述維修部13的蓋板14以及所述安裝結構15。所述盒體11包括與所述蓋體12相對應的后壁111、頂壁112、底壁113及兩個側壁114,由此,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殼體1呈長方體,所述盒體11一體成型,所述蓋體12為對充電樁進行操作的操作面。
根據圖1至圖3所示,所述維修部13用以檢測、開關或維修所述電氣元件3并向外朝至少一個方向暴露,所述蓋板14用以遮蓋在所述維修部13上。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維修部13自所述底壁113及后壁111的接合處向內凹陷形成,由此,所述維修部13自所述底壁113和后壁111均向外暴露形成有窗口。當然,若所述維修部13設置于殼體1的其他位置,并具有朝向其他方向暴露的窗口,也可達到本發(fā)明的目的。
所述維修部13包括平行于底壁113且與后壁111相銜接的內底壁131、平行于后壁111且與底壁113相銜接的內后壁132以及兩個用以銜接內底壁131、內后壁132的內側壁133。根據圖3所示,所述維修部13具有與收容空間2相連通的開口21,所述開口21包括設置于內底壁131上的第一開口211、設置于內后壁132上的第二開口212以及設置于內底壁131上的第三開口213。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開口211靠近斷路器32設置,用戶可通過第一開口211對斷路器32進行操控以控制電路的通斷;所述接線座31自第二開口212穿過并暴露于維修部13,用戶可通過第二開口212對線路進行快速的連接或檢修;所述第三開口213與所述安裝結構15相配合,以將盒體11和蓋體12迅速的拆卸或者安裝。
因此,通過維修部13,在電氣元件盒100出現故障時,用戶可以先通過第一開口211對斷路器32進行操作,使斷路器32迅速斷開,防止觸電或短路等情況的發(fā)生。進而可以檢查接線座31上的線路連接,檢測線路是否有錯接漏接的情況。最后,若還是無法發(fā)現問題,則可以通過安裝結構15,將盒體11及蓋體12快速拆卸,檢查整個電氣元件盒100內的所有電氣元件3,達到快速便捷的效果。
根據圖3所示,所述維修部13的蓋板14可遮蓋于維修部13的任意一個方向的窗口上。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維修部13的內側壁133與底壁113及后壁111相銜接的部分均形成有凹口1331,根據圖9所示,所述蓋板14向兩側分別延伸形成與所述凹口1331相配合的卡持部141。因此,蓋板14的卡持部141既可自底壁113上的凹口1331插入以遮蓋維修部13的后側,又可以自后壁111上的凹口1331插入以遮蓋維修部13的下側。由此,當所述電氣元件盒100的后壁111固定于墻面上時,則只需要將蓋板14遮蓋住所述維修部13的下側,當所述電氣元件盒100豎立在地面上時,則只需要將蓋板14遮蓋住所述維修部13的后側。因此,無論如何放置該電氣元件盒100,均可以將維修部13遮蓋住,并且也方便將蓋板14卸除從而操作維修部13。
根據圖9所示,所述維修部13還包括將所述蓋板14固定于維修部13上的鎖142,所述鎖包括鎖本體1421、與鎖本體1421配合的鎖片1422以及與鎖片1422相配合并固定于維修部13上的固定片1423。通過操作鎖本體1421,解鎖時,鎖片1422就會旋轉90°,相反的,在鎖定時,鎖片1422與鎖本體1421就會反向旋轉90°。所述蓋板14上設有穿孔143,所述鎖本體1421穿過所述穿孔143并卡持固定于蓋板14上。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電氣元件盒100的后壁111固定于墻壁上,則所述蓋板14遮蓋住所述維修部13朝向底壁113的窗口上,則所述固定片1423平行于內底壁131且固定于內后壁132上,并且所述鎖片1422、固定片1423及蓋板14依次平行設置,當鎖本體1421鎖緊時,所述固定片1423與鎖片1422相卡持,當鎖本體1421解鎖時,所述鎖片1422與固定片1423相脫離,由此來實現所述蓋板14在維修部13上的固定,提高了維修部13的安全性。
根據圖4及圖5所示,所述安裝結構15包括設置于盒體11上的定位件151、沿平行蓋體12方向設置并通過定位件151定位于盒體11上的卡件152、設置于蓋體12上并用以與所述卡件152配合的鎖緊件153。
所述定位件151分布于盒體11的兩個側壁114上并與所述蓋體12相平行,所述定位件151將卡件152始終限定于盒體11上,使得卡件152不會向蓋體12方向移動從而脫離出去。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定位件151自所述盒體11的內壁面向收容空間2凸伸形成。當然,若所述定位件151形成于所述盒體11的外表面上,只要能將卡件152限定在一個區(qū)域內,使之不會朝向蓋體12方向脫離出去,即可達到本發(fā)明的目的。因此,在移動卡件152時,所述卡件152只能在定位件151限定的區(qū)域內移動。而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定位件151包括若干與所述蓋體12相平行的第一定位件1511和若干第二定位件1512,所述第一定位件1511和第二定位件1512分別貼靠于所述卡件152面向及背離蓋體12的兩側,以使得所述卡件152只能沿平行蓋體12的方向移動。
根據圖6至圖8所示,所述卡件152沿所述盒體11的內壁面延伸,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卡件152一體成型并在盒體11內彎折延伸并繞開所述收容空間2內較大的電氣元件3,并且卡件152與上述定位件151配合的部分貼靠于所述盒體11的內壁面上。所述鎖緊件153設有若干個且形成于所述蓋體12的邊緣,所述鎖緊件153與所述卡件152相配合。所述卡件152上設置有第一緊固部1521以及使卡件152沿平行蓋體12方向移動的操作部1522,由圖3所示,所述操作部1522自所述第三開口213穿過延伸至維修部13內。所述鎖緊件153上設置有第二緊固部1531,當蓋體12與盒體11固定鎖緊時,移動操作部1522使之向一個方向移動,所述第一緊固部1521與第二緊固部1531相互鎖固,當蓋體12與盒體11拆卸分離時,移動操作部1522使之向與上述相反的方向移動,所述第一緊固部1521與第二緊固部1531相互脫離。
根據圖8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卡件152上間隔設置有若干貫穿所述卡件152的定位孔1523,所述第一緊固部1521與所述定位孔1523相鄰設置且一一對應,所述第一緊固部1521均分別設置于所述定位孔1523遠離操作部1522的一側。所述定位孔1523自所述卡件152貼靠所述盒體11的內壁面的一側凹陷形成。所述鎖緊件153沿垂直于所述蓋體12的方向延伸并呈L狀彎折,所述第二緊固部1531設置于所述鎖緊件153遠離蓋體12的一側,并且位于所述卡件152背離蓋體12的一側。
因此,在安裝所述蓋體12時,將鎖緊件153沿垂直于蓋體12的方向自定位孔1523內穿入,所述定位孔1523的大小足夠大,以至于讓第二緊固部1531輕松穿過;進而移動操作部1522使卡件152沿平行于蓋體12的方向移動,將第一緊固部1521與第二緊固部1531相扣持;在拆卸所述蓋體12時,移動操作部1522使卡件152沿與上述的相反方向移動,使得第一緊固部1521與第二緊固部1531相分離,進而將鎖緊件153自定位孔1523內穿過脫出,從而將蓋體12拿下。由此,只需要移動操作部1522,就可以立即將蓋體12及盒體11鎖定或拆卸。當然,本發(fā)明中的第一緊固部1521和第二緊固部1531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實施方式,只要第一緊固部1521和第二緊固部1531分別具有相反的相互作用力,并且定位件151將卡件152始終限定于盒體11上,就可達到本發(fā)明的目的。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中的盒體11及蓋體12的安裝結構15通過設置于盒體11上的定位件151、卡件152、設置于蓋體12上的鎖緊件153的相互配合,首先將卡件152定位于盒體11上使之不容易脫落,其次,通過卡件152上的第一緊固部1521和鎖緊件153上的第二緊固部1531的相互作用,將蓋體12牢牢固定于盒體11上。并且,若要拆卸或者安裝蓋體12,也只需要移動卡件152上的操作部1522,使卡件152沿平行蓋體12的方向移動,第一緊固部1521及第二緊固部1531即可脫離或鎖固,操作相當便捷。
另外,本發(fā)明中的維修部13具有多種功能,通過維修部13與收容空間2相連通的開口21,可對電氣元件盒100內的電氣元件3進行快速的開關電源、檢測或維修的功能,并且上述卡件152的操作部1522也設置于維修部13內,通過移動操作部1522可以對蓋體12進行快速的拆卸及安裝。最后,所述殼體1的蓋板14可罩設于所述維修部13朝向任意一個方向的窗口上,因此可將所述電氣元件盒100固定在墻面上,也可將其豎立在地面,不會限制電氣元件盒100的安裝環(huán)境。
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方式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詳細說明僅僅是針對本發(fā)明的可行性實施方式的具體說明,它們并非用以限制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凡未脫離本發(fā)明技藝精神所作的等效實施方式或變更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