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游程長度限制裝置以及游程長度限制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游程長度限制裝置以及游程長度限制方法,用于將游程長度限制處理應用于將要在信息記錄介質上記錄的數字數據串。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當在諸如硬盤或光盤的信息記錄介質上記錄數字數據串時,將對數字數據串進行游程長度限制處理,以防止在將要記錄的數字數據串中連續(xù)出現“0”。在當前游程長度限制處理方法中,具有高編碼率的一種方法涉及大計算量,導致電路規(guī)模的增加。
公開號62-164279的日本專利申請公開了一種技術在將同步模式添加到包括多個數據字的數據字組而獲得的塊中,將所有“1”反轉為“0”(反之亦然),并包含指示是否已經執(zhí)行比特反轉的信息,從而防止將要記錄的比特的數量增加。
發(fā)明內容
考慮到上述情況而進行本發(fā)明,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游程長度限制裝置和一種游程長度限制方法,其能夠對將要在信息記錄介質上記錄的數字數據串容易地進行高速率游程長度限制處理,在所述處理中以簡單的結構減少了冗余比特數量。
根據本發(fā)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種游程長度限制裝置,包括輸入部,被配置為輸入數字數據串,所述數字數據串包括預定數量的碼元,所述碼元具有相同數量的比特;搜索部,被配置為搜索特定碼元,所述特定碼元的模式與輸入到所述輸入部的數字數據串中所包括的任一碼元都不匹配;計算部,被配置為在所述搜索部所搜索的特定碼元與輸入到所述輸入部的數字數據串中所包括的每一碼元之間計算異或操作;以及輸入部,被配置為輸出由所述計算部計算的數字數據串以及由所述搜索部搜索的特定碼元。
根據本發(fā)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種游程長度限制方法,包括第一步驟,輸入數字數據串,所述數字數據串包括預定數量的碼元,所述碼元具有相同數量的比特;第二步驟,搜索特定碼元,所述特定碼元的模式與所述第一步驟輸入的數字數據串中所包括的任一碼元都不匹配;第三步驟,在所述第二步驟所搜索的特定碼元與所述第一步驟輸入的數字數據串中所包括的每一碼元之間執(zhí)行異或操作;以及第四步驟,連同通過所述第二步驟搜索的所述特定碼元一起輸出通過所述第三步驟計算的數字數據串。
本發(fā)明的其它目的和優(yōu)點將在下面的描述中闡述,并將從所述描述中部分地變得清楚,或可以通過本發(fā)明的實踐而理解??梢酝ㄟ^下文中所具體指出的手段以及組合來實現并獲得本發(fā)明的目的和優(yōu)點。
包括到此并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的附圖示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并且與以上給出的一般描述和以下給出的實施例的詳細描述一起,用于解釋本發(fā)明的原理。
圖1是框圖,示出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HDD(硬盤驅動器)11的概要;圖2是視圖,用于解釋由該實施例中的HDD的調制處理部執(zhí)行的游程長度限制處理的第一示例;圖3是框圖,示出該實施例中的HDD的調制處理部的配置示例;圖4是流程圖,用于解釋該實施例中的游程長度限制處理的第一示例的處理操作;圖5是視圖,用于解釋由該實施例中的HDD的調制處理部執(zhí)行的游程長度限制處理的第二示例;
圖6是流程圖,用于解釋該實施例中的游程長度限制處理的第二示例的處理操作;圖7是流程圖,用于解釋該實施例中的游程長度限制處理的第二示例的處理操作;以及圖8是流程圖,用于解釋該實施例中的游程長度限制處理的第二示例的處理操作。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將參照附圖詳細描述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圖1示出HDD(硬盤驅動器)11的概要,HDD11是將在該實施例中描述的信息記錄/再現裝置。HDD11具有主機I/F(接口)13,用于與外部主機裝置12交換信息。
主機裝置12是例如PC(個人計算機)。當例如執(zhí)行預定的軟件應用時,主機裝置12使用HDD11來執(zhí)行信息的寫入/讀取并將獲得的信息作為上述處理的結果存儲。
此時,主機裝置12發(fā)出用于需要HDD11寫入和讀取信息的命令。這些命令通過主機I/F13被提供給主控制器14,并在主控制器14被分析。主控制器14包括CPU(中央處理單元),并控制HDD11的各種操作。
例如,當從主機裝置12提供寫入命令時,通過主機I/F13將所述寫入命令提供給主控制器14,并在主控制器14分析所述寫入命令。于是,根據寫入命令,主控制器14驅動調制處理部15和編碼處理部16,同時控制盤I/F17將硬盤18設置在寫入狀態(tài)下。
將要寫入的數字數據串通過主機I/F13被提供給調制處理部15。調制處理部15對輸入數字數據串進行滿足HDD11中的記錄/再現系統的需求的游程長度限制處理(防止連0數量超過特定游程長度的處理),諸如游程長度編碼處理。
已經經受調制處理部15所執(zhí)行的游程長度限制處理的數字數據串被提供給編碼處理部16。編碼處理部16計算ECC(糾錯碼)奇偶校驗——其為基于RS(Read Solomon碼)的糾錯碼,并將計算出的ECC奇偶校驗添加到所輸入的數字數據串。
通過盤I/F17在硬盤18中寫入已經由編碼處理部16添加了ECC奇偶校驗的數字數據串,從而實現硬盤18中的數字數據串的寫入處理,所述寫入處理基于來自主機裝置12的寫入請求。
當從主機裝置12提供讀取命令時,通過主機I/F13將所述讀取命令提供給主控制器14,并在主控制器14分析所述讀取命令。于是,根據讀取命令,主控制器14驅動解碼處理部19和解調處理部20,同時,控制盤I/F17將硬盤18設置在讀取狀態(tài)下。
將從硬盤18讀出的數字數據串(包括ECC奇偶校驗)通過盤I/F17被提供給解碼處理部19。解碼處理部19對所輸入的數字數據串進行基于ECC奇偶校驗的糾錯處理。
已經經受由解碼處理部19執(zhí)行的糾錯處理的數字數據被提供給解調處理部20。解調處理部20解調已經對所輸入數字數據串施加的游程長度限制處理(例如游程長度編碼處理),以恢復原始數字數據串。
已經由解調處理部20施加了解調處理的數字數據串通過主機I/F13被輸出到主機裝置12,由此實現從硬盤18對數字數據串的讀取處理,該讀取處理基于來自主機裝置12的讀取請求。
將描述在調制處理部15中執(zhí)行的游程長度限制處理的第一示例。假定將512字節(jié)數字數據串的用戶數據輸入到調制處理部15。在此情況下,所述數字數據串是4096比特(1字節(jié)=8比特)。假定一個碼元長度取10比特,則所述數字數據包含410個碼元,如圖2所示。
由于包含10比特的碼元可以形成的模式的數量是210=1024,因此調制處理部15搜索具有與所輸入的410個碼元中的任意一個都不匹配的模式的特定10比特碼元P。于是,調制處理部15在所輸入的410個碼元中的每一個與所搜索的碼元P之間執(zhí)行異或操作,并將所述410個碼元連同碼元P一起輸出。
由此斷定,在所述410個碼元中的每一個中必然包含至少一個“1”。
當給定的連續(xù)兩個碼元的第一碼元僅開始比特是“1”并且其第二碼元僅結束比特是“1”時,連“0”的數量變得最大。在此情況下,連“0”的數量是18。也就是說,在第一示例中,假定被包含在一個碼元中的比特的數量是n,可以將所述游程長度限制為最大2n-2。
如上所述,搜索具有與所輸入的碼元中的任意一個都不匹配的模式的特定碼元P,并且在所輸入的碼元中的每一個和碼元P之間執(zhí)行異或操作,以簡單的結構容易地實現了游程長度限制處理,從而將連“0”的最大數量限制為18。進一步地,在此情況下,輸出的比特的數量是4106,這是通過將10比特的碼元P添加到所輸入的4096個比特來獲得的,因此,編碼率達到0.99756(=4096/4106)。因此,該方法適合于實際應用。
圖3示出調制處理部15的示例。調制處理部15具有控制器15a,其能夠與主控制器14交換數據,并在主控制器14的控制下對調制處理部15的各種操作進行控制。
調制處理部15進一步包括數據輸入部15b,用于輸入已經從主機裝置12提供的數字數據串,以將其寫入硬盤18;游程長度限制處理15c,用于對輸入到數據輸入部15b的輸入數字數據串進行游程長度限制處理;以及數據輸出部15d,用于將已經在游程長度限制處理15c中經受了游程長度限制處理的數字數據串輸出到編碼處理部16。
游程長度限制處理15c包括碼元P搜索部15c1,用于搜索特定碼元P;以及信號處理部15c2,用于執(zhí)行各種計算和確定。
圖4示出用于解釋在調制處理部15中的游程長度限制處理的第一示例的處理操作的流程圖。當將要寫入的410個碼元的數字數據串已經被存儲在主機I/F13中時,處理操作開始(步驟S1)。
于是,在步驟S2,控制器15a允許數據輸入部15b從主機I/F13輸入一個碼元(10比特)的數據,并且在步驟S3,允許碼元P搜索部15c1從先前所存儲的碼元P的候選列表——包括10比特數據可以形成的1024個模式,排除具有與輸入碼元的模式相匹配的模式的碼元。在所述候選列表中,需要存儲至少[所有數據比特的數量(4096)]/n個碼元(如果答案為非整數,則對小數部分向上取整)。
其后,在步驟S4,控制器15a確定是否已經輸入所有410個碼元。當確定尚未輸入所有410個碼元時(否),控制器15a返回步驟S2。
在步驟S4,當確定已經輸入所有410個碼元時(是),在步驟S5,控制器15a允許碼元P搜索部15c1從剩余的候選中選擇一個碼元,并將所選擇的碼元輸出作為碼元P。
在此之后,在步驟S6,控制器15a允許數據輸入部15b再次從主機I/F13輸入1碼元的數據,并在步驟S7允許信號處理部15c2在所輸入的碼元以及所選擇的碼元P之間執(zhí)行異或操作。
其后,在步驟S8,控制器15a確定是否已經輸入所有410個碼元。當確定尚未輸入所有410個碼元時(否),控制器15a返回步驟S6。
當在步驟S8確定已經輸入所有410個碼元時(是),控制器15a允許數據輸出部15d將已經經受異或操作的各個碼元連同碼元P一同輸出到編碼處理部16,并結束該流程(步驟S9)。
下面將描述在調制處理部15中執(zhí)行的游程長度限制處理的第二示例。在第二示例中,將游程長度限制為最大2n-1比特,并且“0”和“1”的發(fā)生次數比第一示例的情況更加均衡。
假定將512字節(jié)數字數據串的用戶數據輸入到調制處理部15,如同第一示例的情況。在此情況下,所述數字數據串是4096比特(1字節(jié)=8比特)。假定一個碼元長度取10比特,則所述數字數據串包含410個碼元,如圖5所示。
由于包含10比特的碼元可以形成的模式的數量是210=1024,因此調制處理部15搜索具有與所輸入的410個碼元中的任意一個以及反轉的410個輸入碼元中的任意一個都不匹配的模式的特定10比特碼元P。
如圖5所示,調制處理部15將所述410個碼元平均劃分為多個塊(在此情況下是五個塊)。在此情況下,一個塊包含82個碼元。在各個塊之間的四個邊界部分中分別插入一個比特的反轉信息比特。
調制處理部15分別關于第二個塊至第五個塊,比較在82個碼元中的每一個和碼元P之間執(zhí)行異或操作所獲得的結果與在反轉的82個碼元中的每一個和碼元P之間執(zhí)行異或操作所獲得的結果,并輸出所述兩結果中“0”和“1”的發(fā)生次數比另一個更加均衡的一個。
調制處理部15將“0”設置為被插入在這樣的塊的頭部的反轉信息比特,所述塊輸出通過在82個碼元中的每一個以及碼元P之間執(zhí)行異或操作所獲得的結果;并將“1”設置為被插入在這樣的塊的頭部的反轉信息比特,所述塊輸出通過在反轉的82個碼元中的每一個以及碼元P之間執(zhí)行異或操作所獲得的結果。
也就是說,在第二示例中,調制處理部15搜索具有與所輸入的410個碼元中的任意一個以及反轉的410個輸入碼元中的任意一個都不匹配的模式的特定10比特碼元P,關于每一個塊,分別比較通過在構成每一個塊的82個碼元中的每一個以及碼元P之間執(zhí)行異或操作所獲得的結果與通過在反轉的構成每一個塊的82個碼元以及碼元P之間執(zhí)行異或操作所獲得的結果,并輸出所述兩結果中“0”和“1”的發(fā)生次數比另一個更加均衡的一個。
結果,能夠以簡單的結構容易地實現游程長度限制處理,其中“0”和“1”的發(fā)生次數比第一示例的情況更加均衡。進一步地,在此情況下,所輸出的比特的數量是4110,這是通過將10比特的碼元P和4比特的反轉信息比特添加到所輸入的4096比特而獲得的,因此,編碼率達到0.99659(=4096/4110)。因此,該方法適合于實際應用。
在第二示例中,當給定的連續(xù)兩個塊中的第一塊的結束碼元僅開始比特是“1”,第二塊的開始碼元僅結束比特是“1”,并且在兩個塊之間插入的反轉信息比特是“0”時,連“0”的數量變得最大。在此情況下,連“0”的數量是19。也就是說,假定被包含在一個碼元中的比特的數量是n,則可以將游程長度限制到最大2n-1。
在第二示例中選擇具有與所輸入的410個碼元中的任意一個以及反轉的410個輸入碼元都不匹配的模式的碼元作為碼元P的原因在于防止當在反轉碼元與碼元P之間執(zhí)行異或操作時所有計算結果都為“0”。此外,在上述第二示例中,可以任意確定反轉信息比特的插入數量和插入位置。
圖6至圖8示出用于解釋調制處理部15中的游程長度限制處理操作的第二示例的流程圖。當將要寫入的410個碼元的數字數據串已經被存儲在主機I/F13中時,處理操作開始(步驟S10)。
于是,在步驟S11,控制器15a允許調制處理部15b從主機I/F13輸入1個碼元(10個比特)的數據,并在步驟S12允許碼元P搜索部15c1從先前所存儲的碼元P的候選列表--包括10比特數據可以形成的1024個模式,排除具有與輸入碼元的模式和反轉的輸入碼元的模式相匹配的模式的碼元。
其后,在步驟S13,控制器15a確定是否已經輸入所有410個碼元。當確定尚未輸入所有410個碼元時(否),控制器15a返回步驟S11。
在步驟S13,當確定已經輸入所有410個碼元時(是),在步驟S14,控制器15a允許碼元P搜索部15c1從剩余的候選中選擇一個碼元P,并將所選擇的碼元輸出作為碼元P。
在步驟S14,控制器15a將一個塊中的“1”的數量和“0”的數量之間的差BKSUM初始化為0,將塊數量BLOCK初始化為0,并將410個碼元中的“1”的數量和“0”的數量之間的差TOTALSUM初始化為0。
在此之后,在步驟S15,控制器15a允許數據輸入部15b再次從主機I/F13輸入1個碼元的數據,并允許信號處理部15c2在所輸入的碼元和所選擇的碼元P之間執(zhí)行異或操作,并在所述異或操作之后計算BKSUM,以將所獲得的BKSUM加到當前BKSUM上。
其后,在步驟S16,控制器15a確定是否已經輸入所有410個碼元。當確定尚未輸入所有410個碼元時(否),在步驟S17,控制器15a確定是否已經輸入與一個塊對應的碼元數據。當確定尚未輸入與一個塊對應的碼元數據時(否),控制器15a返回步驟S15、在步驟S17,當確定已經輸入與一個塊對應的碼元數據時(是),控制器15a在步驟S18增加塊數量BLOCK,并在步驟S19確定塊數量BLOCK是2還是更多。
當確定塊數量BLOCK不是2或更多時(在此情況下,塊數量BLOCK是1,也就是圖5所示的第一塊)(否),在步驟S20,控制器15a允許數據輸出部15d輸出通過在步驟S15執(zhí)行異或操作獲得的結果而不進行改變,并返回步驟S15。結果,就所述第一塊而論,輸出在所述第一塊中的每一碼元與碼元P之間執(zhí)行異或操作所獲得的結果。
在步驟S19,當確定塊數量BLOCK是2或更多時(也就是圖5所示的第二塊和后面的塊)(是),控制器15a在步驟S21確定(TOTALSUM+BKSUM)的絕對值是否大于(TOTALSUM-BKSUM-1)的絕對值。這指示在從所述第一塊到當前塊——已經對其在每一碼元以及碼元P之間完成了異或操作——的這些塊中“0”的數量是否大于“1”的數量。
當確定“1”的數量大于“0”的數量時(否),在步驟S22,控制器15a允許數據輸出部15d關于第(BLOCK-1)塊輸出通過在步驟S15執(zhí)行異或操作所獲得的結果,而不進行改變,并將在所述塊的頭部插入的反轉信息比特設置為“0”。
其后,在步驟S23,控制器15a將當前的TOTALSUM減去第(BLOCK-1)塊的BKSUM加1所獲得的值,將BKSUM初始化為0,并返回步驟S15。
當在步驟S21確定“0”的數量大于“1”的數量時(是),在步驟S24,控制器15a允許數據輸出部15d關于第(BLOCK-1)塊反轉通過在步驟S15執(zhí)行異或操作所獲得的結果,并對其進行輸出(該輸出與上述在每一反轉碼元和碼元P之間執(zhí)行異或操作所獲得的結果相同)。進一步地,控制器15a將在所述塊的頭部插入的反轉信息比特設置為“1”。
其后,在步驟S25,控制器15a將第(BLOCK-1)塊的BKSUM加到當前的TOTALSUM上,將BKSUM初始化為0,并返回步驟S15。
當在步驟S16確定已經輸入410個碼元時(是)時,在步驟S26,控制器15a確定(TOTALSUM+BKSUM)的絕對值是否大于(TOTALSUM-BKSUM-1)的絕對值。這指示在從所述第一塊到最后的塊——已經對其在每一碼元和碼元P之間完成了異或操作——的這些塊中“0”的數量是否大于“1”的數量。
當確定“1”的數量大于“0”的數量時(否),在步驟S27,控制器15a允許數據輸出部15d輸出關于第(BLOCK-1)塊(最后的塊)通過在步驟S15執(zhí)行異或操作而獲得的結果,而不進行改變,并將在所述塊的頭部插入的反轉信息比特設置為“0”,并結束該流程(步驟S29)。
當在步驟S26確定“0”的數量大于“1”的數量時(是),在步驟S28,控制器15a允許數據輸出部15d反轉關于第(BLOCK-1)塊(最后的塊)通過在步驟S15執(zhí)行異或操作而獲得的結果,并對其進行輸出(該輸出與上述在每一反轉碼元中和碼元P之間執(zhí)行異或操作所獲得的結果相同)。進一步地,控制器15a將在所述塊的頭部插入的反轉信息比特設置為“1”,并結束該流程(步驟S29)。
在圖6至圖8所示的第二示例的處理操作中,可以修改在步驟S15中在n比特碼元中的每一碼元與碼元P之間的異或操作,從而僅對排除先前設置的特定一個比特(例如開始比特)在外的n-1個比特執(zhí)行異或操作。這樣把將被包含在碼元P中的比特的數量減少到n-1個比特,這意味著將輸出比特減少一個比特。
此外,只要在候選列表中存在一個或多個碼元P,就可以將不適合于記錄的模式——例如所有比特為“0”或“1”的模式——預先從碼元P的候選列表中排除。
本領域技術人員會容易地想到其他優(yōu)點和修改。因此,本發(fā)明的廣闊方面不限于在此示出和描述的具體細節(jié)以及代表性的實施例。相應地,在不脫離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的總發(fā)明構思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以進行各種修改。
權利要求
1.一種游程長度限制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輸入部(15b),被配置為輸入數字數據串,所述數字數據串包括預定數量的碼元,所述碼元具有相同數量的比特;搜索部(15c1),被配置為搜索特定碼元(P),所述特定碼元(P)具有與輸入到所述輸入部(15b)的所述數字數據串中所包括的任一碼元都不匹配的模式;計算部(15c2),被配置為在所述搜索部(15c1)所搜索的特定碼元(P)和輸入到所述輸入部(15b)的數字數據中所包括的每一碼元之間執(zhí)行異或操作;以及輸出部(15d),被配置為連同由所述搜索部(15c1)搜索的所述特定碼元(P)一起輸出被所述計算部(15c2)計算的數字數據串。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游程長度限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搜索部(15c1)被配置為搜索特定碼元(P),所述特定碼元(P)具有與輸入到所述輸入部(15b)的所述數字數據串中所包括的任一碼元以及輸入到所述輸入部(15b)的所述數字數據串中所包括的任一反轉碼元都不匹配的模式。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游程長度限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搜索部(15c1)預先具有足夠數量的候選特定碼元(P)的列表,并且在輸入到所述輸入部(15b)的數字數據串中所包括的每一碼元的預定位置比特與已經預先設置的模式相匹配的情況下,所述搜索部(15c1)從所述候選列表中排除所匹配的模式,而不進行改變,而在輸入到所述輸入部(15b)的數字數據串中所包括的每一碼元的預定位置比特與已經預先設置的模式不匹配的情況下,則所述搜索部(15c1)反轉所述碼元的所有比特,并且如果反轉碼元的模式與已經預先設置的模式相匹配則從所述候選列表中排除所匹配的模式,從而在已經輸入預定數量的碼元之后找到與任一碼元以及任一反轉碼元都不匹配的特定碼元。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游程長度限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輸出部(15d)被配置為在輸出由所述搜索部(15c1)搜索的特定碼元時在預定位置不輸出比特。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游程長度限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輸出部(15d)將已經經受所述計算部(15c2)進行的計算處理的數字數據串劃分為多個塊,并有選擇地輸出已經被所述計算部(15c2)計算的數字數據串和通過反轉已經被所述計算部(15c2)計算的數字數據串而獲得的數字數據串,從而使得對于每一個塊“0”和“1”的發(fā)生次數是均衡的。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游程長度限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輸出部(15d)將反轉信息比特添加到每一個塊,所述反轉信息比特指示是否已經輸出由所述計算部(15c2)計算的數字數據串以及是否已經輸出通過反轉被所述計算部(15c2)計算的數字數據串而獲得的數字數據串。
7. 一種游程長度限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步驟(S2,S11),輸入數字數據串,所述數字數據串包括預定數量的碼元,所述碼元具有相同數量的比特;第二步驟(S3至S5,S12至S14),搜索特定碼元(P),所述特定碼元(P)具有與通過所述第一步驟(S2,S11)輸入的所述數字數據串中所包括的任一碼元都不匹配的模式;第三步驟(S6,S7,S15),在通過所述第二步驟(S3至S5,S12至S14)搜索的特定碼元(P)與通過所述第一步驟(S2,S11)輸入的所述數字數據串中所包括的每一碼元之間執(zhí)行異或操作;以及第四步驟(S8,S9,S16至S29),連同通過所述第二步驟(S3至S5,S12至S14)搜索的所述特定碼元(P)一起輸出通過所述第三步驟(S6,S7,S15)計算的數字數據串。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游程長度限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步驟(S3至S5,S12至S14)搜索特定碼元(P),所述特定碼元(P)具有與通過所述第一步驟(S2,S11)輸入的所述數字數據串中所包括的任一碼元以及通過第一步驟(S2,S11)輸入的所述數字數據串中所包括的任一反轉碼元都不匹配的模式。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游程長度限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步驟(S8,S9,S16至S29)將已經經受所述第三步驟(S6,S7,S15)所進行的計算處理的數字數據串劃分為多個塊,并有選擇地輸出已經通過所述第三步驟(S6,S7,S15)計算的數字數據串以及通過反轉已經通過所述第三步驟(S6,S7,S15)計算的數字數據串而獲得的數字數據串,從而使得對于每一個塊“0”和“1”的發(fā)生次數是均衡的。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游程長度限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步驟(S8,S9,S16至S29)將反轉信息比特添加到每一個塊,所述反轉信息比特指示是否已經輸出所述第三步驟(S6,S7,S15)所計算的數字數據串以及是否已經輸出通過反轉所述第三步驟(S6,S7,S15)所計算的數字數據串獲得的數字數據串。
全文摘要
一種游程長度限制裝置,包括輸入部(15b),被配置為輸入數字數據串,所述數字數據串包括預定數量的碼元,所述碼元具有相同數量的比特;搜索部(15c1),被配置為搜索特定碼元(P),所述特定碼元(P)具有與所述輸入數字數據串中所包括的任一碼元都不匹配的模式;計算部(15c2),被配置為在所述特定碼元(P)和在所述輸入數字數據串中所包括的每一碼元中之間執(zhí)行異或操作;以及輸出部(15d),被配置為連同所述特定碼元(P)一起輸出所計算的所述數字數據串。
文檔編號H03M7/46GK101093707SQ200710112560
公開日2007年12月26日 申請日期2007年6月21日 優(yōu)先權日2006年6月23日
發(fā)明者吉田賢治 申請人:株式會社東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