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電纜除冰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高效的電力電纜除冰雪設備。
背景技術:
在冬季,特別是在北方,由于經常下雪,使得冰雪沉積在電力電纜上,當電纜上沉積過多的冰雪時,會給電纜施加較大的壓力,甚至會導致電纜斷裂,影響電力的傳輸?,F(xiàn)有對電纜除冰雪的方式主要通過人工抖動電纜進行,人工抖動電纜安全性低,并且無法有效的將電纜上的冰雪清除干凈,除冰雪效果差,冰雪清除效果不徹底。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新的技術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有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高效的電力電纜除冰雪設備。
為達到本發(fā)明之目的,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高效的電力電纜除冰雪設備,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杠桿裝置、設置于所述底板上的電缸裝置、位于所述杠桿裝置上方的升降裝置、設置于所述升降裝置上的加熱裝置、設置于所述升降裝置左側的連接裝置、位于所述升降裝置上方的彎曲板裝置、設置于所述連接裝置上的推動裝置及拉動裝置,所述底板上設有位于其下方的萬向輪、位于其上方的第一豎桿、設置于所述第一豎桿上端的第一定位桿、設置于所述第一定位桿上的第二豎桿、設置于所述第二豎桿下端的第一滾輪,所述杠桿裝置包括杠桿、設置于所述杠桿下端的第二滾輪、位于所述杠桿下方的第一連接塊、位于所述第一連接塊下方的第一支撐桿、設置于所述杠桿上端的第一連接環(huán)、設置于所述第一連接環(huán)上的第一拉線,所述電缸裝置包括第一電缸、位于所述第一電缸上方的第一推動桿、設置于所述第一推動桿上方的第二連接塊,所述升降裝置包括包覆板、收容于所述包覆板內的第一過濾網(wǎng)、位于所述包覆板下方的升降桿、位于所述升降桿右側的第一彈簧、位于所述第一過濾網(wǎng)左右兩側的彈性板、設置于所述彈性板上端的第二拉線、位于所述升降桿下方的升降板、設置于所述升降板上的第一光滑塊、位于所述升降板上方的第二連接環(huán),所述加熱裝置包括加熱框、收容于所述加熱框內的加熱棒、位于所述加熱框上方的第一固定桿、第二過濾網(wǎng)、位于所述加熱框左側的管道、設置于所述管道上的風機、位于所述風機上方的第二固定桿,所述連接裝置包括支撐板、位于所述支撐板上方的第三固定桿、第二支撐桿、位于所述第二支撐桿左側的限定架、位于所述支撐板左側的第四固定桿、設置于所述第四固定桿左側的第三滾輪、位于所述第二支撐桿上方的第三連接塊,所述彎曲板裝置包括彎曲板、位于所述彎曲板下方的第二彈簧、位于所述第二彈簧下方的扇動板、設置于所述彎曲板右端的第五固定桿、位于所述第五固定桿下方的第六固定桿、設置于所述第六固定桿下端的第四滾輪、設置于所述彎曲板右端的第三彈簧、位于所述第三彈簧下方的頂靠板、位于所述彎曲板左側的連接桿、設置于所述彎曲板左端的支架、設置于所述支架下端的第五滾輪,所述推動裝置包括第二電缸、位于所述第二電缸右側的第二推動桿、位于所述第二推動桿右側的推動塊、位于所述推動塊上方的第六滾輪、位于所述第六滾輪上方的第七固定桿,所述拉動裝置包括電機、設置于所述電機上的輸出軸、設置于所述輸出軸上的第三拉線、位于所述第三拉線上方的第三連接環(huán)。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發(fā)明高效的電力電纜除冰雪設備通過對電纜進行加熱,使得電纜上的冰雪融化,進而可以對電纜進行徹底的除冰雪作業(yè),并且在對電纜加熱的同時可以促進熱空氣的流動,實現(xiàn)熱空氣與電纜充分接觸,進而使得電纜受熱均勻,顯著提高冰雪融化的效率,提高電纜表面冰雪清除的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高效的電力電纜除冰雪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高效的電力電纜除冰雪設備做出清楚完整的說明。
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高效的電力電纜除冰雪設備包括底板1、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杠桿裝置2、設置于所述底板1上的電缸裝置3、位于所述杠桿裝置2上方的升降裝置4、設置于所述升降裝置4上的加熱裝置5、設置于所述升降裝置4左側的連接裝置6、位于所述升降裝置4上方的彎曲板裝置7、設置于所述連接裝置6上的推動裝置8及拉動裝置9。
如圖1所示,所述底板1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底板1上設有位于其下方的萬向輪11、位于其上方的第一豎桿12、設置于所述第一豎桿12上端的第一定位桿13、設置于所述第一定位桿13上的第二豎桿14、設置于所述第二豎桿14下端的第一滾輪15。所述萬向輪11設有四個,所述萬向輪11設置于所述底板1的下表面上,所述萬向輪11可以帶動所述底板1移動。所述第一豎桿12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豎桿12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定位桿13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豎桿12的上端與所述第一定位桿13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定位桿13采用光滑的材料制成。所述第二豎桿14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豎桿14的上端與所述第一定位桿13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豎桿14的下端設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滾輪15呈圓柱體,所述第一滾輪15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內且與所述第二豎桿14樞軸連接,使得所述第一滾輪15可以在所述第一凹槽內旋轉。
如圖1所示,所述杠桿裝置2包括杠桿21、設置于所述杠桿21下端的第二滾輪22、位于所述杠桿21下方的第一連接塊23、位于所述第一連接塊23下方的第一支撐桿24、設置于所述杠桿21上端的第一連接環(huán)25、設置于所述第一連接環(huán)25上的第一拉線26。所述杠桿21呈v字形,所述杠桿21的左端設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滾輪22呈圓柱體,所述第二滾輪22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內且與所述杠桿21樞軸連接,使得所述第二滾輪22可以在所述第二凹槽內旋轉。所述第一連接塊23與所述杠桿2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桿24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24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桿24的上端設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一連接塊23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內且與所述第一支撐桿24樞軸連接,使得所述第一連接塊23可以在所述第三凹槽內旋轉,進而使得所述杠桿21圍繞所述第一支撐桿24的上端旋轉。所述第一連接環(huán)25呈彎曲狀,所述第一連接環(huán)25的兩端與所述杠桿21的上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拉線26的右端與所述第一連接環(huán)25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拉線26穿過所述第一凹槽且頂靠在所述第一滾輪15上。
如圖1所示,所述電缸裝置3包括第一電缸31、位于所述第一電缸31上方的第一推動桿32、設置于所述第一推動桿32上方的第二連接塊33。所述第一電缸31與電源(未圖示)電性連接,為其提供電能,所述第一電缸31上設有開關(未圖示),方便控制所述第一電缸31打開或者關閉,所述第一電缸31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推動桿32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推動桿32的下端與所述第一電缸31連接,使得所述第一電缸31帶動所述第一推動桿32上下移動,所述第一推動桿32的上端設有第四凹槽。所述第二連接塊33與所述杠桿21的上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連接塊33收容于所述第四凹槽內且與所述第一推動桿32樞軸連接,使得所述第二連接塊33與所述第一推動桿32可以相對旋轉。
如圖1所示,所述升降裝置4包括包覆板41、收容于所述包覆板41內的第一過濾網(wǎng)42、位于所述包覆板41下方的升降桿43、位于所述升降桿43右側的第一彈簧44、位于所述第一過濾網(wǎng)42左右兩側的彈性板45、設置于所述彈性板45上端的第二拉線46、位于所述升降桿43下方的升降板47、設置于所述升降板47上的第一光滑塊49、位于所述升降板47上方的第二連接環(huán)48。所述包覆板41呈u字形,所述包覆板41的下表面上設有第一通孔411,所述第一通孔411呈圓形。所述第一過濾網(wǎng)42呈長方體,所述第一過濾網(wǎng)42的下表面與所述包覆板4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過濾網(wǎng)42擋住所述第一通孔411。所述升降桿43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升降桿43的上端與所述包覆板4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升降桿43貫穿所述第一定位桿13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接觸,使得所述升降桿43可以穩(wěn)定的上下移動,所述升降桿43采用光滑的材料制成,所述升降桿43的下端與所述升降板47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44的下端與所述第一定位桿13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44的上端與所述包覆板41固定連接。所述彈性板45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一通孔411的左右兩側,所述彈性板45呈傾斜狀,所述彈性板45的下端與所述包覆板4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彈性板45采用彈性及導熱材料制成,使其可以彎曲變形,并且可以傳遞熱量。所述第二拉線46設有兩個,所述第二拉線46的一端與所述彈性板45的上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拉線46的另一端與所述包覆板41的端部固定連接。所述升降板47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滾輪22頂靠在所述升降板47的下表面上,且可以在所述升降板47的下表面上滾動,從而對所述升降板47起到支撐作用,所述升降板47上設有貫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二通孔471,所述第二通孔471呈方形。所述第一光滑塊49呈長方體,所述第一光滑塊49收容于所述第二通孔471內且與所述升降板47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桿12貫穿所述第一光滑塊49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接觸,使得所述升降板47及第一光滑塊49可以豎直上下移動。所述第二連接環(huán)48呈彎曲狀,所述第二連接環(huán)48的兩端與所述升降板47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拉線26的左端與所述第二連接環(huán)48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加熱裝置5包括加熱框51、收容于所述加熱框51內的加熱棒52、位于所述加熱框51上方的第一固定桿54、第二過濾網(wǎng)53、位于所述加熱框51左側的管道55、設置于所述管道55上的風機56、位于所述風機56上方的第二固定桿57。所述加熱框51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加熱框51上設有位于其左表面的第三通孔511及位于其上表面的第四通孔512,所述第三通孔511及第四通孔512呈圓形且與所述加熱框51的內部相通。所述加熱棒52與電源(未圖示)電性連接,為其提供電能,所述加熱棒52上設有開關(未圖示),方便控制所述加熱棒52打開或者關閉,該開關設置于所述加熱框51的外側,并且通過電線與加熱棒52電性連接,電線可以貫穿所述加熱框51的內外表面,方便實現(xiàn)與加熱棒52電性連接,其為現(xiàn)有技術,故在此不再贅述。所述第二過濾網(wǎng)53長方體,所述第二過濾網(wǎng)53的下表面與所述加熱框5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過濾網(wǎng)53擋住所述第四通孔512。所述第一固定桿54的下端與所述加熱框5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54的上端與所述包覆板41固定連接。所述管道55的一端對準所述第三通孔511且與所述加熱框5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使得所述管道55的內部與所述加熱框51的內部相通,所述管道55的另一端對準所述第一通孔411且與所述包覆板4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使得所述第一通孔411與所述管道55的內部相通。所述風機56與電源(未圖示)電性連接,為其提供電能,所述風機56上設有開關(未圖示),方便控制其打開或者關閉。所述第二固定桿57的下端與所述風機56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桿57的上端與所述包覆板41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連接裝置6包括支撐板61、位于所述支撐板61上方的第三固定桿62、第二支撐桿63、位于所述第二支撐桿63左側的限定架64、位于所述支撐板61左側的第四固定桿65、設置于所述第四固定桿65左側的第三滾輪66、位于所述第二支撐桿63上方的第三連接塊67。所述支撐板61呈水平狀,所述支撐板61的右端與所述包覆板4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固定桿62的下端與所述支撐板61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固定桿62的上端與所述包覆板4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桿63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撐桿63的下端與所述支撐板6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桿63的上端設有第五凹槽。所述限定架64呈l形,所述限定架64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支撐桿63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限定架64的上端呈豎直狀。所述第四固定桿65呈水平狀,所述第四固定桿65的右端與所述支撐板61的左端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固定桿65的左端設有第六凹槽。所述第三滾輪66呈圓柱體,所述第三滾輪66收容于所述第六凹槽內且與所述第四固定桿65樞軸連接,使得所述第三滾輪66可以在所述第六凹槽內旋轉。所述第三連接塊67呈長方體,所述第三連接塊67收容于所述第五凹槽內且與所述第二支撐桿63樞軸連接,使得所述第三連接塊67可以在所述第五凹槽內旋轉。
如圖1所示,所述彎曲板裝置7包括彎曲板71、位于所述彎曲板71下方的第二彈簧72、位于所述第二彈簧72下方的扇動板73、設置于所述彎曲板71右端的第五固定桿74、位于所述第五固定桿74下方的第六固定桿75、設置于所述第六固定桿75下端的第四滾輪76、設置于所述彎曲板71右端的第三彈簧77、位于所述第三彈簧77下方的頂靠板78、位于所述彎曲板71左側的連接桿79、設置于所述彎曲板71左端的支架70、設置于所述支架70下端的第五滾輪701。所述彎曲板71呈彎曲狀,所述彎曲板71位于所述包覆板41的上方,所述彎曲板71采用隔熱材料制成。所述第二彈簧72設有若干個,所述第二彈簧72的上端與所述彎曲板7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72的下端與所述扇動板73固定連接。所述扇動板73呈彎曲狀,所述扇動板73采用導熱材料制成。所述第五固定桿74的右端與所述彎曲板71的右端固定連接。所述第六固定桿75的上端與所述第五固定桿74固定連接,所述第六固定桿75的下端設有第七凹槽。所述第四滾輪76呈圓柱體,所述第四滾輪76收容于所述第七凹槽內且與所述第六固定桿75樞軸連接,使得所述第四滾輪76可以在所述第七凹槽內旋轉,所述第四滾輪76位于右側的第二拉線46的上方。所述第三彈簧77的上端與所述彎曲板71的右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77的下端與所述頂靠板78固定連接。所述頂靠板78呈長方體,所述頂靠板78可以頂靠在所述包覆板41的上表面上。所述連接桿79的右端與所述彎曲板71的左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三連接塊67的上表面與所述連接桿79固定連接。所述支架70的上端與所述彎曲板7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支架70的下端設有第八凹槽。所述第五滾輪701呈圓柱體,所述第五滾輪701收容于所述第八凹槽內且與所述支架70樞軸連接,使得所述第五滾輪701可以在所述第八凹槽內旋轉,所述第五滾輪701位于左側的第二拉線46的上方。
如圖1所示,所述推動裝置8包括第二電缸81、位于所述第二電缸81右側的第二推動桿、位于所述第二推動桿右側的推動塊82、位于所述推動塊82上方的第六滾輪84、位于所述第六滾輪84上方的第七固定桿83。所述第二電缸81與電源(未圖示)電性連接,為其提供電能,所述第二電缸81上設有開關(未圖示),方便控制所述第二電缸81打開或者關閉,所述第二電缸81與所述支撐板6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推動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推動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二電缸81連接,使得所述第二電缸81可以帶動所述第二推動桿左右移動,所述第二推動桿的右端與所述推動塊82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推動塊82的縱截面呈直角三角形,所述推動塊82的下表面與所述支撐板61的上表面滑動接觸,使得所述推動塊82可以在所述支撐板61上左右移動,所述推動塊82的上表面呈傾斜狀。所述第七固定桿83的上端與所述連接桿79固定連接,所述第七固定桿83的下端設有第九凹槽。所述第六滾輪84呈圓柱體,所述第六滾輪84收容于所述第九凹槽內且與所述第七固定桿83樞軸連接,使得所述第六滾輪84可以在所述第九凹槽內旋轉,所述第六滾輪84頂靠在所述推動塊82的上表面上。
如圖1所示,所述拉動裝置9包括電機91、設置于所述電機91上的輸出軸92、設置于所述輸出軸92上的第三拉線93、位于所述第三拉線93上方的第三連接環(huán)94。所述電機91與電源(未圖示)電性連接,為其提供電能,所述電機91上設有開關(未圖示),方便控制所述電機91打開或者關閉,所述電機91與所述支撐板61固定連接。所述輸出軸92呈圓柱體,所述輸出軸92的一端與所述電機91連接,使得所述電機91可以帶動所述輸出軸92旋轉。所述第三拉線93的下端與所述輸出軸92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拉線93的上端與所述第三連接環(huán)94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拉線93頂靠在所述第三滾輪66上。所述第三連接環(huán)94呈彎曲狀,所述第三連接環(huán)94的兩端與所述連接桿79的下表面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本發(fā)明高效的電力電纜除冰雪設備使用時,首先打開電機91的開關,使得所述輸出軸92旋轉,所述第三拉線93的下端在所述輸出軸92上纏繞,所述第三拉線93向下拉動所述連接桿79的左端,使得所述連接桿79圍繞所述第二支撐桿63的上端逆時針旋轉,直至所述連接桿79頂靠在所述限定架64上,此時所述彎曲板71位于所述包覆板41的左上方。然后將本發(fā)明移動到需要除冰雪的電纜下方,然后打開第一電缸31的開關,使得所述第一推動桿32向下移動,通過所述第二連接塊33使得所述杠桿21的右端向下移動,所述杠桿21圍繞所述第一支撐桿24的上端順時針旋轉,所述杠桿21的左端向上移動,所述第二滾輪22隨之向上移動,進而向上推動所述升降板47,并且第一拉線26向上拉動所述第二連接環(huán)48,從而使得升降板47受力均衡,使得所述升降板47豎直向上移動,所述升降桿43隨之向上移動,所述包覆板41隨之向上移動,直至需要除冰雪的電纜處于彈性板45之間,然后關閉電機91的開關,所述連接桿79圍繞所述第二支撐桿63的上端順時針旋轉,所述彎曲板71向右下方移動,直至其頂靠在包覆板41的上表面上,所述頂靠板78頂靠在所述包覆板41的上表面上,并且所述第四滾輪76頂靠在位于右側的第二拉線46上,所述第五滾輪701頂靠在位于左側的第二拉線46上,所述第二拉線46被向下頂靠時,所述第二拉線46向外側拉動所述彈性板45的上端,使得所述彈性板45的上端向外側彎曲。然后打開加熱棒52的開關,使其開始產生熱量,然后打開風機56的開關,使得外界的空氣經過第二過濾網(wǎng)53的過濾后進入到加熱框51內,然后經過加熱棒52的加熱后進入到管道55內,然后從第一通孔411向上噴出,并且經過第一過濾網(wǎng)42的過濾噴到電纜上,從而可以對電纜下方的冰雪進行加熱融化,熱空氣與電纜下表面接觸后向兩側流動,并且與彈性板45接觸,由于彈性板45采用導熱材料制成,使得彈性板45的溫度上升。然后此時打開第二電缸81的開關,使得所述第二推動桿不斷的左右移動,進而使得所述推動塊82隨之不斷的左右移動,所述第六滾輪84在所述推動塊82的上表面上滾動,并且不斷的上下移動,進而使得所述連接桿79的右端不斷的上下移動,且圍繞所述第二支撐桿63的上端旋轉,所述彎曲板71隨之不斷的上下移動,由于彎曲板71不斷的上下移動,所述扇動板73不斷的上下移動,并且由于第二彈簧72的設置,使得扇動板73上下移動的幅度大于彎曲板71移動的幅度,從而更加有利于促進彎曲板71與所述包覆板41之間熱空氣的流動,使得熱量在彎曲板71與包覆板41之間分布的更加均勻,并且彎曲板71不斷上下移動時,所述第四滾輪76及第五滾輪701不斷的頂靠在分別位于右側及左側的第二拉線46上,使得所述彈性板45的上端不斷的左右移動,從而可以扇動電纜周圍的空氣,促進電纜周圍的空氣流動,使得電纜表面受熱更加熱均勻,保證對電纜上冰雪加熱的效率及效果,使得對電纜除冰雪效果更加顯著。直至將電纜上的冰雪清除完畢。然后關閉第二電缸81,同時打開電機91的開關,使得所述連接桿79圍繞所述第二支撐桿63的上端逆時針旋轉,所述彎曲板71向左上方移動,直至彎曲板71不再擋住電纜,然后第一電缸31使得所述第一推動桿32向上移動,所述升降板47及升降桿43向下移動,所述包覆板41向下移動,直至包覆板41位于電纜的下方,然后將本發(fā)明移動即可。至此,本發(fā)明高效的電力電纜除冰雪設備使用過程描述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