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具體涉及一種發(fā)電電焊兩用機轉子線架。
背景技術:
發(fā)電電焊兩用機轉子線架為整體式、耐溫、增強型壓塑件,現(xiàn)有的發(fā)電電焊兩用轉子線架100′如圖1所示,在線架100′的中心位置設置一軸套1′,在軸套1′頂部設有兩個對稱的矩形開口11′,對應于矩形開口11′設有小圓柱12′用于線圈出線頭固定。在線架外側面上每極線圈端部外側位置設置一堵墻13′,在墻13′外壁還設有6根加強筋14′,墻13′并與兩邊線槽15′外側壁連接起來形成圍墻式結構,使線圈端部的側面和底部與線架100′貼在一起,防止轉子高速運轉時,線圈端部在離心力作用下甩出。但此種結構的線架100′存在以下缺點:
1、無法采用自動化繞線,依靠工人邊繞邊整,生產(chǎn)效率低,勞動強度高,難以滿足大批量生產(chǎn);
2、線圈出線頭固定效果差、可靠信低;
3、結構復雜,耗材多、成本高,且線圈端部通風散熱不佳。
轉子線架在轉子中是非常重要零部件,用于安裝固定轉子線圈。在轉子高速運轉中線圈端部將產(chǎn)生較大離心力,為了防止線圈端部在離心力作用下甩出,在線圈端部外側位置必須有足夠強度的裝置擋住線圈端部;為了進一步達到耗材少、成本低、質量優(yōu),必須通過對整個線架結構進行更加科學合理的設計,實現(xiàn)全自動繞線,提高生產(chǎn)效率,以及改善電機內(nèi)部通風散熱條件。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發(fā)電電焊兩用機轉子線架。
本發(fā)明是這樣實現(xiàn)的:一種發(fā)電電焊兩用機轉子線架,包括線架本體,該線架本體上設有一軸套、四線圈槽和兩磁極段,所述軸套的頂部對稱設有兩梯形開口;所述線架本體上還設有兩固定板和兩筋板,所述兩固定板分別對應于所述兩梯形開口設置,每所述固定板均呈t形結構,且該t形結構面向所述梯形開口設置;所述固定板的橫邊的左右兩端分別設有一勾狀部;每所述筋板均垂直設于一固定板的背面,且該筋板對應于固定板的一側上部設有一切口。
進一步地,每所述線圈槽均具有一進線口;所述線架本體的外側面四角處分別設有一進線輔助斜塊,該進線輔助斜塊與一所述進線口的側壁衍接。
進一步地,所述線架本體的外側面上平行立設有六葉片,且所述六葉片兩兩相對設于兩磁極段上;每所述葉片的橫截面均具有一長邊和一短邊,且該短邊朝向磁極段的外周邊設置。
進一步地,每所述磁極段上并位于中間位置的葉片與所述軸套之間均設有一第一凸筋;每所述線圈槽對應于線架本體外側面的槽口處均環(huán)設有一第二凸筋,且該第二凸筋的頂端和所述第一凸筋的頂端所處的水平面高度一致。
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在于:實現(xiàn)自動繞線,大幅度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降低了工人勞動強度;線圈出線頭的固定牢固,操作方便。
附圖說明
下面參照附圖結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圖1是現(xiàn)有的發(fā)電電焊兩用機轉子線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發(fā)電電焊兩用機轉子線架的主視立體圖。
圖3是本發(fā)明發(fā)電電焊兩用機轉子線架的后視立體圖。
圖4是本發(fā)明發(fā)電電焊兩用機轉子線架的使用狀態(tài)圖。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2-4所示,一種發(fā)電電焊兩用機轉子線架100,包括線架本體1,該線架本體1上設有一軸套11、四線圈槽12和兩磁極段13,所述軸套11的頂部對稱設有兩梯形開口111;所述線架本體1上還設有兩固定板14和兩筋板15,所述兩固定板14分別對應于所述兩梯形開口111設置,每所述固定板14均呈t形結構,且該t形結構面向所述梯形開口111設置;所述固定板14的橫邊的左右兩端分別設有一勾狀部141;每所述筋板15均垂直設于一固定板14的背面,且該筋板15對應于固定板14的一側上部設有一切口151。所述梯形開口111的設置,使線圈2出線頭與集電環(huán)301的接線腳302焊接時,更方便于電烙鐵操作。所述筋板15的設置,當轉子運轉時,筋板15將起到風葉作用,促進電機內(nèi)部散熱,對電機起到降低溫升、提高效率的作用。所述切口151和勾狀部141的設置,改變了現(xiàn)有柱狀無鉤的出線頭固定裝置的傳統(tǒng)結構,解決了出線頭存在固定不牢易脫出的現(xiàn)象;本發(fā)明只要將線圈2出線頭通過切口151和勾狀部141纏一圈后與集電環(huán)301的連接腳302焊牢,在轉子高速旋轉中出線頭就不可能從固定裝置脫出。
請再參閱圖2和圖3,每所述線圈槽12均具有一進線口121;所述線架本體1的外側面四角處分別設有一進線輔助斜塊16,該進線輔助斜塊16與一所述進線口121的側壁1211衍接。如此設計,增大了自動繞線機的工作臂前后來回幅度,使部分線圈2經(jīng)進線輔助斜塊16的斜面滑入槽內(nèi),實現(xiàn)自動繞線機對具有槽內(nèi)寬、槽口小,且二者相差較為嚴重、線槽結構較為特殊的轉子進行繞線工作,大幅度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
請再參閱圖2,所述線架本體1的外側面上平行立設有六葉片17,且所述六葉片17兩兩相對設于兩磁極段13上;每所述葉片17的橫截面均具有一長邊172和一短邊171,且該短邊171朝向磁極段13的外周邊設置。如此設計,使得所述葉片17的徑向面較寬,徑向強度高,但葉片17與線圈2端部接觸面較小,可防止線圈2端部在離心力作用下向外甩出,同時使線圈2端部的外側面基本裸露在空氣中以便于散熱,而且當轉子運轉時,葉片17將起到風扇的作用,進一步改善了電機內(nèi)部的通風散熱效果。
請再參閱圖2,每所述磁極段13上并位于中間位置的葉片17與所述軸套11之間均設有一第一凸筋18;每所述線圈槽12對應于線架本體1外側面的槽口處均環(huán)設有一第二凸筋19,且該第二凸筋19的頂端和所述第一凸筋18的頂端所處的水平面高度一致。第一凸筋18和第二凸筋19的設置,一方面增加了線架100強度,另一方面由第一凸筋18和第二凸筋19頂部支撐線圈2端部,從而減少了線圈2端部與線架本體1的接觸面積,并且使線圈2端部與線架本體1外側面之間產(chǎn)生空間,形成通風道有利于線圈2的通風散熱,達到降低電機溫升,提高電機效率的效果。
本發(fā)明具有以下優(yōu)點:
(1)實現(xiàn)自動化繞線,大幅度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降低了工人勞動強度;
(2)線圈2出線頭的固定與焊接,操作方便、牢固可靠;
(3)電機內(nèi)部通風散熱效果顯著,達到節(jié)省材料、降低成本目的;與現(xiàn)有線架比較,使用本發(fā)明轉子線圈2重量可減少25%;
(4)強度高、結構簡單,外形獨特、新穎、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