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一種穩(wěn)定快捷的電纜剝線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181206閱讀:180來源:國知局

本發(fā)明涉及電力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穩(wěn)定快捷的電纜剝線裝置。



背景技術:

傳統(tǒng)的電纜剝皮工具是使用電工刀、勾刀等工具進行剝皮,由于電纜通常架在空中,且電纜外皮較厚較硬,電工人員在操作過程中往往需要施加很大的力才能將電纜外皮剝落,這一過程容易導致電工受傷,電纜內部結構受損,因此使用這類剝皮工具剝電纜皮存在安全隱患。目前,市面上出現(xiàn)另一種剝皮鉗,其包括上下相互鉸接的兩個鉗柄,上鉗柄安裝固有剝電纜皮的道具,下鉗柄成型有放置電纜的凹槽,需剝電纜皮時將電纜放置在凹槽內,通過鉸接的兩個鉗柄一張一合實現(xiàn)電纜外皮的剝落,該結構簡單、方便,但使用這種剝皮鉗剝皮時不能根據(jù)電纜不同線徑進行調整,使用不便。

中國專利CN205355518U揭示了一種簡易電線剝皮工具,包括走線孔、底座和刀片,所述的底座上端面中間布置有刀槽,以刀槽中心為軸線設置有若干個從小到大排列的走線孔,所述刀槽內安裝有可滑動的刀片,該刀片寬度大于刀槽的深度,所述的刀片上端安裝有刀片壓板,該刀片壓板內安裝有壓板螺釘,所述的壓板螺釘穿過刀片壓板與底座相連,其結構簡單,調整維護方便,工作效率高。然而其在使用過程中,需要不斷的調整走線孔和調整刀片的對應位置,操作繁瑣,且容易出現(xiàn)操作失誤,進而會損傷電纜的導電芯線,造成損失;由于需要人工配合操作,自動化程度低,剝皮效率較低,不能滿足大規(guī)模電纜剝皮的需要;并且其移動不方便,只能將其固定在需要的位置上,使用起來不方便,影響其使用的便利性。

因此,需要提供一種新的技術方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穩(wěn)定快捷的電纜剝線裝置,包括底板、第一支架裝置、電機裝置、第二支架裝置、頂靠裝置、第一滾輪裝置、切割裝置及第二滾輪裝置,底板上設有第一支撐塊及第一滾輪,第一支架裝置包括第一支撐桿、第一支架、第一橫桿、第二支撐桿、第一豎板、第二橫桿、第三支撐桿、定位環(huán),電機裝置包括電機、轉軸、轉盤、夾持塊、夾持桿,第二支架裝置包括第二豎板、第三支架、第二滾輪、第三橫桿、第四支撐桿,本發(fā)明能夠對電纜進行有效的剝皮作業(yè)。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穩(wěn)定快捷的電纜剝線裝置,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第一支架裝置、位于所述第一支架裝置上方的電機裝置、位于所述第一支架裝置右側的第二支架裝置、位于所述第二支架裝置上方的頂靠裝置、位于所述頂靠裝置右側的第一滾輪裝置、位于所述第二支架裝置右側的切割裝置及位于所述切割裝置右側的第二滾輪裝置,所述底板上設有位于且下方左右兩側的第一支撐塊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撐塊下方的第一滾輪,所述第一支架裝置包括第一支撐桿、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左側的第一支架、位于所述第一支架上方的第一橫桿、位于所述第一橫桿上方的第二支撐桿、位于所述第二支撐桿左側的第一豎板、位于所述第一豎板左側的第二橫桿、位于所述第二橫桿左側的第三支撐桿、位于所述第二支撐桿上方的定位環(huán),所述電機裝置包括電機、位于所述電機右側的轉軸、位于所述轉軸右側的轉盤、位于所述轉盤右側的夾持塊、位于所述夾持塊上下兩側的夾持桿,所述第二支架裝置包括第二豎板、位于所述第二豎板右側的第三支架、設置于所述第三支架上端的第二滾輪、位于所述第三支架下方的第三橫桿、位于所述第三橫桿右側的第四支撐桿、位于所述第四支撐桿右側的第四橫桿,所述頂靠裝置包括第四支架、位于所述第四支架下方的頂靠塊、設置于所述第四支架上的第一斜桿、位于所述第四支架右側的第一彎曲桿、位于所述第一彎曲桿下方的第一豎桿、位于所述第一豎桿下方的第五橫桿,所述第一滾輪裝置包括第一橫板、位于所述第一橫板下方的第二豎桿、位于所述第二豎桿右側的第二斜桿、位于所述第二斜桿右側的第三豎桿、收容于所述第三豎桿內的第一彈簧、位于所述第一彈簧下方的第四豎桿、設置于所述第四豎桿下端的第三滾輪、位于所述第二斜桿下方的第二彈簧、位于所述第二彈簧下方的第二彎曲桿及設置于所述第二豎桿下端的第四滾輪,所述切割裝置包括第一電缸、位于所述第一電缸上方的第一推動桿、設置于所述第一推動桿上端的切割輪、設置于所述切割輪上的切割齒、位于所述第一推動桿左右兩側的第五支架、設置于所述第五支架上的第三斜桿、位于所述第五支架上方的第二橫板、位于所述第二橫板上方的限定塊、位于所述第五支架下方的第三彈簧、位于所述第一電缸左側的第三豎板,所述第二滾輪裝置包括第六支架、位于所述第六支架下方的第五支撐桿、位于所述第六支架上方的第七支架、位于所述第七支架左側的第二電缸、位于所述第二電缸上方的第二推動桿、位于所述第二電缸右側的連接桿、設置于所述第二推動桿上端的第五滾輪、位于所述第五滾輪右側的第六支撐桿、設置于所述第六支撐桿上端的第六滾輪及位于所述第二電缸左側的定位塊,所述第一豎板上設有貫穿其左右表面的第一通孔。

所述第一支撐塊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支撐塊的橫截面呈等腰梯形,所述第一支撐塊的上表面與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塊的下表面設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滾輪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滾輪呈圓柱體,所述第一滾輪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內且與所述第一支撐塊軸轉連接。

所述第一支撐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下端與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橫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桿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支架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橫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支撐桿呈豎直狀,所述第二支撐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橫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桿的上端與所述定位環(huán)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豎板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一橫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撐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三支撐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橫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橫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三支撐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桿的右端與所述第二支撐桿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定位環(huán)呈橫截面為圓環(huán)的柱體,所述定位環(huán)水平放置,所述定位環(huán)的左表面與所述第一豎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轉軸呈圓柱體且水平放置,所述轉軸的左端與所述電機連接,所述轉軸的右端與所述轉盤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轉軸穿過所述第一通孔,所述轉盤呈圓柱體且豎直放置,所述轉盤收容于所述定位環(huán)內且與所述定位環(huán)的內表面滑動連接,所述夾持塊呈圓柱體且水平放置,所述夾持塊的左表面與所述轉盤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夾持塊的右表面設有第二凹槽,所述夾持桿設有兩個,所述夾持桿呈彎曲狀,所述夾持桿的左端與所述轉盤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夾持桿的右端頂靠在所述夾持塊上。

所述第二豎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豎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橫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豎板上設有貫穿其左右表面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三支架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的左端與所述第二豎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的右端設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二滾輪呈圓柱體,所述第二滾輪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內且與所述第三支架軸轉連接,所述第三橫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橫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橫桿的右端與所述第四支撐桿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撐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四支撐桿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撐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橫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四橫桿的左端與所述第四支撐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第四支架呈L型,所述第四支架的左端與所述第二豎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架的右端呈豎直狀,所述頂靠塊的橫截面呈等腰梯形,所述頂靠塊的上表面與所述第四支架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頂靠塊位于所述第二滾輪的正上方,所述第一斜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一斜桿的兩端與所述第四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彎曲桿呈彎曲狀,所述第一彎曲桿的左端與所述第四支架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桿呈豎直狀,所述第一豎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彎曲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五橫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橫桿呈水平狀,所述第五橫桿的左端與所述第四支架固定連接。

所述第一橫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彎曲桿的右端與所述第一橫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豎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豎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橫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橫桿的右端與所述第二豎桿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豎桿的下端設有第四凹槽,所述第二斜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二斜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橫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斜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三豎桿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豎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三豎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橫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豎桿的下表面設有第五凹槽,所述第一彈簧收容于所述第五凹槽內,所述第一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一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三豎桿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四豎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豎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四豎桿的上端收容于所述第五凹槽內且與所述第三豎桿滑動連接,所述第四豎桿的下端設有第六凹槽,所述第三滾輪呈圓柱體,所述第三滾輪收容于所述第六凹槽內且與所述第四豎桿軸轉連接,所述第二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二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斜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二彎曲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彎曲桿呈彎曲狀,所述第二彎曲桿的上端與所述第四豎桿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滾輪呈圓柱體,所述第四滾輪收容于所述第四凹槽內且與所述第二豎桿軸轉連接。

所述第一電缸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推動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推動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電缸連接,所述第一推動桿的上端設有第七凹槽,所述切割輪呈圓柱體,所述切割輪收容于所述第七凹槽內且與所述第一推動桿軸轉連接,所述切割齒設有若干個,所述切割齒均勻分布在所述切割輪上且與其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支架設有兩個,所述第五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推動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支架的另一端呈豎直狀且與所述第二橫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斜桿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一推動桿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三斜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三斜桿的兩端與所述第五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橫板上設有貫穿其上下表面的方孔,所述切割輪收容于所述方孔內,所述限定塊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切割輪的左右兩側,所述限定塊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二橫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一電缸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三彈簧的豎直狀,所述第三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五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三豎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三豎板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橫桿的右端與所述第三豎板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豎板上設有位于其右側的第六橫桿,所述第六橫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六橫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三豎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六橫桿的右端頂靠在位于左側的第五支架的左表面上,所述切割輪位于所述第四滾輪的下方。

所述第六支架呈L型,所述第六支架的左端呈豎直狀且與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六支架的右端呈水平狀,所述第五支撐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五支撐桿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支撐桿的上端與所述第六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七支架呈L型,所述第七支架的下端與所述第六支架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七支架的上端呈水平狀,所述第二電缸的下表面與所述第六支架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連接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連接桿的右端與所述第六支架固定連接,所述連接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二電缸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推動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推動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二電缸連接,所述第二推動桿貫穿所述第七支架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第二推動桿的上端設有第八凹槽,所述第五滾輪呈圓柱體,所述第五滾輪收容于所述第八凹槽內且與所述第二推動桿軸轉連接,所述第六支撐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六支撐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七支架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六支撐桿的上端設有第九凹槽,所述第六滾輪呈圓柱體,所述第六滾輪收容于所述第九凹槽內且與所述第六支撐桿軸轉連接,所述定位塊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定位塊的下表面與所述第六支架的上表面固定連接,第五支架的右表面與所述定位塊的左表面滑動連接。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發(fā)明提出的穩(wěn)定快捷的電纜剝線裝置具有如下優(yōu)點:

本發(fā)明提出的穩(wěn)定快捷的電纜剝線裝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能夠對電纜進行有效的剝皮作業(yè)。首先其可以將電纜進行有效的固定住,固定的較為穩(wěn)固,從而有利于后續(xù)的剝皮作業(yè),使其使用起來更加的穩(wěn)固,防止對電纜造成損壞;并且可以對電纜的絕緣層進行有效的切割,防止對電纜的導電芯線造成損壞,提高其使用的穩(wěn)定性,減少損失的產(chǎn)生;同時在配合電機的作用下,切割齒對電纜的絕緣層進行切割時,電纜旋轉360度,從而可以使得電纜左右兩側的絕緣層切割開,然后在滾輪的作用下使得右側的絕緣層脫離導電芯線,從而完成了剝皮作業(yè),自動化程度高,降低人工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并且本發(fā)明移動方便,可以方便的將其移動到需要的位置上。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提出的穩(wěn)定快捷的電纜剝線裝置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提出的穩(wěn)定快捷的電纜剝線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底板;11-第一支撐塊;111-第一凹槽;12-第一滾輪;2-第一支架裝置;21-第一支撐桿;22-第一支架;23-第一橫桿;24-第二支撐桿;25-第一豎板;251-第一通孔;26-第二橫桿;27-定位環(huán);28-第三支撐桿;3-電機裝置;31-電機;32-轉軸;33-轉盤;34-夾持桿;35-夾持塊;351-第二凹槽;4-第二支架裝置;41-第二豎板;411-第二通孔;42-第三支架;421-第三凹槽;43-第二滾輪;44-第三橫桿;45-第四支撐桿;46-第四橫桿;5-頂靠裝置;51-第四支架;52-頂靠塊;53-第一斜桿;54-第一彎曲桿;55-第一豎桿;56-第五橫桿;6-第一滾輪裝置;61-第一橫板;62-第二豎桿;621-第四凹槽;63-第二斜桿;64-第三豎桿;641-第五凹槽;65-第一彈簧;66-第二彈簧;67-第四豎桿;671-第六凹槽;68-第三滾輪;69-第二彎曲桿;60-第四滾輪;7-切割裝置;71-第一電缸;72-第一推動桿;721-第七凹槽;73-切割輪;74-切割齒;75-第五支架;76-第三斜桿;77-第二橫板;771-方孔;78-限定塊;79-第三彈簧;70-第三豎板;701-第六橫桿;8-第二滾輪裝置;81-第六支架;82-第五支撐桿;83-第七支架;84-第二電缸;85-連接桿;86-第二推動桿;861-第八凹槽;87-第五滾輪;88-第六支撐桿;881-第九凹槽;89-第六滾輪;80-定位塊。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提出的穩(wěn)定快捷的電纜剝線裝置包括底板1、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第一支架裝置2、位于所述第一支架裝置2上方的電機裝置3、位于所述第一支架裝置2右側的第二支架裝置4、位于所述第二支架裝置4上方的頂靠裝置5、位于所述頂靠裝置5右側的第一滾輪裝置6、位于所述第二支架裝置4右側的切割裝置7及位于所述切割裝置7右側的第二滾輪裝置8。

如圖1所示,所述底板1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底板1上設有位于且下方左右兩側的第一支撐塊11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撐塊11下方的第一滾輪12。所述第一支撐塊11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支撐塊11的橫截面呈等腰梯形,所述第一支撐塊11的上表面與所述底板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塊11的下表面設有第一凹槽111,所述第一凹槽111呈把那圓柱體狀。所述第一滾輪12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滾輪12呈圓柱體,所述第一滾輪12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111內且與所述第一支撐塊11軸轉連接,使得所述第一滾輪12可以在所述第一凹槽111內旋轉。

如圖1所示,所述第一支架裝置2包括第一支撐桿21、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21左側的第一支架22、位于所述第一支架21上方的第一橫桿23、位于所述第一橫桿23上方的第二支撐桿24、位于所述第二支撐桿24左側的第一豎板25、位于所述第一豎板25左側的第二橫桿26、位于所述第二橫桿26左側的第三支撐桿28、位于所述第二支撐桿24上方的定位環(huán)27。所述第一支撐桿21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21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桿21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橫桿23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桿21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支架22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22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21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22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橫桿23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23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支撐桿24呈豎直狀,所述第二支撐桿24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橫桿23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桿24的上端與所述定位環(huán)27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板25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豎板25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一橫桿23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板25上設有貫穿其左右表面的第一通孔251,所述第一通孔251呈圓形。所述第三支撐桿28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三支撐桿28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橫桿23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桿26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橫桿26的左端與所述第三支撐桿28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桿26的右端與所述第二支撐桿24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定位環(huán)27呈橫截面為圓環(huán)的柱體,所述定位環(huán)27水平放置,所述定位環(huán)27的左表面與所述第一豎板25的右表面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電機裝置3包括電機31、位于所述電機31右側的轉軸32、位于所述轉軸32右側的轉盤33、位于所述轉盤33右側的夾持塊35、位于所述夾持塊25上下兩側的夾持桿34。所述電機31與電源電性連接。所述轉軸32呈圓柱體且水平放置,所述轉軸32的左端與所述電機31連接,使得所述電機31帶動所述轉軸32旋轉,所述轉軸32的右端與所述轉盤33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轉軸32穿過所述第一通孔251。所述轉盤33呈圓柱體且豎直放置,所述轉盤33收容于所述定位環(huán)33內且與所述定位環(huán)27的內表面滑動連接,使得所述轉盤33可以在所述定位環(huán)27內穩(wěn)定的旋轉。所述夾持塊35呈圓柱體且水平放置,所述夾持塊35的左表面與所述轉盤33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夾持塊35的右表面設有第二凹槽351,所述第二凹槽351呈圓柱體狀且可以收容電纜。所述夾持桿34設有兩個,所述夾持桿34呈彎曲狀,所述夾持桿34的左端與所述轉盤33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夾持桿34的右端頂靠在所述夾持塊35上,使得夾持塊35發(fā)生彈性變形,進而使得所述夾持塊35可以緊緊的夾持電纜,對電纜起到固定的作用,所述夾持桿34采用彈性材料制成。

如圖1所示,所述第二支架裝置4包括第二豎板41、位于所述第二豎板41右側的第三支架42、設置于所述第三支架42上端的第二滾輪43、位于所述第三支架42下方的第三橫桿44、位于所述第三橫桿44右側的第四支撐桿45、位于所述第四支撐桿45右側的第四橫桿46。所述第二豎板41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豎板41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橫桿23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豎板41上設有貫穿其左右表面的第二通孔411,所述第二通孔411呈圓形且可供電纜穿過。所述第三支架42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42的左端與所述第二豎板4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42的右端設有第三凹槽421,所述第三凹槽421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二滾輪43呈圓柱體,所述第二滾輪43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421內且與所述第三支架42軸轉連接,使得所述第二滾輪43可以在所述第三凹槽421內旋轉,所述第二滾輪43頂靠在電纜上。所述第三橫桿44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橫桿44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21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橫桿44的右端與所述第四支撐桿45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撐桿45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四支撐桿45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撐桿45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支架42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第三支架42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四橫桿46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四橫桿46的左端與所述第四支撐桿45的右表面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頂靠裝置5包括第四支架51、位于所述第四支架51下方的頂靠塊52、設置于所述第四支架51上的第一斜桿53、位于所述第四支架51右側的第一彎曲桿54、位于所述第一彎曲桿54下方的第一豎桿55、位于所述第一豎桿55下方的第五橫桿56。所述第四支架51呈L型,所述第四支架51的左端與所述第二豎板4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架51的右端呈豎直狀。所述頂靠塊52的橫截面呈等腰梯形,所述頂靠塊52的上表面與所述第四支架5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頂靠塊52頂靠在電纜上,對電纜起到固定作用,所述頂靠塊52位于所述第二滾輪43的正上方。所述第一斜桿53呈傾斜狀,所述第一斜桿53的兩端與所述第四支架5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彎曲桿54呈彎曲狀,所述第一彎曲桿54的左端與所述第四支架5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桿55呈豎直狀,所述第一豎桿55的上端與所述第一彎曲桿54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桿55的下端與所述第五橫桿56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橫桿56呈水平狀,所述第五橫桿56的左端與所述第四支架51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第一滾輪裝置6包括第一橫板61、位于所述第一橫板61下方的第二豎桿62、位于所述第二豎桿62右側的第二斜桿63、位于所述第二斜桿63右側的第三豎桿64、收容于所述第三豎桿64內的第一彈簧65、位于所述第一彈簧65下方的第四豎桿67、設置于所述第四豎桿67下端的第三滾輪68、位于所述第二斜桿63下方的第二彈簧66、位于所述第二彈簧66下方的第二彎曲桿69及設置于所述第二豎桿62下端的第四滾輪60。所述第一橫板61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彎曲桿54的右端與所述第一橫板6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豎桿62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豎桿62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橫板6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橫桿56的右端與所述第二豎桿62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豎桿62的下端設有第四凹槽621,所述第四凹槽621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二斜桿63呈傾斜狀,所述第二斜桿63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橫板6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斜桿63的下端與所述第三豎桿64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豎桿64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三豎桿64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橫板6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豎桿64的下表面設有第五凹槽641,所述第五凹槽641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一彈簧65收容于所述第五凹槽641內,所述第一彈簧65呈豎直狀,所述第一彈簧65的上端與所述第三豎桿64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65的下端與所述第四豎桿67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豎桿67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四豎桿67的上端收容于所述第五凹槽641內且與所述第三豎桿64滑動連接,使得所述第四豎桿67可以上下移動,所述第四豎桿67的下端設有第六凹槽671,所述第六凹槽671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三滾輪68呈圓柱體,所述第三滾輪68收容于所述第六凹槽671內且與所述第四豎桿67軸轉連接,使得所述第三滾輪68可以在所述第六凹槽671內旋轉,所述第三滾輪68頂靠在電纜上。所述第二彈簧66呈豎直狀,所述第二彈簧66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斜桿63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66的下端與所述第二彎曲桿69固定連接,從而使得第一彈簧66向下推動第二彎曲桿69。所述第二彎曲桿69呈彎曲狀,所述第二彎曲桿69的上端與所述第四豎桿67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彎曲桿69的下端頂靠在電纜上,對電纜起到定位的作用。所述第四滾輪60呈圓柱體,所述第四滾輪60收容于所述第四凹槽621內且與所述第二豎桿62軸轉連接,使得所述第四滾輪60可以在所述第四凹槽621內旋轉,所述第四滾輪60頂靠在電纜上,對電纜起到按壓固定作用。

如圖1所示,所述切割裝置7包括第一電缸71、位于所述第一電缸71上方的第一推動桿72、設置于所述第一推動桿72上端的切割輪73、設置于所述切割輪73上的切割齒74、位于所述第一推動桿72左右兩側的第五支架75、設置于所述第五支架75上的第三斜桿76、位于所述第五支架75上方的第二橫板77、位于所述第二橫板77上方的限定塊78、位于所述第五支架75下方的第三彈簧79、位于所述第一電缸71左側的第三豎板70。所述第一電缸71與電源電性連接,所述第一電缸71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推動桿72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推動桿72的下端與所述第一電缸71連接,使得所述第一電缸71帶動所述第一推動桿72上下移動,所述第一推動桿72的上端設有第七凹槽721,所述第七凹槽721呈長方體狀。所述切割輪73呈圓柱體,所述切割輪73收容于所述第七凹槽721內且與所述第一推動桿72軸轉連接,使得所述切割輪73可以在所述第七凹槽721內旋轉,所述切割輪73與電機連接,帶動所述切割輪73旋轉。所述切割齒74設有若干個,所述切割齒74均勻分布在所述切割輪73上且與其固定連接,所述切割輪73帶動所述切割齒74旋轉時,所述切割齒74可以對電纜進行切割。所述第五支架75設有兩個,所述第五支架75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推動桿72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支架75的另一端呈豎直狀且與所述第二橫板77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斜桿76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一推動桿72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三斜桿76呈傾斜狀,所述第三斜桿76的兩端與所述第五支架75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板77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橫板77上設有貫穿其上下表面的方孔771,所述方孔771呈長方體狀,所述切割輪73收容于所述方孔771內,從而可以使得切割輪73在所述方孔771內旋轉。所述限定塊78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切割輪73的左右兩側,所述限定塊78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二橫板77的上表面固定連接,其可以防止切割齒74對電纜的導電芯線造成損壞。所述第三彈簧79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一電缸71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三彈簧79的豎直狀,所述第三彈簧79的上端與所述第五支架75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79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第五支架75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三豎板70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三豎板70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橫桿46的右端與所述第三豎板70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豎板70上設有位于其右側的第六橫桿701,所述第六橫桿701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六橫桿701的左端與所述第三豎板70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六橫桿701的右端頂靠在位于左側的第五支架75的左表面上,使得所述第五支架75及第一推動桿72可以穩(wěn)定的上下移動。所述切割輪73位于所述第四滾輪60的下方。所述切割輪73與電機連接,帶動所述切割輪73旋轉。

如圖1所示,所述第二滾輪裝置8包括第六支架81、位于所述第六支架81下方的第五支撐桿82、位于所述第六支架81上方的第七支架83、位于所述第七支架83左側的第二電缸84、位于所述第二電缸84上方的第二推動桿86、位于所述第二電缸84右側的連接桿85、設置于所述第二推動桿86上端的第五滾輪87、位于所述第五滾輪87右側的第六支撐桿88、設置于所述第六支撐桿88上端的第六滾輪89及位于所述第二電缸84左側的定位塊80。所述第六支架81呈L型,所述第六支架81的左端呈豎直狀且與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六支架81的右端呈水平狀。所述第五支撐桿82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五支撐桿82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支撐桿82的上端與所述第六支架81固定連接。所述第七支架83呈L型,所述第七支架83的下端與所述第六支架8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七支架83的上端呈水平狀。所述第二電缸84與電源電性連接,所述第二電缸84的下表面與所述第六支架8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連接桿85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連接桿85的右端與所述第六支架81固定連接,所述連接桿85的左端與所述第二電缸84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推動桿86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推動桿86的下端與所述第二電缸84連接,使得所述第二電缸84帶動所述第二推動桿86上下移動,所述第二推動桿86貫穿所述第七支架83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使得所述第二推動桿86穩(wěn)定的上下移動,所述第二推動桿86的上端設有第八凹槽861,所述第八凹槽861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五滾輪87呈圓柱體,所述第五滾輪87收容于所述第八凹槽861內且與所述第二推動桿86軸轉連接,使得所述第五滾輪87可以在所述第八凹槽861內旋轉。所述第六支撐桿88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六支撐桿88的下端與所述第七支架83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六支撐桿88的上端設有第九凹槽881,所述第九凹槽881呈長方體狀。所述第六滾輪89呈圓柱體,所述第六滾輪89收容于所述第九凹槽881內且與所述第六支撐桿88軸轉連接,使得所述第六滾輪89可以在所述第九凹槽881內旋轉。所述第五滾輪87與電機連接,帶動所述第五滾輪87旋轉。所述定位塊80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定位塊80的下表面與所述第六支架8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位于右側的第五支架75的右表面與所述定位塊80的左表面滑動連接,使得所述第五支架75可以穩(wěn)定的上下移動。

如圖1所示,所述本發(fā)明提出的穩(wěn)定快捷的電纜剝線裝置使用時,首先將電纜的一端收容于所述夾持塊35的第二凹槽351內,且夾持桿34頂靠在夾持塊35的右端,使得夾持塊35的右端夾住電纜的絕緣層。然后電纜穿過第二通孔411,且位于所述第二滾輪43、第五滾輪87及第六滾輪89上,同時第三滾輪68及第四滾輪60頂靠在電纜上,同時頂靠塊52頂靠在電纜上,對電纜啟動固定作用。然后啟動第二電缸84,使得所述第二推動桿86向上移動,使得所述第五滾輪87可以緊緊的頂靠在電纜上。然后啟動與第五滾輪87連接的電機,使得所述第五滾輪87順時針旋轉,進而可以將電纜拉直。同時第二彎曲桿69頂靠在電纜上,對電纜起到較好的固定作用。然后啟動與切割輪73連接的電機,使得所述切割輪73旋轉,帶動所述切割齒74隨之旋轉,然后啟動第一電缸71,使得所述第一推動桿72向上移動,進而使得所述切割輪73、第二橫板77及限定塊78向上移動,直至旋轉的切割齒74與電纜接觸,從而可以對電纜的絕緣層進行切割,當切割齒74將絕緣層切割完畢后,限定塊78頂靠在電纜上,防止切割齒74進一步向上切割對電纜的導電芯線造成損壞。然后啟動電機31,使得所述轉軸32帶動轉盤33旋轉,進而帶動所述夾持塊35隨之旋轉,從而使得電纜隨之旋轉,當電纜旋轉360度時,切割齒74可以對位于其上方的絕緣層進行360度的切割,直至將電纜絕緣層分成分開的左右兩部分。然后由于第五滾輪87在電機的作用下作順時針方向旋轉,使得位于第五滾輪87右側的電纜向右側移動,同時第二滾輪43在電機的作用下向逆時針方向旋轉,使得位于左側的電纜絕緣層向左側移動,直至被切割齒74分割成左右兩部分的電纜絕緣層中的一端電纜絕緣層脫離電纜的導線芯線,在本實施方式中,是位于左端的電纜絕緣層在夾持塊35的夾持作用下而脫離電纜的導線芯線,從而完成對電纜的切割。至此,本發(fā)明提出的穩(wěn)定快捷的電纜剝線裝置使用過程描述完畢。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人員在本發(fā)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

當前第1頁1 2 3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