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具有雙輸出動力源的差速馬達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應用于電動車輛的技術領域,尤指其技術上提供一種具有雙輸出動力源的差速馬達,透過該行星齒輪模組的該環(huán)形齒輪及該承座的差速輸出,使本實用新型具有雙輸出動力源的差速效果。
背景技術:
面對全球能源來源短缺、石油價格不斷上漲,且石化燃料容易衍生空氣污染、溫室效應等棘手問題,因此交通工具采用以電力為能源、無空氣污染的馬達動力乃成為必然趨勢。習知電動車大多以電動馬達配合單一動力輸出軸的傳動結構,其傳動效率偏低,且當電瓶電力耗盡需以腳踩方式驅動電動車前進時,由于人工動力傳經該電動馬達時的磁阻作用,將嚴重影響腳踩方式的動力輸出效率。是以,針對上述習知結構所存在的問題點,如何開發(fā)一種更具理想實用性的創(chuàng)新結構,實為消費者所殷切企盼,亦系相關業(yè)者須努力研發(fā)突破的目標及方向。有鑒于此,創(chuàng)作人本于多年從事相關產品的制造開發(fā)與設計經驗,針對上述的目標,詳加設計與審慎評估后,終得一確具實用性的本實用新型。
發(fā)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雙輸出動力源的差速馬達,以解決習用技術存在的缺陷,通過該行星齒輪模組的該環(huán)形齒輪及該承座的差速輸出,使本實用新型具有雙輸出動力源的差速效果。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具有雙輸出動力源的差速馬達,包括一馬達,該馬達裝設于一軸套外周,且和一電瓶電連接,該軸套旋轉的套設于一固定軸,其一端固設一太陽齒輪,該固定軸固設于一固定架上;—殼體,該殼體包括一外殼、一第一外蓋及一第二外蓋,該外殼二端分別固設該第一、二外蓋,其內周固設一環(huán)形齒輪,其內部容置該馬達,該第一外蓋中心貫設一第一軸孔,該第二外蓋中心貫設一第二軸孔,該固定軸穿套該第二軸孔;一行星齒輪模組,該行星齒輪模組包括一承座、該太陽齒輪、數行星齒輪及該環(huán)形齒輪,該承座中心貫設一第三軸孔,其一側等角距環(huán)設數樞軸,各該樞軸分別樞設該行星齒輪,該承座旋轉的裝設于該第一外蓋內側并穿套該第一軸孔,該承座另一側固設一轉盤,該固定軸穿套該第三軸孔及該轉盤,各該行星齒輪分別與該太陽齒輪及該環(huán)形齒輪嚙合;及一傳動模組,該傳動模組包括一第一傳動件、一第二傳動件及一第三傳動件,該第一傳動件一端固設于該轉盤,該固定軸穿套該第一傳動件中心,該第二傳動件一端固設于該第二外蓋,該固定軸穿套該第二傳動件中心,該第三傳動件可轉動的裝設于該固定架一端,該第一、三傳動件相連動。其中,該第一傳動件另一端固設一第一齒輪,該第三傳動件一端固設一第三齒輪,該第一齒輪及該第三齒輪相嚙合。其中,該第二傳動件另一端固設一第二齒輪。其中,該傳動模組更包括一第四傳動件,該第四傳動件轉動的裝設于該固定架另一端,其一端固設一第四齒輪,該第二齒輪及該第四齒輪間連接一傳送帶。其中,該馬達為一外轉子馬達。其中,該軸套另一端套設一第一培林 ,該第二外蓋內側套合該第一培林,該第一外蓋內側套設一第二培林及一第三培林,該承座外周設一第一套合部及一第二套合部,該第二套合部套合該第三培林,該第一套合部依序穿套該第二培林及該第一軸孔。其中,該承座一側套設一第四培林,該固定軸穿套該第四培林。其中,該第一傳動件中心套設一第五培林及一第六培林,該固定軸穿套該第五培林及該第六培林。其中,該第二傳動件中心套設一第七培林及一第八培林,該固定軸穿套該第七培林及該第八培林。本實用新型有益效果一、本實用新型的具有雙輸出動力源的差速馬達,當該電瓶電力耗盡改用腳踩方式輸出動力時,通過該行星齒輪模組的作用,動力并未傳經該馬達,致無磁阻現象,有效提升腳踩方式的動力輸出效率。二、本實用新型的具有雙輸出動力源的差速馬達,藉由該行星齒輪模組的該環(huán)形齒輪及該承座的雙輸出動力源,使得該馬達的動力輸出效率得以大幅提升。三、本實用新型的具有雙輸出動力源的差速馬達,藉由該行星齒輪模組的差速作用,得以平衡轉彎時內外輪的轉速差。有關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手段及其功效,茲舉一較佳實施例并配合圖式詳細說明于后,相信本實用新型上述的目的、構造及特征,當可由的得以深入而具體的了解。
圖I :本實用新型其一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圖2 :本實用新型其一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圖3 :本實用新型其一實施例的剖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閱圖I至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具有雙輸出動力源的差速馬達,包括一馬達10,該馬達10為外轉子馬達,其裝設于一軸套11外周,且和一電瓶(圖未示)電連接,該軸套11可旋轉的套設于一固定軸12,其一端固設一太陽齒輪32,另一端套設一第一培林13,該固定軸12固設于一固定架70上;一殼體20,該殼體20包括一外殼21、一第一外蓋22及一第二外蓋23,該外殼21 二端分別固設該第一、二外蓋22、23,其內周固設一環(huán)形齒輪34,其內部容置該馬達10,該第一外蓋22內側套設一第二培林221及一第三培林222,其中心貫設一第一軸孔223,該第二外蓋23內側套合該第一培林13,其中心貫設一第二軸孔224,該固定軸12穿套該第二軸孔224 ;一行星齒輪模組30,該行星齒輪模組30包括一承座31、該太陽齒輪32、數行星齒輪33及該環(huán)形齒輪34,該承座31 —側套設一第四培林311,其中心貫設一第三軸孔312,其一側等角距環(huán)設數樞軸313,各該樞軸313分別樞設該行星齒輪33,該承座31外周設一第一套合部314及一第二套合部315,該第二套合部315套合該第三培林222,該第一套合部314依序穿套該第二培林221及該第一軸孔223,該承座31另一側固設一轉盤35,該固定軸12穿套該第四培林311、該第三軸孔312及該轉盤35,各該行星齒輪33分別與該太陽齒輪32及該環(huán)形齒輪34嚙合;及一傳動模組60,該傳動模組60包括一第一傳動件61、一第二傳動件62、一第三傳動件63及一第四傳動件64,該第一 傳動件61中心套設一第五培林611及一第六培林612,其一端固設于該轉盤35,另一端固設一第一齒輪613,該固定軸12穿套該第一傳動件61中心、該第五培林611及該第六培林612,該第二傳動件62中心套設一第七培林621及一第八培林622,其一端固設于該該第二外蓋23,另一端固設一第二齒輪623,該固定軸12穿套該第二傳動件62中心、該第七培林621及該第八培林622,該第三傳動件63可轉動的裝設于該固定架70 —端,其一端固設一第三齒輪631,另一端固設一第一車輪632,該第四傳動件64可轉動的裝設于該固定架70另一端,其一端固設一第四齒輪641,另一端固設一第二車輪642,該第一齒輪613及該第三齒輪631相嚙合,該第二齒輪623及該第四齒輪641間連接一傳送帶65 ;前述,該馬達10透過該軸套11帶動該太陽齒輪32旋轉,該太陽齒輪32 —方面將動力依序傳送至各該行星齒輪33、該環(huán)形齒輪34、該殼體20、該第二傳動件62、該傳送帶65及該第四傳動件64,帶動該第二車輪642轉動,另一方面將動力依序傳送至各該行星齒輪33、該承座31、該轉盤35、該第一傳動件61及該第三傳動件63,帶動該第一車輪632轉動,藉由該行星齒輪模組30的該環(huán)形齒輪34及該承座31的差速輸出,使本實用新型具有雙輸出動力源的差速效果。前述,當該電瓶電力耗盡使得該馬達10無法輸出動力時,可用腳踩方式輸出動力,惟透過該行星齒輪模組30的作用,動力并未傳經該馬達10,致無磁阻現象,有效提升腳踩方式的動力輸出效率。前述,本實用新型具有雙輸出動力源,使得該馬達10的動力輸出效率得以大幅提升。前述,本實用新型可運用于三輪或四輪電動車,藉由該行星齒輪模組30的差速作用,得以平衡轉彎時內外輪的轉速差。上述針對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為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進行具體的說明;惟,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士當可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與原則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變更與修改,而該等變更與修改,皆應涵蓋于如下申請專利范圍所界定的范疇中。
權利要求1.一種具有雙輸出動力源的差速馬達,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一馬達,該馬達裝設于一軸套外周,且和一電瓶電連接,該軸套旋轉的套設于一固定軸,其一端固設一太陽齒輪,該固定軸固設于一固定架上; 一殼體,該殼體包括一外殼、一第一外蓋及一第二外蓋,該外殼二端分別固設該第一、二外蓋,其內周固設一環(huán)形齒輪,其內部容置該馬達,該第一外蓋中心貫設一第一軸孔,該第二外蓋中心貫設一第二軸孔,該固定軸穿套該第二軸孔; 一行星齒輪模組,該行星齒輪模組包括一承座、該太陽齒輪、數行星齒輪及該環(huán)形齒輪,該承座中心貫設一第三軸孔,其一側等角距環(huán)設數樞軸,各該樞軸分別樞設該行星齒輪,該承座旋轉的裝設于該第一外蓋內側并穿套該第一軸孔,該承座另一側固設一轉盤,該固定軸穿套該第三軸孔及該轉盤,各該行星齒輪分別與該太陽齒輪及該環(huán)形齒輪嚙合;及一傳動模組,該傳動模組包括一第一傳動件、一第二傳動件及一第三傳動件,該第一傳動件一端固設于該轉盤,該固定軸穿套該第一傳動件中心,該第二傳動件一端固設于該第二外蓋,該固定軸穿套該第二傳動件中心,該第三傳動件轉動的裝設于該固定架一端,該第一、三傳動件相連動。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雙輸出動力源的差速馬達,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傳動件另一端固設一第一齒輪,該第三傳動件一端固設一第三齒輪,該第一齒輪及該第三齒輪相哨入口 ο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雙輸出動力源的差速馬達,其特征在于,該第二傳動件另一端固設一第二齒輪。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雙輸出動力源的差速馬達,其特征在于,該傳動模組更包括一第四傳動件,該第四傳動件轉動的裝設于該固定架另一端,其一端固設一第四齒輪,該第二齒輪及該第四齒輪間連接一傳送帶。
5.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雙輸出動力源的差速馬達,其特征在于,該馬達為一外轉子馬達。
6.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雙輸出動力源的差速馬達,其特征在于,該軸套另一端套設一第一培林,該第二外蓋內側套合該第一培林,該第一外蓋內側套設一第二培林及一第三培林,該承座外周設一第一套合部及一第二套合部,該第二套合部套合該第三培林,該第一套合部依序穿套該第二培林及該第一軸孔。
7.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雙輸出動力源的差速馬達,其特征在于,該承座一側套設一第四培林,該固定軸穿套該第四培林。
8.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雙輸出動力源的差速馬達,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傳動件中心套設一第五培林及一第六培林,該固定軸穿套該第五培林及該第六培林。
9.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雙輸出動力源的差速馬達,其特征在于,該第二傳動件中心套設一第七培林及一第八培林,該固定軸穿套該第七培林及該第八培林。
專利摘要一種具有雙輸出動力源的差速馬達,包括一馬達、一殼體、一行星齒輪模組及一傳動模組,該行星齒輪模組包括一承座、一太陽齒輪、數行星齒輪及一環(huán)形齒輪,該傳動模組包括一第一傳動件、一第二傳動件及一第三傳動件,該馬達帶動該太陽齒輪旋轉,該太陽齒輪一方面將動力依序傳送至各該行星齒輪、環(huán)形齒輪、殼體及第二傳動件,另一方面將動力依序傳送至各該行星齒輪、承座、轉盤、第一傳動件及第三傳動件,藉由該行星齒輪模組的該環(huán)形齒輪及該承座的差速輸出,使本實用新型具有雙輸出動力源的差速效果。
文檔編號H02K7/116GK202798322SQ20122033813
公開日2013年3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13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7月13日
發(fā)明者李錫生, 管阿國 申請人:新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