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旋轉電機的殼體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在車輛的驅動裝置等中使用的旋轉電機的殼體。
背景技術:
作為在車輛的驅動裝置等中使用的旋轉電機,已知有在大致圓環(huán)狀的定子的內側收容有能夠旋轉的轉子的旋轉電機。此種旋轉電機大多數(shù)將收容定子和轉子的殼體通過多個塊構成(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專利文獻I所記載的旋轉電機的殼體中,在大致圓筒狀的第一殼體塊的軸向的端面上通過螺栓緊固等而結合不同體的第二殼體塊,該第一殼體塊在內周面上固定設置有定子,在通過這些殼體塊圍成的內部空間的底部積存用于潤滑或冷卻的油。并且,積存在內部 空間中的油在與轉子的旋轉連動的泵的作用下向殼體內的各部分供給。另外,在該旋轉電機的殼體中,使內部空間與外部連通的泄放(bleeding)通路跨第一殼體塊和第二殼體塊形成。具體而言,一端側與大氣連通的泄放孔沿軸向形成在第一殼體塊的周壁上,一端向殼體的內部空間開口且另一端在與第一殼體塊對接的對接部處與第一殼體塊側的泄放孔連接的泄放孔形成在第二殼體塊上。當因轉子的旋轉或溫度的變化而內部空間內的空氣的壓力發(fā)生變動時,這樣構成的泄放通路在內部空間與外部之間使空氣流通,由此來抑制內部空間的壓力的變動。在先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日本特開2009-121549號公報然而,在上述現(xiàn)有的旋轉電機的殼體中,泄放孔以沿著軸向的方式形成在大致圓筒狀的第一殼體塊的周壁上,因此當將泄放孔的周壁的壁厚方向的開口高度設定得較高時,相應地第一殼體塊的外形變得大型化,在實現(xiàn)裝置的緊湊化方面不優(yōu)選。因此,當前,研究了將泄放孔的周壁的壁厚方向的開口高度形成得低,例如形成為內徑小的圓形形狀的情況,但在這種情況下,在第一殼體塊與第二殼體塊的對接部中,難以穩(wěn)定地確保泄放通路的開口面積。S卩,在第一殼體塊與第二殼體塊的對接部中,為了防止油從內部空間漏出,而在兩者之間夾裝有密封材料,但當該密封材料被向泄放通路方向壓出時,存在泄放通路的開口面積因密封材料而較大地變窄的情況。
發(fā)明內容
因此,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能夠實現(xiàn)穩(wěn)定地確保泄放通路的開口面積和外形的小型化的旋轉電機的殼體。在本發(fā)明的旋轉電機的殼體中,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采用以下的手段。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種旋轉電機的殼體(例如,實施方式的殼體12),其收容定子(例如,實施方式的定子15)和在該定子的內側進行旋轉的轉子(例如,實施方式的轉子16),其特征在于,具備在內周部配置所述定子和轉子的大致圓筒狀的第一殼體塊(例如,實施方式的主殼體塊12A)和經由密封材料(例如,實施方式的密封材料32)與該第一殼體塊的軸向的端面結合的第二殼體塊(例如,實施方式的側殼體塊12B),使由所述第一殼體塊和第二殼體塊圍成的內部空間(例如,實施方式的旋轉電機側收容空間24)與外部連通的泄放通路(例如,實施方式的泄放通路28)跨所述第一殼體塊和第二殼體塊形成,在泄放通路中設有筒狀的定位銷(例如,實施方式的定位銷31),該定位銷具有沿著軸向的貫通孔(例如,實施方式的貫通孔31a),所述定位銷跨所述泄放通路的彼此對接的所述第一殼體塊側的通路端和所述第二殼體塊側的通路端而與所述第一殼體塊側的通路端和所述第二殼體塊側的通路端嵌合。由此,第一殼體塊和第二殼體塊通過定位銷進行定位而結合,泄放通路的第一殼體塊側的通路端和第二殼體塊側的通路端通過定位銷的貫通孔而彼此連通。并且,夾裝在第一殼體塊與第二殼體塊之間的密封材料被定位銷的周壁阻擋而不會進入到泄放通路內。本發(fā)明的第二方面以第一方面的旋轉電機的殼體為基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定·位銷的外周面設有捕捉槽(例如,實施方式的捕捉槽50),該捕捉槽允許夾裝在所述第一殼體塊與第二殼體塊之間的密封材料的進入。由此,夾裝在第一殼體塊與第二殼體塊之間而被向泄放通路方向壓出的密封材料由定位銷的外周面的捕捉槽來捕捉。發(fā)明效果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由于泄放通路的第一殼體塊側的通路端和第二殼體塊側的通路端通過定位銷的貫通孔連接,因此能夠提前防止密封材料向泄放通路內的進入的情況。因此,根據(jù)本發(fā)明,能夠穩(wěn)定地確保泄放通路的開口面積,并能夠實現(xiàn)外形的小型化。另外,在本發(fā)明中,由于密封材料向泄放通路的進入由定位銷來防止,因此能夠抑制部件個數(shù)的增加而實現(xiàn)產品成本的減少。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方面,由于通過設置在定位銷的外周面上的捕捉槽來捕捉夾裝在第一殼體塊與第二殼體塊之間的密封材料,因此能夠進一步提高第一殼體塊與第二殼體塊的對接部處的泄放通路周圍的密閉性。
圖I是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旋轉電機的與圖2的B-B截面對應的剖視圖。圖2是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旋轉電機的與圖I的A-A截面對應的剖視圖。圖3是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旋轉電機的圖I的C部的放大圖。圖4是在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方式的旋轉電機中使用的定位銷的剖視圖。圖5是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方式的旋轉電機的與圖3對應的剖視圖。符號說明10…旋轉電機12、112 …殼體12A…主殼體塊(第一殼體塊)12B…側殼體塊(第二殼體塊)
12D…中間殼體塊(第二殼體塊)15…定子16…轉子24…旋轉電機側收容空間(內部空間)28…泄放通路31、131…定位銷31a、131a …貫通孔32…密封材料 5O…捕捉槽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基于附圖,說明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圖I是采用了本實施方式的旋轉電機10的車輛的驅動裝置I的縱向剖視圖,圖2是與圖I的A-A剖面對應的剖視圖。在圖I中,IlAUlB是車輛的后輪側的左右的車軸。該驅動裝置I的殼體12以從兩車軸IlAUlB的大致中間位置覆蓋一方的車軸IlB的外周側的方式設置,并與車軸11A、IlB 一起被支承固定在車輛的后部下方。車軸驅動用的旋轉電機10、對該旋轉電機10的旋轉進行減速的減速器13、將該減速器13的輸出向左右的車軸IlAUlB分配的差動裝置14以成為與車軸IlAUlB同軸的方式收容配置在殼體12的內部。殼體12具備圍繞旋轉電機10的外周側的主殼體塊12A ;與該主殼體塊12A的軸向的一端側結合的側殼體塊12B ;圍繞差動裝置14和減速器13的一部分的外周側的變速器殼體塊12C ;將主殼體塊12A與變速器殼體塊12C連接的中間殼體塊12D。在該實施方式中,主殼體塊12A構成旋轉電機10的第一殼體塊,側殼體塊12B和中間殼體塊12D構成旋轉電機10的第二殼體塊。主殼體塊12A形成為大致圓筒狀,在其內周面上固定設置有大致圓筒狀的定子15。并且,在該大致圓筒狀的定子15的內周側配置有能夠旋轉的轉子16。該實施方式的旋轉電機10形成為轉子16在定子15的內周側進行旋轉的內轉子型的結構。需要說明的是,圖I中22是卷繞于定子15的線圈,23是被保持在轉子16的外周部的永久磁鐵。在轉子16的內周部結合有圍繞車軸IlB的外周側的轉子軸17,該轉子軸17以成為與車軸IlB同軸的方式經由軸承18a、18b由殼體12支承為能夠旋轉。在轉子軸17的軸向的一端側(圖I中為右側)的外周部與側殼體塊12B之間設有分析器19 (旋轉傳感器),該分析器19用于將轉子16的旋轉位置信息向旋轉電機10的控制器(未圖示)反饋。而且,在轉子軸17的軸向的另一端側(圖I中為左側)的外周部設有輸出齒輪20,該輸出齒輪20與減速器13的輸入齒輪21嚙合。另外,在中間殼體塊12D設有隔壁26,該隔壁26將殼體12的內部分隔成收容旋轉電機10的旋轉電機側收容空間24(內部空間)和收容減速器13及差動裝置14的變速器側收容空間25。在旋轉電機側收容空間24和變速器側收容空間25的底部積存有油,該油用于對殼體12內的滑動部進行潤滑且對發(fā)熱部進行冷卻,旋轉電機側收容空間24與變速器側收容空間25之間通過多個油通路27 (參照圖2)而相互連通。
然而,從側殼體塊12B到主殼體塊12A和中間殼體塊12D形成有泄放通路28,該泄放通路28將旋轉電機側收容空間24的上部區(qū)域與殼體12的外部的大氣連通。該泄放通路28包括在主殼體塊12A的周壁的上部沿軸向貫通而形成的圓形截面的中央的泄放孔28a ;與該中央的泄放孔28a的一端連接的側殼體塊12B的泄放孔28b ;與中央的泄放孔28a的另一端連接的中間殼體塊12D的泄放孔28c。側殼體塊12B的泄放孔28b的一端以面向側殼體塊12B的旋轉電機側收容空間24的方式開口,另一端向側殼體塊12B的與主殼體塊12A對接的對接面開口。而且,中間殼體塊12D的一端以面向殼體12的外部的方式開口,另一端向側殼體塊12B的與主殼體塊12A對接的對接面開口。圖3是將圖I的C部放大示出的圖。如該圖所示,在主殼體塊12A的與側殼體塊12B對接的一側的泄放孔28a的端部設有直徑比泄放孔28a的普通部的內徑大的大徑部29,在與該大徑部29對置的側殼體塊12B側的泄放孔28b的端部也設有同樣的大徑部30。并且,在主殼體塊12A與側殼體塊12B·的螺栓緊固時,定位銷31跨所述大徑部29、30而與它們嵌合??邕@兩大徑部29、30嵌合的定位銷31形成為在軸芯部具有貫通孔31a的圓筒形狀。另外,在主殼體塊12A與側殼體塊12B的對接面之間夾裝有密封材料32,在主殼體塊12A與側殼體塊12B的螺栓緊固時,密封材料32與主殼體塊12A和側殼體塊12B的對接面分別密接,由此來確保主殼體塊12A與側殼體塊12B之間的密閉。需要說明的是,在此雖然省略了詳細的圖示,但主殼體塊12A的泄放孔28a與中間殼體塊12D的泄放孔28c之間也和主殼體塊12A的泄放通路28a與側殼體塊12B的泄放通路28b之間同樣,經由具有貫通孔的定位銷31連接,在主殼體塊12A與中間殼體塊12C的對接面之間也同樣地夾裝有密封材料。而且,圖I中的40是為了對定子15的熱進行冷卻而形成在主殼體塊12A的周壁上的冷卻水通路。在如上所述構成的該旋轉電機10 (驅動裝置I)中,當因旋轉電機10的轉子15的旋轉或發(fā)熱而在殼體12內的旋轉電機側收容空間24產生壓力的變動時,通過泄放通路28而在旋轉電機側收容空間24與外部之間產生空氣的流通,由此能夠抑制旋轉電機側收容空間24內的壓力的變動。在本實施方式的旋轉電機10 (驅動裝置I)的殼體12中,定位銷31分別跨主殼體塊12A與側殼體塊12B的相鄰的泄放孔28a、28b、及主殼體塊12A與中間殼體塊12D的相鄰的泄放孔28a、28c而與它們嵌合,相鄰的泄放孔28a、28b、28a、28c彼此通過定位銷31的貫通孔31a而連接,因此能夠通過定位銷31的外周面來提前防止在主殼體塊12A與側殼體塊12B、及主殼體塊12A與中間殼體塊12C的各對接面之間夾裝的密封材料32進入到泄放通路28內的情況。因此,通過采用該殼體12,能夠穩(wěn)定地確保泄放通路28的開口面積,并使中央的泄放孔28a為充分小的圓形剖面,從而能夠實現(xiàn)主殼體塊12A的周壁的外形的小型化。另外,在該旋轉電機10的殼體12中,利用進行主殼體塊12A與側殼體塊12B、及主殼體塊12A與中間殼體塊12D的各定位的定位銷31,阻止密封材料32進入到泄放通路28內,因此不會導致部件個數(shù)的增加,相應地能夠實現(xiàn)產品成本的減少。圖4、圖5表示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方式。該實施方式的旋轉電機的殼體112僅定位銷131的結構與上述的實施方式不同,其他的結構與上述的實施方式相同。因此,以下,僅說明不同點,對共用部分標注同一符號而省略重復的說明。在該實施方式中采用的定位銷131在軸芯部形成有沿軸向貫通的貫通孔131a,并且在軸向的大致中央的外周面形成有大致2形狀截面的捕捉槽50。定位銷131例如在主殼體塊12A與側殼體塊12B的對接面與大徑部29、30嵌合時,該捕捉槽50位于對接面之間的間隙。由此,如圖5所示,夾裝在主殼體塊12A與側殼體塊12B的對接面之間的密封材料32由定位銷131的外周的捕捉部50捕捉。在該實施方式的旋轉電機的殼體112中,通過設置在定位銷131的外周面上的捕捉槽50來積極地捕捉密封材料32,因此在主殼體塊12A與側殼體塊12B的對接面之間、或主殼體塊12A與中間殼體塊12C的對接面之間,密封材料32可靠地回繞到泄放通路28的周圍,能夠進一步提高泄放通路28周圍的密閉性。 需要說明的是,本發(fā)明并未限定為上述的實施方式,在不脫離其主旨的范圍內能夠進行各種設計變更。
權利要求
1.一種旋轉電機的殼體,其收容定子和在該定子的內側進行旋轉的轉子,其特征在于, 具備在內周部配置所述定子和轉子的大致圓筒狀的第一殼體塊和經由密封材料與該第一殼體塊的軸向的端面結合的第二殼體塊,使由所述第一殼體塊和第二殼體塊圍成的內部空間與外部連通的泄放通路跨所述第一殼體塊和第二殼體塊形成,在泄放通路中設有筒狀的定位銷,該定位銷具有沿著軸向的貫通孔,所述定位銷跨所述泄放通路的彼此對接的所述第一殼體塊側的通路端和所述第二殼體塊側的通路端而與所述第一殼體塊側的通路端和所述第二殼體塊側的通路端嵌合。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旋轉電機的殼體,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定位銷的外周面設有捕捉槽,該捕捉槽允許夾裝在所述第一殼體塊與第二殼體塊之間的密封材料的進入。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旋轉電機的殼體,其特征在于, 所述捕捉槽位于第一殼體塊與第二殼體塊的對接面之間的間隙處。
4.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旋轉電機的殼體,其特征在于, 所述捕捉槽形成為大致〕形狀截面。
5.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旋轉電機的殼體,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泄放通路的第一殼體塊側的通路端和第二殼體塊側的通路端設有直徑比所述泄放通路的普通部的內徑大的大徑部。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能夠實現(xiàn)穩(wěn)定地確保泄放通路的開口面積和外形的小型化的旋轉電機的殼體。在內周部配置有定子和轉子的大致圓筒狀的主殼體塊(12A)的軸向的端面上結合有側殼體塊(12B)。使旋轉電機側收容空間(24)與外部連通的泄放通路(28)跨主殼體塊(12A)和側殼體塊(12B)設置。設有筒狀的定位銷(31),該定位銷(31)具有沿著軸向的貫通孔(31a)。在主殼體塊(12A)與側殼體塊(12B)的對接面之間夾裝密封材料(32)。定位銷(31)跨泄放通路(28)的主殼體塊(12A)側的通路端和側殼體塊(12B)側的通路端而與主殼體塊(12A)側的通路端和側殼體塊(12B)側的通路端嵌合。
文檔編號H02K5/04GK102790463SQ20121012902
公開日2012年11月21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27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5月17日
發(fā)明者櫻田學, 福島達也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