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打開和/或閉合線纜導管的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打開和/或閉合低壓電氣系統(tǒng)的線纜導管的設備。
背景技術:
在民用或工業(yè)用低壓電氣系統(tǒng)(即,電壓值低于lkV)中使用線
纜導管為人所熟知。
圖l示出了傳統(tǒng)型線纜導管20的截面圖。
導管20包括基部21,該基部可以容易地固定到建筑物的墻壁和/ 或開關板的壁。
導管20還包括一對側壁23和24,它們包括多個撓性翅片28,這 些翅片在導管的整個長度上相對于基部21垂直豎立。
翅片28彼此隔開,從而沿著導管的每一側形成多個檢查窗口。
在另一種現有技術的技術方案中,側壁23和24由相對于導管基 部相對具有撓性的元件構成,但是沒有窗口或縫隙。
導管20還包括頂蓋25,該頂蓋可移除地連接到壁23和24。為此, 頂蓋25邊緣和側壁23和24設置有適當的可移除耦合裝置22,該裝 置適于彼此嚙合。
在安裝線纜導管時,必須除去頂蓋以觸及內部。
目前,這種操作相對困難,因為耦合裝置22施加相當大的機械強 度,并且因側壁23-24相對于基部21相對具有撓性而更為難以實現, 特別是在這些壁包括撓性翅片的情況下。
使得去除頂蓋相對復雜的其他因素例如為導管相當大的長度(甚 至可以延伸數米)或者導管位于操作者難于觸及的位置。
因此,為了去除頂蓋,目前需要超過一名操作者和/或使用工具, 諸如螺絲刀或類似工具。這表示明顯浪費時間和勞動力,而且相對增加了電氣系統(tǒng)的安裝 或操作成本。
使用安裝工作中常用的工具也可能導致導管結構損壞,特別是側 壁或頂蓋損壞。
基于上述相同的原因,將頂蓋25定位在通常閉合的位置也很費 勁,例如在操作完成之后或安裝過程之中。
從上述內容看出,顯然在民用和工業(yè)安裝領域,急切需要能簡化 線纜導管打開和閉合操作的適當設備。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種打開和/或閉合線纜導管的設備,該 設備能克服前述缺陷。
根據該目的,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標是提出一種設備,即使只有一 個操作者,也能快速有效地進行線纜導管的打開和/或閉合操作。
本發(fā)明的另 一項目標是提出 一種設備,允許移除和/或重新定位線 纜導管的頂蓋而不會損壞導管的結構。
本發(fā)明的另一項目標是提出一種設備,其易于使用,即使在操作 者處于不利位置或者不能保持平衡的位置。
本發(fā)明的另 一項目標是提出 一種設備,其易于以低廉的成本大規(guī) 模生產。
根據本發(fā)明,通過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打開和/或閉合線纜導管 的設備,實現了本發(fā)明的上述目的和目標以及其他根據下述說明和附 圖而顯見的目標。
在最為一般限定中,根據本發(fā)明的設備包括至少一個主體,該主 體進而包括至少一個基部壁;構型邊緣和接合壁。這些元件相互定位, 從而允許操作者在極端情況下,在打開線纜導管的操作過程中,從側 壁脫開頂蓋,或者在閉合操作過程中,實現它們的相互嚙合。
根據以下將會詳細說明的實施方式,根據本發(fā)明的設備允許使用 者根據預定的方向僅在導管的一個側部操作,或者同時在兩個側部操
5根據本發(fā)明的設備的特征在于, 于不利的操作條件下。
正如從以下更容易理解的那樣, 的結構,這樣就容易大規(guī)模生產。
說明書第3/9頁
其使用極其容易,即使操作者處 根據本發(fā)明的設備具有非常簡單
參照單純?yōu)榻忉屒曳窍拗菩缘哪康乃o出的說明和附圖,可以更
好地理解本發(fā)明的其他特征和優(yōu)勢,其中 圖l示出了傳統(tǒng)線纜導管結構的截面圖; 圖2示出了第一實施方式中根據本發(fā)明的設備的透視圖; 圖3示出了另外的實施方式中根據本發(fā)明的設備的透視圖; 圖4示出了在圖3所示實施方式中根據本發(fā)明的設備的進一步透
視圖5示出了在圖3所示實施方式中根據本發(fā)明的設備的一系列另 外的視圖6A-6B, 7A-7B和8示意性地示出了在圖3所示的實施方式中
根據本發(fā)明的設備的使用操作示例;
圖9示出了在另外的實施方式中根據本發(fā)明的設備的透視圖; 圖IO示意性地示出了在圖9所示的實施方式中根據本發(fā)明的設備
的操作使用示例。
具體實施例方式
現在參照前述附圖,本發(fā)明涉及實施線纜導管200打開和/或閉合 操作的設備100。
優(yōu)選,設備100用熱塑性材料制成,諸如填充型聚碳酸酯。但是, 也可以使用其他材料,諸如金屬或木材。
設備100包括主體150,主體包括至少一個基部壁10,該基部壁 根據至少一個主基準平面101至少局部延伸。換句話說,基部壁10
6包括根據至少一個基準平面101延伸的至少一個部分。
設備100還包括構型邊緣11,該邊緣優(yōu)選以曲線趨勢101并根據 平行于平面101的至少另一個基準平面102延伸。
構型邊緣ll設置有端部(第一端或上端)112,該端部優(yōu)選在基 準平面101處與基部壁10結合;和另一端(第二端或下端)111,該 另一端處于基準平面102內。
設備100還包括接合壁13,該壁將基部壁10和構型邊緣11彼此 整體連接在一起。
具有優(yōu)勢的是,接合壁13橫向延伸,優(yōu)選基本上相對于基部壁和 構型邊緣11正交。該接合壁構型地沿著基準平面101和102之間構型 邊緣11的延伸部跟隨構型邊緣11的輪廓。
優(yōu)選,主體150在基部壁10處包括第一貫穿凹腔12,該凹腔由 基本上垂直于基部壁11向著基準平面12方向延伸的側壁14所限定。
凹腔12具有優(yōu)勢地成基本上橢圓形,根據設備100延伸縱軸線 50確定方向。
側壁14具有優(yōu)勢地具有構型部分141,其適合便于操作者安全地 夾持該設備100。
優(yōu)選,基部壁10還包括構型部分142,其定位相應于構型部分141, 從而進一步便于夾持。
在如圖3所示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設備100包括第一構型邊緣11A 和第二構型邊緣llB,這兩個構型邊緣相對于縱軸線50在相對位置與 基部壁10關聯(lián)。
構型邊緣IIA和IIB都在基準平面101和102之間以曲線趨勢延伸。
具體來說,兩個構型邊緣都設置有在基準平面101處結合基部壁 10的端部112A和112B;和處于基準平面12內的另一端部(第二端 或下端)111A和111B。
為了適當地接合構型邊緣11A和IIB與基部壁10,設備10優(yōu)選 包括第一接合壁13A和第二接合壁13B,它們相對于縱軸線50在相對的位置與基部壁10關聯(lián)。
還是在這個實施方式中,主體150包括貫穿凹腔12,其與上述一 樣,具有優(yōu)勢地沿著縱軸線50相對于構型邊緣11A和IIB位于中間 位置。
限定凹腔12的側壁14具有優(yōu)勢地包括設置在凹腔12兩側的構型 部分141A和141B,從而便于操作者夾持主體150兩側。
同樣,仍然出于相同的目的,基部壁10具有兩個構型部分142A 和142B,它們的位置對應于構型部分141A和141B。
現在參照圖6A-6B, 7A-7B和8,現在說明在圖3所示的實施方 式中使用設備100的方法。
具體來說,說明了在線纜導管200上使用設備100的方法,該線 纜導管包括設置有撓性凸片208的側壁203和204。
應該理解,設備100可以以相同的方式應用在具有閉合側壁、不 帶窗口或縫隙的線纜導管上,并取得相同效果。
對于打開操作來說,必須從線纜導管200的其中一側部開始進行, 例如側部200A。
保持該設備,夾持主體150的構型邊緣11A,操作者將其定位在 導管20的區(qū)段200C上,該區(qū)段優(yōu)選在導管一端。
設備100的位置使得構型邊緣11B的端部111B接觸導管20的側 壁204。
通過簡單的操作,該端部111B被推向導管200內側,從而導致側 壁204的多個翅片208其中之一彎折。這樣,基部壁10的部分1010 和側壁14的部分1414都抵靠頂蓋205的邊緣205A,保證了設備100 的初始定位穩(wěn)定。
操作者然后可以根據向前的方向500移動該設備100,從而沿著 側部200A向著構型邊緣11B的相對端部112B驅動構型邊緣IIB。
在構型邊緣11B所滑動接觸的翅片208上,構型邊緣11B施加力 Fl,該力指向導管200內側。
必須注意,由于構型邊緣11B為曲線形狀,所以力F1必須逐步施加。位于構型邊緣11B端部112B的翅片208A相對于下游遠處的翅 片208B發(fā)生彎曲。同樣,位于下游更遠處的翅片208C相對于設備 IOO的運動,將發(fā)生較小的彎曲,以此類推。
由構型邊緣11B在其端部111B處產生的彎曲能從頂蓋205的邊 緣205A完全釋方文翅片208。
為了保證頂蓋205從其剛才脫開的導管區(qū)段上完全抬起(并因此 防止設備100的上游翅片在其返回中性位置后再次與邊緣205A嚙 合),操作者可以在操作過程中根據旋轉方向501,即離開導管200基 部201的方向,偶爾或持續(xù)旋轉設備IOO。
這樣,力F2施加在接合壁13B上,允許邊緣205A從其與翅片 208嚙合的區(qū)域移開,使其相對于側壁204抬起。
一旦在線纜導管200的全部長度上完成了該操作,則頂蓋205的 邊緣205A將從側壁204上完全釋放。
此時,通過簡單地手工旋轉,操作者還可以從側壁203釋放邊緣 205B,完成頂蓋205的移除。
為了實施閉合導管200的操作,設備100可以針對上述內容以基 本上雙重方式使用。
在本例中,操作者首先沿著導管200的側部200B嚙合邊緣205B 與側壁203。
通過簡單旋轉,操作者可以手工將邊緣205A與側壁204的翅片 208接觸。
使用者然后可以將設備100定位在導管200的側部200A處,以 使一定數量的翅片208被推向導管200內側,便于將其自身與邊緣 205A的區(qū)段嚙合。
然后操作者可以沿著導管200繼續(xù)移動設備100。
在設備100的移動過程中,構型邊緣11B處于與壁204滑動接觸 并施加力Fl,適合于向導管200內移動翅片208。此外在本例中,因 構型邊緣11B為曲線形狀,所以力F1逐漸施加。
同時,借助側壁14,可以施加力F3,該力適合于向基部201移動邊緣205A,便于邊緣205A的區(qū)段與翅片208嚙合,該翅片在被構
型邊緣11B實施的暫時移動之后,返回中性位置。
沿著導管200移動設備100,操作者可以完全閉合頂蓋205。 在圖2所示的實施方式中,設備100的使用方法基本上相同。在
這種情況下,當設備100僅僅存在一個構型邊緣11時,該設備僅允許
操作者根據預定的操作方向作用于導管200的一個預定側部。
在圖3所示的實施方式中,相反,由于相對于縱軸線50存在明顯
的結構對稱性,所以設備100允許在導管200的任一側無區(qū)別地實施
打開和閉合操作。通過簡單地適當改變保持關系,該操作可以在任一
側進行。
圖9示出了設備100進一步的變形實施方式,操作者可以利用該 設備同時作用于導管200的兩側200A-B而打開和閉合導管200。
根據該實施方式,設備100包括主體150A,主體設置有第一基部 壁IOA和第二基部壁IOB,它們分別沿著兩個相互平行且相對于延伸 縱軸線50處于相對位置的不同基準平面IOIA和IOIB至少局部延伸。
第三構型邊緣11C和第四構型邊緣11D分別與相對于縱軸線50 處于相對位置的基部壁10A和10B關聯(lián)。
構型邊緣11C和11D具有端部(第一端或上端)112C和112D, 該端部分別與基部壁IOA和10B接合。所述構型邊緣也設置有另一端 (第二端或下端)111C和111D,它們分別處于平行于基準平面101A 和101B的另外的基準平面102和102B內。
設備100還包括第三接合壁13C和第四接合壁13D,它們分別與 第一基部壁10A和第二基部壁10B結合,相對于縱軸線50仍然處于 相對位置。
所述接合壁分別各自相互連接第一基部壁10A與第三構型邊緣 IIC,第二基部壁10B與第四構型邊緣IID。
主體150A優(yōu)選還包括基本上垂直于基部壁IOA和10B延伸的連 接壁15,從而將它們彼此整體連接。連接壁15具有優(yōu)勢地與夾持壁 14A接合,從而限定第二貫穿凹腔12A,該凹腔的取向基本上垂直于基部壁10A和IOB。主體150A上存在凹腔12A顯然適合方便地保持 設備100的夾持壁14A。
現在將更為詳細地說明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使用設備100。使用者 保持設備100,抓緊主體150A的夾持壁14A,并將設備可操作地置于 導管200上,以便夾持壁14A基本上平行于頂蓋205 (圖10)。
為了打開頂蓋205,首先將設備100置于導管200的區(qū)段上,該 區(qū)段優(yōu)選位于導管一端,然后根據方向600移動設備,即分別向著構 型邊緣11C和11D的端部112C和112D的方向。
在設備100的移動過程中,構型邊緣11C和11D分別在其端部 111C和111D處與導管200的側壁204和203滑動接觸,因此將所述 壁各自的翅片208向導管200內側推動。與此同時,通過簡單的向上 轉動,接合壁13C和13D抬起頂蓋205的邊緣,使它們從與翅片208 嚙合的區(qū)域離開。
沿著導管200移動設備100,完全移走頂蓋205則可以借助簡單 的單一操作來實現。
為了閉合導管200 (未示出),首先必須將頂蓋205定位地使其邊 緣與導管200的側壁203和204重合。
然后以如圖10所示的相同方式,將設備IOO可操作地定位并使其 根據相對方向602進行滑動,即向著構型邊緣11C和11D的端部112C 和112D的方向。
在設備IOO的移動過程中,構型邊緣11C和IID向導管200內側 推203-204的翅片208。向基部201簡單旋轉603設備100,使得設備 的連接壁15壓靠頂蓋205,從而將頂蓋205的邊緣與翅片208嚙合。 通過沿著導管200移動設備100,則可以實現完全閉合頂蓋205。 在實踐中已經發(fā)現,根據本發(fā)明的設備100如何實現既定的目標。 設備100可以由操作者以一只手嚙合,就像常用的加工工具一樣, 并且使用簡單,即使使用者處于不利的位置或者不能保持平衡的位置。 通過簡單的操作,該設備允許操作者同時作用于頂蓋和線纜導管 的側壁,從而實現頂蓋的移除/耦合。
ii由于其用途多樣,該設備100允許操作者快速有效地實施打開和
閉合線纜導管的操作,而不需要破壞該結構,特別是側壁。
從上述內容得出,顯然設備100具備極其簡單的結構,這樣使其
尤其適合以相對低廉的成本大規(guī)模生產。例如,可以借助常見的熱塑 性材料或金屬材料模制過程來生產。
在所提供的說明的基礎上,其他特征、改型或改進是可行的,并 且為本領域技術人員所知。這些特征、改性和改進因此應當認為是本 發(fā)明的一部分。
權利要求
1.一種打開和/或閉合線纜導管(200)的設備(100),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個主體(150、150A),其構造成限定用于操作者的夾持表面,所述主體包括至少一個基部壁(10、10A、10B),所述基部壁至少局部根據至少一個基準平面(101、101A、101B)延伸;和至少一個構型邊緣(11、11A、11B、11C、11D),其從所述基部壁向另外的基準平面(102、102A、102B)延伸;和至少一個接合壁(13、13A、13B、13C、13D),該接合壁將所述基部壁和所述構型邊緣彼此整體連接。
2.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構型邊緣設置有 與所述基部壁接合的端部(112、 112A、 112B、 112C、 112D)和處于 所述另外的基準平面內的另外的端部(lll、 111A、 111B、 111C、 111D)。
3. 如前述權利要求一項或多項所述的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 準平面相互平行。
4. 如前述權利要求一項或多項所述的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接 合壁相對于所述基部壁和所述構型邊緣橫向延伸。
5. 如前述權利要求一項或多項所述的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主 體(150)包括第一貫穿凹腔(12),該凹腔由構型的側壁(14)所限 定,所述貫穿凹腔(12)基本上垂直于所述基部壁延伸。
6. 如前述權利要求一項或多項所述的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設 備包括相對于所述設備的延伸縱軸線(50)在相對位置與所述基部壁 (10)關聯(lián)的第一構型邊緣(11A)和第二構型邊緣(IIB)。
7.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構型邊緣(11A、 11B)設置有與所述基部壁(10)接合的端部(112A、 112B)和分別 處于所述另外的基準平面(102)內的另外的端部(111A、 111B)。
8.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設備包括相對于 所述縱軸線(50)在相對位置與所述基部壁(10)關聯(lián)的第一接合壁(13A)和第二接合壁(13B),每個所述接合壁將所述基部壁(10)與 所述構型邊緣(11A、 11B)中的一個相互連接。
9. 如權利要求1至4中的一項或多項所述的設備,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體(150)包括第一基部壁(10A)和第二基部壁(IOB),所述 第一和第二基部壁分別沿著兩個相互平行的基準平面(IOIA、 101B) 延伸,所述第一基部壁和笫二基部壁相對于所述設備的延伸縱軸線 (50)處于相對位置。
10. 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設備包括相對 于所述縱軸線(50)在相對位置分別與所述第一基部壁(10A)和第 二基部壁(10B)關聯(lián)的第三構型邊緣(11C )和第四構型邊緣(11D )。
11. 如權利要求9和10所述的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構型邊緣 設置有分別與所述基部壁(IOA、 10B)接合的端部(112C、 112D) 和分別處于與所述基準平面(IOIA、 101B)平行的另外的基準平面 (102A、 102B)內的另外的端部(111C、 111D)。
12. 如權利要求9至11所述的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設備包括 相對于所述縱軸線在相對位置分別與所述第一基部壁(10A)和第二 基部壁(10B)關聯(lián)的第三接合壁(13C)和第四接合壁(13D),所 述第三接合壁將所述第一基部壁(10A)和所述第三構型邊緣(11C) 相互連接,所述第四接合壁(13D)將所述第二基部壁(10B)和所述 第四構型邊緣(11D)相互連接。
13. 如權利要求9至12所述的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體(150A ) 包括連接壁(15),該連接壁垂直于所述第一基部壁(10A)和所述第 二基部壁(10B)延伸,所述連接壁將所述第一基部壁和所述第二基 部壁彼此整體連接。
14. 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壁與夾持 壁(14A)連接,從而在所述主體(150A)內限定第二貫穿凹腔(12A), 該第二貫穿凹腔的取向基本上垂直于所述笫一基部壁和所述第二基部壁。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打開和/或閉合線纜導管的設備。根據本發(fā)明的設備包括主體,其提供用于操作者的夾持表面。所述主體包括至少一個基部壁,所述基部壁根據至少一個基準平面至少局部延伸,并與從所述基部壁向另一個基準平面延伸的至少一個構型邊緣關聯(lián)。至少一個接合壁將所述基部壁和所述構型邊緣彼此整體連接。
文檔編號H02G1/00GK101540486SQ20091012878
公開日2009年9月23日 申請日期2009年3月19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3月21日
發(fā)明者E·里奇, R·豐塔納, S·托尼奧洛 申請人:Abb股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