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線纜連接器組件,尤其涉及一種屏蔽效果較好的線纜連接器組件。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的線纜連接器組件包括數(shù)據(jù)傳輸線和連接在數(shù)據(jù)傳輸線兩端的兩個連接器。該數(shù)據(jù)傳輸線由若干根導線并行排列而成,每根導線均具有位于中心位置處的導體,在該若干根導線的外圍還包覆有外被層,以對這些導線起到相對定位和保護的作用,同時還能實現(xiàn)導體與外部信號之間的信號屏蔽。
然而,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計算機硬盤及主機等電子產(chǎn)品的數(shù)據(jù)傳輸速度越來越快,傳輸頻率也越來越高。傳統(tǒng)的數(shù)據(jù)傳輸線的屏蔽效果已無法滿足要求。
有鑒于此,有必要對現(xiàn)有的線纜連接器組件予以改進,以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型的線纜連接器組件,該線纜連接器組件通過在數(shù)據(jù)傳輸線的導體外側(cè)再包覆一層包覆層,從而在包覆層與外被層的共同作用下,實現(xiàn)導體與外部信號之間的屏蔽,增強了屏蔽效果。
為實現(xiàn)上述實用新型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線纜連接器組件,包括扁平線纜和連接在所述扁平線纜一端的第一連接器,所述扁平線纜包括若干導線和包覆在若干導線外圍的外被層,所述導線包括位于中心位置處的導體和包覆在導體外圍的包覆層;所述第一連接器包括第一絕緣本體和收容在所述第一絕緣本體內(nèi)的兩個第一電路板,所述扁平線纜也設置有兩個,以與所述兩個第一電路板對應焊接,每個所述第一電路板的前后兩端均設有若干金手指,所述扁平線纜的導體與其中一端的金手指電性連接,所述第一電路板的另一端金手指收容在所述第一絕緣本體內(nèi),以使得所述第一連接器的對接接口與Mini SAS HD連接器相對應。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絕緣本體包括用以限位收容所述第一電路板和扁平線纜的第一收容部及遮覆在所述第一收容部外側(cè)的第一絕緣部,所述第一收容部的前端開設有供收容所述第一電路板的第一收容腔、后端開設有供收容所述扁平線纜的收容槽,所述收容槽與所述第一收容腔相連通。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收容槽和第一收容腔在所述第一收容部的厚度方向上分別設置有兩個,且沿第一電路板的插接方向看,所述兩個收容槽位于所述兩個第一收容腔之間。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收容部包括頂壁、底壁和左右兩側(cè)壁,所述左右兩側(cè)壁的后端均設有凸肋,所述凸肋在水平方向上的寬度自前向后逐漸遞增,以使得所述凸肋具有傾斜狀的導引面,所述第一絕緣部的兩側(cè)邊開設有供限位收容所述凸肋的開槽。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收容部的底壁后端設有向下突伸的突伸部,所述第一絕緣部的底壁后端開設有供收容所述突伸部的收容孔。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絕緣部的頂部設有彈性臂和位于所述彈性臂兩側(cè)的限位塊,所述彈性臂的兩側(cè)設有耳部,所述兩個限位塊均呈L型且相對設置,以形成限位收容所述耳部的限位槽。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扁平線纜包括并排且相鄰設置的第一導線、第二導線和第三導線,所述第一導線和第二導線構(gòu)成差分信號對,所述第三導線為接地導線,所述第三導線相鄰第一導線或第二導線設置,以將相鄰兩個差分信號對間隔開。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包覆層采用介電系數(shù)為2.1至2.4的絕緣材料制成。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線纜連接器組件還包括連接在所述扁平線纜另一端的第二連接器,所述第二連接器包括第二絕緣本體和收容在所述第二絕緣本體內(nèi)的第二電路板,所述第二電路板的前后兩端分別設有若干金手指,所述扁平線纜的導體與其中一端的金手指電性連接,所述第二電路板另一端的金手指突伸超出所述第二絕緣本體,以使得所述第二連接器的對接接口與Slimline SAS連接器相對應。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二絕緣本體包括用以限位收容所述第二電路板和扁平線纜的第二收容部及遮覆在所述第二收容部外側(cè)的第二絕緣部,所述第二收容部的一端開設有供收容所述第二電路板的第二收容腔,所述第二收容腔內(nèi)突設有凸柱,所述凸柱穿過所述第二電路板并連接第二收容腔的上下內(nèi)壁面,以將所述第二電路板限位在所述第二收容腔內(nèi)。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線纜連接器組件,通過在扁平線纜的導體外圍再包覆一層包覆層,從而可在該包覆層與外被層的共同作用下,實現(xiàn)導體與外部信號之間的屏蔽,增強了屏蔽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線纜連接器組件的立體圖。
圖2是圖1中扁平線纜的立體示意圖。
圖3是圖2所示扁平線纜的橫截面示意圖。
圖4是圖1中第一連接器的立體示意圖。
圖5是圖4所示第一連接器的分解圖。
圖6是圖5中第一收容部的另一視角立體圖。
圖7是圖6所示第一收容部的又一視角立體圖。
圖8是圖5中第一絕緣部的另一視角立體圖。
圖9是圖1中第二連接器的立體示意圖。
圖10是圖9所示第二連接器的分解圖。
圖11是圖10中第二收容部的另一視角立體圖。
圖12是圖10中彈片的另一視角立體圖。
圖13是圖10中第二絕緣部的另一視角立體圖。
圖14是扁平線纜與第一電路板和第二電路板電性連接的狀態(tài)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結(jié)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
請參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線纜連接器組件1,其包括扁平線纜100及連接在所述扁平線纜100兩端的第一連接器200和第二連接器300。
請參圖2與圖3所示,所述扁平線纜100包括若干導線10和包覆在若干導線10外圍的外被層16,所述導線10包括并排且相鄰設置的第一導線11和第二導線12,以及相鄰第一導線11或第二導線12設置的第三導線13。其中,所述第一導線11和第二導線12構(gòu)成差分信號對,用于傳輸高頻信號;所述第三導線13為接地導線,可用以抑制差分信號對旁側(cè)的信號干擾。所述第一導線11、第二導線12及第三導線13的中心排布在同一直線上,使得扁平線纜100的整體形狀呈扁平狀,且所述扁平線纜100的橫截面在左右及上下方向上結(jié)構(gòu)對稱。
本實施方式中,所述扁平線纜100包括有若干組借由若干接地導線13間隔設置的所述差分信號對,并且所述差分信號對均并排設置。將所述差分信號對與所述接地導線13設計為相互間隔設置,從而所述接地導線13可對相鄰兩組差分信號對產(chǎn)生隔離,防止相互干擾。
所述第一導線11、第二導線12和第三導線13分別具有位于中心位置處的導體14和包覆在導體14外圍的包覆層。
其中,所述第一導線11和第二導線12的包覆層分別包括包覆在導體14外圍的第一包覆層15和包覆在第一包覆層15外圍的第二包覆層17。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第一包覆層15的介電系數(shù)低于所述第二包覆層17的介電系數(shù)。具體來講,所述第一包覆層15采用介電系數(shù)為2.1至2.4的絕緣材料制成,以提供導體14較好的信號傳輸環(huán)境,減少信號的傳播延遲,降低信號之間的串擾,保證信號的高速有效傳輸,減小信號衰減。
所述第二包覆層17設置為介電系數(shù)相對較高,具體為采用由可吸收電磁波的吸波材料制成吸波層,借此,可以利用該吸波層17吸收外界輻射的電磁波,有效抑制外界電磁干擾,對導體14與外界進行有效隔離,保證高頻、超高頻信號傳輸;另,所述吸波層17還具有質(zhì)量輕、耐溫、耐濕、抗腐蝕等性能,進而可有效保護位于內(nèi)側(cè)的導體14,延長扁平線纜100的使用壽命。
另,本實施方式中,因所述第三導線13設置為接地導線,從而一方面,可將其導體14的直徑設置為異于第一導線11和第二導線12的導體14的直徑,即所述接地導線13的導體14的直徑可根據(jù)差分信號對的阻抗匹配情況進行調(diào)整,可以為大于或小于第一導線11和第二導線12的導體14的直徑;另一方面,可將接地導線13的包覆層僅設置為一層,該包覆層采用絕緣材料制成,以對接地導線13的導體14和相鄰的第一導線11或第二導線12的導體14構(gòu)成絕緣隔離。
所述外被層16包覆在所述第一導線11、第二導線12和第三導線13的外側(cè),以進行相對定位和保護。所述外被層16采用耐候性較好和抗疲勞性的材料制成,例如熱塑性彈性體TPE(Thermoplastic Elastomer)材料制成,以對內(nèi)部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導線11、12、13形成較好的保護,提高所述扁平線纜100的使用壽命。
所述第三導線13與相鄰的第一導線11或第二導線12的中心間距與第一導線11和第二導線12的中心間距相同,如此設置,可使得第一導線11和第二導線12之間的差分阻抗得以有效減小,耦合效應增強,保證高頻信號的長距離傳輸。
請參圖4至圖8所示,所述第一連接器200包括第一絕緣本體20和收容在所述第一絕緣本體20內(nèi)的兩個第一電路板21。所述扁平線纜100也設置有兩個,以與所述兩個第一電路板21對應焊接。每個所述第一電路板21的上下兩側(cè)、前后兩端均設有若干金手指22,所述扁平線纜100的導體14與其中一端的金手指221電性連接,所述第一電路板21的另一端金手指222收容在所述第一絕緣本體20內(nèi),以使得所述第一連接器200的對接接口與Mini SAS HD連接器相對應。
所述第一絕緣本體20包括用以限位收容所述第一電路板21和扁平線纜100的第一收容部23及遮覆在所述第一收容部23外側(cè)的第一絕緣部24。所述第一收容部23的前端開設有供收容所述第一電路板21的第一收容腔231、后端開設有供收容所述扁平線纜100的收容槽232,所述收容槽232與所述第一收容腔231相連通。所述收容槽232和第一收容腔231在所述第一收容部23的厚度方向上分別設置有兩個,且沿第一電路板21的插接方向看,所述兩個收容槽232位于所述兩個第一收容腔231之間,從而所述扁平線纜100可在所述第一收容槽232和第一收容腔231內(nèi)與所述第一電路板21上、下兩側(cè)的金手指22電性連接。
所述第一收容部23包括頂壁2312、底壁2311和左右兩側(cè)壁2313,所述左右兩側(cè)壁2313的后端均設有凸肋233,所述凸肋233在水平方向(即第一電路板21插接方向)上的寬度自前向后逐漸遞增,以使得所述凸肋233具有傾斜狀的導引面,所述第一絕緣部24的兩側(cè)邊開設有供限位收容所述凸肋233的開槽243,以限定所述第一收容部23與所述第一絕緣部24。
所述第一收容部23的頂壁2312上設有向內(nèi)凹陷的凹陷部234,所述凹陷部234的前側(cè)設有傾斜狀的第一導引部2341,所述第一絕緣部24的中間部位設有第一凸塊244,所述第一凸塊244在所述第一絕緣部24高度方向上的厚度自后向前逐漸遞增,以使得所述第一凸塊244具有傾斜狀的導引面,從而在所述第一收容部23與所述第一絕緣部24組裝配合時,所述第一凸塊244可在所述第一導引部2341的導引作用下進入所述凹陷部234并收容在所述凹陷部234內(nèi),從而可進一步限定所述第一收容部23與所述第一絕緣部24。
所述第一收容部23的底壁2311前端左右兩側(cè)對應設有向內(nèi)凹陷的凹口235,所述凹口235的前側(cè)還設有傾斜狀的第二導引部2351,所述第一絕緣部24的底壁242內(nèi)側(cè)對應設有第二凸塊245,所述第二凸塊245在所述第一絕緣部24高度方向上的厚度自后向前逐漸遞增,形成與所述凹口235對應的抵接面,從而在所述第一收容部23與所述第一絕緣部24組裝配合時,所述第二凸塊245可在所述第二導引部2351的導引作用下進入所述凹口235并與所述凹口235的內(nèi)側(cè)壁相抵接,繼而使所述第二凸塊245收容在所述凹口235內(nèi),進一步限定所述第一收容部23與所述第一絕緣部24。
所述第一收容部23的底壁2311后端設有向下突伸的突伸部237,所述第一絕緣部24的底壁后端開設有供收容所述突伸部237的第一收容孔247。
所述第一絕緣部24的頂壁241上設有彈性臂246和位于所述彈性臂246兩側(cè)的限位塊248,所述彈性臂246的兩側(cè)設有耳部249,所述兩個限位塊248均呈L型且相對設置,以形成限位收容所述耳部249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形成于所述限位塊248的頂部內(nèi)側(cè)壁與所述第一絕緣部24的頂壁241之間,以便所述耳部249能夠在所述限位槽內(nèi)上下移動。所述彈性臂246上設有凸塊250,便于所述第一連接器200在使用過程中與對接連接器(未圖示)穩(wěn)定連接。
請參圖9至圖13所示,所述第二連接器300包括第二絕緣本體30和收容在所述第二絕緣本體30內(nèi)的第二電路板31。所述第二電路板31的上下兩側(cè)、前后兩端分別設有若干金手指32,且所述第二電路板31其中一端的金手指321與所述扁平線纜100的導體14電性連接、另一端的金手指322突伸超出所述第二絕緣本體30,以使得所述第二連接器300的對接接口與slimline SAS連接器相對應。
所述第二絕緣本體30包括用以限位收容所述第二電路板31和扁平線纜100的第二收容部33及遮覆在所述第二收容部33外側(cè)的第二絕緣部34。所述第二收容部33的后端(即遠離所述扁平線纜100的一端)開設有供收容所述第二電路板31的第二收容腔331,所述第二收容腔331內(nèi)突設有凸柱332,所述凸柱332穿過所述第二電路板31并連接第二收容腔331的上下內(nèi)壁面,以將所述第二電路板31限位在所述第二收容腔331內(nèi)。
所述第二收容部33的前端(即靠近所述扁平線纜100的一端)開設有供收容所述扁平線纜100的第二收容槽333,所述第二收容槽333與所述第二收容腔331相連通,所述第二收容槽333在第二收容部33厚度方向上設置有兩個,且沿第二電路板31的插接方向看,所述第二收容腔331位于所述兩個第二收容槽333之間,從而所述扁平線纜100可在所述第二收容槽333和第二收容腔331內(nèi)與所述第二電路板31上、下兩側(cè)的金手指32電性連接。
所述第二連接器300還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二絕緣部34上的彈片35,所述彈片35的后端設有呈U型狀反向延伸的反向延伸部351、前端設有向兩側(cè)延伸的卡持部352。所述反向延伸部351包括位于彈片35后端且呈U型狀設置的U型部3511和自U型部3511末端向前延伸的延伸部3512,所述延伸部3512呈平板狀設置且具有凸伸超出所述U型部3511的突伸部3513。本實施例中,所述突伸部3513設置有兩個且分設在所述U型部3511的兩側(cè),所述U型部3511的中間位置處凹設有U型槽3514。
所述第二絕緣部34上對應設有用以限位收容所述反向延伸部351和卡持部352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包括設置在第二絕緣部34的底壁341上以供限位收容所述反向延伸部351的凹槽342和位于所述凹槽342旁側(cè)以供限位收容所述突伸部3513的突塊343。所述突塊343呈L型設置且設置有兩個,所述兩個L型突塊343相對設置,所述凹槽342形成于所述兩個L型突塊343之間,所述突塊343內(nèi)凹設有供限位收容所述突伸部3513的第二收容孔344。
所述兩個L型突塊343設置在所述第二絕緣部34的底壁341后端,并將所述凹槽342圍設形成凸字型,以供收容所述U型部3511和延伸部3512。所述兩個L型突塊343之間還設有一限位塊345,該限位塊345限位收容在所述U型槽3514內(nèi),以限位所述彈片35。
所述限位部還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二絕緣部34的底壁341前端以供限位收容所述卡持部352的卡持塊346,所述卡持塊346也設置有兩個,該兩個卡持塊346均呈L型且相對設置,以將所述卡持部352限位在所述卡持塊346的內(nèi)壁與第二絕緣部34的底壁341之間。從而,借由所述卡持部352與卡持塊346、反向延伸部351與凹槽342、突伸部3513與第二收容孔344、以及限位塊345與U型槽3514的相互配合,可將所述彈片35限位在所述第二絕緣部34的底壁341上。
所述彈片35的延伸部3512上開設有一方形的開口3515,所述第二絕緣部34的底壁341上還設有沿前后方向排布的抵持塊347和扣合塊348,所述抵持塊347和扣合塊348均呈傾斜狀設置,從而在所述彈片35與第二絕緣部34組裝完成后,所述抵持塊347與所述延伸部3512的末端相抵頂,所述扣合塊348扣合在所述開口3515中。
請參圖14所示,所述扁平線纜100一端的導體14與所述第一電路板21上的金手指221電性連接、另一端的導體14與所述第二電路板31上的金手指321電性連接,以實現(xiàn)第一連接器200與第二連接器300之間的信號傳輸。本實施例中,所述扁平線纜100設置有兩層,以便與第一電路板21和第二電路板31上下兩側(cè)的金手指22、32電性連接。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連接器300為slimline SAS連接器,當然,在其他實施例中,所述第二連接器也可以為SATA 7PIN或者Mini SAS連接器或者其他連接器,只要能夠與所述扁平線纜100對應焊接固定,繼而實現(xiàn)第一連接器200與第二連接器300之間的信號傳輸即可,于此不予限定。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線纜連接器組件1通過在扁平線纜100的導體14外圍再包覆一層包覆層15,從而可在該包覆層15與外被層16的共同作用下,實現(xiàn)導體14與外部信號之間的屏蔽,增強了屏蔽效果。
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