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連接器,尤其是指一種端子料帶分離方便的電連接器。
背景技術(shù):
:如申請?zhí)枮镃N201220268817.3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新型USB3.0連接器,其包括外殼以及位于外殼內(nèi)部的絕緣膠體和導電端子組,其中導電端子組包括4個信號及電源端子,5個高速信號端子,所述的9個導電端子組呈一體式結(jié)構(gòu),導電端子組中部設有一連接料橋,導電端子組前端呈一平一凸狀,4個信號及電源端子凸起,并與5個高速信號端子交叉連接于連接料橋上,所述的4個信號及電源端子凸起部分設有延伸部。所述導電端子組兩端還設有銜接料帶。由于所述導電端子組的焊接部直接與所述銜接料帶連接,料帶預斷部設于焊接部上,在分離料帶的時候,焊接部容易受力變形,從而影響端子品質(zhì)。因此,有必要設計一種更好的連接器,以克服上述問題。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本實用新型的創(chuàng)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料帶分離方便的電連接器,使端子的焊接部在料帶分離過程中保持穩(wěn)定,從而提高產(chǎn)品品質(zhì)。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shù)方案:一絕緣本體,所述絕緣本體設有一基部及自所述基部向前延伸的一舌板;多個第一端子,每一所述第一端子包括一顯露所述舌板表面的平板狀接觸部,所述平板狀接觸部向后延伸一固持于所述基部的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向后延伸一第一焊接部和一第一料帶預斷部,最外側(cè)的所述第一端子上的所述第一料帶預斷部位于所述第一焊接部的外側(cè);多個第二端子,每一所述第二端子包括一顯露所述舌板表面的彈性接觸部,所述彈性接觸部與所述平板狀接觸部位于所述舌板的同一側(cè),且所述彈性接觸部與所述平板狀接觸部呈前后排列,所述彈性接觸部向后延伸一固持于所述基部的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向后延伸一第二焊接部和一第二料帶預斷部,最外側(cè)的所述第二端子上的所述第二料帶預斷部位于所述第二焊接部的內(nèi)側(cè)。進一步的,中間所述第一端子上的所述第一料帶預斷部位于所述第一焊接部的兩側(cè),中間所述第二端子上的所述第二料帶預斷部位于所述第二焊接部的兩側(cè)。進一步的,最外側(cè)的所述第一端子與最外側(cè)的所述第二端子相鄰,最外側(cè)的所述第一端子位于最外側(cè)的所述第二端子的外側(cè)。進一步的,所述平板狀接觸部向后延伸一連接部,所述連接部向后延伸一第一延伸部,所述彈性接觸部向后延伸一第二延伸部,所述連接部與所述第一延伸部之間設有一過渡部,至少一所述過渡部設有兩傾斜面,所述兩傾斜面的傾斜方向相反且所述兩傾斜面前后錯開。進一步的,與最外側(cè)的所述第二端子相鄰且位于最外側(cè)的所述第二端子的內(nèi)側(cè)的所述第一端子上的所述過渡部設有兩傾斜面,所述兩傾斜面的傾斜方向相反且所述兩傾斜面前后錯開。進一步的,多個所述第一端子包括一接地端子及至少一對差分信號端子,所述接地端子的第一連接部的寬度小于所述差分信號端子的第一連接部的寬度,所述接地端子的第一延伸部的寬度小于所述差分信號端子的第一延伸部的寬度。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延伸部及所述第二延伸部向下經(jīng)三次彎折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固定部及所述第二固定部,且所述第一固定部及所述第二固定部呈U形。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料帶預斷部前端設有一第一預斷面,所述第二料帶預斷部前端設有一第二預斷面,所述第一預斷面與所述第二預斷面位于同一平面上。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預斷面與所述第二預斷面連接于同一料帶上。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預斷部與所述第二預斷部位于同一排。與現(xiàn)有技術(shù)相比,本實用新型最外側(cè)的第一端子的焊接部外側(cè)設有料帶預斷部,中間第一端子的焊接部兩側(cè)設有料帶預斷部,最外側(cè)的第二端子的焊接部內(nèi)側(cè)設有料帶預斷部,中間第二端子的焊接部兩側(cè)設有料帶預斷部,避免了將料帶預斷部直接設在焊接部上,因此在料帶分離的過程中,焊接部不會受力變形,從而使所述第一焊接部及所述第二焊接部始終保持穩(wěn)定,提高了產(chǎn)品品質(zhì)。此外,不僅保證了料帶與端子的連接強度,且保證了焊接部之間的間隙,工藝上容易生產(chǎn),優(yōu)化了制程?!靖綀D說明】圖1為本實用新型電連接器的端子連料帶的立體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電連接器的分解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電連接器另一視角的分解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電連接器的立體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電連接器的端子連料帶的俯視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電連接器的端子的俯視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電連接器的剖視圖。具體實施方式的附圖標號說明:電連接器100絕緣本體1基部11前端壁111后端壁112上端壁113下端壁114凹陷部115凸塊116舌板12收容槽121上表面122下表面123凹陷槽124前表面125收容空間2第一端子3接地端子31差分信號端子32平板狀接觸部33連接部34第一延伸部35過渡部36傾斜面361第一固定部37第一焊接部371第一料帶預斷部372第一預斷面3721凸出部38第二端子4第二延伸部41第二固定部42第二焊接部421第二料帶預斷部422第二預斷面4221彈性接觸部43金屬殼體5上壁面51下壁面52側(cè)壁面53彈性臂54凹口55延伸片56主料帶6副料帶7【具體實施方式】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結(jié)構(gòu)、特征以及功效等,現(xiàn)結(jié)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電連接器100包括一絕緣本體1,固持于所述絕緣本體1上的多個第一端子3和多個第二端子4,收容所述絕緣本體1的金屬殼體5。如圖2、圖3、圖4所示,所述絕緣本體1包括一基部11及自所述基部11向前延伸形成的一舌板12,所述基部11包括前端壁111、后端壁112、上端壁113、下端壁114,所述后端壁112向內(nèi)凹陷形成兩個凹陷部115,所述基部11的兩側(cè)分別設有一個凸塊116。所述舌板12包括一上表面122、一下表面123、一前表面125,所述舌板12設有多個收容槽121,所述收容槽121貫穿所述舌板12的上表面122和下表面123。所述收容槽121的前方設有多個凹陷槽124,所述凹陷槽124比所述收容槽121更靠近舌板12的前表面125,所述前表面125垂直于所述舌板12的上表面122及下表面123。如圖1及圖2所示,所述第一端子3包括一接地端子31及至少一對差分信號端子32,本實施例中,所述差分信號端子32為兩對。因此所述第一端子3由五根端子組成,依次為一對差分信號端子32,接地端子31,一對差分信號端子32。每一所述第一端子3包括一平板狀接觸部33,所述平板狀接觸部33收容于所述凹陷槽124內(nèi),并顯露于所述舌板12的上表面122。所述平板狀接觸部33向后延伸一連接部34,所述連接部34向后延伸一第一延伸部35,所述連接部34和所述第一延伸部35均固持于所述舌板12內(nèi)部。所述接地端子31的所述連接部34寬度小于所述差分信號端子32的所述連接部34的寬度,所述接地端子31的所述第一延伸部35的寬度小于所述差分信號端子32的所述第一延伸部35的寬度,因此差分信號端子32的寬度比接地端子31的寬度更寬,可以提高信號傳輸速率。如圖5及圖6所示,每一所述第一端子3的所述連接部34與所述第一延伸部35之間設有過渡部36,至少一所述過渡部36具有兩個傾斜方向相反且前后錯開的傾斜面361。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接地端子31的所述過渡部36具有兩個對稱的傾斜面361,中間所述差分信號端子32的所述過渡部36具有兩個傾斜方向相反且前后錯開的傾斜面361,當然中間所述差分信號端子32的所述過渡部36的傾斜面361也可以對稱。最外側(cè)的所述差分信號端子32的所述過渡部36僅具有一個傾斜面361,目的是使所述過渡部36的外邊緣與所述連接部34的外邊緣共線,以使布局更加緊湊。所述過渡部36使得所述第一延伸部35的寬度比所述連接部34的寬度更寬,因此改善了所述第一端子3的特性阻抗,使所述第一端子3的傳輸速率穩(wěn)定。如圖2、圖3、圖4所示,所述第一延伸部35向上三次彎折延伸形成一第一固定部37,即所述第一延伸部35向上第一次彎折延伸穿過所述基部11的前端壁111與后端壁112之間,向后第二次彎折延伸穿過所述基部11的上端壁113與下端壁114之間,向下第三次彎折延伸穿過所述基部11的下端壁114。所述第一固定部37經(jīng)過三次彎折后可以穩(wěn)定固持于所述基部11內(nèi)且所述第一固定部37大體呈U形。所述第一固定部37設有一第一焊接部371及一第一料帶預斷部372,所述第一焊接部371左右間隔設置且所述第一焊接部371用于焊接在一電路板(未圖示)上,所述第一料帶預斷部372與料帶相連接。最外側(cè)的差分信號端子32的所述第一料帶預斷部372位于所述第一焊接部371的外側(cè),中間差分信號端子32及接地端子31的所述第一料帶預斷部372位于所述第一焊接部371的兩側(cè)。如圖2所示,所述第二端子4包括一彈性接觸部43,所述彈性接觸部43顯露于所述舌板12的上表面122,所述彈性接觸部43收容于所述收容槽121內(nèi)。因此,所述彈性接觸部43與所述平板狀接觸部33均顯露于所述舌板12的上表面122,即所述彈性接觸部43與所述平板狀接觸部33位于所述舌板12的同一側(cè),且所述彈性接觸部43與所述平板狀接觸部33呈前后排列。所述彈性接觸部43向后延伸一第二延伸部41,所述第二延伸部41也收容于所述收容槽121內(nèi)。所述彈性接觸部43的寬度大于所述第二延伸部41的寬度,所述第二延伸部41與所述第一延伸部35位于同一平面且相互間隔設置,所述第二延伸部41的寬度小于所述差分信號端子32的所述第一延伸部35的寬度,即在保證所述彈性接觸部43的尺寸寬度的同時,盡量縮小所述第二延伸部41的尺寸寬度,以便為用于高速數(shù)據(jù)傳輸?shù)乃霾罘中盘柖俗?2部署空間。如圖2及圖3所示,所述第二延伸部41同樣向上三次彎折延伸形成一第二固定部42,所述第二固定部42穩(wěn)定固持于所述基部11上且所述第二固定部42也大體呈U形。所述第二固定部42設有一第二焊接部421及一第二料帶預斷部422,所述第二焊接部421與所述第一焊接部371前后間隔設置形成前后兩排,且所述第二焊接部421與所述第一焊接部371的焊接點位于同一平面上,可以保證焊接的穩(wěn)定性。所述第一焊接部371及所述第二焊接部421垂直于所述舌板12的上表面122。所述第一端子3與所述第二端子4間隔設置,因此最外側(cè)的所述第一端子3與最外側(cè)的所述第二端子4相鄰且最外側(cè)的所述第一端子3位于最外側(cè)的所述第二端子4的外側(cè)。最外側(cè)的所述第二端子4的所述第二料帶預斷部422位于所述第二焊接部421的內(nèi)側(cè),中間所述第二端子4的所述第二料帶預斷部422位于所述第二焊接部421的兩側(cè)。所述第一料帶預斷部372及所述第二料帶預斷部422的設置使得所述第一端子3及所述第二端子4與料帶的連接強度得以保證,并且保證了所述第一焊接部371及所述第二焊接部421的間隙,工藝上容易生產(chǎn),優(yōu)化了制程。如圖1、圖2及圖3所示,所述第一端子3和所述第二端子4由同一金屬材料沖壓成型,并連接于同一主料帶6上。所述第一料帶預斷部372前端設有一第一預斷面3721,所述第二料帶預斷部422前端設有一第二預斷面4221,所述第一預斷面3721與所述第二預斷面4221位于同一平面上且分別垂直于所述第一延伸部35及所述第二延伸部41。所述第一預斷面3721與所述第二預斷面4221連接于同一所述主料帶6上,同時所述第一料帶預斷部372及所述第二料帶預斷部422位于同一排。所述平板狀接觸部33前端設有一凸出部38,所述凸出部38連接于一副料帶7上。所述主料帶6使得所述第一端子3及所述第二端子4連成整體,保持了端子在生產(chǎn)過程中的穩(wěn)定,防止端子變形,同時所述第一端子3及所述第二端子4通過一次molding就可與所述絕緣本體1注塑成型,有效改善了產(chǎn)品品質(zhì),節(jié)約了成本。如圖1及圖2所示,所述第一端子3及所述第二端子4采用一體式結(jié)構(gòu),通過一次molding與所述絕緣本體1鑲嵌成型,所述主料帶6露出于所述絕緣本體1外,同時所述第一料帶預斷部372與所述第二料帶預斷部422也露出于所述絕緣本體1外。此時,由于所述第一固定部37與所述第二固定部42固持于所述基部11上,因此所述主料帶6非常容易從所述第一料帶預斷部372及所述第二料帶預斷部422分離。且由于所述第一料帶預斷部372及所述第二料帶預斷部422不是直接設于所述第一焊接部371及所述第二焊接部421上,使得所述第一焊接部371及所述第二焊接部421在料帶分離過程中不會受力變形,從而使所述第一焊接部371及所述第二焊接部421始終保持穩(wěn)定,提高了產(chǎn)品品質(zhì)。如圖2、圖4及圖7所示,所述金屬殼體5大致為中空的矩形框體,包括一上壁面51、一下壁面52及一對側(cè)壁面53。所述金屬殼體5安裝于所述基部11上并且圍繞所述舌板12形成一收容空間2,用于容納對接的插頭(未圖示)。所述上壁面51及所述下壁面52均設有延伸入所述收容空間2的彈性臂54,每一所述側(cè)壁面53分別設有延伸入所述收容空間2的彈性臂54,從而與對接插頭接觸。每一所述側(cè)壁面53分別設有與所述凸塊116相配合的凹口55,所述下表面52設有兩個向上彈起的延伸片56,所述延伸片56延伸入所述基部11的凹陷部115。通過所述凹口55及所述延伸片56的設置,所述金屬殼體5可以與所述基部11穩(wěn)定固持。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所述接地端子31的所述連接部34的寬度小于所述差分信號端子32的所述連接部34的寬度,所述接地端子31的所述第一延伸部35的寬度小于所述差分信號端子32的所述第一延伸部35的寬度,所述第二延伸部41的寬度小于所述差分信號端子32的所述第一延伸部35的寬度。通過減小所述接地端子31及所述第二延伸部41的寬度,使得所述差分信號端子32的寬度可以設計得更寬,可以有效提高信號傳輸速率。(2)所述第一端子3設有過渡部36,使得所述第一延伸部35沿舌板12寬度方向加寬,因此所述第一延伸部35的寬度大于所述連接部34的寬度,可以有效改善特性阻抗,使所述第一端子3的傳輸速率穩(wěn)定。(3)最外側(cè)的差分信號端子32的所述第一料帶預斷部372位于所述第一焊接部371的外側(cè),中間差分信號端子32及接地端子31的所述第一料帶預斷部372位于所述第一焊接部371的兩側(cè);最外側(cè)的差分信號端子32的所述第一料帶預斷部372位于所述第一焊接部371的外側(cè),中間差分信號端子32及接地端子31的所述第一料帶預斷部372位于所述第一焊接部371的兩側(cè)。如此,不僅保證了所述第一端子3及所述第二端子4與主料帶6的連接強度,且保證了所述第一焊接部371及所述第二焊接部421的間隙,工藝上容易生產(chǎn),優(yōu)化了制程。(4)所述第一端子3及所述第二端子4連接于同一所述主料帶6上,通過一次molding即可與所述絕緣本體1鑲嵌成型,能夠有效改善產(chǎn)品品質(zhì),同時節(jié)約生產(chǎn)成本。(5)所述主料帶6露出于所述絕緣本體1外,所述第一料帶預斷部372及所述第二料帶預斷部422也露出于所述絕緣本體1外,使所述主料帶6容易分離。所述第一料帶預斷部372及所述第二料帶預斷部422不直接設于所述第一焊接部371及所述第二焊接部421上,使得所述第一焊接部371及所述第二焊接部421在料帶分離過程中不會受力變形,從而使所述第一焊接部371及所述第二焊接部421始終保持穩(wěn)定。以上詳細說明僅為本實用新型之較佳實施例的說明,非因此局限本實用新型之專利范圍,所以,凡運用本創(chuàng)作說明書及圖示內(nèi)容所為之等效技術(shù)變化,均包含于本創(chuàng)作之專利范圍內(nèi)。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