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按鍵結構。
背景技術:
有些產品,由于空間的限制,按鍵結構中的按鍵無法采用懸臂式設計,則一般采用卡扣式的按鍵設計,但是按鍵如果采用卡扣式設計,則按鍵復位時主要是依靠輕觸開關自身的反彈作用來實現復位,手感僵硬。且當使用卡扣式按鍵時,用戶在使用的過程中,若沒有準確地從按鍵的中心按下,而是按到按鍵的某一側,則有可能會導致按鍵失靈的情況發(fā)生。
技術實現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針對某些無法采用懸臂式按鍵設計的按鍵結構在使用卡扣式按鍵時,所造成的手感僵硬及有可能發(fā)生的按鍵失靈的問題提供一種既不受空間限制又可以保證按鍵手感及不會發(fā)生按鍵失靈問題的按鍵結構。
一種按鍵結構,包括外殼、按鍵及設于PCB板的輕觸開關,所述外殼具有一端開口的容置腔,所述輕觸開關設于所述容置腔內,所述按鍵結構還包括具有彈性的懸臂,所述懸臂一端連接于所述容置腔側壁,所述懸臂相對所述輕觸開關設置,所述按鍵可操作地沿所述容置腔運動,所述懸臂還位于所述按鍵的運動路徑上,以在所述按鍵的按壓作用下抵壓或脫離所述輕觸開關。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按鍵結構,包括外殼及按鍵,懸臂設于外殼,按鍵安裝于容置腔,通過操作按鍵可抵壓懸臂以使懸臂彈性變形以抵壓輕觸開關,本按鍵結構將懸臂設置于外殼,避免按鍵直接設置懸臂,懸臂的設置不受空間的限制,且按鍵可以通過懸臂來觸發(fā)輕觸開關,可以保證按鍵的手感,且由于力通過按鍵作用于懸臂,無論按壓按鍵的哪一側均可施加力于懸臂以使懸臂觸發(fā)輕觸開關,不會發(fā)生按鍵失靈的問題。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按鍵包括按鍵本體及設置于所述按鍵本體的卡扣,所述容置腔的側壁設有卡接部,所述卡扣具有彎曲部,所述卡接部具有卡接凸起,所述卡扣通過所述彎曲部與所述卡接部的所述卡接凸起相互卡接。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懸臂為長條狀,所述懸臂靠近所述輕觸開關的一側設有與所述輕觸開關相配的按鍵部,在所述按鍵相對于所述容置腔移動時,所述按鍵部可與所述輕觸開關抵壓或脫離。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按鍵部為圓柱型。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按鍵部設于所述懸臂遠離所述外殼的一端。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按鍵的靠近所述懸臂的一側設有圍骨,在所述按鍵相對于所述容置腔移動時,所述圍骨可抵壓或脫離所述懸臂。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圍骨包括多塊首尾相接的筋板,多塊所述筋板圍成一中空長方體狀。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按鍵靠近所述懸臂的一側設有定位柱,所述外殼設有定位孔,所述定位柱與所述定位孔配合。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外殼靠近所述輕觸開關的一側設有定位筋板,所述定位筋板延伸于所述外殼設置且抵接所述PCB板。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定位筋板為設于所述外殼的凸起,所述凸起的數量為多個。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提供的按鍵結構的爆炸圖;
圖2為圖1中所提供的按鍵結構的部分結構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提供的按鍵結構的爆炸圖;
圖4為圖3所提供的按鍵結構的剖視圖;
圖5為圖1或圖3中所提供的按鍵結構中按鍵的結構圖;
圖6為圖1中所提供的按鍵結構的內部結構圖;
圖7為圖6中所提供的按鍵結構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于理解本實用新型,下面將參照相關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圖中給出了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但是,本實用新型可以以許多不同的形式來實現,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實施例。相反地,提供這些實施例的目的是使對本實用新型的公開內容的理解更加透徹全面。
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稱為“固定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當一個元件被認為是“連接”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類似的表述只是為了說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義,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術和科學術語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文中在本實用新型的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及/或”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的所列項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組合。
參見圖1-圖3,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按鍵結構,包括外殼10、按鍵20、輕觸開關30(參見圖4)及PCB板50,輕觸開關30設于外殼10內部且設置于PCB板50,外殼10具有一端開口的容置腔11,輕觸開關30設于容置腔內,按鍵結構還包括具有彈性的懸臂40,懸臂40一端連接于容置腔側壁,懸臂40相對輕觸開關30設置,按鍵20可操作地沿容置腔11運動,懸臂40還位于按鍵20的運動路徑上,以在按鍵20的按壓作用下抵壓或脫離輕觸開關30。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按鍵結構,包括外殼10及按鍵20,懸臂40的一端連接于外殼10的容置腔11的側壁,按鍵20安裝于容置腔11,通過操作按鍵20可抵壓懸臂40以使懸臂40彈性變形以抵壓輕觸開關30,本按鍵結構將懸臂40設置于外殼10,避免按鍵20直接設置懸臂40,懸臂40的設置不受空間的限制,且按鍵20可以通過懸臂40來觸發(fā)輕觸開關30,可以保證按鍵20的手感,且由于力通過按鍵20作用于懸臂40,無論按壓按鍵20的哪一側均可施加力于懸臂40以使懸臂40觸發(fā)輕觸開關30,不會發(fā)生按鍵20失靈的問題。
參見圖2并同時參見圖5,在本實施例中,按鍵20包括按鍵本體21及連接于按鍵本體21的卡扣22,外殼10的容置腔11的側壁設有卡接部12,卡扣22與卡接部12卡接。具體地,按鍵本體21為長方體形,也可以為正方體形或者圓柱形。卡扣22可以位于按鍵本體21的兩側,具體地,在按鍵本體21的一側設有兩個卡扣22,當然,在其他實施例中,卡扣22的數量不受限制。在本實施例中,可以設置卡扣22為彎鉤狀且具有彎曲部,卡接部12具有卡接凸起,卡扣22通過彎曲部與卡接部12的卡接凸起相互卡接。
參見圖1及圖2,在一實施例中,按鍵結構可以包括三個按鍵20及分別與三個按鍵20相配合的三個懸臂40,三個懸臂40分別設置于外殼10三個不同的位置。在每個按鍵20所對應的容置腔11壁均設有多個卡接部12,每個按鍵20的多個卡扣22分別與多個卡接部12相配合。參見圖3,在另一實施例中,按鍵結構也可以包括一個按鍵20,在容置腔11壁也設有多個卡接部12,按鍵20的多個卡扣22分別與多個卡接部12相配合。
當按壓按鍵20時,按鍵20的卡扣22可以相對于卡接部12向朝向懸臂40的方向輕微移動以抵壓懸臂40,當放開按鍵20時,按鍵20在懸臂40的反彈作用下往向反的方向移動以與卡接部12重新卡合固定。
參見圖5,按鍵20的內側設有圍骨23,在按鍵20相對于容置腔11移動時,圍骨23可抵壓或脫離懸臂40,圍骨23的設置以便于抵壓懸臂40。具體地,圍骨23包括多塊首尾相接的筋板,多塊筋板圍成一中空長方體狀。更具體地,圍骨23可以設置于按鍵20內側靠中心位置,也即圍骨23設置于按鍵本體21靠中心位置。
上述按鍵20的內側即為按鍵20靠近懸臂40的一側,說到外側即為與上述內側相對的一側。
參見圖3及圖5,按鍵20的內側設有定位柱24,外殼10設有定位孔13,定位柱24與定位孔13配合。具體地,定位柱24可以連接于圍骨23且位于圍骨23的兩側。且定位孔13除了設置于外殼10上,還可以設置于懸臂40上。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以設置按鍵20的內側設有定位孔,外殼10設有定位柱,定位孔與定位柱相配合的形式。
參見圖2及圖4,懸臂40為長條狀,懸臂40靠近輕觸開關30的一側設有與輕觸開關30相配的按鍵部41,在按鍵20相對于容置腔11移動時,按鍵部41可與輕觸開關30抵壓或脫離。具體地,按鍵部41為圓柱型且按鍵部41設于懸臂40遠離外殼10的一端。
參見圖6及圖7,外殼10靠近輕觸開關30的一側設有定位筋板14,定位筋板14延伸于外殼10設置且抵接PCB板50。定位筋板14的設置可以防止外殼10的按鍵部位壁厚較薄,當按壓產品其他部分時,出現誤觸動按鍵20的情況發(fā)生。具體地,定位筋板14為設于外殼10的凸起,凸起的數量為多個。更具體地,多個凸起分布于懸臂40的四周,以使懸臂40與輕觸開關30之間保持一定的間距。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因此,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