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扁平導體用電連接器。
背景技術(shù):
扁平導體用電連接器作為安裝于電路基板的連接器被廣泛使用,扁平導體用電連接器具有:具備用于與設置于在FPC等扁平導體的長度方向上的前端側(cè)的連接部分接觸連接的接觸部、和用于與電路基板連接的連接部的多個端子;以及用于在連接器寬度方向?qū)ι鲜龆俗舆M行排列保持的殼體,該殼體在由上壁、下壁以及兩方的側(cè)壁形成的周壁的后部,具有朝向前方形成接受扁平導體的連接部分的接受部的導入壁部,與連接部分接觸的上述端子的接觸部位于上述接受部內(nèi)。
對于上述扁平導體用電連接器而言,在與扁平導體的長度方向成直角的寬度方向上,在該扁平導體的前端緣以窄間距配置有多個連接部分,每個連接部分與沿寬度方向排列在連接器的端子的接觸部對應地接觸連接。因此,為了使各連接部分與對應的端子的接觸部可靠地接觸,在將扁平導體導入接受部時,扁平導體必須在其寬度方向上被準確地定位。
在公開這種連接器的專利文獻1中,在用于將作為扁平導體的FPC等在其寬度方向上定位并收納的嵌合口的入口部設置錐面部分,從而即使在扁平導體向嵌合口的導入開始時在寬度方向上稍微錯位,該扁平導體也能夠使其側(cè)緣前端沿著上述錐面被引導而被引向標準的寬度方向位置,進入上述嵌合口,并且在嵌合口內(nèi)的標準位置上述連接部分與接觸部相對應地接觸連接。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4-178958
在專利文獻1中,端子有從前方和后方各方向安裝于殼體的沿排列方向交替的兩種端子,形成在從前方安裝的端子的后端側(cè)的用于與電路基板焊接的連接部,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至上述嵌合口的后端位置即入口端位置。而對于上述連接部而言,不僅是其后端緣,上緣也比殼體部分突出,因此即便使扁平導體朝向嵌合口從水平方向和傾斜方向的任一方向?qū)?,該扁平導體的前端與該連接部抵接的可能性也很高。
由于扁平導體其母材由樹脂制造,而端子為金屬非常薄,所以若扁平導體與端子的連接部抵接,則容易被該端子的連接部弄傷。扁平導體的母材雖然為樹脂制,但在前端有作為電路線的金屬連接部分,若受到損傷,則由于扁平導體的前端的磨削,產(chǎn)生樹脂粉和金屬粉,這些成為接觸不合格、短路的原因。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鑒于這一情況,其課題在于,提供在扁平導體的導入開始時,扁平導體不會因與端子的抵接而損傷,能夠向規(guī)定導入位置引導的扁平導體用電連接器。
本發(fā)明的扁平導體用電連接器具有:具備多個端子,這些端子具備用于與扁平導體的設置于長度方向上的前端側(cè)的連接部分接觸連接的接觸部、和用于與電路基板連接的連接部;以及殼體,該殼體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對該端子進行排列保持,上述殼體在由上壁、下壁以及兩側(cè)的側(cè)壁形成的周壁的后部,具有朝向前方形成接受扁平導體的連接部分的接受部的導入壁部,上述端子的與連接部分接觸的接觸部位于上述接受部內(nèi)。
在上述扁平導體用電連接器中,本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對于導入壁部而言,上壁的后端至少在扁平導體的寬度方向范圍內(nèi),位于比下壁的后端靠前方的位置,且下壁的上表面具有在比上壁的后端靠后方的位置朝上方露出的露出面,上述露出面在連接器寬度方向的上述連接部的排列區(qū)域之外的區(qū)域位于比該連接部的上緣靠上方的位置,在將扁平導體朝向接受部導入的過程中該扁平導體的前端緣能夠與上述露出面抵接。
根據(jù)這樣的結(jié)構(gòu)的本發(fā)明,因為形成導入壁部的上壁的后端位于比下壁的后端靠前方的位置而在上述下壁形成露出面,所以接受部在后端側(cè)朝上方開放,來自上方的傾斜導入容易并且能夠通過肉眼進行導入時的扁平導體的位置的確認。
另外,在扁平導體的導入開始時,特別是傾斜導入時,即使端子的連接部排列于接受部側(cè),因為露出面位于比連接部靠上方的位置,所以扁平導體的前端緣不與連接部抵接地可靠地被露出面引導。并且,在連接器向電路基板安裝之后,能夠容易地肉眼確認連接部與電路基板的焊接連接狀態(tài)。
在本發(fā)明中,對于多個端子而言,至少一部分的端子的連接部可以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導入壁部的范圍內(nèi)。
在本發(fā)明中,優(yōu)選導入壁部在連接器寬度方向的至少兩端側(cè)且在上壁的后緣下表面,設有將扁平導體朝向下方并向接受部的內(nèi)側(cè)導入引導的錐面,來作為導入上部引導面。
這樣,在傾斜導入扁平導體時,能夠用上壁的導入上部引導面順利地將扁平導體向接受部導入。
在本發(fā)明中,優(yōu)選導入壁部在側(cè)壁的后緣內(nèi)表面,設有將扁平導體的側(cè)端緣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向內(nèi)側(cè)導入引導的錐面,來作為導入側(cè)部引導面。
這樣,在將扁平導體的連接部分導入接受部時,用導入側(cè)部引導面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引導該扁平導體,將連接部分帶入同方向的標準位置。
在本發(fā)明中,導入壁部具有下壁的后端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的端子的連接部的排列區(qū)域向前方?jīng)]入的沒入部,該連接部在上述沒入部內(nèi)能夠向后方露出并突出,由于端子連接部露出從而焊接連接變得容易。
本發(fā)明如以上那樣,因為使殼體的導入壁部中的上壁的后端位于比下壁的后端靠前方的位置并使其開放,所以在扁平導體的導入特別是傾斜導入的情況下,導入操作變得容易并且一邊用肉眼確認一邊確定導入位置以及姿勢,除此之外,因為露出面在端子排列區(qū)域之外,并且位于比端子的連接部的上緣靠上方的位置,所以扁平導體的前端緣與下壁的露出部抵接并被導入引導,在扁平導體的連接部分向接受部導入時,扁平導體的前端緣不與端子抵接,不會被損傷,防止受到損傷的扁平導體的前端的磨削而產(chǎn)生樹脂粉引起的接觸不合格、金屬粉引起的短路。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扁平導體用電連接器和與其連接的扁平導體的立體圖,(A)表示扁平導體連接之前,(B)表示連接之后。
圖2表示作為圖1的連接器的主要部分的接受部入口附近,(A)是立體圖,(B)是從正面?zhèn)扔^察的圖1(A)中的IIB-IIB線剖視圖。
圖3是圖1的連接器的第一端子的位置的剖視圖,可動部件位于打開位置,(A)、(B)、(C)按順序表示進行扁平導體的導入的狀態(tài)。
圖4是表示圖1連接器的可動部件位于閉位置的剖視圖,(A)是第一端子的剖視圖,(B)是第二端子的剖視圖,C)是固定件所在位置的剖視圖。
圖5是表示扁平導體向連接器的不完全導入狀態(tài)的連接器的俯視圖,(A)是圖1所示的扁平導體的情況,(B)是其他方式的扁平導體的情況。
圖6是表示作為圖1的連接器的其他方式的主要部分的接受部入口附近,是從與圖2相同的方向觀察的圖,(A)是立體圖,(B)是主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圖1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扁平導體用電連接器(以下,稱為連接器)1、和與其連接的扁平導體F的立體圖,(A)表示扁平導體與連接器1連接之前,(B)表示連接之后。
扁平導體F在該扁平導體F的前端部的上表面具有被導入連接器1并與連接器的端子連接的連接部分F1。在本實施方式中,按照與上述端子的數(shù)量對應的數(shù)量排列有沿著扁平導體的長度方向(在圖中僅示出形成有連接部分F1的前端部,后方部分省略圖示)延伸的電路線F2,該電路線F2具有電路線F2A和電路線F2B,電路線F2A具有靠近扁平導體F的前端緣的供端子接觸連接的焊盤F2A-1,電路線F2B在該焊盤F2A-1的后方具有焊盤F2B-1,兩電路線F2A、F2B被交替配置。
上述扁平導體F在上述連接部分F1的側(cè)緣部形成有用于供連接器的固定件卡止的卡止凹部F3,在該卡止凹部F3的緣部設置有用于使上述固定件的爪部滑動接觸以及防脫卡止時的強度提高的加強焊盤F4。
供上述扁平導體F連接的連接器1具有:用由電絕緣材料制造的殼體30保持端子10以及固定件20的連接器主體2;和在連接器主體2的前緣側(cè)被支承為能夠活動的由電絕緣材料制造的可動部件3。
被殼體30保持的端子10有相對于該殼體30從后方朝向前方組裝的第一端子11、和從前方朝向后方組裝的第二端子16兩種,兩者在連接器寬度方向(圖1中左右方向)上以交替存在的方式排列。
第一端子11和第二端子16均以維持金屬板的平坦面的狀態(tài)通過沖壓加工來制造,大致呈橫置H字狀,第一端子11如圖3(A)~(C)以及圖4(A)所示,具有上臂部12、下臂部13以及在它們的長度方向中央位置將兩者連結(jié)的連結(jié)部14,第二端子16如圖4(B)所示,具有上臂部17、下臂部18以及連結(jié)部19。
第一端子11的上臂部12具有從連結(jié)部14所在位置朝向后方延伸至殼體30的后端(圖3(A)中左端)附近的接觸臂部12A、和從連結(jié)部14所在位置朝向前方延伸至該連結(jié)部14與殼體30的前端的中間位置的撓性臂部12B。在接觸臂部12A的后端形成有呈向下的三角形突出狀,并與扁平導體F的電路線F2B的焊盤F2B-1接觸的接觸部12A-1,在撓性臂部12B的前端下緣,形成有供后述的可動部件的凸輪部卡合的凹陷彎曲的受壓部12B-1。
第一端子11的下臂部13具有從連結(jié)部14所在位置朝向后方延伸至從殼體30向后方突出的位置的連接臂部13A、和從連結(jié)部14所在位置朝向前方延伸至比上述上臂部12的撓性臂部12B的前端稍微靠前方的位置的凸輪支承臂部13B。上述連接臂部13A具有在其后端部位于殼體30外的連接部13A-1、和位于與上述上臂部12的接觸部12A-1對置的位置的突起狀的支承突起部13A-2。上述連接部13A-1其下緣與殼體30的底面位于大致相同的高度,使得當連接器1配置于電路基板上時,與該電路基板的對應電路面接觸。該連接部13A-1被焊接于對應電路部。另外,支承突起部13A-2支承扁平導體F的下表面,但在該扁平導體F的下表面也具有電路線部時,能夠作為與該電路線部的對應焊盤接觸的副接觸部起作用。
下臂部13的凸輪支承臂部13B其前部形成為直線狀的上緣,將設置于后述的可動部件3的第一端子用凸輪部支承為能夠轉(zhuǎn)動。該凸輪支承臂部13B在靠近連結(jié)部14的位置的上緣,具有嵌入殼體30并卡止的卡止突起13B-3以防止第一端子11的脫落。
對于第二端子16而言,如已經(jīng)說明的那樣,與第一端子11相同地,維持金屬板的平坦面,如圖4(B)所示,具有上臂部17、下臂部18以及連結(jié)部19,形成為大致橫置H字狀,但與第一端子11的不同點在于:在第二端子16從前方朝向后方組裝于殼體30的關(guān)系上,設置于下臂部18的凸輪支承臂部18B的前端的連接部18B-1位于殼體30的前部;形成在上臂部17的撓性臂部17B的受壓部17B-1較深地凹陷彎曲;具有接觸部17A-1的上臂部17的接觸臂部17A和具有支承突起部18A-2的下臂部18的連接臂部18A分別比第一端子11的接觸臂部12A和連接臂部13A短;以及在第二端子16從后方朝向前方組裝于殼體30的關(guān)系上,嵌入殼體30的卡止突起18A-3位于比連結(jié)部19靠后方的位置。
并且,在交替排列的第一端子11和第二端子16的排列范圍的兩個外側(cè),固定件20被殼體30保持。如圖4(C)所示,固定件20與第一端子11以及第二端子16一樣維持金屬板的平坦面并形成為大致橫置H字狀,在下面這些點上與第二端子16不同:上臂部21的卡止臂部21A比第二端子16的上臂部17的接觸臂部17A長;設置于卡止臂部21A的后端的突起狀的卡止部21A-1形成比第二端子16的接觸部17A-1大的爪狀;下臂部22的支承臂部22A的長度與上述卡止臂部21A的長度相同并且比第二端子16的連接臂部18A的長度長;以及在該支承臂部22A的后端不具有突起部,其他與第二端子16相同,因此賦予向第二端子16的附圖標記加“4”的附圖標記,省略其說明。
對于這樣的保持第一端子11、第二端子16以及固定件20的殼體30而言,如從圖1、圖3以及圖4也能理解到的那樣,用于進行第一端子11、第二端子16以及固定件20的組裝的第一端子收容槽31、第二端子收容槽32、固定件收容槽33沿前后方向貫通形成。
上述殼體30由上壁35、下壁36以及側(cè)壁37形成周壁,在比第一端子11的連結(jié)部14、第二端子16的連結(jié)部19以及固定件的連結(jié)部23所處的中間位置靠后方側(cè)的位置,作為接受部38形成沿端子排列方向(在圖3、圖4中與紙面成直角的方向),以使上述第一端子收容槽31、第二端子收容槽32以及固定件收容槽33連通的方式延伸并以從后方接受扁平導體F的連接部分F1的方式向后方開口的空間。若詳細說明,則在由殼體30的上壁35、下壁36以及側(cè)壁37形成的周壁的后部(比上述連結(jié)部14、19、23所在位置靠后方的部分)的內(nèi)部形成有接受部38,包圍該接受部38的壁形成導入壁部39。
上述殼體30如圖3(A)~(C)以及圖4(A)所示,在第一端子收容槽31的比第一端子11的連結(jié)部14靠前方的位置形成有供第一端子11的卡止突起13B-3嵌入并卡止的卡止壁40,在第二端子收容槽32和固定件收容槽33,如圖4(B)、(C)所示,在比第二端子16的連結(jié)部19和固定件20的連結(jié)部23靠后方的位置設置有供卡止突起18A-3嵌入的卡止壁41和供卡止突起22A-3嵌入的卡止壁42,由此分別實現(xiàn)第一端子11、第二端子16以及固定件20的防脫。
在為了形成上述導入壁部39而上下成對存在的上壁35和下壁36中,上壁35其后端位于比下壁36的后端靠前方的位置,換言之,下壁36的后端比上壁35的后端更向后方突出,從而在該下壁36的朝后方的突出部分的上表面形成朝上方開放的露出面43。在本實施方式中,在連接器寬度方向的端子排列范圍內(nèi),下壁36的后端向前方?jīng)]入至上壁35的后端位置,從而上述露出面43相對于端子排列范圍形成在兩側(cè)。即下壁36在上述端子排列范圍形成有沒入部44。其結(jié)果,延伸至下壁36的殼體30的后端的第一端子11的連接部13A-1,位于上述沒入部44內(nèi)而露出。因為該連接部13A-1露出,所以能夠進行將第一端子11向殼體壓入時的確認、以及在連接部13A-1焊接時的焊接的確認,以及能夠防止在焊接時在殼體面?zhèn)鬟f的助焊劑上行。這樣,因為在下壁36形成有上述沒入部44,所以露出面43如圖1(A)所示,相對于上述沒入部44位于連接器寬度方向的兩側(cè)位置,換言之,位于第一端子11的連接部13A-1的排列范圍的兩外側(cè)。上述露出面43在本實施方式中,隔著用于固定件20的固定件收容槽33被劃分為兩個區(qū)域,具有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位于比上述固定件收容槽33靠外側(cè)的位置的外側(cè)露出面43A、和位于比上述固定件收容槽33靠內(nèi)側(cè)的位置的內(nèi)側(cè)露出面43B。外側(cè)露出面43A位于比內(nèi)側(cè)露出面43B稍微高的位置。如從圖2(B)也能夠理解到的那樣,雖然在外側(cè)露出面43A與內(nèi)側(cè)露出面43B之間存在少許的高低差,但在露出面43的前后方向的范圍內(nèi),兩者均位于比位于沒入部44的第一端子11的連接部13A-1的上緣靠上方的位置,相對于該連接部13A-1的上緣,外側(cè)露出面43A高出δ1,內(nèi)側(cè)露出面43B高出δ2(<δ1)。
外側(cè)露出面43A在扁平導體F向接受部38導入時,特別是在傾斜導入時與該扁平導體F的前端緣抵接而對扁平導體F進行引導,并且防止扁平導體F的前端與第一端子11的連接部13A-1的上緣抵接碰撞。
比外側(cè)露出面43A低一些的內(nèi)側(cè)露出面43B,具有在扁平導體F被導入之后可動部件3向關(guān)閉位置轉(zhuǎn)動時,并且被第一端子11的接觸部12A-1和第二端子16的接觸部17A-1向下方按壓時,允許該扁平導體F的撓曲并且支承該扁平導體F的下表面的功能。
上述露出面43因為在前后方向上與上述連接部13A-1的范圍重疊,所以能夠不使連接器在前后方向上變得大型化地設置該露出面43。
與上述下壁36對置的上壁35,如已經(jīng)說明的那樣,其后端位于比下壁36的后端靠前方的位置,如圖2(A)、(B)所示,該上壁35的后緣下表面以錐面形成用于使扁平導體F容易地導入接受部38地進行引導的導入上部引導面45。該導入上部引導面45在第一端子收容槽31和第二端子收容槽32所在位置,中斷而不存在,但形成在上述接受部38的整個寬度區(qū)域即兩側(cè)的側(cè)壁37之間。
在側(cè)壁37中,在比上壁35的后端靠后方的范圍,在連接器寬度方向的內(nèi)側(cè)面形成有將扁平導體F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朝向內(nèi)側(cè)引向標準位置的導入側(cè)部引導面46。該導入側(cè)部引導面46如圖2(A)、(B)所示,具有與外側(cè)露出面43A的外側(cè)緣鄰接的導入側(cè)部橫引導面46A、和從該導入側(cè)部橫引導面46A的前端緣垂直豎立的導入側(cè)部縱引導面46B。即,導入側(cè)部橫引導面46A從下壁36的后端位置達到上壁35的后端位置,導入側(cè)部縱引導面46B形成在上壁35的后端。因此,扁平導體F在沿寬度方向錯位地被導入時,在被上述導入側(cè)部橫引導面46A向標準位置引導之后,接著被導入側(cè)部縱引導面46B引導。
這樣在后部形成導入壁部39的殼體30,如圖1、圖3、圖4所示,為了在前部支承可動部件3并允許該可動部件3的旋轉(zhuǎn),向前方以及上方開放地在端子排列范圍形成切口部47,在上壁35中,從該切口部47的寬度方向緣部47A分別向后方延伸地形成有收容第一端子11的撓性臂部12B以及第二端子16的撓性臂部17B的槽切口部48A、48B,另外,收容固定件20的上臂部21的槽切口部48C形成為長度比上述槽切口部48A,48B長地向后方延伸。
在這樣構(gòu)成的連接器主體2,安裝有一端側(cè)位于殼體30的上述切口部47內(nèi)并且能夠以該一端側(cè)為中心轉(zhuǎn)動的可動部件3。
上述可動部件3用電絕緣材料制作,在如圖1(A)、(B)以及圖3(A)~(C)所示的縱向姿勢的打開位置、與如圖4(A)~(C)所示的橫向姿勢的關(guān)閉位置之間,能夠轉(zhuǎn)動地被殼體支承。
對于可動部件3而言,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形成為在上述切口部47的全部區(qū)域具有寬度的板狀,與第一端子11、第二端子16以及固定件20對應的位置的剖面,如圖3(A)~(C)以及圖4(A)、圖4(B)、圖4(C)所示,在轉(zhuǎn)動中心所在的一端側(cè),形成有分別收納上述第一端子11的撓性臂部12B的前部、上述第二端子16的撓性臂部17B的前部、上述固定件20的撓性臂部21B的前部的槽部51、52、53。在這些槽部51、52、53內(nèi),設置有與在上述第一端子11的撓性臂部12B形成的受壓部12B-1卡合的第一端子用凸輪部54、與在上述第二端子16的撓性臂部17B形成的受壓部17B-1卡合的第二端子用凸輪部55、以及與在上述固定件20的撓性臂部21B形成的受壓部21B-1卡合的固定件用凸輪部56。
第一端子用凸輪部54和第二端子用凸輪部55,如圖4(A)、(B)所示,在可動部件3處于關(guān)閉位置時,均形成為縱長形狀。上述第一端子用凸輪部54和第二端子用凸輪部55,在可動部件3轉(zhuǎn)動時被第一端子11的凸輪支承臂部13B以及第二端子16的凸輪支承臂部18B各自的上緣轉(zhuǎn)動支承,在可動部件3來到關(guān)閉位置時,第一端子用凸輪部54的上緣將第一端子11的受壓部12B-1向上方按壓,第二端子用凸輪部55的上緣將第二端子16的受壓部17B-1向上方按壓。若上述受壓部12B-1、17B-1被按壓,則第一端子11的撓性臂部12B、第二端子16的撓性臂部17B分別向上方彎曲,根據(jù)杠桿原理分別使第一端子11的接觸臂部12A、第二端子16的接觸臂部17A向下方彎曲。其結(jié)果,使第一端子11的接觸部12A-1、第二端子16的接觸部17A-1與電路基板F的對應焊盤F2B-1,F(xiàn)2A-1壓接。
固定件用凸輪部56,如圖4(C)所示形成圓形,不被固定件20的形成下臂部22的前部的連接臂部22B支承,在可動部件3來到關(guān)閉位置時,該固定件用凸輪部56向上方移動而將固定件20的受壓部21B-1向上方按壓。若受壓部21B-1向上方被按壓,則按照與第一端子11以及第二端子16相同的原理,設置于后端的爪狀的卡止部21A-1向下方彎曲位移,進入扁平導體F的卡止凹部F3,通過上述卡止部21A-1防止扁平導體F的脫落。
接下來,對這樣構(gòu)成的本實施方式的扁平導體F向連接器的連接要領進行說明。
在扁平導體F與連接器連接之前,如圖1(A)以及圖3(A)~(C)所示,使連接器的可動部件3直立而使其處于打開位置。由于第一端子11、第二端子16以及固定件20從可動部件3的第一端子用凸輪部54、第二端子用凸輪部55以及固定件用凸輪部56不受任何力,因此第一端子11的接觸臂部12A、第二端子16的接觸臂部17A以及固定件20的卡止臂部21A不向下方彎曲位移,處于自由狀態(tài),扁平導體F能夠容易地導入接受部38。
扁平導體F在向連接器的導入位置(上下以及橫向位置)處于標準位置,并且導入方向為與電路基板平行的水平方向的情況下,沒有任何問題,扁平導體F的連接部分F1被導入上述接受部38內(nèi)。
扁平導體F往往從標準位置錯位,或者被傾斜導入,在這種情況下,存在導入不順利、或者扁平導體的前端緣與端子碰撞而受損的傾向,而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正是用于應對這樣的問題。
如圖3(A)~(C)所示,當扁平導體F試圖斜著被導入時,由于在本實施方式中,與扁平導體的寬度方向兩端對應地存在的下壁36的露出面43(外側(cè)露出面43A)位于比第一端子11的連接部13A-1的上緣靠上方的位置,所以扁平導體F的前端緣不與上述第一端子11的連接部13A-1的上緣碰撞或者抵接,而是與上述露出面43抵接,并且朝向接受部38被引向前方。因此對于扁平導體F而言,其前端緣不會由于金屬制的第一端子11而受損,沿著上述露出面43順滑并且順利地被導入接受部38。
接下來,扁平導體F相對于電路基板平行或者斜著被導入時,存在導入位置在上下或者連接器寬度方向錯位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對于扁平導體F而言,其前端緣或者前端部與導入上部引導面45抵接而朝向接受部38被引向下方,由導入側(cè)部引導面46即導入側(cè)部縱引導面46A以及導入側(cè)部橫引導面46B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被引向標準位置。
這樣,對于扁平導體F而言其連接部分F1向接受部38內(nèi)的標準位置被導入并且被導入至標準導入深度位置(參照圖1(B))。
接下來,使可動部件3從圖1(B)的打開位置向從圖4(A)~(C)所示的關(guān)閉位置轉(zhuǎn)動。若可動部件3被帶向關(guān)閉位置,則如已經(jīng)說明的那樣,第一端子11和第二端子16它們的受壓部12B-1、17B-1被對應的第一端子用凸輪部54、第二端子用凸輪部55向上方按壓而使撓性臂部12B、17B向上方彎曲,結(jié)果接觸臂部12A、17A向下彎曲,接觸部12A-1、17A-1與對應焊盤F2B-1、F2A-1接觸并且將扁平導體F向下方按壓,提高接觸壓力。另一方面,對于固定件20而言,受壓部21B-1被固定件用凸輪部56向上方按壓,按照與第一端子11、第二端子16的情況相同的原理,爪狀的卡止部21A-1向下方移動位移而進入扁平導體F的卡止凹部F3,從而扁平導體F的脫落可靠地被防止。
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已經(jīng)說明的那樣,扁平導體F在其連接部分F1設置有加強焊盤F4。如圖1(A)所示,該加強焊盤F4的后緣位于扁平導體F的卡止凹部F3的正后方,在前后方向上,位于靠近兩種焊盤F2A、F2B中的位于后方的焊盤F2B-1的后端的位置,在扁平導體F的連接部分F1被導入至接受部38內(nèi)的標準位置時,如圖1(B)所示,上述加強焊盤F4的后緣來到與殼體30的上壁35的后端相同的位置。即,在扁平導體F完全被導入至標準位置時,上述加強焊盤F4被上壁35覆蓋而正好看不見。上述加強焊盤F4由與電路線F2的焊盤相同的金屬制造,具有光澤,由于扁平導體F在到達標準位置為止的導入過程中發(fā)光所以容易用肉眼觀察。其后,若扁平導體F到達標準位置,則該發(fā)光的加強焊盤F4被上壁35覆蓋而立刻變得看不見,所以能夠非常容易地確認是否被導入至標準位置。
接下來,在扁平導體F處于不完全導入位置時,如圖5(A)所示,加強焊盤F4(在圖5(A)中,為了容易理解而使點分布于加強焊盤區(qū)域)的后部從上壁35的后緣伸出,從而能夠通過肉眼發(fā)現(xiàn)不完全導入。這能夠通過使上壁35的后端比下壁36的后端向前方?jīng)]入而實現(xiàn)。
接下來,如圖1(A)以及圖5(A)所示,加強焊盤F4在扁平導體F完全被導入至標準位置時被上壁35覆蓋,而在不完全導入時向后方伸出而從外部能夠看到加強焊盤F4,即便不這樣設置,作為其他方式,也能夠如下這樣設置,即,如圖5(B)所示,在從被導入至標準位置時處于上壁35的后端位置的位置起的后方部分形成加強焊盤F4的肉眼確認部分F4-1,而在不完全導入的情況下,由于該肉眼確認部分F4-1的前緣未到達上壁35的后端,所以能夠用肉眼確認不完全導入。
接下來,對形成于導入壁部39的扁平導體的引導面的其他方式進行說明。
在圖2(A)、(B)的方式的導入側(cè)部引導面46中,在導入側(cè)部橫引導面46A的前端位置設置有導入側(cè)部縱引導面46B,但在圖6(A),(B)的例子中,具有從下壁36的上表面朝向連接器寬度方向內(nèi)側(cè)并向下方傾斜的橫錐面狀的導入側(cè)部橫引導面46A、和相對于露出面43垂直豎立并從下壁36的后端面朝向連接器寬度方向內(nèi)側(cè)且向前方傾斜的縱錐面狀的導入側(cè)部縱引導面46B。上述導入側(cè)部橫引導面46A和導入側(cè)部縱引導面46B,在入口側(cè)即下壁36的靠近后端的位置形成凸角部,共享相互交叉的棱線46C。因此,在扁平導體F在寬度方向錯位地被導入時,被上述導入側(cè)部縱引導面46A或者導入側(cè)部橫引導面46B向標準位置引導。
附圖標記的說明:
11…(第一)端子;36…下壁;12A-1…接觸部;37…側(cè)壁;13A-1…連接部;38…接受部;16…(第二)端子;39…導入壁部;17A-1…接觸部;44…沒入部;30…殼體;45…導入上部引導面;35…上壁;46…導入側(cè)部引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