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開關。
背景技術:
目前,作為開關,例如具有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開關。該開關具備:操作部件;由共用觸點及第一、第二切換觸點構成的固定觸點;具有與共用觸點抵接且與第一、第二切換觸點的任一個接觸的觸點部的可動觸點;用于通過操作部件的按壓操作使與第一、第二切換觸點接觸的可動觸點移動的速動(snapaction)機構。
現(xiàn)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0-73662號公報
發(fā)明所要解決的課題
上述現(xiàn)有的開關使可動觸點與切換觸點滑動接觸,由此,提供接觸可靠性高的開關。本發(fā)明人發(fā)現(xiàn),可得到接觸可靠性比上述現(xiàn)有的開關更高的開關。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于是,本發(fā)明的課題在于,提供一種接觸可靠性高的開關。
用于解決課題的方案
為了解決所述課題,本發(fā)明的開關具備:基座;至少一個開關部,其設于所述基座,并具有相互隔開規(guī)定的間隔而配置的、共用固定觸點及至少一個開閉用固定觸點;滑動體,其可轉動地支承于所述基座,并具有:與所述共用固定觸點可滑動地接觸的共用可動觸點、與所述共用可動觸點導通且與所述開閉用固定觸點可滑動地接觸或分離的開閉用可動觸點;蓋,其以覆蓋所述開關部及所述滑動體的方式安裝于所述基座;操作體,其可移動地支承于所述基座或所述蓋;彈性體,其向使所述滑動體和所述操作體相互靠近的方向施力。所述滑動體以在使所述操作體移動到規(guī)定的位置時,通過所述彈性體的彈性力產生的速動(snapaction)動作進行轉動的方式被支承,所述開閉用可動觸點以隨著所述滑動體的轉動,與所述開閉用固定觸點進行接觸或分離的方式滑動移動,所述共用可動觸點隨著所述滑動體的轉動,在維持與所述共用固定觸點接觸的狀態(tài)下滑動移動。
發(fā)明效果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開關,使操作體移動到規(guī)定的位置時,通過彈性體的彈性力產生的速動動作,滑動體進行轉動,伴隨著該滑動體的轉動,以使開閉用可動觸點與開閉用固定觸點接觸或分離的方式使開閉用可動觸點進行滑動移動,并且維持與共用固定觸點接觸的狀態(tài)的同時,使共用可動觸點滑動移動。因此,能夠擦去在第一、第二可動觸點及各固定觸點的表面上生成的雜質等,而得到擦拭效果,其結果,可提高接觸可靠性。
另外,通過滑動體的轉動,在第二可動觸點與共用固定觸點接觸的狀態(tài)下進行滑動移動。因此,即使具有多個開關部,也可以大致同時切換所有的開關部。
作為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也可以如下構成,所述操作體具有:可轉動地支承于所述基座或所述蓋的轉動部、與該轉動部連結的操作部,所述滑動體及所述轉動部以具有不同的轉動支點的方式配置。
根據(jù)該實施方式,滑動體及轉動部具有不同的轉動支點,因此,與滑動體及轉動部的轉動支點處于相同位置的開關相比,可降低為了使滑動體轉動所需要的操作體的按壓力。即,可以以較小的對操作桿的按壓力,得到較大的對滑動體的驅動力。其結果,能夠容易地切換開關部。
作為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也可以如下構成,所述滑動體具有設有一對所述開閉用可動觸點和一對所述共用可動觸點的可動接觸片,所述一對開閉用可動觸點及所述一對共用可動觸點各自分別安裝在所述滑動體的轉動軸方向,且可移動地安裝,并且,彈性夾持所述開閉用固定觸點及所述共用固定觸點。
根據(jù)該實施方式,即使在設置的開關部的位置與設計上的開關部的位置之間產生誤差,將滑動體安裝于基座時,可動接觸片根據(jù)開關部的位置進行移動,可自動調整可動接觸片的位置。因此,不需要嚴格地管理開關部的定位精度,因此,可降低制造成本。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開關的一個實施方式的立體圖;
圖2是圖1的開關的去除了蓋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
圖3是圖1的開關的分解立體圖;
圖4是圖1的開關的從與圖3不同方向觀察的分解立體圖;
圖5是用于說明圖1的開關的組裝方法的圖;
圖6是與圖5連續(xù)的、用于說明圖1的開關的組裝方法的圖;
圖7是與圖6連續(xù)的、用于說明圖1的開關的組裝方法的圖;
圖8是與圖7連續(xù)的、用于說明圖1的開關的組裝方法的圖;
圖9是用于說明圖1的開關的動作的圖;
圖10是與圖9連續(xù)的、用于說明圖1的開關的動作的圖;
圖11是與圖10連續(xù)的、用于說明圖1的開關的動作的圖;
圖12是與圖11連續(xù)的、用于說明圖1的開關的動作的圖;
圖13是與圖12連續(xù)的、用于說明圖1的開關的動作的圖;
圖14是與圖13連續(xù)的、用于說明圖1的開關的動作的圖;
圖15是用于說明圖1的開關的其它實施方式的圖;
圖16是用于說明圖1的開關的其它實施方式的另一圖;
圖17是用于說明圖1的開關的其它實施方式的其它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說明本發(fā)明的開關的實施方式。此外,以下說明中,在說明附圖表示的結構方面,使用“上”、“下”、“左”、“右”等的表示方向的術語、及包含這些方向其它術語,但使用這些術語的目的是為了,通過附圖容易理解實施方式。因此,這些術語不限于表示實際上使用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時的方向,不應解釋為通過這些術語限定專利保護范圍所記載的發(fā)明的技術范圍。
如圖1、圖2所示,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開關100具備:基座10、設于該基座10上的滑動體50及操作體的一例的操作桿70、設于基座10上且覆蓋滑動體50的蓋80。
如圖3所示,在基座10設有兩組第一固定觸點端子20、第二固定觸點端子30及共用固定觸點端子40。在滑動體50安裝有兩個可動接觸片60。另外,在開關100還設有與滑動體50及操作桿70連結的彈性體的一例的反轉彈簧90和與基座10及操作桿70連結的兩個復位彈簧91。
如圖3~圖5所示,基座10具有由一對長邊及一對短邊劃分的俯視矩形形狀。在該基座10設有用于支承滑動體50及操作桿70的一對支承部11。
如圖3、圖5所示,一對支承部11以從基座10的上表面突出的方式設于基座10的上表面的一短邊的緣部,各支承部11以沿著基座10的短邊相互相對的方式配置。
支承部11由從基座10的上表面向上方延伸的垂直部、和從垂直部的上端沿著基座10的上表面并沿基座10的長度方向延伸的水平部構成。如圖4所示,在水平部的下表面11a和與該下表面11a連續(xù)的垂直部的側面11b的連結部分設有切口部12。該切口部12具有:配置于不面向另一支承部11的外向面且可轉動地支承滑動體50的轉動承受部13、用于安裝滑動體50的滑動體安裝孔14。支承部11的水平部的下表面11a和與該下表面11a連續(xù)的垂直部的側面11b成傾斜,可劃分滑動體50的轉動范圍。
另外,在支承部11的切口部12的上方設置從支承部11的外向面突出的基座突起15,在垂直部的基部(下端)設有用于安裝復位彈簧91的一端的彈簧安裝孔16。
在基座10的上表面的外周緣部設有與蓋80的形狀相應的凹部10a,在基座10的上表面的中央部設有俯視矩形形狀的凹部17。另外,在與基座10的長度方向平行的側面分別隔開規(guī)定間隔地設有用于安裝蓋80的兩個安裝突部18。
如圖3~圖5所示,第一固定觸點端子20、第二固定觸點端子30及共用固定觸點端子40是將一張導電板沖裁而形成的板狀體,通過嵌入成形設于基座10的長邊的緣部。該第一固定觸點端子20、第二固定觸點端子30及共用固定觸點端子40排列配置成一列,并且以第二固定觸點端子30位于第一固定觸點端子20與共用固定觸點端子40之間,且相互分開的方式配置。此外,利用排列配置成一列的第一固定觸點端子20、第二固定觸點端子30及共用固定觸點端子40構成開關部sw1、sw2。
第一固定觸點端子20具有設于基座10的上面?zhèn)鹊牡谝还潭ㄓ|點21和設于基座10的底面?zhèn)鹊牡谝还潭ǘ俗?2,第二固定觸點端子30具有設于基座10的上面?zhèn)鹊牡诙潭ㄓ|點31和設于基座10的底面?zhèn)鹊牡诙潭ǘ俗?2。另外,共用固定觸點端子40具有設于基座10的上面?zhèn)鹊墓灿霉潭ㄓ|點41和設于基座10的底面?zhèn)鹊墓灿霉潭ǘ俗?2。此外,第一、第二固定觸點21、31為開閉用固定觸點的一例。
第一固定觸點21配置于基座10的上表面的與支承部11相對的側的短邊的兩端,并從基座10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該第一固定觸點21由從基座10的上表面向上方延伸的垂直部分和從該垂直部分的上端部向支承部11延伸的水平部分構成。第一固定觸點21的垂直部分由絕緣部件23覆蓋,水平部分露出。第二固定觸點31配置于第一固定觸點21的水平部分的下方,并從基座10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第一固定觸點21的水平部分和第二固定觸點31經(jīng)由絕緣部33一體化,而形成一個板狀體。該板狀體在第一固定觸點21、絕緣部33及第二固定觸點31的表面之間沒有高度差,形成為同一面。另外,共用固定觸點41以位于第一、第二固定觸點21、31與支承部11之間的方式配置,并從基座10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
如圖4所示,第一固定端子22、第二固定端子32及共用固定端子42隔開規(guī)定間隔地配置,且分別從基座10的底面向下方突出。
如圖3、圖4所示,滑動體50由主體部51和從該主體部51的一側面的兩端起隔開間隔且平行地延伸的兩個臂部52構成。
如圖3所示,主體部51具有俯視大致矩形形狀。在主體部51的上表面的長度方向的兩端設有滑動體貫通孔53。該滑動體貫通孔53分別具有矩形形狀,該矩形形狀具有沿著主體部51的寬度方向延伸的長邊和沿著長度方向延伸的短邊。在主體部51的長度方向的兩側面設有從主體部51的上表面向底面延伸的突出部54。另外,如圖4、圖9所示,在主體部51的設有臂部52的側面,設有用于安裝反轉彈簧90的一端的安裝軸部55。
臂部52在其前端分別具有滑動體轉動軸部56。該滑動體轉動軸部56具有可收納于基座10的轉動承受部13的形狀,且以與轉動承受部13的接觸部分成為滑動體50的轉動支點的方式設置。另外,在滑動體轉動軸部56的面向另一臂部52的內向面設有滑動體突起57。該滑動體突起57具有可與基座10的支承部11的滑動體安裝孔14嵌合的形狀。此外,利用基座10的滑動體安裝孔14和滑動體50的滑動體突起57構成用于在基座10臨時固定滑動體50的臨時固定機構。
如圖3、圖4所示,可動接觸片60具有將一張導電性彈簧板沖裁折彎而形成的俯視矩形形狀。該可動接觸片60由設于兩端的一對第一可動觸點61及一對第二可動觸點62、和設于該第一、第二可動觸點61、62之間的安裝機構部構成,且以在安裝于滑動體50時,在寬度方向上保持空隙的狀態(tài)下可移動的方式形成。此外,第一可動觸點61為開閉用可動觸點的一例,第二可動觸點62為共用可動觸點的一例。
第一可動觸點61具有沿著可動接觸片60的長度方向可彈性夾持第一、第二固定觸點21、31的形狀。另外,第二可動觸點62具有沿著可動接觸片60的長度方向可彈性夾持共用固定觸點的形狀。該第一、第二可動觸點61、62以可同時彈性夾持第一、第二固定觸點21、31的任一個和共用固定觸點41的方式配置。
可動接觸片60的安裝機構部由插入滑動體50的滑動體貫通孔53的插入部63和用于將可動接觸片60固定于滑動體50的彈性臂部65構成。插入部63以矩形的板狀態(tài),從可動接觸片60的寬度方向的一側面向可動接觸片60的上表面的正交方向延伸。在該插入部63的下端中央設有卡止爪部64。另外,彈性臂部65具有可以將滑動體50的突出部54夾于中間的分叉形狀,且從可動接觸片60的寬度方向的另一側面起以與插入部63相對的方式延伸。在該彈性臂部65的前端設有卡止爪部66??ㄖ棺Σ?4、66分別具有在將可動接觸片60安裝于滑動體50時,可與滑動體50的底面卡止的形狀。
另外,在可動接觸片60的上表面的第一、第二可動觸點61、62與安裝機構部之間設有用于提高剛性的突起67。
如圖3、圖4所示,操作桿70由操作部件71和設于操作部件71的一面的兩端的一對桿支承部72構成。
操作部件71為矩形的板狀體,在寬度方向上具有一個曲面。另外,如圖4所示,在與曲面相對的面的桿支承部72之間設有用于安裝反轉彈簧90的一端的安裝軸部73。
桿支承部72各自分別具有操作桿轉動軸部74。操作桿轉動軸部74具有圓筒形狀,且以其中心成為操作桿70的轉動支點的方式設置。即,一操作桿轉動軸部74和另一操作桿轉動軸部74向沿著操作部件71的長度方向相互相對方向延伸,且兩者的中心軸位于同一直線上的方式配置。在操作桿轉動軸部74的軸心方向的兩端設有臨時固定孔75。臨時固定孔75沿操作桿轉動軸部74的軸心方向貫通,且具有與基座10的支承部11的基座突起15可嵌合的形狀。此外,利用基座10的基座突起15和操作桿70的臨時固定孔75構成用于將操作桿70臨時固定于基座10的臨時固定機構。
此外,操作部件71的一部分構成操作部的一例,操作部件71的一部分、桿支承部72和安裝軸部73構成轉動部的一例。即,該操作桿70中,轉動部和操作部一體形成。
在操作部件71和桿支承部72之間設有臺階部76。另外,在桿支承部72的操作部件71側設有用于安裝復位彈簧91的一端的操作桿貫通孔77。
蓋80如圖3、圖4所示,其底面開口且具有可安裝于基座10的大致長方體形狀。在該蓋80設有:用于將蓋80安裝于基座10的蓋安裝孔81、用于可轉動地支承操作桿70的支承孔82、用于可以進行操作桿70的操作的操作開口83。
蓋安裝孔81配置于蓋80的寬度方向的兩側面的開口側緣部,且具有可與基座10的安裝突部18嵌合的形狀。支承孔82具有可與操作桿70的操作桿轉動軸部74嵌合的形狀。該支承孔82配置于蓋80的寬度方向的兩側面的上面?zhèn)鹊囊粋€角部,可轉動地支承操作桿轉動軸部74。另外,操作開口83開設向蓋80的長度方向的側面中、設有支承孔82的側的側面及上表面的一部分。
反轉彈簧90及復位彈簧91由例如碳鋼或不銹鋼構成。反轉彈簧90為螺旋彈簧,兩端部各自分別具有可安裝于滑動體50的安裝軸部55及操作桿70的安裝軸部73的形狀。另外,就反轉彈簧90而言,在將反轉彈簧90安裝于滑動體50及操作桿70時,以彈性力總是向拉引兩者的方向發(fā)揮作用的方式調整彈簧長度。復位彈簧91為扭簧,具有兩端部向同一方向折彎,且可將一端部安裝于基座10的彈簧安裝孔16的形狀。另外,在復位彈簧91形成有具有可將操作桿70的操作桿轉動軸部74插入的內徑的環(huán)狀部92。
使用圖1、圖2及圖5~圖8說明上述構成的開關100的組裝方法。
首先,如圖5、圖6所示,在設有兩組開關部sw1、sw2的基座10上臨時固定安裝有兩個可動接觸片60的滑動體50。此時,如圖6所示,滑動體50在使滑動體突起57與基座10的滑動體安裝孔14嵌合,并且可動接觸片60的第一可動觸點61夾持第一固定觸點21,且第二可動觸點62夾持共用固定觸點41的狀態(tài)下,臨時固定于基座10。
另外,可動接觸片60在寬度方向即滑動體50的轉動軸方向上保持空隙的狀態(tài)下可移動地安裝,一對第一可動觸點61及一對第二可動觸點62安裝在滑動體50的轉動軸方向。因此,即使在設置的開關部sw1、sw2的位置與設計上的開關部sw1、sw2的位置之間產生誤差,將滑動體50安裝于基座10時,可動接觸片60根據(jù)開關部sw1、sw2的位置進行移動,而自動調整可動接觸片60的位置。其結果,不需要嚴格地管理開關部sw1、sw2的定位精度,因此,可降低制造成本。
接著,如圖7所示,使基座10的基座突起15(圖5、圖6所示)與操作桿70的臨時固定孔75嵌合,并將操作桿70臨時固定于基座10。
當將滑動體50及操作桿70臨時固定于基座10時,如圖8所示,將反轉彈簧90的一端安裝于滑動體50的安裝軸部55,另一方面,將反轉彈簧90的另一端安裝于操作桿70的安裝軸部73,經(jīng)由反轉彈簧90連結滑動體50和操作桿70。當安裝反轉彈簧90時,滑動體50利用反轉彈簧90吸引操作桿70,并且向離開基座10的方向施力。由此,滑動體50使滑動體轉動軸部56與基座10的轉動承受部13接觸,轉動自如地支承于基座10,并且在由基座10的支承部11的水平部的下表面11a劃分的第一動作位置被保持。
此外,第一動作位置是指,第一可動觸點61與第一固定觸點21接觸,并且第二可動觸點62與共用固定觸點41接觸,且將第一固定觸點21和共用固定觸點41設為相互導通狀態(tài)的滑動體50的位置。
接著,如圖2所示,以向復位彈簧91的環(huán)狀部92插入操作桿轉動軸部74的方式,將復位彈簧91的一端部安裝于基座10的彈簧安裝孔16,將另一端部安裝于操作桿70的操作桿貫通孔77。當安裝復位彈簧91時,操作桿70在按下的情況下,利用復位彈簧91向圖2所示的復位位置復位的方向施力。
最后,如圖1所示,將基座10的安裝突部18與蓋80的蓋安裝孔81嵌合,將蓋80安裝于基座10,并結束開關100的組裝工序。此時,蓋80以將操作桿70的操作桿轉動軸部74嵌合于支承孔82,且操作桿70從蓋80的操作開口83可操作地突出的方式,安裝于基座10。
這樣,上述開關100中,進行組裝時,可將滑動體50及操作桿70臨時固定于基座10,因此,即使在半成品的狀態(tài)下也可以臨時固定。因此,開關100的組裝變得容易,可以提高其生產率。
接著,使用圖9~圖14說明上述構成的開關100的動作。
如上述那樣,開關100具有兩組開關部sw1、sw2,且大致同時切換這些開關部sw1、sw2。
如圖9所示,在操作桿70處于復位位置的狀態(tài)下,滑動體50在第一動作位置被保持,將第一固定觸點21與共用固定觸點41設為導通狀態(tài)。此時,通過反轉彈簧90的彈性力,以滑動體轉動軸部56為中心對滑動體50作用順時針方向的扭矩t1。
當將操作桿70向y1方向按壓,使其移動至圖10所示的位置時,滑動體50的滑動體轉動軸部56和反轉彈簧90的軸心cl排列在一條直線上,對滑動體50作用的扭矩t1抵消。而且,將操作桿70向y1方向進一步按壓,且將操作桿70按下至圖10所示的位置更下側的瞬間,對滑動體50作用逆時針方向的扭矩t2。即,對滑動體50作用的扭矩方向從順時針方向反轉成逆時針方向,并進行速動動作。
當對滑動體50作用扭矩t2時,滑動體50通過反轉彈簧90的彈性向靠近基座10的方向被施力,滑動體50以滑動體轉動軸部56為中心開始沿逆時針方向轉動。而且,如圖11所示,滑動體50轉動至由與支承部11的水平部的下表面11a連續(xù)的垂直部的側面11b劃分的第二動作位置并停止。
此外,第二動作位置是指,第一可動觸點61與第二固定觸點31接觸,并且第二可動觸點62與共用固定觸點41接觸,且將第二固定觸點31與共用固定觸點41設為相互導通狀態(tài)的滑動體50的位置。
此時,可動接觸片60的第一可動觸點61在夾持由第一、第二固定觸點21、31構成的板狀體的狀態(tài)下,沿著y1方向在該板狀體的表面上滑動移動,第二可動觸點62在夾持共用固定觸點41的狀態(tài)下,沿著y1方向在共用固定觸點41的表面上滑動移動。即,通過滑動體50的轉動,與第一固定觸點21接觸的第一可動觸點61從第一固定觸點21經(jīng)由絕緣部33在第二固定觸點31滑動,第二可動觸點62在共用固定觸點41的表面上滑動。
然后,操作桿70被按下至圖12所示的位置,與基座10的支承部11接觸并停止。
當解除對操作桿70的按壓時,操作桿70通過復位彈簧91的彈性力,向圖13所示的y2方向被按回,并復位至圖14所示的復位位置。當通過解除對操作桿70的按壓,使操作桿70從圖12所示的位置移動至圖13所示的位置時,滑動體50的滑動體轉動軸部56和反轉彈簧90的軸心cl排列在一條直線上,對滑動體50作用的扭矩t2抵消。而且,在使操作桿70退回至圖13所示的位置更上側的瞬間,對滑動體50作用順時針方向的扭矩t1,對滑動體50作用的扭矩方向從逆時針方向反轉成順時針方向,并進行速動動作。
這樣,將可轉動地支承于基座10的滑動體50及操作桿70利用反轉彈簧90連結,在使操作桿70轉動至規(guī)定的位置時,通過反轉彈簧90的彈性力,滑動體50轉動,使第一可動觸點61和第一、第二固定觸點21、31接觸或分離。即,通過對操作桿70施加的外力,直接切換導通路徑,因此,為了將外力傳遞至操作桿70,而不需要促動器等零件。因此,可以降低開關100的零件數(shù)量及組裝工時,并提高其生產率。
另外,上述開關100中,在使操作桿70轉動至規(guī)定的位置時,滑動體50通過反轉彈簧90的彈性力產生的速動動作進行轉動,且以使第一可動觸點61與第一、第二固定觸點21、31接觸或分離的方式,使第一可動觸點61滑動移動,并且在維持與共用固定觸點41接觸的狀態(tài)下使第二可動觸點62滑動移動。因此,在第一、第二可動觸點61、62及各固定觸點21、31,41的表面上生成的雜質等被擦去,可以得到擦拭效果,可提高接觸可靠性。
另外,進行開關部sw1、sw2的切換時,通過滑動體50的轉動,第二可動觸點62在與共用固定觸點41接觸的狀態(tài)下滑動移動。因此,即使具有3個以上的開關部,也可以大致同時切換所有的開關部。
此外,上述開關100中,滑動體50及操作桿70具有不同的轉動支點。即,成為操作桿70的轉動支點的操作桿轉動軸部74設于成為滑動體50的轉動支點的滑動體轉動軸部56的上部。因此,與滑動體50及操作桿70的轉動支點處于相同位置的開關相比,可降低為了使滑動體50轉動所需要的操作桿70的y1方向的按壓力。即,可以以較小的對操作桿70的按壓力,得到較大的對滑動體50的驅動力。其結果,即使設置3組以上的開關部,也可以容易切換開關部。
另外,上述開關100中,利用支承部11的水平部的下表面11a和與該下表面11a連續(xù)的垂直部的側面11b,劃分滑動體50的轉動范圍。因此,通過開關部sw1、sw2的切換而進行轉動的滑動體50,與位于成為滑動體50的轉動支點的滑動體轉動軸部56附近的支承部11的水平部及垂直部碰撞而停止。這樣,將支承部11的水平部及垂直部配置于成為滑動體50的轉動支點的滑動體轉動軸部56的附近,因此,滑動體50在轉動時以較低的碰撞速度與支承部11的水平部及垂直部碰撞。因此,可降低因滑動體50與支承部11的水平部及垂直部碰撞產生的噪聲。
(其它實施方式)
開關部不限于兩組,如圖15所示,也可以是1組(sw1),如圖16所示,也可以是3組(sw1~sw3),雖然未圖示,但也可以是4組以上。另外,開關部不限于配置成一列的情況,固定觸點也可以以不排列在一條直線上的方式配置。
上述開關100中,滑動體50和操作桿70利用反轉彈簧90連結,通過對操作桿70施加的外力,直接切換導通路徑,但不限于此。即,本發(fā)明只要是通過滑動體的轉動,以開閉用可動觸點和至少一個開閉用固定觸點進行接觸或分離的方式,開閉用可動觸點進行滑動移動,并且維持共用可動觸點與共用固定觸點接觸的狀態(tài),同時進行滑動移動的開關,就可以適用于任意結構的開關。
開關的組裝方法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只要在組裝了基座、滑動體及操作桿的狀態(tài)下,安裝反轉彈簧即可,基座、滑動體及操作桿可以以任意順序組裝。
也可以向基座10的轉動承受部13嵌入金屬材料。由此,可以提高轉動承受部13的強度。另外,也可以使用軸承結構代替轉動承受部13。
由第一、第二固定觸點21、31構成的板狀體及共用固定觸點41只要是在通過滑動體50的轉動,第一、第二可動觸點61、62接觸的狀態(tài)下可滑動移動的大小及形狀即可,可以采用任意的大小及形狀。
滑動體50也可以將插入可動接觸片的滑動體貫通孔、滑動體轉動軸部、及固定反轉彈簧的一端的安裝軸部一體形成,也可以分別分開地形成,且通過利用粘接劑等進行連結而形成滑動體。另外,也可以將固定反轉彈簧90的一端的安裝軸部55利用金屬材料形成。由此,可以提高安裝軸部55的強度。
可動接觸片60通過將插入部63插入滑動體50的滑動體貫通孔53而固定,但不限于此。例如,可動接觸片60也可以通過嵌入成形與滑動體50一體形成,也可以通過熱鉚接固定于滑動體50。由此,可以提高可動接觸片60相對于滑動體50的固定強度。
操作桿70也可以將操作部件及桿支承部一體形成,也可以分別分開地形成,且通過利用粘接劑等進行連結而形成操作桿。另外,也可以將固定反轉彈簧90的一端的安裝軸部73利用金屬材料形成。由此,可以提高安裝軸部73的強度。
此外,操作體不限于操作桿70,只要可以使滑動體50轉動即可,其形狀、大小及零件數(shù)量等可以根據(jù)開關的設計等任意設定。例如,操作體不限于可轉動地支承的結構,也可以是可直線性移動地支承的結構。另外,不限于將操作部和轉動部一體形成的操作桿70,也可以是將操作部和轉動部分別分開地形成并連結的結構,也可以將操作部利用多個零件、例如向轉動部傳遞外力的促動器和用于操作該促動器的操作部件而構成。
反轉彈簧90只要發(fā)揮與開關100的設計相應的彈性力,就可以使用任意材料。另外,不限于螺旋彈簧,也可以采用板簧、扭簧或橡膠等。
復位彈簧91只要在按下操作桿70時,抵抗反轉彈簧90的彈性力,并發(fā)揮使操作桿70復位至復位位置的彈性力,就可以使用任意材料。另外,不限于扭簧,也可以采用螺旋彈簧或板簧等。
用于將滑動體50及操作桿70臨時固定于基座10的臨時固定機構只要是在將滑動體50及操作桿70安裝于基座10的狀態(tài)可臨時固定的機構,就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的結構。例如,也可以在基座設置凸部,在滑動體設置與凸部可嵌合的凹部。另外,也可以在基座設置凹部,在操作桿設置與凹部可嵌合的凸部。
上述實施方式中敘述的構成要素也可以適當組合,當然還可以適當選擇、置換或刪除。
產業(yè)上的可利用性
本發(fā)明的開關可用于例如汽車的電子控制停車制動器等。
符號說明
10基座
11支承部
12切口部
13轉動承受部
14滑動體安裝孔
15基座突起
16彈簧安裝孔
17凹部
18安裝突部
20第一固定觸點端子
21第一固定觸點
22第一固定端子
30第二固定觸點端子
31第二固定觸點
32第二固定端子
40共用固定觸點端子
41共用固定觸點
42共用固定端子
50滑動體
51主體部
52臂部
53滑動體貫通孔
54突出部
55安裝軸部
56滑動體轉動軸部
57滑動體突起
60可動接觸片
61第一可動觸點
62第二可動觸點
63插入部
64卡止爪部
65彈性臂部
66卡止爪部
67突起
70操作桿
71操作部件
72桿支承部
73安裝軸部
74操作桿轉動軸部
75臨時固定孔
76臺階部
77操作桿貫通孔
80蓋
81蓋安裝孔
82支承孔
83操作開口
90反轉彈簧
91復位彈簧
100開關
161可動觸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