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模制變壓器,更加詳細而言,涉及當模制變壓器自身發(fā)生火災時能夠迅速滅火的具備滅火裝置的模制變壓器。
背景技術:
模制變壓器由環(huán)氧樹脂包裹而成,以使變壓器的初級線圈和次級線圈與周邊部件絕緣。一般,使線圈在卷繞的狀態(tài)下位于模具內,并向模具內注入環(huán)氧樹脂,用環(huán)氧樹脂包裹線圈,制成模制變壓器。這樣的模制變壓器雖然用環(huán)氧樹脂包裹初級線圈和次級線圈,但是具有因運行中發(fā)生的火花等而發(fā)生火災的危險。
即,由于變壓器帶有高電壓,因此,當變壓器在運行過程中發(fā)生火災時,很難撲滅火災。尤其因為高電壓,試圖撲滅火災的工作人員會處于危險之中,因此具有不易撲滅火災的問題。
為了消除上述問題,如下面的在先技術文獻所公開,從外部向設置變壓器的空間內部注入滅火用的氣體,從而撲滅火災。但是,在先技術文獻的問題在于,由于無法向發(fā)生火災的線圈周邊等直接噴射氣體,因此,實際發(fā)生火災的線圈因火災而燒毀等,甚至周邊的部件也會因火災而滅失。
而且,變壓器一旦被設置,使用時間比較長久,通常為十年以上,而在先技術文獻中,用于滅火的結構并非位于設置變壓器的內部空間,而是在外部,因此用于滅火的結構容易受到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而老化,實際需要時,無法運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解決上述的現(xiàn)有技術問題,能夠將滅火用的流體直接噴射到模制變壓器中主要發(fā)生火災的地點。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在于,在模制變壓器自身設置用于撲滅火災的結構,從而能夠撲滅火災。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在于,用于滅火的結構不受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
技術方案
根據(jù)用于實現(xiàn)上述目的的本發(fā)明的特征,本發(fā)明包括:底座;下部框架,設置在所述底座上;上部框架,設置成被所述下部框架支撐;鐵芯,設置成下部結合在所述下部框架,上部結合在所述上部框架;次級線圈,內部被所述鐵芯的一側貫穿,外表面由絕緣材料包裹而成;初級線圈,內部被所述次級線圈貫穿,外表面由絕緣材料包裹而成;盒體,設置成與所述初級線圈的外表面相鄰;流體容器,設置在所述盒體的內部,所述流體容器的內部具有滅火用的流體;噴嘴,設置在與所述流體容器連接的配管中的沿著所述上部框架延伸的區(qū)間,向所述初級線圈和次級線圈噴射滅火用的流體。
所述噴嘴向所述初級線圈和次級線圈之間以及相鄰的所述初級線圈的外表面之間噴射流體。
所述噴嘴的噴嘴孔形成在噴嘴的前端外側面的一部分區(qū)間,所述噴嘴傾斜配置成,使所述噴嘴孔朝向所述初級線圈和次級線圈之間以及相鄰的初級線圈的外表面之間。
所述盒體設置在所述下部框架的長度方向的端部,所述流體容器位于隔著所述盒體與所述初級線圈相反的一側。
所述盒體呈重力方向的上部和背向所述初級線圈外表面的一側開放的六面體形狀。
沿著所述下部框架還設置有單獨的配管,在所述配管上具備噴射從所述流體容器排出的流體的噴嘴。
所述流體容器設置成入口朝向重力方向的上方。
所述配管分別沿著所述上部框架或下部框架的兩側配置,并且設置有所述噴嘴。
所述各配管上均設置有向所述初級線圈的外表面之間噴射流體的噴嘴和向所述初級線圈和次級線圈之間噴射流體的噴嘴。
有益效果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具備滅火裝置的模制變壓器可以獲得如下的效果。
本發(fā)明通過設置噴嘴,以使滅火用的流體從模制變壓器的初級線圈和次級線圈的上部和下部向初級線圈和次級線圈之間等相鄰線圈之間噴射,因此能夠迅速對發(fā)生在模制變壓器的火災進行滅火。
并且,本發(fā)明在構成模制變壓器的框架上設置了用于滅火的結構,因此無需增大模制變壓器的大小,就可以提高模制變壓器的火災安全性。
另外,本發(fā)明在設置有模制變壓器的外盒內部,尤其是模制變壓器的下部框架和上部框架均設置有用于滅火的結構,因此用于滅火的裝置不會受到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耐久性提高,并由于配管縮短,能夠進一步迅速地發(fā)揮滅火作用。
附圖說明
圖1是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具備滅火裝置的模制變壓器的優(yōu)選實施例的結構的立體圖。
圖2是在另一方向示出圖1所示的實施例的結構的立體圖。
圖3是示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結構的主視圖。
圖4是示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結構的側視圖。
圖5是示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結構的后視圖。
圖6是示出構成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噴嘴部分的立體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通過示例性的附圖對本發(fā)明的一部分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需要注意的是,對各附圖的構成要素標注附圖標記時,即使相同的構成要素標注在不同的附圖上,也應該盡可能使其具有相同的附圖標記。另外,在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時,認為對于相關的公知結構或功能的具體說明妨礙理解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時,省略對其的詳細說明。
此外,在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構成要素時,可以使用第一、第二、A、B、a、b等術語。這種術語僅僅是為了區(qū)分該構成要素和另一構成要素,該構成要素的本質或排序或順序不會被該術語限定。應當理解,當記載某一構成要素“連接”、“結合”或“銜接”在另一構成要素上時,該構成要素有可能直接連接或銜接在該另一構成要素上,但是各構成要素之間還有可能“連接”、“結合”或“銜接”又一構成要素。
如圖所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具備滅火裝置的模制變壓器具備底座10。所述底座10的作用在于,支撐整個模制變壓器。本實施例中,兩個梁相互并排構成底座10,但是并非必須如此。所述底座10的結構可以是多種。所述底座10上設置有移動用輪子12。所述移動用輪子12用于模制變壓器的移動。構成所述底座10的各梁的兩端可以分別具備至少一個所述移動用輪子12。例如,本實施例中共計使用四個移動用輪子12。
所述底座10上設置有下部框架14。所述下部框架14是由U型鋼構成的兩個第一支撐部件16通過第一緊固件18結合構成的。使用多種所述第一緊固件18,本實施例中由螺栓和螺母構成。所述第一緊固件18還有如下作用,通過貫穿設置在后述的鐵芯30,將鐵芯30固定在下部框架14上。
相對于所述下部框架14的重力方向上方,隔開規(guī)定距離的位置設置有上部框架20。所述上部框架20的結構與所述下部框架14類似。即,兩個第二支撐部件22通過第二緊固件24結合。同樣使用多種所述第二緊固件24,本實施例中由螺栓和螺母構成。所述第二緊固件24同樣還有如下作用,通過貫穿設置在后述的鐵芯30,將鐵芯30固定在上部框架20上。所述第二支撐部件22上具有吊環(huán)26。在使用起重機或升降機吊起整個模制變壓器時,使用所述吊環(huán)26。
具有連接所述下部框架14和上部框架20的連接桿28。所述連接桿28中,其下端部結合在所述下部框架14上,上端部結合在上部框架20上。使用多個這樣的連接桿28,最好在下面待說明的次級線圈38的二次內部空間40中分別設置一對所述連接桿28。這是為了使其從位于二次內部空間40內的鐵芯30部分的兩側表面進行結合。所述連接桿28呈厚度小于寬度的長板狀,兩側部分通過耦接件(未圖示)相互耦接,并且能夠固定鐵芯30。
鐵芯30由多個鋼板層壓而制造,本實施例中,鋼板并非沿著重力方向層壓,而是沿著重力方向豎立并相互緊貼。制造所述鐵芯30,以使所述鐵芯30的分別貫穿后面待說明的次級線圈38的二次內部空間40的部分連接在所述鐵芯30的與所述下部框架14并排延伸的部分和與上部框架20并排延伸的部分。所述鐵芯30與所述下部框架14、上部框架20以及連接桿28結合,且與這些絕緣。
所述下部框架14和上部框架20分別設置有多個絕緣襯墊32。所述絕緣襯墊32由絕緣物質制造,以與所述下部框架14和上部框架20絕緣的狀態(tài),被后面待說明的初級線圈32和次級線圈38支撐。即,在設置在所述下部框架14上的絕緣襯墊32上安置初級線圈34和次級線圈38,以使下部框架14和線圈34、38相互絕緣,初級線圈34和次級線圈38被所述下部框架14支撐。
并且,設置于所述上部框架20的多個絕緣襯墊32安置在初級線圈34和次級線圈38的上端,以使線圈34、38的上端以絕緣狀態(tài)固定于所述上部框架20。其中,所述多個絕緣襯墊32同時安置在呈圓筒狀的初級線圈34和次級線圈38上,并且將相對于各成對的初級線圈和次級線圈34、38配置成圓形軌跡。
成對的初級線圈34和次級線圈38設置在所述下部框架14和上部框架20之間并延伸。所述初級線圈34呈圓筒形狀,通過貫穿內部,形成一次內部空間36,所述一次內部空間36中具有所述次級線圈38。所述次級線圈38也呈圓筒形狀,通過貫穿內部,形成二次內部空間40。所述鐵芯貫穿設置在所述二次內部空間40中。所述初級線圈34的一次內部空間36的內表面和所述次級線圈38的外表面之間形成有規(guī)定的間隔。
所述初級線圈34和次級線圈38分別將卷繞的線圈放入模具的內部后,向模具內注入環(huán)氧樹脂,制作成圓筒形狀。這是為了使初級線圈34和次級線圈38分別與其周邊部件絕緣。在所述初級線圈34和次級線圈44上分別具有第一電極42和第二電極44。所述第一電極42和第二電極44用于使各線圈34、38與外部電性連接。
為了支撐所述第二電極44中的一部分,所述上部框架20上設置有被支撐支架48支撐的絕緣體46。所述絕緣體46的作用在于,實現(xiàn)所述第二電極44和所述上部框架20之間的絕緣,并支撐所述第二電極44,防止其易于變形。
所述下部框架14的一側端部上設置有盒體50。設置所述盒體50的位置是所述下部框架14的長度方向上的一個端部。這是為了利用所述下部框架14的長度方向上的末端部分的空間。所述盒體50的結構并非是形成與外部完全隔離的空間,只要與所述線圈34、38,尤其是相鄰的初級線圈34的外表面隔開規(guī)定的間隔,以使放置在被盒體50隔離的部分上的部件即下面待說明的流體容器52不受初級線圈34的熱量的影響即可。本實施例中,所述盒體50的橫截面呈U字形狀,以防止其內側空間受到初級線圈釋放的熱量的影響。本實施例中,所述盒體50制作成沿著高度方向延伸的長方體并且該長方體的上表面和與所述初級線圈34對置的側面的相反一側側面開放。
所述盒體50內設置有流體容器52。所述流體容器52的內部填充有滅火時所用的流體。所述流體的種類包括具有滅火作用的氣體。本實施例中,有三個所述流體容器50,但是并非必須如此。所述流體容器52制作成瓶子形狀,并豎立設置在所述盒體50內,入口朝向重力方向的上部。
所述流體容器52上連接設置有配管54。所述配管54是從所述流體容器52流出的流體移動的路徑。所述配管54連接在所述流體容器52的入口,并沿著所述上部框架20方向延伸。所述配管54中,朝向上部延伸的部分在所述上部框架20側折彎,并沿著所述上部框架20延伸。配管54中沿著所述上部框架20延伸的部分固定設置于所述上部框架20。
所述配管54中,沿著所述上部框架20延伸的部分上隔開規(guī)定間隔設置有噴嘴56。所述噴嘴56為噴射通過所述配管54所傳遞的流體的部分。如圖4所示,在所述上部框架20的長度方向的一端部觀察所述噴嘴56時,所述噴嘴56設置成向兩側下傾。如圖6所示,所述噴嘴56上形成有多個噴嘴孔58。所述噴嘴孔58形成在所述噴嘴56的前端外側面的一部分區(qū)域。流體通過所述噴嘴孔58噴射。所述噴嘴孔58開口的方向朝向所述初級線圈34和次級線圈38。
所述噴嘴56在所述配管54中的設置位置是對應于所述多個線圈34、38之間的部分。即,相當于所述初級線圈34和次級線圈38之間的位置和相當于所述多個初級線圈34之間的位置。
在圖示的實施例中,由圖3可知,噴嘴56設置在與多個初級線圈34之間對應的位置,圖5可知,噴嘴56設置在與初級線圈34和次級線圈38之間對應的位置。這樣的配置是多個噴嘴56的最基本的配置方式,是使用數(shù)量相對較少的噴嘴56時的情形。
例如,如圖示的實施例,在具備三對初級線圈34和次級線圈38的情形下,在沿著構成所述上部框架20的兩個第二支持部件22配置的各配管54上,可以分別配置五個噴嘴56。
并且,所述噴嘴56最好沿著所述上部框架20配置。這是由于所噴射的流體依靠重力下墜并發(fā)揮滅火作用。
但是,還可以沿著所述下部框架14配置噴嘴56。但是,更好的是沿著所述上部框架20配置噴嘴56,作為輔助,在下部框架14設置噴嘴56。當然,根據(jù)設計條件,即,僅通過設置在下部框架14上的噴嘴56就足以將流體噴射到線圈34、38的上部時,可以僅沿著下部框架14配置噴嘴56。
此外,當所述初級線圈34和次級線圈38的高度較高時,可以沿著上部框架20和下部框架14均配置噴嘴56。此時,所述配管54沿著所述下部框架14延伸,并固定在下部框架14上。
在本發(fā)明中,設置所述噴嘴56是為了在模制變壓器中直接對發(fā)生火災的位置噴射滅火用的流體。即,通過設置噴嘴56的位置以及噴嘴孔58的方向,以使流體能夠直接噴射于火災部位。
另一方面,為了從所述流體容器52排出流體而需要檢測到火災。為此,還具有單獨的傳感器(未圖示)和控制部(未圖示),所述控制部根據(jù)由所述傳感器檢測到的信息,控制流體從流體容器52排出。所述傳感器可以使用煙感探測器等多個種類。所述傳感器可以設置在所述上部框架20上。
作為參考,本發(fā)明的模制變壓器設置在六面體形狀的外盒內部。所述外盒構成為如同柜子(cabinet),可以朝向兩側開門,從而開放內部空間。在所述外盒的內部空間設置模制變壓器來進行使用,所述傳感器可以設置在所述內部空間的頂部。所述外盒的門外面具有構成所述控制部的顯示部或操作面板等。
下面將對具有前面所述結構的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具備滅火裝置的模制變壓器的使用進行詳細說明。
本發(fā)明的模制變壓器在外盒的內部空間內設置使用。為此,開放所述外盒的門后,將模制變壓器設置在所述內部空間。此時,所述盒體50和流體容器52設置在所述下部框架14的一側端部上,因此在所述外盒的內部空間中無需單獨的空間。即,殼體50設置在現(xiàn)有的模制變壓器中的下部框架14一側端部的剩余空間。
所述盒體50的作用在于,防止從相鄰的初級線圈34釋放的熱量的影響,并確保絕緣距離,從而防止所述流體容器52中的流體受到熱量和電磁場等的影響。
在所述外盒的內部空間設置使用的模制變壓器有可能發(fā)生火災。例如,產生火花,形成所述初級線圈34或次級線圈36的外表面的環(huán)氧樹脂會被燃燒。當然,環(huán)氧樹脂因其阻燃性而不容易燃燒,但是,會因持續(xù)的火花或從連接在第一電極42或第二電極44的電纜等產生的火花而發(fā)生燃燒。
當發(fā)生燃燒時,傳感器進行檢測,由傳感器檢測到的信息傳輸至控制部,控制部最終判斷為火災時,通過所述配管54排出所述流體容器52中的流體。通過所述配管54排出的流體傳遞至所述噴嘴56,并通過噴嘴孔58噴射。通過所述噴嘴孔58噴射的流體主要噴射到所述初級線圈34和次級線圈之間和相鄰的初級線圈34之間。當然,如果恰當?shù)匦纬伤鰢娮炜?8的開口區(qū)域,則對于除上面說明的位置以外的可能發(fā)生火災的部分也可以噴射流體。
如上所述,通過噴嘴56噴射的流體將被傳送至具有火災危險的初級線圈34和次級線圈,從而實現(xiàn)滅火作用。換言之,通過噴嘴56噴射的流體直接噴射到火災地點,從而能夠更加迅速地進行滅火。
一方面,如上所述,所述噴嘴56的設置還可以沿著所述下部框架14進行。即,沿著上部框架20設置噴嘴56,或者/并且沿著下部框架14配置噴嘴56,從而將流體噴射到火災地點發(fā)揮滅火作用。
并且,在本發(fā)明中,盒體50、流體容器52、配管54、噴嘴56以及傳感器等均位于外盒的內部。這樣的結構能夠防止這些部件因外部環(huán)境而受損或老化,能夠進一步提高裝置的耐久性,更加長久地維持最高的性能。
上面的說明僅僅是示例性地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思想,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超出本發(fā)明的本質特性的范圍內,可進行多種修改以及變形。因此,本發(fā)明所公開的實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本發(fā)明的技術思想,而是用于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思想的范圍不會限定于這些實施例。應當理解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以權利要求書為準,與其等同范圍內的所有技術思想包含在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保護范圍內。
例如,所述盒體50和流體容器52在圖示的實施例中設置在所述下部框架14上,但是也可以設置在所述上部框架20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