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端子連接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將端子金具的電接觸部分彼此連接的端子連接結構,并且具體地涉及用于將電源裝置彼此連接的端子連接結構,用于驅動車輛電壓施加到所述電源裝置。
背景技術:
在現(xiàn)有技術中,為了減輕環(huán)境負擔,已經(jīng)使用了利用電機的轉動驅動力進行驅動的混合動力車輛或電動車輛。在這種利用電機的轉動驅動力驅動的混合動力車輛或電動車輛上,安裝諸如電池、逆變器、電機和發(fā)電機之類的電源裝置,電壓施加到其上用于驅動。由于在電源裝置之間流動的電流的高電壓值,作為將電源裝置彼此連接的電纜,使用比線束電纜更粗的電纜,該線束電纜將信號線傳送給每個電子裝置或者將動力分配給每個電子裝置。另外,為了將這些粗電纜連接到電源裝置,各種端子塊(例如,參照專利技術文獻I)已經(jīng)在現(xiàn)有技術中使用。
在專利技術文獻I中公開的端子塊包括多個帶板形端子金具、容納該端子金具的絕緣屬性的外殼,和覆蓋外殼的外側并固定到電源裝置的殼本體上的屏蔽罩。該端子金具由厚金屬板構成并被連接到電源裝置。該端子金具疊置在裝接到電纜的端子的端子金具上,通過彼此擰在一起的螺栓和螺母插置,并且然后將端子金具彼此連接。為了確保多個單獨的端子金具之間的沿面距離并且使得能夠容易地擰緊螺栓和螺母,多個端子金具定位在彼此相同的平面上。外殼設置在電源裝置的外邊緣處。
該端子塊以螺栓和螺母彼此擰緊,并且彼此疊置的端子金具夾在其間的方式將電纜連接到電源裝置上。
引用列表
專利文獻
[專利技術文獻I]日本專利文獻JP-A-2004-327184 發(fā)明內(nèi)容
技術問題
在現(xiàn)有技術的端子塊中,因為多個端子金具在外殼中定位在彼此相同的平面上, 所以該外殼具有變寬和變大的趨勢。當然,需要將端子塊連接到端子使得電纜端的端子之間的電阻小于預期電阻值。
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端子連接結構,該端子連接結構使得端子金具能夠小型化并且可靠地彼此連接。
解決問題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的目的通過如下構造實現(xiàn)。
(I) 一種端子連接結構,該端子連接結構用于將連接于第一電源裝置的第一端子金具與連接于第二電源裝置的第二端子金具連接;其中,每個所述第一端子金具和 所述第二端子金具都包括形成為帶板形的電接觸部分,該電接觸部分彼此疊置;所述端子連接結構包括夾子端子,該夾子端子包括夾住彼此疊置的所述第一端子金具的所述電接觸部分和所述第二端子金具的所述電接觸部分的一對接觸片,以及推動連接部分,該推動連接部分與所述一對接觸片連續(xù)并且在彼此靠近的方向上推動將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金具的所述電接觸部分夾在其間的所述一對接觸片;使得所述夾子端子沿著相對于彼此疊置的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金具的所述電接觸部分交叉的方向靠近所述電接觸部分,并且將彼此疊置的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金具的所述電接觸部分夾在所述一對接觸片之間。
(2)在構造(I)的端子連接結構中,所述第一端子金具的多個電接觸部分平行設置,彼此間隔開,并且所述第二端子金具的多個電接觸部分相互平行設置,彼此間隔開。
(3 )在構造(I)或(2 )的端子連接結構中,在所述第一端子金具的所述電接觸部分和所述第二端子金具的所述電接觸部分之間,一側由鋁合金構成,該鋁合金材料比構成另一側的材料更軟。
(4)在構造(3)的端子連接結構中,在所述第一端子金具的所述電接觸部分和所述第二端子金具的所述電接觸部分之間,在所述另一側處設置朝著所述一側突出的凸出部分。
( 5 )在構造 (4 )的端子連接結構中,在所述第一端子金具的所述電接觸部分和所述第二端子金具的所述電接觸部分之間,所述另一側由比所述一側更硬的金屬構成。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
根據(jù)構造(I)的端子連接結構,該電接觸部分以這樣的方式彼此連接電接觸部分夾在夾子端子的一對接觸片之間,引起該夾子端子相對于彼此疊置的第一和第二端子金具的電接觸部分的縱向沿著交叉的方向靠近電接觸部分。因此,即使第一和第二端子金具的電接觸部分平行設置,彼此間隔開,也可以將電接觸部分可靠地彼此連接。因此,與端子金具的電接觸部分的表面設置在相同平面上的情況相比,通過將第一和第二端子金具的形成為帶板形的電接觸部分的表面平行設置,彼此間隔開,可以減小端子連接結構的寬度。結果,可以實現(xiàn)端子連接結構的小型化。
另外,該夾子端子包括一對接觸片和推動連接部分,該推動連接部分在彼此靠近的方向上推動所述一對接觸片。因此,通過彼此疊置的電接觸部分夾在一對接觸片之間,可以可靠地連接并電連接第一端子金具和第二端子金具。結果,可以將端子金具可靠地彼此連接。
根據(jù)構造(2 )的端子連接結構,第一和第二端子金具的電接觸部分平行設置,彼此間隔開。因此,與端子金具的電接觸部分設置在相同平面上的情況相比,可以減小端子連接結構的寬度。結果,可以實現(xiàn)端子連接結構的小型化。
根據(jù)構造(3)的端子連接結構,在第一和第二端子金具的電接觸部分之間,一側由鋁合金構成。因此,當夾子端子在電接觸部分彼此進行緊密接觸的方向上受到推動時,該一側變形,并且然后第一和第二端子金具的電接觸部分彼此進行緊密接觸。結果,可以將端子金具可靠地彼此連接。
根據(jù)構造(4)的端子連接結構,該凸出部分設置在第一和第二端子金具的電接觸部分之間的另一側處,該另一側不由鋁合金構成。因此,當夾子端子在電接觸部分彼此進行緊密接觸的方向上受到推動時,該凸出部分貫穿到該一側中,并且因此使第一和第二端子金具的電接觸部分可靠地彼此進行緊密接觸。結果,可以將端子金具可靠地彼此連接。
根據(jù)構造(5)的端子連接結構,不由鋁合金構成的第一和第二端子金具的電接觸部分之間的該另一側,由比構成該一側的鋁合金更硬的金屬構成。因此,當夾子端子在電接觸部分彼此進行緊密接觸的方向上受到推動時,該凸出部分可靠地貫穿到該一側中,并且因此使得第一和第二端子金具的電接觸部分可靠地彼此進行緊密接觸。結果,可以進一步將端子金具可靠地彼此連接。
圖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端子連接結構的透視圖。
圖2是說明圖1中所示的分解的端子連接結構的透視圖。
圖3是說明第一連接器的連接器外殼與圖2中所示的端子連接結構的第一端子金具彼此面對的狀態(tài)的透視圖。
圖4是說明定位在電機殼處的第一連接器的連接器外殼與圖3中所示的端子連接結構的第二連接器彼此面對的狀態(tài)的透視圖。
圖5是定位在電機殼處的第一和第二連接器與圖4中所示的端子連接結構的夾子連接器彼此面對的狀態(tài)的透視圖。
圖6是沿著圖5中的線V1-VI的橫截面圖。
圖7是說明第一連接器和第二連接器與圖5中所示的端子連接結構的夾子連接器彼此組裝的狀態(tài)的透視圖。
圖8是沿著圖7中的線VI1-VII的橫截面圖。
圖9是說明圖1中所示的端子連接結構的分解的夾子連接器的透視圖。
圖10是說明圖1中所示的端子連接結構的分解的夾子連接器的另一透視圖。
圖11是說明圖1中所示的端子連接結構的分解的夾子連接器的平面圖。
圖12是說明第一端子金具的電接觸部分和圖1中所示的端子連接結構的第二端子金具的電接觸部分的透視圖。
圖13是說明圖12中所示的端子連接結構的彼此疊置的第一端子金具的電接觸部分和第二端子金具的電接觸部分夾在夾子端子之間的狀態(tài)的透視圖。
圖14是說明圖12中所示的端子連接結構的第一端子金具的電接觸部分和第二端子金具的電接觸部分的修改實例的透視圖。
圖15是沿著 圖14中的線XV-XV的橫截面圖。
圖16是說明圖14中所示的端子連接結構的彼此疊置的第一端子金具的電接觸部分和第二端子金具的電接觸部分夾入夾子端子的狀態(tài)的透視圖。
圖17是沿著圖16中的線XV1-XVI的橫截面圖。
附圖標記列表
I端子連接結構
5第一端子金具
7電機(第一電源裝置)
8電接觸部分
22第二端子金具
27電接觸部分
33夾子端子
35接觸片
36推動連接部分
42凸出部分具體實施方式
在下文中,將參照圖1至圖13來描述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端子連接結構。如圖1和圖2中所示,根據(jù)本實施例的端子連接結構I包括第一連接器2、第二連接器3和夾子連接器4。
如在圖2中所示,該第一連接器2包括多個第一端子金具5和一個連接器外殼6。 該第一端子金具5由導電金屬構成。在所示實例中,該第一端子金具5由作為比構成第二端子金具22 (將在隨后描述)的材料(金屬)更硬的金屬的銅或銅合金構成。電連接于作為第一電源裝置的電機7的線圈上的電纜被裝接到該第一端子金具5上。因此,該第一端子金具5電連接于作為第一電源裝置的電機7。此外,在本發(fā)明中指示的電源裝置代表用于驅動車輛的電壓所施加到的裝置,如電池、逆變器、電機和發(fā)電機。
該第一端子金具5包括形成為帶板形的電接觸部分8 (圖12中所示),和從該電接觸部分8接續(xù)并具有圓筒狀的電線連接部分9。該電纜連接到電線連接部分9上,該電纜的芯線穿過電線連接部分9并被壓接,使得內(nèi)徑和外徑收縮。使得第一端子金具5能夠穿過設置在構成電機7的外罩的導電電機殼處的通孔11。當然,該第一端子金具5與通孔11 的內(nèi)表面電絕緣,也就是與電機殼10電絕緣。在電接觸部分8彼此間隔開平行的狀態(tài)下, 設置多個第一端子金具5。也就是,在電接觸部分8的表面(帶板形表面)彼此間隔開平行的狀態(tài)下,設置該多個第一端子金具5的電接觸部分8。此外,在所示實例中,設置了六個第一端子金具5。此外,螺紋軸12在電機殼10的通孔11附近直立。在所示實例中,兩個螺紋軸12設置在通孔11位于每個螺紋軸之間的位置處。
連接器外殼6由絕緣合成樹脂構成,并包括與兩個凸緣固定部分14 一體的盒形主體部分13。該主體部分13疊置在電機殼10上。該主體部分13在疊置在電機殼10上的位置處,設置有與第一端子金具5數(shù)量相同的筒狀部15,第一端子金具5的電接觸部分8被允許從其內(nèi)部通過該筒狀部。另外,該主體部分13在與電機殼10分尚的一側的壁16處,設置有與第二端子金具22數(shù)量相同的開放孔17,第二端子金具22 (將在后面描述)的電接觸部分27被允許從該開放孔通過。另外,該主體部分13具有凹孔18,該凹孔形成為仿佛主體部分13的外壁在筒狀部15與壁16之間開槽。當然,該凹孔18允許主體部分13的內(nèi)側和外側彼此連通。此外,該主體部分13具有接合臂19,該接合臂19與夾子連接器4的連接器外殼34 (將在后面描述)的接合突起41接合。接合臂19在其內(nèi)部具有孔20,接合突起41 貫穿到該孔20中。
凸緣固定部分14 在主體部分13的向外方向上從靠近主體部分13的電機殼10的邊緣直立。該凸緣固定部分14在其內(nèi)部設置有開放孔21,螺紋軸12 被允許通過該開放孔 21。
如在圖3中所示,在多個筒狀部15面對第一端子金具5的電接觸部分8的狀態(tài)下, 使得連接器外殼6沿著第一端子金具5的電接觸部分8的縱向靠近電機殼10。然后,如圖4中所示,連接器外殼6通過使得電接觸部分8穿過筒狀部15的內(nèi)部來定位第一端子金具 5,并且通過使得螺紋軸12穿過開放孔21的內(nèi)部而將連接器外殼6定位在電機殼10處。
如圖2中所示,第二連接器3包括多個第二端子金具22和一個連接器外殼23。在所示實例中,第二端子金具22形成了用于將電源裝置彼此連接的連接構件24的一側端部。 該連接構件24包括由導電金屬構成的匯流排25,和由絕緣合成樹脂構成的涂覆部分26,該涂覆部分26涂覆匯流排25的中央部分。在匯流排25中,另一側端部分(未示出)連接到作為第二電源裝置的逆變器上。該匯流排25連接逆變器和電機7。另外,通過由導電金屬構成的屏蔽片(未示出),將連接構件24與另一連接構件24 —起卷起。該屏蔽片防止在匯流排25內(nèi)流動的電流泄漏。
匯流排25的一側端部從涂覆部分26向外暴露并形成了第二端子金具22。當然, 第二端子金具22與匯流排25 —體地形成。該第二端子金具22經(jīng)由不包括匯流排25的一側端部的其他部分電連接到作為第二電源裝置的逆變器上。如圖12中所示,該第二端子金具22包括具有帶板形的電接觸部分27。匯流排25的電接觸部分27,也就是第二端子金具 22由鋁合金構成,該鋁合金比構成第一端子金具5的諸如銅或銅合金之類的金屬(材料)更軟。
在電接觸部分27彼此間隔開平行的狀態(tài)下,設置多個第二端子金具22。也就是, 在電接觸部分27的表面(帶板形表面)彼此間隔開平行的狀態(tài)下,設置多個第二端子金具 22的電接觸部分27。此外,在所示實例中,設置六個第二端子金具22。
連接器外殼23由絕緣合成樹脂構成,并包括與兩個凸緣固定部分29 —體的主體部分28。該主體部分28包括疊置的梁部分30,該疊置的梁部分30疊置在第一連接器2 的連接器外殼6的壁16上,并且第二端子金具22,也就是匯流排25貫穿到該梁部分中;以及一對臂疊置的梁部分31,該對臂疊置的梁部分31從疊置的梁部分30的縱向上的兩端連續(xù)并疊置,與接合臂19間隔開。該疊置的梁部分30與一對臂疊置的梁部分31 —起形成為延伸成直線狀的梁形狀。
在主體部分28的向外方向上,凸緣固定部分29從與主體部分28的一對臂疊置的梁部分31的疊置的梁部分30分開一側的邊緣直立。該凸緣固定部分29疊置在第一連接器的連接器外殼6的凸緣固定部分14上,并且在其內(nèi)部,設置允許螺紋軸12從其中通過的開放孔32。
如圖4中所示,在第二端子金具22的電接觸部分27面對第一連接器2的連接器外殼6的開放孔17的狀態(tài)下,使得連接器外殼23沿著第二端子金具22的電接觸部分27 的縱向靠近第一連接器2。然后,允許第二端子金具22的電接觸部分27通過該開放孔17, 貫穿到第一連接器2的連接器外殼6中,并疊置在第一端子金具5的電接觸部分8上。如圖5中所示,疊置的梁部分30疊置在壁16上,該臂疊置的梁部分31疊置在接合臂19上, 并且連接器外殼23疊置在第一連接器2的連接器外殼6上。然后,凸緣固定部分29疊置在第一連接器2的凸緣固定部分14上,允許螺紋軸12通過開放孔32,并且第二連接器3的連接器外殼23定位在第一連接器2的連接器外殼6處。
如圖9和圖10中所示,夾子連接器4包括多個夾子端子33和連接器外殼34。該夾子端子33由導電金屬構成。該夾子端子33設置有與第一端子金具5`和第二端子金具22 相同的數(shù)量。該夾子端子33包括一對接觸片35,該對接觸片35形成大致平板形狀并平行設置,彼此間隔開,并與從相應的接觸片35連續(xù)的推動連接部分36—體地形成。如圖11中所示,突出部分37設置在一對接觸片35處,該突出部分在一對接觸片35彼此靠近的方向上突出。如圖13中所示,該夾子端子33將彼此疊置的第一端子金具5的電接觸部分8和第二端子金具22的電接觸部分27夾在一對接觸片35之間。如果彼此疊置的第一端子金具5的電接觸部分8和第二端子金具22的電接觸部分27夾在一對接觸片35之間,則推動連接部分36產(chǎn)生彈性恢復力,該彈性恢復力在電接觸部分8和27通過其夾緊的一對接觸片35彼此靠近的方向上推動。
該連接器外殼34由絕緣合成樹脂構成。如圖9至圖11中所示,該連接器外殼34 一體地包括平板形壁部分38、從該壁部分38的兩端直立的一對端壁39,和設置在該一對端壁39之間的五個分隔壁40。該壁部分38形成為大致等于凹孔18的尺寸。一對端壁39分別形成為平板形狀并且彼此平行。該端壁39包括接合凸起41,該接合突起從外表面凸出并與接合臂19接合的凸部。該分隔壁40分別形成為平板形并以相等間距彼此平行設置。
該構造的連接器外殼34將夾子端子33容納在彼此相鄰的端壁39與分隔壁40之間。此時,夾子端子33的一對接觸片35疊置在彼此相鄰的端壁39和分隔壁40上。如圖5 和圖6中所示,在連接器外殼34將夾子端子33容納在彼此相鄰的端壁39和分隔壁40之間的狀態(tài)下,沿著相對于第一端子金具5和第二端子金具22的電接觸部分8和27的縱向垂直(交叉)的方向,該連接器外殼34定位成面對第二連接器3疊置在其上并定位在電機殼 10處的第一連接器2的凹孔18的狀態(tài)。然后,使得該連接器外殼34靠近凹孔18,使得夾子端子33的接觸片35的尖端靠近彼此疊置的電接觸部分8和27。然后,當然,使得夾子端子沿著相對于彼此疊置的第一端子金具5和第二端子金具22的電接觸部分8和27的縱向垂直(交叉)的方向靠近電接觸部分8和27。然后,如圖7和圖8中所示,夾子端子33彼此疊置處的第一和第二端子金具22的電接觸部分8和27夾在一對接觸片35之間。在壁部分38封閉凹孔18的形式下,接合突起41與接合臂19接合,并且連接器外殼34固定到第一連接器2的連接器外殼6上。
該構造的端子連接結構I如下組裝。首先,如圖3中所示,在多個筒狀部15面對第一端子金具5的電接觸部分8的狀態(tài)下,使得第一連接器2的連接器外殼6沿著第一端子金具5的電接觸部分8的縱向靠近電機殼10。然后,第一連接器2的連接器外殼6允許電接觸部分8穿過筒狀部15,定位第一端子金具5,允許螺紋軸12穿過開放孔21,并且如在圖4中所示,定位在電機殼10處。
其后,如圖4中所示,在第二端子金具22的電接觸部分27面對第一連接器2的連接器外殼6的開放孔17的狀態(tài)下,使得第二連接器3的連接器外殼23沿著第二端子金具 22的電接觸部分27的縱向靠近第一連接器2。然后,第二端子金具22的電接觸部分27穿過開放孔17,貫穿到第一連接器2的連接器外殼6中,疊置在第一端子金具5的電接觸部分 8上。疊置的梁部分30疊置在壁16上,該臂疊置的梁部分31疊置在接合臂19上,并且連接器外殼23疊置在第一連接器2的連接器外殼6上。然后,凸緣固定部分28疊置在第一連接器2的凸緣固定部分14上,允許螺紋軸12穿過開放孔32,并且如圖5中所示,第二連接器3的連接器外殼23定位在第一連接器2的連接器外殼6處。
然后,夾子連接器4的連接器外殼34將夾子端子33容納在彼此相鄰的端壁39和分隔壁40之間。如圖5和圖6中所示,夾子連接器4的連接器外殼34定位成沿著相對于第一端子金具5和第二端子金具22的電接觸部分8和27的縱向垂直的方向面對第一連接器2的凹孔18的狀態(tài)。然后,使得夾子連接器4的連接器外殼34靠近凹孔18,使得夾子端子33的接觸片35的尖端靠近彼此疊置的電接觸部分8和27。然后,夾子端子33彼此疊置的第一端子金具5和第二端子金具22的電接觸部分8和27夾在一對接觸片35之間。在壁部分38封閉凹孔18的形式下,接合突起41與接合臂19接合,并且夾子連接器4的連接器外殼34固定到第一連接器2的連接器外殼6,如圖7和圖8中所示。然后,螺母43圍繞螺紋軸12螺合,并且因此將連接器2、3和4固定到電機殼10上。而且,連接器2、3和4被屏蔽片覆蓋,并且該屏蔽片固定到電機殼10上。以這種方式,組裝了端子連接結構1,并且從而將電機7和逆變器彼此連接。
根據(jù)本實施例,通過將電接觸部分8和27沿著相對于彼此疊置的第一端子金具5 和第二端子金具22的電接觸部分8和27的縱向垂直(交叉)的方向夾在夾子端子33的一對接觸片35之間,電接觸部分8和27彼此連接,使得該接觸片靠近電接觸部分8和27。因此,即使第一和第二端子金具5和22的電接觸部分8和27彼此間隔開地平行設置,電接觸部分8和27也可以可靠地彼此連接。因此,以第一端子金具5和第二端子金具22的電接觸部分8和27的帶板形表面彼此間隔開地平行設置的方式,與端子金具5和22的電接觸部分8和27的帶板形表面設置在同一平面上的情況相比,可以減少端子連接結構I的寬度。 結果,可以實現(xiàn)端子連接結構I的小型化。
另外,夾子端子33包括一對接觸片35和在彼此靠近的方向上推動該對接觸片35 的推動連接部分36。因此,通過使彼此疊置的帶板形電接觸部分8和27被夾在一對接觸片 35之間,可以可靠地連接和電連接第一端子金具5和第二端子金具22。結果,可以將端子金具5和22可靠地彼此連接。
另外,第一端子金具5和第二端子金具22的帶板形電接觸部分8和27彼此間隔開地平行設置。因此,與端子金具5和22的電接觸部分8和27設置在同一平面上的情況相比,可以減少端子連接結構I的寬度。結果,可以實現(xiàn)端子連接結構I的小型化。
此外,在第一端子金具5和第二端子金具22的電接觸部分8和27之間,一側由鋁合金構成,該鋁合金比構成另一側的材料更軟。因此,當夾子端子33在電接觸部分8和27 彼此進行緊密接觸的方向上受到推動時,該一側變形,并且然后使第一端子金具5和第二端子金具22的電接觸部分8和27彼此緊密接觸。結果,可以將端子金具5和22可靠地彼此連接。
另外,在本實施例的修改實例中,如圖14和圖15中所示,朝著第二端子金具22的電接觸部分27的表面突出的凸出部分42可以設置在由銅或銅合金構成的第一端子金具5 的電接觸部分8的表面上,該銅或銅合金是比構成第一端子金具5的電接觸部分8和第二端子金具22的電接觸部分27之間的第二端子金具22的鋁合金更硬的材料(金屬)。此外, 在所示實例中,設置多個凸出部分42,沿著電接觸部分8和27的縱向間隔開,并分別沿著相對于電接觸部分8和27的縱向垂直(交叉)的方向延伸成直線狀。
在此情況下,凸出部分42設置在第一端子金具5的電接觸部分8處,不由鋁合金構成的第一和第二端子金具5和22的電接觸部分8和27之間。因此,如圖16中所示,當夾子端子33在電接觸部分8和27彼此進行緊密接觸的方向上受到推動時,凸出部分42貫穿到由鋁合金構成 的第二端子金具22的電接觸部分27中,如圖17中所示,并且因此使第一和第二端子金具5和22的電接觸部分8和27可靠地彼此緊密接觸。結果,可以進一步將端子金具5和22可靠地彼此連接。
另外,不是由鋁合金構成的第一端子金具5的電接觸部分8是由比構成第二端子金具22的電接觸部分27的鋁合金更硬的金屬構成的。因此,當夾子端子33在電接觸部分 8和27彼此進行緊密接觸的方向上受到推動時,凸出部分42可靠地貫穿到第二端子金具 22的電接觸部分27中,并且因此使第一端子金具5和第二端子金具22的電接觸部分8和 27可靠地彼此緊密接觸。結果,可以進一步將端子金具5和22可靠地彼此連接。
此外,參照具體實施例詳細地并且附加地描述了本發(fā)明的端子連接結構。然而,該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代表性實例,并且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這些實施例。也就是,可以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的范圍內(nèi)對實施例做出各種改變。本發(fā)明基于2010年7月30日提交的日本專利申請(JP-2010-171822),該專利申請的內(nèi)容通過引用并入此處。
工業(yè)實用性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端子連接結構,可以實現(xiàn)端子連接結構的小型化,該端子連接結構將電源裝置彼此連接,電壓施加到該端子連接結構上用于驅動車輛,并且可 以將端子金具可靠地彼此連接。
權利要求
1.一種端子連接結構,該端子連接結構用于將連接于第一電源裝置的第一端子金具與連接于第二電源裝置的第二端子金具連接;其中每個所述第一端子金具和所述第二端子金具都包括形成為帶板形的電接觸部分,該電接觸部分彼此疊置;所述端子連接結構包括夾子端子,該夾子端子包括夾住彼此疊置的所述第一端子金具的所述電接觸部分和所述第二端子金具的所述電接觸部分的一對接觸片;以及推動連接部分,該推動連接部分與所述一對接觸片連續(xù)并且在彼此靠近的方向上推動將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金具的所述電接觸部分夾在其間的所述一對接觸片;使得所述夾子端子沿著相對于彼此疊置的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金具的所述電接觸部分交叉的方向靠近所述電接觸部分,并且將彼此疊置的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金具的所述電接觸部分夾在所述一對接觸片之間。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連接結構,其中所述第一端子金具的多個電接觸部分平行設置,彼此間隔開,并且所述第二端子金具的多個電接觸部分平行設置,彼此間隔開。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子連接結構,其中,在所述第一端子金具的所述電接觸部分與所述第二端子金具的所述電接觸部分之間,一側由鋁合金構成,該鋁合金材料比構成另一側的材料更軟。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端子連接結構,其中,在所述第一端子金具的所述電接觸部分與所述第二端子金具的電接觸部分之間,在所述另一側處設置朝著所述一側突出的凸出部分。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端子連接結構,其中,在所述第一端子金具的所述電接觸部分與所述第二端子金具的所述電接觸部分之間,所述另一側由比所述一側更硬的金屬構成。
全文摘要
提供了一種可以被制作得緊湊的端子連接結構,并且其中,端子金屬觸點可以可靠地彼此連接。該端子連接結構(1)設置有連接到電機(7)的第一端子金屬觸點(5),連接到逆變器的第二端子金屬觸點(22),以及夾子端子。該第一端子金屬觸點(5)和第二端子金屬觸點(22)設置有形成帶板形的電接觸部(8,27),第一端子金屬觸點(5)和第二端子金屬觸點(22)中的每一個將利用該電接觸部(8,27)彼此疊置。該夾子端子設置有多對接觸片(35),其夾住彼此疊置的電接觸部(8,27),及力施加部(36),該力施加部連接到該多對接觸片(35),并在接觸片(35)彼此靠近的方向上將力施加到使電接觸部(8,27)夾在其間的多對接觸片(35)上。使夾子端子沿著與彼此疊置的電接觸部(8,27)的縱向呈直角交叉的方向靠近電接觸部(8,27),以將彼此疊置的電接觸部(8,27)夾在該多對接觸片(35)之間。
文檔編號H01R9/03GK103053079SQ20118003751
公開日2013年4月17日 申請日期2011年7月22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7月30日
發(fā)明者足立英臣, 久保嶋秀彥, 加藤元 申請人:矢崎總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