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多連式繞線軸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多連式繞線軸'
背景技術:
已知分別安裝多個線圈來進行使用的各種電子部件。作為實例,可以列舉出光學拾波器(pick-up)或電動機的驅動線圈。 在現有技術中,在獲得多個線圈時,主要采用了在數量與繞線軸相同的卡盤夾具上逐個安裝繞線軸,并通過巻線機來分別巻繞金屬線的方式。 另一方面,與沿巻軸方向連接多個繞線軸的多連式繞線軸相關的各種發(fā)明也為人周知。 在以下的專利文獻1中,記載了下述發(fā)明將一分為二的磁芯作為繞線軸,預先分別巻繞金屬線,并將它們180度對置連接,從而形成一條長條形的磁芯。
此外,在以下的專利文獻2至專利文獻4中,記載了下述多關節(jié)繞線軸的發(fā)明在通過柔性部件或鉸鏈連接的多個繞線軸配置在一條直線上的狀態(tài)下,巻繞金屬線,在將
將;
繞線軸之間彎曲90度或180度之后進行安裝。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5-11889號公報
專利文獻2 :日本實開平5-82014號公報
專利文獻3 :日本特開2008-28315號公報
專利文獻4 :日本實開昭58-131607號公報
發(fā)明內容
然而,上述專利文獻1的發(fā)明是在短尺寸的繞線軸上巻繞金屬線并將它們組合成
一體來得到長尺寸的繞線軸的發(fā)明,而不是將多個線圈分別安裝在任意位置來進行使用的
發(fā)明。此外,上述專利文獻2至專利文獻4所記載的發(fā)明是與多關節(jié)繞線軸相關的發(fā)明,由
于繞線軸之間彼此并沒有分離,所以無法將巻成的線圈安裝在電子部件的任意位置。 因此,如上所述,在將多個線圈安裝在電子部件的任意位置時,對各個繞線軸分別
巻繞金屬線來制作線圈,并將從各線圈延伸出的金屬線端部分別單獨扎繞在電子部件上來
實現安裝。 因此,在制作線圈時,包括相對于卡盤夾具進行繞線軸的安裝和拆除的巻線工作時間(tact)非常大,在對電子部件進行線圈安裝時,連接各線圈的金屬線端部的扎繞安裝工作時間也非常大。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用于巻線的繞線軸,其可以降低針對繞線軸的巻繞工作時間或針對電子部件的安裝工作時間,并且可以將多個線圈分別安裝在任意位置。 在本發(fā)明的多連式繞線軸中,多個可彼此分離的,且分別具有巻線部的分割繞線軸沿著巻軸方向進行連接,并且所述分割繞線軸之間相對于所述巻軸方向的旋轉角度是可 變的。 根據上述發(fā)明,可以通過巻線機對沿巻軸方向連接在一起的多個分割繞線軸所構
成的多連式繞線軸,一體地巻繞金屬線,因此,可以降低每個繞線軸(分割繞線軸)的巻線
工作時間。此外,根據本發(fā)明的多連式繞線軸,可以通過金屬線電氣串聯(lián)多個分割繞線軸來
構成一系列的線圈部件。因此,對電子部件安裝線圈部件時應該扎繞的金屬線端部的數量
僅為與一系列線圈部件的兩端對應的端部的數量,從而可以降低安裝工作時間。 此外,本發(fā)明的多連式繞線軸可以在改變鄰接的分割繞線軸之間的旋轉角度的狀
態(tài)下彼此連接。因此,通過在改變旋轉角度而彼此連接的多連式繞線軸上巻繞金屬線,可以
無需改變各分割繞線軸的巻繞開始位置和巻繞結束位置,而使分割繞線軸之間的巻線長度
發(fā)生變化。因此,通過根據電子部件上的繞線軸(分割繞線軸)的安裝間隔而預先調整分
割繞線軸之間的旋轉角度并使彼此連接的方式,可以得到可以安裝在各種電子部件上的線
圈部件共同的多連式繞線軸。 此外,作為更加具體的實施方式,在本發(fā)明的多連式繞線軸中,上述分割繞線軸可 包括在與上述巻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突出的端子部。 此外,作為更加具體的實施方式,在本發(fā)明的多連式繞線軸中,上述分割繞線軸可
包括突起部,該突起部用于與其他分割繞線軸連接并沿所述巻軸方向突出而形成。 此外,本發(fā)明的各種結構要素無需每個均是獨立的存在,可以是多個結構要素形
成為一個部件、或一個結構要素由多個部件形成、或某個結構要素是其他結構要素的一部
分、或某個結構要素的一部分和其他結構要素的一部分重復等等。 發(fā)明效果 根據本發(fā)明的多連式繞線軸,可以降低針對各個繞線軸的巻線工作時間,將在該 繞線軸上巻繞金屬線而獲得的多個線圈安裝在電子部件的任意位置上,并且可以降低對于 電子部件的安裝工作時間。
圖1是示出一例本發(fā)明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連式繞線軸的立體圖; 圖2是示出變更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分割繞線軸之間的旋轉角度的多連式繞線軸
的立體圖; 圖3a是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分割繞線軸的后視立體圖,圖3b是其前視立體圖;
圖4是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線圈部件的立體圖; 圖5是示出一例安裝有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線圈部件的電子部件的立體圖;
圖6是第一變形例所涉及的多連式繞線軸的立體圖;
圖7是第二變形例所涉及的多連式繞線軸的立體圖;以及
圖8是第三變形例所涉及的多連式繞線軸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此外,在所有的附圖中,對相同的 結構元件標注了相同的符號,并適當地省略對其的說明。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所示,規(guī)定了以巻軸方向為Z軸方向的正交三軸(X, Y, Z)來進行說明。但是,這是為了便于簡單說明結構元件的相對關系所作的規(guī)定,并非限 定實施本發(fā)明的產品在制造時或使用時的方向。
首先,說明本實施方式的多連式繞線軸100的概要。 如圖1、圖2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多連式繞線軸是由100沿巻軸方向(Z軸方向) 連接的,多個彼此可分離的,且分別具有巻線部12的分割繞線軸10(10a, 10b, 10, 10d)所構 成,同時,相對于巻軸方向的分割繞線軸io之間的旋轉角度是可變的。
下面,對本實施方式的多連式繞線軸100進行詳細說明。 多連式繞線軸100是被以Z軸為旋轉軸AX的卡盤夾具210所旋轉驅動、并通過巻
線機的巻線嘴(未示出)而巻繞有金屬線130(參照圖4、圖5)的部件。 多連式繞線軸100沿巻軸方向一體連接有多個分割繞線軸10(10a,10b,10c,
10d)。所連接的分割繞線軸10的個數并沒有具體限定。多個分割繞線軸10彼此可以是相
同形狀,也可以是不同形狀。 在圖1、圖2所示的本實施方式中,示出了沿Z軸方向連接、形成為彼此形狀相同的 四個分割繞線軸10的多連式繞線軸100。 分割繞線軸10的材料并沒有具體限定,作為一個實例,可以使用磁性材料或樹脂 等的成型材料,或者樹脂等的成型材料中混合有磁性粉末的混合材料。
此外,分割繞線軸10包括巻線部12以及設置在其巻軸方向兩端的凸緣部21、22。
巻線部12是巻繞金屬線130的長度區(qū)域,沿巻軸方向(Z軸方向)延伸。凸緣部 21、22是巻線部12沿X-Y方向擴徑而形成的法蘭部,其用于防止被巻繞的金屬線130發(fā)生 巻繞松弛。此外,在分割繞線軸10彼此連接時,凸緣部21、22與鄰接的其他分割繞線軸10 的凸緣部22、21彼此抵接。 本實施方式的巻線部12、凸緣部21、22的XY平面(橫截面)形狀均為圓角正方 形。 如圖3a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分割繞線軸10(10b 10d)具有用于與其他分割繞線 軸10(10a 10c)連接、沿巻軸方向(Z軸方向)突出形成的突起部16(161 164)。
在本實施方式中,形成有從一側的凸緣部22突出、以正方形格狀分開配置的四個 柱狀的突起部16。 此外,從另一側的凸緣部21到巻線部12(參照圖1、圖2)的內部,穿設有用于與鄰 接的其他分割繞線軸10的突起部16相嵌合的凹部18。 本實施方式的凹部18形成為具有與四個突起部16分別相嵌合的四個邊角部 19(191 194)的,大致為矩形的凹狀。 更具體,本實施方式的突起部16是相同尺寸的圓柱狀,邊角部19與突起部16相 對應地形成為彎曲形狀。 此外,通過使鄰接的其他分割繞線軸10的突起部16分別與邊角部19相嵌合,分 割繞線軸10之間以預定的旋轉角度相連接,且在下述巻繞工序中彼此相對于Z軸不可旋 轉。 因此,在通過卡盤夾具210使多連式繞線軸100繞旋轉軸AX旋轉而將金屬線130 巻繞在巻線部12上的時候,不會由于卡盤夾具210的巻繞轉矩或金屬線130巻繞得太緊等而導致各個分割繞線軸10之間的旋轉角度發(fā)生難以預料的變化。 此外,分割繞線軸10的突起部161 164被配置為正方形格狀,因此,鄰接的分割 繞線軸10之間的旋轉角度可以按90度的整數倍發(fā)生變化,進而嵌合起突起部16和邊角部 19。 這里,分割繞線軸10之間的旋轉角度是指相對于巻軸方向(Z軸方向)的、分割繞
線軸io之間的扭轉角。 S卩,本實施方式的分割繞線軸10之間的旋轉角度可以有多種選擇。具體地,比如
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分割繞線軸io之間的旋轉角度有四種選擇,s卩,至少可以有三種
以上的選擇。 此外,所連接的多個分割繞線軸10中至少位于一側端部位置的分割繞線軸10包 括用于安裝以巻軸方向為旋轉軸AX方向的卡盤夾具210的安裝部。 在本實施方式中,分割繞線軸10a的凹部18兼用為安裝部。即、本實施方式的卡盤 夾具210相對于旋轉軸AX正交的截面(橫截面)的形狀大致為矩形,從而以與凹部18彼 此相嵌合的方式進行嵌合。此外,分割繞線軸10a上的凹部18起到用于安裝卡盤夾具210 的安裝部的功能,分割繞線軸10b 10d上的凹部18起到嵌合分割繞線軸10a 10c的突 起部16的連接部的功能。由此,在形成為相同形狀的分割繞線軸10a 10d彼此連接來構 成多連式繞線軸100的同時,可以通過卡盤夾具210使多連式繞線軸100進行軸旋轉,從而 抑制了部件數量。 本實施方式的分割繞線軸IO包括沿巻軸方向貫穿巻線部12的中心的通孔17。通 孔17在分割繞線軸10進行連接以構成多連式繞線軸100的狀態(tài)下連通。該通孔17中可 以插入卡盤夾具210的前端部或輸送夾具等的各種夾具。 此外,如后所述,分割繞線軸10之間的連接狀態(tài)或卡盤夾具210相對于多連式繞 線軸100的安裝狀態(tài)可以進行多種變更。 在連接多個分割繞線軸10而形成的多連式繞線軸100中,從巻軸方向的一側(底 端側)到另一側(前端側),對各個分割繞線軸10的巻線部12連續(xù)巻繞一條金屬線130。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多連式繞線軸100或卡盤夾具210的底端側是指圖1、圖2所示Z軸 坐標較小的一側,而前端側是指Z軸坐標較大的一側。 由此,根據本實施方式的多連式繞線軸IOO,可以無需將多個分割繞線軸10單獨 在卡盤夾具210上進行安裝、拆除,而只需將這多個分割繞線軸10 —同安裝在卡盤夾具210 上并巻繞金屬線130即可。因此,可以降低對每個分割繞線軸10的巻線工作時間。
分割繞線軸IO包括在與巻軸方向(Z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突出的端子部 14(141、142、143)。在本實施方式中,三個端子部141 143從大致為矩形的凸緣部22的 一邊向外突出排列,且與凸緣22處于同一面內。 因此,通過調整鄰接相連的分割繞線軸IO之間的旋轉角度,可以使沿巻軸方向排
列的端子部14的突出方向呈如圖1所示的統(tǒng)一狀態(tài)或如圖2所示的不統(tǒng)一狀態(tài)。 此外,如圖1、圖2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的多連式繞線軸100中,通過使鄰接的一個
分割繞線軸10與另一個分割繞線軸10的旋轉角度發(fā)生變化,該一個分割繞線軸10的端子
部14和該另一個分割繞線軸10的端子部14之間的巻線長度發(fā)生變化。 下面,對在圖1、圖2分別示出的本實施方式的多連式繞線軸IOO上巻繞金屬線130(參照圖4、圖5)的狀態(tài)進行說明。 多連式繞線軸100是采用卡盤夾具210如圖所示地繞Z軸使其沿右旋方向進行旋 轉的部件。此外,通過在空間中靜置的巻線機的巻線嘴從分割繞線軸10a開始依次在分割 繞線軸10b、分割繞線軸10c、分割繞線軸10d上巻繞金屬線130。由此,從巻線嘴供給的金 屬線130在相對于多連式繞線軸100沿左旋方向巻繞的同時在+Z方向上行進。在圖1、圖 2中,通過粗箭頭示出了本實施方式中金屬線130的行進方向。 此夕卜,以端子部141為巻繞開始、以端子部143為巻繞結束來對各個分割繞線軸10 巻繞金屬線130。 S卩,在對分割繞線軸IO(例如,分割繞線軸10a)所包括的端子部141僅扎 繞規(guī)定圈數(Ml次)金屬線130之后,對該分割繞線軸10的巻線部12巻繞金屬線130至 規(guī)定的巻繞次數(N次)。之后,對端子部143僅扎繞規(guī)定圈數(M2次)金屬線130并進行 臨時固定。由此,例如在橫跨分割繞線軸10a的凸緣部22和分割繞線軸10b的凸緣部21 而將金屬線130巻繞在分割繞線軸10b上時,可以防止分割繞線軸10a上的巻繞松弛。
接著,巻線嘴使金屬線130沿右旋方向或左旋方向行進至在+Z方向上鄰接的其他 分割繞線軸IO(例如,分割繞線軸10b)的端子部141。并且,對該端子部141僅扎繞規(guī)定圈 數(Ml次)金屬線130之后,重復與上述相同的巻繞。 在從一個分割繞線軸10的端子部143到另一個分割繞線軸10的端子部141圍繞 金屬線130時,可以利用設置在端子部141和端子部143之間的端子部142來引導金屬線 130。 如上所述,可以不必重復卡盤夾具210的安裝、拆除,而通過一系列的巻繞工序來 對構成本實施方式的多連式繞線軸100的分割繞線軸10的巻線部12巻繞金屬線130。
這里,在圖1所示的多連式繞線軸100中,所有的分割繞線軸10a 10d中的端子 部141 143的突出方向均彼此一致。即,圖1的多連式繞線軸100中的分割繞線軸10之 間的旋轉角度為零。 在本實施方式的多連式繞線軸100的情況下,分割繞線軸IO之間的旋轉角度被規(guī) 定為從位于底端側的分割繞線軸10的端子部14的突出方向到與其前端側鄰接的其他分割 繞線軸10的端子部14的突出方向繞巻軸(Z軸)的角度。 在該多連式繞線軸100的情況下,巻線長度L(參照圖4)在所有分割繞線軸之間 是相同的,該巻線長度L為底端側的分割繞線軸IO(分割繞線軸10a 10c)的巻繞結束位 置(端子部143)和與其前端側鄰接的下一個分割繞線軸10 (分割繞線軸10b 10d)的巻 繞開始位置(端子部141)之間的巻線長度。 另一方面,在圖2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多連式繞線軸100的情況下,鄰接的分割繞線 軸IO之間的旋轉角度不是固定的,分割繞線軸IO之間的巻線長度L根據部位而不同。
具體地,在圖2的多連式繞線軸100中,分割繞線軸10a和分割繞線軸10b之間以 及分割繞線軸10c和分割繞線軸10d之間的旋轉角度均為繞Z軸-90度。據此,分割繞線 軸10b和分割繞線軸10c之間的旋轉角度為繞Z軸± 180度。 因此,將從一個分割繞線軸10的巻繞結束位置(端子部143)開始到與其前端部 鄰接的其他分割繞線軸10的巻繞開始位置(端子部141)為止的巻線長度L進行比較,具 有以下關系。 從分割繞線軸10b到分割繞線軸10c的巻線長度L(繞線長度Lbc) >從分割繞線軸10a到分割繞線軸10b的巻線長度L(Lab)=從分割繞線軸10c到分割繞線軸10d的巻 線長度(繞線長度Led)。 此外,巻線長度Lbc與巻線長度Lab或巻線長度Lcd相比,僅長了巻線部12的一 條邊的長度部分。 與圖1所示的多連式繞線軸IOO相比,如圖2所示,通過使鄰接的各分割繞線軸10 端子部14向不同方向突出,使得使用巻線嘴將金屬線130扎繞至端子部141 143時的巻 線處理變得容易。 g卩,如圖1所示的多連式繞線軸IOO,在端子部14在各個分割繞線軸10上的突出 方向一致的情況下,在使巻線嘴繞端子部14的周圍相對旋轉并將金屬線130扎繞在端子部 上的時侯,會產生與鄰接的其他分割繞線軸10的端子部14發(fā)生相互干涉的問題。
此外,近年來的繞線軸(分割繞線軸10)隨著其小型化、薄型化的發(fā)展,各分割繞 線軸10的厚度尺寸(Z軸尺寸)存在lmm左右或lmm以下的情況。因此,在使巻線嘴在圖1 的分割繞線軸IO(例如,分割繞線軸10a)的端子部14的周圍公轉并將金屬線130扎繞至 端子部的情況下,存在最近鄰接的其他分割繞線軸IO(例如,分割繞線軸10b)的端子部14 容易干涉巻線嘴的問題。 相反,在圖2所示多連式繞線軸100的情況下,由于鄰接的分割繞線軸10的端子 部14的突出方向不同,因此,在將金屬線130扎繞至分割繞線軸10(例如,分割繞線軸10a) 的端子部14時,巻線嘴不容易與鄰接的其他分割繞線軸IO(例如,分割繞線軸10b)的端子 部14接觸。 更具體地,在圖2所示多連式繞線軸100的情況下,與分割繞線軸10a—樣向同一 方向突出端子部14的是分割繞線軸10d。此外,分割繞線軸10a的端子部14和分割繞線軸 10d的端子部14在Z軸方向上僅分開分割繞線軸10b和10c的厚度尺寸。因此,在使巻線 嘴在分割繞線軸10a的端子部14周圍公轉并扎繞金屬線130時,分割繞線軸10b和10c的 厚度尺寸產生空隙,因此,不會發(fā)生分割繞線軸10d的端子部14和巻線嘴干涉的問題。
本實施方式的多連式繞線軸IOO上巻繞的金屬線130可以廣泛使用被絕緣層覆蓋 的導電線。 其中,可以優(yōu)選使用在絕緣層的表面雙層噴涂熱粘接性或溶劑粘接性的粘接層而 形成的粘接線。通過將粘接線用于金屬線130,在將金屬線130巻繞在多連式繞線軸100的 巻線部12上的狀態(tài)下,可以將其粘接固定以防止巻繞松弛。 這里,構成多連式繞線軸100的各個分割繞線軸10在巻繞有金屬線130的狀態(tài)下 可以相互分離。在解除基于突起部16和凹部18(均參照圖3)的分割繞線軸10之間的嵌 合而使它們彼此分離的情況下,上述的繞線長度L(Lab, Lbc, Led)成為彼此相鄰的分割繞 線軸10之間存在的金屬線130的非巻繞長度(自由長度)。 此外,為了伸長分割繞線軸IO之間的距離,可以將分別扎繞在端子部141或端子 部143上規(guī)定圈數(Ml次或M2次)的金屬線130的一部分或全部解開,從而延長金屬線 130的自由長度。 由此,可以獲得包括對多個繞線軸(分割繞線軸10)以共同的巻繞次數(N旋轉) 巻繞了金屬線130的、彼此連接的一系列線圈的多連式的線圈部件110。此外,在將粘接線 用于金屬線130的情況下,可以剝離對端子部141和端子部143粘接固定而成為塊狀的金屬線130的端部的一部分或全部,從而使之成為自由長度。
(線圈部件) 對沿巻軸方向相互連接的多個分割繞線軸10巻繞一條金屬線130,在任意地將其 粘接固定之后,通過分離這些分割繞線軸IO,可以獲得本實施方式的線圈部件110。
如圖4所示,本實施方式的線圈部件IIO對于在分別包括巻線部12的同時可相對 于巻軸方向(Z軸方向)以相互之間旋轉角度可變的方式連接的多個繞線軸(分割繞線軸 10)巻繞連續(xù)的一條金屬線130。 此外,本實施方式的線圈部件110在包括三個以上的繞線軸(分割繞線軸10)的 同時,鄰接的分割繞線軸IO之間的金屬線130的自由長度彼此不同。 更具體地,構成本實施方式的線圈部件110的分割繞線軸10a和分割繞線軸10b 之間的巻線長度Lab與分割繞線軸10c和分割繞線軸10d之間的巻線長度Lcd相等。此外, 分割繞線軸10b和分割繞線軸10c之間的巻線長度Lbc相對于這些繞線長度僅長了巻線部 12—條邊的長度。 此外,各線圈部件110形成為相同形狀,并以共同的巻繞次數巻繞有金屬線130,
因此,彼此的電感特性是共同的。(線圈部件的制造方法) 下面,對本實施方式的線圈部件110的制造方法(下文有時稱為本方法)進行說 明。 首先,說明本方法的概要。 本方法涉及線圈部件110的制造方法,該線圈部件110是對分別具有在巻軸方向 上延伸的巻線部12以及在與巻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突出的端子部14的多個繞線軸(分割 繞線軸IO),巻繞一條連續(xù)的金屬線130而形成的線圈部件。
本方法包括準備工序、巻繞工序、分離工序。 準備工序是以鄰接的各繞線軸(分割繞線軸10)的端子部14的突出方向呈彼此 不同的旋轉角度的方式,將繞線軸(分割繞線軸10)在巻軸方向上連接的工序。
巻繞工序是針對各個繞線軸(分割繞線軸10)在將金屬線130扎繞在端子部14 上的同時,將金屬線130巻繞在巻線部12上的工序。 分離工序是將巻繞有金屬線130的各個繞線軸(分割繞線軸10)彼此之間相互分 離的工序。 接下來,對本方法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2所示,在準備工序中,連接多個分割繞線軸10以獲得多連式繞線軸100。所 連接的分割繞線軸10的個數可以與作為一套線圈部件iio所使用的繞線軸的個數相同,也 可以不同。此外,在至少一組鄰接的各個分割繞線軸10中,使端子部14的突出方向彼此不 同。 在巻繞工序中,對所連接的多個分割繞線軸10的各個巻線部12巻繞金屬線130。 在巻繞工序的過程中,可以對分割繞線軸10的端子部14扎繞金屬線130并進行臨時固定。
在金屬線130為粘接線的情況下,通過熱處理或溶劑處理,可以使巻繞的金屬線 130彼此粘接固定。 在分離工序中,使巻繞有金屬線130的各個分割繞線軸10相互分離。此外,可以
10解開扎繞在端子部14上的金屬線130的一部分或全部或巻繞在巻線部12上的金屬線130 的一部分而成為自由長度。 如上所述,可以獲得多個繞線軸(分割繞線軸10)通過金屬線130連接的線圈部 件110。(電子部件) 對安裝本實施方式的線圈部件110而形成的電子部件120進行說明。
如圖5所示,本實施方式的電子部件120包括與突起部16(161 164,參照圖3) 相對應的安裝凹部126。此外,電子部件120是通過使突起部161 164分別與安裝凹部 126嵌合安裝線圈部件110所形成的。 S卩,本實施方式的線圈部件110是使用用于連接分割繞線軸10的突起部16而被 安裝在電子部件120上的。由此,在實現相對于電子部件120對分割繞線軸10進行正確定 位的同時,無需進行使分割繞線軸10在電子部件120上被臨時固定等的作業(yè),從而使安裝 作業(yè)變得更為容易。 作為電子部件120,在圖5中示出了光學拾波器,但是對其沒有具體限定,只要是 安裝有通過金屬線130連接多個繞線軸的線圈部件110來進行使用的裝置即可。作為實例, 可以是電動機、天線和音響裝置等。 本實施方式的電子部件120形成為大致長方體形狀,在士Z方向上對置的安裝面 121、122上,分別安裝四個分割繞線軸10(10a 10d)中的兩個。此外,為了便于說明,在 圖5中示出了使分割繞線軸10a離開電子部件120的安裝面121的狀態(tài)。此外,通過對分 割繞線軸10a 10d通電,從而通過在與未示出的永久磁石之間產生的電磁力來驅動電子 部件120。 分割繞線軸10a和分割繞線軸10b彼此鄰接地安裝在安裝面121上,以及分割繞 線軸10c和分割繞線軸10d彼此鄰接地安裝在安裝面122上。因此,與分割繞線軸10a和 分割繞線軸10b以及分割繞線軸10c和分割繞線軸10d的安裝間隔相比,分割繞線軸10b 和分割繞線軸10c的安裝間隔更長。 與此相對應,圖4所示本實施方式的線圈部件110被構成為巻線長度Lbc大于巻 線長度Lab或巻線長度Led更長。因此,在將線圈部件110安裝在電子部件120上時,金屬 線130的自由長度不會過多或過少。 這樣,根據本實施方式的多連式繞線軸100以及線圈部件IIO,可以使分割繞線軸 10的電感特性共同化,并且可適當調整繞線軸(分割繞線軸10)之間的金屬線130的自由 長度。 此外,線圈部件110的繞線軸(分割繞線軸10)包括用于與通過金屬線130連接 的其他繞線軸(分割繞線軸10)連接的、沿巻軸方向突出而形成的突起部16(參照圖3)。
因此,通過使突起部16嵌合于電子部件120的安裝凹部126,可以容易地安裝各個 分割繞線軸10。 此外,從位于線圈部件110兩端的分割繞線軸10a和分割繞線軸10d分別延伸出 的金屬線130的端部131、132(參照圖4)扎繞在電子部件120的供電端子(未示出)上并 固定。 此外,本發(fā)明并非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而是包括可實現本發(fā)明目的的范圍內的
11各種變形、改良等。 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分割繞線軸10的巻線部12、凸緣部21、22的橫截面形狀 為圓角正方形,但本發(fā)明并非限定于此。例如,可以是圖6所示第一變形例所涉及的多連式 繞線軸100那樣的長方形,也可以是圖7所示第二變形例所涉及的多連式繞線軸100那樣 的六角形。此外,還可以是圖8所示第三變形例所涉及的多連式繞線軸IOO那樣的圓形截 面。 S卩,在圖6所示第一變形例的情況下,分割繞線軸10(10a 10e)包括大致為長方 形的巻線部12和凸緣部21、22。此外,從凸緣部21到巻線部12的內部穿設有凹部18,分 割繞線軸IO之間以可彼此分離的方式進行連接。 此外,第一變形例所涉及的多連式繞線軸100以上面實施方式所述的方式將四個 突起部16(在圖6中未示出)配置為正方形格狀,使凹部18呈大致正方形。由此,和圖1、 圖2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多連式繞線軸100相同,從鄰接的分割繞線軸10突出的端子部14 的旋轉角度可以有四種選擇。 在圖7所示第二變形例的情況下,分割繞線軸10(10a 10d)包括六角形的巻線 部12和凸緣部21、22。此外,從凸緣部21到巻線部12的內部穿設有六角形的凹部18,分 割繞線軸IO之間以可彼此分離的方式進行連接。 此外,第二變形例所涉及的多連式繞線軸IOO將六個突起部16(圖7中未示出) 配置為六角形格狀,使其與鄰接的其他分割繞線軸10的凹部18相嵌合。由此,分割繞線軸 10之間的旋轉角度可以有六種選擇。 在圖8所示第三變形例的情況下,分割繞線軸10(10a 10e)包括具有圓形橫截
面的巻線部12和凸緣部21、22。此外,本變形例的分割繞線軸10將以90度間隔配置的四
個凹部18穿設在凸緣部21中。此外,在凸緣部22上突出形成有與凹部18相對應的突起
部16(在圖8中未示出)。由此,第三變形例所涉及的多連式繞線軸100與上述實施方式一
樣,從鄰接的分割繞線軸10突出的端子部14的旋轉角度可以有四種選擇。 此外,位于多連式繞線軸100的端部位置的分割繞線軸IO(例如,分割繞線軸10a)
上的四個凹部18起到用于配合卡盤夾具210(參照圖1、圖2)的安裝部的功能。 此外,關于本實施方式和上述各變形例所涉及的多連式繞線軸IOO,例舉說明了直
接連接分割繞線軸10的狀態(tài),但本發(fā)明并不僅限于此,也可以在鄰接的分割繞線軸IO之間
插入分隔部件。 S卩,在構成線圈部件110的分割繞線軸IO之間,夾持不構成線圈部件110的分隔 部件來形成多連式繞線軸100。然后,對包括分隔部件的多連式繞線軸IOO巻繞金屬線130, 之后,將分隔部件取出,從而使分割繞線軸10之間相分離。 由此,可以增大鄰接的分割繞線軸10的端子部14之間的巻軸方向(Z軸方向)上 的距離。 此外,在上述多連式繞線軸100中,可以對鄰接的分割繞線軸10之間的旋轉角度 進行多種離散選擇,但本發(fā)明并不僅限于此,例如,可以使分割繞線軸io之間螺合并連接, 或者以任意旋轉角度緊固分割繞線軸io,從而使旋轉角度發(fā)生連續(xù)的變化。 在上述多連式繞線軸100中,通過卡盤夾具210對彼此連接的分割繞線軸10中的 一個(例如,分割繞線軸10a)付與旋轉轉矩,分割繞線軸IO之間通過突起部16來傳遞轉
12矩,但本發(fā)明并不僅限于此。即,多連式繞線軸100和卡盤夾具210的配合狀態(tài)是任意的。 例如,也可以在多連式繞線軸100的通孔17上分別形成楔槽的同時,使卡盤夾具210貫穿 通孔17,從而卡盤夾具210對各個分割繞線軸10付與旋轉轉矩。 此外,在上述多連式繞線軸100中,示出了形成在分割繞線軸10上的突起部16與 其他分割繞線軸10的凹部18相嵌合,從而連接分割繞線軸IO之間的狀態(tài),但本發(fā)明并不 僅限于此。也可以是分割繞線軸10的凸緣部21、22均形成為平坦狀或者不形成凸緣部21、 22,通過銷等連接器具來相互連接分割繞線軸10。 此外,分割繞線軸10的端子部14可以是如上述實施方式那樣從分割繞線軸10的
一條邊突出而形成,也可以是從多條邊分別突出或者跨越多條邊而形成。 此外,在圖4、圖5中,作為本實施方式的線圈部件IIO示出了有芯線圈的例子,但
本發(fā)明并不僅限于此。即,可以在本發(fā)明的多連式繞線軸的周圍巻繞金屬線從而巻繞形成
多個線圈之后,將繞線軸從線圈中拔去生成空芯線圈。在這種情況下,在分割繞線軸上可以
不在巻軸方向的至少一側上設置凸緣部,只要可以從在巻線部的周圍巻繞而成的線圈中沿
巻軸方向取出分割繞線軸即可。 換言之,本發(fā)明的多連式繞線軸是用于對連接的分隔繞線軸分別巻繞金屬線,生 成彼此連接的多個線圈的部件,分割繞線軸自身是否安裝在電子部件上是任意的。此外,在 將分割繞線軸安裝在電子部件上的情況下,關于通過磁性材料來制作分割繞線軸并將其用 作磁芯、或者通過非磁性材料來制作分割繞線軸并將其用作單純的巻芯是任意的。
本發(fā)明的上述實施方式以及其變形例包括以下的技術思想。 —種多連式繞線軸,其特征在于,多個可彼此分離的,且分別具有巻線部的分割繞 線軸沿巻軸方向進行連接,并且所述分割繞線軸之間相對于所述巻軸方向的旋轉角度是可 變的。 如上所述的多連式繞線軸,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割繞線軸包括端子部,所述端子部 在與所述巻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突出。 如上所述的多連式繞線軸,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割繞線軸包括突起部,所述突起部
是用于與其他分割繞線軸連接,且所述突起部是沿所述巻軸方向突出而形成的。 如上所述的多連式繞線軸,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割繞線軸之間的所述旋轉角度可
有多種選擇。 如上所述的多連式繞線軸,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割繞線軸之間的所述旋轉角度至 少有三種以上的選擇。 如上所述的多連式繞線軸,其特征在于,通過使相鄰接的一個分割繞線軸和另一 個分割繞線軸之間的所述旋轉角度發(fā)生變化,所述一個分割繞線軸的所述端子部和所述另 一個分割繞線軸的所述端子部之間的巻線長度發(fā)生變化。 如上所述的多連式繞線軸,其特征在于,相鄰接的所述分割繞線軸之間以預定的 旋轉角度進行連接,且在巻繞工序中所述旋轉角度不可變。 如上所述的多連式繞線軸,其特征在于,連接在一起的多個所述分割繞線軸中,至 少位于一側端部位置的所述分割繞線軸包括安裝部,所述安裝部用于安裝以所述巻軸方向 為旋轉軸方向的卡盤夾具。 —種線圈部件,其特征在于,對多個繞線軸巻繞一條連續(xù)的金屬線,所述多個繞線軸分別具有巻線部,并且所述多個繞線軸以彼此之間相對于巻軸方向的旋轉角度可變的方 式進行連接。 如上所述的線圈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三個以上的所述繞線軸,并且鄰接的所述 繞線軸之間的所述金屬線的自由長度彼此不同。 如上所述的線圈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繞線軸包括突起部,所述突起部是沿所述 巻軸方向突出而形成的,并被用于與其他所述繞線軸連接,此外所述兩個繞線軸通過所述 金屬線連接在一起。 —種電子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與所述突起部對應的安裝凹部,并通過使所述突 起部與所述安裝凹部嵌合來安裝的所述的線圈部件。 —種線圈部件的制造方法,所述線圈部件是對多個繞線軸巻繞一條連續(xù)的金屬線 而形成的,所述多個繞線軸分別具有沿巻軸方向延伸的巻線部以及在與所述巻軸方向交叉 的方向上突出的端子部,所述線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以鄰接的所述繞線軸之間的所述 端子部的突出方向互不相同的旋轉角度將所述繞線軸沿所述巻軸方向進行連接的工序;針 對各個繞線軸,在所述端子部上扎繞所述金屬線并在所述巻線部上巻繞所述金屬線的工 序;以及將巻繞有所述金屬線的所述繞線軸彼此相互分離的工序。
0150]附圖標記說明
0151]10 (10a 10d)分割繞
0152]12巻線部
0153]14(141 143)端子部
0154]16(161 164)突起部
0155]17通孔
0156]18凹部
0157]19邊角部
0158]21、22凸緣部
0159]100多連式繞線軸
0160]110線圈部件
0161]120電子部件
0162]121U22安裝面
0163]126安裝凹部
0164]130金屬線
0165]131、132端部
0166]210卡盤夾具
0167]AX旋轉軸
0168]L巻線長度。
權利要求
一種多連式繞線軸,其特征在于,多個可彼此分離的,且分別具有卷線部的分割繞線軸沿卷軸方向進行連接,并且所述分割繞線軸之間相對于所述卷軸方向的旋轉角度是可變的。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多連式繞線軸,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割繞線軸包括端子部,所述端子部在與所述巻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突出。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多連式繞線軸,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割繞線軸包括突起部,所述突起部是用于與其他分割繞線軸連接,且所述突起部是沿所述巻軸方向突出而形成的。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多連式繞線軸,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割繞線軸之間的所述旋轉角度可有多種選擇。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多連式繞線軸,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割繞線軸之間的所述旋轉角度至少有三種以上的選擇。
6.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多連式繞線軸,其特征在于,通過使相鄰接的一個分割繞線軸和另一個分割繞線軸之間的所述旋轉角度發(fā)生變化,所述一個分割繞線軸的所述端子部和所述另一個分割繞線軸的所述端子部之間的巻線長度發(fā)生變化。
7.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多連式繞線軸,其特征在于,相鄰接的所述分割繞線軸之間以預定的旋轉角度進行連接,且在巻繞工序中所述旋轉角度不可變。
8. 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多連式繞線軸,其特征在于,連接在一起的多個所述分割繞線軸中,至少位于一側端部位置的所述分割繞線軸包括安裝部,所述安裝部用于安裝以所述巻軸方向為旋轉軸方向的卡盤夾具。
9. 一種線圈部件,其特征在于,對多個繞線軸巻繞一條連續(xù)的金屬線,所述多個繞線軸分別具有巻線部,并且所述多個繞線軸以彼此之間相對于巻軸方向的旋轉角度可變的方式進行連接。
10. 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線圈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三個以上的所述繞線軸,并且鄰接的所述繞線軸之間的所述金屬線的自由長度彼此不同。
11. 根據權利要求io所述的線圈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繞線軸包括突起部,所述突起部是沿所述巻軸方向突出而形成的,并被用于與其他所述繞線軸連接,此外所述兩個繞線軸通過所述金屬線連接在一起。
12. —種電子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與突起部對應的安裝凹部,并通過使所述突起部與所述安裝凹部嵌合來安裝權利要求ll所述的線圈部件。
13. —種線圈部件的制造方法,所述線圈部件是對多個繞線軸巻繞一條連續(xù)的金屬線而形成的,所述多個繞線軸分別具有沿巻軸方向延伸的巻線部以及在與所述巻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突出的端子部,所述線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以鄰接的所述繞線軸之間的所述端子部的突出方向互不相同的旋轉角度將所述繞線軸沿所述巻軸方向進行連接的工序;針對各個繞線軸,在所述端子部上扎繞所述金屬線并在所述巻線部上巻繞所述金屬線的工序;以及將巻繞有所述金屬線的所述繞線軸彼此相互分離的工序。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用于卷線的繞線軸,其可以降低對于繞線軸的卷線工作時間或對于電子部件的安裝工作時間,并且可以將多個線圈分別安裝在任意位置。在多連式繞線軸(100)中,多個可彼此分離的,且分別具有卷線部(12)的分割繞線軸(10)(10a、10b、10c、10d)沿卷軸方向(Z軸方向)進行連接,并且分割繞線軸(10)之間相對于卷軸方向的旋轉角度是可變的。此外,通過使鄰接的一個分割繞線軸(10)和另一個分割繞線軸(10)之間的旋轉角度發(fā)生變化,該一個分割繞線軸(10)的端子部(14)和該另一個分割繞線軸(10)的端子部(14)之間的卷線長度L可發(fā)生變化。
文檔編號H01F5/02GK101770863SQ200910180178
公開日2010年7月7日 申請日期2009年11月16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1月7日
發(fā)明者中塚智巳, 中野武弘, 佐藤誠二, 目黑文仁 申請人:勝美達集團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