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開關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開關。
背景技術:
對于開關,例如,專利文獻l中披露了一種開關。在專利文獻l中披露 的開關是用于在每天預定的時間打開和關閉例如照明燈的負載的一種定時器開關(timer switch:或定時開關)。[專利文獻l]公開待審的日本專利NO. 2002-323907。發(fā)明內容[本發(fā)明有待解決的問題]在所述定時器開關中,用于設定定時器的用戶可操作的控制器在定時 器開關的前側露出。由此,所述定時器開關存在一個問題,即當用戶可操 作的控制器被意外接觸或篡改(或改變)等時,會輕易改變所述定時器的 設定。為了解決所述問題,本發(fā)明的發(fā)明者迄今已提出一種定時器開關,該 定時器開關具有除了設定的時間之外被隱藏的用戶可操作的控制器。所述定時器開關具有外殼,且用戶可操作的控制器布置在所述外殼的 正面。所述外殼容納開關元件、轉換元件和控制電路。當操作者按壓所述 開關元件時,開關元件產生開關輸入。所述轉換元件電連接在負載和民用 電源的串聯(lián)電路的端子之間,并且打開和關閉到負載的電源供給。響應于 開關元件的開關輸入,所述控制電路在打開和關閉所述轉換元件之間切 換,并且當定時器設定的時間到了的時候控制打開和關閉轉換元件。此外,操作按鈕設置在所述外殼的正面上。當被按壓時,所述操作按 鈕能夠利用它的背面推動所述開關元件。所述操作按鈕構造成包括基部和蓋。所述基部具有形成在與所述用戶可操作的控制器相對的部分上的開口 并且被樞轉支撐在所述外殼的正面上。所述蓋樞轉連接到所述基部的前側 從而可以在露出所述開口的位置與覆蓋所述開口的位置之間旋轉。當設置 所述定時器時,關閉所述蓋從而防止誤操作用戶可操作的控制器。然而,所述操作按鈕可能在強烈撞擊的情況下脫離所述外殼并且在那 種情況下可能損壞。考慮到上述問題提出本發(fā)明。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防止 操作按鈕脫落的開關。[解決問題的方法]本發(fā)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種開關,該開關包括連接到結構材料的壁表 面上的外殼。凹部設置在所述外殼的正面上。操作按鈕布置在凹部內。所 述操作按鈕包括基部和蓋。由外殼的第一樞轉支撐件樞轉支撐所述基部。 所述蓋樞轉地連接到基部上從而可以在基部的正面在露出開口的位置和 覆蓋開口的位置之間旋轉。此外,用于防止基部脫落的防脫落裝置設置在 基部與外殼之間。所述防脫落裝置可以構造成包括設置在外殼內的鎖孔和在對應于所 述鎖孔的位置從基部凸出的臂,所述臂具有設置在臂的末端上的爪。 [本發(fā)明的效果]根據(jù)本發(fā)明,即使操作按鈕受到強烈撞擊并且?guī)缀趺撾x所述外殼,所 述防脫落裝置也能夠防止操作按鈕脫落。在防脫落裝置形成為包括鎖孔和具有爪的臂的情況下,防脫落裝置可 以形成有相對簡單的結構。
圖l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開關的透視圖;圖2是顯示所述開關上的操作按鈕的蓋被完全打開的狀態(tài)的透視圖; 圖3是所述開關的分解透視圖;圖4是沿圖1中線IV-工V做出的所述開關的剖開透視圖; 圖5是沿圖1中線V-V做出的所述開關的剖開透視圖;圖6是沿圖1中線VI-VI做出的所述開關的剖開透視圖;圖7 (a)是顯示蓋連接到所述開關主體之前的狀態(tài)的橫截面視圖,且 圖7 (b)是在蓋連接到所述開關主體之后的狀態(tài)的橫截面視圖;圖8是圖示將發(fā)送部分的蓋連接到所述開關的外殼上的連接步驟的橫 截面視圖;圖9是解釋在所述開關的外殼上安裝操作按鈕的步驟的透視圖,顯示了在操作按鈕安裝在所述外殼上之前的狀態(tài);圖10是圖示將操作按鈕安裝在所述開關的外殼上的步驟的透視圖,顯示了將操作按鈕安裝在所述外殼上的中途狀態(tài),更具體地,顯示了操作按鈕上的鎖爪被配合到所述外殼主體上的鎖孔內的狀態(tài);圖11是沿圖10中的線XI-XI做出的所述開關的剖開透視圖; 圖12是沿圖10中的線XII-X工I做出的所述開關的橫剖視圖;圖13是圖12中的區(qū)域XII工的放大圖;圖14是沿圖10中的線XVI-XVI的橫截面視圖;圖15是顯示通過將操作按鈕從圖10中所示的狀態(tài)推入到外殼內從而將操作按鈕安裝在外殼上的狀態(tài)的橫截面視圖; 圖16是所述開關的外殼主體的后視圖;圖17是顯示液晶顯示器和連接器安裝在圖16中示出的主體上的狀態(tài) 的透視圖;圖18是顯示進一步將橡膠幵關(rubber switch)部件安裝在圖17中 所示的主體上的狀態(tài)的透視圖;圖19是顯示能夠應用本發(fā)明的開關的第一變型示例的分解透視圖; 圖20是顯示能夠應用本發(fā)明的開關的第二變型示例的正視圖;圖21是顯示將所述第二變型示例的開關的蓋打開的狀態(tài)的正視圖; 圖22是顯示能夠應用本發(fā)明的開關的第三變型示例的橫截面視圖;圖23是顯示將所述第三變型示例的開關的蓋打開的狀態(tài)的橫截面視圖;圖24是顯示所述第三變型示例的開關的操作按鈕被拆下的狀態(tài)的橫 截面視圖;圖25是顯示能夠應用本發(fā)明的開關的第四變型示例的正視圖; 圖26是顯示將所述第四變型示例的開關的蓋打開的狀態(tài)的正視圖;和圖27是所述第四變型示例的開關的橫截面視圖。[附圖標記說明]A開關8液晶顯示器(設定信息顯示器10外殼11主體12后蓋19a至19d鍵(用戶可操作的控制器)30基部30a框架部分33a至33e開口37a凹面(第二樞轉支撐件)39a凹面(第二樞轉支撐件)40蘭 rm—55凹部55c凹部的內表面57凸部57c凸部的側面59光學部件(設定信息顯示器)61軸承部分(第一樞轉支撐件)73鎖孔(防脫落裝置)74臂(防脫落裝置)75爪B操作按鈕SW1開關元件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描述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圖l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開關的透視圖。圖2是顯示所述開關上的操作按鈕的蓋被完全打開的狀態(tài)的透視圖。圖3是所述開關的分解透視圖。圖4是沿圖1中線IV-IV做出的所述開關的剖開透視圖。圖5是沿圖1中線V-V 做出的所述開關的剖開透視圖。圖6是沿圖1中線VI-VI做出的所述開關的 剖開透視圖。圖7 (a)是顯示后蓋連接到所述開關主體之前的狀態(tài)的橫截 面視圖,且圖7 (b)是在后蓋連接到所述開關主體之后的狀態(tài)的橫截面視 圖。圖8 (a) -8 (d)是圖示將發(fā)送部分的蓋連接到所述開關的外殼上的 連接步驟的橫截面視圖。圖9是顯示操作按鈕安裝在所述開關的外殼上之 前的狀態(tài)的透視圖。圖10是顯示將操作按鈕安裝在所述開關的外殼上的中 途的狀態(tài)的透視圖,更具體地,是顯示操作按鈕上的鎖爪被配合到主體上 的鎖孔內的狀態(tài)的透視圖。圖11是沿圖10中的線XI-XI做出的所述開關的 剖開透視圖。圖12是沿圖10中的線XI1-XII做出的所述開關的橫剖視圖。 圖13是圖12中的區(qū)域XIII的放大圖。圖14是沿圖10中的線XVI-XV工的橫截 面視圖。圖15是顯示通過將所述操作按鈕從圖14中所示的狀態(tài)推入到所述 外殼內從而將操作按鈕安裝在外殼上的狀態(tài)的橫截面視圖。圖16是從背側 看時所述開關的外殼主體的透視圖。圖17是顯示液晶顯示器部分和連接器 安裝在開關的外殼主體上的狀態(tài)的透視圖。圖18是顯示進一步將橡膠開關 部件安裝在開關的主體上的狀態(tài)的透視圖。如圖3中所示,根據(jù)該實施例的開關A包括外殼IO、支架71、電路板17、 開關元件SW1、液晶顯示器8、橡膠開關部件19、發(fā)送部分蓋83和操作按鈕 B。所述外殼10為長方體形狀并且通過將主體11和后蓋12配合在一起而形 成。所述支架71設置用于將所述外殼10連接到結構材料的壁表面。所述電 路板17是電路元件安裝在其上的印刷電路板。開關元件SW1和作為發(fā)送元 件的紅外線發(fā)光二極管(infrared light emitting diodes) LD安裝在所 述電路板17上。所述液晶顯示器8容納在外殼10內并且設置成通過外殼10 的開口21a可以被看見。橡膠開關部件19容納在外殼10內并與鍵19a至19d 形成為一體作為用戶可控制的控制器。所述鍵19a至19d分別通過所述外殼 10的開口21a至21f (見圖16至18)露出并且與沒有圖示的電路板17上的導 電圖案一起形成接觸點。所述發(fā)送部分蓋83連接到外殼10以便覆蓋通過外 殼10的開口81露出的發(fā)送元件LD。所述操作按鈕B可旋轉地配合到外殼IO 的凹部55內并且所述操作按鈕B被按壓以便推動外殼IO內的開關元件SW1 。如圖3所示,開關A的外殼lO具有大體上長方體形狀并且通過將主體ll 與后蓋12彼此連接而形成。具體地,主體ll由合成樹脂模制形成為盒狀,并在其后側上設有開口。此外,后蓋12由合成樹脂模模制成并覆蓋在主體ll的后側上的開口。通過使用利用銷、螺絲釘?shù)裙潭ǖ剿鼋Y構材料的壁表面上的支架71,外殼10連接到結構材料的壁表面上(見圖1至3)。在主體ll的背側,用于容納電池BT的電池容納部分lla形成在左側和 右側并在上部留有空間。此外,用于容納電路板17的電路容納部分llb形 成在不同于所述電池容納部分lla和lla的部分內。所述電池容納部分lla 和llb通過分隔壁llc和llc彼此隔開(見圖4至7)。后蓋12從平面方向看時形成為大約T形的形狀(見圖3)以便僅僅覆蓋 電路板部分llb而不覆蓋電池容納部分lla和lla。電池容納部分lla和lla 被支架71覆蓋。以下將描述將后蓋12連接到主體11的連接結構。如圖7 (a)和7 (b) 所示,安裝孔54形成在周邊壁lle和主體ll的分隔壁llc內,并且安裝爪53 形成在后蓋12的周邊上。通過將后蓋12配合到主體11上,這些安裝孔54和 安裝爪53彼此接合。因此,主體11和后蓋12可以組裝成后蓋12鎖到主體11 上的狀態(tài)(要注意的是,在圖7 (a)和7 (b)中沒有示出主體ll的周邊壁 lle上的安裝孔)。如圖3至6中所示,由主體11和后蓋12形成的外殼10容納電路板17,所 述電路板17是一種印刷配線板(printed-wiring board)。如圖3所示,例 如由瞬時壓力開關(momentary press switch)形成的開關元件SW1的電 路元件,和作為發(fā)送器的發(fā)送元件(在此示例中,為紅外線發(fā)光二極管LD) 安裝在電路板17上。要注意的是,所述導電圖案(沒有示出)形成在電路 板17的表面上。導電圖案與橡膠開關部件19一起形成接觸點以用作用戶可 操作的控制器。如圖3所示,主體11和后蓋12彼此連接成作為設置信息顯示器的液晶 顯示器8、橡膠連接器14和橡膠開關部件19置入其間的狀態(tài)。所述橡膠連 接器14將液晶顯示器8連接到電路板17的導電部分以將電能從電路板17供 給到液晶顯示器8上。開口81設置在主體ll的前壁llf的上部,作為發(fā)送元件的發(fā)光二極管LD通過所述開口81露出。此外,凹部55設置在前壁llf的下部。操作按鈕B 配合到所述凹部55內。
發(fā)送部分蓋83連接到主體ll的前壁llf從而保護通過主體ll的上部內 的開口81露出的二極管LD。發(fā)送部分蓋83包括弧形主體83a和從主體83a的 兩端朝向后側凸出的臂83b和83b。在大約與相應的臂垂直的方向上翼83c 從每個臂83b和83b的末端凸出。此外,具有三角形橫截面的制動器 (stopper:或止動器)83cl從每個翼83c的下端部凸出。
多對面對的片件llm和lln設置在主體ll中。所述多對中的每一對通過 將翼83c夾入其中而容納翼83c。在每個面對的片件lln的延長線上,連接 導向板85設置成從主體11凸出。具有三角形橫截面的制動器(stopper: 或止動器)85d設置在連接導向板85的端部上。
如圖8 (a)至8 (d)所示的,發(fā)送部分蓋83連接到主體11上。首先, 發(fā)送部分蓋83的每個臂83b插入到主體ll內的相應的插入孔87中(圖8 (a) 和圖8 (b))。然后,在由連接導向板85和翼83c引導的同時,發(fā)送部分蓋 83滑動(圖8 (b)、圖8 (c)和圖8 (d))。因此,當制動器83d使得連接導 向板85變形時,制動器85d越過制動器85d。如圖8 (d)所示,當制動器83d 完全越過制動器85d時,連接導向板85彈性復原,從而每個制動器83d被相 應的制動器85d鎖住。如此,發(fā)送部分蓋83連接到主體11內并處于被鎖到 主體ll上的狀態(tài)。
如圖3和16至18所示,橡膠開關部件19具有矩形板形狀的主要部分 19e;彎曲的U形的、并從主要部分19e的上橫向側延伸的連接部分19f;和 形狀像右方括號并且通過連接部分19f連接到主要部分19e上的支撐部分 19g。圓柱形鍵19a至19d在主要部分19e的正面上形成為布置成兩條線,并 利用插入圓柱形鍵19a至19d與主要部分19e之間的柔性薄部件將圓柱形鍵 19a至19d連接到主要部分19e上。
如圖16至18中所示,用于保持橡膠開關部件19的連接部分19f的U形保 持凹槽llg和用于保持橡膠開關部件19的支撐部分19g的末端的保持凹槽 11h形成在主體ll的凹部55的背面。
如圖16至18所示,液晶顯示器8、橡膠連接器14和橡膠開關部件19保持在主體ll上。具體地,液晶顯示器8安裝在主體ll的前壁llf的背面(見圖16),且橡膠連接器14進一步安裝在液晶顯示器8的背面(見圖17)。在 形成所述狀態(tài)之后,將橡膠開關部件19進一步安裝在主體11的背面和液晶 顯示器8的背面以將液晶顯示器8和橡膠連接器14固定到主體11的背面上。 在這種情況下,橡膠開關部件19的鍵19a至19d分別插入到主體l 1內的開口 21c至21f中,橡膠開關部件19的連接部分19f配合到主體ll上的保持凹槽 llg中,同時,支撐部分19g的末端配合到主體ll上的保持凹槽llh中。在此,橡膠開關部件的支撐部分19g與液晶顯示器8的背面接觸,使得 液晶顯示器8被支撐在主體ll的前壁llf與支撐部分19g之間。由此,可以 防止由于振動等導致的液晶顯示器8從其連接位置移動。此外,通過將橡 膠連接器14保持在橡膠開關部件的支撐部分19g與主體的肋llj之間橡膠 連接器14也被可靠地保持。在此狀態(tài)下,液晶顯示器8的顯示屏、開關元件SW1、和橡膠開關部件 19的鍵19a至19d分別通過在凹部55的底部上開口的開口21a至21f在主體 ll的正面(即外殼10的正面)上露出。具體地,能夠通過光學部件59看見 液晶顯示器8的顯示屏,所述光學部件59覆蓋設置在凹部55的底部的上側 的方形開口21a。此外,開關元件SWl通過大約設置在開口21a下面的中心 上的開口21b露出。此外,橡膠開關部件19的鍵19a至19d分別通過開口21c 至21f露出,所述幵口21c至21f在幵口21a下面設置成右側和左側上的兩條 線,并且在每一條線中有兩個開口。如圖3至6所示,用于操作開關元件SW1的操作按鈕B可旋轉地連接到外 殼10的凹部55以便覆蓋整個凹部55。此外,向前凸出的凸部57設置在主體 11的凹部55的上端部內。所述凸部57在其中心部分內具有開口21a,且光 學部件59配合到開口21a中。光學部件59由透明的合成樹脂組成。由此, 通過光學部件59可以看見容納在外殼10內的液晶顯示器8。操作按鈕B構造成包括基部30和蓋40。操作按鈕B的基部30具有一對臂 31和31。所述臂31和31朝向背面凸出,且每個都為大約圓柱形形狀的軸31a 和31a分別一體地設置在臂31和31的末端以便將操作按鈕B的基部30樞轉 地連接到主體ll上。同時,在主體ll的背面,軸承部分61和61形成為用于 樞轉支撐在基部30的臂31和31上的軸31a和31a的第一樞轉支撐件。在主體11的對應于基部30的臂31和31的這些部分中,形成了用于插入臂31和31的 插入孔llk和llk (見圖14和15)。如圖14和15所示,當臂31和31插入到插入孔llk和llk中時,軸31a和 31a與插入孔llk和llk的周向邊緣接觸,從而兩個臂31和31彈性向內變形 以便插入到插入孔llk和llk中。最后,臂31和31彈性復原以便將軸31a和 31a樞轉地連接到軸承部分61和61上。由此,臂不會輕易地從外殼上脫離。此外,在操作按鈕B的基部30的背面上,沒有示出的凸起設置在與露 出在外殼10的正面上的開關元件SW1相對的部分上。當按照圖l中的箭頭所 指示的方向按壓操作按鈕B的基部30的右側部分時,基部30圍繞作為旋轉 中心的軸31a旋轉,從而所述凸起按壓開關元件SW1。由此打開開關元件 SW1。另一方面,當解除對操作按鈕的基部30施加的壓力時,操作按鈕的 基部30回復到其原位置。此外,如圖2和3中所示,操作按鈕的基部30具有形成為與蓋40重疊的 薄部件32。如圖2和3中所示,在所述薄部件32中,用于露出液晶顯示器8 的方形開口33a形成在對應于在后蓋12內的開口21a的部分上。此外,用于 插入鍵19a至19d的開口33b至33e分別形成在對應于開口21c至21f的部分 內(見圖9)。蓋40樞轉連接到操作按鈕的基部30。具體地,蓋40可開和可閉地覆蓋 液晶顯示器8和橡膠開關部件19的鍵19a-19d在其中露出的區(qū)域(即所述薄 部件32)。蓋40形成為與薄部件32大約相同的寬度和高度。此外,臂41和 41設置在蓋40的左側部分的上端和下端上并橫向凸出。旋轉軸41a設置在每個臂41的末端上?;?0和蓋40組裝成所述旋轉 軸41a插入到設置在基部30的背面內的支撐凹槽37中的狀態(tài)(見圖3、 6和 10)。如圖6中所示,大約半圓形凹面37a設置在基部30的支撐凹槽37的基部 端部上。大約半圓形凹面39a (見圖IO)形成在從外殼10內的凹部55凸出 的臂39的末端上。支撐凹槽37的半圓形凹面37a (見圖6)和所述大約半圓 形凹面39a (見圖IO)形成作為用于樞轉支撐蓋40的旋轉軸41a的第二樞轉 支撐件的軸承孔(37a、 39a)。由此,蓋40可旋轉地連接到基部30的正面 從而能夠在露出開口33a和開口33b至33e的狀態(tài)與覆蓋開口33a和開口33b至33e的狀態(tài)之間作出選擇(見圖3)。在蓋40的背面上,永磁體連接到不是設置了臂41的一側的另一側的部 分上。同時,在操作按鈕的基部30內,例如鐵片的磁體插入到面對永磁體 的部分后面。由此,當蓋40被關閉從而與操作按鈕的基部30的薄部件32重 疊時,由于永磁體與磁體之間的吸引蓋40保持該狀態(tài)。在此,假設一種情況,其中將蓋40打開到如圖2所示的液晶顯示器8和 用戶可操作的控制器20c至20f露出的位置的狀態(tài)下,在打開方向上施加進 一步按壓蓋40的過大的力。通過使用鄰接在主體11的正面上的凹部55的周 向邊緣上的部分作為支點,所述操作將壓力施加在蓋40的臂41上以使得臂 41在與外殼10分離的方向上推動基部30。利用主體11內的軸承部件61和61 保持操作按鈕B的軸31a和31a的保持力被設置成小于上述壓力。由此,如 圖10至14中所示,當施加這種壓力時,基部30的軸31a和31a從外殼10分離。 這可以防止將過大的力施加到用于在操作按鈕的基部30上樞轉地支撐蓋 40的部分(臂41)上,從而防止該部分被損壞。因此,可以重新將操作按 鈕的基部30連接到外殼10上并可以使用操作按鈕的基部30。要注意的是, 將保持操作按鈕的基部30的外殼10的保持力設置到正常操作不會使得操 作按鈕的基部30脫落的水平。此外,如圖4至10中所示,在所述實施例中,設置防脫落裝置以便防 止當操作按鈕的基部30的軸31a和31a脫離外殼10的軸承部件61時操作按 鈕的基部30從主體11脫落。所述防脫落裝置構造成包括設置在主體ll內的 鎖孔73,和設置在對應于鎖孔的位置的、從操作按鈕的基部30凸出的臂74 的末端上的爪75。在基部30的軸31a和31a脫離外殼10的軸承部分61的情況下,即使基部 30的框架部分30a在凹部55的內側面55c與凸部57的外側面57c之間的空間 內傾斜至最大位置(見圖6 (a)和6 (b)),鎖孔73也必定會捕捉住爪75。 由此,利用簡單的結構,可以確保防止操作按鈕B脫離外殼IO。以下列出所述實施例的主要效果。(I)根據(jù)所述實施例的開關A包括外殼IO和操作按鈕B。所述外殼10連 接到結構材料的壁表面上。所述操作按鈕B布置在設置在外殼10的正面內 的凹部55中。按壓操作按鈕以便推動設置在外殼10內的開關元件SW1。所述操作按鈕B構造成包括基部30和蓋40。設置在外殼10上的第一樞轉支撐 件61樞轉支撐基部30。通過使用第二樞轉支撐件37a和39a,外殼40樞轉地 連接到基部30從而外殼40在基部30的前側可以在露出基部30的正面的位 置與覆蓋基部30的正面的位置之間旋轉。而且,所述開關A包括防脫落裝 置73和75,用于防止當基部30脫離外殼10上的第一樞轉支撐件61時基部30 從外殼10脫落。由此,例如,即使操作按鈕B受到強烈撞擊并且?guī)缀趺撾x外殼IO,所 述防脫落裝置73和75也會防止操作按鈕B脫落。(2) 此外,在根據(jù)所述實施例的開關A中,防脫落裝置構造成包括鎖孔 73,和具有爪75的臂74。所述鎖孔形成在外殼10內。每個爪75設置在對應 于所述鎖孔的、從基部30凸出的臂74的末端的位置上。每個爪75與所對應 的鎖孔73的周向邊緣73c接合。如上所述,所述防脫落裝置可以形成有相 對簡單的結構。(3) 此外,在根據(jù)所述實施例的開關A中,開口33a形成在基部30內, 并且外殼設置有具有與所述開口33a大約相同形狀的凸部57。所述凸部從 外殼10的凹部55凸出到開口33a的內部。此外,在其中圍繞基部30的開口 33a的框架部分30a可以在凹部55的內側面55c與凸部57的外側面57c之間 的空間內傾斜的范圍內,每個爪75被相應的鎖孔73捕捉。如上所述,利用簡單的結構,可以確保防止操作按鈕B從外殼10脫落。(4) 此外,在根據(jù)所述實施例的開關A中,基部30構造成包括一對臂 31。所述一對臂31從基部30的背面凸出。軸31a在臂31的末端形成為圓柱 形形狀以便樞轉地連接到在外殼10上的第一樞轉支撐件。用于插入基部30 的一對臂31的一對插入孔llk形成在外殼10內。此外,作為第一樞轉支撐 件61的弧形凹入軸承部分61形成在插入孔llk的周邊的背面。當基部30的 一對臂31從插入卡llk的外部插入到插入孔llk內時,在臂31的末端上的軸 31a與插入孔llk的周向邊緣接觸。在所述接觸使臂31變形的同時,在臂31 的末端上的軸31a越過插入孔llk的周向邊緣并與作為第一樞轉支撐件的 凹入軸承部件61接合。如上所述,因為在臂31被彈性變形的同時可以插入 兩個臂31,所以可以容易地組裝所述開關。弧形凹面39a與形成在基部30內的弧形凹面37a組合而形成每個第二樞轉 支撐件。由此,所述蓋40的軸41a由作為第一樞轉支撐件的軸承孔(39a、 37a) 樞轉地支撐。與軸承孔形成在基部30內以樞轉地支撐蓋40的軸41a的結構 相比,上述結構具有可以簡化基部的模制結構的優(yōu)點。要注意的是,不要將本發(fā)明理解成僅僅限于上述實施例。 例如,如在圖19中所示的第一變型示例中,可以將本發(fā)明應用于包括 沒有發(fā)送元件LD的開關A1中。要注意的是,在圖19中,附圖標記91表示用 于將開關連接到結構材料的壁表面上的連接框架,附圖標記93表示用于充 填縫隙的坯料片(blank chip)例如,如圖20和21中所示的第二變型示例中,也可以將本發(fā)明應用于 進一步包括不同于操作按鈕B的操作按鈕C的開關A2中。此外,例如,如圖22至24中所示的第三變型示例,用于將按鈕B樞轉 支撐在所述外殼10上的結構可以是一種其中操作按鈕B被樞轉支撐在樞軸 95上的結構。所述樞軸95形成在外殼10內并且具有大約圓形的橫截面。此外,例如,如圖25至27中所示的第四變型示例中,可以應用一種結 構,在所述結構中,當打開操作按鈕B的蓋40時時,例如插座的布線附件 (wiring accessory)從操作按鈕B的基部30露出,這與本實施例中的用 戶可操作的控制器和顯示器從操作按鈕B的基部30露出的結構不同。顯而易見地,在不偏離本發(fā)明的技術思想的情況下,可以在各種其它 實施例實施本發(fā)明。
權利要求
1、一種開關,包括連接到結構材料的壁表面的外殼,所述外殼形成有正面,所述正面具有凹部,且形成有第一樞轉支撐件并且在其內容納開關元件;和操作按鈕,所述操作按鈕布置在所述外殼的正面的凹部內并且由第一樞轉支撐件支撐成能夠在所述凹部內樞轉,以被按壓而推動開關元件,其中所述操作按鈕包括由第二樞轉支撐件相對彼此樞轉連接的基部和蓋,并且所述第一樞轉支撐件將基部樞轉地支撐到外殼上,所述蓋能夠在所述基部的前側在露出基部的正面的位置與覆蓋基部的正面的位置之間旋轉;和防脫落裝置,所述防脫落裝置構造成防止當基部脫離外殼的第一樞轉支撐件時所述基部從外殼脫落。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開關,其中所述防脫落裝置包括形成在外殼內的鎖孔;和在對應于所述鎖孔的 位置從所述基部凸出的臂,并且所述臂在其末端形成有爪,所述爪與所述 鎖孔的周向邊緣接合。
3、 根據(jù)權利要求2中所述的開關,其中所述基部形成具有開口,所述外殼形成具有從所述凹部的底部凸出到所述基部的開口內部的 凸部,并且所述凸部具有與所述開口的形狀大致相同的形狀,并且在其中圍繞所述基部的開口的框架部分能夠在所述凹部的內側面與所 述凸部的外側面之間的空間內傾斜的范圍內,所述爪被捕捉在所述鎖孔 內。
4、 根據(jù)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開關,其中所述基部形成有從所述基部的背面凸出的一對臂,和軸,所述軸在所 述臂的末端形成為圓柱形形狀以便被所述外殼的第一樞轉支撐件樞轉地 支撐,所述外殼形成有用于插入所述基部的一對臂的插入孔,所述第一樞轉 支撐件形成在所述插入孔的周邊的后側,并且當所述基部的一對臂從插入孔外部插入到所述插入孔時,在使得所述 臂變形的同時所述臂的末端上的軸越過插入孔的周向邊緣,并且所述軸與 第一樞轉支撐件接合。
5、根據(jù)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開關,其中所述第二樞轉支撐件作為軸承孔,所述軸承孔通過組合形成在所述外 殼內的半圓形凹面與形成在所述基部內的半圓形凹面而形成,并且 所述軸承孔樞轉地支撐形成在所述蓋上的軸。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能夠防止操作按鈕脫落的開關(A),其包括連接到結構材料上的外殼(10)。外殼(10)在其正面設置有凹部(55)。在凹部55內設置有例如,用于設定計時器的用戶可操作的控制器(19a-19d)、用于顯示設定內容的設定信息顯示器(59)等。操作按鈕(B)布置在凹部(55)內,并包括基部(30)和蓋(40)?;?30)具有形成在與用戶可操作的控制器(19a-19d)和設定信息顯示器(8,59)相對的部分內的開口(33a-33e),并且由設置在外殼(10)上的第一樞轉支撐件(61)樞轉支撐基部(30)。通過使用第二樞轉支撐件,蓋(40)樞轉連接到基部(30)從而可在基部的前側在露出開口的位置與覆蓋開口的位置之間旋轉。開關(A)包括當基部(30)脫離述第一樞轉支撐件(61)時防止基部(30)從外殼(10)脫落的防脫落裝置(73,75)。
文檔編號H01H13/04GK101271790SQ200810086568
公開日2008年9月24日 申請日期2008年3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3月20日
發(fā)明者中植真仁, 豐田一郎, 松浦修次 申請人:松下電工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