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散熱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散熱裝置,尤其涉及一種具有風扇固定裝置的散熱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電子信息業(yè)不斷發(fā)展,電子元件運行頻率和速度也在不斷提升。高 頻高速將使電子元件產(chǎn)生的熱量越來越多,溫度也越來越高,嚴重影響著電 子元件運行時的性能和穩(wěn)定性,為了確保電子元件能正常運行,必須及時排 出電子元件運行所產(chǎn)生的大量熱量。為此,業(yè)界通常在這些發(fā)熱電子元件表 面安裝一散熱裝置,以輔助其散熱。
其中一種散熱裝置包括一安裝于電子元件上的散熱器。當電子元件工作 時,其產(chǎn)生的熱量經(jīng)由散熱器散發(fā)至周圍的空氣中,從而確保其正常工作。 為了進一步提高散熱器的散熱效率,該散熱裝置還包括一安裝于散熱器頂部 的風扇,通過風扇產(chǎn)生的高速氣流而迅速地將散熱器所吸收的熱量帶走。
眾所周知,風扇在工作的過程中會產(chǎn)生振動,增加風扇運轉(zhuǎn)的噪音或異 音,由于上述散熱裝置的風扇是通過一固定件直接固定至散熱器的頂部,風 扇在工作時產(chǎn)生的振動會作用于散熱器上,加大散熱裝置組合的噪音。因此, 上述散熱裝置需要進一步改進。
發(fā)明內(nèi)容
有鑒于此,實有必要提供一種具有風扇固定裝置且能夠降低噪音的散熱 裝置。
一種散熱裝置,用于散發(fā)一電子元件產(chǎn)生的熱量,該散熱裝置包括與該 電子元件接觸的底座、位于該底座上的若干散熱鰭片及安裝于該底座上的一 風扇,該散熱裝置還包括一固定至所述底座上的風扇固定架,及將所述風扇 固定至該風扇固定架上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的 一部分將該風扇固定架與所 述風扇相隔設置。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在本發(fā)明散熱裝置的使用過程中,風扇產(chǎn)生的氣流除了從散熱鰭片組的空隙流走之外,還從散熱鰭片上的圓形通孔流走,增加了
散熱裝置的散熱效率;上述散熱裝置的固定件的凸體夾置在風扇和風扇固定 架之間,以避免風扇轉(zhuǎn)動時產(chǎn)生的振動傳到風扇固定架和散熱鰭片組上,從 而降低該散熱裝置的噪音。
下面參照附圖結(jié)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描述。
圖l是本發(fā)明散熱裝置的立體分解圖。
圖2是本發(fā)明散熱裝置的部分組裝圖。
圖3是本發(fā)明散熱裝置的風扇固定裝置的固定件的立體圖。
圖4是本發(fā)明散熱裝置的立體組裝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請參閱圖1,本發(fā)明散熱裝置用于對一電子元件(圖未示)散熱,其包 括一與該電子元件接觸的底座10、 一置于該底座10的風扇20、 一將風扇20 固定至底座10的風扇固定裝置30、安裝于底座10上的若干第一熱管40和 一第二熱管50及置于底座10上且供第一熱管40和第二熱管50穿設的一散 熱鰭片組60。
請同時參閱圖2,上述底座10包括一大致呈方形的本體12、自本體12 的一側(cè)向下凸伸出該本體12形成一呈長方體的卡板14。底座10的本體12 上開設有一矩形開口 (未標示)用以收容一基板122。該基板122靠近本體 12的遠離卡板14的一側(cè)。該基板122大致中心位置開設有一方形孔(未標 示),該方形孔內(nèi)收容一基座124。該基座124的底面以與電子元件貼合而吸 收該電子元件產(chǎn)生的熱量。該基座124的頂部開設有若干平行于該基座124 一側(cè)邊的溝槽1240用以收容所述第一熱管40。所述卡板14在中間位置處開 設有一平行于所述溝槽1240的貫通的開槽142,該卡板14的長度與本體12 一側(cè)邊的長度相當,該卡板14在遠離基座124溝槽1240的一端的頂部設有 一貫通的擋止槽146。
上述風扇20包括一扇框22。該扇框22的四角落分別開i殳有一定位孔24。 請參閱圖l和圖2,上述風扇固定裝置30包括一大致呈n型的風扇固定 架32和若干固定件34用以將風扇固定架32固定至所述風扇20上。所述風扇固定架32包括一呈矩形板狀的頂板320及自該頂板320兩端垂 直向下延伸的二擋板322。該頂板320及擋板322的寬度與上述風扇20的扇 框22的寬度相當。每一擋板322的右下角開設一缺口 3220。每一擋板322 自遠離缺口 3220 —側(cè)的相對兩端向內(nèi)垂直延伸形成二固定凸耳3222,每一 固定凸耳3222開有通孔3223以供固定件34穿設卡扣。位于擋板322底端的 每一固定凸耳3222自其底部邊緣垂直向外彎折延伸形成一水平第一安裝部 3224。每一擋板322自靠近該擋板322缺口 3220的一端向內(nèi)垂直延伸形成一 支撐凸耳3226,自該每一支撐凸耳3226的頂部邊緣向外垂直彎折延伸形成 一水平第二安裝部3228。第一安裝部3224和第二安裝部3228大致中心位置 分別開設有供螺釘(圖未示)螺鎖的螺紋孔3229。
請同時參閱圖3,所述固定件34是由彈性塑膠材料一體成型,具有良好 的彈性。該固定件34由右端到左端依次包括一頭部340、 一柱狀穿置桿341、 一凸體342、 一柱狀連接桿343、 一圓錐形抵接部344及一柱狀把手345。該 頭部340為一圓盤體。在本實施例中,凸體342圓周的相對兩側(cè)被切除形成 兩平行的側(cè)面3420。在其他實施例中,該凸體342可為圓盤體。在本實施例 中,柱狀穿置桿341的圍徑較頭部340和凸體342的圍徑小。柱狀穿置桿341 的長度比擋板322的固定凸耳3222的厚度略小以便固定凸耳3222牢固夾設 在該頭部340和凸體342之間。在本實施例中,凸體342的圍徑與頭部340 的圍徑相當。在其他實施例中,凸體342的圍徑可與頭部340的圍徑不同。 在本實施例中,柱狀連接桿343的長度比風扇20的安裝孔24的深度略小。 柱狀連接桿343的圍徑較凸體342的圍徑小,且與柱狀穿置桿341的圍徑相 當。在其他實施例中,柱狀連接桿343的圍徑可與柱狀穿置桿341的圍徑不 同。在本實施例中,圓錐形抵接部344的右端的圍徑大于柱狀連接桿343的 圍徑,抵接部344的圍徑沿柱狀連接桿343朝把手方向逐漸減小到其圍徑與 把手345的圍徑相同。抵接部344是圓錐形以便于抵接部344穿過圍徑較抵 接部344圍徑小的定位孔24。把手345的圍徑小于柱狀連接桿343的圍徑以 便于該把手345順利地穿過風扇20的定位孔24。
請參閱圖1和圖2,上述第一熱管40的數(shù)量為三,且每一熱管40大致 呈"U,,形設置。每一熱管40具有一水平的吸熱段42及由吸熱段42兩端彎 折之后豎直向上延伸的二放熱段44。這些吸熱段42相互靠近且平行設置。 這些吸熱l爻42對應收容在設于上述基座124頂部的溝槽1240內(nèi)用以吸收該
6基座124的從電子元件上吸收來的熱量。上述放熱段44則相互隔開且平行設 置,以穿設于散熱鰭片組60中。本實施例中,每一熱管40的連接段呈彎曲 形且不再同一平面上。
上述第二熱管50呈"U"形設置。該第二熱管50具有一水平的吸熱段 52及自吸熱段52兩端彎折之后豎直向上延伸的二放熱段54。該吸熱段52與 第一熱管40的吸熱段42相互平行且相隔設置。該吸熱段52對應收容在底座 10的開槽142內(nèi)以吸收底座10上的熱量。該放熱段54平行于所述第一熱管 的放熱段44。該放熱段54穿設于散熱鰭片組60中。
請參閱圖1和圖2,上述散熱鰭片組60包括一第一散熱鰭片62、若干第 二散熱鰭片64、若干第三散熱鰭片66和一第四散熱鰭片68。這些散熱鰭片 62、 64、 66、 68的位置關系是第一散熱鰭片62在最上層;其次是第二散 熱鰭片64;再次是第三散熱鰭片66;第四散熱鰭片68在最下層。
這些散熱鰭片62、 64、 66、 68是大致呈矩形的金屬片,均具有一大小相 同且相互平行的本體620、 640、 660、 680。這些散熱鰭片62、 64、 66、 68 的垂直于所述底座10的卡板14的一側(cè)凸伸出該底座10。這些散熱鰭片62、 64、 66、 68的本體620、 640、 660、 680均開設有若干圓形通孔61以便于上 述風扇20氣流通過。每一散熱鰭片66、 68的本體660、 680于凸伸出所述底 座10的部分開設有一容置孔69,這些容置孔69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間690以 收容所述風扇20及風扇固定裝置30。每一散熱鰭片64、 66、 68的本體640、 660、 680上均開設有若干通孔63以供上述第一熱管40的放熱段44穿設。 第二散熱鰭片64本體640于靠近所述底座10的卡板14的一側(cè)開設有二穿孔 642以收容上述第二熱管50的放熱段54。每一散熱鰭片66、 68的本體660、 680在對應第二散熱鰭片64的穿孔642中一遠離容置孔69的穿孔642處開 設有一開口 602以供第二熱管50其中一放熱段54穿設,第二熱管50另一放 熱,殳54穿過容置空間690。
上述每一散熱鰭片62、 64、 66的本體620、 640、 660自兩相對的4交長邊 緣分別垂直一體向下延伸一短折緣65。該短折緣65將這些散熱鰭片62、 64、 66以相同距離間隔。
上述第四散熱鰭片68的本體680自兩相對的較長邊緣分別垂直一體向下 延伸一長折緣67,該長折緣67的寬度比上述短折緣65寬。其中一長折緣67 的底端卡置于上述底座10的卡板14的擋止槽146內(nèi)以限制散熱鰭片組60垂直向下方向的移動且起到支撐散熱鰭片組60的作用。
請同時參閱圖3和圖4,裝配時,首先將上述第一熱管40的吸熱l爻42 焊設在所述底座10的本體12基座124的溝槽1240內(nèi),第一熱管40的放熱 段44對應穿入這些散熱鰭片62、 64、 66、 68本體620、 640、 660、 680的通 孔63內(nèi)使第四散熱鰭片68的其中一長折緣67嵌置于底座10的卡板14的擋 止槽146內(nèi);上述第二熱管50的吸熱l殳52焊設在所述底座10的本體12的 開槽142內(nèi),第二熱管50的其中一放熱段54依次穿過第三、四散熱鰭片66、 68的開口 602和第二散熱鰭片64的本體640的穿孔642 ^aL在第一散熱鰭 片62的本體620上,同時,第二熱管50的另一個放熱段54依次穿過容置空 間690和第二散熱鰭片64的穿孔642抵止在第一散熱鰭片62的本體620上; 上述風扇20由下穿入上述風扇固定裝置30的風扇固定架32中,并使風扇 20的定位孔24對準風扇固定架32的固定凸耳3222的通孔3223;風扇固定 裝置30的固定件34的把手345依次穿過風扇固定架32固定凸耳3222的通 孔3223和風扇20的定位孔24使該4巴手凸伸出風扇20的定位孔24,然后對 把手345施加拉力使固定件34處于拉伸形變狀態(tài),并使固定件34的抵接部 344穿過風扇固定架32固定凸耳3222的通孔3223和風扇20的定位孔24, 同時使凸體342穿過風扇固定架32固定凸耳3222的通孔3223并夾置在該固 定凸耳3222和風扇20的扇框22之間,然后緩慢釋放對把手345的拉力。由 于柱狀穿置桿341的長度比擋板322的固定凸耳3222的厚度略小,柱狀連接 桿343的長度比風扇20的安裝孔24的深度略小,所以固定件34仍處于拉伸 狀態(tài),在固定件34的收縮力的作用下,頭部340卡持在風扇固定架32的外 側(cè),凸體342卡持在風扇固定架32和風扇20之間,抵接部344的右端卡持 在風扇20的扇框22的外側(cè),從而將風扇20牢固地固定在風扇固定架32上; 然后將安裝好的風扇20和風扇固定架32組合由下置入散熱鰭片組60的收容 空間690內(nèi),并使風扇固定架32的第一安裝部3224抵止在上述底座10的本 體12的底面,第二安裝部3228抵止在上述散熱鰭片組60的第四散熱鰭片 68的底面,然后借助螺4丁 (圖未示)將風扇固定架32的第一安裝部3224固 定至底座10的本體12上;借助螺釘(圖未示)將第二安裝部3228安裝在第 四散熱鰭片組68上。這樣,本發(fā)明散熱裝置組裝完成。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在本發(fā)明散熱裝置的使用過程中,風扇20產(chǎn)生的氣流 除了從散熱鰭片組60的空隙流走之外,還從散熱鰭片62、 64、 66、 68上的形UJL^Ij 01》TL尺,+百力口 J銀?A衣且白'v銀y^》人干,_1~還—隊?為衣直"/ A/c'1丁
的凸體342夾置在風扇20和風扇固定架32之間,以避免風扇20轉(zhuǎn)動時產(chǎn)生 的振動傳到風扇固定架32和散熱鰭片組60上,從而降低該散熱裝置的噪音。
權利要求
1.一種散熱裝置,用于散發(fā)一電子元件產(chǎn)生的熱量,該散熱裝置包括與該電子元件接觸的底座、位于該底座上的若干散熱鰭片及安裝于該底座上的一風扇,其特征在于該散熱裝置還包括一固定至所述底座上的風扇固定架,及將所述風扇固定至該風扇固定架上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的一部分將該風扇固定架與所述風扇相隔設置。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包括一凸體, 該凸體夾置在所述風扇和所述風扇固定架之間。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還包括位于 其一端的頭部及位于其另一端的操作把手,所述風扇固定架具有夾置于該頭 部和所述凸體之間的固定凸耳。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體和頭部之間連 接有一柱狀穿置桿,該穿置桿穿置于所述凸耳內(nèi)。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于所述凸體 遠離所述穿置桿一側(cè)延伸一柱狀連接桿,該連接桿穿置于所述風扇內(nèi),該固 定件于該風扇遠離所述凸體一側(cè)形成有一抵接部,該抵接部連接該連接桿和 所述把手。
6.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部呈錐形,其 圍徑由所述連接桿向把手方向逐漸減'J 、。
7.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是由彈性塑 膠材料一體成型,所述風扇固定架為一框體,其罩設于風扇外圍且呈n型設 置。
8.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的圍徑較柱狀 連接桿的圍徑小。
9.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的圍徑較柱狀 穿置桿的圍徑小。
10.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處于彈性拉 伸狀態(tài)。
11.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風扇固定架包括一 頂板及自該頂板兩端垂直向下延伸的二擋板,所述固定凸耳自每一擋板一側(cè)的相對兩端向內(nèi)延伸形成,自每一擋板另 一側(cè)底端向內(nèi)延伸形成一支撐凸耳, 所述風扇固定至該固定凸耳上。
12. 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擋板底端的 每一固定凸耳自其一邊緣向外彎折延伸形成一第一安裝部,自所述每一支撐 凸耳的一邊緣向外彎折延伸形成一第二安裝部,該第一安裝部固定至所述底 座上,該第二安裝部固定至所述散熱鰭片上。
1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鰭片向一側(cè)凸 伸出所述底座,該若干鰭片于其凸伸出底座的部分設有一容置所述風扇及風 扇固定架的容置空間,所述風扇與所述散熱鰭片相隔設置。
14. 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鰭片的其中 一鰭片向所述底座方向延伸二折緣,所述風扇位于該二折緣之間。
15. 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設有一嵌合 所述若干鰭片的其中一折緣的擋止槽。
全文摘要
一種散熱裝置,用于散發(fā)一電子元件產(chǎn)生的熱量,該散熱裝置包括與該電子元件接觸的底座、位于該底座上的若干散熱鰭片及安裝于該底座上的一風扇,該散熱裝置還包括一固定至所述底座上的風扇固定架,及將所述風扇固定至該風扇固定架上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的一部分將該風扇固定架與所述風扇相隔設置。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在本發(fā)明散熱裝置的使用過程中,風扇產(chǎn)生的氣流除了從散熱鰭片組的空隙流走之外,還從散熱鰭片上的圓形通孔流走,增加了散熱裝置的散熱效率;上述散熱裝置的固定件的凸體夾置在風扇和風扇固定架之間,以避免風扇轉(zhuǎn)動時產(chǎn)生的振動傳到風扇固定架和散熱鰭片組上,從而降低該散熱裝置的噪音。
文檔編號H01L23/40GK101600319SQ200810067578
公開日2009年12月9日 申請日期2008年6月4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6月4日
發(fā)明者吳宜強, 偉 李, 陳俊吉 申請人:富準精密工業(yè)(深圳)有限公司;鴻準精密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