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線接頭元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電線接頭元件。
背景技術:
已知一種電線接頭元件,其具有接頭聯(lián)接部分,該接頭聯(lián)接部分能夠容易地而且能夠以取下的方式與進行連接的電線的接頭部件相聯(lián)接。對于接頭聯(lián)接部分,可以舉出一種具有與接頭部件(例如,螺栓和螺母座板)機械地接合的接合元件的接頭聯(lián)接部分(例如,參見日本未審專利公開(Kokai)No.9-259962)。該接合元件具有例如環(huán)形或者分岔的外形。通過將裝在接合元件開口中的螺栓緊固在螺母座板中而將接合元件牢固地保持在螺栓和螺母座板之間,并使接合元件與接頭部件電連接。如根據(jù)JISC2805規(guī)定的(銅線用壓線端子),具有這種接頭聯(lián)接部分的電線接頭元件通常具有在與電線相連接的那側上的線連接部分,其被稱為壓線式線連接部分。壓線式線連接部分具有例如中空的圓筒形壓線元件,在其空腔部分中容納有在電線端部處露出一預定長度的線導體。所述壓線元件在壓力的作用(即填隙)下塑性變形,以便與電線電連接。
對于電線接頭元件所具有的電線連接部分,除了上述壓線式外還已知一種被稱為絕緣體移位式的電線連接部分。絕緣體移位式電線連接部分具有形成有寬度小于電線導體直徑的開放狹槽的絕緣體移位元件。絕緣體移位元件在壓力的作用下被置于電線外皮中,而導體則被壓配到所述狹槽中,以實現(xiàn)電導通。絕緣體移位式電線連接部分的優(yōu)點在于,除去電線端部的外皮時不需要操作。然而,抵抗諸如施加在電線上的拉力的外力而維持連接的能力比壓線式連接部分的略差。在使用具有絕緣體移位式電線連接部分的電線接頭元件時,采取防范措施,諸如提供裝納電線接頭元件的、帶有用于保持電線的保持部分的絕緣外殼,或者提供自身帶有類似線保持部分的電線接頭元件(例如,參見日本未審專利公開(Kokai)No.10-312838)。
在日本未審專利公開(Kokai)No.10-312838中公開的帶有電線保持部分的電線接頭元件具有結合在電接插件中的接觸器的形式,其包括位于沿長度方向一端的盒(陰型)式接觸器、接近沿長度方向中心部分的絕緣體移位式電線連接部分和位于沿長度方向另一端的電線保持部分。電線保持部分包括帶狹槽的保持板,該保持板用于線性地保持借助于使絕緣體移位而與電線連接部分相連接的電線;和一對保持件,用于保持以彎折成直角的方式已穿過保持板的電線。在初始位置上,保持件接近平行向保持板的后面延伸。在使位于它們之間的空間內的電線通過后,保持件被向內彎折,以牢牢地包圍電線外皮。即便在諸如拉力的外力施加在處于上述狀態(tài)下的電線時,電線在保持板和保持件之間被彎折接近直角所在的區(qū)域也能阻擋外力,因此外力不會直接地施加在絕緣體移位部分上。
在所要連接的電線變細時,上述日本未審專利公開(Kokai)No.9-259962中公開的電線接頭元件在壓線式電線連接部分上趨向于出現(xiàn)固有的不便。例如,在具有壓線式電線連接部分的電線接頭元件被安裝在具有約0.09mm2的剖面面積的電導體的電線(AWG(美國線規(guī))28)上時,引起的問題是,當使用剝線器除去電線外皮、接著折疊電導體來連接電線以便于減小壓線部分的電阻并防止導體脫離的繁瑣操作時,電線導體容易斷裂。
另一方面,使用絕緣體移位式電線連接部分,即使對于約AWG28尺寸的電線,日本未審專利公開(Kokai)No.10-312838中公開的電線接頭元件都具有安全而又可靠的完成電連接的優(yōu)點。然而,用這種電線接頭元件,電線借助于使絕緣體移位而與電線連接部分相連接,并接著被彎折成直角地穿過電線保持部分的保持件對,而且在此情形中,保持件被彎折成使電線保持在彎折狀態(tài)下。因此,連接電線需要繁瑣的操作,而且為了不損壞細電線,估計需要專門工具。此外,電線接頭元件具有陰型接觸的形式,而且由于相對于接觸相對側的接觸部分的存在,尺寸在寬度方向上相對較長。因此,這種電線接頭元件不適于在安裝電線接頭元件的空間尺寸上有限時使用。
發(fā)明內容
在一個方面,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電線接頭元件,無論電線的尺寸如何,即便在所要連接的電線尺寸細約AWG28時,電線接頭元件都能夠保持與電線安全而又正確的電連接。電線接頭元件能夠有效地防止外力(諸如電線的拉力)直接施加在線導體的連接部分上,即使是在安裝電線接頭元件的空間尺寸上有限的地方,線導體都能夠很好地使用,而且它能夠利用通用工具而使電線連接操作正確而又快速地進行。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電線接頭元件,其包括能夠與接頭部件相聯(lián)接的接頭聯(lián)接部分;能夠與電線相連接的電線連接部分;和用于保持電線的電線保持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接頭聯(lián)接部分包括接合元件,該接合元件能夠與所述接頭部件相接合;所述電線連接部分包括帶狹槽的扁平絕緣體移位元件,借助于穿過電線外皮,該絕緣體移位元件能夠以導電方式接觸到導體;所述電線保持部分包括保持元件,用于使電線保持彎折狀態(tài);所述電線連接部分和所述電線保持部分被布置成能夠彼此相對活動;且所述絕緣體移位元件和保持電線的所述保持元件彼此相對移動,以使得所述絕緣體移位元件與電線導體在鄰近電線彎折區(qū)域的遠端處以導電方式相接觸。
現(xiàn)在將參照附圖詳細描述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在整個附圖中,使用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相應的構成元件。
圖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電線接頭元件的透視圖;圖2是圖1所示的電線接頭元件的立剖視圖;
圖3是圖1所示的電線接頭元件處于準備位置的正視圖;圖4是示出圖1所示的電線接頭元件在與電線完成連接時所處的位置的正視圖;圖5是示出圖1所示的電線接頭元件與處于保持狀態(tài)的電線一起的透視圖;圖6是示出圖1所示的電線接頭元件與處于保持狀態(tài)的電線一起的立剖視圖;圖7是示出圖1所示的電線接頭元件與處于完成連接狀態(tài)的電線一起的透視圖;圖8是示出圖1所示的電線接頭元件與處于完成連接狀態(tài)的電線一起的立剖視圖;圖9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電線接頭元件的透視圖;圖10是圖9所示的電電線接頭元件的立剖視圖;圖11是圖9所示的電線接頭元件處于準備位置的正視圖;圖12是示出圖9所示的電線接頭元件在與電線完成連接時所處的位置的正視圖;圖13是示出圖9所示的電線接頭元件與處于保持狀態(tài)的電線一起的透視圖;圖14是示出圖9所示的電線接頭元件與處于保持狀態(tài)的電線一起的立剖視圖;圖15是示出圖9所示的電線接頭元件與處于完成連接狀態(tài)的電線一起的透視圖;圖16是示出圖1所示的電線接頭元件與處于完成連接狀態(tài)的電線一起的立剖視圖。
參照圖1-4,電線接頭元件10包括安裝在接頭部件(未示出)上的接頭聯(lián)接部分12;與電線W(圖5)相連接的電線連接部分14;和布置成相對于電線連接部分14移動的、用于保持電線W的電線保持部分16。該電線接頭元件10具有由具有良好導電性的金屬板沖壓成預定形狀并彎折而成的整體結構。電線接頭元件10包括具有細長形狀的第一板部分18,該第一板部分18具有以固定方式布置在預定位置上的接頭聯(lián)接部分12和電線保持部分16;和細長形狀的第二板部分20,該第二板部分20具有以固定方式布置在預定位置上的電線連接部分14。第一和第二板部分被彼此相對設置。在縱向端部處,它們還能夠繞著一整體連接區(qū)域22轉動。在本實施例中,電線連接部分14和電線保持部分16以能夠彼此相對轉動的方式結合在一起。
電線接頭元件10的接頭聯(lián)接部分12被布置在第一板部分18上、與連接區(qū)域22相對的端部區(qū)域處。接頭聯(lián)接部分12具有接合元件24,該接合元件24與設在連接電線的物體上的接頭部件(例如,螺栓和螺母座板)通過機械方式接合。接合元件24具有從第一板部分18的平中心區(qū)域18a處沿長度方向大致平行延伸的一對平板狀臂部26,并具有限定在該臂部26之間的、端部開放的開口28。將裝在開口28中的螺栓緊固在包括該螺栓和螺母座板的接頭部件的螺母座板上,從而使臂部26牢固地保持在螺栓和螺母座板之間,在此情形下,接合元件24與接頭部件電連接。在示出的實施例中,第一板部分18的中心區(qū)域18a和接合元件24之間形成了一臺階。不過,根據(jù)所使用的電線接頭元件10的位置,上述臺階也可能不會形成。而且,在本發(fā)明中,還允許采用圓形、桿狀(插入式)或者刀式(板式)的接合元件,諸如根據(jù)例如JISC2805(銅線用壓線端子)規(guī)定的接合元件來代替已示出的端部開口式的接合元件。
電線接頭元件10的電線連接部分14被布置在第二板部分20上與連接區(qū)域22相對的那側上的端部區(qū)域處。電線連接部分14具有一對帶狹槽的扁平板狀的絕緣體移位元件30,其刺穿電線W的外皮S與導體C(圖6)以導電方式接觸。絕緣體移位元件30順著第二板部分20的扁平中心區(qū)域20a的兩側邊緣,沿與該中心區(qū)域20a接近成直角的方向彼此近似平行延伸接近第一板部分18。每個絕緣體移位元件30各具有在連接區(qū)域22的保持與面對第一板部分18的中心區(qū)域20a的主平面成銳角的那側傾斜延伸的開口狹槽32。該狹槽32被對齊布置在沿橫跨第二板部分20的方向的適當位置上。各狹槽32在絕緣體移位元件30的前端側處呈弓形開放,從而形成電線引入邊緣32a。在本發(fā)明中,允許省略掉絕緣體移位元件對30中的任何一個,或者視電線接頭元件所需要的可靠連接及材料成本的情況,布置三個或者三個以上的絕緣體移位元件30。
電線接頭元件10的電線保持部分16以相對于接頭聯(lián)接部分12固定的方式布置在第一板部分18的中心區(qū)域18a和連接區(qū)域22附近的基底端區(qū)域。電線保持部分16包括分別具有可供電線W插入的矩形通孔34的一對第一保持元件36;和分別具有用于接納電線W的U形槽38的一對第二保持元件40。
電線保持部分16的第一保持元件對36順著第一板部分18的扁平中心區(qū)域18a的兩側邊緣,沿與該中心區(qū)域18a接近成直角的方向彼此近似平行延伸接近第二板部分20。在第一板部分18的中心區(qū)域18a和兩個第一保持元件36之間限定出一空間,用于容納第二板部分20上的絕緣體移位元件對30和具有待移位的絕緣體的電線W的接頭區(qū)域。
第一保持元件對36中的通孔34沿第一板部分18的橫向被對齊布置在適當?shù)奈恢蒙?。第一保持元?6之間的間隙大得足以順暢地使電線連接部分14的絕緣體移位元件30保持在它們之間。因此,在電線接頭元件10處于完成連接電線時的位置上時,電線連接部分14的絕緣體移位元件對30布置得靠近第一保持元件對36的內側,且兩個絕緣體移位元件30的狹槽32近似穿過第一保持元件36的通孔34的中心對齊布置(圖4)。
電線保持部分16的第二保持元件對40沿著與連接區(qū)域22的兩側邊緣成接近直角的方向延伸,并被布置在與第一保持元件36接近成直角的同一假想平面上。沿第一板部分18的長度方向看,第二保持元件40的槽38大致被布置在從相應的第一保持元件36的板平面處延伸的位置上。因此,在電線接頭元件10處于將在下面描述的保持電線的狀態(tài)下時,電線保持部分16使電線W能夠插入第一保持元件36的通孔34中,并能夠被第二保持元件40的任一個槽38接納;即,電線W在第一保持元件36和第二保持元件40之間保持接近直角彎折。
如上所述,第二保持元件40中的任一個用來保持電線。所示出的構造具有第二保持元件對40,其提供了一個優(yōu)點對于要在使用電線接頭元件10的部位上進行連接的接頭部件,可以選擇用于布置電線W的位置。此外,金屬板沖壓而成的半成品呈左右對稱的形狀,使得容易在后續(xù)彎折步驟中處理該半成品。然而,本發(fā)明可以只具有一個第二保持元件40。而且,本發(fā)明可以采用單個保持元件,諸如使電線保持呈彎折狀態(tài)的壁,代替將保持元件布置在兩個分開的位置上。而且,不僅可以借助彎折成接近直角的電線保持部分、而且還可以借助彎折成鈍角或者銳角的電線保持部分來保持電線。
在示出的實施例中,形成了肋42,作為線保持元件16的輔助構成元件,肋42位于第一板部分18的中心區(qū)域18a上的兩個第一保持元件36的通孔34之間的位置上。肋42在其上表面(與第二板部分20面對的表面)42a處起作用,用以從下側支撐插入通孔34的電線W。因此,肋42的上表面42a與通孔34的下邊緣接近等高。肋42還起到了增加第一板部分18強度的作用。在第一板18的肋42和第一保持元件36當中形成有狹縫43,以使相應的絕緣體移位元件30的前端區(qū)域能夠被順暢地插入所述狹縫43中。
電線接頭元件10還具有鎖定部分44,其用于將第一板部分18(電線保持部分16)和第二板部分20(電線連接部分14)牢固鎖定在一起。鎖定部分44由以下部件構成在位于接頭聯(lián)接部分12那側的第一板部分18上的第一保持元件對36的邊緣處形成的一對接納件46;和絕緣體移位元件30附近的第二板部分20的前端區(qū)域處形成的一對棘爪48。接納件對46從第一保持部分36處與其一體朝接頭聯(lián)接部分12延伸,且在沿彼此接近的方向的中部彎折。另一方面,在第二板部分20上位于超過絕緣體移位元件30的那端、朝著接近第一板部分18的方向彎折的端部區(qū)域處,棘爪對48在第二板部分20的橫向上突出。棘爪48的突出端之間的距離略大于兩個第一保持元件36之間的間隙。當電線接頭元件10位于如下面所描述的完成電線連接所在的位置上時,鎖定部分44使得第二板部分20的棘爪對48在其上邊緣(中心區(qū)域20a側上的邊緣)48a處與第一板部分18的接納件對46的下邊緣(中心區(qū)域18a側上的邊緣)46a相接合,從而兩個板部分18和20被牢固地鎖在了完成電線連接所在的位置上。
以下結合圖5-8描述的是用于將上述電線接頭元件10連接(安裝)在電線W上的步驟。在電線接頭元件10與電線W相連之前的準備位置(圖1和圖3)上,第一板部分18的中心區(qū)域18a和第二板部分20的中心區(qū)域20a相互分開,與適當彎折的連接區(qū)域22形成一銳角。在準備位置上,電線連接部分14的絕緣體移位元件對30被放在使它們不會覆蓋電線保持部分16的第一保持元件36的通孔34的位置上,并使兩個通孔34整體大致打開。而且,在準備位置上,第二板部分20的棘爪對48被放在不會碰到第一板部分18的接納件對46的位置上。
在準備位置上,所要連接的電線W的端部區(qū)域從一個第一保持元件36外側插入電線接頭元件10的兩個通孔34中,而電線W隨后的任意部分則由與先插入端部區(qū)域的所述第一保持元件36的那側相對應的第二保持元件40的槽38接納。然后,電線W被保持處于在電線保持部分16的第一保持元件36和第二保持元件40之間彎折成接近直角的狀態(tài)下(圖5和圖6)。在保持電線的情形下,由于電線外皮S和通孔34的外圍邊緣以及槽38的外圍邊緣之間由電線自身的彈性力所產生的摩擦力,因而電線W被保持處于彎折狀態(tài)下。同時,在第一板部分18上形成的肋42在其上表面42a處有助于支撐插入兩個通孔34中的電線W。
在保持電線的情形下,連接區(qū)域22還被彎折成使第一板部分18和第二板部分20以連接區(qū)域22為中心沿它們相互接近的方向轉動。然后,絕緣體移位元件對30沿著第一保持元件對36的內表面移動,并在其狹槽32的電線引入邊緣32a(圖2)處切入電線W的、由通孔34和肋42支撐的外皮S。隨著兩個板部分18和20進一步彼此相對轉動,兩個絕緣體移位元件30同時在兩個位置上刺穿電線W的外皮S,由此在壓力作用下與引入槽32中的線導體C以導電方式接觸。在第一板部分18的中心區(qū)域18a和第二板部分20的中心區(qū)域20a相互接近并平行布置的那一時刻完成電線接頭元件10與電線W的連接(圖7和圖8)。在上述轉動操作期間,第二板部分20的棘爪對48與第一板部分18的接納件對46相接觸,從而使接納件46向外彈性撓曲。在棘爪48超過接納件46的那一時刻,接納件46彈回,且其下邊緣46a與棘爪48的上邊緣48a相接合,從而將兩個板部分18和20牢固地鎖定在完成電線連接的位置上。
在完成電線連接的位置處,電線接頭元件10保持電線W在電線保持部分16處呈彎折狀態(tài)。絕緣體移位元件對30刺穿電線W彎折區(qū)域外的端側上的外皮S而與導體C以導電方式接觸。在此情形下,即便在諸如拉力的外力施加在電線W上,外力也被電線W在第一保持元件36和第二保持元件40之間彎折接近直角所在的區(qū)域阻擋,可靠地避免了出現(xiàn)外力直接作用在兩個絕緣體移位元件30與導體C接觸所在的部分上的情況。而且,在使第一和第二板部分18和20彼此相對轉動中,僅需要在相互接近的方向上擠壓兩個板部分18和20的扁平中心區(qū)域18a和20a。因此,借助于諸如具有擠壓用的平把手面的切線鉗的通用工具而可以快速進行連接電線的操作。此外,該工具基本不接觸電線W,排除了損壞電線W的可能性。
具有上述構造的電線接頭元件10采用了具有絕緣體移位元件30的電線連接部分14。即便在連接細電線W(例如,AWG28)時,也不需要除去外皮S,并且安全地實現(xiàn)電連接。由于絕緣體移位元件對30在兩個位置上與電線W相連接,因而保持了與小尺寸的電線W電連接的完成的穩(wěn)定性和可靠性。具有接合元件24的接頭聯(lián)接部分12使電線接頭元件10的尺寸(具體地說是沿寬度方向的尺寸)減到最小,并且能夠容易地進行接頭聯(lián)接。因此,電線接頭元件10甚至能夠用在安裝電線接頭元件10的空間有限的應用中。而且,電線接頭元件10通過絕緣體移位元件30而有效防止了諸如電線W的拉力的外力直接施加在電線連接部分上,同時利用通用工具正確而又快速地進行電線連接操作。
圖9-12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電線接頭元件50。電線接頭元件50包括安裝在接頭部件(未示出)上的接頭聯(lián)接部分52;與電線W(圖13)相連接的電線連接部分54;和布置成以便于相對電線連接部分54移動的電線保持部分56,用于保持電線W。該電線接頭元件50具有由擁有良好導電性的金屬板沖壓成預定形狀并彎折而成的整體結構。以彼此相對平行并且相互面對的方式設置了具有細長形狀的第一板部分58,該第一板部分58具有以固定方式布置在預定位置上的接頭聯(lián)接部分52和電線連接部分54;和細長形狀的第二板部分60,該第二板部分60具有借助于沿長度方向在兩個端部之間一體延伸的連接區(qū)域62而以固定方式布置在預定位置上的電線保持部分56。其中,第一板部分58和第二板部分60相互面對且彼此之間可以平行移動。也就是說,在本實施例中,電線連接部分54和電線保持部分56以彼此相對平行移動的方式結合在一起。
電線接頭元件50的接頭聯(lián)接部分52具有和上述第一實施例的電線接頭元件10的接頭聯(lián)接部分12大致相同的構造,且具有與設在電線W所要連接的物體上的接頭部件(例如,螺栓和螺母座板)通過機械方式接合的接合元件64。該接合元件64具有在一對臂部66之間限定出的端部開放的開口68。接頭聯(lián)接部分52的細節(jié)大致和接頭聯(lián)接部分12的一樣,在此不再描述。
電線接頭元件50的電線連接部分54以相對接頭聯(lián)接部分52固定的方式布置在第一板部分58的扁平中心區(qū)域58a上。電線連接部分54具有一對帶狹槽的扁平絕緣體移位元件70,其刺穿電線W的外皮S與導體C(圖14)以導電方式連接。絕緣體移位元件70順著第一板部分58的扁平中心區(qū)域58a的兩側邊緣沿與該中心區(qū)域58a接近成直角的方向彼此近似平行延伸接近第二板部分60。每個絕緣體移位元件70分別具有與面對第二板部分60的中心區(qū)域58a的主平面接近成直角地延伸的開放狹槽72。這些狹槽72被對齊布置在沿第一板部分58的橫向的適當位置上。各狹槽72在絕緣體移位元件70的前端側處擴大成弓形,從而形成電線引入邊緣72a。在本發(fā)明中,允許省略掉絕緣體移位元件對70的任何一個,或者視電線接頭元件所需要的可靠連接及材料成本的情況,而布置三個或者三個以上的絕緣體移位元件70。
電線接頭元件50的電線保持部分56被布置在第二板部分58的大致整個長度上方。電線保持部分56包括一對第一保持元件76,各具有能夠供電線W插入的矩形通孔74;和一對第二保持元件80,各具有用于接納電線W的槽78。
電線保持部分56的第一保持元件對76順著第二板部分60的扁平中心區(qū)域60a的兩側邊緣,沿與該中心區(qū)域60a接近成直角的方向彼此近似平行延伸接近第一板部分58。在第二板部分60的中心區(qū)域60a和兩個第一保持元件76之間限定出一空間,用于容納第一板部分58上的絕緣體移位元件對70和具有待移位的絕緣體的電線W的端部區(qū)域。這里,在第二板部分60的中心區(qū)域60a與第一保持元件76相交的部分上形成有若干狹縫77,以使相應的絕緣體移位元件70能夠順暢地插入。
第一保持元件對76的通孔74被對齊布置在沿第二板部分60的橫向的適當位置上。兩個第一保持元件56之間的間隙大得足以將電線連接部分54的絕緣體移位元件70順暢地接納在它們之間。因此,在電線接頭元件50處于完成連接電線時的位置上時,電線連接部分54的絕緣體移位元件對70靠近第一保持元件對76的內側布置,且兩個絕緣體移位元件70的狹槽72近似通過第一保持元件76的通孔74的中心(圖12)對齊布置。
電線保持部分56的第二保持元件80順著連接區(qū)域62那側上的一個第一保持元件76沿第二板部分60的橫向朝第一保持元件76的外側延伸成L形。第二保持元件80的槽78被布置在沿第二板部分60長度方向從相應的第一保持元件76的板平面處延伸的位置上。從而,在電線接頭元件50處于將在下面描述的保持電線的情形下時,電線保持部分56能夠使電線W插入第一保持元件76的通孔74中,并能夠被第二保持元件80的槽78接納;即,電線W在第一保持元件76和第二保持元件80之間保持彎折成接近直角。與前述電線接頭元件10的電線保持部分16類似,甚至在電線接頭元件50的電線保持部分56中,也允許在兩個第一保持元件76附近對稱地布置一對第二保持元件80。
在示出的實施例中,形成了肋82,作為線保持元件56的輔助構成元件,其位于第二板部分60的中心區(qū)域60a上的兩個第一保持元件76的通孔74之間的位置上。肋82在其下表面(與第一板部分58面對的表面)82a處起作用,以從上側支撐插入通孔74的電線W。因此,肋82的下表面82a與通孔74的上邊緣接近等高。肋82還起到了增加第二板部分60強度的作用。
電線接頭元件50還具有鎖定部分84,用于將第一板部分58(電線連接部分54)和第二板部分60(電線保持部分56)牢固地鎖定在一起。該鎖定部分84由以下部件構成在引導件86上形成的一對棘爪88,所述引導件86在第一板部分58的絕緣體移位元件對70沿長度方向的兩側與該絕緣體移位元件70在相同的平面上延伸;和在沿狹縫77長度方向的兩個邊緣處形成的一對接納邊緣90,所述狹縫77用于將絕緣體移位元件70插入第二板部分60沿寬度方向的通孔對74的兩側。在第一和第二板部分58和60彼此相對平行移動時,延伸接近絕緣體移位元件70的引導件對86與絕緣體移位元件70一起被第二板部分60的相應狹縫77接納,并起引導兩個板部分58和60以使它們彼此相對平行移動的作用。在引導件86上形成的棘爪88的突出端之間的距離略大于沿相應狹縫77長度方向的兩個邊緣處形成的接納邊緣90之間的間隙。當電線接頭元件50位于如下面所描述的完成電線連接的位置上時,鎖定部分84使得在第一板部分58上形成的棘爪對88在它們下邊緣(中心區(qū)域58a那側上的邊緣)88a處與在第二板部分60上形成的接納邊緣90的上表面90a相接合,從而兩個板部分58和60被牢固地鎖在了完成電線連接所在的位置上。
下面參照圖13-16描述的是用于將上述電線接頭元件50連接(安裝)在電線W上的步驟。在電線接頭元件50與電線W相連之前的準備位置(圖1和圖3)上,第一板部分58的中心區(qū)域58a和第二板部分60的中心區(qū)域60a相互分開,并經弓形撓曲的連接區(qū)域62而相互平行。在該準備位置上,電線連接部分54的絕緣體移位元件對70被放置在使它們不會覆蓋電線保持部分56的第一保持元件76的通孔74的位置上,并使兩個通孔74整體大致開放。而且,在準備位置上,絕緣體移位元件70和兩組引導件86被放置在大致不會插入在第二板部分60中形成的相應狹縫77的位置上。
在準備位置上,待連接的電線W的端部區(qū)域從一個第一保持元件76的外側插入電線接頭元件50的兩個開放的通孔74中,而電線W隨后的任意部分則由第二保持元件80的槽78接納。然后,電線W被保持處于在電線保持部分56的第一保持元件76和第二保持元件80之間接近直角彎折的狀態(tài)下(圖13和圖14)。在保持電線的情形下,由于電線外皮S和通孔74的外圍邊緣以及槽78的外圍邊緣之間由電線自身的彈性力所產生的摩擦力,因而電線W被保持處于彎折狀態(tài)。同時,在第二板部分60上形成的肋82在其下表面82a處有助于支撐插入兩個通孔74中的電線W。
在保持電線的情形下,連接區(qū)域62被進一步撓曲得使第一板部分58和第二板部分60在引導件86引導下沿著它們相互接近的方向平行移動。然后,絕緣體移位元件對70插入第二板部分60的狹縫77中,沿著第一保持元件對76的內表面移動,并在其狹槽72的電線引入邊緣72a(圖10)處切入電線W的、由通孔74和肋82所支撐的外皮S。隨著兩個板部分58和60進一步彼此相對平行移動,兩個絕緣體移位元件70同時在兩個位置上刺穿電線W的外皮S,從而與在壓力作用下引入狹槽72中的電線導體C以導電方式接觸。在第一板部分58的中心區(qū)域58a和第二板部分60的中心區(qū)域60a會合并接近平行布置的那一時刻完成電線接頭元件50和電線W的連接(圖15和圖16)。在上述轉動操作期間,第一板部分58的兩組棘爪88與第二板部分60的兩組接納邊緣90相接觸,并使相應的引導件86向外彈性撓曲。在棘爪88超過接納邊緣90的那一時刻,引導件86彈回,且棘爪88的下邊緣88a與接納邊緣90的上表面90a相接合,從而將兩個板部分58和60牢固地鎖在完成電線連接的位置上。
在完成電線連接的位置處,電線接頭元件50使電線W在電線保持部分56處保持呈彎折狀態(tài),且絕緣體移位元件對70刺穿電線W彎折區(qū)域外的端側上的外皮S而與導體S以導電方式接觸。在此情形下,即便在諸如拉力的外力施加在電線W上,外力也被電線W在第一保持元件76和第二保持元件80之間彎折接近直角所在的區(qū)域阻擋,可靠地避免了出現(xiàn)外力直接作用在兩個絕緣體移位元件70與導體C接觸所在的部分上的情況。而且,在使第一和第二板部分58和60彼此相對平行移動中,僅需要在相互接近的方向上擠壓第一板部分58的扁平中心區(qū)域58a和第二板部分60的第一保持元件76的水平上邊緣。因此,借助于諸如具有擠壓用的扁平把手面的剪線鉗的通用工具而可以快速地進行用于連接電線的操作。此外,該工具基本上不接觸電線W,排除了損壞電線W的可能性。
可以理解的是,具有上述構造的電線接頭元件50作用大致與電線接頭元件10相同。在電線接頭元件50中,第一板部分58(電線連接部分54)和第二板部分60(電線保持部分56)彼此相對平行移動,使得絕緣體移位元件70使電線W的絕緣體移位。從而,與兩個板部分彼此相對轉動的第一實施例相比,可以去掉電線接頭元件50沿長度方向的全長(具體地說是連接區(qū)域62和狹槽72或者通孔74之間的距離)。在第一實施例的構造中,在連接區(qū)域22和狹槽32或者通孔34之間必須保持一定的距離,以使在連接電線的時候絕緣體移位元件30的狹槽32相對于線導體C的運動軌跡盡可能地近似直線。而且,在電線接頭元件50中,接頭聯(lián)接部分52和電線連接部分54被布置成固定方式,而不橫跨連接區(qū)域62。因此,即便在連接區(qū)域62被破壞的情況下,也不會影響到接頭聯(lián)接部分52和電線連接部分54。因此,電線接頭元件50的特點還有改善了電連接性能。在這里電線接頭元件50仍然是通過沖壓金屬片而獲得的。
盡管上面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但是應當指出本發(fā)明決不是僅限定于所示出的構造,而是能夠以多種方式改變。例如,本發(fā)明的電線接頭元件甚至可以借助于將分別由金屬板制成的多個構成元件連接在一起而組成,而不采用所示出的、從金屬板沖壓成預定形狀并彎折而成的整體結構的構造。
本發(fā)明將從前面的描述中變得明顯,根據(jù)本發(fā)明,不管所要連接的電線的尺寸如何,都可以在電線接頭元件中保持與電線安全而又正確的電連接,并且防止諸如電線拉力的外力直接作用在與電線導體相連接的連接部分上。優(yōu)選的是,所述電線接頭元件還能夠在安裝電線接頭的空間尺寸有限的場合中采用,利用通用工具能夠正確而又快速地進行電線連接。上述電線接頭元件特別優(yōu)選地適用于細約AWG28的尺寸的電線W。
權利要求
1.一種電線接頭元件,其包括能夠與接頭部件聯(lián)接的接頭聯(lián)接部分、能夠與電線相連接的電線連接部分以及用于保持電線的電線保持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接頭聯(lián)接部分包括接合元件,該接合元件能夠與所述接頭部件相接合;所述電線連接部分包括帶槽的扁平絕緣體移位元件,借助于穿過電線外皮,該絕緣體移位元件能夠以導電方式接觸到電線導體;所述電線保持部分包括保持元件,該保持元件用于使電線保持彎折狀態(tài);所述電線連接部分和所述電線保持部分被布置成能夠彼此相對活動;且所述絕緣體移位元件和保持電線的所述保持元件彼此相對移動,使得所述絕緣體移位元件與電線導體在鄰近電線彎折區(qū)域的遠端長度處以導電方式相接觸。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線接頭元件,其中,所述保持元件包括第一保持元件,其具有能夠使電線插入的通孔;和第二保持元件,其具有與所述通孔間隔開并能夠接納電線的槽,電線在所述第一保持元件和第二保持元件之間是彎折的。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電線接頭元件,其中,所述接頭聯(lián)接部分和所述電線保持部分以彼此相對固定的方式布置。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電線接頭元件,其中,所述接頭聯(lián)接部分和所述電線連接部分以彼此相對固定的方式布置。
5.根據(jù)權利要求1到4中任一項所述的電線接頭元件,其中,所述電線連接部分和所述電線保持部分以能夠彼此相對轉動的方式結合在一起。
6.根據(jù)權利要求1到4中任一項所述的電線接頭元件,其中,所述電線連接部分和所述電線保持部分以可活動方式結合在一起,同時保持彼此相對平行的關系。
7.根據(jù)權利要求1到6中任一項所述的電線接頭元件,其具有由金屬板沖壓而成并彎折的整體結構。
全文摘要
一種電線接頭元件(10)包括接頭聯(lián)接部分(12),其具有與接頭部件機械聯(lián)接的接合元件(24);電線連接部分(14),其具有扁平的絕緣體移位元件(30),該絕緣體移位元件(30)帶有與電線相連接的狹槽;以及電線保持部分(16),其具有第一和第二保持元件(36)和(40),使電線以彎折接近直角的方式保持在這兩個保持元件之間。所述電線連接部分(14)和電線保持部分(16)被布置成經一連接區(qū)域(22)而彼此相對轉動。
文檔編號H01R11/11GK1833338SQ200480022325
公開日2006年9月13日 申請日期2004年6月17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8月5日
發(fā)明者鈴木茂 申請人:3M創(chuàng)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