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汽車零部件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具有防塵功能的行車記錄設備。
背景技術:
隨著汽車使用數量的逐年攀升,交通事故出現的頻率也逐年增加。判斷交通事故責任的相關影像顯得尤為重要?,F有技術中的行車記錄儀便具有實時記錄駕駛路況的功能,其保存的相關影像可以直接作為判斷交通肇事責任認定的依據。但是由于其是電子設備,所以需要開設相應的通風孔進行散熱。這樣難免會有塵土通過通風孔進入行車記錄儀內部,從而造成行車記錄儀內部電路接觸不良,導致行車記錄儀無法正常工作。
由此可見,如何設計出一種具有防塵功能的行車記錄設備,能夠具備良好的防塵功能是目前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具有優(yōu)異防塵功能的具有防塵功能的行車記錄設備。
本發(fā)明一種具有防塵功能的行車記錄設備,包括儀器本體,所述儀器本體的上端面設有用于將所述儀器本體安裝在汽車駕駛室內的第一固定裝置和第二固定裝置,所述儀器本體的正面安裝有攝像頭,所述攝像頭的下端面開設有通風孔,所述通風孔外設置有可拆卸的防塵裝置,所述儀器本體的背面則安裝有顯示路況信息的顯示屏以及用于控制所述顯示屏工作狀態(tài)的控制按鈕。
進一步地,所述防塵裝置為防塵濾網。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裝置為環(huán)狀體,所述環(huán)狀體與所述儀器本體的 上端面固定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固定裝置為倒L型鉤狀體,所述鉤狀體與所述儀器本體的上端面固定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固定裝置的數量為兩個,且對稱位于所述環(huán)狀體的兩側。
本發(fā)明一種具有防塵功能的行車記錄設備,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yōu)點:
第一,該具有防塵功能的行車記錄設備中所述儀器本體的上端面設有用于將所述儀器本體安裝在汽車駕駛室內的第一固定裝置和第二固定裝置,通過所述第一固定裝置和所述第二固定裝置的共同作用,使所述儀器本體更加牢固的安裝在汽車駕駛室內。所述儀器本體的正面安裝有攝像頭,用于記錄駕駛路況。所述攝像頭的下端面開設有通風孔,使所述具有防塵功能的行車記錄設備的散熱更加順暢。所述通風孔外設置有可拆卸的防塵裝置,有效避免外界粉塵進入所述儀器本體內部,從而保證所述儀器本體內部線路的正常連通。
第二,該具有防塵功能的行車記錄設備中所述防塵裝置為防塵濾網。所述防塵濾網與所述儀器本體為可拆卸連接,這樣便于及時更換所述防塵濾網,提高防塵效果。此外,所述防塵濾網呈片狀,即體積較小,有效減小了駕駛室內的占用空間。
第三,該具有防塵功能的行車記錄設備中所述第一固定裝置為環(huán)狀體,所述環(huán)狀體與所述儀器本體的上端面固定連接。通過所述環(huán)狀體可以將所述儀器本體懸掛或是綁定在汽車駕駛室內,操作簡單方便。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左視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中:
1、第一固定裝置 2、第二固定裝置 3、儀器本體
4、防塵裝置 5、攝像頭 6、電池蓋體
7、控制按鈕 8、顯示屏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做詳細說明。
如圖1-3所示,一種具有防塵功能的行車記錄設備,包括儀器本體3,所述儀器本體3的上端面設有用于將所述儀器本體3安裝在汽車駕駛室內的第一固定裝置1和第二固定裝置2。通過所述第一固定裝置1和所述第二固定裝置2的共同作用,使所述儀器本體3更加牢固的安裝在汽車駕駛室內。
所述儀器本體3的正面安裝有攝像頭5,用于記錄駕駛路況。所述攝像頭5的下端面開設有通風孔,保證所述具有防塵功能的行車記錄設備的散熱更加順暢。所述通風孔外設置有可拆卸的防塵裝置4,有效避免外界粉塵進入所述儀器本體3內部,從而保證所述儀器本體3內部線路的正常連通。
所述儀器本體3的背面則安裝有顯示路況信息的顯示屏8以及用于控制所述顯示屏8工作狀態(tài)的控制按鈕7。本具有防塵功能的行車記錄設備的電源為蓄電池,所述儀器本體3中前置攝像頭下方設有用于安裝所述蓄電池的電池槽,所述電池槽上卡扣連接有電池蓋體6。
所述防塵裝置4為防塵濾網。由于所述防塵濾網與所述儀器本體3為可拆卸連接,所以便于及時更換所述防塵濾網,提高防塵效果。此外,所述防塵濾網呈片狀,即體積較小,有效減小了駕駛室內的占用空間。
所述第一固定裝置1為環(huán)狀體,所述環(huán)狀體與所述儀器本體3的上端面固定連接。所述環(huán)狀體與所述儀器本體3的上端面固定連接。通過所述環(huán)狀體可以將所述儀器本體3懸掛或是綁定在汽車駕駛室內,操作簡單方便。
所述第二固定裝置2為倒L型鉤狀體,所述鉤狀體與所述儀器本體3的上端面固定連接。該設計使所述第二固定裝置2能夠鉤掛于汽車駕駛室內,進一步加強所述儀器本體3安裝的穩(wěn)固性,以免所述儀器本體3因所述汽車顛簸而發(fā)生晃動影響拍攝畫面的清晰度。
為了使所述儀器本體3受力更加均勻,所以將所述第二固定裝置2的數量為兩個,且對稱位于所述環(huán)狀體的兩側。該設計使所述儀器本體3安裝完畢后其平衡性大幅提高升。
以上對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進行了詳細說明,但所述內容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不能被認為用于限定本發(fā)明的實施范圍。凡依本發(fā)明申請范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改進等,均應仍歸屬于本發(fā)明的專利涵蓋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