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虛擬現(xiàn)實體驗艙的人體固定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虛擬現(xiàn)實技術得到了快速的發(fā)展。虛擬現(xiàn)實技術利用電腦模擬產(chǎn)生三度空間的虛擬世界,提供用戶關于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的模擬,讓用戶如同身臨其境一般,可以及時、沒有限制地觀察三度空間內(nèi)的事物。用戶進行位置移動時,電腦可以立即進行復雜的運算,將精確的三維世界視頻傳回產(chǎn)生臨場感,使用時,體驗者通過人體固定裝置懸吊于虛擬現(xiàn)實體驗倉內(nèi),并借助虛擬現(xiàn)實眼鏡等虛擬現(xiàn)實設備感應虛擬世界。
在現(xiàn)有技術中,通常應用腰帶作為人體固定裝置將體驗者懸吊在虛擬現(xiàn)實體驗倉內(nèi)部,體驗開始后,體驗者根據(jù)在體驗倉內(nèi)產(chǎn)生的感知做出一系列的動作,但是由于是通過腰帶對人體進行固定,固定范圍小,從而使體驗者在體驗過程中容易發(fā)生晃動而不易調(diào)整方向,由此使體驗者根據(jù)感知做出的動作不穩(wěn)定進而降低體驗效果。另外,使用腰帶對人體進行固定,會對人體的腰部造成很大的壓力,往往時間稍長就會使體驗者不舒適,游戲結束后會產(chǎn)生較強的疲憊感,且使用腰帶并不安全,容易使體驗者墜落受傷。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是鑒于上述問題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對人體的固定更加穩(wěn)定且人體穿著更加舒適的用于虛擬現(xiàn)實體驗艙的人體固定裝置。
為實現(xiàn)本發(fā)明的目的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
技術方案1的發(fā)明為一種用于虛擬現(xiàn)實體驗艙的人體固定裝置,包括通過懸吊連接組件與所述虛擬現(xiàn)實體驗艙連接的盔甲狀的本體,所述本體包括覆蓋人體軀干的前側的前片、與所述前片連接的覆蓋人體軀干的后側的后片,在所述前片和所述后片上分別固定有多個支撐板塊,所述懸吊連接組件包括第一懸臂桿組、第二懸臂桿組和螺接在所述后片的外表面上的連接板塊,所述連接板塊包括背部連接板塊和腰部連接板塊,所述背部連接板塊和所述腰部連接板塊分別連接所述第一懸臂桿組和所述第二懸臂桿組,在所述背部連接板塊和所述腰部連接板塊之間設置有連接桿,在所述本體上還設置有情景模擬力反饋組件,所述情景模擬力反饋組件包括設置在所述前片和所述后片上的多組震動馬達和與所述震動馬達連接的中央控制板以及與所述中央控制板連接的電源。
另外,技術方案2的用于虛擬現(xiàn)實體驗艙的人體固定裝置,在技術方案1的用于虛擬現(xiàn)實體驗艙的人體固定裝置中,在所述前片和所述后片的內(nèi)表面分別設置有與所述前片和所述后片的形狀相吻合的軟質(zhì)內(nèi)襯。
另外,技術方案3的用于虛擬現(xiàn)實體驗艙的人體固定裝置,在技術方案1的用于虛擬現(xiàn)實體驗艙的人體固定裝置中,所述前片的上邊緣左右對稱地形成有用于形成搭肩部的前搭肩部,所述后片的上邊緣左右對稱地形成有用于形成搭肩部的后搭肩部,所述前搭肩部與所述后搭肩部之間通過肩部連接件連接,所述前片的兩側與所述后片的兩側之間通過兩側連接件連接。
另外,技術方案4的用于虛擬現(xiàn)實體驗艙的人體固定裝置,在技術方案3的用于虛擬現(xiàn)實體驗艙的人體固定裝置中,在所述背部連接板塊的上端的兩側對稱設置有左限位塊和右限位塊,所述第一懸臂桿組包括左側第一懸臂桿和右側第一懸臂桿,所述左側第一懸臂桿和所述右側第一懸臂桿能夠分別通過旋轉(zhuǎn)軸與所述左限位塊和所述右限位塊連接,并能夠分別圍繞所述旋轉(zhuǎn)軸轉(zhuǎn)動。
另外,技術方案5的用于虛擬現(xiàn)實體驗艙的人體固定裝置,在技術方案4的用于虛擬現(xiàn)實體驗艙的人體固定裝置中,所述第二懸臂桿組包括左側第二懸臂桿和右側第二懸臂桿,所述左側第二懸臂桿和所述右側第二懸臂桿各自的一端分別與所述腰部連接板塊固定連接。
另外,技術方案6的用于虛擬現(xiàn)實體驗艙的人體固定裝置,在技術方案3的用于虛擬現(xiàn)實體驗艙的人體固定裝置中,在所述前片的兩側的與所述人體軀干的肋骨對應的位置設置有自所述前片向兩側延伸的前側上連接片,在所述后片的兩側的與所述人體軀干的肋骨對應的位置設置有自所述后片向兩側延伸的后側上連接片;在所述前片的兩側的與所述人體軀干的腰部對應的位置設置有自所述前片向兩側延伸的前側下連接片,在所述后片的兩側的與所述人體軀干的腰部對應的位置設置有自所述后片向兩側延伸的后側下連接片;所述兩側連接件包括將所述前側上連接片與所述后側上連接片連接的上連接件和將所述前側下連接片與所述后側下連接片連接的下連接件。
另外,技術方案7的用于虛擬現(xiàn)實體驗艙的人體固定裝置,在技術方案6的用于虛擬現(xiàn)實體驗艙的人體固定裝置中,所述肩部連接件和所述兩側連接件均為插扣式連接件。
另外,技術方案8的用于虛擬現(xiàn)實體驗艙的人體固定裝置,在技術方案4的用于虛擬現(xiàn)實體驗艙的人體固定裝置中,所述左側第一懸臂桿和所述右側第一懸臂桿分別由氣彈簧支撐桿制成。
另外,技術方案9的用于虛擬現(xiàn)實體驗艙的人體固定裝置,在技術方案1的用于虛擬現(xiàn)實體驗艙的人體固定裝置中,所述支撐板塊相互拼接且通過螺釘固定在所述前片和所述后片的外表面,對所述前片和所述后片進行支撐。
另外,技術方案10的用于虛擬現(xiàn)實體驗艙的人體固定裝置,在技術方案1的用于虛擬現(xiàn)實體驗艙的人體固定裝置中,所述震動馬達為扁平型震動馬達。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發(fā)明提供的用于虛擬現(xiàn)實體驗艙的人體固定裝置能產(chǎn)生如下有益效果。
根據(jù)技術方案1的發(fā)明,本發(fā)明提供的用于虛擬現(xiàn)實體驗艙的人體固定裝置包括通過懸吊連接組件與虛擬現(xiàn)實體驗艙連接的盔甲狀的本體,本體包括覆蓋人體軀干的前側的前片、與前片連接的覆蓋人體軀干的后側的后片,在前片和后片上分別固定有多個支撐板塊,懸吊連接組件包括第一懸臂桿組、第二懸臂桿組和螺接在后片的外表面上的連接板塊,連接板塊包括背部連接板塊和腰部連接板塊,背部連接板塊和腰部連接板塊分別連接第一懸臂桿組和第二懸臂桿組,在所述背部連接板塊和所述腰部連接板塊之間設置有連接桿,在所述本體上還設置有情景模擬力反饋組件,所述情景模擬力反饋組件包括設置在所述前片和所述后片上的多組震動馬達和與所述震動馬達連接的中央控制板以及與所述中央控制板連接的電源。
通過這樣的結構,與現(xiàn)有技術中的使用腰帶作為應用在虛擬現(xiàn)實體驗艙中的人體固定裝置相比,本發(fā)明提供的用于虛擬現(xiàn)實體驗艙的人體固定裝置,具有盔甲狀的本體,該本體能夠覆蓋人體的前側和后側,保證該本體能夠與人體之間具有較大的接觸面積,從而減小與人體接觸時產(chǎn)生的壓強,進而使體驗者在通過該人體固定裝置懸吊在虛擬現(xiàn)實體驗倉中的過程中能夠具有良好的舒適感,同時,懸吊連接組件和連接桿的設置,保證了體驗者的背部和腰部都能得到很好的固定,保證了使用時的安全性。
另外,其盔甲狀的本體能夠保證體驗者被懸吊在虛擬現(xiàn)實體驗倉中的穩(wěn)定性,從而使體驗者在體驗過程中盡量平穩(wěn)不晃動,有利于體驗者調(diào)整自己的動作方向,提升虛擬現(xiàn)實體驗效果。本體的前片和后片上分別固定的多個支撐板塊,有利于該本體維持在特定的形狀,且保證了該盔甲狀的本體具有一定的強度,進一步提高了使用時的安全性。
同時,通過設置情景模擬力反饋組件,使虛擬人物在虛擬情景中遭遇搶、箭等的襲擊或者遇到墻壁等障礙物的情況下,情景模擬力反饋組件中的中央控制板能夠接收虛擬現(xiàn)實體驗主設備發(fā)出的相應信號,并依據(jù)此信號控制安裝在本體前片或者本體后片上的震動馬達進行選擇性的震動,以此來模擬人體不同部位中箭、中彈或者遇到障礙物時的感覺,從而大幅度提升體驗者對虛擬現(xiàn)實世界進行體驗的效果,體驗更真實。根據(jù)技術方案2的發(fā)明,在前片和后片的內(nèi)表面分別設置有與前片和后片的形狀相吻合的軟質(zhì)內(nèi)襯,通過這樣的結構,使體驗者在使用該用于虛擬現(xiàn)實體驗艙的人體固定裝置時,盔甲狀的本體與人體接觸的部位更柔軟,能夠進一步提升人體穿著時的舒適感。
根據(jù)技術方案3的發(fā)明,前片的上邊緣左右對稱地形成有用于形成搭肩部的前搭肩部,后片的上邊緣左右對稱地形成有用于形成搭肩部的后搭肩部,前搭肩部與后搭肩部之間通過肩部連接件連接,前片的兩側與后片的兩側之間通過兩側連接件連接,通過這樣的結構,使前片與后片之間能夠?qū)崿F(xiàn)可拆裝,使體驗者在使用該人體固定裝置時更容易對其盔甲狀的本體進行穿脫,且使工作人員更容易對該人體固定裝置進行存放與保養(yǎng)。
根據(jù)技術方案4的發(fā)明,在背部連接板塊的上端的兩側對稱設置有左限位塊和右限位塊,第一懸臂桿組包括左側第一懸臂桿和右側第一懸臂桿,左側第一懸臂桿和右側第一懸臂桿能夠分別通過旋轉(zhuǎn)軸與左限位塊和右限位塊連接,并能夠分別圍繞旋轉(zhuǎn)軸轉(zhuǎn)動,通過這樣的結構,使人體在穿著該盔甲狀的本體進行虛擬現(xiàn)實體驗的過程中更容易根據(jù)自己的感官調(diào)整動作方向,與直接通過懸臂桿固定連接相比,上述結構的設置使體驗者的動作更加靈活。
根據(jù)技術方案5的發(fā)明,在技術方案4的基礎上,第二懸臂桿組包括左側第二懸臂桿和右側第二懸臂桿,左側第二懸臂桿和右側第二懸臂桿各自的一端分別與腰部連接板塊固定連接,通過這樣的結構,配合上述的技術方案4中的第一懸臂桿組,使懸吊連接組件能夠?qū)⒖谞畹谋倔w更加牢固地懸吊在虛擬現(xiàn)實體驗倉的內(nèi)部,進一步提高該用于虛擬現(xiàn)實體驗艙的人體固定裝置的穩(wěn)定性。
根據(jù)技術方案6和技術方案7的發(fā)明,在前片的兩側的與人體軀干的肋骨對應的位置設置有自前片向兩側延伸的前側上連接片,在后片的兩側的與人體軀干的肋骨對應的位置設置有自后片向兩側延伸的后側上連接片;在前片的兩側的與人體軀干的腰部對應的位置設置有自前片向兩側延伸的前側下連接片,在后片的兩側的與人體軀干的腰部對應的位置設置有自后片向兩側延伸的后側下連接片;兩側連接件包括將前側上連接片與后側上連接片連接的上連接件和將前側下連接片與后側下連接片連接的下連接件。該肩部連接件和該兩側連接件均為插扣式連接件。
通過這樣的結構,使該人體固定裝置的本體的前片和后片之間的連接更穩(wěn)固,且更加便于體驗者對盔甲狀的本體的前片和后片進行拆裝,從而方便對該盔甲狀的本體進行穿脫,縮短體驗前的準備時間。
根據(jù)技術方案8的發(fā)明,在技術方案4的基礎上,左側第一懸臂桿和右側第一懸臂桿分別由氣彈簧支撐桿制成。
通過這樣的結構,使穿著盔甲狀本體的體驗者在第一懸臂桿組的作用下,活動更加靈活,同時,與剛性懸臂桿相比,懸臂桿由氣彈簧支撐桿制成,使用時更加耐用。
根據(jù)技術方案9的發(fā)明,支撐板塊相互拼接且通過螺釘固定在前片和后片的外表面,對前片和后片進行支撐,通過這樣的結構,能夠使支撐板塊布滿前片和后片的外表面,從而保證支撐板塊在前片和后片上具有較大的支撐面積,進而保證該盔甲狀的本體能夠長時間保持固定的形態(tài)而不易損壞,同時增加前片和后片的強度,進一步提高其對人體的保護性能,另外,通過螺釘固定,使支撐板塊不易從前片或者后片上脫落,從而保證該盔甲狀的本體具有較長的使用壽命。
根據(jù)技術方案10的發(fā)明,震動馬達為扁平型震動馬達,通過這樣的結構,使該震動馬達在使用時,能夠以扁平面與人體進行接觸,使無論是震動馬達震動時還是僅僅穿戴時,人體都能擁有較為舒適的感覺。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具體實施方式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提供的用于虛擬現(xiàn)實體驗艙的人體固定裝置的具體實施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表示本發(fā)明提供的用于虛擬現(xiàn)實體驗艙的人體固定裝置的具體實施例的正面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100-前片;200-后片;210-背部連接板塊;211-左限位塊;212-右限位塊;220-腰部連接板塊;221-連接桿;300-支撐板塊;410-左側第一懸臂桿;420-右側第一懸臂桿;430-旋轉(zhuǎn)軸;510-左側第二懸臂桿;520-右側第二懸臂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nèi)”、“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fā)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nèi)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fā)明中的具體含義。
下面根據(jù)本發(fā)明提供的用于虛擬現(xiàn)實體驗艙的人體固定裝置的整體結構,對其具體實施例進行說明。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提供的用于虛擬現(xiàn)實體驗艙的人體固定裝置的具體實施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表示本發(fā)明提供的用于虛擬現(xiàn)實體驗艙的人體固定裝置的具體實施例的正面結構示意圖。
如圖1、圖2所示,本發(fā)明提供的用于虛擬現(xiàn)實體驗艙的人體固定裝置包括盔甲狀的本體,該盔甲狀的本體通過懸吊連接組件與虛擬現(xiàn)實體驗艙連接。
具體地說,該本體包括覆蓋人體軀干的前側的前片100、與前片100連接的覆蓋人體軀干的后側的后片200,在前片100和后片200上分別固定有多個支撐板塊300。
懸吊連接組件包括第一懸臂桿組、第二懸臂桿組和螺接在后片200的外表面上的連接板塊。連接板塊包括背部連接板塊210和腰部連接板塊220。其中,背部連接板塊210和腰部連接板塊220分別連接第一懸臂桿組和第二懸臂桿組,在背部連接板塊210和腰部連接板塊220之間設置有連接桿221。
在本體上還設置有情景模擬力反饋組件,該情景模擬力反饋組件包括設置在前片100和后片200上的多組扁平型震動馬達和與扁平型震動馬達連接的中央控制板以及與中央控制板連接的電源。
其中,該震動馬達為4組,每組2個,分別設置在前片100的與人體左胸、人體右胸、人體腹部對應的部位以及后片200的與人體后背對應的部位,中央控制板設置在后片200的外表面上,并與設置在懸吊連接組件上的電源連接,中央控制板與虛擬現(xiàn)實體驗主設備電連接,用于接收虛擬現(xiàn)實體驗主設備發(fā)出的信號并依據(jù)該信號對震動馬達進行控制。
進一步地,前片100的上邊緣左右對稱地形成有用于形成搭肩部的前搭肩部,后片200的上邊緣左右對稱地形成有用于形成搭肩部的后搭肩部,前搭肩部與后搭肩部之間通過肩部連接件連接,前片100的兩側與后片200的兩側之間通過兩側連接件連接。
具體地說,在前片100的兩側的與人體軀干的肋骨對應的位置設置有自前片100向兩側延伸的前側上連接片,在后片200的兩側的與人體軀干的肋骨對應的位置設置有自后片200向兩側延伸的后側上連接片;在前片100的兩側的與人體軀干的腰部對應的位置設置有自前片100向兩側延伸的前側下連接片,在后片200的兩側的與人體軀干的腰部對應的位置設置有自后片200向兩側延伸的后側下連接片;兩側連接件包括將前側上連接片與后側上連接片連接的上連接件和將前側下連接片與后側下連接片連接的下連接件。
進一步地,肩部連接件和兩側連接件均為插扣式連接件。
另外,在背部連接板塊210的上端的兩側對稱設置有左限位塊211和右限位塊212,第一懸臂桿組包括分別由氣彈簧支撐桿制成的左側第一懸臂桿410和右側第一懸臂桿420,左側第一懸臂桿410和右側第一懸臂桿420能夠分別通過旋轉(zhuǎn)軸430與左限位塊211和右限位塊212連接,并能夠分別圍繞旋轉(zhuǎn)軸430轉(zhuǎn)動。
具體結構為,左限位塊211和右限位塊212分別形成為包括各自的底板和兩側的側板的“u”形結構,左側第一懸臂桿410和右側第一懸臂桿420各自的一端分別插入左限位塊211和右限位塊212各自的“u”形限位空間內(nèi),在左側第一懸臂桿410和右側第一懸臂桿420的分別插入左限位塊211和右限位塊212各自的“u”形限位空間內(nèi)的一端以及左限位塊211、右限位塊212各自的兩側的側板上分別形成中心點在同一軸線上的穿孔,在穿孔的內(nèi)部橫穿旋轉(zhuǎn)軸430。
另外,第二懸臂桿組包括左側第二懸臂桿510和右側第二懸臂桿520,左側第二懸臂桿510和右側第二懸臂桿520各自的一端分別與腰部連接板塊220固定連接。
另外,上述的各個支撐板塊300之間相互拼接且通過螺釘固定在前片100和后片200的外表面,對前片100和后片200進行支撐。
另外,在前片100和后片200的內(nèi)表面分別設置有與前片100和后片200的形狀相吻合的軟質(zhì)內(nèi)襯。
以上對本發(fā)明提供的用于虛擬現(xiàn)實體驗艙的人體固定裝置的具體結構進行說明,下面說明它的使用方式。
在使用該用于虛擬現(xiàn)實體驗艙的人體固定裝置時,將該盔甲狀的本體穿在體驗者的身上,并通過肩部連接件和兩側連接件對該本體的前片100和后片200進行固定,利用該盔甲狀的本體上的懸吊連接組件將穿著有該盔甲狀本體的體驗者懸吊在虛擬現(xiàn)實體驗艙中,體驗者在其他虛擬現(xiàn)實體驗設備的作用下進行虛擬現(xiàn)實體驗。
體驗過程中,由虛擬現(xiàn)實體驗主設備根據(jù)虛擬世界中的虛擬人物是否中彈、中箭或者是否遇到障礙物等,傳遞信號到中央控制板,中央控制板依據(jù)該信號控制各個部位的震動馬達選擇性地進行震動,以此模擬虛擬空間中虛擬人物的處境,提高體驗者的虛擬現(xiàn)實體驗效果。
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與現(xiàn)有技術中的使用腰帶作為應用在虛擬現(xiàn)實體驗艙中的人體固定裝置相比,本發(fā)明提供的用于虛擬現(xiàn)實體驗艙的人體固定裝置,具有盔甲狀的本體,該本體能夠覆蓋人體的前側和后側,保證該本體能夠與人體之間具有較大的接觸面積,從而減小與人體接觸時產(chǎn)生的壓強,進而使體驗者在通過該人體固定裝置懸吊在虛擬現(xiàn)實體驗倉中的過程中能夠具有良好的舒適感,同時,懸吊連接組件和連接桿的設置,保證了體驗者的背部和腰部都能得到很好的固定,保證了使用時的安全性。
另外,其盔甲狀的本體能夠保證體驗者被懸吊在虛擬現(xiàn)實體驗倉中的穩(wěn)定性,從而使體驗者在體驗過程中盡量平穩(wěn)不晃動,有利于體驗者調(diào)整自己的動作方向,提升虛擬現(xiàn)實體驗效果。本體的前片和后片上分別固定的多個支撐板塊,有利于該本體維持在特定的形狀,且保證了該盔甲狀的本體具有一定的強度,進一步提高了使用時的安全性。
同時,通過設置情景模擬力反饋組件,使虛擬人物在虛擬情景中遭遇搶、箭等的襲擊或者遇到墻壁等障礙物的情況下,情景模擬力反饋組件中的中央控制板能夠接收虛擬現(xiàn)實體驗主設備發(fā)出的相應信號,并依據(jù)此信號控制安裝在本體前片或者本體后片上的震動馬達進行選擇性的震動,以此來模擬人體不同部位中箭、中彈或者遇到障礙物時的感覺,從而大幅度提升體驗者對虛擬現(xiàn)實世界進行體驗的效果,體驗更真實。
另外,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在前片和后片的內(nèi)表面分別設置有與前片和后片的形狀相吻合的軟質(zhì)內(nèi)襯,通過這樣的結構,使體驗者在使用該用于虛擬現(xiàn)實體驗艙的人體固定裝置時,盔甲狀的本體與人體接觸的部位更柔軟,能夠進一步提升人體穿著時的舒適感。
另外,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前片的上邊緣左右對稱地形成有用于形成搭肩部的前搭肩部,后片的上邊緣左右對稱地形成有用于形成搭肩部的后搭肩部,前搭肩部與后搭肩部之間通過肩部連接件連接,前片的兩側與后片的兩側之間通過兩側連接件連接,通過這樣的結構,使前片與后片之間能夠?qū)崿F(xiàn)可拆裝,使體驗者在使用該人體固定裝置時更容易對其盔甲狀的本體進行穿脫,且使工作人員更容易對該人體固定裝置進行存放與保養(yǎng)。
另外,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在背部連接板塊的上端的兩側對稱設置有左限位塊和右限位塊,第一懸臂桿組包括左側第一懸臂桿和右側第一懸臂桿,左側第一懸臂桿和右側第一懸臂桿能夠分別通過旋轉(zhuǎn)軸與左限位塊和右限位塊連接,并能夠分別圍繞旋轉(zhuǎn)軸轉(zhuǎn)動,通過這樣的結構,使人體在穿著該盔甲狀的本體進行虛擬現(xiàn)實體驗的過程中更容易根據(jù)自己的感官調(diào)整動作方向,與直接通過懸臂桿固定連接相比,上述結構的設置使體驗者的動作更加靈活。
另外,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第二懸臂桿組包括左側第二懸臂桿和右側第二懸臂桿,左側第二懸臂桿和右側第二懸臂桿各自的一端分別與腰部連接板塊固定連接,通過這樣的結構,配合上述的技術方案4中的第一懸臂桿組,使懸吊連接組件能夠?qū)⒖谞畹谋倔w更加牢固地懸吊在虛擬現(xiàn)實體驗倉的內(nèi)部,進一步提高該用于虛擬現(xiàn)實體驗艙的人體固定裝置的穩(wěn)定性。
另外,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在前片的兩側的與人體軀干的肋骨對應的位置設置有自前片向兩側延伸的前側上連接片,在后片的兩側的與人體軀干的肋骨對應的位置設置有自后片向兩側延伸的后側上連接片;在前片的兩側的與人體軀干的腰部對應的位置設置有自前片向兩側延伸的前側下連接片,在后片的兩側的與人體軀干的腰部對應的位置設置有自后片向兩側延伸的后側下連接片;兩側連接件包括將前側上連接片與后側上連接片連接的上連接件和將前側下連接片與后側下連接片連接的下連接件。該肩部連接件和該兩側連接件均為插扣式連接件。
通過這樣的結構,使該人體固定裝置的本體的前片和后片之間的連接更穩(wěn)固,且更加便于體驗者對盔甲狀的本體的前片和后片進行拆裝,從而方便對該盔甲狀的本體進行穿脫,縮短體驗前的準備時間。
另外,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左側第一懸臂桿和右側第一懸臂桿分別由氣彈簧支撐桿制成,通過這樣的結構,使穿著盔甲狀本體的體驗者在第一懸臂桿組的作用下,活動更加靈活,同時,與剛性懸臂桿相比,懸臂桿由氣彈簧支撐桿制成,使用時更加耐用。
另外,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支撐板塊相互拼接且通過螺釘固定在前片和后片的外表面,對前片和后片進行支撐,通過這樣的結構,能夠使支撐板塊布滿前片和后片的外表面,從而保證支撐板塊在前片和后片上具有較大的支撐面積,進而保證該盔甲狀的本體能夠長時間保持固定的形態(tài)而不易損壞,同時增加前片和后片的強度,進一步提高其對人體的保護性能,另外,通過螺釘固定,使支撐板塊不易從前片或者后片上脫落,從而保證該盔甲狀的本體具有較長的使用壽命。
另外,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震動馬達為扁平型震動馬達,通過這樣的結構,使該震動馬達在使用時,能夠以扁平面與人體進行接觸,使無論是震動馬達震動時還是僅僅穿戴時,人體都能擁有較為舒適的感覺。
另外,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對本發(fā)明提供的用于虛擬現(xiàn)實體驗艙的人體固定裝置的具體結構進行了說明,但是不限于此。
例如,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該震動馬達為4組,每組2個,分別設置在前片的與人體左胸、人體右胸、人體腹部對應的部位以及后片的與人體后背對應的部位,中央控制板設置在后片的外表面上,并與設置在懸吊連接組件上的電源連接,但是不限于此,其中,震動馬達也可以不是4組,而是其他任意組數(shù),每組震動馬達可為1個或3個或其他任意數(shù)個,分布在人體本體上的任意位置上,只要能夠真實模擬人體各部位中彈等的感覺即可,中央控制板和電源也可單獨在懸臂桿上設置儲存位置進行儲存,同樣能夠達到上述體驗效果。
另外,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在前片和后片的內(nèi)表面分別設置有與前片和后片的形狀相吻合的軟質(zhì)內(nèi)襯,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不設置該軟質(zhì)內(nèi)襯,同樣能夠達到上述通過該用于虛擬現(xiàn)實體驗艙的人體固定裝置對體驗者的身體進行固定的效果,但是,設置該軟質(zhì)內(nèi)襯,能夠使盔甲狀的本體與人體接觸的部位更柔軟,進而有效提升人體穿著時的舒適感。
另外,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前片的上邊緣左右對稱地形成有用于形成搭肩部的前搭肩部,后片的上邊緣左右對稱地形成有用于形成搭肩部的后搭肩部,前搭肩部與后搭肩部之間通過肩部連接件連接,前片的兩側與后片的兩側之間通過兩側連接件連接,但是不限于此,該前片和后片也可以是由整片布料裁制而成,同樣能夠達到上述的對體驗者的身體進行固定的效果,但是,按照具體實施例中的結構進行設置,使前片與后片之間能夠?qū)崿F(xiàn)可拆裝,使體驗者在使用該人體固定裝置時更容易對其盔甲狀的本體進行穿脫,且使工作人員更容易對該人體固定裝置進行存放與保養(yǎng)。
另外,在上述的結構中,在背部連接板塊的上端的兩側對稱設置有左限位塊和右限位塊,第一懸臂桿組包括左側第一懸臂桿和右側第一懸臂桿,左側第一懸臂桿和右側第一懸臂桿能夠分別通過旋轉(zhuǎn)軸與左限位塊和右限位塊連接,并能夠分別圍繞旋轉(zhuǎn)軸轉(zhuǎn)動,但是不限于此,第一懸臂桿組也可以由三個或者四個懸臂桿組成,其與背部連接板塊的連接可以不是通過限位塊和旋轉(zhuǎn)軸連接,而是直接與背部連接板塊固定連接,同樣能夠達到上述的通過盔甲狀的本體對人體進行固定,通過第一懸臂桿組與本體的后背連接板塊連接并將本體懸吊在虛擬現(xiàn)實體驗艙的內(nèi)部的效果,但是,具體實施方式中的第一懸臂桿組的結構使人體在穿著該盔甲狀的本體進行虛擬現(xiàn)實體驗的過程中更容易根據(jù)自己的感官調(diào)整動作方向,與直接通過懸臂桿固定連接相比,這樣設置使體驗者的動作更加靈活。
另外,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第二懸臂桿組包括左側第二懸臂桿和右側第二懸臂桿,左側第二懸臂桿和右側第二懸臂桿各自的一端分別與腰部連接板塊固定連接,但是不限于此,其也可以是形成為與第一懸臂桿組相同的結構,同樣能夠達到上述的對人體進行固定的效果,但是,在第一懸臂桿組按上述結構進行實施的基礎上,將第二懸臂桿組設置成與第一懸臂桿組相同的結構,會降低人體固定裝置的方向的穩(wěn)定性,使體驗者不易根據(jù)自己的需要準確做出自己想要做出的動作。
另外,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第一懸臂桿和第二懸臂桿均由氣彈簧支撐桿制成,但是不限于此,第一懸臂桿和第二懸臂桿還可以是剛性桿,同樣能夠達到上述的對本體進行懸吊的作用,但是,使用氣彈簧支撐桿制作第一懸臂桿和第二懸臂桿,使穿著盔甲狀本體的體驗者能夠在第一懸臂桿組的作用下,活動更加靈活,同時,與剛性懸臂桿相比,懸臂桿由氣彈簧支撐桿制成,使用時更加耐用。
另外,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該本體上設置有前側上連接片、后側上連接片、前側下連接片、后側下連接片,兩側連接件包括將前側上連接片與后側上連接片連接的上連接件和將前側下連接片與后側下連接片連接的下連接件,且該肩部連接件和該兩側連接件均為插扣式連接件,但是不限于此,該肩部連接件和該兩側連接件也可以不是均為插扣式連接件,而是其中部分為插扣連接件,部分為通過繩帶綁系連接,或者通過拉鏈連接等,同樣能夠達到上述的將前片和后片連接成盔甲狀的效果,但是,按照上述具體實施例的結構進行設置,能夠在保證安全穩(wěn)定的同時,使體驗者對該盔甲狀的本體的穿脫更加方便。
另外,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支撐板塊相互拼接且通過螺釘固定在前片和后片的外表面,對前片和后片進行支撐,但是不限于此,該支撐板塊也可以是分散分布在前片和后片的外表面,且支撐板塊與前片和后片的外表面之間也可以不是通過螺釘進行固定,而是通過粘接或者其他方式進行固定,同樣能夠達到上述的利用支撐板塊對前片和后片進行支撐的效果,但是,按照上述的具體實施方式中的結構進行設置,能夠使支撐板塊布滿前片和后片的外表面,從而保證支撐板塊在前片和后片上具有較大的支撐面積,進而保證該盔甲狀的本體能夠長時間保持固定的形態(tài)而不易損壞,同時增加前片和后片的強度,進一步提高其對人體的保護性能。另外,通過螺釘固定,使支撐板塊不易從前片或者后片上脫落,從而保證該盔甲狀的本體具有較長的使用壽命。
另外,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震動馬達為扁平型震動馬達,但是不限于此,該震動馬達也可以是圓柱狀震動馬達,同樣能夠達到上述的模擬震動效果,但是,將震動馬達設置成扁平狀,使該震動馬達在使用時,能夠以扁平面與人體進行接觸,使無論是震動馬達震動時還是僅僅穿戴時,人體都能擁有較為舒適的感覺。另外,本發(fā)明的用于虛擬現(xiàn)實體驗艙的人體固定裝置,可以由上述實施方式的各種結構組合而成,同樣能夠發(fā)揮上述的效果。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zhì)脫離本發(fā)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