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中的射頻線圈,具體涉及一種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
背景技術:
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根據(jù)在使用時和人體的相對位置可以大致分為外置式和內置式兩大類。大多數(shù)的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都是外置式類型的線圈,使用時只需要將病人或其掃描部位安置在線圈機械結構或探測視野內,就可以進入磁體主腔體進行掃描成像。這些線圈包括常用的頭線圈、體線圈、脊柱線圈和四肢線圈等。但是這些線圈由于存在探測深度問題,在探測人體內較深的組織時,信噪比不足,成像質量不夠清晰,不能完全滿足臨床要求。利用線圈離探測組織越近信噪比越高的物理性質,內置式線圈被發(fā)明用于放入人體體內進行成像。其最大的特點是直接將線圈放置進入直腸、陰道等人體腔體內,進行信號收集。由于與被探測組織距離近,所以內置線圈成像的分辨率與信噪比遠優(yōu)于外置線圈所能得到的結果。
但是當前內置式線圈也有一些不足,除了預防感染和電氣安全要求高外,一般具有為20至40厘米直徑的圓柱狀機械尺寸。在插入人體時,和插入人體后,病人都感覺極不舒服。如一般前列腺檢查,需要將內置式線圈插入病人直腸內,進入磁體掃描,持續(xù)半小時左右。發(fā)明一種使用時不對人體造成任何潛在傷害和可以減緩病人使用不適的內置式線圈就顯得較為迫切。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該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可以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尺寸過大的問題。
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提供一種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以及柔性線圈天線,其中:
所述支架包括主支桿、滑塊以及至少兩根可彎曲的側支桿;所述滑塊沿所述主支桿滑動;所述側支桿的一端連接于所述主支桿的第一端,其另一端連接于所述滑塊;
所述柔性線圈天線為環(huán)狀,所述柔性線圈天線架設于至少兩根所述側支桿。
本發(fā)明的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每根所述側支桿包括一弧形支桿以及一撐桿,所述弧形支桿的第一端鉸接于所述主支桿的第一端,其第二端鉸接于所述撐桿的第一端;所述撐桿的第二端鉸接于所述滑塊。
本發(fā)明的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側支桿為可彈性撓曲的塑料膠管。
本發(fā)明的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側支桿的數(shù)目為二,兩根所述側支桿分別設置于所述主支桿的兩側,環(huán)狀的所述柔性線圈天線固定布設于兩根所述側支桿。
本發(fā)明的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側支桿的數(shù)目大于二,所述側支桿等間隔地分布于所述主支桿的側面。
本發(fā)明的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柔性線圈天線為類圓形或類六邊形,所述柔性線圈天線的數(shù)目大于一,所述側支桿均勻地分布于所述主支桿的側面,相鄰的所述柔性線圈之間存在交疊區(qū)域。
本發(fā)明的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柔性線圈天線包括在設置于柔性電路板上的線圈以及焊接與所述柔性電路板上的電容。
本發(fā)明的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柔性線圈天線還包括射頻信號電纜,所述射頻信號電纜通過主支桿內的空腔引出。
本發(fā)明的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側支桿的外側設置有彈性塑料薄膜,所有的所述側支桿以及所述柔性線圈天線包裹于所述彈性塑料薄膜的內部。
由于采用了以上技術方案,本發(fā)明具有以下有益的技術效果:主支桿、側支桿以及滑塊構成的傘形的支架使得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的外截面直徑可以變化,這樣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可以使用收縮狀態(tài)通過狹窄的腔體。當需要使用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進行檢測時,可以使用滑塊將傘形的支架撐開,使得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進入展開狀態(tài)。在展開的過程中搭設于側支桿的柔性線圈天線也隨之張開,進入工作狀態(tài)。這樣可以降低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通過人體內部時對人體的傷害,提高病人的舒適度。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在第一實施例中處于收縮狀態(tài)時的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在第一實施例中處于展開狀態(tài)時的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在第二實施例中處于收縮狀態(tài)時的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在第二實施例中處于展開狀態(tài)時的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在第三實施例實施例中處于展開狀態(tài)時的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在第四實施例實施例中處于展開狀態(tài)時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的第一實施例進行說明:
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的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包括:支架10以及柔性線圈天線50,其中:支架10包括主支桿30、滑塊40以及兩根可彎曲的側支桿20?;瑝K40穿設于主支桿30并且可以沿主支桿30滑動。側支桿20的一端連接于主支桿30的第一端,其另一端連接于滑塊40。柔性線圈天線50為環(huán)狀,柔性線圈天線50的一邊固定架設于一根側支桿20,其另一邊固定搭設于另一側支桿20。當側支桿20彎曲時,柔性線圈天線50也隨之彎曲變形。
在本實施例中,側支桿20的數(shù)目為二,每根側支桿20包括一弧形支桿21以及一撐桿22,弧形支桿21的第一端鉸接于主支桿30的第一端,其第二端鉸接于撐桿22的第一端;撐桿22的第二端鉸接于滑塊40。側支桿20、主支桿30以及滑塊40均由高強度的非金屬材料制成。
柔性線圈天線50主要包括在設置于柔性電路板上的線圈、焊接與所述柔性電路板上的電容以及射頻信號電纜。柔性線圈天線50用于檢測磁共振射頻信號,柔性線圈天線50檢測到的磁共振射頻信號由射頻信號電纜傳輸至外部設備。射頻信號電纜穿過主支桿30內部的的空腔,連接于外部設備。
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還包括彈性塑料薄膜60。彈性塑料薄膜60將側支桿20以及柔性線圈天線50包裹于彈性塑料薄膜60的內部。為了保證設備的安全,彈性塑料薄膜60的材料還具有絕緣以及阻燃的特性。
如圖1所示,當側支桿20靠近主支桿30時,本發(fā)明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處于收縮狀態(tài)。此時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的外截面直徑最大處的直徑最小。因此在使用本發(fā)明的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時,將處于收縮狀態(tài)的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插入需要檢查的人體的腔體內部,這樣降低對人體的傷害,提高病人的舒適度。
如圖1和圖2所示,在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插入體內之后,向主支桿30的第一端推動滑塊40。隨著滑塊40的運動由弧形支桿21以及撐桿22組成的側支桿20向外側彎曲,這會使得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的外截面直徑不斷變大。當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的外截面直徑達到最大值時,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進入如圖2所示的展開狀態(tài)。在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由收縮狀態(tài)到展開狀態(tài)的過程中,兩個側支桿20的距離也在不斷增加,固定搭設于兩個側支桿20的柔性線圈天線50也隨之擴張最終進入工作狀態(tài)。當在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完成對待測腔體的檢測后,向遠離主支桿30的第一端的方向推動滑塊40,在滑塊40反向運動的過程中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的外截面直徑不斷縮小,最終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恢復成如圖1所示的收縮狀態(tài)。在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恢復成收縮狀態(tài)之后,將其從待測腔體中拔出。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的第二實施例進行說明:
如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側支桿20的數(shù)目為二,本實施例和第一實施例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側支桿20為具有一定彈性和柔性的塑料軟管。側支桿20的第一端鉸接于主支桿30的第一端,其第二端鉸接于滑塊40。主支桿30以及滑塊40均由高強度的非金屬材料制成。
在本實施例中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的使用方式和第一實施例類似。如圖3所示,當側支桿20靠近主支桿30時,本發(fā)明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處于收縮狀態(tài)。此時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的外截面直徑最大處的直徑最小。因此在使用本發(fā)明的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時,將處于收縮狀態(tài)的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插入需要檢查的人體的腔體內部,這樣降低對人體的傷害,提高病人的舒適度。
如圖3和圖4所示,在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插入體內之后,向主支桿30的第一端推動滑塊40。隨著滑塊40的運動由弧形支桿21以及撐桿22組成的側支桿20向外側彎曲,這會使得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的外截面直徑不斷變大。當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的外截面直徑達到最大值時,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進入如圖4所示的展開狀態(tài)。在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由收縮狀態(tài)到展開狀態(tài)的過程中,兩個側支桿20的距離也在不斷增加,固定搭設于兩個側支桿20的柔性線圈天線50也隨之擴張最終進入工作狀態(tài)。當在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完成對待測腔體的檢測后,向遠離主支桿30的第一端的方向推動滑塊40,在滑塊40反向運動的過程中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的外截面直徑不斷縮小,最終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恢復成如圖3所示的收縮狀態(tài)。在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恢復成收縮狀態(tài)之后,將其從待測腔體中拔出。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的第三實施例進行說明:
如圖5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側支桿20的數(shù)目為六,六根側支桿20均勻地分布于主支桿30的側面,本實施例中側支桿20為具有一定彈性和柔性的塑料軟管。側支桿20的第一端連接于主支桿30的第一端,其第二端連接于滑塊40。主支桿30以及滑塊40均由高強度的非金屬材料制成。
在本實施例中,柔性線圈天線50為類六邊形,柔性線圈天線50的數(shù)目為六,相鄰的柔性線圈天線50之間存在交疊區(qū)域。這樣部分重疊的結構有利于多個通道的柔性線圈天線50之間的互感效應的抵銷。柔性線圈天線50均勻地分布于主支桿30的側面的側支桿20。在側支桿20的外側設置有彈性塑料薄膜60。彈性塑料薄膜60將所有的側支桿20以及柔性線圈天線50包裹于其內部。
滑塊40、主支桿30以及側支桿20組成支架10。將滑塊40向主支桿30的第一端推動時,連接于滑塊40的側支桿20隨滑塊40的運動向外側彎曲。多個側支桿20向側面撐開形成傘形。架設于側支桿20上的柔性線圈天線50也隨側支桿20的撐開而張開,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的外截面直徑也隨之擴大。當側支桿20張開到最大的角度時,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進入圖5所示的展開狀態(tài)。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的第四實施例進行說明:
如圖6所示,本實施例和第三實施例的主要區(qū)別在于柔性線圈天線50的數(shù)目和形狀。由于本實施例和第三實施例的差別僅在于柔性線圈天線50的數(shù)目和形狀因此在圖6中沒有畫出滑塊、側支桿以及彈性塑料薄膜。在本實施例中柔性線圈天線50的數(shù)目為八,其形狀為類圓形。相鄰的兩個柔性線圈天線50之間存在交疊區(qū)域,交疊區(qū)域的設置可以抵消柔性線圈天線50之間的互感效應。
由于采用了以上技術方案,本發(fā)明具有以下有益的技術效果:主支桿30、側支桿20以及滑塊40構成的傘形的支架10使得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的外界面直徑可以變化,這樣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可以使用收縮狀態(tài)通過狹窄的腔體。當需要使用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進行檢測時,可以使用滑塊將支架撐開,使得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進入展開狀態(tài)。在展開的過程中搭設于側支桿20的柔性線圈天線50也隨之張開,進入工作狀態(tài)。這樣可以降低內置式磁共振射頻接收線圈通過人體內部時對人體的傷害,提高病人的舒適度。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發(fā)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發(fā)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任何熟悉本專業(yè)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范圍內,當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作出些許更動或修飾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凡是未脫離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jù)本發(fā)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