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試劑預封裝比色杯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試劑預封裝比色杯結構,其包括頂部設有開口的第一試劑倉、用于存放第二試劑的注射器、以及杯蓋;杯蓋的內側壁與第一試劑倉上部的外側壁密封連接;注射器位于第一試劑倉的底部,注射器的出液口通過第一試劑倉的底部與第一試劑倉的內部連通,注射器的柱塞的推壓端位于第一試劑倉的底部的下方;第一試劑倉下部的側壁設有光學面。本發(fā)明具有簡化用戶操作流程和專業(yè)技能,提高測試速度的特點。
【專利說明】一種試劑預封裝比色杯結構
[0001]
【技術領域】
[0002]本發(fā)明涉及檢驗分析儀器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比色杯結構。本發(fā)明為申請?zhí)枮?01210047959.1的中國發(fā)明專利申請的分案申請。
[0003]
【背景技術】
[0004]國內外現(xiàn)有的常規(guī)技術方案,通常是試劑與比色杯分開放置,原因是試劑需要冷藏,保證不變質,一般會存放在專用試劑瓶內,設計有專用試劑制冷倉。比色杯可以是一次性塑料杯或永久性玻璃杯,工作時使用專用吸樣針將冷藏試劑吸出,再吐到比色杯中,和樣本反應,通過光學系統(tǒng)檢測其變化而測定其含量或成分。
[0005]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之處在于:
1、分置試劑和比色杯,需要用戶有一定的專業(yè)技能,懂得操作設備的原理、方法、以及定標、質控、參數(shù)設置等專業(yè)知識;
2、操作流程復雜,出測試結果時間周期長;
3、對于全自動的設備,分置結構導致成本增加,體積龐大,設備復雜,可靠性下降。
[0006]
【發(fā)明內容】
[0007]為了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種能夠簡化操作流程及降低用戶技術門檻的試劑預封裝比色杯結構。
[0008]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試劑預封裝比色杯結構,其包括頂部設有開口的第一試劑倉、用于存放第二試劑的注射器、以及杯蓋;注射器的套筒位于第一試劑倉內,并與第一試劑倉密封連接;注射器的出液口與第一試劑倉連通,注射器的柱塞的推壓端位于杯蓋內;杯蓋的內側壁與第一試劑倉上部的外側壁密封連接;第一試劑倉下部的側壁或底面設有光學面。
[0009]作為優(yōu)選的結構,第一試劑倉內還安裝有攪拌裝置,所述攪拌裝置包括中空筒狀結構的桿體以及設置在桿體底部的攪拌槳,桿體的外周緣上設置有翻邊,所述翻邊支撐在第一試劑倉的內壁;所述攪拌槳為單槳葉結構或雙槳葉或三槳葉結構或多槳葉結構;注射器的套筒位于桿體內或桿體外。
[0010]作為更優(yōu)選的機構,該試劑預封裝比色杯結構還包括光學面保護套,所述光學面保護套套接在第一試劑倉的下部,光學面保護套上開設有通光孔,通光孔的位置與光學面相對應。
[0011]本發(fā)明還提出另外一種試劑預封裝比色杯結構,其包括頂部設有開口的第一試劑倉、用于存放第二試劑的注射器、光學面保護套以及杯蓋;第一試劑倉、注射器的套筒均安裝在光學面保護套內,注射器位于第一試劑倉的外側;注射器的出液口通過管道與第一試劑倉內部連通;杯蓋與光學保護套上部的外側壁密封連接;光學面保護套的內側壁及第一試劑倉的外側壁均與注射器的套筒密封連接;注射器的柱塞的推壓端位于杯蓋內,或者注射器的柱塞的推壓端穿出光學保護套的外側壁;第一試劑倉下部的側壁或底面設有光學面;光學面保護套上開設有通光孔,通光孔的位置與光學面相對應。
[0012]作為優(yōu)選的結構,第一試劑倉內還安裝有攪拌裝置,所述攪拌裝置包括中空筒狀結構的桿體以及設置在桿體底部的攪拌槳,桿體的外周緣上設置有翻邊,所述翻邊支撐在第一試劑倉的內壁;所述攪拌槳為單槳葉結構或雙槳葉或三槳葉結構或多槳葉結構。
[0013]本發(fā)明還提出另外一種試劑預封裝比色杯結構,其包括頂部設有開口的第一試劑倉、用于存放第二試劑的注射器、以及杯蓋;杯蓋的內側壁與第一試劑倉上部的外側壁密封連接;注射器位于第一試劑倉的底部,注射器的出液口通過第一試劑倉的底部與第一試劑倉的內部連通,注射器的柱塞的推壓端位于第一試劑倉的底部的下方;第一試劑倉下部的側壁設有光學面。
[0014]作為優(yōu)選的結構,該試劑預封裝比色杯結構還包括光學面保護套,所述光學面保護套套接在第一試劑倉的下部,光學面保護套上開設有通光孔,通光孔的位置與光學面相對應。
[0015]本發(fā)明還提出另外一種試劑預封裝比色杯結構,其包括頂部設有開口的第一試劑倉、用于存放第二試劑的注射器;注射器的套筒的外壁與第一試劑倉上部的外壁密封連接,注射器的出液口與第一試劑倉的內部連通;注射器的柱塞的推壓端位于第一試劑倉頂部的開口的上方;第一試劑倉下部的側壁和/或底面設有光學面。
[0016]作為優(yōu)選的結構,該試劑預封裝比色杯結構還包括杯蓋;注射器的套筒為環(huán)狀結構,注射器的柱塞也為環(huán)狀結構,柱塞與套筒相互配合;注射器的中部形成有一與外界連通的通道,杯蓋的內頂壁向下延伸有塞體,杯蓋安裝在柱塞的頂部,且塞體與通道密封連接。
[0017]作為更優(yōu)選的結構,該試劑預封裝比色杯結構還包括光學面保護套,所述光學面保護套套接在第一試劑倉的下部,光學面保護套上開設有通光孔,通光孔的位置與光學面相對應。
[0018]本發(fā)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將Rl試劑及R2試劑按照測試需要的參數(shù)以一定的比例分別預先封裝在比色杯的第一試劑倉、注射器內,并根據(jù)Rl試劑及R2試劑的比例參數(shù)制作出具有相應信息的條形碼,并把該條形碼貼在比色杯的外部,使用時,用戶通過掃描比色杯上條形碼讀入廠家事先測定好的定標參數(shù),然后僅需推動注射器使Rl試劑與R2試劑混合后加入樣本即可進行測試,從而達到簡化用戶操作流程和專業(yè)技能,提高測試速度的目的。
[0019]【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0]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的試劑預封裝比色杯結構的外觀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的試劑預封裝比色杯結構的拆分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的結構剖視圖;
圖4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二的試劑預封裝比色杯結構的攪拌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三的試劑預封裝比色杯結構的攪拌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實施例四的試劑預封裝比色杯結構的剖視圖;
圖7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五的試劑預封裝比色杯結構的剖視圖;
圖8為本發(fā)明實施例六的試劑預封裝比色杯結構的剖視圖;
圖9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七的試劑預封裝比色杯結構的剖視圖;
圖10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九的試劑預封裝比色杯結構的剖視圖。
[0021]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下面,結合附圖以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描述,以便于更清楚的理解本發(fā)明所要求保護的技術思想。
[0023]實施例一
如圖1至圖3所示,一種試劑預封裝比色杯結構,其包括頂部設有開口的第一試劑倉3、用于存放第二試劑(即R2試劑)的注射器4、光學面保護套I攪拌裝置5以及杯蓋2。
[0024]注射器4的結構可與現(xiàn)有技術相同,可由套筒401、柱塞402構成,出液口 404可設置在套筒401的底部,柱塞402的一端插進套筒401內并與套筒401的內壁密封起來,柱塞402、套筒401的內壁及底部三者圍成的空間即可存儲R2試劑。柱塞402的另一端即為推壓端403,抽拉或按壓推壓端403即可實現(xiàn)吸取R2試劑或擠出R2試劑。
[0025]注射器4的套筒401位于第一試劑倉3內,并與第一試劑倉3密封連接。套筒401與第一試劑倉3的密封連接方式可以是:套筒401上部的外壁設有翻邊,套筒401翻邊的大小與第一試劑倉3頂部的開口相匹配,即可實現(xiàn)密封;或者,套筒401的外壁設有螺紋,第一試劑倉3內壁設有螺紋,套筒401的螺紋與第一試劑倉3的螺紋匹配并螺接,也可以實現(xiàn)密封。
[0026]注射器4的出液口 404與第一試劑倉3連通,注射器4的柱塞402的推壓端403位于杯蓋2內;杯蓋2的內側壁與第一試劑倉3上部的外側壁密封連接。杯蓋2與第一試劑倉3的密封連接方式,本實施例采用了螺接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卡扣連接的方式)。
[0027]第一試劑倉3下部的側壁和底面均設有光學面301。
[0028]攪拌裝置5安裝在第一試劑倉3內,所述攪拌裝置5包括中空筒狀結構的桿體501以及設置在桿體501底部的攪拌槳502,桿體501的外周緣上設置有翻邊,桿體501的翻邊支撐在第一試劑倉3的內壁;所述攪拌槳502為雙槳葉結構;注射器4的套筒401位于桿體501內或桿體外。
[0029]所述光學面保護套I套接在第一試劑倉3的下部,光學面保護套I上開設有通光孔101,通光孔101的位置與光學面301相對應。
[0030]使用時,第一試劑倉3內預封裝有Rl試劑,注射器4內預封裝有R2試劑,比色杯的外部貼有具有標定信息的條形碼,可用掃描器讀出條形碼中的信息。把杯蓋2旋開,按壓柱塞402的推壓端403,使R2試劑進入第一試劑倉3內并與Rl試劑混合,取出注射器4,然后向第一試劑倉3內加入樣本,將攪拌裝置5連接一外部電機,電機使攪拌裝置5旋轉,使Rl試劑、R2試劑、樣本充分混合后發(fā)生反應,便于得到精確的測試結果。
[0031]本實施例的光學面可僅設于第一試劑倉下部的側壁或底面。[0032]實施例二
如圖4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的區(qū)別僅在于攪拌裝置的攪拌槳502A的結構。本實施例的攪拌槳502A采用單槳葉結構。
[0033]實施例三
如圖5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的區(qū)別僅在于攪拌裝置的攪拌槳502B的結構。本實施例的攪拌槳502B采用三槳葉結構。
[0034]由實施例一至三可知,攪拌槳還可采用多槳葉結構。
[0035]實施例四
如圖6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的區(qū)別在于注射器與攪拌裝置的位置關系。詳述如
下:
一種試劑預封裝比色杯結構,其包括頂部設有開口的第一試劑倉3C、用于存放第二試齊IJ (即R2試劑)的注射器、光學面保護套IC攪拌裝置以及杯蓋2C。
[0036]注射器的套筒401C位于第一試劑倉3C內,并與第一試劑倉3C密封連接。
[0037]注射器的出液口 404C與第一試劑倉3C連通,注射器的柱塞402C的推壓端403C位于杯蓋2C內;杯蓋2C的內側壁與第一試劑倉3C上部的外側壁密封連接。
[0038]第一試劑倉3C下部的側壁和底面均設有光學面301C。
[0039]攪拌裝置安裝在第一試劑倉3C內,所述攪拌裝置包括中空筒狀結構的桿體501C以及設置在桿體501C底部的攪拌槳502C,桿體501C的外周緣上設置有翻邊,桿體501C的翻邊支撐在第一試劑倉3C的內壁;所述攪拌槳502C為雙槳葉結構;注射器的套筒401C位于桿體50IC外。
[0040]所述光學面保護套IC套接在第一試劑倉3C的下部,光學面保護套IC上開設有通光孔101C,通光孔IOlC的位置與光學面301C相對應。
[0041]本實施例的使用方法與實施例一基本相同,區(qū)別僅在于:用戶在加入樣本時,無需取出注射器。
[0042]本實施例的光學面可僅設于第一試劑倉下部的側壁或底面。
[0043]實施例五
如圖7所示,一種試劑預封裝比色杯結構,其包括頂部設有開口的第一試劑倉3D、用于存放第二試劑(即R2試劑)的注射器、光學面保護套1D、攪拌裝置以及杯蓋2D。
[0044]第一試劑倉3D、注射器的套筒401D均安裝在光學面保護套ID內,注射器位于第一試劑倉3D的外側;注射器的出液口 404D通過管道40?與第一試劑倉3D內部連通;杯蓋2D與光學保護套ID上部的外側壁密封連接;光學面保護套ID的內側壁及第一試劑倉3D的外側壁均與注射器的套筒401D密封連接;注射器的柱塞402D的推壓端403D位于杯蓋2D內;第一試劑倉3D下部的側壁和底面均設有光學面301D ;光學面保護套ID上開設有通光孔101D,通光孔IOlD的位置與光學面301D相對應。
[0045]攪拌裝置安裝在第一試劑倉3D內,所述攪拌裝置包括中空筒狀結構的桿體501D以及設置在桿體501D底部的攪拌槳502D,桿體501D的外周緣上設置有翻邊,桿體501D的翻邊支撐在第一試劑倉3D的內壁;所述攪拌槳502D為雙槳葉。
[0046]本實施例的光學面可僅設于第一試劑倉下部的側壁或底面。
[0047]實施例六如圖8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五的區(qū)別在于者注射器的結構變形以及柱塞的推壓端的位置。詳述如下:
一種試劑預封裝比色杯結構,其包括頂部設有開口的第一試劑倉3E、用于存放第二試劑(即R2試劑)的注射器、光學面保護套1E、攪拌裝置以及杯蓋2E。
[0048]第一試劑倉3E、注射器的套筒401E均安裝在光學面保護套IE內,注射器位于第一試劑倉3E的外側;注射器的出液口 404E通過管道405E與第一試劑倉3E內部連通;杯蓋2E與光學保護套IE上部的外側壁密封連接;光學面保護套IE的內側壁及第一試劑倉3E的外側壁均與注射器的套筒401E密封連接。
[0049]注射器的柱塞402E的推壓端403E穿出光學保護套IE的外側壁。對比圖7和圖8可知,注射器實質上由圖7的縱向放置改成了橫向放置。柱塞402E的底部改為壓板,套筒401E改為光學面保護套IE內的一個固定腔體結構。
[0050]第一試劑倉3E下部的側壁和底面均設有光學面301E ;光學面保護套IE上開設有通光孔101E,通光孔IOlE的位置與光學面301E相對應。
[0051]攪拌裝置安裝在第一試劑倉3E內,所述攪拌裝置包括中空筒狀結構的桿體501E以及設置在桿體501E底部的攪拌槳502E,桿體501E的外周緣上設置有翻邊,桿體501E的翻邊支撐在第一試劑倉3E的內壁;所述攪拌槳502E為雙槳葉。
[0052]本實施例的光學面可僅設于第一試劑倉下部的側壁或底面。
[0053]實施例七
如圖9所示,一種試劑預封裝比色杯結構,其包括頂部設有開口的第一試劑倉3F、用于存放第二試劑的注射器、光學面保護套IF以及杯蓋2F ;杯蓋2F的內側壁與第一試劑倉3F上部的外側壁密封連接;注射器位于第一試劑倉3F的底部,注射器的出液口 404F通過第一試劑倉3F的底部與第一試劑倉3F的內部連通,注射器的柱塞402F的推壓端403F位于第一試劑倉3F的底部的下方;第一試劑倉3F下部的側壁設有光學面401F。
[0054]所述光學面保護套IF套接在第一試劑倉3F的下部,光學面保護套IF上開設有通光孔101F,通光孔IOlF的位置與光學面301F相對應。
[0055]本實施例也可以在第一試劑倉內安裝如實施例一或實施例二或實施例三的攪拌
裝直。
[0056]實施例八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七的區(qū)別在于注射器與第一試劑倉的連接關系。詳述如下:
一種試劑預封裝比色杯結構,其包括頂部設有開口的第一試劑倉、用于存放第二試劑的注射器以及光學面保護套;注射器的套筒的外壁與第一試劑倉上部的外壁密封連接,注射器的出液口與第一試劑倉的內部連通;注射器的柱塞的推壓端位于第一試劑倉頂部的開口的上方;第一試劑倉下部的側壁和/或底面設有光學面。
[0057]所述光學面保護套套接在第一試劑倉的下部,光學面保護套上開設有通光孔,通光孔的位置與光學面相對應。
[0058]實施例九
如圖10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八的區(qū)別在于注射器的結構。詳述如下:
一種試劑預封裝比色杯結構,其包括頂部設有開口的第一試劑倉3G、用于存放第二試劑的注射器、光學面保護套IG以及杯蓋2G。[0059]注射器的套筒401G的外壁與第一試劑倉3G上部的外壁密封連接,注射器的出液口 404G與第一試劑倉3G的內部連通;注射器的柱塞402G的推壓端403G位于第一試劑倉3G頂部的開口的上方;第一試劑倉3G下部的側壁和/或底面設有光學面301G。
[0060]注射器的套筒401G為環(huán)狀結構,注射器的柱塞402G也為環(huán)狀結構,柱塞402G與套筒401G相互配合;注射器的中部形成有一與外界連通的通道6,杯蓋2G的內頂壁向下延伸有塞體201G,杯蓋2G安裝在柱塞402G的頂部(即推壓端403G上),且塞體201G與通道6密封連接。
[0061]所述光學面保護套IG套接在第一試劑倉3G的下部,光學面保護套IG上開設有通光孔101G,通光孔IOlG的位置與光學面301G相對應。
[0062]上述實施例中,光學面保護套的目的在于為了防止用戶意外用手或其它物體觸碰到光學面,造成污潰或劃傷,影響測試效果。而實施例一至三、實施例六至九可以不設有光學面保護套。實施例二或實施例三的攪拌裝置也可適用于其他實施例。
[0063]從上述實施例可知,本發(fā)明實現(xiàn)了醫(yī)療檢驗分析儀器如各種全自動、半自動或即時診斷設備的生化分析儀、免疫分析儀等設備上試劑預先封裝在比色杯上,從而簡化了操作、降低了用戶技術門檻。
[0064]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可根據(jù)以上描述的技術方案以及構思,做出其它各種相應的改變以及變形,而所有的這些改變以及變形都應該屬于本發(fā)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試劑預封裝比色杯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頂部設有開口的第一試劑倉、用于存放第二試劑的注射器、以及杯蓋;杯蓋的內側壁與第一試劑倉上部的外側壁密封連接;注射器位于第一試劑倉的底部,注射器的出液口通過第一試劑倉的底部與第一試劑倉的內部連通,注射器的柱塞的推壓端位于第一試劑倉的底部的下方;第一試劑倉下部的側壁設有光學面。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試劑預封裝比色杯結構,其特征在于,該試劑預封裝比色杯結構還包括光學面保護套,所述光學面保護套套接在第一試劑倉的下部,光學面保護套上開設有通光孔,通光孔的位置與光學面相對應。
【文檔編號】G01N21/03GK103884654SQ201410041246
【公開日】2014年6月25日 申請日期:2012年2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2月28日
【發(fā)明者】何毅 申請人:何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