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溫度傳感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配置在內燃機用的排氣系統(tǒng)等中的溫度傳感器。
背景技術:
:一直以來,存在如圖30所示那樣的溫度傳感器9,其具有溫感元件2;殼銷(sheathpin)3,內置與該溫感元件2連接的一對信號線31;金屬蓋4,以覆蓋溫感元件2的方式配置在前端部;以及肋6,從外周保持上述殼銷3(專利文獻l)。在該溫度傳感器9中,殼銷3和肋6相互焊接。在將所述溫度傳感器9如圖31所示那樣安裝到內燃機的排氣系統(tǒng)中時,將配置有上述溫感元件2的溫感部96插入到排氣管80的內部,使上述肋6與設置在排氣管80上的凸起81的內壁的前端面811緊密接觸。并且,如上所述地安裝了溫度傳感器9的內燃機在運轉時振動,因此該振動從排氣管80經由凸起81和肋6而傳遞到溫度傳感器9的殼銷3。即,由于肋6和殼銷3相互直接焊接,因此振動直接從肋6傳遞到殼銷3。因此,殼銷3的振動可能變?yōu)檩^強的振動(高頻、大振幅),且溫感部96以較高的加速度進行振動。結果,在殼銷3的前端部、設置在其前方的溫感元件2或者殼銷3和肋6的接合部,可能產生過大的應力。由于對溫感元件2的過大的應力,可能發(fā)生溫感元件2的破壞或溫感元件2的電極21的斷線。并且,由于在殼銷3和肋6的接合部的過大的應力,可能產生焊接部或殼銷3的龜裂、破損。作為用于使上述那樣的殼銷的振動衰減的構造,公開有如下構造在殼銷的外周配置保護部件,并且在保護部件和殼銷之間隔著由彈性材料構成的緩沖器(damper)(參照專利文獻2)并且,在專利文獻3中公開了在殼銷的外周上設置了鞘部的構成,而鞘部相對于殼銷的外周鑿密固定。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0-162051號公報專利文獻2:美國專利第4525081號說明書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第3826098號公報在專利文獻2所示的構造的情況下,將作為彈性體的緩沖器配置在殼銷的周圍來使殼銷的振動衰減,因此能夠使殼銷的振動本身衰減,但是不能夠對經由信號線和電極而安裝在殼銷的前端側的溫感元件的振動進行抑制。反而可能增大溫感元件的振動。這是由于殼銷和設置在其前端側的溫感元件的振動的共振點不同。即,在該衰減構造中,殼銷的共振點上的振動能夠衰減,但是不能夠抑制溫度傳感器的振動產生的振動能量。因此,向共振點存在于高頻側的溫感元件的振動反而增大,因此難以防止信號線或電極的斷線。并且,在配置于成為極其高溫的排氣管內的溫度傳感器中,設置由樹脂等彈性材料構成的緩沖器,從其耐熱性的觀點來看是不現(xiàn)實的。在專利文獻3所示的構造的情況下,鞘部相對于殼銷的外周鑿密固定。因此,振動向殼銷傳遞,從與鞘部的固定位置到前端側進行振動,不能夠充分地抑制振動。
發(fā)明內容本發(fā)明是鑒于所述以往的問題而進行的,要提供一種抑制振動的傳遞、且耐久性良好的溫度傳感器。本發(fā)明為一種溫度傳感器,其特征在于,具有、溫感元件,配置在內燃機的排氣通路的內部;信號線,在前端側與該溫感元件連接,并且在后端側與外部電路連接用的引線連接;內側部件,具有將該信號線收容在內部的殼銷;以及外側部件,配置為覆蓋該內側部件的至少外周的一部分;上述外側部件具有固定部,固定在上述排氣通路的外壁上;保持上述內側部件的保持部;以及比該保持部靠前端惻形成的伸長部;該伸長部具有余隙部,配置為與上述內側部件之間具有間隙;和前端干涉部,配置為與上述內側部件的徑向的最大間隙為0.2mm以下的狀態(tài)(方式1)。6下面說明本發(fā)明的作用效果。在上述溫度傳感器中,上述外側部件,在上述伸長部上設置與上述內側部件之間具有間隙的上述余隙部。因此,能夠防止內燃機的振動從上述固定部直接傳遞到內側部件,能夠抑制內側部件的振動、即殼銷的振動。并且,即使振動傳遞到內側部件而內側部件開始振動,通過設置在外側部件的伸長部上的上述前端干涉部能夠限制內側部件的振幅。由此,內側部件的振幅不變大,能夠減小作用在內側部件的前端部上的加速度。與上述的專利文件2的發(fā)明的衰減構造不同,上述前端干涉部被配置為與內側部件的徑向的最大間隙為0.2mm以下的狀態(tài),因此是通過干涉來防止內側部件的振動的構造。由此,能夠降低在專利文件2所示那樣的基于緩沖器的振動的衰減中不能夠降低的振動能量本身。因此,不僅是內側部件的固有振動數(shù)、對在比其高頻區(qū)域具有共振點的溫感元件的振動也能夠可靠地抑制。并且,即使內側部件在其固有振動數(shù)與外側部件一起產生共振,通過上述前端干涉部與產生共振的內側部件進行干涉,也能夠抑制其共振。如果內側部件和外側部件的固有振動數(shù)不同,則通過內側部件和外側部件進行干涉,能夠抑制內側部件的振動。結果,能夠降低對存在于內側部件的前端側的溫感元件作用的加速度,并能夠降低對溫感元件作用的應力。由此,能夠防止溫感元件的損傷或溫感元件的電極的斷線等,并能夠得到耐久性良好的溫度傳感器。另外,上述前端干涉部與上述內側部件之間的最大間隙為0.2mm以下,因此能夠在前端干涉部中充分地抑制內側部件的振幅,并能夠使內側部件的前端部的加速度不變大。艮P,內側部件成為僅在固定于外側部件的保持部上的懸臂梁的振動,而此時振動數(shù)(頻率)為一定,因此內側部件的前端部的加速度依賴于振幅。因此,通過如上所述將內側部件的振幅抑制為較小,能夠減小加速度。結果,能夠降低對內側部件的前端側的溫感元件的部分施加的應力。如上所述,根據(jù)本發(fā)明,能夠提供控制振動的傳遞、耐久性良好的溫度傳感器。圖1是實施例1的溫度傳感器的縱截面圖。圖2是實施例1的溫度傳感器的溫感元件附近的縱截面圖。圖3是圖2的A-A線向視截面圖。圖4是實施例1的保護管的前端部附近的溫度傳感器的縱截面圖。圖5是表示實驗例1的加熱共振實驗的實驗方法的說明圖。圖6是對實驗例1的用作為試樣的溫度傳感器的各部分尺寸進行說明的說明圖。圖7是實施例4的溫度傳感器的縱截面圖。圖8是實施例5的溫度傳感器的縱截面圖。圖9是實施例6的溫度傳感器的縱截面圖。圖10是實施例7的溫度傳感器的縱截面圖。圖11是實施例8的溫度傳感器的縱截面圖。圖12是實施例9的溫度傳感器的縱截面圖。圖13是實施例10的溫度傳感器的縱截面圖。圖14是實施例11的溫度傳感器的縱截面圖。圖15是實施例11的伸長部的前端附近的縱截面圖。圖16是實施例12的前端干涉部附近的側視圖。圖17是實施例12的4個狹縫時的與圖16的B-B截面相當?shù)膱D。圖18是實施例12的3個狹縫時的與圖16的B-B截面相當?shù)膱D。圖19是實施例13的前端干涉部附近的側視圖。圖20是圖19的C-C線向視截面圖。圖21是表示實驗例3的前端干涉部的形成位置導致的內側部件的共振抑制效果的線圖。圖22是表示實施例14的一般排氣管的振動特性的線圖。圖23是表示實施例14的共振區(qū)域擴大到高頻區(qū)域的排氣管的振動特性的線圖。圖24是表示實施例14的1次~5次共振點的內側部件的振動特性的線圖。圖25是表示實施例14的試樣0的振動特性的線圖。圖26是表示實施例14的試樣10的振動特性的線圖。圖27是表示實施例14的試樣5的振動特性的線圖。圖28是表示實驗例4的前端干涉部的形成位置導致的內側部件的共振抑制效果的線圖。圖29(A)是實施例15的溫度傳感器的縱截面圖、(B)是實施例16的溫度傳感器的縱截面圖。圖30是現(xiàn)有例的溫度傳感器的縱截面圖。圖31是現(xiàn)有例的安裝到內燃機的排氣系統(tǒng)的溫度傳感器的縱截面圖。符號說明1溫度傳感器13外側部件131伸長部132保持部133前端干涉部17引線18內側部件19余隙部2溫感元件21電極3殼銷31信號線4金屬蓋5保護管51前端部52后端部6肋具體實施例方式在本發(fā)明(方式1)中,上述溫度傳感器例如用于內燃機的排氣系統(tǒng)等的溫度測定,并插入配置在排氣管等的內部使用。并且,在本說明書中,以將上述溫度傳感器插入排氣管等一側、即配置了溫感元件一側作為前端側,以其相反側為后端側進行說明。上述外側部件為,除了上述固定部、上述保持部、上述伸長部以外,例如還可以具有以與固定部相同的振動頻率進行振動的其他部件。并且,上述內側部件為,除了殼銷以外,例如還可以具有依賴于與殼銷的振動而進行振動的其他部件。上述余隙部的與內側部件之間的余隙如果存在(在圖4中如果S1〉0),則具有效果,更優(yōu)選設置為0.2mm以上(Sl>0.2mm)。并且,上述前端干涉部和上述內側部件之間的最大間隙為0.2mm以下,前端干涉部也可以與內側部件在一部分上接觸(方式l、20)。在該接觸部分能夠有效地進行振動的抑制。并且,未接觸的部分為,將上述前端干涉部和上述內側部件之間的間隙最大也確定為0.2mm以下。并且,在形成前端干涉部時,例如能夠使用沖壓加工、拉深加工等。上述前端干涉部也可以在上述內側部件的全周進行接觸。此時,也能夠抑制振動向內側部件傳遞。即,外側部件的前端干涉部如果是與內側部件不焊接等地接觸的程度,則能夠抑制外側部件的振動通過前端干涉部傳遞到內側部件,而抑制內側部件的振動。上述前端干涉部和上述內側部件的間隙越小越優(yōu)選。部分(方式19)。由此,上述前口端干涉部和上述內口側部件,^二者接觸時具有進行面接觸的部分,即使在產生振動時前端干涉部和內側部件反復接觸,也能夠抑制前端干涉部的磨耗。另外,上述平行部分,在與內側部件接觸時進行面接觸程度地與內側部件的外周面平行即可。并且,也可以是上述平行部分的整個面與內側部件進行面接觸。上述前端干涉部也可以形成為上述余隙部的一部分。上述前端干涉部如果配置為比上述保持部靠前端側,則可以形成在一處,也可以形成在多處。優(yōu)選上述固定部包括配置在上述殼銷的外周上的肋(方式2)。此吋,能夠容易地將上述固定部固定在上述排氣通路的外壁上。在設從上述伸長部的前端到上述溫感元件的中心的軸向長度為Ll,從上述保持部的前端到上述伸長部的前端的軸向長度為L2,上述余隙部的軸向長度為L3時,優(yōu)選L3^0.3X(Ll+L2)(方式3)。此時,通過在上述外側部件的伸長部上設置的前端干涉部,能夠充分抑制內側部件的振動。即,如果在滿足上述關系的位置上形成前端干涉部,則在離作為固定端的外側部件和內側部件的保持部的距離為足夠大的位置上,形成有前端干涉部。g卩,在內側部件的振幅容易變大的位置上配置前端干涉部,通過該前端干涉部能夠充分發(fā)揮限制內側部件的振幅的效果。并且,在共振時,在共振的初期階段,通過前端干涉部與內側部件進行干涉,也能夠抑制共振。在L3〈0.3X(Ll+L2)的情況下,作為固定端的外側部件和內側部件的保持部與上述前端干涉部的位置過于接近,可能難以充分發(fā)揮上述前端干涉部對內側部件的振動抑制效果。上述前端干涉部能夠被配置為,與上述內側部件的徑向的最大間隙為0.08mm以下的狀態(tài)(方式4)。此時,也能夠有效地抑制高次共振點等、高頻區(qū)域的內側部件的振動。即,例如對于1次共振點的振動,如果前端干涉部與內側部件的徑向的最大間隙為0.2mm以下,則能夠使前端干涉部與內側部件干涉而抑制振動,但是為了使共振抑制效果在高頻區(qū)域(例如10kHz)發(fā)揮,優(yōu)選使上述最大間隙為0.08mm以下。優(yōu)選上述前端干涉部位于上述內側部件在10kHz以下的頻率區(qū)域的振動的波節(jié)以外(方式5)。此吋,能夠有效抑制上述內側部件的振動。艮P,對于內燃機的10kHz以下的頻率的振動,不僅是內側部件的1次共振、對于2次共振以上的共振也能夠有效地抑制。限定在10kHz以下的頻率區(qū)域的理由為,通常車輛的溫度傳感器的安裝部的排氣管的振動為頻率10kHz以下的振動。優(yōu)選上述外側部件具有以覆蓋上述內側部件的外周的方式設置的保護管,上述伸長部由上述保護管的一部分構成(方式6)。此時,能夠通過作為與上述肋不同的部件的上述保護管構成上述伸長部,因此容易進行外側部件的加工,并且能夠降低加工成本。另一方面,在未使用保護管的構造的情況下,將前端干涉部等與外側部件一體地進行加工,因此加工較困難。優(yōu)選上述內側部件經由上述保護管保持在上述固定部上(方式7)。此時,內燃機的振動不直接從上述固定部傳遞到內側部件,而能夠在上述保護管使振動衰減。由此,能夠進一步抑制內側部件的振動。優(yōu)選上述保護管在前端部和后端部設置直徑比其他部位小的小直徑部(方式8)。此時,在設置于保護管的兩端的上述小直徑部上,能夠對殼銷進行保持或者進行導向。即,后端側的小直徑部成為保持上述內側部件的上述保持部,前端側的小直徑部成為上述前端干涉部。并且,兩端的小直徑部之間的部分成為在與內側部件之間形成規(guī)定余隙的余隙部。并且,兩端的小直徑部之間的部分能夠從內側部件離開地配置。由此,對保護管產生彈簧效果,在保護管使固定部的振動衰減,能夠進一步抑制向內側部件傳遞的振動。優(yōu)選上述保護管和上述固定部被全周焊接(方式9)。此時,能夠防止廢氣等從上述保護管和上述固定部之間侵入到溫度傳感器的內部。優(yōu)選上述保持部形成在與上述固定部的后端部相同的軸向位置、或者比上述固定部的后端部靠后端側(方式10)。此時,能夠使上述伸長部的長度以及上述余隙部的長度變長,因此能夠將上述前端干涉部配置在從作為固定端的內側部件和外側部件的保持部充分離開的位置上。由此,容易充分發(fā)揮上述前端干涉部對內側部件的振動抑制效果、"、^b、、、、、、b接(方式ll)。此時,防止侵入到上述外側部件和上述內側部件之間的廢氣等進一步向溫度傳感器的內部侵入。優(yōu)選上述溫度傳感器具有以覆蓋上述溫感元件的方式形成的金屬蓋(方式12)。此吋,能夠將上述溫感元件從廢氣環(huán)境中遮斷,因此能夠防止溫感元件的還原劣化。優(yōu)選在上述溫感元件和上述金屬蓋之間填充有保持固定上述溫感元件的固定件(方式13)。此時,在溫度傳感器振動時,能夠防止溫感元件振動而與金屬蓋沖突。由此,能夠防止溫感元件損傷,并且防止溫感元件的電極的斷線,得到耐久性良好的溫度傳感器。并且,通過使用導熱性良好的材料作為上述固定件,能夠將金屬蓋之外的熱量快速地傳遞到溫感元件,能夠得到相應性良好的溫度傳感器。優(yōu)選上述溫度傳感器具有以覆蓋上述殼銷的外周并且覆蓋上述溫感元件的方式形成的金屬管,該金屬管介于上述殼銷和上述固定部之間(方式14)。此時,能夠將上述溫感元件從廢氣環(huán)境中遮斷,因此能夠防止溫感元件的還原劣化。另外,此時上述金屬管構成上述內側部件的一部分。優(yōu)選在上述溫感元件和上述金屬管之間填充有保持固定上述溫感元件的固定件(方式15)。此時,與上述方式13的發(fā)明同樣,能夠防止溫感元件損傷,并且防止溫感元件的電極的斷線,得到耐久性良好的溫度傳感器。優(yōu)選上述溫感元件由熱敏電阻元件構成(方式16)。此時,容易得到測定精度高的溫度傳感器。優(yōu)選上述內側部件和上述外側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包含耐氧化性金屬(方式17)。此時,能夠得到耐久性良好的溫度傳感器。尤其是,即使在高溫環(huán)境下使用時,也能夠得到具有足夠耐久性的溫度傳感器。并且,通過由耐氧化性金屬來構成上述內側部件和上述外側部件中、尤其是容易成為高溫的部分,能夠有效地實現(xiàn)耐久性的提高。在上述金屬蓋包含耐氧化性金屬的情況下,能夠防止金屬蓋的氧化。由此,能夠防止使金屬蓋內部的氧濃度降低引起的溫感元件的特性變化。艮卩,當上述金屬蓋氧化時,金屬蓋內部的氧濃度降低。于是,為了彌補該減低,氧可能從溫感元件脫離還原。由此,溫感元件的特性可能變化。因此,通過由耐氧化性金屬來構成金屬蓋,能夠防止溫感元件的特性變化。13另夕卜,作為上述耐氧化性金屬,例如存在不銹鋼、因科內爾(incond,因科內爾公司的注冊商標)等。優(yōu)選上述溫感元件由玻璃密封材料密封(方式18)。此時,能夠抑制上述溫感元件的劣化,能夠得到耐久性良好的溫度傳感器。實施例(實施例1)使用圖1圖4對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溫度傳感器進行說明。本例的溫度傳感器1具有溫感元件2,配置在內燃機的排氣通路的內部;一對信號線31,在前端側與溫感元件2連接并且在后端側與外部電路連接用引線17連接;內側部件18,具有將該信號線31收容在內部的殼銷3;以及外側部件13,配置為覆蓋該內側部件18的至少外周的一部分;并具有以覆蓋溫感元件2的方式配置在前端部的金屬蓋4。在金屬蓋4的后端側,以覆蓋殼銷3的外周的方式設置有保護管5。并且,保護管5在其后端部52與殼銷3相固定。并且,在保護管5的外周,配置由作為固定在排氣通路的外壁上的固定部的肋6。并且,肋6經由保護管5保持殼銷3。在本例中,肋6和保護管5相互固定,由它們構成外側部件13。并且,外側部件13,在該保護管5的后端部52具有對由殼銷3構成的內側部件18進行保持的保持部132。并且,外側部件13具有從保持部132朝向前端側形成的伸長部131。該伸長部131具有余隙部19,與內側部件18之間具有間隙;和前端干涉部133,配置為與內側部件18的徑向的最大間隙(圖4中的間隙11中S為最大的周向位置的間隙的大小)為0.2mm以下的狀態(tài)。通過由最大間隙進行規(guī)定,能夠對振幅最大的值進行限定,并具有前端干涉部133對振動的抑制作用。上述溫感元件2包括熱敏電阻元件。并且,溫感元件2的電極21包含白金或者白金合金。電極21使用線直徑為0.20.4rnrn的線。并且,保護管5除了前端部51和后端部52之外,還設置有直徑比其他部位小的小直徑部511、521。小直徑部511、521具有與殼銷3的外周面平行的內周面。并且,在本例中,后端側的小直徑部521成為外側部件13保持內側部件18的保持部132,前端側的小直徑部511成為上述前端干涉部133。并且,兩端的小直徑部521、511之間的部分成為與內側部件18(殼銷3)之間具有間隙的余隙部19。并且,保護管5的后端部52和殼銷3被全周焊接。即,將保護管5的后端部52的小直徑部521相對于殼銷3的外周面進行焊接。保護管5的后端部52,與殼銷3的后端部302—致,在該后端部52、302上焊接有保護管5和殼銷3。另一方面,在保護魯5的前端部51上形成的小直徑部511(前端干涉部133)未焊接或固定在殼銷3上,僅配置為接觸的狀態(tài)或者具有間隙的狀態(tài)。并且,如圖4所示,在上述前端干涉部133的內周面和殼銷3的外周面之間形成有間隙11,間隙11的大小S被確定為最大為0.2mm以下。對于其理由將在后述的實驗例2中詳細說明。并且,內側部件18(殼銷3)和余隙部19之間的余隙Sl,比前端干涉部133的間隙11的大小S大,例如為0.2mm以上。并且,如圖1所示,在設從伸長部131的前端到溫感元件2的中心為止的軸向長度為Ll,從保持部132的前端到伸長部131的前端位置的軸向長度為L2,余隙部19的軸向長度為L3時,L3》0.3X(Ll+L2)。另外,對于后述的實施例8~實施例11,對應的圖(圖11~圖14)表示了上述的軸向長度L1、L2、L3,但是這些尺寸也同樣滿足上述的關系式。肋6包括抵接部61,與向內燃機安裝用的突起的內壁的前端面抵接;第1延設部62,向抵接部61的后方延伸,并且外徑比抵接部61??;以及第2延設部63,與該第1延設部61相比,進一步向后方延伸、外徑更小。在這些抵接部61和第1延設部62和第2延設部63的內側,插入嵌合有保護管5。在第1延設部62的外周焊接固定有對殼銷3、保護管5和外部引線17的一部分進行保護的保護管12的一端。在第2延設部63中,肋6相對于保護管5被全周焊接。金屬蓋4相對于殼銷3的前端部的外周被全周焊接。在溫感元件2和金屬蓋4之間,填充有作為對溫感元件2進行保持固定的固定件的膠合劑14。保護管5、殼銷3以及金屬蓋4包含作為耐氧化性金屬的不銹鋼。并且,肋6、保護管12也包含不銹鋼。并且,保護管5的厚度比殼銷3的外管部34的厚度大,保護管5的剛性比殼銷3的外管部34高。如圖2、圖3所示,上述殼銷3包括包含不銹鋼的2根信號線31;絕緣部33,配置在該信號線31的周圍,包含氧化鎂等絕緣粉末;以及覆蓋該絕緣部33的外周的包含不銹鋼的外管部34。殼銷3具有圓柱形狀,外管部34具有圓筒形狀。并且,如圖l、圖2所示,信號線31從絕緣部33和外管部34向前端側和后端側露出。并且,信號線31的前端與熱敏電阻元件2的電極21焊接,信號線31的后端與外部引線17連接。下面,說明本例的作用效果。在上述溫度傳感器1中,在上述肋6與上述殼銷3之間隔著上述保護管5,肋6經由保護管5來保持殼銷3。因此,內燃機的振動不直接從肋6傳遞到殼銷3,而能夠在保護管5中使振動衰減。在上述溫度傳感器1中,上述外側部件13(肋6和保護管5),在伸長部131上設置有在與上述內側部件18(殼銷3)之間具有間隙的余隙部19。因此,能夠防止內燃機的振動從肋6直接傳遞到內側部件18,并能夠抑制內側部件18的振動、即殼銷3的振動。即使振動傳遞到內側部件18(殼銷3)而內側部件18開始振動,通過設置在外側部件13的伸長部131上的前端千涉部133(保護管5的前端側的小直徑部511),也能夠限制內側部件18(殼銷3)的振幅。由此,能夠使內側部件18(殼銷3)的振幅不變大,而使作用在內側部件18(殼銷3)的前端部的加速度減小。艮P,內側部件18(殼銷3)成為懸臂梁的振動,而此時振動數(shù)(頻率)為一定,因此內側部件18(殼銷3)的前端部301的加速度依賴于振幅。因此,通過如上所述地減小振幅,能夠減小加速度。即使內側部件18(殼銷3)在其固有振動數(shù)產生了共振,上述前端干涉部133與產生共振的內側部件18(殼銷3)相干涉,也能夠抑制其共振。如果內側部件18(殼銷3)和外側部件13(保護管5)的固有振動數(shù)不同,則通過內側部件18(殼銷3)和外側部件13(保護管5)進行干涉,能夠抑制內側部件18(殼銷3)的振動。結果,能夠使對存在于內側部件18(殼銷3)的前端側的溫感元件2作用的加速度降低,并使對溫感元件2作用的應力降低。由此,能夠防止溫感元件2的損傷、溫感元件2的電極21的斷線等,能夠得到耐久性良好的溫度傳感器1。通過設定上述前端干涉部133的形成位置以使上述的L3》0.3X(Ll+L2)的關系式成立,由此通過設置在外側部件13的伸長部131上的前端干涉部133,能夠充分抑制內側部件18的振動。即,如果在滿足上述關系的位置上形成前端干涉部133,則在離作為固定端的外側部件13和內側部件18的保持部132的距離為足夠大的位置上形成前端干涉部133。即,能夠在內側部件18的振幅容易變大的位置上配置前端干涉部133,通過該前端干涉部133充分發(fā)揮對內側部件18的振幅進行限制的效果。并且,在共振時,在共振初始階段通過前端干涉部133與內側部件4干涉,能夠抑制共振。形成在保護管5的前端部51上的前端千涉部133,未焊接或固定在殼銷3上,而是具有0.2mm以下的間隙、或僅是接觸,因此能夠抑制振動從保護管5的前端部51向殼銷3的傳遞。艮P,當前端干涉部133與殼銷3焊接時,保護管5的振動可能通過其前端部51直接傳遞到殼銷3。由此,可能難以充分抑制殼銷3的振動。因此,通過不將保護管5的前端部51與殼銷3焊接,能夠抑制振動從保護管5的前端部51向殼銷3的傳遞。前端干涉部133和內側部件18(殼銷3)的間隙ll、即在保護管5的前端部51上形成的小直徑部511的內周面與殼銷3的外周面的間隙11的大小S,如上所述那樣確定為0.2mm以下。由此,能夠抑制振動從保護管5的前端部51向殼銷3的傳遞,并且能夠在保護管5的前端部51中限制殼銷3的振動,抑制殼銷3的振動。此處,上述間隙11的大小為,取包含溫度傳感器1的前端干涉部133和內側部件18在內的與軸向垂直的截面,通過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對該截面進行觀察而測定的成為最大的部分的間隙11的大小。并且,前端干涉部133具有與內側部件18(殼銷3)的外周平行的平行部分。通過設置該平行部分,在由于振動而內側部件18與前端干涉部133反復接觸的情況下,由于其接觸面積較大,因此也能夠降低前端干涉部133的磨耗。保護管5的后端部52與殼銷3全周焊接,因此能夠防止侵入到保護管5與殼銷3之間的廢氣等進一步侵入到溫度傳感器1的內部。并且,保護管5與肋6全周焊接,因此能夠防止廢氣等從保護管5與肋6之間侵入到溫度傳感器1的內部。通過分別在保護管5的前端部51和后端部52設置的小直徑部511、521,能夠對殼銷3進行保持或者導向。并且,兩端的小直徑部511、521之間的部分,能夠從殼銷3離開地配置。由此,保護管5產生彈性效果,能夠在保護管5使肋的振動衰減,并進一步抑制向殼銷3傳遞的振動。并且,溫感元件2由熱敏電阻元件構成,因此容易得到測定精度膏的溫度傳感器l。在溫感元件2與金屬蓋4之間填充有保持固定溫感元件2的固定件(膠合劑14),因此在溫度傳感器1振動時,能夠防止溫感元件2振動而與金屬蓋4沖突。由此,能夠防止溫感元件2損傷、并防止溫感元件2的電極21的斷線,能夠得到耐久性良好的溫度傳感器l。、并且,能夠將金屬蓋4之外的溫度快速地傳遞到溫感元件2,能夠得到響應性良好的溫度傳感器l。保護管5、殼銷3以及金屬蓋4包含作為耐氧化性金屬的不銹鋼,因此能夠提高這些部件的耐久性。尤其是,在高溫環(huán)境下使用的情況下,也能夠得到具有足夠耐久性的溫度傳感器1。由于金屬蓋4包含耐氧化性金屬(不銹鋼),因此能夠防止金屬蓋4的氧化。由此,能夠防止金屬蓋4內部的氧濃度降低導致的溫感元件2的特性變化。艮P,當金屬蓋4氧化時,金屬蓋4內部的氧濃度降低。于是,為了補充該氧濃度,氧可能從溫感元件2脫離還原。由此,溫感元件2的特性可能變化。因此,通過使金屬蓋4由耐氧化性金屬構成,能夠防止溫感元件2的特性變化。如上所述,根據(jù)本例能夠提供一種抑制振動的傳遞、耐久性良好的溫度傳感器。(實施例2)本例為,在保護管5的前端部51的內周面與殼銷3的外周面之間未形成有間隙11(參照圖4)的溫度傳感器1的例子。艮口,本例的溫度傳感器1,在圖4中的間隙11的大小S為0。在本例的情況下,也可以使保護管5的前端部51相對于殼銷3接觸。但是,不通過焊接等將保護管5的前端部相對于殼銷3固定。此時,前端干涉部133的平行部分成為與內側部件18(殼銷3)接觸的狀態(tài)、即間隙11的大小S幾乎為0時的面接觸的狀態(tài)。其他與實施例1相同,并具有與實施例1相同的作用效果。(實驗例1)如圖5所示,本例為,對本發(fā)明的溫度傳感器和現(xiàn)有的溫度傳感器進行了加熱共振實驗的例子。作為本發(fā)明品,使用了上述實施例1所示的溫度傳感器1。在該溫度傳感器1中,金屬蓋4、保護管5、殼銷3都包含SUS310S。上述溫度傳感器1的各部分的尺寸如下所示。艮P,如圖6所示,從肋6的抵接部61的外周面611的前端到溫度傳感器1的前端為止的長度LO為38mm。并且,從保護管5的前端部51的小直徑部511的前端到溫感元件2的中心為止的距離Ll為18mm。并且,從保護管5的前端部51的小直徑部511、521的前端到后端部52的小直徑部521的前端為止的距離L2為33mm。溫感元件2周圍的金屬蓋4的外徑Dl為2.5mm,殼銷3的外徑D2為2.3mm,小直徑部511、521以外的保護管5的外徑D3為4.0mm。并且,保護管5的壁厚Tl為0.5mm,殼銷3的外管部34的壁厚T2為0.3mm。并且,保護管5的前端部51的內周面與殼銷3的外周面之間的間隙11的大小S(參照圖4)為0.05mm。準備了在溫感元件2與金屬蓋4之間填充和未填充膠合劑14的雙方的試樣。溫感元件2的電極21使用線徑為0.3111111的白金線。另外,在上述構成的溫度傳感器1中,前端側的共振振動數(shù)為l.OkHz。另一方面,作為比較例的溫度傳感器,準備了上述的圖30所示的溫度傳感器9。在該溫度傳感器9中,肋6直接保持固定殼銷3,在肋與殼銷3之間沒有設置保護管5。并且,肋6與殼銷3全周焊接。并且,金屬蓋4、殼銷3都包含SUS310S。并且,上述溫度傳感器9的各部分尺寸如下所示。艮口,如圖30所示,從肋6的抵接部61的外周面611的前端到溫度傳感器1的前端為止的長度M0為38mm,從肋6的前端到溫感元件2的中心為止的距離M1為31mm。并且,溫感元件2周圍的金屬蓋4的外徑、殼銷3的外徑、殼銷3的外管部34的壁厚,與本發(fā)明品為相同尺寸。對于比較例,也準備了在溫感元件2與金屬蓋4之間填充和未填充膠合劑14的雙方的試樣。另外,在上述構成的溫度傳感器9中,前端側的共振振動數(shù)也為l.OkHz。如圖5所示,對于這些試樣使用振動試驗機7進行了耐久實驗。另外,在圖5中省略了保護管5的記載。振動試驗機7具有保持溫度傳感器1(9)的傳感器安裝夾具71和使該傳感器安裝夾具71振動的加振器72。并且,隔著殼體15將溫度傳感器1(9)固定在傳感器安裝夾具7上,并且將溫度傳感器1(9)的前端部、即配置有溫感元件2的溫感部16(96),插入配置在加熱爐73的內部而成為85(TC的溫度。在該狀態(tài)下,在溫度傳感器l(9)的前端部進行共振的0.81.5kHz的頻率區(qū)域中,通過加振器72使傳感器安裝夾具71在與溫度傳感器1(9)的軸向正交的方向上振動。此時,傳感器安裝夾具71的重力加速度以相對于未填充膠合劑14的試樣產生20G的方式進行加振,以相對于填充了膠合劑14的試樣產生40G的方式進行加振。如此,對溫度傳感器l(9)持續(xù)賦予振動。實驗的結果,對于比較例的溫度傳感器,無膠合劑填充的試樣在10分鐘時溫感元件2的電極21(白金線)斷線。并且,有膠合劑填充的試樣在20與此相對,對于實施例1的溫度傳感器,無論有無膠合劑填充,即使在300分鐘的耐久后,溫感元件2的電極21也未斷線,殼銷3等也沒有異常。根據(jù)以上的結果可知,實施例1的溫度傳感器對于接近實際使用條件的高溫環(huán)境下的振動,具有非常良好的耐久性。(實驗例2)本例為,在將保護管5的前端部51與殼銷3焊接的情況、和不焊接而鑿密的情況,并且在保護管5的前端部51的內周面與殼銷3的外周面之間設置了間隙11(參照圖4)的情況的各個情況下,進行了與實驗例1同樣的加熱共振實驗。溫感元件2的電極21使用了線徑0.3mm的白金線。艮P,作為第1試樣,準備了將保護管5的前端部51與殼銷3在進行了全周焊接的溫度傳感器l。并且,作為第2試樣,準備了將保護管5的前端部51相對于殼銷3未焊接而鑿密了的溫度傳感器1。并且,作為第3第5試樣,準備了在保護管5的前端部51的內周面與殼銷3的外周面之間設置了間隙11、使該間隙11的大小S(參照圖4)分別為O.lmm、0.2mm、0.3mm的溫度傳感器l。這些溫度傳感器的其他尺寸等與實施例1使用的本發(fā)明的溫度傳感器相同。對于這些試樣進行了在上述實施例1中所示的加熱共振實驗。實驗結果在表l中表示。(表1)試樣No.與殼銷的固定或者間隙量耐久時間(分)評價1全周焊接20X2Omm(接觸)300〇3間隙O.lmm300〇4間隙0.2mm300〇5間隙0.3mm15X對于第l試樣(全周焊接),在20分鐘的時刻,溫感元件2的電極21斷線。對于第2試樣(鑿密)、第3試樣(間隙ll的大小S-O.lmm)以及第4試樣(間隙11的大小S-0.2mm),都是即使在300分鐘的耐久后,溫感元件2的電極21也未斷線,肋6與殼銷3的固定部等也沒有異常。但是,對于第5試樣(間隙11的大小S=0.3mm),在15分鐘的時刻,肋6與殼銷3的固定部斷裂。根據(jù)以上的結果可知,保護管5的前端部51與殼銷3不焊接的試樣,相對于在接近實際使用條件的高溫環(huán)境下的振動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并且可知,在保護管5的前端部51的內周面與殼銷3的外周面之間設置了間隙的情況下,通過使間隙的大小S為0.2mm以下,可得到良好的耐久性。(實施例3)本例使由玻璃密封材料來密封溫感元件2的溫度傳感器1的例子。其他與實施例l相同。在本例的情況下,例如在最高溫度為約IOO(TC這種高溫環(huán)境下使用溫度傳感器1時,能夠確保穩(wěn)定的溫度測定。艮P,在上述那樣的高溫環(huán)境下,覆蓋溫感元件2的金屬蓋4容易氧化,當金屬蓋4氧化時,金屬蓋4內部的氧濃度降低。于是,在溫感元件2未被玻璃封裝的情況下,為了補充金屬蓋4內的氧濃度的降低,氧可能從溫感元件脫離還原。由此,溫感元件2的特性可能變化。因此,通過由玻璃密封材料來封裝溫感元件2,能夠防止溫感元件2的特性變化,即使在高溫環(huán)境下也能夠確保正確的溫度測定。此外,具有與實施例1相同的作用效果。(實施例4)如圖7所示,本例是變更了保護管5的配置狀態(tài)的例子。本例的溫度傳感器1為,將保護管5的后端部52配置在比殼銷3的后端部302接近肋6的一側。其他與實施例1相同,并能夠得到與實施例1相同的作用效果。(實施例5)如圖8所示,本例是變更了保護管5的形狀的例子。本例的溫度傳感器1使對保護管5的前端部51的小直徑部511的形狀進行了變更的例子。即,如圖1所示,實施例1中的小直徑部511具有與殼銷3的外周面平行的平行部分,但是在本例的溫度傳感器1中,在小直徑部511上未設置與殼銷3的外周面平行的平行部分。其他與實施例1相同,并能夠得到與實施例1相同的作用效果。(實施例6)如圖9所示,本例是變更了肋6的形狀的例子。本例的溫度傳感器l為,在肋6的抵接部61的前端側,沿著保護管5的外周面形成有外徑比抵接部61小的第2延設部630。并且,在上述第2延設部630中,肋6與保護管5全周焊接。其他與實施例1相同,并能夠得到與實施例1相同的作用效果。(實施例7)如圖10所示,本例使變更了保護管5的配置狀態(tài)的例子。本例的溫度傳感器1為,將保護管5的前端部51配置在接近殼銷3的前端部301的位置上。其他與實施例l相同。在本例的情況下,通過保護管5的前端部51,能夠在接近殼銷3的前端部301的部分抑制振幅。即,實施例16的溫度傳感器1為,通過保護管5的前端部51,在殼銷3的成為振動的波腹的部分限制振動,但是本例的溫度傳感器1的情況為,在殼銷3的前端部301附近限制振幅。此外,能夠得到與實施例l相同的作用效果。(實施例8)如圖11所示,本例為設置以覆蓋殼銷3的外周并且覆蓋溫感元件2的方式形成的金屬蓋40,并在肋6的內側設置了保護管5的例子。艮P,本例的溫度傳感器1為,通過包括肋6和保護管5的外側部件13,將包括殼銷3和金屬管40的內側部件18保持在保持部132而構成。并且,由保護管5的一部分構成的伸長部131上,形成有與金屬管40之間具有間隙的余隙部19。其他與實施例l相同。在本例的情況下也能夠得到與實施例1相同的作用效果。(實施例9)如圖12所示,本例是外側部件13的伸長部131的前端(前端干涉部133)不比肋6向前端側突出的例子。艮口,本例的溫度傳感器1為,與實施例1相同由肋6和保護管5構成了外側部件13,但是由保護管5的一部分構成的伸長部131的前端(前端干涉部133),配置在比肋6的前端面64后退的位置上。其他與實施例l相同。在本例的情況下也能夠得到與實施例1相同的作用效果。(實施例10)如圖13所示,本例是將作為內側部件18的殼銷3由肋6直接保持,并將保護管5固定在肋6的前端部的例子。艮口,不是如實施例1那樣、經由保護管5由肋6保持殼銷3,而是由肋6直接保持殼銷3。并且,在設置在肋6的前端部的前端延設部641的外周上,焊接保護管5。并且,在該前端延設部641上,將作為內側部件18的殼銷3焊接到肋6上。艮口,前端延設部641成為保持部132。并且,通過將保護管5向前端側延設,保護管5構成伸長部131,其前端構成前端干涉部133。本例的情況下,通過肋6和保護管5構成外側部件13。并且,在保護管5(伸長部131)和殼銷3(內側部件18)之間,形成有余隙部19。其他與實施例l相同。在本例的情況下,通過伸長部131的前端干涉部133,能夠充分發(fā)揮對實施例1所示的內側部件18的振動進行抑制的效果。此外,具有與實施例1相同的作用效果。(實施例11)如圖14、圖15所示,本例為在保護管5的前端部沒有設置小直徑部(參照圖1的符號511)的例子。艮P,使余隙部19的余隙Sl與前端干涉部133的余隙S相等。此時,例如使Sl和S分別為0.02~0.2mm。24另外,在本例的情況下,使從保持部132的前端到伸長部131的前端為止的軸向長度L2、與余隙部19的軸向長度L3—致。其他與實施例l相同。在本例的情況下,由于不需要保護管5的前端部51的拉深加工,因此能夠減少工時數(shù),能夠實現(xiàn)成本降低。在本例的情況下,保護管5的前端部51作為前端干涉部133起作用,能夠充分發(fā)揮內側部件18的振動抑制效果。此外,具有與實施例l相同的作用效果。(實施例12)如圖16~圖18所示,本例為在內側部件18與前端干涉部133接觸的情況下,在前端干涉部133上設置了狹縫134的例子。在本例中,在保護管5的前端部51上設置多個狹縫134,使被分割為多個的前端干涉部133與作為內側部件18的殼銷3接觸。狹縫134的數(shù)量,例如可以圖17所示那樣為4個,也可以如圖18所示那樣為3個,并且并不限定于此。其他與實施例l相同。在本例的情況下,內側部件18與前端干涉部133接觸,能夠抑制前端干涉部133的振動從外側部件13向內側部件18傳遞。此外,具有與實施例1相同的作用效果。(實施例13)如圖19、圖20所示,本例為內側部件18(殼銷3)相對于外側部件13(保護管5)被偏心配置的例子。在這種情況下,如圖20所示,使前端干涉部133的、內側部件18(殼銷3)與外側部件13(保護管5)之間的間隙11的最大的大小S為0.2mm以下即可。其他與實施例l相同。在本例的情況下,由于上述間隙11的大小S為0.2mm以下,因此能夠充分發(fā)揮前端干涉部133對內側部件18的振動進行抑制的效果。此外,具有與實施例1相同的作用效果。(實驗例3)如圖21所示,本例對于前端干涉部133的形成位置對內側部件18(殼銷3)的共振抑制效果進行了調查的例子。艮P,進行了如下實驗如圖1所示,在設從伸長部131的前端到溫感元件2的中心的軸向長度為Ll,從保持部132的前端到伸長部131的前端的軸向長度為L2,余隙部19的軸向長度為L3時,對L3/(Ll+L2)的值進行了各種變更的情況下,殼銷3的共振倍率如何變化。首先,作為基準,如圖24(A)所示,作為試樣0準備了未設置前端干涉部的溫度傳感器90。該溫度傳感器90,除了外側部件13的形狀以外,具有與實施例1所示的溫度傳感器1基本相同的構成,但是在外側部件13的伸長部131上未形成前端干涉部133。并且,伸長部131的前端位于比肋6的前端靠后端側。并且,伸長部131的余隙部19與內側部件18之間余隙Sl為0.5mm。并且,設從保持部132的前端到伸長部131的前端為止的軸向長度M2為19.2mm,從伸長部131的前端到溫感元件2的中心為止的軸向長度M3為7L8mm。并且,作為試樣1~試樣11準備了如下的溫度傳感器基本的構成與實施例l(圖O所示的溫度傳感器l相同,如表2所示,通過對L1、L2、L3的值進行各種變更,使上述L3/(Ll+L2)的值在0.2-0.85之間變更。(表2)<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6</column></row><table>其中,任一試樣都設從肋6的抵接部61的外周面611的前端到溫度傳感器1的前端為止的長度L0(參照圖6)為80mm,使前端干涉部133與殼銷3之間的間隙的大小S(參照圖4)為0.2mm,使余隙19的余隙Sl(參照圖4)為0.5mm。使用這些試樣,對L3/(Ll+L2)的值的變化導致的對殼銷3的1次共振點的共振倍率的影響進行調査。另外,在本例的實驗中,也使用與實驗例1相同的加振器,使溫度傳感器以其1次共振點的振動數(shù)、以加速度5G振動。并且,對各試樣各進行5次共振實驗。并且,共振倍率是內側部件18的前端部的加速度除以加振器的加速度的值。實驗結果在圖21中表示。在該圖中,左端的曲線為試樣O的數(shù)據(jù)。其他試樣111的數(shù)據(jù),與作為橫軸的L3/(Ll+L2)的值對應地曲線表示。根據(jù)圖21可知,如果L3/(Ll+L2)》0.3、艮卩L3》0.3X(Ll+L2),則能夠大幅度降低共振倍率。另一方面,當L3〈0,3X(Ll+L2)時,共振倍率與試樣0(即沒有前端干涉部133的情況)大致相等,可以說不能夠充分發(fā)揮前端干涉部133的效果。其原因可認為是,越接近溫度傳感器的前端部,內側部件18(殼銷3)的振幅越增大,因此L3/(Ll+L2)越大、內側部件18(殼銷3)與前端干涉部133越容易干涉,越容易抑制共振;并可認為是,在L3/(Ll+L2)為0.3以上時,其效果變得顯著。另外,本結果表示的是尤其難以耐振動的長傳感器(L0=80mm)的例子,但是確認了與LO無關地能夠得到同樣效果的情況。(實施例14)如圖22圖27所示,在本例中,對將前端干涉部133配置在10kHz以下的頻率區(qū)域的內側部件18的振動的波節(jié)以外的意義進行考察,并且確認了效果。一般,車輛的溫度傳感器的安裝部的排氣管的振動的峰值存在于低頻27區(qū)域(2kHz以下)(參照圖22)。對此,一般的溫度傳感器(例如L0=40mm)的1次共振點存在于12kHz,與排氣管的共振區(qū)域一致,因此溫度傳感器的振動可能變大,并作用過大的應力。因此,抑制該l次振動成為課題,通過采用實施例l-15所示的構成,能夠抑制該1次共振。換言之,在對現(xiàn)有的一般車輛搭載一般的溫度傳感器時,不需要考慮高頻區(qū)域的振動,因此不需要特別考慮前端干涉部133相對于內側部件18的位置。但是,在隨著近年來的燃料消費限制的動向,小排量、帶增壓器的車輛具有增加的趨勢狀態(tài)中,實際機器環(huán)境的溫度傳感器安裝部的排氣管振動較大地變化,即不僅振動等級增大,而且是例如圖23所示,實際機器共振區(qū)域擴大到高頻區(qū)域(例如10kHz)。由此,優(yōu)選溫度傳感器不僅對1次共振、對2次共振也進行抑制。進一步,例如在上述實驗例3中所示的長傳感器(例如L0-80mm)中,在10kHz以內還存在高次振動模式。即,可以說優(yōu)選對在10kHz以內存在的所有共振進行抑制。為了對應該課題而進行了銳意研究的結果,可知優(yōu)選使前端干涉部133存在于到lOkHz為止的頻率區(qū)域上的內側部件18的振動的波節(jié)以外。以下,說明其根據(jù)。首先,使用在上述實驗例3中使用的不具有前端干涉部的試樣0(圖24(A)),對內側部件18的振動特性進行調查。如圖25所示,用激光多普勒計對到10kHz為止的內側部件18的共振點進行了測定的結果,可知到10kHz為止最多存在5次共振。此時的對溫度傳感器的加振,在與實驗例3相同的條件下進行。之后,對在該各共振點進行了加振時,通過對在圖24(B)~(F)所示的各測定位置的最大振幅進行測定,對內側部件18的振動特性進行了調查。根據(jù)圖可知,內側部件18為將保持部132作為了固定端的振動模式。另夕卜,在各圖中,直線NO為振幅O的橫軸,曲線N1N5表示內側部件18的各部分的最大振幅。并且,曲線N1N5與直線NO相交的交點P表示內側部件18的波節(jié)。并且,圖24(B)~(F)中的橫軸的刻度(O-l.O)表示,設從圖24(A)所示的溫度傳感器的保持部132的前端到溫感元件2的中心為止的軸向長度(M2+M3)為1.0時的、內側部件18的各部分離保持部132的前端的距離。因此,認為是否使前端干涉部133存在于內側部件18的振動的波節(jié)(符號P)的位置以外、即只要使其存在于振動的波腹的位置則能夠抑制內側部件18的共振,并進行了驗證。圖25圖27表示使用在實驗例3中使用的表1所示的試樣進行了驗證的結果的一個例子。圖25為沒設置前端干涉部133的實驗例3中使用的表1所示的試樣0的結果,如上所述那樣在到10kHz為止存在1次~5次共振,在各共振點、相對于加振表示較大的共振倍率。圖26表示的使如下試樣的驗證結果將前端干涉部133配置與在實驗例3使用的表1所示的試樣10相同的L3/(Ll+L2)的位置上,將前端干涉部133與內側部件18的間隙的大小S變更為0.08mm。試樣10是在L3/(Ll+L2)=0.8的位置、即2次共振的波節(jié)(參照圖24(C)的符號P)存在前端干涉部133的溫度傳感器。根據(jù)圖26可知的那樣,對于該試樣IO,能夠抑制2次共振以外的共振。其原因可認為是,前端干涉部133形成在從內側部件18的2次共振以外的波節(jié)(參照圖24(B)、(D)、(E)、(F)的符號P)偏離的位置上。圖27表示的使如下試樣的驗證結果將前端干涉部133配置在與在實驗例3使用的表1所示的試樣5相同的L3/(Ll+L2)的位置上,將前端干涉部133與內側部件18的間隙的大小S變更為0.08mm。試樣5是在L3/(Ll+L2)=0.55的位置上設置前端干涉部133的溫度傳感器,前端干涉部133存在于1~5次共振的所有共振的波節(jié)(參照圖24(B)~(F)的符號P)以外。根據(jù)圖27可知,對于該試樣5能夠抑制所有共振。根據(jù)以上的結果可得到如下新的見解通過使前端干涉部133存在于內側部件18的振動的波節(jié)以外,即使是難以耐振動的長傳感器,也可以大幅度地進行包含高次振動的振動的抑制。(實驗例4)接下來,對如圖28所示的,使用配置在與上述實驗例3的表2的試樣5相同的L3/(Ll+L2)的位置上、對前端干涉部133與內側部件18的間隙的大小S進行了各種變更的試樣,對使前端干涉部133與殼銷3的間隙11的大小S進行了各種變更時的共振倍率進行調查。各試樣1~7的間隙11的大小S如表3所示。(表3)<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30</column></row><table>另外,在本例的實驗中使用與實驗例1相同的加振器,對各試樣,對以加速度5G、從50Hz到10kHz使溫度傳感器掃頻時的最大共振倍率各測定5次的值,在圖28中曲線表示。根據(jù)圖28的結果可知,如果間隙11的大小S為0.08mm以下,則共振倍率較低。另一方面,當間隙ll的大小S超過0.08mm時,共振倍率變大。這表示,在抑制l次振動的情況下,如實驗例2所示,使間隙ll的大小S為0.2mm以下即可,但是在產生了2次振動、3次振動等高次振動的情況下,通過使間隙11的大小S為0.08以下,也能夠抑制高次振動。(實施例15)如圖29(A)所示,本例是在伸長部131的不同軸向位置的多處形成了前端干涉部133的例子。艮P,除了伸長部131的前端部(保護管5的前端部51)之外,在比其靠后端側也形成有前端干涉部133。其他與實施例l相同。在本例的情況下,也能夠得到與實施例l相同的作用效果。(實施例16)如圖29(B)所示,本例是在伸長部131的前端部(保護管5的前端部51)不設置、而在比前端部靠基端側形成有前端干涉部133的例子。其他與實施例l相同。在本例的情況下,也能夠得到與實施例1相同的作用效果。如上述實施例15和實施例16所示,如果前端干涉部133在保持部132的前端側,則能夠設置在伸長部131的任意位置上,并且不限于一處,能夠形成在多處。權利要求1.一種溫度傳感器,其特征在于,具有溫感元件,配置在內燃機的排氣通路的內部;信號線,在前端側與該溫感元件連接,并且在后端側與外部電路連接用的引線連接;內側部件,具有將該信號線收容在內部的殼銷;以及外側部件,配置為覆蓋該內側部件的至少外周的一部分;上述外側部件具有固定部,固定在上述排氣通路的外壁;保持部,保持上述內側部件;以及伸長部,形成為比該保持部靠前端側;該伸長部具有余隙部,配置為與上述內側部件之間具有間隙;以及前端干涉部,配置為與上述內側部件的徑向的最大間隙為0.2mm以下的狀態(tài)。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溫度傳感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固定部包括肋,該肋配置在上述殼銷的外周。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溫度傳感器,其特征在于,在設從上述伸長部的前端到上述溫感元件的中心為止的軸向長度為Ll,從上述保持部的前端到上述伸長部的前端為止的軸向長度為L2,上述余隙部的軸向長度為L3時,L350.3X(Ll+L2)。4.如權利要求13之一所述的溫度傳感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前端干涉部配置為與上述內側部件的徑向的最大間隙為0.08mm以下的狀態(tài)。5.如權利要求14之一所述的溫度傳感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前端干涉部位于10kHz以下的頻率區(qū)域中的上述內側部件的振動的波節(jié)以外。6.如權利要求1~5之一所述的溫度傳感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外側部件具有以覆蓋上述內側部件的外周的方式設置的保護管,上述伸長部由上述保護管的一部分構成。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溫度傳感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內側部件經由上述保護管被保持在上述固定部上。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溫度傳感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保護管在前端部和后端部設置直徑比其他部位小的小直徑部。9.如權利要求68之一所述的溫度傳感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保護管和上述固定部被全周焊接。10.如權利要求卜9之一所述的溫度傳感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保持部形成在與上述固定部的后端部相同的軸向位置、或者比上述固定部的后端部靠后端側。11.如權利要求110之一所述的溫度傳感器,其特征在于,12.如權利要求1~11之一所述的溫度傳感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溫度傳感器具有以覆蓋上述溫感元件的方式形成的金屬蓋。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溫度傳感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溫感元件和上述金屬蓋之間填充了保持固定上述溫感元件的固定件。14.如權利要求1~13之一所述的溫度傳感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溫度傳感器具有以覆蓋上述殼銷的外周并且覆蓋上述溫感元件的方式形成的金屬管,該金屬管介于上述殼銷和上述固定部之間。15.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溫度傳感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溫感元件和上述金屬管之間填充了保持固定上述溫感元件的固定件,16.如權利要求115之一所述的溫度傳感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溫感元件包括熱敏電阻元件。17.如權利要求116之一所述的溫度傳感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內側部件及上述外側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包含耐氧化性金屬,18.如權利要求117之一所述的溫度傳感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溫感元件由玻璃密封材料密封。19.如權利要求1~18之一所述的溫度傳感器,其特征在于,20.如權利要求119之一所述的溫度傳感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前端干涉部具有與上述內側部件的外周面接觸的部分。全文摘要一種溫度傳感器(1),具有溫感元件(2),配置在內燃機的排氣通路的內部;信號線(31),在前端側與溫感元件(2)連接,并且在后端側與外部電路連接用引線連接;內側部件(18),具有將信號線(31)收容在內部的殼銷(3);以及外側部件(13),配置為覆蓋內側部件(18)的至少外周的一部分。外側部件(13)具有固定在排氣通路的外壁上的固定部(肋6);保持內側部件(18)的保持部(132);以及比保持部(132)靠前端側形成的伸長部(131)。伸長部(131)具有余隙部(19),與內側部件(18)之間具有間隙地配置;和前端干涉部(133),配置為與內側部件(18)的徑向的最大間隙為0.2mm以下的狀態(tài)。文檔編號G01K7/22GK101632007SQ20088000384公開日2010年1月20日申請日期2008年1月31日優(yōu)先權日2007年1月31日發(fā)明者堀恒円,阿部信男,黑柳正利申請人:株式會社電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