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利用地震流體阻抗進行流體確定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的烴類檢測技術,是一種利用地震流體阻抗 進行流體確定的方法。
背景技術:
地震數(shù)據(jù)在石油勘探開發(fā)中正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它已從過去用來尋 找構造型油氣藏的單一功能向巖性識別和流體檢測多功能上轉變。利用地震資 料進行流體檢測最常用的技術是利用穿透地下介質(zhì)的地震信號所攜帶的振幅信
息。振幅信息對于疊前地震資料通常是指振幅隨偏移距的變化(AVO)特征來 檢測氣層;而對于疊后地震資料,氣層在剖面上表現(xiàn)為亮點、暗點、平點和 相位反轉等。"亮點"技術始于上世紀70年代,被稱為是直接碳氫檢測的第一 個里程碑(Hilterman,2001)。油氣田儲集層含氣后速度和密度下降很快,在疊后 地震剖面上具有很大的反射振幅即"亮點"出現(xiàn)。但并非所有儲層含氣后都表 現(xiàn)為"亮點",而且一些非氣層亦可形成"亮點"現(xiàn)象,因此單純利用"亮點" 技術檢測氣層有很大的多解性。
上世紀80年代出現(xiàn)的AVO技術是直接碳氫檢測歷史上的第二個里程碑 (Hilterman,2001)。在疊前CDP道集上,含氣砂巖的AVO響應表現(xiàn)為振幅隨偏 移距增大(m類)、極性反轉(II類)和減小(I類)三類特征(Ostrander, 1984; Rutherford等,1989)。根據(jù)AVO理論反演的P、 G波屬性可指示氣藏,如III類 氣砂P、 G值具有較大的負值,在P+G剖面上表現(xiàn)出很強的正值特征;而II類氣砂因其P、 G值接近于零,使得P、 G值及其組合剖面相對于背景值差異很 小,因此這種方法對于II類砂巖的識別是失效的。
"流體因子"是一種特殊的基于AVO屬性的流體識別方法,Smith和 Gidlow(1987)組合Aki-Richards方程(Aki & Richards, 1980)和泥巖線(Catagna 等,1985)來識別地震數(shù)據(jù)中作為烴類儲層的異常,他們揭示由AVO近似方程 可以生成P波和S波反射率道,借助于泥巖線組合P波和S波反射率道得到"流 體因子"道,該流體因子道可以指示氣藏的存在。碎屑層序中的含氣砂巖產(chǎn)生 較高的流體因子振幅,而其它反射具有較低的振幅。但是,Smith和Gidlow(1987) 定義的流體因子公式需要提供精確的橫波反射率和預先假設縱、橫波速度比, 這在實際操作中很難滿足。
由AVO理論反演得到的屬性,無論是P波、G波及其組合,還是流體因子, 盡管它們在特定的情況下,都能有效地識別含氣儲層,但這些方法多數(shù)是定性 的、描述性的。像其他烴類指示的振幅波形屬性一樣,對于儲層較厚、沒有干 涉的地下界面反射,它們可以有效地指示出氣藏的垂向和橫向分布,但當氣層 較薄時以波形振幅大小來識別氣藏會帶來誤差,氣藏邊界會由于薄層效應而難 以準確確定。
Goodway等(1997)提出的彈性參數(shù)反演法避免了薄層調(diào)諧效應對流體識別 方法的影響。彈性參數(shù)法又稱之為X卞-p法,該方法首先根據(jù)Fatti (1994)的 AV0近似公式從疊前地震P波道集中提取P波和S波反射率,然后對這兩個反 射率進行反演,得到P波和S波阻抗,再由P波和S波阻抗運用彈性參數(shù)公式 轉換生成拉梅常數(shù)和密度的乘積即Xp和叩,利用、p和w>及泊松比等參數(shù)來 識別氣藏。Russell等(2003)運用Biot-Gassmann理論從地震反演的P波和S波 阻抗數(shù)據(jù)中提取所他們定義的流體因子指示氣藏。從P波和S波阻抗中提取彈性參數(shù)盡管避免了振幅波形屬性識別流體存在的定性問題,但由于地震資料是 帶限的,由P波和S波反射率道反演P波和S波阻抗時需要同時提供P波和S 波測井資料來建立初始模型且反演結果依賴于提供的初始模型,反演的誤差勢 必影響后面參數(shù)的計算。而且,入p和泊松比在檢測流體時,仍然具有多解性,
特別是II類AVO含水砂巖和I類含氣砂巖一起出現(xiàn)時,難以分辨。此外,由Fatti 公式提取S波反射率時,需要預先假設縱、橫波速度比,這在實際操作中同樣 難以滿足。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從地震和測井記錄中提取與孔隙流體密切相關的 流體因子和流體阻抗屬性參數(shù),確定油氣空間分布,提高油氣檢測精度的利用 地震流體阻抗進行流體確定的方法。
本發(fā)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具體步驟包括
1) 激發(fā)并記錄地震波,按常規(guī)地震資料進行高保真處理,形成用于振幅隨 偏移距變化分析的正常時差校正后的共中心點(CMP)道集;
步驟1)所述的地震資料高保真處理包括幾何擴散補償、地表一致性振幅 恢復、地表一致性子波整形反褶積、疊前保幅去噪、折射波靜校正、反射波地 表一致性剩余靜校正、疊前道集規(guī)則化處理。
2) 利用下式將步驟1)中的共中心點(CMP)道集轉換到角度域中,得到
角度道集,
<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8</formula> (1)
式中,x為炮檢距,K為地層的層速度,f。為零偏移距旅行時,T」為地層 的均方根速度;3)用以下方法對角度道集作頻率補償以消除由于動校正拉伸效應所導致的
信號頻率畸變;
步驟3)所述的畸變是指地震信號隨著入射角增大而頻率降低的人為衰減 現(xiàn)象。
步驟3)所述的頻率補償是指對不同角度域上的地震反射數(shù)據(jù)進行分頻振 幅補償。
以下公式校正不同偏移距的振幅變化,使遠道的統(tǒng)計平均振幅譜匹配零偏 移距道,
"「 a/ 2"-") ^服o) (2)
3f。 K術o 5,o
顧o
式中^為壓縮系數(shù),z。為零偏移距雙程傳播時間,,為雙程傳播時間,k
為動校正均方根速度;
以下公式消除遠偏移距和由于動校拉伸所造成的降頻,
M^) = w(~^)~^i (cy-cose) (3) cos^
式中^為拉伸后子波,w為零偏移距子波,e為反射角,f為傳播時間,① 為角頻。
4)利用下列的Fatti公式從補償后的角道集中提取縱波反射率屬性^和加 權橫波反射率屬性/^&,
F丄"
F2A/ " (4) i (6")=上^"(1 + tan261) — 4+4sinz 6>
式中的兩個屬性的提取過程求解下面的方程組:<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10</formula>(5)
式中《,i = l, 2,…,n為步驟(3)中得到的角道集地震數(shù)據(jù)的入射角, 為步驟(3)中得到的角道集P波反射地震數(shù)據(jù),R及/p、 /,分別是反射層面 上下層的P波和S波的平均速度值及平均阻抗值,A/p及A/,分別是反射層面上 下層的P波、S波和密度的變化量;
5)對以上反演的縱波反射率屬性和加權橫波反射率屬性利用下式計算改進
后的流體因子:
<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10</formula>(6)
式中i ,為流體反射率,也稱為流體因子,c是常數(shù)為2-3;
6) 采用常規(guī)方法取得測井資料,處理后從縱、橫波和密度曲線中取得流體 阻抗曲線;
所述的步驟6是對有縱、橫波和密度的測井資料直接進行轉換。沒有橫波 測井數(shù)據(jù)時,可利用巖石物理介質(zhì)模型和Gassmarm方程構建出擬橫波數(shù)據(jù)再進 行轉換得到流體阻抗曲線。
7) 用步驟5提取的流體因子和步驟6提取的流體阻抗曲線進行迭代反演,
得到流體阻抗剖面;
所述的步驟7迭代反演算法是 (1)利用流體阻抗曲線計算流體阻抗變化率A(O,再把它與地震子波MO褶積,得到合成流體因子記錄《)=&(0*>^);
(2) 把由井合成的流體因子記錄與從地震資料中提取的流體因子的井旁道 進行標定,
上述的對比標定是把井合成得到的流體因子道與提取的流體因子的井旁道 顯示在一起,再把已知地質(zhì)標志層標注在合成和實際提取的流體因子道上, 上述的對比標定是測井上的地質(zhì)層位映射到地震流體因子道上;
(3) 采用通常距離加權的插值方法由測井流體阻抗建立初始的流體阻抗模
型;
(4) 從流體因子剖面出發(fā),得到最終的流體阻抗剖面,在流體阻抗剖面上 進行流體分布的橫向追蹤;
8)利用流體因子屬性定性分析孔隙中的流體異常的變化,利用流體阻抗定 量描述流體的空間分布
步驟8)所述的流體定性分析是在流體因子剖面上,流體因子屬性幅值的 絕對值相對較大為含氣儲層,幅值趨于零則為非含氣儲層。
步驟8)所述的流體定量描述是在流體阻抗剖面上,含氣儲層的流體阻 抗值最小,而非含氣儲層的流體阻抗值最大。根據(jù)流體阻抗值的大小確定儲層 是含油氣還是含水,然后橫向追蹤出油氣的橫向分布及厚度分布。
本發(fā)明與傳統(tǒng)的方法相比,不需要對縱橫波速度比以及對密度與縱波速度 之間的關系作出假設,保證了提取的流體因子屬性的準確性;
本發(fā)明的流體阻抗新屬性對孔隙中的流體非常敏感,可以直接識別孔隙流 體成份,并降低了氣層識別的解釋多解性;
本發(fā)明的流體阻抗反演技術實現(xiàn)了由流體因子直接向流體阻抗的轉換,避 免了誤差的傳遞效應,提高了氣藏識別的精度。
本發(fā)明
如下
圖1是本發(fā)明流體阻抗反演技術的簡化流程圖2是三種AVO氣藏類型的流體阻抗與縱波阻抗、橫波阻抗、泊松比o
及彈性常數(shù)入p交會圖3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井目的層段的流體阻抗、人p、縱波阻抗及橫波阻抗與
測井巖性曲線(Gr)的交會圖4是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地層流體阻抗與縱波阻抗及Xp交會圖5a是從動校正后的CDP道集上提取的流體因子剖面,T81反射地震層
位相當于白堊系含氣地層頂部反射圖5b是由流體因子(圖5a)反演得到的流體阻抗剖面;
圖6a是從動校正后的CDP道集上提取的零偏移距縱波剖面圖6b是由縱波記錄(圖6a)反演得到的縱波阻抗剖面。
具體實施例方式
本發(fā)明綜合利用地震、測井資料資料,通過從測井資料中提取流體阻抗, 以及從地震資料中提取的流體因子來反演流體阻抗,由流體阻抗剖面來進行儲 層流體的橫向預測。它要求對疊前地震資料進行振幅保持的高保真處理。
本發(fā)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具體步驟包括
l)激發(fā)并記錄地震波,按常規(guī)地震資料進行高保真處理,形成用于振幅隨 偏移距變化分析的正常時差校正后的共中心點(CMP)道集;
步驟1)所述的地震資料高保真處理包括幾何擴散補償、地表一致性振幅 恢復、地表一致性子波整形反褶積、疊前保幅去噪、折射波靜校正、反射波地 表一致性剩余靜校正、疊前道集規(guī)則化處理。2)利用下式將步驟1)中的共中心點(CMP)道集轉換到角度域中,得到
siI^=-^_ (1)
*" rms
式中,x為炮檢距,p;為地層的層速度,f。為零偏移距旅行時,r^為地層
的均方根速度;
3)用以下方法對角度道集作頻率補償以消除由于動校正拉伸效應所導致的 信號頻率畸變;
步驟3)所述的畸變是指地震信號隨著入射角增大而頻率降低的人為衰減 現(xiàn)象。
步驟3)所述的頻率補償是指對不同角度域上的地震反射數(shù)據(jù)進行分頻振 幅補償。
以下公式校正不同偏移距的振幅變化,使遠道的統(tǒng)計平均振幅譜匹配零偏 移距道,
1 = !^(1_2"-") 0) (2)
&o r層o
NMO
式中^為壓縮系數(shù),r。為零偏移距雙程傳播時間,f為雙程傳播時間,K 為動校正均方根速度;
以下公式消除遠偏移距和由于動校拉伸所造成的降頻,
、(0 = w(-) ~ cos 6>) ( 3 )
cos 6
式中^為拉伸后子波,w為零偏移距子波,^為反射角,f為傳播時間,①
為角頻。
4)利用下列的Fatti公式從補償后的角道集中提取縱波反射率屬性,和加權橫波反射率屬性<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14</formula>
<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14</formula>(4)
式中的兩個屬性的提取過程求解下面的方程組
<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14</formula>(5)
式中《,i = l, 2,…,n為步驟(3)中得到的角道集地震數(shù)據(jù)的入射角, 為步驟(3)中得到的角道集P波反射地震數(shù)據(jù),K及/" /,分別是反射層面 上下層的P波和S波的平均速度值及平均阻抗值,A/^及A/,分別是反射層面上 下層的P波、S波和密度的變化量;
5)對以上反演的縱波反射率屬性和加權橫波反射率屬性利用下式計算改進
后的流體因子:
<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14</formula>(6)
式中i ,為流體反射率,也稱為流體因子,c是常數(shù)為2-3; 常規(guī)的流體因子概念由Smith和Gidlow(1987)提出,他們根據(jù)Castagna等 (1985)給出的含水砂巖、泥巖和頁巖的縱波速度和橫波速度之間的"泥巖線"
方程^ =1360 + 1.16R推導出流體因子公式,即i ,:^^-c,《,式中^和《為P
波和S波反射率,常數(shù)el.16。利用該式提取流體因子時需預先假設縱、橫波速度比,這在實際操作中很難滿足。本發(fā)明的"泥巖線"方程推 導出式6,式6的常數(shù)C與該式中的對應。
在用式6計算流體因子時不僅勿需預先假設縱、橫波速度比,而且可以實 現(xiàn)步驟7的流體阻抗反演定量描述流體分布,這是是常規(guī)的流體因子分析法所 不具備的。
6) 采用常規(guī)方法取得測井資料,處理后從縱、橫波和密度曲線中取得流體 阻抗曲線;
所述的步驟6是對有縱、橫波和密度的測井資料直接進行轉換。沒有橫波 測井數(shù)據(jù)時,可利用巖石物理介質(zhì)模型和Gassmarm方程構建出擬橫波數(shù)據(jù)再進 行轉換得到流體阻抗曲線。
7) 用步驟5提取的流體因子和步驟6提取的流體阻抗曲線進行迭代反演, 得到流體阻抗剖面;
所述的步驟7迭代反演算法是
(1) 利用流體阻抗曲線計算流體阻抗變化率&W,再把它與地震子波^<0 褶積,得到合成流體因子記錄" =及/ *^</);
(2) 把由井合成的流體因子記錄與從地震資料中提取的流體因子的井旁道 進行標定,
上述的對比標定是把井合成得到的流體因子道與提取的流體因子的井旁道 顯示在一起,再把已知地質(zhì)標志層標注在合成和實際提取的流體因子道上, 上述的對比標定是測井上的地質(zhì)層位映射到地震流體因子道上;
(3) 采用通常距離加權的插值方法由測井流體阻抗建立初始的流體阻抗模
型;
(4) 從流體因子剖面出發(fā),得到最終的流體阻抗剖面,在流體阻抗剖面上進行流體分布的橫向追蹤;
8)利用流體因子屬性定性分析孔隙中的流體異常的變化,利用流體阻抗定
量描述流體的空間分布
步驟8)所述的流體定性分析是在流體因子剖面上,流體因子屬性幅值的 絕對值相對較大為含氣儲層,幅值趨于零則為非含氣儲層。
步驟8)所述的流體定量描述是在流體阻抗剖面上,含氣儲層的流體阻
抗值最小,而非含氣儲層的流體阻抗值最大。根據(jù)流體阻抗值的大小確定儲層 是含油氣還是含水,然后橫向追蹤出油氣的橫向分布及厚度分布。
圖2是三種AV0氣藏類型的流體阻抗與縱波阻抗、橫波阻抗、泊松比o及彈 性常數(shù)人p交會圖,典型的模型參數(shù)取自Blangy (1994)給出的均勻各相同性 模型??梢钥吹?,對于三種類型(III類、II類和I類)AV0儲層,含氣砂巖的 流體阻抗都表現(xiàn)為低值,小于110;而水砂和泥巖的流體阻抗都表現(xiàn)為高值, 大于IIO。對于縱波阻抗(Ip)來說(圖2a),只有III類能與泥巖和水砂分開, II類和I類氣砂位于泥巖和水砂區(qū)間內(nèi),難以識別。對于橫波阻抗(Is)來說
(圖2b), ni類、n類和i類氣砂分布區(qū)間與泥巖和水砂的分布區(qū)間相同,難 以識別。對于泊松比o來說(圖2c), m類、n類和i類氣砂能很好地與泥巖 分開,但n類和i類氣砂與水砂絞合在一起,難以識別。對于xp來說(圖2d), in類和n類能與泥巖和水砂分開,i類氣砂位于泥巖和水砂區(qū)間內(nèi),難以識別。 因此,常規(guī)的氣藏識別方法如波阻抗、泊松比和xp在單獨使用時,都不能唯一
地確定流體,檢測結果依賴于AVO氣藏類型,每一種參數(shù)進行流體解釋時都具 有多解性;而流體阻抗可以很好地識別出流體,對于三類AVO響應,流體阻抗 都表現(xiàn)為低值,氣藏識別的精度明顯提高。
圖3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井目的層段的流體阻抗、Xp、縱波阻抗及橫波阻抗與測井巖性曲線(Gr)的交會圖。可以看到,無論是縱波阻抗(Ip)、橫波阻抗(U 還是入p (圖3a-c),含氣砂巖、干砂巖互相絞合在一起,難以區(qū)分開來。而在 流體阻抗(Ifluid)與巖性Gr交會圖(圖3d),明顯看出,含氣砂巖的流體阻抗 最低,它與干砂和泥巖之間可以互相區(qū)分開來。因此,利用流體阻抗可以很好 地識別出碎屑巖中的流體。
圖4是本發(fā)明另一實施地層流體阻抗與縱波阻抗及入p交會圖??梢钥吹?, 含氣和致密灰?guī)r在縱波阻抗(IP)和入p分布區(qū)間上相互重疊,用它們進行氣藏 檢測時具有多解性。而在流體阻抗(Ifluid)具有單值性,含氣白云巖的流體阻 抗最低,它與致密灰?guī)r可以互相區(qū)分開來。因此,利用流體阻抗可以很好地識 別出碳酸鹽巖儲層中的流體。
圖5a是從動校正后的CDP道集上提取的流體因子剖面,T81反射地震層位 相當于白堊系含氣地層頂部反射。在該剖面上鉆了2口井,其中位于構造較低 部位的烏參1井是一高產(chǎn)氣井,位于構造較高部位的依拉2井為干井,可以看 出烏參1井對應于流體因子高值,而干井對應于流體因子低值。圖5b是由流體 因子(圖5a)反演得到的流體阻抗剖面??梢钥吹剑瑲鈱拥牧黧w阻抗值表現(xiàn)為 低值(非綠色條帶),向依拉2井逐漸過渡為高值,至依拉2井氣層消失(深綠 色背景)??梢娏黧w阻抗剖面降低了聲波阻抗剖面解釋氣層的多解性,提高了橫 向追蹤精度。
圖6a是從動校正后的CDP道集上提取的零偏移距縱波剖面,位于構造較高 部位的干井依拉2井在目的層附近的反射振幅比位于構造較低部位的氣井烏參 1井要強得多,該強振幅是由于巖性變化引起的,而非流體異常引起。可見, 常規(guī)的"亮點"識別氣藏的方法在這里是行不通的。圖6b是由縱波記錄(圖 6a)反演得到的縱波阻抗剖面。可以看到,氣層附近(烏參l井)的聲波阻抗值與非氣層附近(依拉2井)的波阻抗分布類似特征,因而,從波阻抗剖面上 是難以追蹤出氣藏的橫向分布的。
權利要求
1、一種利用地震流體阻抗進行流體確定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過以下具體步驟實現(xiàn)1)激發(fā)并記錄地震波,按常規(guī)地震資料進行高保真處理,形成用于振幅隨偏移距變化分析的正常時差校正后的共中心點(CMP)道集;2)利用下式將步驟1)中的共中心點(CMP)道集轉換到角度域中,得到角度道集,式中,x為炮檢距,Vp為地層的層速度,t0為零偏移距旅行時,Vrms為地層的均方根速度;3)對角度道集作頻率補償以消除由于動校正拉伸效應所導致的信號頻率畸變;以下公式校正不同偏移距的振幅變化,使遠道的統(tǒng)計平均振幅譜匹配零偏移距道,式中αx為壓縮系數(shù),t0為零偏移距雙程傳播時間,t為雙程傳播時間,VNMO為動校正均方根速度;以下公式消除遠偏移距和由于動校拉伸所造成的降頻,式中wθ為拉伸后子波,w為零偏移距子波,θ為反射角,t為傳播時間,ω為角頻;4)利用下列的Fatti公式從補償后的角道集中提取縱波反射率屬性和加權橫波反射率屬性式中的兩個屬性的提取過程求解下面的方程組式中θi,i=1,2,…,n為步驟(3)中得到的角道集地震數(shù)據(jù)的入射角,R(θi)為步驟(3)中得到的角道集P波反射地震數(shù)據(jù),Vp、Vs及Ip、Is分別是反射層面上下層的P波和S波的平均速度值及平均阻抗值,ΔIp及ΔIs分別是反射層面上下層的P波、S波和密度的變化量;5)對以上反演的縱波反射率屬性和加權橫波反射率屬性利用下式計算改進后的流體因子式中Rf為流體反射率,也稱為流體因子,c是常數(shù)為2-3;6)采用常規(guī)方法取得測井資料,處理后從縱、橫波和密度曲線中取得流體阻抗曲線;7)用步驟5提取的流體因子和步驟6提取的流體阻抗曲線進行迭代反演,得到流體阻抗剖面;8)利用流體因子屬性定性分析孔隙中的流體異常的變化,利用流體阻抗定量描述流體的空間分布。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地震流體阻抗進行流體確定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1)所述的地震資料高保真處理包括幾何擴散補償、地表一致性振 幅恢復、地表一致性子波整形反褶積、疊前保幅去噪、折射波靜校正、反射波 地表一致性剩余靜校正、疊前道集規(guī)則化處理。
3、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地震流體阻抗進行流體確定的方法,其特征 在于,步驟3)所述的畸變是指地震信號隨著入射角增大而頻率降低的人為衰 減現(xiàn)象。
4、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地震流體阻抗進行流體確定的方法,其特征 在于,步驟3)所述的頻率補償是指對不同角度域上的地震反射數(shù)據(jù)進行分頻 振幅補償。
5、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地震流體阻抗進行流體確定的方法,其特征 在于,所述的步驟6)所述的阻抗曲線是通過縱、橫波和密度的測井資料直接 轉換而成。
6、 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5所述的利用地震流體阻抗進行流體確定的方法,其 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驟6)所述的阻抗曲線是通過利用巖石物理介質(zhì)模型和 Gassmann方程構建出擬橫波數(shù)據(jù)再進行轉換得到。
7、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地震流體阻抗進行流體確定的方法,其特征 在于,所述的步驟7)迭代反演算法是(1) 利用流體阻抗曲線計算流體阻抗變化率&(0,再把它與地震子波m^) 褶積,得到合成流體因子記錄雄)=&(0*^(0;(2) 把由井合成的流體因子記錄與從地震資料中提取的流體因子的井旁道 進行標定,(3) 采用通常距離加權的插值方法由測井流體阻抗建立初始的流體阻抗模型;(4)從流體因子剖面出發(fā),得到最終的流體阻抗剖面,在流體阻抗剖面上 進行流體分布的橫向追蹤。
8、 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7所述的利用地震流體阻抗進行流體確定的方法,所 述的對比標定是測井上的地質(zhì)層位映射到地震流體因子道上。
9、 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7所述的利用地震流體阻抗進行流體確定的方法,所 述的對比標定是把井合成得到的流體因子道與提取的流體因子的井旁道顯示在 一起,再把已知地質(zhì)標志層標注在合成和實際提取的流體因子道上。
10、 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7所述的利用地震流體阻抗進行流體確定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步驟8)所述的流體定性分析是在流體因子剖面上,流體因子屬 性幅值的絕對值相對較大為含氣儲層,幅值趨于零則為非含氣儲層。
11、 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7所述的利用地震流體阻抗進行流體確定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步驟8)所述的流體定量描述是在流體阻抗剖面上,含氣儲層 的流體阻抗值最小,而非含氣儲層的流體阻抗值最大。根據(jù)流體阻抗值的大小 確定儲層是含油氣還是含水,然后橫向追蹤出油氣的橫向分布及厚度分布。
全文摘要
一種利用地震流體阻抗進行流體確定的方法,具體實現(xiàn)步驟是激發(fā)并記錄地震波,得到角度道集;消除動校正拉伸效應所導致的信號頻率畸變;從補償后的角道集中提取縱波反射率屬性和加權橫波反射率屬性;計算改進后的流體因子取得測井資料得到流體阻抗曲線;迭代反演,得到流體阻抗剖面;用流體因子定性分析孔隙中的流體異常,用流體阻抗描述流體的空間分布。本發(fā)明不需要對縱橫波速度比以及對密度與縱波速度之間的關系作出假設,提取流體因子準確,對孔隙中的流體可以直接識別成份,降低了氣層識別的多解性,實現(xiàn)了由流體因子直接向流體阻抗的轉換,提高了氣藏識別的精度。
文檔編號G01V1/28GK101446645SQ20071017811
公開日2009年6月3日 申請日期2007年11月27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11月27日
發(fā)明者崔興福, 李紅兵 申請人: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