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內(nèi)燃機的曲軸的支承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內(nèi)燃機的曲軸的支承結構。
背景技術:
以往,在內(nèi)燃機的曲軸的支承結構中,已知利用有利于內(nèi)燃機的小型化的金屬軸承(滑動軸承)支承曲軸的軸承部的結構(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在先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7-224860號公報
發(fā)明內(nèi)容
發(fā)明要解決的課題可是,對于上述金屬軸承,要求潤滑油的穩(wěn)定供給,因此,在使曲軸的軸承部全部為滑動軸承的情況下,存在用于供給潤滑油的油泵大型化的問題。本發(fā)明是鑒于上述問題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內(nèi)燃機的曲軸的支承結構中,在采用滑動軸承實現(xiàn)內(nèi)燃機的小型化的同時能夠使油泵小型化。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為曲軸的支承結構,所述曲軸支承于左右分割開的曲軸箱(25),所述左右分割開的曲軸箱(25)從曲軸(41)的軸向的兩側結合而夾住曲軸(41),本發(fā)明的特征在于,使支承曲軸(41)的兩端的兩個曲軸軸承為滑動軸承(111),另一方面,使連桿大端(42A)的軸承為滾動軸承(112)。根據(jù)該結構,使支承曲軸的兩端的兩個曲軸軸承為滑動軸承,另一方面,使連桿大端的軸承為滾動軸承,因此,能夠減少對連桿大端的滾動軸承的供油量。因此,通過使兩個曲軸軸承為滑動軸承能夠在實現(xiàn)小型化的同時減少必要的供油量,從而能夠使油泵小型化。另外,在上述結構中也可以構成為,所述滑動軸承(111)以分割成兩部分的方式構成,使滑動軸承(111)的軸向的兩側面(146AU46B)和通過曲軸軸線(G)的分割面(145)呈平坦的形狀,在所述曲軸箱(25)的軸承壓入孔(110)中配置有剛性比該曲軸箱(25)的材料高的軸襯(130)。在這種情況下,使滑動軸承的分割面和軸向的兩側面呈平坦的形狀,確保了將滑動軸承壓入到軸承壓入孔時的推壓面與配合面的面積,因此能夠提高組裝的操作性。另外,由于在軸承壓入孔中配置有剛性比曲軸箱的材料高的軸襯,因此,能夠提高壓入的過盈量,從而能夠更加可靠地固定滑動軸承。另外,也可以構成為,所述曲軸(41)是兩端部與曲柄銷部(103)分開地進行制造的組裝式的曲軸,將兩端的被所述滑動軸承(111)支承的軸承部(104AU04B)的直徑形成為比該軸承部(104A、104B)的兩側大的直徑,在組裝所述曲軸(41)之前對該軸承部(104A、104B)的表面進行超精加工。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在對組裝式的曲軸進行組裝之前對兩端的被滑動軸承支承的軸承部的表面進行超精加工,因此,無需對組裝后的較大的曲軸進行超精加工,從而能夠使加工設備小型化,并且能夠提高生產(chǎn)率。此外,也可以構成為,所述軸襯(130)的內(nèi)周(131)是平坦的不存在槽的形狀,將所述軸襯(130)的外周(132)的寬度方向的中央部形成為環(huán)狀的擴徑部(132A),在所述軸襯(130)的兩側部設有沿周向不連續(xù)的止轉部(132B)。在這種情況下,軸襯的內(nèi)周是平坦的不存在槽的形狀,使外周的寬度方向的中央部形成為環(huán)狀的擴徑部,因此,能夠提高軸襯的剛性,并且能夠使軸襯的熱膨脹均勻化,從而能夠提高軸襯與曲軸箱的結合強度。另外,通過止轉部能夠提高軸襯與曲軸箱的結合強度。另外,也可以構成為,油泵(86)配置在靠所述曲軸(41)的軸向的一側的位置,一方的油從該油泵(86)經(jīng)由曲軸軸端(108)而被在軸內(nèi)通過的油通道(113)將油引導至所述連桿大端(42A),另一方的油從曲軸箱(25)的支承部件(23A)側被引導至所述滑動軸承(111)。在這種情況下,與從曲軸箱的支承部件側引導至滑動軸承的另一方的油不同,被引導至連桿大端的一方的油經(jīng)由曲軸軸端而通過在軸內(nèi)經(jīng)過的油通道,因此,能夠將該油通道的供油量減少為最適于連桿大端的滾動軸承的供油量。由此,能夠防止連桿大端的滾動軸承的油變得過多,從而能夠降低摩擦力。另外,也可以構成為,所述一方的油通道(113)是從通往氣門傳動系統(tǒng)的供油通道(95A)設置節(jié)流部(96A)而分支出的通道。在這種情況下,由于一方的油通道是從通往氣門傳動系統(tǒng)的供油通道設置節(jié)流部而分支出的通道,因此,能夠確保對另一方的油流過的滑動軸承和氣門傳動系統(tǒng)的供油量,同時能夠以簡單的結構減少對連桿大端側的供油量。另外,由于能夠減少供油量,因此能夠使油泵小型化。此外,也可以構成為,穿過徑向的貫穿孔(135)而對所述滑動軸承(111)進行供油,所述貫穿孔(135)在所述軸襯(130)中與曲軸箱內(nèi)通道(99、99)同軸地加工而成。在這種情況下,貫穿徑向的貫穿孔而對滑動軸承供油,所述徑向的貫穿孔在軸襯中與曲軸箱內(nèi)通道同軸地加工而成,因此能夠省去使曲軸箱內(nèi)通道與軸襯的貫穿孔同軸地對齊的作業(yè),從而能夠提高生產(chǎn)率。另外,也可以構成為,所述曲軸箱(25)的保持所述軸襯(130)的保持壁(23A)具有寬幅雙覆蓋部(128A、128B),所述寬幅雙覆蓋部(128A、128B)相對于所述保持壁(23A)的周壁(120)覆蓋軸襯的兩側面部(133A、133B);和軸襯支承部(137),其位于所述軸襯
(130)的外周面?zhèn)?,該軸襯支承部(137)的寬度比所述周壁(120)寬且比所述寬幅雙覆蓋部(128A、128B)窄,該軸襯支承部(137)形成為所述軸襯(130)的厚度以上的厚度。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利用軸襯支承部支承軸襯,該軸襯支承部的寬度比周壁大,且該軸襯支承部的厚度為軸襯的厚度以上,因此,能夠穩(wěn)定地支承軸襯,并且能夠分散并緩和從周壁受到的對軸襯的熱影響或變形的影響。另外,也可以構成為,在所述寬幅雙覆蓋部(128AU28B)的靠連桿相反側的側部形成有使覆蓋所述軸襯(130)的側面(133A)的覆蓋部(128A)進一步向內(nèi)周側伸出而成的儲油壁(139),在所述寬幅雙覆蓋部(128A、128B)的靠連桿(42)側的側部形成有所述曲軸(41)的推力支承部(147)。在這種情況下,在利用從滑動軸承漏出的油潤滑潤滑曲軸的在寬幅雙覆蓋部的靠連桿側的側部形成的推力支承部的情況下,能夠利用覆蓋部的靠連桿相反側的儲油壁限制油向外側泄漏的泄漏量,因此,能夠使油量適當并高效地進行潤滑。發(fā)明效果在本發(fā)明的曲軸的支承結構中,利用滑動軸承支承曲軸的兩端,另一方面,利用滾動軸承支承連桿大端,因此,對連桿大端的滾動軸承能夠減少供油量。因此,通過滑動軸承實現(xiàn)了小型化,同時能夠減少必要的供油量,從而能夠使油泵小型化。另外,使滑動軸承的分割面和兩側面呈平坦的形狀,確保了壓入滑動軸承時的推壓面與配合面的面積,從而能夠提高組裝的操作性。另外,由于在軸承壓入孔中配置有剛性比曲軸箱的材料高的軸襯,因此,能夠提高壓入的過盈量,從而能夠更加可靠地固定滑動軸承。另外,由于在對組裝式的曲軸進行組裝之前對曲軸的軸承部的表面進行超精加工,因此,無需在組裝后對曲軸進行超精加工,從而能夠使加工設備小型化,并且能夠提高
生產(chǎn)率。另外,軸襯的內(nèi)周是平坦的不存在槽的形狀,使軸襯的外周的寬度方向的中央部形成為環(huán)狀的擴徑部,因此,能夠提高軸襯的剛性,并且能夠使軸襯的熱膨脹均勻化,從而能夠提高軸襯與曲軸箱的結合強度。另外,通過止轉部能夠提高軸襯與曲軸箱的結合強度。另外,被引導至連桿大端的一方的油通過與被引導至滑動軸承的另一方的油不同的油通道,因此,能夠將該油通道的供油量減少為最適于連桿大端的滾動軸承的供油量。由此,能夠防止連桿大端的滾動軸承的油變得過多,從而能夠降低摩擦力。另外,由于一方的油通道是從通往氣門傳動系統(tǒng)的供油通道設置節(jié)流部而分支出的通道,因此,能夠在確保另一方的油的供油量的同時以簡單的結構減少對連桿大端側的供油量。另外,由于能夠減少供油量,因此能夠使油泵小型化。另外,通過同軸加工,能夠省去使曲軸箱內(nèi)通道與軸襯的貫穿孔同軸地對齊的作業(yè),從而能夠提聞生廣率。另外,由于利用軸襯支承部支承軸襯,該軸襯支承部的寬度比周壁大,且該軸襯支承部的厚度為軸襯的厚度以上,因此,能夠穩(wěn)定地支承軸襯,并且能夠分散并緩和從周壁受到的對軸襯的熱影響或變形的影響。另外,在利用從滑動軸承漏出的油潤滑潤滑曲軸的推力支承部的情況下,能夠利用覆蓋部的靠連桿相反側的儲油壁限制油向外側泄漏的泄漏量,因此,能夠使油量適當并高效地進行潤滑。
圖1是示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機動二輪車的右側視圖。圖2是從車輛左側觀察發(fā)動機的局部剖切側視圖。圖3是從車輛后方側觀察發(fā)動機的剖視圖。
圖4是示出曲軸箱中的油泵附近的主剖視圖。圖5是從前方觀察曲軸的主剖視圖。圖6是示出一側箱體的外側面的側視圖。圖7是示出一側箱體的內(nèi)側面的側視圖。圖8是沿VII1-VIII線的剖視圖。圖9是示出軸襯的圖。圖10是圖4中的一側箱體的曲軸支承孔的附近的放大剖視圖。圖11是沿圖6中的X1-XI線的剖視圖。圖12是示出滑動軸承的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機動二輪車進行說明。并且,在以下的說明中,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是指車輛駕駛員所觀察的方向。
圖1是示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機動二輪車的右側視圖。機動二輪車I的車架F具備轉向立管17,其設在車輛的前部;主車架18,其從轉向立管17向后下延伸;下行車架19,其在比主車架18靠下方的位置與轉向立管17連接,并且以比主車架18陡的角度向后下延伸;左右一對的底車架20,其連結主車架18的后部的左右兩側與下行車架19的下端部的左右兩側之間;左右一對的座椅導軌21,其與主車架18的后部連接,并向后方延伸;以及左右一對的后車架22,其將底車架20與座椅導軌21的后部連結。另外,在轉向立管17支承有對前輪WF進行軸支承的左右一對的前叉15,在前叉15的上端部設有轉向用的手柄16。底車架20 —體地具有 第I車架部20a,其從下行車架19的下部垂下;第2車架部20b,其從第I車架部20a向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以及第3車架部20c,其從第2車架部20b的后端向上方延伸。在側視觀察時,底車架20形成為向上方敞開的大致U字狀,第3車架部20c的上端與主車架18的后端部連接。車輛的發(fā)動機24以被主車架18、下行車架19以及底車架20包圍的方式搭載于車架F。發(fā)動機24是水冷式的4沖程單缸發(fā)動機,發(fā)動機24具備曲軸箱25 ;氣缸體26,其與曲軸箱25的前側上部結合,并且在前傾的同時向上方立起;氣缸蓋27,其與氣缸體26的上端結合;以及氣缸蓋罩28,其與氣缸蓋27的上端結合。在氣缸蓋27的前部連接有排氣管37,排氣管37在向下方延伸后,通過發(fā)動機24的下方而向后方延伸,并與配置在后輪WR的右側面的消聲器38連接。在氣缸蓋27的后部連接有進氣裝置35,所述進氣裝置35向發(fā)動機24供給空氣。另外,在發(fā)動機24的前方設有供發(fā)動機24的冷卻水循環(huán)的散熱器82,散熱器82被下行車架19支承。并且,在發(fā)動機24的上方,燃料箱29搭載于主車架18上,在燃料箱29的后方配置有被座椅導軌21支承的乘員用座位30。在底車架20設有跨越第2和第3車架部20b、20c設置的左右一對的樞軸板31,在該樞軸板31上,經(jīng)由樞軸32以能夠擺動的方式支承有擺臂33。后輪WR被樞軸支承于擺臂33的后端,后輪WR被驅動鏈條14 (參照圖3)驅動,所述驅動鏈條14架設在發(fā)動機24的中間軸66 (參照圖2)與后輪WR之間。另外,在車架F與擺臂33之間以能夠伸縮自如的方式設有后緩沖器34。圖2是從車輛左側觀察發(fā)動機24的局部剖切側視圖。如圖2所示,在曲軸箱25內(nèi)配置有曲軸41,該曲軸41具有沿機動二輪車I的車寬方向水平延伸的軸線G (曲軸軸線)(參照圖3)。另外,在曲軸箱25內(nèi)設有分別與曲軸41平行地配置的主軸65、中間軸66以及平衡軸67。包括曲軸41的這些軸65、66構成了以主軸65、中間軸66的順序傳遞曲軸41的旋轉的齒輪傳遞機構。另外,在主軸65的下方設有進行變速操作的換檔鼓78和換檔撥叉79。與曲軸箱25的上部結合的氣缸體26具有缸膛40,活塞39以能夠滑動自如的方式嵌合于缸膛40,氣缸體26配置成使作為缸膛40的軸線的氣缸軸線C相對于鉛直方向前傾。曲軸41以能夠旋轉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曲軸箱25,在曲軸41經(jīng)由連桿42連接有活塞39。曲軸41收納于缸膛40的下方的曲軸室23。在氣缸體26與氣缸蓋27之間形成有與活塞39的頂部面對的燃燒室44,在氣缸蓋27設有在其后部側壁27a開口的進氣口 45和在前部側壁27b開口的排氣口 46。在氣缸蓋27以面對燃燒室44的中央的方式安裝有火花塞51 (參照圖3)。另外,在氣缸蓋27的后部側壁27a連接有與進氣口 45連通的進氣裝置35,在前部側壁27b連接有與排氣口 46連通的排氣管37 (參照圖1)。進氣口 45具有在車寬方向分成兩股的一對分支通道45a (右側面?zhèn)鹊姆种ǖ牢磮D示),排氣口 46具有在車寬方向分成兩股的一對分支通道46a (右側面?zhèn)鹊姆种ǖ牢磮D示)。在分支通道45a配置有一對進氣門47,所述一對進氣門47用于切換分支通道45a與燃燒室44的連通和切斷,在分支通道46a配置有一對排氣門48,所述一對排氣門48用于切換分支通道46a與燃燒室44的連通和切斷,進氣門47和排氣門48被設置成能夠進行開閉動作。進氣門47被在其與氣缸蓋27之間設置的氣門彈簧49向氣門關閉方向施力,排氣門48被在其與氣缸蓋27之間設置的氣門彈簧49向氣門關閉方向施力。氣缸蓋27在進氣口 45和排氣口 46的上方具有向燃燒室44側凹陷的收納部,利用氣缸蓋罩28堵住該收納部,由此,在氣缸蓋27的上部形成氣門傳動室53。在該氣門傳動室53收納有進氣側氣門傳動裝置541,其驅動一對進氣門47開閉;和排氣側氣門傳動裝置54E,其驅動一對排氣門48開閉。進氣側氣門傳動裝置541和排氣側氣門傳動裝置54E是在燃燒室44的上方具備進氣門47和排氣門48的頂置氣門式的氣門傳動裝置。進氣側氣門傳動裝置541和排氣側氣門傳動裝置54E構成為以氣缸軸線C為中心在前后方向上大致對稱。如圖2所示,進氣側氣門傳動裝置541具備進氣凸輪軸551,其與曲軸41平行地設置,并被曲軸41驅動而旋轉;凸輪581,其設于進氣凸輪軸551,并與進氣凸輪軸551 —體地旋轉;以及進氣側搖臂571,其借助凸輪581擺動,從而打開或關閉進氣門47。進氣側搖臂571被與進氣凸輪軸551平行的進氣側搖臂軸561軸支承成能夠擺動,擺動的進氣側搖臂571的末端部與進氣門47連結。另外,在進氣側搖臂571設有輥74,輥74以能夠滾動的方式與凸輪581抵接。排氣側氣門傳動裝置54E具備排氣凸輪軸55E,其與曲軸41平行地設置,并被曲軸41驅動而旋轉;凸輪58E,其設于排氣凸輪軸55E,并與排氣凸輪軸55E—體地旋轉;以及排氣側搖臂57E,其借助凸輪58E擺動,從而打開或關閉排氣門48。排氣側搖臂57E被與排氣凸輪軸55E平行的排氣側搖臂軸56E軸支承成能夠擺動,擺動的排氣側搖臂57E的末端部與排氣門48連結。另外,在排氣側搖臂57E設有輥74,輥74以能夠滾動的方式與凸輪58E抵接。排氣側氣門傳動裝置54E隔著火花塞51 (參照圖3)而設在氣缸蓋27的前部側,進氣側氣門傳動裝置541隔著火花塞51而設在氣缸蓋27的后部側。圖3是從車輛后側觀察發(fā)動機24的剖視圖。在此,在圖3中,示出了在圖2中分別連結氣缸軸線C、曲軸41、主軸65以及中間軸66的剖面。進氣凸輪軸551和排氣凸輪軸55E互相平行地配置,如圖3所示,在它們的軸向的一端側(在本實施方式中為發(fā)動機24的右側面?zhèn)?分別具有被動鏈輪61。進氣凸輪軸551和排氣凸輪軸55E借助被卷繞在曲軸41的鏈條驅動齒輪64與兩被動鏈輪61之間的環(huán)狀的正時鏈條62以曲軸41的轉速的一半轉速進行旋轉。在氣缸蓋27和氣缸體26的一端側,以沿上下延伸的方式形成有供正時鏈條62通過的正時鏈條室63。如圖3所示,在曲軸41的一端部設有與曲軸41 一體地旋轉的驅動齒輪71和鏈條驅動齒輪64,在曲軸41的另一端側設有發(fā)電機72。詳細來說,在曲軸41的另一端部固定有發(fā)電機72的與曲軸41 一體地旋轉的外轉子72A和轉子支承部72B。主軸65配置在曲軸41的后方,在主軸65的一端設有用于切換曲軸41與主軸65之間的動力傳遞的濕式的離合機構68。離合機構68具有圓筒狀的離合器外座圈75,離合器外座圈75設置成能夠相對于主軸65相對旋轉自如。在離合器外座圈75固定有從動齒輪73,該從動齒輪73被曲軸41的驅動齒輪71驅動。在離合器外座圈75的內(nèi)側設有固定于主軸65的離合器內(nèi)座圈76,在離合器外座圈75與離合器內(nèi)座圈76之間設有多個摩擦板69,所述多個摩擦板69通過摩擦來連接離合器外座圈75和離合器內(nèi)座圈76。在主軸65的后方設有中間軸66,主軸65和中間軸66經(jīng)由設于兩端的滾動軸承80被分別支承于曲軸箱25。在主軸65與中間軸66之間橫跨地配置有常嚙合式的變速齒輪組77。詳細敘述,在主軸65設有6速部分的驅動齒輪系81,在中間軸66設有6速部分的與驅動齒輪系81對應的被動齒輪系83。利用由換檔鼓78驅動的換檔撥叉79使驅動齒輪系81和被動齒輪系83沿軸向滑動,將期望的齒輪對確立為能夠傳遞動力的狀態(tài),從而進行變速動作。在中間軸66的向曲軸箱25外伸出的另一端固定有對驅動鏈條14進行驅動的鏈輪 66A。如圖2所示,平衡軸67設在曲軸41的前方,在平衡軸67設有平衡器85,該平衡器85以相對于曲軸41的旋轉具有預定的相位差的方式進行旋轉以降低發(fā)動機24的振動。在曲軸箱25的上部的位于氣缸體26的后方的位置,配置有起動馬達13,該起動馬達13使曲軸41旋轉從而使發(fā)動機24起動。另外,在曲軸41的下方設有油泵86,該油泵86將作為潤滑油的油輸送至發(fā)動機24的各部分。在曲軸箱25的下部形成有用于貯存油的油底殼84。如圖3所示,曲軸箱25是從曲軸41的軸向的兩側結合而夾住曲軸41的左右分割開的曲軸箱,曲軸箱25構成為具備離合機構68側(車輛右側)的一側箱體91和發(fā)電機72側(車輛左側)的另一側箱體92。一側箱體91與另一側箱體92之間的分割面25A與通過氣缸軸線C而沿車輛前后方向延伸的面大致一致。在此,一側箱體91和另一側箱體92通過鑄造招合金來制造。發(fā)動機24是具有一個缸膛40的單缸發(fā)動機,曲軸41的長度比較小,因此,不是像并列多缸發(fā)動機那樣在曲軸的上下分割曲軸箱的上下分割的曲軸箱,能夠采用左右分割開的曲軸箱25。在另一側箱體92的外側安裝有發(fā)電機罩93,曲軸41的左部和發(fā)電機72被發(fā)電機
罩93覆蓋。在一側箱體91的外側安裝有離合器罩94,曲軸41的右部和離合機構68被離合器
罩94覆蓋。在由曲軸室23的左右各側壁構成的保持壁23A (支承部件)分別設有對曲軸41的軸頸部104A、104B (軸承部)進行支承的曲軸支承孔110 (軸承壓入孔)。嵌合于軸頸部104AU04B的滑動軸承111 (曲軸軸承)分別配置于各曲軸支承孔110中,曲軸41通過滑動軸承111被以油作為工作流體的流體潤滑油膜支承。各保持壁23A是通過曲軸支承孔110支承曲軸41的支承部件。圖4是示出曲軸箱25中的油泵86附近的主剖視圖。如圖4所示,在曲軸41的驅動齒輪71的下方設有油泵86,油泵86是具有下述部分的轉子式泵軸部86A,其被支承于一側箱體91 ;從動齒輪86B,其設于軸部86A,并與驅動齒輪71嚙合;以及轉子86C,其固定于軸部86A。轉子86C借助于與曲軸41 一體旋轉的驅動齒輪71并經(jīng)由從動齒輪86B和軸部86A進行旋轉,從而將儲存于油底殼84(參照圖2)的油輸出。油泵86設在靠近曲軸41的軸向的一側的位置。在油泵86的排出側設有用于捕捉和收集油中的雜質等的機油濾清器87。機油濾清器87收納于在離合器罩94中設置的濾清器收納部94A。在連接油泵86與機油濾清器87的油路(未圖示)設有減壓閥(未圖示),所述減壓閥將壓力高于預定值的油釋放以調節(jié)液壓。被該減壓閥釋放的油返回到油泵86的吸入側。機油濾清器87的油的出口與形成于離合器罩94的分支油路95連接。分支油路95在離合器罩94中向上下兩個方向分支并延伸,向上方分支的上側油路95A (通往氣門傳動系統(tǒng)的供油通道)與曲軸側油路96及上部油路97連接,所述曲軸側油路96與曲軸41的軸端側支承部108 (曲軸端)側連接,所述上部油路97形成于一側箱體91的上部且與氣門傳動側連接。上部油路97分支為兩股,并且與向氣缸蓋27的氣門傳動室53側延伸的氣缸蓋側油路97A、及向變速齒輪組77延伸的變速器側油路97B連接。曲軸側油路96具有貫穿上側油路95A的壁部的節(jié)流孔形狀的小孔96A (節(jié)流部),上側油路95A的被小孔96A分支的油向曲軸41的軸端側支承部108流動。小孔96A的直徑被縮小得比上側油路95A的直徑小,在曲軸側油路96中流動的油量受小孔96A限制。在分支油路95中向下方延伸的下側油路95B與底部油路98連接,該底部油路98在曲軸箱25的底部沿車寬方向延伸。底部油路98橫跨一側箱體91和另一側箱體92而形成。底部油路98在一側箱體91和另一側箱體92中分別與軸頸油路99、99(曲軸箱內(nèi)通道)連接,所述軸頸油路99、99分別在曲軸室23的各保持壁23A內(nèi)朝向曲軸41側向上方延伸,軸頸油路99、99與各滑動軸承111側連接。圖5是從前方觀察曲軸41的主剖視圖。曲軸41是兩端部與曲柄銷103 (曲柄銷部)分開來制造的組裝式的曲軸,曲軸41具備一側軸101,其被支承于一側箱體91 ;另一側軸102,其被支承于另一側箱體92 ;以及曲柄銷103,其將一側軸101和另一側軸102連結起來。連桿42的大端部42A (連桿大端)經(jīng)由作為滾動軸承的滾柱軸承112 (滾動軸承)連結于曲柄銷103。在連桿42的小端部42B連結有活塞39。如圖3和圖5所示,一側軸101構成為在基端部具備板狀的曲柄臂107A,并且,一側軸101從曲柄臂107A的一側起依次具備軸頸部104A,其支承于一側箱體91 ;結合部105A,其與鏈條驅動齒輪64和驅動齒輪71等花鍵結合;固定部106,其設有沿軸向固定驅動齒輪71的螺母106A ;以及軸端側支承部108,其經(jīng)由軸承70支承于離合器罩94。一側軸101形成為從曲柄臂107A至軸端側支承部108呈階梯狀地變細,軸頸部104A的直徑形成為比結合部105A的直徑大的直徑。通過超精加工使軸頸部104A的表面形成為達到適合滑動軸承111的表面粗糙度那樣的光滑鏡面。另外,在曲柄臂107A的徑向的一端形成有與曲柄銷103的一端結合的銷壓入孔109A。另外,在曲柄臂107A的位于曲軸41的軸向上的外側的外側面形成有止推面119,該止推面119以能夠滑動自如的方式與保持壁23A抵接以限制曲軸41的軸向移動。一側軸101具有從軸端側支承部108向基端部側延伸的軸內(nèi)油路113 (在軸內(nèi)通過的油通道),軸內(nèi)油路113與離合器罩94的曲軸側油路96連通。另一側軸102構成為在基端部具備板狀的曲柄臂107B,并且,另一側軸102從曲柄臂107B的一側起依次具備軸頸部104B,其支承于另一側箱體92 ;結合部105B,其與發(fā)電機72的轉子支承部72B花鍵結合;錐形部114,其隨著朝向末端側而變細尖;以及內(nèi)螺紋部115,其從末端側向基端側沿軸向延伸。在錐形部114嵌合有外轉子72A,外轉子72A被緊固于轉子支承部72B。另外,外轉子72A由被緊固于內(nèi)螺紋部115的螺栓115A推壓而沿軸向被固定。軸頸部104B的直徑形成為比結合部105B的直徑大的直徑。通過超精加工使軸頸部104B的表面形成為達到適合滑動軸承111的表面粗糙度那樣的光滑鏡面。另外,在曲柄臂107B的徑向的一端形成有與曲柄銷103的另一端結合的銷壓入孔109B。另外,在曲柄臂107B的位于曲軸41的軸向上的外側的外側面形成有止推面119,該止推面119與保持壁23A抵接以限制曲軸41的軸向移動。曲柄銷103是形成為比銷壓入孔109A、109B稍大的直徑的圓筒狀的銷,曲柄銷103通過將兩端壓入到銷壓入孔109AU09B中而被固定。在曲柄銷103中形成有沿軸向貫穿的內(nèi)部油路117,內(nèi)部油路117的兩端被柱塞117A封閉。另外,曲柄銷103具有油路117B和大端側油路117C,所述油路117B將內(nèi)部油路117與一側軸101的軸內(nèi)油路113連接,所述大端側油路117C使內(nèi)部油路117與大端部42A的滾柱軸承112連通。曲軸41在由組裝用的工具(未圖示)支承成預定狀態(tài)的狀態(tài)下,采用液壓壓縮機等以壓入方式進行組裝。詳細而言,利用與軸頸部104A、104B的兩外側的結合部105A、105B嵌合的上述組裝用的工具支承一側軸101和另一側軸102,在該狀態(tài)下,通過將一側軸101和另一側軸102壓入到臨時組裝好連桿42的曲柄銷103的兩側而將一側軸101和另一側軸102組裝為一體。這樣,利用上述工具在軸頸部104A、104B的兩外側支承比軸頸部104A、104B直徑小的結合部105AU05B來進行組裝,由此,可以防止在進行組裝作業(yè)時上述工具與軸頸部104AU04B的表面接觸而損傷超精加工后的表面。由此,能夠在組裝作業(yè)之前預先對軸頸部104AU04B進行超精加工,從而無需在組裝后對尺寸變得比較大的曲軸41進行超精加工,因此,能夠使超精加工的加工設備小型且簡易,并且能夠提高生產(chǎn)率。接下來,參照圖4,對發(fā)動機24的油的流動進行說明。圖4中的箭頭表示油流動的方向。油底殼84的油隨著發(fā)動機24的運轉而被油泵86排出,并通過機油濾清器87而向分支油路95流動。在油變?yōu)楦邏旱那闆r下,通過上述減壓閥使一部分油返回到油泵86的吸入側。接下來,分支油路95的油向上側油路95A流動,該油向曲軸側油路96供給,并且通過氣缸蓋側油路97A和變速器側油路97B而供給至氣門傳動室53和變速齒輪組77。供給至曲軸側油路96的油流入到一側軸101的軸內(nèi)油路113,并經(jīng)過曲柄銷103的油路117B、內(nèi)部油路117以及大端側油路117C而供給至連桿42的滾柱軸承112。另外,流入到分支油路95的剩余的油通過下側油路95B而向下方流動,并通過底部油路98和軸頸油路99、99而供給至滑動軸承111。并且,對各部分進行了潤滑后的油在發(fā)動機24內(nèi)向下方移動,并返回到油底殼84。即,對曲軸41供給有經(jīng)過曲軸側油路96從軸內(nèi)油路113向大端部42A的滾柱軸承112流動的一方的油;和從各保持壁23A的軸頸油路99、99向滑動軸承111流動的另一方的油。像這樣,在本實施方式中,利用各滑動軸承111支承曲軸41的兩端的軸頸部104A、104B,另一方面,利用作為滾動軸承的滾柱軸承112支承連桿42的大端部42A,因此,與利用滑動軸承支承大端部42A的結構相比,能夠減少對大端部42A的油的供給量。因此,利用滑動軸承111支承軸頸部104A、104B從而實現(xiàn)小型化,同時能夠減少必要的油供給量,從而能夠使油泵86小型化。另外,由于利用滑動軸承111支承著直接支承于曲軸箱25的軸頸部104AU04B,因此能夠減小在曲軸41與曲軸箱25之間產(chǎn)生的曲軸噪音(打6音),從而能夠防止曲軸箱25的影響,因此能夠有效地降低曲軸噪音。另外,在發(fā)動機24中,與機油濾清器87的出口連接的下側油路95B向下方延伸,油由于重力而容易向下側油路95B流動,因此,能夠經(jīng)由軸頸油路99、99對滑動軸承111穩(wěn)定地供油。另外,與從各保持壁23A的軸頸油路99、99側向滑動軸承111引導的另一方的油不同,向大端部42A引導的一方的油經(jīng)由軸端側支承部108而通過軸內(nèi)油路113,因此,與另一方的油不同,利用小孔96A限制一方的油的油量,從而能夠將軸內(nèi)油路113的供油量減少為最適于大端部42A的滾柱軸承112的供油量。圖6是示出一側箱體91的外側面的側視圖。圖7是示出一側箱體91的內(nèi)側面的側視圖。圖8是沿圖7中的VII1-VIII線的剖視圖。在此,滑動軸承111在圖7中由雙點劃線示出。以下,詳細敘述滑動軸承111對曲軸41的支承結構,但是,如圖4所示,在一側箱體91和另一側箱體92中,該支承結構以氣缸軸線C為基準形成為大致左右對稱,因此,在此主要對一側箱體91側進行說明,省略對另一側箱體92側的詳細說明。如圖6 圖8所示,一側箱體91具備側面板部120 (周壁),其與曲軸41的軸向大致正交;和壁部121,其沿側面板部120的周緣部向曲軸箱25的內(nèi)側方向和外側方向突出。壁部121的內(nèi)端面成為作為與另一側箱體92配合的配合面的分割面25A。壁部121的外端面成為與離合器罩94配合的配合面121A。在側面板部120設有曲軸支承孔110,其支承一側軸101 ;主軸支承孔123,其支承主軸65的一端;中間軸支承穴124,其支承中間軸66的一端;平衡軸支承孔125,其支承平衡軸67的一端;以及換檔鼓支承孔126,其支承換檔鼓78的一端。在曲軸支承孔110的內(nèi)周面配置有支承滑動軸承111的圓環(huán)狀的軸襯130。軸襯130由剛性和硬度比鋁合金制的曲軸箱25高的鑄鐵構成。將軸襯130配置在用于制造一側箱體91的鑄造模具(未圖示)的內(nèi)部,在鑄造一側箱體91時將軸襯130鑄入,從而軸襯130一體地設于一側箱體91。軸襯130在側面板部120中被鑄入于形成得比周圍的板厚要厚的保持壁23A中。如圖7和圖8所示,保持壁23A形成為比軸襯130的直徑大且與曲軸支承孔110大致同軸的圓板狀。這樣,通過將軸襯130設于板厚較厚且強度較高的保持壁23A,能夠提高曲軸41的支承剛性。圖9是示出軸襯130的圖,圖9 (a)是側視圖,圖9 (b)是沿圖9 (a)的IX-1X線的剖視圖。如圖9所示,軸襯130具有供滑動軸承111壓入的內(nèi)周面131 (內(nèi)周)以及與保持壁23A結合的外周面132 (外周)。內(nèi)周面131是未形成槽的平坦的表面。另外,軸襯130的兩側面部133A、133B (軸襯的兩側面)形成為與軸襯130的軸向大致垂直。外周面132具有擴徑部132A,其寬度方向的中央呈環(huán)狀擴徑;和止轉部132B,其在擴徑部132A的兩側方向內(nèi)周側凹陷。在擴徑部132A的兩側方,沿周向隔開大致相等間隔地分別形成有多處(在本實施方式中為4處)止轉部132B。在各止轉部132B之間設有使擴徑部132A沿寬度方向延長而成的延長部132C,止轉部132B不連續(xù)地沿周向排列形成。圖10是圖4中的一側箱體91的曲軸支承孔110附近的放大剖視圖。如圖8和圖10所示,在一側箱體91的保持壁23A形成有內(nèi)周結合面127A,其與軸襯130的外周面132結合;寬幅雙覆蓋部128AU28B,所述寬幅雙覆蓋部128AU28B覆蓋軸襯130的兩側面部133AU33B ;以及軸襯支承部137,其位于軸襯130的外周面132側,所述軸襯支承部137的寬度比側面板部120寬且比寬幅雙覆蓋部128AU28B窄。寬幅雙覆蓋部128A、128B沿著兩側面部133A、133B向內(nèi)周側突出。另外,一并參照圖4,在寬幅雙覆蓋部128AU28B中的與連桿42相反的一側(連桿相反側)的側部、即寬幅雙覆蓋部128A(覆蓋部),形成有比軸襯130的內(nèi)周面131還向內(nèi)周側伸出的儲油壁139。在寬幅雙覆蓋部128AU28B的靠連桿42側的側部即寬幅雙覆蓋部128B的側面,形成有與曲柄臂107A的止推面119抵接的推力支承面147 (推力支承部)。供給至滑動軸承111的油通過軸頸部104A與軸襯130之間的間隙而流下,該流下的油的一部分被供給至止推面119和推力支承面147。在本實施方式中,在連桿相反側形成儲油壁139,從而限制從連桿相反側泄漏的油量,因此,能夠將適當?shù)牧康挠凸┙o至連桿側的止推面119和推力支承面147。如圖8所示,軸襯支承部137的徑向的厚度tl在整周范圍內(nèi)形成為軸襯130的徑向的厚度t2以上的厚度,在本實施方式中,厚度tl形成為厚度t2的2倍以上的厚度。這樣,由于軸襯130被具有軸襯130的徑向的厚度t2以上的厚度tl的軸襯支承部137支承,因此,能夠穩(wěn)定地支承軸襯130,并且,能夠分散并緩和從側面板部120受到的對軸襯130的熱影響或變形的影響。保持壁23A的內(nèi)周結合面127A與軸襯130的擴徑部132A及止轉部132B結合,在鑄入軸襯130時,內(nèi)周結合面127A的一部分進入到不連續(xù)地排列的止轉部132B。另外,由于止轉部132B的存在,大幅地確保了內(nèi)周結合面127A與外周面132的接觸面積。這樣,由止轉部132B承受軸襯130的旋轉方向的力,并且,大幅確保了軸襯130的與結合面接觸的接觸面積,因此,能夠使軸襯130牢固地結合于曲軸支承孔110。在鑄造一側箱體91時,在由設于鑄造模具的多個支承腿(未圖示)支承著外側的側面部133A的狀態(tài)下將軸襯130鑄入,在鑄入軸襯130后去除上述支承腿。如圖6所示,在一側箱體91的外側面的寬幅雙覆蓋部128A形成有由于去除上述支承腿而產(chǎn)生的切口槽134。切口槽134沿曲軸支承孔110的內(nèi)周面以大致120°的間隔形成于三處位置。各切口槽134形成為與寬幅雙覆蓋部128A的內(nèi)周面連接的平緩的大致U字形狀。這樣,各切口槽134以與寬幅雙覆蓋部128A的內(nèi)周面連接的方式靠近徑向的內(nèi)側設置,能夠將各切口槽134的大小設置得較小,因此能夠確保寬幅雙覆蓋部128A的強度。例如,在將圓形的孔部作為切口槽設于徑向上更靠外側的位置的情況下,在該孔部與寬幅雙覆蓋部128A的末端部之間會形成薄壁部,因此容易產(chǎn)生缺口。另外,各切口槽134位于寬幅雙覆蓋部128A的內(nèi)周側的從軸襯130的外周面132離開的末端部,施加于軸襯130的應力不容易作用于各切口槽134,因此,能夠防止各切口槽134附近的寬幅雙覆蓋部128A缺損等。并且,能夠使流入到連桿相反側的油中的多余的油穿過切口槽134而排出,從而能夠適當?shù)卣{整向止推面119側供給的油的供給量。圖11是沿圖6中的X1-XI線的剖視圖。如圖11所示,在一側箱體91中,底部油路98位于曲軸支承孔110的下方,且沿車寬方向貫穿一側箱體91。底部油路98與軸頸油路99連通,軸頸油路99在側面板部120內(nèi)向上方延伸。軸頸油路99的上端與沿徑向貫穿軸襯130的軸襯油路135 (徑向的貫穿孔)連通。如在圖11中由箭頭S所示那樣,利用從一側箱體91的下表面以與底部油路98連通的方式插入的鉆頭(未圖示)對鑄入有軸襯130的狀態(tài)下的一側箱體91進行開孔加工,由此形成軸頸油路99和軸襯油路135。這樣,由于在鑄入軸襯130后一次性地同軸加工出軸頸油路99和軸襯油路135,因此,無需在鑄入軸襯130時使軸頸油路99與軸襯油路135的位置對齊,從而能夠提高生產(chǎn)的操作性。另外,不會在鑄入軸襯130時被熔融金屬堵住軸襯油路135。另外,在鑄入軸襯130前不對軸襯130的內(nèi)徑進行精加工,在鑄入軸襯130后,根據(jù)滑動軸承111的壓入尺寸高精度地精加工出軸襯130的內(nèi)徑。在本實施方式中,不是使曲軸箱25上下分割開,而是使曲軸箱25左右分割開來鑄入圓環(huán)狀的軸襯130,因此,在軸襯130的內(nèi)周面131不存在分割面,從而能夠容易地將內(nèi)周面131加工成高精度的圓形,生產(chǎn)率良好。圖12是示出滑動軸承111的圖,圖12 (a)是主視圖,圖12 (b)是沿圖12 (a)的XI1-XII線的剖視圖?;瑒虞S承111由一對對開體140、140 (參照圖7和圖12)構成,該一對對開體140、140是由通過曲軸41的軸線G (參照圖3)的平面將環(huán)二等分為半圓狀而形成的。在此,在圖12中,示出了滑動軸承111的一個對開體140。對開體140形成為半圓的圓弧狀,對開體140具有支承面141,其在對開體140的內(nèi)周側支承軸頸部104A (在另一側箱體92中為軸頸部104B);和壓入面142,其在對開體140的外周側被壓入于軸襯130。在支承面141的寬度方向的中央形成有油槽143,該油槽143在支承面141的周向的整個范圍內(nèi)延伸。在油槽143的兩處部位形成有貫穿對開體140的油孔144。一對對開體140、140為相同的部件。在此,對開體140是通過對作為基體的圓弧狀的鋼材的內(nèi)周面涂敷銅合金進而對該銅合金的層的表面鍍錫而成的、所謂的金屬軸承的對開體。對開體140的周向的兩端面成為使一對對開體140、140對合的一對分割面145,分割面145所在的面是通過滑動軸承111的軸線且與該軸線平行的平面?;瑒虞S承111的軸線與曲軸41的軸線G —致。通過切削或磨削等機械加工將分割面145加工得平坦。因此,能夠確保使對開體140、140彼此對合的狀態(tài)下的分割面145的接觸面積較大,從而能夠提高組裝操作性,并且,能夠以更加穩(wěn)定的狀態(tài)使對開體140、140對合。另外,對開體140的寬度方向的兩側面146A、146B (滑動軸承的軸向的兩側面)是與滑動軸承111的軸線大致正交的面,且被精加工成平坦的面。如圖10所示,滑動軸承111的寬度形成得比軸襯130的寬度小,滑動軸承111被壓入成位于軸襯130的寬度方向的大致中央。詳細來說,如在圖10中由箭頭T所示那樣,滑動軸承111被用于推壓靠曲軸室23的一側的側面146B的工具壓入。此時,由于側面146B被精加工為平坦的,因此,能夠確保上述工具與側面146B接觸的接觸面積,并且,能夠沿壓入方向準確地施加力,從而能夠提高壓入的操作性。另外,由于形成為這樣的結構將軸襯130配置于曲軸支承孔110,將滑動軸承111壓入到剛性和硬度比曲軸箱25高的鑄鐵制的軸襯130而不是鋁合金制的曲軸箱25,因此,能夠確保較高的壓入過盈量,從而能夠更加牢固地固定滑動軸承111。另外,滑動軸承111的寬度比軸襯130的寬度小,使得滑動軸承111的兩側面146A、146B從一側箱體91的寬幅雙覆蓋部128A、128B退避,從而能夠防止由于發(fā)動機24的熱量所引起的熱膨脹而導致寬幅雙覆蓋部128AU28B與滑動軸承111接觸,因此,能夠將滑動軸承111的組裝位置維持在準確位置。如圖7所示,滑動軸承111以使一對分割面145與氣缸軸線C大致正交的方向被壓入于軸襯130。在此,隨著活塞39 (參照圖2)的上下移動而經(jīng)由軸頸部104AU04B作用于滑動軸承111的力沿氣缸軸線C的延伸方向作用,該力大幅作用于對開體140的圓弧的頂點部141A。在本實施方式中,以使分割面145處于與氣缸軸線C大致正交的方向的方式配置對開體140,能夠防止與活塞39的上下移動相伴隨的力大幅作用于分割面145,因此能夠通過滑動軸承111更加穩(wěn)定地支承曲軸41。
另外,對開體140的油孔144 (參照圖12)形成于下述位置在如上述那樣以使分割面145位于與氣缸軸線C大致正交的方向的方式配置對開體140的狀態(tài)下,與軸襯130的軸襯油路135連通的位置。被油泵86供給至軸頸油路99的油通過軸襯油路135和油孔144被供給至對開體140的內(nèi)周側的油槽143。并且,通過在軸頸部104A、104B的整周設置的油槽143潤滑軸頸部 104A、104B。在本實施方式中,軸襯130的內(nèi)周面131是不存在槽的平坦面,并且,僅在一處位置設有軸襯油路135,因此能夠提高軸襯130的剛性,從而能夠穩(wěn)定地支承曲軸41。另外,內(nèi)周面131是不存在槽的平坦面,能夠使軸襯130的熱膨脹均勻化,因此能夠穩(wěn)定地支承曲軸41,進而,在壓入滑動軸承時,對開體140的側面146A不會卡掛于槽,因此組裝操作性良好。如圖3和圖4所示,與一側箱體91同樣,在另一側箱體92的曲軸支承孔110也鑄入有軸襯130,滑動軸承111被從曲軸室23的一側壓入于該軸襯130。將分別壓入有滑動軸承111的一側箱體91和另一側箱體92從曲軸41的軸向的兩側嵌入,并使軸頸部104A、104B分別嵌合于滑動軸承111內(nèi),由此將曲軸41組裝至曲軸箱25。如以上所說明的那樣,根據(jù)應用了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使支承曲軸41的軸頸部104A、104B的軸承為滑動軸承111,另一方面,使連桿42的大端部42A的軸承為滾動軸承即滾柱軸承112,因此,能夠減少供給至大端部42A的滾柱軸承112的油量。由此,通過使曲軸41的軸頸部104A、104B的兩個軸承為滑動軸承111而能夠在實現(xiàn)小型化的同時減少供給的油量,從而能夠使油泵86小型化。另外,使以分割成兩部分的方式構成的滑動軸承111的分割面145和軸向的兩側面146A、146B成為平坦的形狀,從而確保將滑動軸承111壓入到曲軸支承孔110時被推壓的側面146B的面積和分割面145的面積,因此能夠提高組裝的操作性。另外,由于將剛性比鋁合金制的曲軸箱25高的鑄鐵制的軸襯130配置于曲軸支承孔110,因此能夠提高滑動軸承111的壓入過盈量,從而能夠更加牢固地固定滑動軸承111。另外,使軸頸部104A、104B的直徑形成為比位于其兩側的結合部105A、105B大的直徑,在對組裝式的曲軸41進行組裝之前對軸頸部104AU04B的表面進行超精加工,因此,無需對組裝后的較大的曲軸41進行超精加工,從而能夠使超精加工的加工設備小型化,并且能夠提高生產(chǎn)率。另外,軸襯130的內(nèi)周面131是平坦的不存在槽的形狀,使軸襯130的外周的寬度方向的中央部形成為環(huán)狀的擴徑部132A,因此,能夠提高軸襯130的剛性,并且能夠使軸襯130的熱膨脹均勻化,從而能夠提高軸襯130與曲軸箱25的結合強度。另外,通過止轉部132B能夠提高軸襯與曲軸箱25的結合強度。此外,與從曲軸箱25的保持壁23A側引導至滑動軸承111的另一方的油不同,被引導至大端部42A的一方的油經(jīng)由軸端側支承部108而通過軸內(nèi)油路113,因此,能夠將軸內(nèi)油路113的供油量減少為最適于大端部42A的滾柱軸承112的供油量。由此,能夠防止大端部42A的滾柱軸承112的油變得過多,從而能夠降低摩擦力。另外,供從油泵86供給至曲軸41的一方的油流動的軸內(nèi)油路113是從通往氣門傳動室53側的氣門傳動系統(tǒng)的上側油路95A設置小孔96A而分支出的通道,因此能夠確保對另一方的油流過的滑動軸承111和氣門傳動系統(tǒng)的供油量,同時能夠以簡單的結構減少對大端部42A側的供油量。另外,由于能夠減少供油量,因此能夠使油泵86小型化。另外,貫穿徑向的軸襯油路135而對滑動軸承111供油,所述徑向的軸襯油路135在軸襯130中與軸頸油路99、99同軸地加工而成,因此可以省去使軸頸油路99、99與軸襯油路135同軸地對齊的作業(yè),從而能夠提高生產(chǎn)率。另外,利用軸襯支承部137支承軸襯130,該軸襯支承部137的寬度比側面板部120大,且該軸襯支承部137具有軸襯130的徑向的厚度t2以上的厚度tl,因此能夠穩(wěn)定地支承軸襯130,并且能夠分散并緩和從側面板部120受到的對軸襯130的熱影響或變形的影響。另外,在利用從滑動軸承111漏出的油潤滑潤滑在寬幅雙覆蓋部128B的靠連桿42側的側部形成的推力支承面147的情況下,能夠利用寬幅雙覆蓋部128A的靠連桿相反側的儲油壁139限制油向外側泄漏的泄漏量,因此,能夠使油量適當并高效地潤滑推力支承面147。另外,上述的實施方式示出了應用本發(fā)明的一個方式,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對滑動軸承111由等分成兩部分的一對對開體140、140構成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滑動軸承可以是一體地形成的管狀的滑動軸承。另外,對于機動二輪車I的其它細微部分的結構,當然也能夠任意地進行變更。標號說明23A :保持壁(支承部件);25:曲軸箱;41:曲軸;42A :大端部(連桿大端);86:油泵;95A :上側油路(通往氣門傳動系統(tǒng)的供油通道);96A:小孔(節(jié)流部);99、99 :軸頸油路(曲軸箱內(nèi)通道);103 :曲柄銷(曲柄銷部);104A、104B :軸頸部(軸承部);108 :軸端側支承部(曲軸端);110 曲軸支承孔(軸承壓入孔);111 :滑動軸承(曲軸軸承);112 :滾柱軸承(滾動軸承);113 :軸內(nèi)油路(在軸內(nèi)通過的油通道);120 :側面板部(周壁);128A、128B :寬幅雙覆蓋部;130 :軸襯;131:內(nèi)周面(內(nèi)周);
132:外周面(外周);132A:擴徑部;132B:止轉部;133AU33B :兩側面部(軸襯的兩側面);135 :軸襯油路(徑向的貫穿孔);137:軸襯支承部;139 :儲油壁;145 :分割面;146AU46B :側面(滑動軸承的軸向的兩側面);147 :推力支承面(推力支承部);G :軸線(曲軸軸線)。
權利要求
1.一種內(nèi)燃機的曲軸的支承結構,所述曲軸支承于左右分割開的曲軸箱(25),所述左右分割開的曲軸箱(25 )從曲軸(41)的軸向的兩側結合而夾住曲軸(41), 所述內(nèi)燃機的曲軸的支承結構的特征在于, 使支承曲軸(41)的兩端的兩個曲軸軸承為滑動軸承(111),另一方面,使連桿大端(42A)的軸承為滾動軸承(112)。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nèi)燃機的曲軸的支承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動軸承(111)以分割成兩部分的方式構成,使滑動軸承(111)的軸向的兩側面(146A、146B)和通過曲軸軸線(G)的分割面(145)呈平坦的形狀,在所述曲軸箱(25)的軸承壓入孔(110)中配置有剛性比該曲軸箱(25)的材料高的軸襯(130)。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內(nèi)燃機的曲軸的支承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曲軸(41)是兩端部與曲柄銷部(103)分開地進行制造的組裝式的曲軸,將兩端的被所述滑動軸承(111)支承的軸承部(104A、104B)的直徑形成為比該軸承部(104A、104B)的兩側大的直徑,在組裝所述曲軸(41)之前對該軸承部(104AU04B)的表面進行超精加工。
4.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內(nèi)燃機的曲軸的支承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軸襯(130)的內(nèi)周(131)是平坦的不存在槽的形狀,將所述軸襯(130)的外周(132)的寬度方向的中央部形成為環(huán)狀的擴徑部(132A),在所述軸襯(130)的兩側部設有沿周向不連續(xù)的止轉部(132B)。
5.根據(jù)權利要求2至4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內(nèi)燃機的曲軸的支承結構,其特征在于, 油泵(86)配置在靠所述曲軸(41)的軸向的一側的位置,一方的油從該油泵(86)經(jīng)由曲軸軸端(108)而被在軸內(nèi)通過的油通道(113)將油引導至所述連桿大端(42A),另一方的油從曲軸箱(25)的支承部件(23A)側被引導至所述滑動軸承(111)。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內(nèi)燃機的曲軸的支承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方的油通道(113)是從通往氣門傳動系統(tǒng)的供油通道(95A)設置節(jié)流部(96A)而分支出的通道。
7.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內(nèi)燃機的曲軸的支承結構,其特征在于, 穿過徑向的貫穿孔(135)而對所述滑動軸承(111)進行供油,所述貫穿孔(135)在所述軸襯(130)中與曲軸箱內(nèi)通道(99、99)同軸地加工而成。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內(nèi)燃機的曲軸的支承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曲軸箱(25)的保持所述軸襯(130)的保持壁(23A)具有 寬幅雙覆蓋部(128A、128B),所述寬幅雙覆蓋部(128A、128B)相對于所述保持壁(23A)的周壁(120)覆蓋軸襯的兩側面部(133A、133B);和 軸襯支承部(137),其位于所述軸襯(130)的外周面?zhèn)龋撦S襯支承部(137)的寬度比所述周壁(120)寬且比所述寬幅雙覆蓋部(128A、128B)窄, 該軸襯支承部(137)形成為所述軸襯(130)的厚度以上的厚度。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內(nèi)燃機的曲軸的支承結構,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寬幅雙覆蓋部(128AU28B)的靠連桿相反側的側部,形成有使覆蓋所述軸襯(130)的側面(133A)的覆蓋部(128A)進一步向內(nèi)周側伸出而成的儲油壁(139), 在所述寬幅雙覆蓋部(128AU28B)的靠連桿(42)側的側部形成有所述曲軸(41)的推力支承 部(147)。
全文摘要
一種內(nèi)燃機的曲軸的支承結構,其中,在采用滑動軸承實現(xiàn)內(nèi)燃機的小型化的同時能夠使油泵小型化。左右分割開的曲軸箱(25)從曲軸(41)的軸向的兩側結合而夾住曲軸(41),在被曲軸箱(25)支承的曲軸的支承結構中,使支承曲軸(41)的兩端的兩個曲軸軸承為滑動軸承(111),另一方面,使大端部(42A)的軸承為滾柱軸承(112)。
文檔編號F16C17/00GK103069180SQ20118003847
公開日2013年4月24日 申請日期2011年7月12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8月4日
發(fā)明者原田誠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