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大雙筒高壓減震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提高車輛行駛穩(wěn)定性,尤其是提高車輛乘坐者舒適度的器 具。具體地說,是一種工作缸外加有貯氣筒的、帶有改進了的浮動活塞的、減震性能優(yōu)良、緩 沖沖擊力大的車輛液壓減震器。
背景技術(shù):
目前,汽車使用的減震器基本上都屬液壓減震器。車輛在顛簸行駛時,液壓減震器 的活塞桿在缸體內(nèi)不斷作伸縮運動,缸體內(nèi)的減震油不斷通過閥體中的閥片上下流動,來 緩沖沖擊力,緩減顛簸度。由于,活塞桿伸入缸體內(nèi)時會使缸體容積減小,因此缸體內(nèi)不能 完全注滿減震油。又因缸體內(nèi)的減震油本來就不可能注滿,減震器在使用過程中還不可避 免地出現(xiàn)漏油等因素造成油損耗,缸體內(nèi)的減震油會越來越少。這樣,當車輛顛簸頻繁且顛 幅較大時,缸體內(nèi)減震油流通填補滯后,缸體內(nèi)極易出現(xiàn)真空區(qū)域,活塞在缸體內(nèi)出現(xiàn)空程 現(xiàn)象。另外,缸體中油氣混合結(jié)果使減震油乳化,體積增加,活塞不能再工作到原來的下部 位置,使得壓縮阻尼增加到不能允許的數(shù)值。而且,乳化減震油通過閥片時容易會出現(xiàn)噪音 和振動發(fā)出的異響。尤其在低溫情況下減震油通過閥片格外不順暢,嚴重影響減震效果。 近幾年,出現(xiàn)缸體低部充有高壓氣體的新技術(shù)。中國專利,專利號為200620141855. 7,名稱 為“帶浮動活塞的筒式液壓減震器”的專利技術(shù),在筒體(工作缸)的底部安裝有浮動活塞 裝置,基本解決了上述缺陷。但該技術(shù)仍存在缺點如,充入高壓氣體的體積過小,不能適應 大連桿的減震器使用。專利號為“ZL200820164650. X”,名稱為“雙筒高壓減震器”的專利技 術(shù),它包括,工作缸、工作缸內(nèi)的活塞組件、減震油、活塞上的活塞桿、導向器,導向器上面的 密封防塵蓋和襯圈;工作缸內(nèi)腔設有浮動活塞;工作缸外設置貯氣筒;貯氣筒內(nèi)壁與工作 缸外壁間的空間與工作缸下部相通,整個工作缸下部和整個貯氣筒內(nèi)壁與工作缸外壁間的 空間充有高壓氮氣。由于設浮動活塞的工作缸外加了個貯氣筒,使密閉氣室體積增大,從而 能最大限度地滿足活塞桿的行程,提高了減震器的減震性能,特別適合在大活塞桿的減震 器中應用。但在實踐中上述雙筒高壓減震器在重、大型車輛中使用時仍然不能滿足減震需 要。因在重、大型車輛中使用的減震器的活塞桿必須粗大。粗大的活塞桿壓縮時,進入工作 缸內(nèi)的體積也增大,同時工作缸內(nèi)的浮動活塞向下的空間也會增大,這樣原浮動活塞下的 空間就會感到不夠。這就必須對雙筒高壓減震器的缸體進行進一步改進。
發(fā)明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之目的是彌補上述之不足,向社會公開一種帶浮動活塞的、減震性能 好,充入氣體量大,緩沖沖擊力大的能適應安裝粗大活塞桿的筒式液壓減震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shù)方案是這樣實現(xiàn)的一種大雙筒高壓減震器,包括工作缸、該工作缸內(nèi)的活塞組件、減震油、活塞上的 活塞桿、工作缸上端的導向器,該導向器上面的密封防塵蓋和襯圈,設于工作缸內(nèi)腔下部的浮動活塞,所述工作缸外層的貯氣筒,所述工作缸下部的浮動活塞以下和該工作缸外壁與 所述貯氣筒內(nèi)壁間的空間相通且充有高壓惰性氣體;其特征在于從所述的工作缸下部的 浮動活塞處起的下部缸體之直徑大于工作缸的上部缸體之直徑。所述的工作缸缸體中部設有一個環(huán)形限位槽,該限位槽將所述的上、下兩部分直 徑不同的缸體劃分開,所述限位槽以上的工作缸的上部缸體的直徑小、所述限位槽以下的 下部缸體的直徑大。所述的工作缸底部有一通氣孔,所述工作缸外壁與所述貯氣筒壁間的空間就通過 通氣孔與工作缸下部相通。所述的貯氣筒底部與底座密封連接,所述底座與工作缸底部有通氣間隙。所述的工作缸外壁與所述貯氣筒內(nèi)壁間的空間和所述工作缸下部所充的高壓惰 性氣體為氮氣。所述的底座中設有充氣孔;當惰性氣體充滿后,充氣孔被牢牢封住。本實用新型與現(xiàn)有技術(shù)相比的優(yōu)點是由于所述的工作缸的下部缸體的直徑大于工作缸的上部缸體的直徑,擴大了下部 缸體的體積,增加了工作缸的下部缸體中的高壓氮氣,從而解決了重、大型車輛中使用的減 震器的活塞桿必須粗大,粗大的活塞桿壓縮時進入工作缸內(nèi)的體積大而使缸體下部的浮動 活塞活動空間不夠的問題。由于工作缸缸體中部設有一個環(huán)形限位槽,該限位槽將所述的上、下兩部分直徑 不同的缸體劃分開,所述限位槽以上的工作缸的上部缸體的直徑小、所述限位槽以下的下 部缸體的直徑大,這一限位槽能避免萬一活塞進入缸體太深,活塞進入下部缸體的浮動活 塞工作區(qū)碰及浮動活塞。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結(jié)構(gòu)示意圖(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附圖中的各附圖標記名稱是活塞桿1、密封防塵蓋2、導向器3、減震油4、貯氣筒5、限位槽6、浮動活塞7、0形 密封圈77、氮氣8、通氣孔9、底座10、充氣孔101、通氣間隙11、工作缸12、上部缸體121、下 部缸體122、活塞組件13、活塞環(huán)14、襯圈15。
以下結(jié)合附圖進一步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圖1),一種大雙筒高壓減震器,包括工作缸12、該工作缸內(nèi) 的活塞組件13、減震油4、活塞上的活塞桿1、工作缸12上端的導向器3,該導向器上面的密 封防塵蓋2和襯圈15,設于工作缸內(nèi)腔下部的浮動活塞7,所述工作缸外層的貯氣筒5,所述 工作缸12下部的浮動活塞7以下和該工作缸12外壁與所述貯氣筒5內(nèi)壁間的空間相通且 充有高壓惰性氣體;其特征在于從所述的工作缸下部的帶0形密封圈77的浮動活塞7處 起的下部缸體122之直徑大于工作缸的上部缸體121之直徑。所述的工作缸12缸體中部設有一個環(huán)形限位槽6,該限位槽6將所述的上、下兩部 分直徑不同的缸體121、122劃分開,所述限位槽6以上的工作缸12的上部缸體121的直徑小、所述限位槽6以下的下部缸體122的直徑大。所述的工作缸12底部有一通氣孔12,所述工作缸12外壁與所述貯氣筒5內(nèi)壁間 的空間就通過通氣孔9與工作缸下部相通。所述的貯氣筒5底部與底座10密封連接,所述底座10與工作缸底部有通氣間隙 11。所述的所述的工作缸12外壁與所述貯氣筒5內(nèi)壁間的空間和所述工作缸12下部 所充的高壓惰性氣體為氮氣8。所述的底座10中設有充氣孔101 ;當惰性氣體充滿后,充氣孔被牢牢封住。
權(quán)利要求一種大雙筒高壓減震器,包括工作缸(12)、該工作缸內(nèi)的活塞組件(13)、減震油(4)、活塞上的活塞桿(1)、工作缸(12)上端的導向器(3),該導向器上面的密封防塵蓋(2)和襯圈(15),設于工作缸內(nèi)腔下部的浮動活塞(7),所述工作缸外層的貯氣筒(5),所述工作缸(12)下部的浮動活塞(7)以下和該工作缸(12)外壁與所述貯氣筒(5)內(nèi)壁間的空間相通且充有高壓惰性氣體;其特征在于從所述的工作缸下部的浮動活塞(7)處起的下部缸體(122)之直徑大于工作缸的上部缸體(121)之直徑。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大雙筒高壓減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工作缸(12)的缸體 中部設有一個環(huán)形限位槽(6),該限位槽(6)將所述的上、下兩部分直徑不同的缸體(121、 122)劃分開,所述限位槽(6)以上的工作缸(12)的上部缸體(121)之直徑小、所述限位槽 (6)以下的下部缸體(122)之直徑大。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大雙筒高壓減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工作缸(12)底 部有一通氣孔(12),所述工作缸(12)外壁與所述貯氣筒(5)內(nèi)壁間的空間就通過通氣孔 (9)與工作缸下部相通。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大雙筒高壓減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貯氣筒(5)底部與貯 氣筒下的底座(10)密封連接,所述底座(10)與工作缸底部有通氣間隙(11)。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雙筒高壓減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工作缸(12)外壁與所 述貯氣筒(5)內(nèi)壁間的空間和所述工作缸(12)下部所充的高壓惰性氣體為氮氣(8)。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大雙筒高壓減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10)中設有充 氣孔(101);當惰性氣體充滿后,充氣孔被牢牢封住。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大雙筒高壓減震器。一種大雙筒高壓減震器,包括工作缸、該工作缸內(nèi)的活塞組件、減震油、活塞上的活塞桿、工作缸上端的導向器,該導向器上面的密封防塵蓋和襯圈,設于工作缸內(nèi)腔下部的浮動活塞,所述工作缸外層的貯氣筒,所述工作缸下部的浮動活塞以下和該工作缸外壁與所述貯氣筒內(nèi)壁間的空間相通且充有高壓惰性氣體;其特征在于從所述的工作缸下部的浮動活塞處起的下部缸體之直徑大于工作缸的上部缸體之直徑。所述工作缸的缸體中部設有一個環(huán)形限位槽,該限位槽將所述的上、下兩部分直徑不同的缸體劃分開。本實用新型能適應安裝粗大活塞桿的筒式液壓減震器,減震性能好,充入氣體量大,緩沖沖擊力大。
文檔編號F16F9/32GK201651147SQ20102012844
公開日2010年11月24日 申請日期2010年3月11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0年3月11日
發(fā)明者勵明夫 申請人:勵明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