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具有無臺肩的返回通路的線性運行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線性運動裝置。這類線性運動裝置例如為滾珠導軌導向裝置或者 滾子導軌導向裝置,其中,第一組件是滑架而第二組件是導軌。但本發(fā)明也可用于線性模 塊中,在所述線性模塊中線性導向裝置與相對應的驅動裝置集成為一個結構單元。作為應 用領域,也可以考慮滾動體螺紋驅動裝置,其中,第一組件體現(xiàn)為螺母而第二組件體現(xiàn)為絲 桿。
背景技術:
由US 5193914公開了一種滾珠導軌導向裝置形式的線性運動裝置。根據(jù)US 5193914的圖1,所述線性運動裝置包括滑架形式的第一組件1。該第一組件能夠相對于導 軌形式的第二組件2沿縱向運動。為此,在第一組件上設置有總共四個沿縱向延伸的第一 滾動面9 ;10 ;11 ;12,這些第一滾動面9 ;10 ;11 ; 12與第二組件上的第二滾動面5 ;6 ;7 ;8 相對置。在這些所述的滾動面之間分別設置有一列滾子形的滾動體,這些滾動體分別可以 在第一組件中或者滑架中循環(huán)地運行。為此目的,在第一組件中共設置有四個返回通路15 ; 17 ;20 ;21。第一組件包括第一基體,在所述第一基體的兩個縱向端側上分別設置有一個可 作為整體進行裝配的轉向組件。根據(jù)US 5193914的圖6和圖7,在每個轉向組件13中共設 置有四個彎曲的轉向通路14 ;16 ;18 ;19,這些轉向通路將第一滾動面和相對應的返回通路 連接在一起,從而產(chǎn)生循環(huán)的運行路徑。因此,轉向通路基本上無臺肩地對準返回通路,在 轉向組件上設置有配合到返回通路中的凸起62。為此,其中在構造有相應的返回通路的返 回管70上各設置一個凹槽,根據(jù)圖3,所述凹槽由面39 ;40限定。US 5193914的缺點在于,單獨的返回管是必不可少的。這除了制造成本更高之 外還具有以下缺點,即在第一組件前面和后面必須存在用于裝配返回管的足夠空間。這樣 的空間尤其是在線性模塊中,例如由DE 102006007067A1公開的線性模塊中不是總能實現(xiàn) 的。雖然也可以借助于單獨的工序從第一組件的縱向端側起直接在第一組件中開設定向 凸起所需的凹槽,但這在空間有限的情況下也不總是可行的并且成本較高。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任務在于給出一種線性運動裝置,在該線性運動裝置中可以特別成本有 利地制造定向凸起所需的反輪廓,尤其是在空間有限的情況下,如其在線性模塊中那樣。在 此,尤其應舍棄單獨的返回管。此外,應該特別無干擾地構造彎曲的轉向通路和返回通路之 間的過渡區(qū)域,使得滾動體在線性運動裝置中特別低噪聲和低磨損地運行。根據(jù)本發(fā)明,所述任務通過以下方式解決,即返回通路完全地并且直接地設置在 第一基體中,其中,轉向組件的凸起被構造為指形地沿縱向延伸,其中返回通路具有適配于 指形凸起的槽,所述凸起配合到所述槽中。根據(jù)該建議消除了返回管,其中,返回通路被直 接構造在第一基體中。返回通路也應被完全構造在第一基體中,即被第一基體全方位地限 定,借此線性運功裝置如同根據(jù)US 5193914的線性運動裝置那樣產(chǎn)生很少的噪聲。用于定向凸起的嚙合輪廓被實施為槽的形式。為了確保所述槽盡可能少地損害滾動體在返回通路 中的導向,所述槽應構造得盡可能窄。相應地,定向凸起被構造為指形凸起,所述指形凸起 的長度應比其寬度明顯更大。下面說明了本發(fā)明的有利的擴展構型和改進。適配的槽可以在返回通路的整個長度上延伸,其中所述返回通路優(yōu)選在整個長度 上具有基本上恒定的橫截面輪廓。在此,尤其應考慮的是,在擠壓方法中由鋁制造基體,從 而可以以成本有利的方式構造返回通路的幾乎任意的橫截面形狀。特別優(yōu)選地,應在擠壓 之后不再對返回通路進行其它的加工。通過擠壓制造,返回通路在第一基體的整個長度上 具有基本上恒定的橫截面輪廓。因此,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槽也在返回通路的整個長度上延伸。這 樣的實施方式比所述槽僅僅在返回通路的端部區(qū)域中延伸的實施方式成本有利得多,因為 在后一種情形中必須在單獨的工序中制造所述槽,例如借助于金屬切削加工,如銑削。可以設置球作為滾動體,其中,所述槽的寬度在球直徑的10%和60%之間。槽的 這個寬度確保了指形凸起一方面具有足夠的剛性,以便實現(xiàn)其定向功能,其中,另一方面在 返回通路中在所述槽旁仍存在用于對滾動體進行導向的足夠大的導向面。指形凸起可以具有至少一個導向面,所述至少一個導向面朝向滾動體,其中導向 面在指形凸起的背離轉向組件的前端部上被構造成如此深地下沉到所述槽中,使得導向面 可以不與滾動體接觸。指形凸起不在返回通路的整個長度上延伸,從而所述指形凸起具有 前縱向端面。借助所建議的措施應實現(xiàn)所述前縱向端面被設置成如此深地下沉到所述槽 中,使得由返回通路滾入到彎曲的轉向通路中的滾動體不會與所述前縱向端面發(fā)生碰撞。 這種碰撞會干擾滾動體運行并且產(chǎn)生噪聲,所述噪聲應避免。導向面可以相對于返回通路的走向傾斜,其中,導向面被設置為在指形凸起的前 端部上比在指形凸起的相對置的后端部上距返回通路的中軸線更遠。在此優(yōu)選考慮,導向 面在指形凸起的后端部上從相對應的槽伸出,因此所述滾動體在此區(qū)域中不會接觸到返回 通路的導向面。如果由于公差原因無法實現(xiàn)這樣的優(yōu)選狀態(tài),則至少返回通路的導向面僅 僅伸出指形凸起一個非常小的長度。借助以上所述措施應當實現(xiàn)由彎曲的轉向通路滾入 到返回通路中的滾動體在指形凸起的區(qū)域中不會與第一基體的縱向端面發(fā)生碰撞。可以設置球形的滾動體,其中,指形凸起具有U型的橫截面形狀,所述U型的橫截 面形狀具有基座和兩個U型臂,在這兩個U型臂的端側上各設置有一個導向面,其中,U型 臂的長度從指形凸起的前端部到指形凸起的后端部優(yōu)選均勻地增加。因此,通過由U型臂 的端面形成相對于返回通路的走向傾斜的導向面。因為U型臂的端面非常窄,所以球基本 上始終僅僅在兩個點上接觸導向凸起,使得所述球始終以定義的方式靜態(tài)地、確定地在導 向凸起上導向,即使存在指形凸起的制造不精確性。指形凸起可以至少部分地貼靠在相對應的槽的底部上。由此,可能導致指形凸起 的已定義的位置。所述實施方式特別有利地與指形凸起上的導向面應具有相對于槽確定的 位置的實施方式相結合??梢栽O置至少兩個指形凸起,所述至少兩個指形凸起基本上均勻分布地設置在相 對應的返回通路的圓周上,其中,所述至少兩個指形凸起分別配合到一個單獨的槽中。通過 這樣的實施方式實現(xiàn)了 指形凸起使轉向組件相對于第一基體定向在關于縱軸向的每個橫 向上。為了不會沒有必要地增加裝配轉向組件的難度,使指形凸起的數(shù)量盡可能地少。
上述實施方式特別有利地與在指形凸起上相對于返回通路的走向傾斜地設置導 向面的實施方式相結合。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僅僅在指形凸起的區(qū)域中阻止第一基體的縱 向端面與指形凸起之間的碰撞。通過使用多個指形凸起可以實現(xiàn)排除在返回通路的整個 圓周上的相應碰撞。在使用球形的滾動體的情況下,為了實現(xiàn)所期望的效果,三個指形凸起 便足夠了。優(yōu)選相同地實施所有指形凸起和相應的槽,因此所述滾動體在所有側上被均勻地 導向。由此實現(xiàn)滾動體特別無干擾和低噪聲的運行??梢栽O置可彎曲變形的管,所述管限定用于滾動體的柔性的通路,其中,指形凸起 設置在可彎曲變形的管的前端部上,其中,可彎曲變形的管的對置的后端部被固定在轉向 組件中,使得柔性的通路通到相對應的轉向通路中。如已經(jīng)提及的,應特別優(yōu)選無需其它再 加工地在擠壓方法中制造返回通路。在此產(chǎn)生這樣的問題,即返回通路往往有明顯的位置 誤差。在這個方面,尤其是返回通路相對于第一滾動面的位置是至關重要的。該位置必須精 確地與相對應的彎曲的轉向通路協(xié)調一致,從而可以在轉向通路的兩個端部上確保無臺肩 的過渡。但返回通路的所述位置誤差使這無法實現(xiàn)。借助所提出的可彎曲變形的管可以補 償所述取決于制造的偏差,而在滾動體路徑中不存在任何可能干擾滾動體運行的臺階。可 彎曲變形的管在后端部上被固定在轉向組件中,其中,所述管在前端部上與返回路徑中的 指形凸起配合。通過這樣的措施,使可彎曲變形的管產(chǎn)生補償所述偏差所需的彎曲。在此, 可以優(yōu)選地考慮彈性彎曲。需要注意的是,在此實施方式中也可以優(yōu)選地使用多個指形凸 起,從而可以在每個任意的橫向上進行所述彎曲??蓮澢冃蔚墓芸梢跃哂兄辽僖粋€徑向的窗。已經(jīng)表明,由塑料制成的可彎曲變 形的管本身具有相對高的剛性,使得指形凸起的強度經(jīng)常不足以使可彎曲變形的管足夠彎 曲。通過徑向的窗應如此程度地減低可彎曲變形的管的彎曲剛度,使得可以借助指形凸起 實現(xiàn)所需的彎曲。在確定窗的大小和數(shù)量時必須考慮,剩余的管仍足夠對滾動體進行導向??梢栽趶澢鷱椥缘墓艿膱A周上分散地設置多個徑向的窗,使得這些窗定義彎曲彈 性的管中的連接條,其中,這些連接條設置在指形凸起的延長部中。由此確保指形凸起以足 夠高的剛性與所述連接條連接,以便實現(xiàn)以上所述的彎曲,其中,同時整個可彎曲變形的管 具有相對小的剛性。此外通過將連接條設置在指形凸起的延長部中,確保了指形凸起上的 導向面可以不中斷地繼續(xù)延伸到連接條上,從而不存在可能阻礙滾動體運行的干擾位置。指形凸起和可彎曲變形的管可被一體地構造為單獨的轉接件的形式。雖然所述部 件的形狀相對比較復雜,但可以在注塑方法中由塑料制造所述部件,因為所述部件不具有 借助所述方法僅可成本較高地制造的側凹。相應地,轉接件是成本有利的。同時,轉接件 的尺寸基本上僅僅取決于球直徑,從而可以在很多不同構造的線性運動裝置中使用同一部 件,只要在這些線性運動裝置中使用相同的滾動體。由此可以進一步降低制造成本。此外, 通過單獨的轉接件如此簡化剩余的轉向組件,從而也可以簡單地在塑料注塑方法中制造所 述剩余的轉向組件??蓮澢冃蔚墓芸杀蝗菁{在轉向組件的圓錐形的凹槽中。相應地,可彎曲變形的 管在圓錐形的凹槽的具有最小直徑的區(qū)域中固定在轉向組件上。與之相反,圓錐形的凹槽 的剩余區(qū)域具有更大的直徑并且因此為可彎曲變形的管的彎曲變形提供所需的空間并且 在所有橫向上是均勻的。所述布置一方面是非常節(jié)省空間的,另一方面可以毫無問題地在塑料注塑方法中制造。可彎曲變形的管的與指形凸起相鄰的端面可以貼靠在第一基體上。相應地,通過 圓錐形的凹槽與第一基體結合來確定可彎曲變形的管的位置以及因此整個轉接件在縱向 上的位置,為此不需要在轉向組件上或者第一基體上尤其耗費的緊固輪廓。在此,轉接件的 端面優(yōu)選被實施為平坦的,如同第一基體的相對應的端面那樣。
以下根據(jù)附圖詳細地解釋本發(fā)明。附圖示出圖1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線性運動裝置的立體視圖,圖2 根據(jù)圖1的線性運動裝置的橫剖視圖,其中,剖切面在圖1中以A-A表示出;圖3 根據(jù)圖1的線性運動裝置的第一組件的立體視圖;圖3a 根據(jù)圖3的第一組件的第二實施方式的局部立體視圖;圖4 根據(jù)圖1的線性運動裝置的驅動組件的立體視圖;圖5 根據(jù)圖1的線性運動裝置的第二組件的立體視圖;圖6 沒有圍繞的第一組件的滾動體循環(huán)運行裝置的立體視圖;圖7 根據(jù)圖6的滾動體循環(huán)運行裝置的轉向組件的分解示圖;圖8 根據(jù)圖7的轉接件的立體視圖;圖9 具有已安裝的轉接件的返回通路的橫截面圖;圖10 轉向組件的第二實施方式的立體視圖;圖11 轉向組件的第三實施方式的分解示具體實施例方式圖1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線性模塊形式的線性運動裝置10。該線性運動裝置包括沿 縱向11延伸的殼體形式的第一組件30。此外設置有臺式部件形式的第二組件60,所述第 二組件60可相對于第一組件30沿縱向運動。第二組件60包括第二基體70,所述第二基體 70由鋁制成,其中,在所述第二基體70的前端部上設置有緊固板82,所述緊固板82在第二 組件的各位置中均位于第一組件30的前端部前面。緊固板82是由鋁制成的平板,該緊固 板同樣如第二基體70那樣設置有螺紋孔83或通孔84形式的各種不同的緊固裝置81,從而 緊固板82可被固定在(未示出的)上級組件上。第一組件30包括同樣由鋁制成的第一基體40。在第一基體40中設置有作為緊固 裝置的通孔42,從而第一組件30可被固定在(未示出的)下級組件上。因為第一組件30 的緊固裝置42被第二組件60部分地遮擋,所以在第二組件60中設置有若干貫通的裝配孔 76,螺栓可以穿過這些裝配孔76插入到第一組件30的通孔42中。由鋼板制成的刮擦板62借助緊固螺栓62a安裝在第二基體70的后端部13上。 刮擦板62以小的距離與第一基體40相對置,使得基本上沒有異物可以到達第一組件30和 第二組件60之間。此外,借助刮擦板61封閉第二基體70中的端側(粗略地示出的)磁體凹槽77,在所述磁體凹槽77中容納有(粗略地示出的)永磁體63??梢酝ㄟ^一個或多個 傳感器33檢測所述永磁體63的磁場,所述傳感器33在沿縱向11延伸的、側凹的傳感器槽 41中可被固定在每個任意縱向位置上。由此可以通過(未示出的)上級控制裝置識別第二 組件60相對于第一組件30的一個或多個位置。 在第一基體40的后端部13上設置有驅動組件90,借助所述驅動組件90可使第二 組件60相對于第一組件30運動。但在圖1中僅僅可以看到驅動組件90的傳動殼體91,其 中,將參照圖4對驅動組件90進行更詳細的描述。圖2示出線性運動裝置10的橫截面。可以看到第二基體70的總體上U型的結構, 所述第二基體70具有基座71和兩個從基座71垂直伸出的U型臂72。在U型臂的相對置 的內側上分別設置有一第二滾動面部分61。所述第二滾動面部分61是沿縱向延伸的附壁 型元件(Profilk5rper),所述附壁型元件具有恒定的、基本上V型的橫截面形狀。V型的內 側上,由硬化的滾動軸承鋼制成的第二滾動面部分61設置有第二滾動面61a,所述第二滾 動面61a具有尖頂拱的橫截面輪廓,從而球形的滾動體15以已知的方式在兩個點上接觸第 二滾動面61a。第一滾動面部分31位于第二滾動面部分61對面,所述第一滾動面部分31 除了長度之外與第二滾動面部分61相同。與此相應地,滾動體15可以在第一滾動面31a和 第二滾動面61a之間滾動,從而第二組件60可沿縱向運動地支撐在第一組件30上。第一 基體40和第二基體70分別由坯件制成,所述坯件在擠壓方法中由鋁制造成,其中,在擠壓 情況下制成的橫截面輪廓大部分對應于圖2中可以看出的橫截面輪廓。下面將相應地指出 在經(jīng)過擠壓之后仍需進行金屬切削加工的幾何形狀。在此首先要提到容納凹槽48 ;74,在 容納凹槽48 ;74中形鎖合地容納有第一滾動面部分31和第二滾動面部分61。剛剛提到的 48 ;74必須恰好與相對應的滾動面部分31 61相適配并且具有高直線度,滾動導向裝置 借此剛性地并且精確地工作。因此,這些容納凹槽借助于銑削加工開設在相應的坯件上。為每個第一滾動面31分配一個返回通路50,所述返回通路50無需其它再加工地 在擠壓中制造。將參照圖9對返回通道50的橫截面形狀進行更加詳細地描述,所述返回通 道50在兩個端部上通過各一個彎曲的轉向通路(125;圖7)與相對應的第一滾動面31a連 接,從而滾動體15能夠循環(huán)地運行。圖2右側的第一滾動面部分31容納在第一基體40的調節(jié)區(qū)段45上,所述調節(jié) 區(qū)段45可以相對于第一基體40的基座區(qū)段44調節(jié)其位置,在所述第一基體40上設置有 用于下級組件的緊固裝置(42 ;圖1),從而可以調節(jié)滾動導向裝置的預應力。為此目的,調 節(jié)區(qū)段45通過兩個沿縱向延伸的、彎曲彈性的連接條47與基座區(qū)段44 一體地連接。調節(jié) 區(qū)段45設置有螺栓35形式的調節(jié)裝置,所述螺栓35擰入到調節(jié)區(qū)段45的(粗略示出的) 螺紋46中。因為螺栓35被第二組件60遮擋,所以在所述第二組件60中設置有一個通孔 (43 ;圖1),從而可以借助螺旋工具、例如內六角扳手調節(jié)螺栓35。螺栓的端面35a通過單 獨的矩形鋼板支撐在基座區(qū)段44上。鋼板34是必需的,螺栓35借此不會使第一基體40 的軟質的鋁彈性變形,所述彈性變形可能會不期望地減弱滾動體15上的預應力。所述彎曲 彈性的連接條47分別平行于第二組件60的U型臂72設置,其中,所述螺栓35的螺旋軸線 垂直于這些連接條47地定向,從而給出適合于預應力調節(jié)的調節(jié)方向。此外需指出的是,第一基體40以一個小的距離與第二基體70等距離地相對置,從 而在第一基體40和第二基體70之間存在一個窄的密封間隙19,所述密封間隙19阻止了異物可能到達第一基體40和第二基體70之間。尤其應阻止異物可能到達這些滾動體15,因 為這可能會在異物處于滾動體15和相對應的滾動面31a;61a之間時導致?lián)p害。為了進一 步阻止異物的侵入,密封間隙19從線性運動裝置10的外表面14起設置有方向變換部。在 此也應指出第二基體70上的加強筋78,所述加強筋78應提升第二基體的彎曲剛度。所述 加強筋78配合到第一基體40上的筋凹槽52中,從而在這個區(qū)域中也存在所述窄的密封間 隙19。此外,在圖2中還可以看出側凹的傳感器槽41的T型橫截面形狀。此外還應指出 推管80,將參照圖5對所述推管80進行更詳細地描述。推管80以一個小的距離容納在第 一基體40的螺母凹槽56中。圖3示出第一組件30。第一組件30的第一基體40被劃分為直接相互交界的第 一縱向區(qū)段40a和第二縱向區(qū)段40b。在位于第一組件30的前端部12上的第二縱向區(qū)段 40b中設置有以上所述循環(huán)地運行的滾動體15。在圖3中尤其可以看到四個循環(huán)組件120, 這些循環(huán)組件分別具有一個唯一的、彎曲的轉向通路(125 ;圖7),所述轉向通路使相對應 的第一滾動面(31a ;圖2)與相對應的返回通路(50 ;圖2)相連接。相同實現(xiàn)的轉向組件 120被如此構造,使得可以從一個唯一的裝配側32安裝這些轉向組件,其中,同樣可以僅 僅從該裝配側32制造第一基體40中的相應的緊固輪廓53。所述裝配側32是第一組件30 的在圖3中的上側。在第一基體40中為每個轉向組件分別設置一個轉向凹槽53作為所述 緊固輪廓,所述轉向凹槽53是借助于立銑刀制造的。在此需注意,返回通路(50;圖2)在 經(jīng)擠壓的坯件的整個長度上延伸,其中,在圖2中還可以看到返回通路的殘余部分50b,這 些殘余部分在第一基體40的第一縱向區(qū)段40a中不具有任何功能。四個轉向組件120各 借助一個單獨的螺栓131固定在第一基體40上,其中,同樣可以從所述裝配側32擰入這些 螺栓131,并且也可以從該裝配側32開設相對應的螺紋孔。滾動體返回導向裝置的構型使 得轉向組件120的結構形式能夠用于線性運動裝置10的很多不同的結構形式中。第一基體40的以上所述的調節(jié)區(qū)段45在圖3中設置在右側。尤其可以看出,設 置有三個螺栓35,借助這些螺栓可以進行滾動體預應力的調節(jié)??梢越柚鷻M縫54和縱縫 (165 ;圖2)使調節(jié)區(qū)段45與第一基體40的基體區(qū)段44分離,從而不阻礙調節(jié)區(qū)段的調節(jié) 運動。在第一組件30的前側12上設置有單獨的封閉板36,所述封閉板36是由鋼板制造 的。封閉板36以小的距離實施為與第二基體(70 ;圖2)等距離。應指出,封閉板36的止擋區(qū)段36b略微伸出第一基體40,從而止擋區(qū)段36b可用 作第二組件的終端止擋。為此目的,在第二基體上設置有與縱向橫向地延伸的止擋面(79; 圖5),所述止擋面可以與止擋區(qū)段36b產(chǎn)生貼靠。通過在第二基體的坯件的U型臂的端側 上進行相應地銑削來制造所述止擋面。此外,應當指出,刮擦凸起36a以很小的距離與第二 組件60的第二滾動面(61a;圖2)匹配。借助于此,可以從第二滾動面上去除異物、如金屬 屑,從而使得金屬屑不會進入到滾動體循環(huán)運行裝置中并且在那里造成損害。在第一基體40的第一縱向區(qū)段40a中設置有用于容納驅動組件的電動機(101 ; 圖4)的電動機凹槽55。電動機凹槽55完全借助于銑削加工制造,因為在此在第一基體 40的坯件中存在用于滾動導向裝置的預壓力調節(jié)的調節(jié)機構的彎曲彈性的連接條(47 ;圖 2)。第一基體40的外表面在第一縱向區(qū)段40a中從擠壓坯件開始不再進行加工。該輪廓
9必須相應地在第二縱向區(qū)段40b中銑削掉,以便提供第一滾動面部分的容納凹槽(48 ;圖 2)。在電動機凹槽55旁邊設置有螺母凹槽56,所述螺母凹槽56在第一組件30的整 個長度上延伸,其中,螺母凹槽56與電動機凹槽55共同形成用于容納驅動組件(90 ;圖4) 的驅動腔。螺母凹槽56用于容納驅動組件的絲桿(95 ;圖4)和第二組件的相對應的推管 (80 ;圖5)。螺母凹槽56以及電動機凹槽55至少部分地設置在第二基體的U型臂的高度 區(qū)域(73 ;圖2)中,使得線性運動裝置具有特別小的結構高度。電動機凹槽55通過換氣凹槽57與螺母凹槽56連通,其中,所有所述凹槽通過驅 動組件(90 ;圖1)氣密地遮蓋。相應地,在第二組件駛入時由于螺母凹槽56中的螺母和推 管(80 ;圖5)的運動而受到排擠的空氣通過換氣凹槽57流入到電動機凹槽55中,并在電 動機凹槽55中流過電動機(101 ;圖4)并且通過橫縫54流出。在第二組件駛離時出現(xiàn)相 反的流動方向。通過空氣在電動機旁流過來冷卻電動機,從而可以使用具有高功率密度的 特別小的電動機。圖3a示出第一組件的第二實施方式30a。所述第二實施方式30a與根據(jù)圖3的 第一實施方式30的不同之處僅僅在于中間縱向區(qū)段31c中的可調節(jié)的第一滾動面部分 31不是支撐在第一基體40上。采取這一措施旨在通過相對較長的第一滾動面來阻止?jié)L動 體阻塞。選擇第一滾動面的大的長度,由此所述第一組件30a可以剛性地承受高的轉矩負 載。所述中間縱向區(qū)段31c通過以下方式形成,即在所述區(qū)域中基體40幾乎被完全銑 除,從而形成第一基體40的第一調節(jié)區(qū)段45a和第二調節(jié)區(qū)段45b,所述第一調節(jié)區(qū)段45a 和第二調節(jié)區(qū)段45b設置成相隔一定距離。因此,在中間縱向區(qū)段31c中,在第一滾動面部 分后面完全不存在任何可能支撐第一滾動面部分的材料;在中間縱向區(qū)段31c中,在第一 滾動面部分31和第一基體40之間存在一距離31d。因為第一滾動面部分31僅僅具有相對 較小的剛性,在那里運動的滾動體15僅僅經(jīng)受很小的負載,從而這些滾動體在出現(xiàn)滾動體 阻塞時也可以滑動地推移,這立即重新消除了滾動體阻塞。第一調節(jié)區(qū)段45a和第二調節(jié)區(qū)段45b僅僅通過返回管51 —體地相互連接,在所 述返回管51中設置有返回通路(50 ;圖2)。因為返回管51僅僅具有非常小的壁厚度,所以 返回管51具有相對的剛性,從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相互獨立地調節(jié)第一調節(jié)區(qū)段45a和 第二調節(jié)區(qū)段45b,以便調節(jié)滾動導向裝置的預應力。第一調節(jié)區(qū)段45a和第二調節(jié)區(qū)段 45b僅僅分別設置有螺栓形式的一個唯一的調節(jié)裝置是有利的,因為這樣可以最快速地實 施預應力調節(jié)。除此之外,第一組件的第二實施方式30a與第一實施方式30相同。這例如涉及分 離銑槽58a,借助所述分離銑槽58a在調節(jié)區(qū)段45 ;45a ;45b和第一基體40的基座區(qū)段44 之間形成分離間隙58,從而確保了調節(jié)區(qū)段的所期望的可調節(jié)性。此外,在圖3a中還可以 看到緊固螺栓37,封閉板36借助這些緊固螺栓37固定在第一基體40上。最后,還需要指 出沉孔42,第一組件30 ;30a可以借助這些沉孔42固定在上級組件上。圖4示出驅動組件90,所述驅動組件90可作為整體固定在第一基體的后縱向端部 上,其中,為了清楚起見,去掉了傳動殼體(91 ;圖1)。驅動組件90包括電動機101和絲桿 95,所述電動機101和所述絲桿95的旋轉軸線95a ;101a相互平行地定向。電動機101和
10絲桿95之間的旋轉驅動連接借助于循環(huán)的齒帶94進行,其中,較小的第一齒帶輪92設置 在電動機101上而較大的第二齒帶輪93設置在絲桿95上。電動機101借助緊固螺栓105 固定在電動機板104上。所述電動機板104又可被固定在傳動殼體(91 ;圖1)的不同橫向 位置上,從而可以通過推移電動機101來調節(jié)齒帶在運行中所需的張力。電動機板104的 相應位置通過定位銷106固定,所述定位銷106形鎖合地配合到傳動殼體(91 ;圖1)中。電 動機101裝配有旋轉傳感器103,所述旋轉傳感器103的信號通過電線路102傳輸?shù)?未示 出的)上級控制裝置。上級控制裝置同樣通過電線路102向電動機101供給電流。此外電 動機101裝配有自己的電動機殼體101b,從而使得以上所述的冷卻空氣在電動機殼體101b 和電動機凹槽(55 ;圖3)之間流動。由此阻止通過冷卻空氣吸入的異物能夠進入到電動機 101的內部。絲桿95包括軸承部分97和螺紋部分96。螺紋部分96是在螺紋滾壓方法中制造 的滾珠絲杠的一個區(qū)段,所述滾珠絲杠相應地在其整個長度上設有一個或多個螺距95b。在 螺紋滾壓中,通常制造具有數(shù)米長度的絲桿。為了形成螺紋部分96,僅僅將所述絲桿截斷為 所期望的長度,而無需其它的再加工。軸承部分97與螺紋部分96的連接通過軸承部分97上的夾緊區(qū)段97b進行,所 述夾緊區(qū)段97b直接作用在螺紋部分96的螺距95b上。出于成本原因,在夾緊區(qū)域中未去 除螺距95b,因為沒有這樣的措施同樣可以實現(xiàn)足夠強的夾緊力。軸承部分97的夾緊區(qū)段 97b包括兩個夾緊顎,這兩個夾緊顎通過一縫隙97c相互分離,其中,所述縫隙97c由夾緊螺 栓100貫穿,以便產(chǎn)生所期望的夾緊力。 第二齒帶輪93被實施為由鋁制成的單獨的部件并且與由鋼制成的軸承部分97抗 扭轉地連接。此外,在軸承部分97上設置有徑向深槽球軸承98,所述徑向深槽球軸承98借 助于帶槽螺母99在其內圈上夾緊在軸承部分97上。徑向滾動軸承98的外圈98a固定在 傳動殼體(91 ;圖1)中。絲桿95僅僅裝配有唯一的旋轉軸承。相應地,徑向滾動軸承實施 為兩排,因而所述徑向滾動軸承具有所必需的負載能力。位于軸承部分97上的軸頸97a例 如可用于施加制動,可以借助所述軸頸97a將絲桿95置為靜止。圖5示出臺式部件形式的第二組件60,其中,清楚起見,去掉了設置在第二基體70 的前縱向端側12上的緊固板(82 ;圖1)。第二組件60包括第二基體70,所述第二基體70 以U型的橫截面沿縱向11延伸。此外,第二組件60包括與第二基體70單獨構造的推管80, 所述推管80與連接條80b設置為一體,所述推管80通過所述連接條80b與第二基體70螺 紋連接。在第二組件60最后面的位置上,設置在推管80的前縱向端部上的連接條80b配 合到第一組件的連接條凹槽(59 ;圖3a)中,其中,推管80同時貫穿該第一組件的推管開口 (36c;圖3a)。推管80由鋁制成并且是在擠壓方法中制成的,其中,推管80的前端側開口 通過由塑料制成的單獨的塞堵87封閉。在推管的后縱向端部13上施加球循環(huán)螺母形式的螺紋螺母86,所述螺紋螺母86 與驅動組件的絲桿(95 ;圖4)處于螺旋嚙合狀態(tài)。螺紋螺母86被實施為旋緊螺母的結構形 式,即螺紋螺母86在前端部上設置有內螺紋,所述內螺紋旋擰在推管80的相應外螺紋中。 為了在此確保螺紋連接的足夠大的擰緊力矩,螺紋螺母86和推管80分別設置有一對相互 對置的扳手面86b ;80a。此外,在推管80的后端部13上設置有間隙密封件85,所述間隙密封件85容納在推管80的環(huán)繞的槽中。間隙密封件85在圓周方向上中斷一次,使得其可以毫無問題地安 裝在推管80上。在此借助間隙密封件85基本上氣密地密封螺母凹槽(56 ;圖3),以便產(chǎn) 生以上所述的冷卻空氣流。于是間隙密封件85基本上密封地貼靠在螺母凹槽上。螺紋螺母86僅僅在背離推管的一側上設置有已知的終端密封件86a,所述終端密 封件86a貼靠在絲桿(95;圖4)上。在對置的端部上,螺紋螺母86是敞開的,從而形成與 推管80的內部空間的連接,所述內部空間以潤滑脂填充。以此方式,確保了螺紋螺母86在 其整個使用壽命上的潤滑。在圖5中還可以看出,與第二滾動面部分61相同,加強筋78同樣在第二組件60 的整個長度上延伸。在此,第二滾動面部分61在相對應的容納凹槽(74;圖2)中的縱向移 動通過刮擦板62和緊固板(82 ;圖1)阻止。圖6示出滾動體循環(huán)運行裝置16,其中,為了清楚起見,已去掉了包圍的第一組 件。滾動體循環(huán)運行裝置16包括被設置為循環(huán)的回路形式的一列球形滾動體15。在圖6 前側承載的滾動體17在第一滾動面部分31上滾動,所述第一滾動面部分31以兩個端部分 別配合到一轉向組件120中,在所述轉向組件120中分別僅僅設置有一個唯一的、彎曲的轉 向通路(125 ;圖7)。為此,每個第一滾動面部分61在兩個端部上沿縱向伸出第一基體(40 ; 圖3)是必需的。在圖6后側返回的滾動體18在返回通路(50;圖2)中運行,所述返回通 路直接設置在第一組件的第一基體中。為了獲得轉向組件120和相對應的返回通路之間盡 可能好的定向,轉向組件120設置有指形凸起141,所述指形凸起141配合到返回通路中。圖7示出轉向組件120的分解示圖。轉向組件120由塑料制成的第一轉向件121 和第二轉向件122組成,所述第一轉向件121和第二轉向件122在很大程度上關于接合面 123鏡面對稱。兩個轉向件121 ;122共同限定彎曲的轉向通路125,所述轉向通路125將第 一滾動面(31a;圖2)與返回通路(50;圖2)連接。彎曲的轉向通路125具有圓形的橫截面 形狀,如此確定所述橫截面形狀的尺寸,使得球形的滾動體可以以小的間隙通過所述轉向 通路125。在彎曲的轉向通路125的與第一滾動面相對應的端部上設置有提升凸出部128, 借助所述提升凸出部128將滾動體從第一滾動面提升并且將滾動體轉移到彎曲的轉向通 路中。本身已知的提升凸出部128僅僅構造在第一轉向件121上,從而可以以與第一滾動 面特別小的距離設置所述提升凸出部128。轉向組件120相對于第一滾動面的位置通過 定向凹槽127定義,相應的第一滾動面部分配合到所述定向凹槽中。在第一和第二轉向件 121 ;122上分別設置有定向凹槽127的一半,其分別與第一滾動面部分的V型臂(圖11中 的31e ;31f)相對應。在彎曲的轉向通路與返回通路相對應的端部上設置有由塑料制成的單獨的轉接 件140,參照附圖8和9對所述轉接件140進行更詳細地描述。轉接件140容納在圓錐形的 凹槽126中,所述圓錐形的凹槽126的最小直徑126a與轉接件140的相對應的區(qū)段基本上 無間隙地匹配。由于所述凹槽126的圓錐形形狀,在橫向上為轉接件140的可彎曲變形的 管150提供一些自由空間,使得所述管150可以相應地彎曲,以便補償彎曲的轉向通路125 和返回通路之間的偏差。為此,所述管150以三個指形凸起141配合到返回通路的相適配 的槽(50c ;圖9)中。轉接件140以可彎曲的管150的端面150a貼靠在第一基體的相對應 的端面(53a ;圖3)上,從而轉接件140基本上無間隙地保持在圓錐形的凹槽中。
在彎曲的轉向通路的曲率中心125a中,在第一和第二轉向件121 ; 122中分別設置 一個通孔124,所述通孔124由螺栓形式的緊固螺栓131貫穿。由此,一方面,將兩個轉向件 121 ;122固定地相互連接,而另一方面,將整個轉向組件120固定在第一基體上。替代螺栓 131,例如也可以使用盲柳釘或類似的緊固螺栓,僅僅可以從一側,即從裝配側(32 ;圖3)安 裝所述盲柳釘或類似的緊固螺栓。此外,在轉向組件120中設置有潤滑系統(tǒng),所述潤滑系統(tǒng)由第一潤滑油存儲體132 和第二潤滑油存儲體133形成,所述第一潤滑油存儲體132和第二潤滑油存儲體133由開 孔型泡沫材料制成。兩個潤滑油存儲體132 ;133是分別借助于水束切割從板材上切下的, 從而這兩個潤滑油存儲體132 ;133具有附壁型元件,所述附壁型元件具有基本上恒定的橫 截面132a ;132b。第一潤滑油存儲體132具有更大的體積,因此所述第一潤滑油存儲體132 提供潤滑油存儲體積的主要部分。在第一潤滑油存儲體132上一體地設置涂覆區(qū)段132b, 所述涂覆區(qū)段132b伸入到彎曲的轉向通路125中,從而沿著那里滾動的滾動體在涂覆區(qū)段 132b處擦過,由此潤滑油由第一潤滑油存儲體132轉移到滾動體上。第二潤滑油存儲體133直接在第一滾動面上順著滑動,從而潤滑第一滾動面并 且清除小的污染顆粒。相應地,第二潤滑油存儲體133的刮擦區(qū)段133c的外輪廓恰好適配 于第一滾動面的橫截面輪廓。第一和第二潤滑油存儲體132 ;133的橫截面平面132a ;133a 相互垂直地定向,其中第二潤滑油存儲體133設置有凸出部133b,所述第二潤滑油存儲體 133借助所述凸出部133b接觸第一潤滑油存儲體,使得潤滑油能夠從第一潤滑油存儲體轉 移到第二潤滑油存儲體上。在此旨在將全部存儲的潤滑油體積根據(jù)需要分配在兩個潤滑油 位置上。這可以通過所述凸出部133b的適當?shù)某叽?,尤其是所述凸出?33b與第一潤滑 油存儲體132的接觸面實現(xiàn)。仍需指出刮擦板129,相對較薄的第二潤滑油存儲體借助所述 刮擦板129支撐以免發(fā)生彎曲。刮擦板129以小的距離構造為與第一滾動面等距離,并且 完全構造在第一轉向件121上,如同同樣支撐第二潤滑油存儲體以免第二潤滑油存儲體發(fā) 生彎曲的提升凸出部128。借助刮擦板129也可以從第一滾動面上去除較大的異物,如果這 些異物還沒有被封閉板的刮擦凸起(36a ;圖3)去除。圖8放大地示出轉接件140。轉接件140被實施為一體的并且在擠壓方法中由塑 料制成。轉接件140包括可彎曲變形的管150,所述管150具有基本上圓形的橫截面形狀, 在所述管150的前端部上設置有三個相同的指形凸起141,這些指形凸起141均勻地設置在 可彎曲變形的管150的圓周上。這些指形凸起141在其整個長度上具有U型橫截面形狀, 所述U型橫截面形狀具有基座144,從所述基座144分別直角地伸出兩個U型臂145。U型 臂的端面形成用于運行穿過轉接件140的球形滾動體的導向面143。U型臂145的長度從 指形凸起141的自由端部到可彎曲的管增加,從而所述導向面143相對于返回通路的走向 傾斜。在此需注意的是,指形凸起141的基座144平行于返回通路地定向,其中,所述基座 144以接觸凸起147直接貼靠在返回通路中的相對應的槽(50c ;圖9)的底部上。至于導向 面143關于返回通路的準確布置,參照圖9的實施方式??蓮澢冃蔚墓?50具有總共六個窗151,通過這些窗151提高了所述管150的彎 曲彈性。因此,可彎曲變形的管形成用于滾動體的柔性的通路140a,通過可彎曲變形的通 路可以補償返回通路和彎曲的轉向通路之間的可能的偏差。在這些窗151之間形成的連接 條152設置在指形凸起141的U型臂145的延長部中,使得設置在那里的用于滾動體的導向面143可以不中斷地繼續(xù)延伸到接觸片152a上。圖9示出具有已安裝的轉接件140的返回通路50的橫截面。返回通路50具有基 本上圓形的橫截面形狀,所述橫截面形狀以小的間隙適配于滾動體15。在返回通路50的 圓周上均勻分布地設置有三個槽50c。這些槽50c在返回通路50的整個長度上的延伸,因 為所述返回通路50在擠壓第一基體時已經(jīng)連同槽50c —起制造并且不再需要進一步加工。 在槽50c中分別容納轉接件140的指形凸起141,其中,槽50c與指形凸起141具有小的距 離。在每個指形凸起140的基座144上分別設置一個接觸凸起147,所述接觸凸起147分別 貼靠在槽50c的底部50d上。在此,槽50c和接觸凸起147如此相互協(xié)調,使得轉接件140 以小的預應力容納在返回通路50中。槽50c的寬度50f約為球直徑15a的40%,使得滾動 體15在槽50c旁仍足夠在返回通路中導向。由于導向面143的彎曲的走向,在圖9中還可以看出用于滾動體15的導向面143。 每個導向面的前端部分別設置為距返回通路50的中軸線50a如此遠143a,從而確保所述前 端部凹陷地設置在槽50c中。因此排除了從返回通路50滾入到彎曲的轉向通路中的滾動 體15可能與指形凸起141的端面146發(fā)生碰撞。指形凸起上的導向面的后端部設置為距返回通路50的中軸線50a如此遠143b,使 得所述后端部由相對應的槽50c伸出一個小的長度。因此排除了從彎曲的轉向通路滾入到 返回通路50中的滾動體15可能與第一基體(53a;圖3)的端面發(fā)生碰撞。所述小的超出 部由于其大小很小而很難在按比例繪制的圖9中看出。圖10示出轉向組件120的第二實施方式,其中,與圖9中所示的第一實施方式120 相比,指形凸起141與第一轉向件121和第二轉向件122 —體地實施。相應地,在該實施例 中去掉了單獨的轉接件,因此第二實施方式120a稍微比第一實施方式120成本有利,但其 中必須舍棄柔性的通路(140a;圖8)的優(yōu)點。除此之外與第二實施方式120a相同地構造 的轉向組件的第一實施方式120由于這些優(yōu)點而是優(yōu)選的。圖11示出轉向組件的第三實施方式120b,其中,第一滾動面部分31可轉動地容納 在轉向組件120b中。為此目的,轉向組件120b包括單獨的保持件134,在所述保持件134 中設置有用于第一滾動面部分的定向凹槽127。在此,滾動面部分31被實施為具有恒定的 橫截面形狀的附壁型元件,如同轉向組件的所有其它實施方式那樣,其中在第一滾動面部 分的兩個端部上設置有平坦的縱向端面31b。第一滾動面部分31的橫截面形狀基本上是V 型的,具有第一 V型臂31e和第二 V型臂31f。在外側上,設置有具有圓柱面134a的保持件 134,所述圓柱面134a的縱軸線延伸穿過球形滾動體的中點。圓柱面134a貼靠在剩余的轉 向組件120b的適配的面130上,使得第一滾動面部分31可以圍繞滾動體的中點相對于轉 向組件120b轉動。通過這樣的措施可以將轉向組件120b的同一個結構形式用于線性運動 裝置的不同結構形式中。在此,借助所述轉動性可以考慮各種不同的線性運動裝置中的不 同空間情況。此外,除此之外被構造為與轉向組件的第三實施方式120b相同的轉向組件的 第一實施方式120由于低的制造耗費而是優(yōu)選的。
1權利要求
線性運動裝置(10),具有第一組件(30;30a)和能相對于所述第一組件線性運動的第二組件(60),其中,在所述第一組件(30;30a)上設置有至少一個沿縱向(11)延伸的第一滾動面(31a),所述第一滾動面(31a)與第二滾動面(61a)相對置,所述第二滾動面(61a)設置在所述第二組件(60)上,其中,在第一和第二滾動面(31a;61a)之間設置有一列滾動體(15),其中,所述第一組件(30;30a)包括一體的第一基體(40)和至少一個轉向組件(120;120a;120b),其中,在所述第一基體(40)中設置有返回通路(50),其中,進一步在所述轉向組件(120;120a;120b)中完全地設置有至少一個彎曲的轉向通路(125),所述至少一個彎曲的轉向通路(125)使所述第一滾動面(61a)如此地與所述返回通路(50)連接,使得所述滾動體(15)能夠循環(huán)地運行,其中,在所述轉向組件(120;120a;120b)上設置有至少一個凸起(141),所述至少一個凸起(141)配合到所述返回通路(50)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返回通路(50)完全地并且直接地設置在所述第一基體(40)中,其中,所述轉向組件(120;120a;120b)的凸起(141)被構造為指形地沿所述縱向(11)延伸,并且,所述返回通路(125)具有適配于指形凸起的槽(50c),所述凸起(141)配合到所述槽中。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性運動裝置,其特征在于,適配的槽(50c)在所述返回通 路(50)的整個長度上延伸,其中,所述返回通路(50c)優(yōu)選地在所述整個長度上具有基本 上恒定的橫截面輪廓。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線性運動裝置,其特征在于,球被設置為滾動體(15),其中, 所述槽(50c)的寬度(50f)在球直徑(15a)的10%和60%之間。
4.根據(jù)以上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線性運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指形凸起 (141)具有至少一個導向面(143),所述至少一個導向面朝向所述滾動體(15),其中,所述 導向面(143)在所述指形凸起(141)的背離所述轉向組件(120 ; 120a ; 120b)的前端部上被 設置成如此深地下沉到所述槽(50c)中,使得所述導向面(143)能夠不與所述滾動體(15) 接觸。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線性運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面(143)被構造為相 對于所述返回通路(50)的走向傾斜,其中,所述導向面(143)在所述指形凸起(141)的前 端部上設置成比在所述指形凸起(141)的對置的后端部上離所述返回通路(50)的中軸線 (50a)更遠。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線性運動裝置,其特征在于,設置有球形的滾動體(15),其 中,所述指形凸起(141)具有U型的橫截面形狀,所述橫截面形狀具有基座(144)和兩個U 型臂(145),在這兩個U型臂(145)的端側上各設置有一個導向面(143),其中,U型臂(145) 的長度從所述指形凸起(141)的前端部到后端部優(yōu)選均勻地增加。
7.根據(jù)以上權利要求中任一項、優(yōu)選根據(jù)權利要求3至5所述的線性運動裝置,其特征 在于,所述指形凸起(141)至少部分地貼靠在相對應的槽(50c)的底部(50d)上。
8.根據(jù)以上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線性運動裝置,其特征在于,設置有至少兩個指 形凸起(141),所述至少兩個指形凸起(141)基本上均勻分布地設置在相對應的返回通路 (50c)的圓周上,其中,所述至少兩個指形凸起(141)分別配合到一個單獨的槽(50c)中。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優(yōu)選引用權利要求5的線性運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滾動 體是球(15),其中,設置有恰好三個指形凸起(141)。
10.根據(jù)權利要求8或9所述的線性運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有指形凸起(141)和相 對應的槽(50c)被構造成相同的。
11.根據(jù)以上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線性運動裝置,其特征在于,設置有可彎曲變形 的管(150),所述管限定用于所述滾動體(15)的柔性的通路(140a),其中,所述指形凸起 (141)設置在所述可彎曲變形的管(150)的前端部上,其中,所述可彎曲變形的管(150)的 對置的后端部固定在所述轉向組件(120 ; 120b)上,從而所述柔性的通路(140a)通到相對 應的轉向通路(125)中。
12.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線性運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彎曲變形的管(150)具 有至少一個徑向的窗(151)。
13.根據(jù)權利要求12所述的線性運動裝置,其特征在于,多個徑向的窗(151)分布地 設置在所述可彎曲變形的管(150)的圓周上,從而這些窗(151)定義所述可彎曲變形的管 (150)中的連接條(152),其中,所述連接條(152)設置在所述指形凸起(141)的延長部中。
14.根據(jù)權利要求11至13中任一項所述的線性運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指形凸起 (141)和所述可彎曲變形的管(150)被一體地構造為單獨的轉接件(140)的形式。
15.根據(jù)權利要求12至14中任一項所述的線性運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彎曲變 形的管(150)被容納在所述轉向組件(120 ; 120b)的圓錐形的凹槽(126)中。
16.根據(jù)權利要求15所述的線性運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彎曲變形的管(150)的 與所述指形凸起(141)相鄰的端面(150a)貼靠在所述第一基體(40)上。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線性運動裝置,具有第一組件和能相對于第一組件線性運動的第二組件,其中,在第一組件上設置有至少一個沿縱向延伸的第一滾動面,第一滾動面與設置在第二組件上的第二滾動面對置,在第一和第二滾動面之間設置有一列滾動體(15),第一組件包括一體的第一基體以及至少一個可作為整體裝配的轉向組件(120),在第一基體中設置有返回通路,進一步在轉向組件中完全地設置有至少一個彎曲的轉向通路,轉向通路將第一滾動面如此地與返回通路連接,使得滾動體(15)能夠循環(huán)地運行,在轉向組件上設置有至少一個凸起(141),至少一個凸起配合到返回通路中。根據(jù)本發(fā)明,返回通路完全地并且直接地設置在第一基體,其中,返回通路在整個長度上具有恒定的橫截面輪廓,轉向組件(120)的凸起(141)被實施為指形的,返回通路具有適配于指形凸起的槽,凸起(141)配合到槽中。
文檔編號F16C29/06GK101949409SQ20101011483
公開日2011年1月19日 申請日期2010年2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2月16日
發(fā)明者B·凱勒, S·菲斯特 申請人:羅伯特·博世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