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改變潤滑方式的輸入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到一種改變潤滑方式的輸入結構,特別涉及一種將高壓油泵飛濺
潤滑方式改變?yōu)閺娭茲櫥绞降妮斎虢Y構。
背景技術:
目前油泵的潤滑方式一般采取強制潤滑和飛濺潤滑兩種方式。采用強制潤滑方式 時,進油孔位置就是布置在油泵某個挺柱體上下活動的范圍內(nèi),這樣既能通過挺柱體和泵 體間的間隙來適當控制進油的流量,又能利用挺柱體的上下活動避免進油道的堵塞。然后 通過油泵與發(fā)動機的連接法蘭處回油到發(fā)動機,或者通過在油泵上另接回油管,把循環(huán)的 機油回到發(fā)動機油底客中。飛濺潤滑是直接向油泵低壓腔加入一定量的潤滑油,同時布置 一個呼吸器讓油泵的低壓腔能與外界相通,保持一定的內(nèi)腔壓力;同時還需要布置一個監(jiān) 控內(nèi)腔潤滑油液面高度的油尺,當潤滑油蒸發(fā)、損耗不足后,需要進行補充和更換。但現(xiàn)有 技術存在如下缺陷 1、高壓油泵使用目前強制潤滑是比較好的方案,但是常規(guī)的布置只能放在油泵正 面的有限區(qū)域,即各缸柱塞挺柱體的上下活動范圍之內(nèi),這樣就不是直通的進油孔,因為直 通的進油孔如果要達到控制合適的流量的話,孔要相當小,但那樣很容易出現(xiàn)堵死,所以必 須利用挺柱體和泵體間的間隙來控制進油的流量,同時利用挺柱體的上下活動的間隙變化 來避免進油道的堵塞。但是區(qū)域無法布置,畢竟油泵挺柱體的活動范圍有限,有時還必須在 正面布置輸油泵,或其它布置的原因等,尤其對于那些只有兩缸、三缸的油泵,就只能選擇 飛濺潤滑。 2、飛濺潤滑方式?jīng)]有自動更新供給,所以必須根據(jù)使用情況定期檢查,進行補充 和更換,而且潤滑油總量相對較少,油泵的溫度容易過高,如果不注意及時補充,可能會使 油泵嚴重受損,實際使用很不方便,而且保養(yǎng)不注意會有很大隱患。而對于一些已經(jīng)用于市 場的飛濺潤滑的油泵,如果需要更改為強制潤滑結構,則必須更換整臺油泵,在油泵上合適 的位置增加機油進油孔,需要很大的損失。
實用新型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是為了克服上述現(xiàn)有技術中缺陷,提供一種結構可靠、可方便的將飛 濺潤滑方式改變?yōu)閺娭茲櫥绞降妮斎虢Y構。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改變潤滑方式的輸入結構,包括一個用于連接主油道以及 油泵的連接閥體,所述連接閥體內(nèi)具有閥腔,所述閥腔內(nèi)設有可以沿所述閥體軸向移動的 進油閥,所述進油閥與所述閥腔內(nèi)壁間設有間隙。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閥腔首端與主油道連通,末端與油泵(特別適用于高壓油 泵)低壓腔連通。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進油閥將所述閥腔分為首部的進油腔室和尾部的尾部腔 室,所述尾部腔室內(nèi)設有沿所述閥體軸向放置的彈簧,所述彈簧兩端分別連接于所述閥體
3內(nèi)壁上以及所述進油閥上。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進油腔室中設有滑動螺塞,所述進油閥首端與所述滑動螺 塞尾端連接,所述滑動螺塞限制所述進油閥在所述閥腔內(nèi)移動。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進油腔室內(nèi)徑大于所述尾部腔室內(nèi)徑,所述滑動螺塞外徑
與所述進油腔室內(nèi)徑相匹配。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在現(xiàn)有飛濺潤滑方式的基礎上,只需把油泵低壓腔室出口處的呼吸器拆除,直 接將本實用新型中輸入結構裝上,便可以實現(xiàn)將由發(fā)動機主油道中的潤滑油引入至油泵 中并進行潤滑,同時把油泵與發(fā)動機的連接法蘭的凸輪軸油封拆除讓潤滑油回到發(fā)動機即 可,大大降低改進成本。 2、相對于飛濺潤滑方式,采用本實用新型中的輸入結構后,可以使得潤滑方式更 可靠,且使用非常方便;相對于現(xiàn)有的強制潤滑方式,所述輸入結構可以布置于油泵上任意 與低壓腔連接的地方;各類大小的油泵都可以采用該由飛濺潤滑方式改變的強制潤滑方 式。
圖1是本實用新型改變潤滑方式的輸入結構的軸向剖視圖。 結合附圖在其上標記以下附圖標記 1-連接閥體,2-滑動螺塞,3-進油閥,4-彈簧,51-進油腔室,52-尾部腔室。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實施方式
進行詳細描述,但應當理解本 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受具體實施方式
的限制。應當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中出現(xiàn)的首、 尾等方位限定詞均以附圖中所示方位為參考,以便更清晰理解其結構,不能限定本實用新 型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 如圖1所示的改變潤滑方式的輸入結構,包括一個用于連接主油道以及油泵的連 接閥體l,所述連接閥體1內(nèi)具有閥腔,所述閥腔首端與主油道連通,尾端與油泵低壓腔連 通。 所述閥腔內(nèi)設有可以沿所述閥體軸向移動的進油閥,所述進油閥與所述閥腔內(nèi)壁 間設有間隙。所述進油閥將所述閥腔分為首部的進油腔室51和尾部的尾部腔室52,所述進 油腔室51中設有滑動螺塞2,所述尾部腔室52內(nèi)設有沿所述閥體軸向放置的進油閥3和彈 簧4 ;所述進油閥3首端與所述滑動螺塞2尾端連接,所述滑動螺塞2限制所述進油閥3在 所述閥腔內(nèi)移動,所述彈簧4兩端分別連接于所述閥體內(nèi)壁上以及所述進油閥3上;本實施 例中,所述進油腔室51內(nèi)徑大于所述尾部腔室52內(nèi)徑,同時所述滑動螺塞2外徑與所述進 油腔室51內(nèi)徑相匹配;因此在主油道的潤滑油壓力作用下,進油閥3克服彈簧4的預緊力 向右移動,使得滑動螺塞2和進油閥3之間具有一定的空間,為由主油道引入的潤滑油提供 一定的緩沖空間。 通過上述說明可以看出,由于進油閥與連接閥體1間設有間隙,故可以使從主油 道引入的潤滑油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nèi),即起到節(jié)流作用;同時,從主油道引入的潤滑油,隨工況的不同,液體壓力大約從200kPa到600kPa之間,當潤滑油從進油閥與連接閥體l間 的間隙通過時,由于節(jié)流的作用會產(chǎn)生分壓,故使得進油閥在彈簧4彈力和變化的分壓作 用下在連接閥體1內(nèi)部腔室中左右移動,從而有效防止?jié)櫥偷哪?,并且消除由于潤?油中混有雜質(zhì)而使得小間隙容易堵死的隱患。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實用新型所描 述的技術方案;因此,盡管本說明書參照上述的各個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已進行了詳細的 說明,但是,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仍然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修改或等同替 換;而一切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的技術方案及其改進,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 型的權利要求范圍中。
權利要求一種改變潤滑方式的輸入結構,包括一個用于連接主油道以及油泵的連接閥體,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閥體內(nèi)具有閥腔,所述閥腔內(nèi)設有可以沿所述閥體軸向移動的進油閥,所述進油閥與所述閥腔內(nèi)壁間設有間隙。
2.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輸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閥腔首端與主油道連通,末端與 油泵低壓腔連通。
3. 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輸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油閥將所述閥腔分為首 部的進油腔室和尾部的尾部腔室,所述尾部腔室內(nèi)設有沿所述閥體軸向放置的彈簧,所述 彈簧兩端分別連接于所述閥體內(nèi)壁上以及所述進油閥上。
4. 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輸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油腔室中設有滑動螺塞,所述 進油閥首端與所述滑動螺塞尾端連接,所述滑動螺塞限制所述進油閥在所述閥腔內(nèi)移動。
5. 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輸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油腔室內(nèi)徑大于所述尾部腔 室內(nèi)徑,所述滑動螺塞外徑與所述進油腔室內(nèi)徑相匹配。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改變潤滑方式的輸入結構,包括一個用于連接主油道以及油泵的連接閥體,所述連接閥體內(nèi)具有閥腔,所述閥腔內(nèi)設有可以沿所述閥體軸向移動的進油閥,所述進油閥與所述閥腔內(nèi)壁間設有間隙。本實用新型中的輸入結構具有結構可靠、可方便的將飛濺潤滑方式改變?yōu)閺娭茲櫥绞降膬?yōu)點。
文檔編號F16N7/38GK201547474SQ20092016484
公開日2010年8月11日 申請日期2009年11月13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11月13日
發(fā)明者楊孟 申請人:廣西玉柴機器股份有限公司